我想,我從小對於狗的喜愛,有部分原因是來自於《龍龍與忠狗》這部卡通。
日本卡通《龍龍與忠狗》原名「フランダースの犬」(法蘭德斯之犬),於1975年1月5日至12月28日在日本富士電視台首播,共52集(每集25分鐘),是一部少見以悲劇收場的卡通影片。台灣的華視(中華電視台)於1980年12月10日至1981年2月19日首播中文配音版本,並在1984年9月8日至1985年9月14日重播。
《龍龍與忠狗》改編自英國小說家韋達(Ouida)在1872年所發表的小說《A Dog of Flanders》(法蘭德斯之犬),而這部小說正是她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韋達是一位熱情直率、才華洋溢的女作家,1839年1月1日生於英國,1908年1月25日因肺炎病逝於義大利。韋達是筆名,她的本名為瑪麗‧露薏絲‧狄拉洛美(Marie Louise de la Ramée),筆名 Ouida 正是從本名中的 Louise de la 各擷取部分字母組合而成。她一生中撰寫了超過四十部小說,雖然靠寫作賺了不少錢,但她並不善於理財,導致走到生命的終點時,已是一貧如洗。
《龍龍與忠狗》的時空背景設定在1870年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市法蘭德斯區,靠著運送桶裝牛奶維生的龍龍與爺爺兩人相依為命,某日在街上救了一隻受到壞心主人虐待而全身傷痕累累的狗,將之取名為阿忠,收養於身邊。阿忠為了報恩,也努力地幫助爺孫二人拉著送牛奶的車子,隨之日夜奔波。
阿忠的前主人得知龍龍收養阿忠的消息,便前往敲詐,要龍龍給付替阿忠贖身的錢,否則就要將阿忠抓回去繼續虐待。爺爺為了籌足能夠買下阿忠的錢,拚命地加倍工作,結果身體不堪負荷而病倒,只得臥病在床。幸好有阿忠的幫忙,龍龍仍能將每日運送牛奶的工作給順利完成。
龍龍十分喜歡畫畫,也畫得很好。龍龍常到教堂裡去祈禱爺爺能早日康復,也希望自己可以看一眼教堂裡收藏的名畫家魯賓斯的作品,但是因為他沒錢捐獻給教會,因此並不被允許觀賞那些畫作。
龍龍與小蓮是好朋友,小蓮十分欣賞龍龍的個性與才華。某天,龍龍在草地上為小蓮畫像,碰巧被小蓮的父親羅傑斯先生看見了,羅傑斯先生十分排斥家境窮困的龍龍,便馬上將小蓮帶走並禁止龍龍與小蓮往後再見面。
自從臥病在床後,爺爺的健康每下愈況,為了替爺爺治病,家中積蓄已全部花光;因此,龍龍決定參加鎮上舉辦的「紀念魯賓斯小畫家」繪畫比賽。「阿忠,如果我能得到第一名,那麼爺爺的藥和你的食物就有著落了!」龍龍打定主意後,便利用送完牛奶的空檔時間來畫圖,以能趕上交件的時限。
終於,寒冬降臨大地,而龍龍要參賽的畫作「爺爺與阿忠」也已經完成。為了在交件之前與小蓮分享自己的作品,龍龍與小蓮偷偷約在小蓮家的風車裡見面,但仍被家僕看見了。
當天晚上,小蓮家的風車因為家僕忘了在齒輪上加油,運轉不順導致過熱起火,結果整座風車被火燒成了灰燼。為了逃避責任,家僕跟羅傑斯先生告密,指稱看見龍龍鬼鬼祟祟進出風車,並將起火一事嫁禍給龍龍,於是羅傑斯先生一口咬定龍龍是挾怨報復,故意放火燒掉了風車,並要求鎮民們不要再雇用龍龍來運送牛奶。
由於鎮上大多數的人都是為羅傑斯先生工作,所以對於這個蠻橫無理的要求也不敢不從。結果,龍龍因此失去了所有的工作,家計頓時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困境之中。
到了平安夜,大家都在準備過節的大餐與耶誕禮物,但是可憐的龍龍與阿忠卻連果腹的食物都沒有。終於,爺爺因為病重不治,永遠離開了龍龍。龍龍與阿忠強忍著悲傷,合力將爺爺埋葬之後,因為付不起房租,被房東趕出了居住的地方。外面的風雪非常的大,許久沒有進食的龍龍與阿忠只能互相扶持,疲倦地走在白茫茫的森林裡。
在風雪之中,阿忠遍尋不到主人,因為體力不支,只得就近跑到教堂裡避風雪,卻意外發現臥倒在教堂地板上的龍龍。陷入半昏迷狀態的龍龍看見了阿忠,十分高興地摸著阿忠的頭。此時,阿忠似乎知道主人在想什麼,牠用盡了最後一絲力量,將蓋著魯賓斯名畫的布幔給拉開了。
從窗口投射進來的月光,正好照在魯賓斯的名畫「卸下聖體(Descent from the Cross)」上面,終於看見了夢寐以求的魯賓斯畫作,龍龍不禁睜大了眼睛,一邊流下喜悅的淚水,一邊盡情地欣賞著。
翌日清晨,前往教堂禱告的人發現了龍龍與阿忠,只見龍龍緊緊地抱著阿忠,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他們永遠地睡著了,不會再醒來。離開人世的龍龍與阿忠跟隨著天使們一齊往天上飛去,他們不會再受飢餓之苦、不會再感到寒冷,而龍龍的爺爺與父母,正在天國的那一端等著他們一家團聚呢!
