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不做「冤大頭」】
世界上的人可以分為:無條件先付出的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在成功的梯子上,最有錢跟最貧困的,都是「給予者」。
要當「成功」的給予者,而不做貧困的「冤大頭」,差別在於:冤大頭型的給予者不懂與「索取者」保持距離,結果讓自己燃燒殆盡……
📸遠見IG分享好照片:http://bit.ly/2HvEoJk
👉掌握新知!加入遠見LINE好友:https://bit.ly/2xL03L4
🔔訂閱遠見雜誌YouTube,記得開啟小鈴鐺!http://bit.ly/2FcCknT
📰追蹤遠見Google news,給你最新資訊:https://bit.ly/3cOC6l5
「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的推薦目錄:
- 關於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妮啵NiB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心得] 幫助別人卻累到自己?《給予》真正的秘訣-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給予者 的評價
- 關於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心得] 《給予》施比受更有福是成就卓越的硬道理-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心得] 幫助別人卻累到自己?《給予》真正的秘訣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想成功,你該多給予or多索取?|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的評價
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妮啵NiB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給予 Give and Take
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作者|#亞當格蘭特 #AdamGrant
譯者|#汪芃
類型|#心理勵志 #心靈成長
讀感|
「卓越的給予者最大的魅力就是這點:他們爬上成就金字塔頂端,卻不把其他人踩在腳下,而是將立足點拓寬,造福自己,也造福身邊所有人。索取者的功成名就是零和賽局,然而給予者卻能在他們的世界裡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P315
這本《給予》不同於現在的心靈雞湯,它是簡單明瞭以互利互惠的角度,來講述給予的好處以及其重要性,以非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來告訴讀者,給予是如何讓你獲得更多。
作者以實證結果先告訴大家,以金字塔來代表成功,最底端的人是給予者,中間是索取者,然而最頂端的也是給予者,而為什麼同樣身為給予者,差距是如此大呢?原來是取決於,你是否聰明的給予,而不是一位讓人索求無度的人。
先說說給予,很多人都是不願意成為給予者,甚至不自覺地成為索求者,但是書中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應該願意花五分鐘以內的時間幫忙任何一個人。」P77,也就是「五分鐘法則」。
其實給予可以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並且它不會讓你失去任何東西。
其中也提到「責任認知偏誤」,也就是我們會放大自己的貢獻比例。索取者尤其容易產生責任認知偏誤,而會有這種錯誤認知,是因為我們都想在自己及別人心中留下正面形象,其實這只是一種心理上的偏誤,他們可能並沒有惡意。
「我們深知自己給予了多少,卻不一定清楚別人付出多少。」P108
這本書也提到給予並不是要無私奉獻,不重視自己的利益,利人利己的給予,是願意付出比得到的多,利人利己型的給予者看起來或許比無私奉獻者多在意自己一點,但他們較具韌性,不會倦怠,因此給予的路能走得更長遠。P231
最後,作者建議,如果想避免被利用或是因為付出而感到倦怠,想朝互利方向努力的索取者應該找到自己真心喜愛的給予方式,為自己真正關心的人付出,如此一來秉持互利價值觀的人即便給予後無法獲得直接回報,也能真心以給予者的心態付出,這時所展現的動機便是真誠純粹的了。P316
雖然給予應該是聖潔的行為,但是有技巧的付出並非算計,只是在成為良善之人的路上,也可以保護自己的一片真心,這本書雖以偏商業的模式來分析衡量給予的權重與得失,但是也非常具參考價值,推薦給所有人看,也許能在日常之中,找到付出的平衡點。
最後附上開頭的句子:
「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就看他如何對待那些無法給他半點好處的人。」P49
出版日期:2013/12/30
#nibo閱讀 #nibo摘錄 #妮啵2021 #書籍推薦 #閱讀 #手寫 #GiveandTake
#平安文化
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是一個敢於畫出夢想藍圖的人嗎?
