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留尼旺火山、熱點、與恐龍共舞】
#灼熱的地科冷知識 文末連結影片
歷經一天的疲勞,來看爆發中的火山,平靜一下身心靈(物理)吧。有沒有感到熱烘烘的,那是遠紅外線。
啊?火山通常不會形容是平靜的齁。沒錯,尤其是這座。Piton de la Fournaise (法語:熔爐山,直翻英文大約是 furnace peak)是位在法國的海外領土——印度洋西側的留尼旺島(Île de la Réunion),就在馬達加斯加島的正東方海上。是全世界最活躍的火山,沒有之一。
因此,假設例如文Θ的世界周報報導說「法國留尼旺島火山再度噴發」,聰明的各位可以繼續喝茶,溫暖身心,而無需感嘆:「欸欸欸噴火了,地球怎麼了?」地 球 並 沒 有 怎 麼 了,熔爐火山在近三百年以來噴發了約兩百次,這樣平均 1.5 年一次的高活躍度,是一直正常地活躍著的好孩子 XD。
_
從各種角度標準來說,留尼旺都是「南半球的夏威夷」,首先火山的成因和夏威夷一模模一樣樣,都是位在「熱點」上面:地球內部洶湧的熱對流上升到地表,持續的把咱們地殼這薄薄的幾十到百餘公里的「岩石圈」燒熔出一個個洞洞,好像線香遇到透明塑膠袋。
也和夏威夷相似的是,火山中冒出的也都是高流動性的玄武岩岩漿,而形成盾狀火山,噴發形式也幾乎都是夏威夷式(熔岩流)。只有較少見的爆炸噴發,後者是當周遭的地下水足夠豐沛,被岩漿庫加熱膨脹所致——火山活動往往讓地球變成一具蒸汽機(熱機)。
有時候噴發出的熔岩,冷卻所形成的玄武岩石中間還含有肉眼可見的大顆黃綠色礦物,那些是橄欖石 olivine。橄欖石的存在驗明了岩漿的來歷與正身,因為,橄欖石這種礦物只有在深度約 400 公里的上部地函才能穩定存在。
橄欖石之所以能在地表出現,都是因為被對流「咻」的一下帶到了地表,還來不及重組。是這樣,在地表的低壓下,橄欖石熱力學不穩定,如果持續保持高溫就會重組成其他礦物了,但熔岩上升速率太快,迅速冷卻,晶體結構就凍結而保持住了。
這和鑽石其實在地球內部更深的 600~800 公里處到處都是,但很偶爾才會在地表找到是一樣的原理,如果將鑽石加到高溫,在地表的低壓力之下它會重組成熱力學更穩定的石墨結構。但金伯利岩的熔岩上升夠快夠勁才帶著鑽石安全抵達地表,沒變得黑黑。
_
說到對流,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常識中地函是什麼狀態,固體還是液體呢?我們都用「對流」形容了恐怕是液體吧,對吧對吧,錯!地球內部就只有外地核是液體。地函是扎扎實實的固體喔。
科學家之所以沒去過地心就知道地心的狀態,這種事是透過觀測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行進。長話短說:地震的 S 波是「剪力波」,所謂剪力就是捏臉或是捏啤酒肚,然後扭來扭去的力,顯然是沒辦法扭動液體,故 S 波也無法在液體——例如外地核——中傳導。但由於看起來 S 波通過地函毫無障礙(除了在一些地帶會略減速),就證明了地函是固體
處在地球內部的特高溫度和壓力之下,地函的岩石這固體具有黏彈性(viscoelasticity,黏置性和彈性的和稱,例子是布丁),在非常非常長的時間之下會逐漸做著液體一樣的苟且之事 (?)。關鍵是人類時間和地質時間的尺度差太多,讓我們有點無法直觀理解「固體會對流」這種事。地老與天荒。
順帶的順帶一提,常溫之下的玻璃的流動性是......根本是零,即使過一百億年都不會流動一奈米。只有在加熱到「玻璃轉化溫度以上」才會明顯的顯出黏彈性、流動、並且可以加工塑形的喔。
地函岩石要局部的熔化,形成岩漿,只有在某些特別的狀況下: 1. 減壓熔化 (decompression melting) 例如在張裂性板塊邊緣往兩邊拉的地方熔點降低形成新的枕狀熔岩,新的海床。 2. 混入雜質的助熔劑融化 (flux melting),當海洋性板塊隱沒時輸送大量的水到岩石圈深處,水分子混進高溫的岩石中,降低了岩石的熔點,水也降低了密度,因此這些熔岩才會上浮到地表,捅穿岩石,形成海溝後方常見的火山島弧。