為了寫這篇介紹,我特地將《龍龍與忠狗》又看了一次,當故事進行到結尾時,我的眼淚竟不聽使喚地流了下來……
《動畫製作團隊簡介》
製作人:中島順三
1938年生於東京。以日本卡通「世界名作劇場」系列製作人的身份出道,數年來製作過無數的電視卡通作品。中島同時也是平成九年「A Dog of Flanders」(龍龍與忠狗),以及平成十一年「Marco」(萬里尋母)兩劇在劇場公開演出時的製作人。
導演:黑田昌郎
1936年生於東京。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法文系畢業之後,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就職。1962年參與電影「Sindobato」的共同演出,1965年以「Gariba的宇宙旅行」作為出道作品,並參與製作同公司的許多作品。之後黑田轉換跑道進入日本卡通影片領域,1992年起擔任日本「Computer Asu」製作本部部長,從事 CG 以及數位製作等開發和研究的工作。目前則是以自由人的身份從事 CG 的卡通製作人,也在專門學校當講師以提攜後進。黑田在「世界名作劇場」系列的作品有「不可思議之島 FURONE」、「彼得潘的冒險」,以及在1997年親手策畫「龍龍與忠狗劇場版」的演出。
美術監督:伊藤主計
1935年生於神奈川縣。1958年從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之後,進入東映動畫就職。曾參與「少年人猿飛佐助」、「阿拉神燈的冒險」等卡通的背景美術製作,之後轉換跑道投身於電視動畫製作。伊藤以美術監督的身份從事「海王子」的製作,另外亦參與虫製片「W3」的美術製作。之後,伊藤製作了同社劇場用的卡通「絕代佳人」,以及擔任自製卡通「展覽會之畫」的美術設定,而後又以自由人的身份執導「加油871!MARINNKIIDO」及擔任「海底少年MARIN」的美術製作。在「世界名作劇場」系列裡面的作品有「TRAP家物語」、「無家可歸的小孩」…等七部作品,亦於1997年擔任劇場公開演出的「龍龍與忠狗 劇場版」的美術設定。
製作團隊完整名單
腳本:中西隆三 / 加瀬高之 / 伊東恒久 / 雪室俊一 / 佐藤道雄 / 安藤豊弘 / 高山由紀子 / 松島 昭 / 吉田義昭
音樂:渡辺岳夫
場面設定:坂井俊一
角色設計:森 康二
分鏡繪製:奥田誠治 / 富野喜幸 / 黒田昌郎 / 山崎修二 / 斧谷 稔
作画監督:岡田敏靖 / 羽根章悦
美術監督:伊藤主計
攝影監督:黒木敬七
錄音監督:佐藤敏夫 / 浦上靖夫
製作人:中島順三 / 松土隆二
導演:黒田昌郎
《角色簡介》
龍龍
十歲,從小失去雙親,和爺爺兩人相依為命;平日和爺爺以送牛奶維生,是一位心地善良、聰明伶俐的好孩子。畫畫是龍龍最大的興趣與專長,他希望將來能夠成為像魯賓斯一樣偉大的畫家。為了賺錢給爺爺治病,報名參加了「紀念魯賓斯小畫家」繪畫比賽,但卻因評審不公而無緣得獎。
阿忠
在被龍龍飼養之前,是五金行老闆的狗。五金行的老闆對牠很殘忍,不但長期叫牠從事不堪負荷的沉重工作,還不時對牠施以酷刑。後來牠不堪折磨而病重,結果被壞心主人遺棄,幸好得到龍龍和爺爺適時伸出援手才存活下來。自從來到龍龍家之後,牠和龍龍之間產生了一種兄弟之情,相互扶持地過著貧窮卻幸福的日子。
故事中的阿忠是法蘭德斯畜牧犬(Bouvier Des Flandres),雖然外表粗獷,但性情溫和,能與人類和平相處,故除了用來畜牧外,也很適合訓練為伴侶犬。其忠誠度十分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擔任傳訊及尋找傷兵的工作。
小蓮
大富翁羅傑斯先生的獨身女,活潑、可愛又善良,是龍龍的好朋友。她的父親因為看不起貧窮的龍龍,而禁止她與龍龍做朋友;但她十分喜歡龍龍正直高尚的人格,也很欣賞龍龍繪畫的才華,因此她不理會父親的反對,仍偷偷和龍龍交往。
爺爺
獨力扶養失去雙親的孫子龍龍,最大的心願是希望龍龍可以得到幸福。雖然非常地貧窮,但卻是個誠實正直的好人。為了成全龍龍的善良之心,他拼命地工作湊錢,只為了從五金行老闆的手中將阿忠買下來,但也因此使得年邁衰弱的身體雪上加霜而遽然病逝。
羅傑斯先生
小蓮的父親。他家有風車,是鎮上最有錢的大富翁。他無法忍受自己的寶貝女兒小蓮和窮小子龍龍來往。因為誤以為龍龍放火燒風車,而要求鎮民們不要再跟龍龍的爺爺訂購牛奶,害得龍龍與爺爺的生活陷入困境。