近年來,我觀察到身邊越來越常出現一種狀況:有些人會提出一些idea,但在行動之前,他自己就會開始先看見「不可行性」,最後很多點子就不了了之。
這種心態再加重一點,就會出現不敢畫出未來夢想藍圖的狀況。
⠀⠀
這次我的Podcast來賓— 徐嘉凱Jack,在我眼中是個敢說出自己夢想,也能確實付諸於行動的人。他是名新生代導演、Podcaster,還是創立 SELF PICK、 SELF Oasis 綠洲和 SELF TOKEN的創業家。他說:「因為要先有vision,才有辦法知道自己下一個里程碑該設在哪裡。」
⠀⠀
在他眼中,擁有夢想藍圖,反而是件實際的事情,因為這樣才訂得出短、中、長程目標。
⠀⠀
最近,Jack就開啟了一個新的共創實驗所計畫,裡面把人分成了三種:「創造者」、「旁觀者」和「共同創造者」。
⠀⠀
「創造者」沒有將天生的創造力扼殺,反而將之打磨的更加純粹,但也因為沒有融入社會;「旁觀者」,則壓抑了自己天生的創造力,而且不會參與任何的創造性行為,並會加以冷嘲熱諷,以彰顯自己沒有付出行動的聰明。
⠀⠀
最後一種是「共同創造者」,當他們遇見了對的創造者時,會願意付出行動支持,讓世界看見了改變。Jack認為共同創造者,相較於創造者的孤獨與旁觀者的空虛,共同創造者或許是真正溫暖且有行動力的人。
⠀⠀
這也讓我想到Adam Grant教授在他的書《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中,也將人分成三類Givers(給予者)、Takers(索取者)和Matchers(互利者)。
⠀⠀
「給予者」總樂於分享;「索取者」只為自己的利益而掠奪資源;「互利者」為了可預期的好處,會願意付出相對的代價,有時會趨於斤斤計較。
⠀⠀
很多人以為掠奪資源是在社會成功的關鍵,但Adam Grant在統計分析三種類型人的職位、收入、社會地位後發現:「位在金字塔頂端的是給予者,處在底端的也是給予者。」為什麼金字塔頂端是給予者呢?因為他們無私的分享,會為他們建立出無形的人脈,最後反饋己身。
⠀⠀
但怎樣的分享才不會變成濫好人式的犧牲?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看待「分享」,如何透過分享來達到共創美好未來的效果?在明天上架的節目,我和Jack都聊給你聽!
⠀⠀
🔻留言處手刀訂閱節目,不錯過明天的精彩對談🔻
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給予者 的推薦與評價
在《給予Give and Take》這本書中,討論了職場上的三種角色:索取者、給予者和互利者,它們之間有著不同的特點和差別。 #索取者(Takers) ... ... <看更多>
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心得] 《給予》施比受更有福是成就卓越的硬道理-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讓我們來思考這個問題:「在職場上面有三種人,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給予者』總是樂於分享;『索取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互利者』為了可預期 ... ... <看更多>
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在 [心得] 幫助別人卻累到自己?《給予》真正的秘訣-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施比受更有福」的觀點經常是老調重彈,但我喜歡《給予》這本書是因為首先把人分成
三種類型:給予者、索取者,以及互利者。第一步就先讓我反思自己多半傾向哪種類型。
再來是作者雖然推崇給予,但也點出身為給予者會遇到的困境,以及如何調適的方法。閱
讀過程中,我會抱持著帶著問題找答案的心態,把它當成工具書來學習。
網頁版好讀連結:https://bit.ly/3EEWS4u
(網頁版的文末有附上TED影片及測驗給予商數的連結)
以下摘錄幾個讓我特別有感,打破迷思的看法以及建議。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書摘:給予者vs.索取者vs.互利者
以下是我從書中整理出我認為2個定型心態與成長型心態最關鍵的差異點,以及3個Q&A。
這些是基石,是精華。書裡其他部分在談論成長型心態如何運用於運動界、企業界、人際
關係、父母師長與教練,幫助不同領域的人達到成長與卓越。
*關於分辨人才*
‧互利者看到潛力股的指標後才行動,往往錯失良機
‧給予者覺得「人人都是潛力股」,能夠抵抗「先找出人才」的誘惑,進而專注於鼓勵大家
,因此造就許多人們以為的天才,許多天才只是找到興趣,然後刻意練習
*關於自尊心*
‧索取者會為了自尊不接受他人批評而在投資失誤時加碼,以為這就是對自己負責
‧給予者想著的是如何對他人及組織更好,所以他們願意承受短期的自尊及聲譽受損,只為
了做出有利長期的決策。
*關於人際溝通*
‧索取者認為請求建議無疑承認自己沒有答案,他們怕這樣會顯出自己無能的模樣
‧互利者鮮少尋求建議,因為他們怕欠下人情
‧給予者並不在意露出自己較弱的一面,給予者請求建議是因為他們真心想跟別人學習
*如何成為一個不怕倦怠的給予者*
作者將給予者又再分成兩種類型:無私奉獻的給予者、利人利己的給予者
【無私奉獻的給予者】