葉麗娜
小蓮的母親,也就是羅傑斯夫人。她把龍龍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地關心與疼愛。
尼奧和波波
尼奧和波波是兄弟,尼奧是哥哥,波波是弟弟。他們兄弟倆都是龍龍的好朋友。有一次波波不小心摔進溪裡,龍龍奮不顧身將他救起,所以波波對龍龍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感謝和敬意。
《好萊塢版的佛蘭德斯靈犬》
1999年,好萊塢再度將「A Dog of Flanders」搬上大銀幕(1914年、1935年、1960年好萊塢都曾推出過改編自「A Dog of Flanders」小說的同名電影),這部電影由比利時與美國合資拍攝,由凱文布羅迪(Kevin Brodie,老演員Steve Brodie與Lois Andrews之子)擔任該片的編劇與導演,並分別由傑西詹姆斯(Jesse James,曾演出電影「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演出13歲的湯米一角)與傑洛米詹姆斯基斯納(Jeremy James Kissner,曾演出電影「人工智慧 A.I.」的小配角)飾演主角龍龍的幼童與少年時期。不過這部電影並沒有在台灣的戲院上映。
這部電影在劇情架構及整體風格上,都做了新的嘗試。片中那隻全身長毛的可愛靈犬,時時伴隨在小主人的左右,其模樣非常討喜;而小男孩立志習畫的奮鬥過程,對於青少年相當具有啟發性,主角之間對白也十分發人深省。此片著眼於人性的深度探討,藉由幾個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見證了生命的酸甜苦辣,全片知性與感性並重,挺適合閤家觀賞的。
《認識龍龍最欣賞的畫家~魯賓斯》
藝術史眾多的畫家中,魯賓斯應該算是最幸運的一位,他不但擁有過人的才華與天份,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圓滑的交際手腕和隨和近人的個性,使得他結交許多貴族名士,享盡世間美好的一切。
魯賓斯的全名為彼得‧保羅‧魯賓斯(Peter Paul Rubens),是著名的法蘭德斯派畫家。魯賓斯於1577年6月28日生於德國的錫根,於1640年5月30日卒於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魯賓斯早年在一位伯爵夫人家裏作侍童,精通德文、拉丁文、荷蘭文等語言;之後跟從幾位畫家學畫,1598年成為畫師,擅長繪製宗教、神話、歷史、風俗、肖像以及風景畫。
1600年,魯賓斯來到義大利的威尼斯,他以極虔誠的態度研究學習提香的色彩藝術和丁托列多具有生動韻律的構圖及明暗法。後來,他相繼訪問羅馬、佛羅倫斯和熱那亞等地,精心研究臨摹古代藝術精品和文藝復興盛期大師們的畫跡。同時,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繪畫中強而有力的藝術效果亦吸引了他,而最令他感興趣的是正在興起的義大利巴洛克藝術。
在義大利期間,魯賓斯受到曼圖亞大公的禮遇而成為奧奇契的宮廷畫家,還曾以外交使節身分出訪西班牙,獲得研究馬德里宮廷藏畫的機會;在這期間的作品,包括《賴爾馬公爵騎馬像》、《聖海倫娜》、《豎起十字架》、《基督戴荊冠》…等,其畫風受到文藝復興藝術的影響,表現出威尼斯畫派的特點。
1608年,魯賓斯的母親去世,他只好放棄在羅馬所建立的藝術事業,而趕回家處理喪事,在這段期間,他看見家鄉日漸繁華的景象,又加上與當地學者的女兒結婚,於是決定留下,並成為宮廷的畫師。他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話為題材的油畫,例如《復活》、《愛的樂園》、《搶劫留基伯的女兒》、《末日審判》…等,筆法灑脫自如,整體感強,表明其藝術創作已進入鼎盛階段。
這個時期的魯賓斯深受米開蘭基羅的影響,著重於人類強烈情感表達,他將文藝復興藝術的高超技巧,以及人文主義思想和法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熱情洋溢地讚美人生歡樂的氣勢宏偉、色彩豐富、運動感明顯的獨特風格,成為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人物。
1630~1640年,魯賓斯已進入老年,因罹患風濕病而使得手指變成畸形,但仍堅持作畫。這期間他創作了一批出色的風景畫和人物肖像,用色及用筆更加奔放自如,雖然畫作的大部分要由助手和學生來協助完成,但從他親手繪製的那些油畫草圖,仍可看出他的繪畫技巧到了後期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魯賓斯的繪畫對法蘭德斯以及整個西方繪畫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17世紀後期,巴黎的法國皇家藝術學院就出現了一批「魯賓斯主義者」。18到19世紀,法國畫家瓦托、德拉克洛瓦、雷諾亞以及英國畫家雷諾茲、康斯特布林…等人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魯賓斯的影響。
《龍龍與忠狗》
曲:黃瑩 詞:陳麒文
有一個堅強好兒童 他的名字叫龍龍
有一條聰明的小狗 牠的名字叫阿忠
龍龍和阿忠 做一對好朋友
龍龍疼愛阿忠 阿忠信任龍龍
為了追求理想 同心協力向前衝
立定決心 有始有終
最後一定會成功
皇金稻田劇情 在 經典修復-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從當年的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來看,香港有走向更極端特技的成龍,推出《警察故事3 ... 台灣代表有舞台劇改編的《暗戀桃花源》以及講日本侵犯中國時期的《皇金稻田》。 ... <看更多>
皇金稻田劇情 在 周騰電影作品皇金稻田、孔子追緝令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周騰導演電影作品:『皇金稻田』榮獲第29屆金馬獎5項大獎提名(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主角、男配角,以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孔子追緝令』1996 年 ... ... <看更多>
皇金稻田劇情 在 Re: [問題]台灣電影裡面的對抗日的描述- 看板Cross_Life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email protected] (安禪制毒龍)》之銘言:
: 大陸的電影總是把日本人描述的很弱,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總能戰勝敵人,比如<地道戰>
: <地雷戰>(PS.這些電影你們有人看過沒),對國軍提到的也少.不知道台灣有沒有關於抗日
: 的電影,裡面對日軍的描述如何,共軍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台灣電影筆記 https://movie.cca.gov.tw/
是 "gov" 的網站
[轉錄]
台灣攝製的抗日電影 - 梁良 2005/8/22
https://movie.cca.gov.tw/Case/Content.asp?ID=296&Year=2005
長達八年的對日抗戰,是廣大中國人的共同記憶,所以兩岸三地的電影界,都不約而同地
拍攝了不少的抗戰題材電影,從其中反映出一股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不過,因為彼此的
歷史發展與生活環境不同,三地出品的抗戰電影對這場日本侵華戰爭也有一些大同小異的
看法和處理上的不同,值得我們在紀念抗戰60年的歷史時刻重溫細說,探討一下這些抗戰
電影。
本文只集中介紹台灣歷來攝製的抗日電影,香港攝製的抗日電影將另文再敘。至於大陸上
攝製的抗日電影,近日已有不少大陸網站製作專輯介紹,有興趣者可自行參考。
在1945年抗戰勝利之前,台灣有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是屬於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台灣人與日