‧全然無私的奉獻是一種病態的利他主義。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態度,過於專注在他人身上,
損害了自己的需求。
‧經常犧牲自己的福祉來幫忙別人,因而讓自己陷入倦怠的危機之中,然後失去自己。
‧在付出的同時,缺乏能夠真正感受到給予對象與自己生活與熱情的連結
‧無私奉獻者鮮少求助,因為他們會覺得「接受別人協助不大自在」。無私奉獻者總想當伸
出援手的那方,因此不願意給別人造成負擔或不便
【利人利己的給予者】
‧給予時產生倦怠,其實並不是因為付出太多,儘管看似違背直覺,然而付出越多,影響力
就越大,這反而是幫助給予者避免倦怠的一項因素
‧一百小時原則:志願服務每年做100~800個小時的快樂程度及生活滿意度是最佳的狀態,
而1年100小時換算下來每週不超過2個鐘頭
‧塊狀給予>點狀給予:作者透過實驗證明,把助人的事情集中在一整天完成(塊狀給予),
所感受到的快樂,大過於每天只做一件小事的日行一善(點狀給予)
‧了解保護自身福祉的重要:在瀕臨倦怠時會主動求助與支持,來提振自己的幹勁及情緒
‧學會真誠度篩選:有一種索取者是表面討人喜歡,暗地卻處處占人便宜。給予者要練習「
寬容版以牙還牙」,彈性調整自己「互利」與「給予」的策略
*如何和給予者溝通*
‧給予者很可能在乎他人或團體勝過於自己,此時我們能做的,是引導他們從「替自己爭取
權益,轉變為替別人爭取權益」。
‧我很喜歡作者提出的一個實驗例子:女性或給予者經常不好意思談薪水,但實驗結果出來
,卻發現只要改變一個做法,也就是請女主管扮演在替他們提攜的員工爭取權益,而非談
薪水的本人,如此一來,她們不會因此設定更高的目標,但卻會努力為別人爭取到心中理
想的數字。
◆我的體悟與反思
*體悟1:樂於回應別人,卻因為不斷在回應,反而從產出面、心靈面等影響到自己*
看完《給予》就讓人想起過去仍是個辦公室女孩的情況,職場上特別會有經常在請別人幫
忙的同事,時不時默默飄過來請你幫個忙,有時是5分鐘的小事,有時是當下5分鐘,事後
50分鐘的麻煩事。偶爾協助倒還好,但經常不斷地回應別人的需求,莫名被呼來喚去的狀
況下,落得還得自己加班做事,影響產出與情緒。
因此我對於「塊狀給予」竟然是個能夠減緩給予者倦怠的方法,以及學會「寬容版以牙還
牙」特別有感,原來當個能夠持續的給予者是有原則與技巧的,甚至這些方法都是實驗證
明有效的。
愛別人的同時,也要愛自己;利他的同時,也是利己,才是雙贏。
*體悟2:學會和身邊的給予者溝通*
我身邊有位非常親近形同家人的摯友,他是標準的給予者以及巨蟹座(?!),個性隨和很重
朋友,凡事以他人為優先考量,出門會帶好幾顆行動電源,就怕別人臨時需要。當他在轉
職的過程中,對於談薪水也始終不好意思。因此我就真的嘗試了作者提供的方法,就是提
醒他說:你今天談的薪水也不是只為了自己,別忘了你的家人還要倚靠你,你爭取更好的
薪資也是在為他們謀福利,若你處處不好意思,這樣等於是在傷害家人。就這樣好多歹說
嘗試著讓他轉移目標,把自己想成是中間人,家人的利益等同於他自己的利益。結果,最
終他談到一個比預期好的薪水,然後整個人變得有自信也沒有因此感到罪惡!!!
*體悟3:我有能力撕掉自己互利者的標籤,練習成為一個「利人利己型的給予者」*
看完《心態致勝》談的成長型思維,第一個想到的練習就是我雖然透過測驗以及自己的經
驗反思,過去的我比較偏向互利者,總是害怕吃虧或是太講求公平性。但此刻的我是有選
擇也有能力將標籤撕掉,然後練習成為一個「利人利己型的給予者」。這對我而言是一個
非常大的思維轉變,也許每個人先天上會偏向索取者/互利者/給予者其中一種,但我們不
必然一輩子就必須認定自己是這樣的人,反而能夠透過書中的方法,以及作者提出的小練
習們,讓自己開始體會助人的快樂。
自從成長型思維與利人利己的給予這兩個觀念植入我的腦海之後,我發現自己遇到事情時
,相較以往會停下來思考:如果可以當個給予者,我會怎麼做?如同現在在經營的克萊兒
的生命許願樹,許多時候都是在提醒自己給予之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像是教練諮詢
服務的推出,原本很擔心自己會不會明明想要助人,卻因為收費而像個想要賺錢的商人,
但轉換思維之後,我不必是個全然無私奉獻的人,反而提供諮詢服務也合理收費,這樣利
人利己的做法更能創造源源不絕的能量,透過正向循環幫助更多人。
最後想用作者提到一個很棒的觀點總結:成功的給予者總能保持彈性,因為最危險的是在
所有的人際關係中,都僵化只固守一種互動模式。當我們愈來愈趨向給予者以後,又或者
你天生就樂於給予,此時更要謹記,在作者訪問的百種人之中,他發現社會上成就最低落
的一群人是給予者,然而擁有最非凡與傑出成就的人,也是給予者。
因此,能成功不一定得踩在別人頭上,但絕對也不能讓自己的頭被別人踩上!
謝謝你看到這裡,我正努力練習成為給予者,希望這篇分享也對你有些啟發:)
--
Claire | 走在成為 Life Coach的道路上 #免費諮詢開放中
鼓起勇氣公開我最真實的時間管理日常與自律生活,為的是能把這樣的精神感染給更多人
*IG《時間管理實踐者Claire》 @claireswishingtree
*Blog《克萊兒的生命許願樹》,收錄我的時間管理與成長型思維實踐經驗
*FB《克萊兒(Claireswishingtre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52.10.2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5926647.A.0A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