本人之間的感情關係是十分微妙的。而在當時幾百萬的台灣住民之中,又有世居島上多年
的“原住民”和從中原陸續移居至台灣的“大陸人”,他們對身兼“侵略者”和“統治者
”的日本人又有不全然一樣的看法。這些歷史背景,後來都有反映在台灣攝製的抗日電影
之中。
發生在1930年的“霧社事件”,是日本殖民台灣時代山地人(原住民)最後一次、也是最
大規模的一次抗日事件,反映了被壓迫的少數民族對抗種族差別和經濟榨取政策所發出的
慘烈抗議。
霧社位於台灣中部埔里的東方,靠近日月潭,這裏住著“霧社番”,他們屬於台灣十多族
原住民中的泰雅族,即最驍勇尚武的黥面番中的賽德克族。日本人在鎮壓了漢人的抗日武
裝,在平地建立起穩固的統治權後,又從山地人的手中掠奪槍支,解除其武裝,企圖掠奪
其賴以生存的山地,把他們當作廉價勞工。在開發山地的過程中,日軍不斷加強對山地人
的壓榨。1930年10月27日,賽德克族的民族英雄莫那魯道率領300名族人起事,反抗日本
的殖民統治,運用智謀和日軍展開殊死戰。為了鎮壓起義的300名勇士,日本人陸續出動
了部隊1320人、員警1163人、軍夫1381人,運用所謂的“科學的攻擊法”,使用飛機大炮
,甚至毒氣彈來對付部落勇士。同時還採用“以夷制夷”之策,挑起不同部落原住民之間
的內鬥,讓他們自相殘殺。莫那魯道及其子達達歐莫那均在打完所有的子彈後自盡而死。
這就是在台灣抗日史上感天地泣鬼神的“霧社事件”。
1957年,台語片崛起的第二年,何基明導演便開拍了第一部原住民抗日電影《青山碧血》
,回到霧社事件現場,用鏡頭寫下悲壯的歷史見證。由於製作條件所限,本片格局比較像
是“文藝片”而非“戰爭片”,導演盡量透過歷史遺跡來傳達霧社事件的真象,藉以喚起
觀眾感情,情景感人之處頗多。男女主角洪洋和何玉華皆屬新人,片中還有一位名叫“歐
威”的山胞,由毛遂自薦的新演員黃煌基出任,導演大膽重用,日後他沿用“歐威 ”作
藝名,憑傑出的表現成為台灣影壇重量級的演員,主演過《家在台北》、《秋決》等名片
。
《青山碧血》在1957年7月24日起公映了10天,反應不錯,但類似這種主題嚴肅的歷史電
影在當年尚相當簡陋的商業電影環境中只能偶一為之,此後的台語影壇再也找不到那麼有
氣魄的製作了。不過,導演萬仁在2003年以此為題材拍成了公共電視台的歷史大戲『風中
緋櫻—霧社事件』;新導演魏德聖也企圖籌款1億新台幣將莫那魯道的故事再次搬上大銀
幕,為了完成這場電影大夢,還真的擠出了200萬新台幣為這部名為《賽德克‧巴萊》的
巨片製作了長達5分鐘的“樣版片”,希望憑此說服投資者他具有執導這部大片的能力,
可惜至今壯志未酬。
十多年後,另一部以抗戰時代為背景的電影才再出現,那就是李翰祥導演的《揚子江風雲
》。當時,李翰祥赴台灣建立的“國聯電影公司”因經濟問題於1968年結束業務,他債臺
高築,乃應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梅長齡之邀,為“中製”開拍抗日間諜片《揚子江風雲》
。此片是當年台灣難得一見的大型娛樂片,明星陣容鼎盛,劇情曲折動人,因此在1968年
7月18日推出後公映了近一個月,創下當時台灣片在地最高賣座紀錄,不但為李翰祥挽回
聲譽,也掀起了一陣抗日間諜片熱,如:張永祥編導的《一封情報百萬兵》、梁哲夫 導
演的《重慶一號》、季潛俠導演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余力導演的《揚子江特一號》等
都是跟風之作。
《揚子江風雲》根據鄒郎原著的間諜小說『死橋』改編,劇情主要描述我國地下情報員“
長江一號”和同志們在湖北省的監利縣出生入死執行“死橋計畫”,力阻日軍掃除長江水
雷障礙,力保“長江180里封鎖線”的真實故事,據說楊群飾演的男主角王凡的人物原型
是在武漢從事情報工作的李鐵生,片中佔戲甚重的飯館老板娘“卓寡婦”也確有其人。鄒
郎的父親是監利縣仕紳,也是抗日志士,李鐵生曾在鄒郎的家中設過短暫工作站,蒐集各
項敵後情報,因此鄒郎遂以此為基礎創作出『死橋』和『詭路』兩部小說。老牌巨星李麗
華因飾演“卓寡婦”而二度當選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當年只能演反派角色的孫越以精湛演
技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從此演藝生涯開始燦爛起來,日後銀幕上才有了《搭錯車》的
啞叔和《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的老莫。
1971年10月26日,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4個月後,美國總統尼克森赴中國大陸訪問
,發表了上海聯合公報;再7個月後,日本宣布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一連串的重大政治
衝擊,使台灣的民眾產生出強烈的危機感,仇日的民族情緒也大為提高。在這種時空背景
下,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有意利用影響力廣大的電影媒介來提振民心士氣。其時調
任中影公司總經理不久的梅長齡,遂乘勢提出拍攝第一部正面表現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為
國為民英勇犧牲的抗戰電影《英烈千秋》。這部“政策片”的製作預算僅100萬港幣,但
是在編導丁善璽的指導有方、以及軍方武器兵源的充份支援下,卻拍出甚為壯觀的作戰場
面和十分豐富的內容,於1974年11月拍成推出公映時不但票房轟動,更被各方讚譽為“中
國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片”。
《英烈千秋》劇情描述蘆溝橋炮聲響起,蔣介石命令張自忠退守保定一線。後日軍突襲南
苑,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及師長趙登禹相繼陣亡,部隊全部南撤,張自忠被任命為北平
市市長。北平淪陷後,張自忠奉命留在北平與日軍周旋,人們卻認為他已經投敵,使他有
家歸不得。張自忠忍辱負重,完成使命後化裝逃離北平。到南京後,蔣介石任命他為第三
十三集團軍中將司令,防守鄂北襄樊一帶。1938年10月底,日軍侵佔武漢,與張自忠部隊
在襄南血戰。1940年春,日軍動員五個師向張自忠部隊防區進犯,血戰數月,張軍所部傷
亡過半。張自忠決定入虎穴以挽危局,乃選敢死隊五百人,自老河口南瓜店渡過漢水,突
襲日軍指揮所,不幸被圍,激戰三日,五百人無一生還。張自忠最後自殺殉國。全片拍來
氣派磅礡,剛柔並濟,劇本緊抓住幾個重點情節深入發揮,較次要的場面則輕輕帶過,雖
因而偶有交代不清之弊,卻能藉事件的推進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對白撰寫也出
奇的精湛有力,其中尤以張自忠於北平被誤會為漢奸時於雨中的小巷跟妻女擦肩而過卻不
忍相認,母女間“是他嗎?”“不是他嗎?”,幾句簡單對白和純電影感的映像設計,已
足以發揮出感人肺腑的效果。之前擅演流氣小生的柯俊雄,憑本片成功建立撺民族英雄形
象,獲得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獎,為其演藝事業再創高峰。其後陸續主演了《八百壯士》
、《梅花》、《黃埔軍魂》等,成為大型“政策片”的“最佳代言人”。
由於《英烈千秋》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的雙重成功,“中影公司”遂把抗戰電影作為
“一年一度”的招牌巨製,陸續拍攝了《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
春風》等片,都獲得相當的成功。
《八百壯士》講述的是1937年日軍侵略上海時,88師524團負責人謝晉元將軍率領八百壯
士固守四行倉庫,女童軍楊惠敏送國旗鼓舞士氣的故事。本片由編導丁善璽與柯俊雄再度
合作,演員陣容更加強大,加入了林青霞和徐楓,分別飾演楊惠敏和謝晉元夫人。本片在
藝術上的表現其實稍遜《英烈千秋》,主要是人物太多,不能集中精力塑造主角,但依舊
獲得亞洲影展最佳電影獎,林青霞也首次當選了最佳女主角。
《梅花》由劉家昌導演,基本上是一個“浪子回頭”的通俗劇故事,描述在中日戰爭末期
的台灣,由柯俊雄飾演的小混混在目睹全鎮的人奮力協助中國政府對抗日軍後大徹大悟,
決心做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最後以身殉國。在片中數度唱出的主題曲“梅花”—“梅花
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梅花堅忍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當年唱遍了台灣的大
街小巷,至今仍然鼓舞著人們的國族情懷。
《筧橋英烈傳》由張曾澤導演,首次以中國空軍將士痛殲日本空軍的故事為題材。筧橋驅
逐機四大隊隊長高志航和隊員沈崇海、閻海文、劉粹剛在淞滬戰爭爆發後個個英勇奮戰,
視死如歸,分別在“814”、“815”和“周家口”等空戰中擊毀日艦出雲號和日機後壯烈
犧牲。本片由於獲得陸海空三軍的支援拍攝,又請到日本特技攝影專家負責空戰場面,故
作戰部份拍得相當逼真慘烈,但戲劇的處理則流於浮面和模式化,但依舊獲得金馬獎最佳
劇情片、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
同樣由徐進良導演的《望春風》和《香火》,則將抗日的場景拉回台灣本土和小老百姓身
上,一方面強調“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大團結,另一方面也在片中加強了台灣民俗技
藝的表現,例如《望春風》中的女主角楊麗花本身就是著名的歌仔戲小生,片中也刻意安
排了一場規模不小的歌仔戲演出。顯然,隨著現實政治環境的轉變,此時官方拍攝抗戰電
影的主要“政策訴求”,已從“仇日”變成“島內族群大溶合”。
在大勢所趨之下,一些從來不碰戰爭片的大導演也搭上了“抗戰電影列車”,包括文藝片
宗師李行 匯集了王引、鄧光榮、秦漢、林鳳嬌等文藝片巨星,開拍了描寫淪陷於日軍手
上的南平縣一家中學,其師生校長如何跟日軍對抗的《吾土吾民》(1975);功夫大導演
張徹也率旗下數代弟子狄龍、姜大衛等拍了武打版的《八道樓子》(1976)和《海軍突擊
隊》(1977)。此外尚有突擊隊式的戰爭動作片《血濺冷鷹堡》、《血濺歸鄉路》、《Z
字特攻隊》(與澳洲的電影公司合拍,當年尚未成名的梅爾吉勃遜曾來台灣拍攝外景);
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文藝故事《強渡關山》、《春寒》、《聖戰千秋》等等,因篇幅關係
不再一一介紹了。
步入80年代,抗戰電影在台灣已經退潮。“中影”曾在1987年集合《八百壯士》的老班底
編導丁善璽和男女主角柯俊雄、林青霞開拍抗日鉅製《旗正飄飄》,但市場反應已不可同
日而語。倒是年輕編導周騰在1992年出人意料地開拍了低成本反戰電影《皇金稻田》,竟
讓一群台灣演員(邵昕、林建華、戴立忍、王曉詩)來飾演以日本人為主角的故事,在片
中大說日語對白,藉以批判中日戰爭期間日本好戰軍官的偏激行為,手法雖稍嫌生硬,但
卻展現了開闊的創作野心。可惜這種“出位”的電影在台灣影壇也就那麼一部,直至今年
才由港片《頭文字D》再次展開這種“中國人演日本故事”的有趣嘗試。
台灣攝製的最後一部重要的抗日電影,應該是在1995年與大陸合拍的《南京1937》。本片
在幕前幕後都給合了兩岸的人材(導演吳子牛;編劇張冀平、洪維健;主演秦漢、劉若英
、陶澤如),還邀了日本演員早乙女愛、久保惠三郎參加演出,在時機上配合抗日戰爭勝
利50週年的大日子推出,原是令人充滿期望,影片公司更以“東方的《辛德勒的名單》
”加以宣傳,使本片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然而,本片編導在反映1937年12
月至1938年2月,日軍進佔南京城後進行長達六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此一深受國
人矚目的歷史事件時,太過強調“人道主義”而忽略了“民族主義”,對日方的殘暴行為
刻劃不足,對醫生成賢的日籍妻子理惠子和兩名子女遭南京鄉鄰的排斥冷待又強調得太多
,這種對“南京大屠殺”的詮釋態度未能獲得兩岸觀眾的普遍接受,遂使本片“呼籲和平
”的重要意義打了不少折扣!
(en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5.118.177
※ 編輯: invicta 來自: 163.25.118.177 (07/02 05:5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