_
回來講主角留尼旺的火山
* 快速查了為什麼這個島取名做「會合島」(reunion)這麼奇的名字,結果是和法國大革命中某次會師有關。更搞笑的是隨著隨後的政治起伏,該島又曾經被改名為「波旁島」←法王室,和「波拿巴島」←另一個法王室,後再改回。
關於留尼旺熱點......是熱點 hotspot,不是火鍋 hotpot 千萬別弄錯啦~~誰會弄錯啦 (/‵Д′)/~ ╧╧
有另一個【必講不可】,錯過要等到下次大滅絕的梗:
它已經持續活躍了約六千五百萬年了。而每個科宅看到六千五百萬這數字就該心生「該不會和恐龍有關」的聯想。
還真的有關......搞不好有關,或許有關。是這樣,在大約六千六百萬年前的白堊紀的最末期,留尼旺熱點的旺盛活動,噴出海量的「洪流玄武岩」(flood basalt),形成了今天的南印度德干高原的廣大火成岩地帶:德干暗色岩(Deccan traps)。
暫停 ⏸,只要稍微有一點點現代地理常識的同學,就一定會妙麗舉手說「抗議,印度是印度,留尼旺是留尼旺,之間相隔了一個印度洋,熔岩是會飛嗎?」
啊啦~這就是整件事最奇特的地方惹,熔岩不會飛,會飛的,是印度! (???!!!) #抗議無效
中生代末期,本屬於岡瓦那大陸之一部的印度,原本是貼在非洲的東方,但「印澳板塊」不久開始一同加速往東北跑,印度在 *路過*「留尼旺熱點」的上方的「那一瞬間」(就地質時間來說)忽然就被穿了孔,還噴了滿身玄武岩。>////<
印度不以為忤,再帶著整塊玄武岩繼續跑,逐漸封閉了原忒提斯洋的東半部。最後也不減速地一頭撞上了亞洲,形成峰峰相連到天邊的喜馬拉雅山脈。其實說起來,超大陸「岡瓦那」的名稱正是取自印度的一個地名,就不意外非洲印度地質上本是一家了。然後因為韋格納,所以非洲南美洲也本一家。最後南極洲也本與岡瓦那做伙,發現恐龍化石也不意外。
長話短說,熱點源自於地球內部「熱柱」←不是炎柱大哥,是熱柱上升的熱點,相對上不會亂動,但地球表面的板塊卻會相對滑動,往往產生一整條長弧線的火山遺跡,就是被熔出的那一排洞洞。相同的故事在黃石熱點和夏威夷熱點等地都曾發生過、正發生中,那一條火山的遺跡甚至可以用來推知板塊在古代曾經移動的方向。再度點出了留尼旺和夏威夷真是有像。
所以法國版柯南要改到留尼旺島習得各種方便技能了(x)。
_
回到德干暗色岩,每當地球歷史上發生大面積洪流玄武岩(長期大面積活躍的一種火山活動型態)肆虐現世,常會伴隨生態圈的災難性事件,主要是大量排放的火山氣體,足以暖化氣候,改變敏感的生態平衡,給生物圈添亂。#那不就是人類正在做的事
所以其實白堊紀末,恐龍滅絕的原因現在學界仍然有一派提倡著:「笨蛋們,別只看隕石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留尼旺熱點所射)也很威。殺恐龍之大業,它必定有份!」
而且得利於越來越精確的同位素定年法,火山滅絕派的地質證據也相當充足。例如顯示火山活動大大的早於隕石。看來恐龍的滅絕原因的全貌並不單純。這場「論戰」不能簡單一槌定音~~嗎?
あの.....如果說,火山滅絕派、隕石滅絕派,兩派都說對了豈不妙哉?
這個故事最奇妙最奇妙的一點在於看全局。
有點像韋格納當年盯著地球儀得到靈感。不過這次要看的是中生代末的古地球地圖 ﹝推薦 youtu.be/bzvOMee9D1o?t=327 5:27 秒處﹞,就會觀察到一個奇想天外的,未免也太巧的巧合:
當奇克蘇魯隕石 (Chicxulub asteroid) 砸下來,砸到今天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頂端——依照慣例這邊插入一張北美洲的某暴龍抬頭看了最後一眼的插圖——的同一時間,留尼旺熱點就位在......在隕石坑幾乎準確隔著地心相對的正對面,也就是對蹠點 (antipode) 上面啊。
兩者之間難道有奇妙的關聯?#是緣分是注定好漢剖腹來參見
* 各位若有印象,這個「巨大隕石坑的正對面有火山」的巧合其實在火星上也可以找到好幾處(參看:火星地理學的導讀 www.facebook.com/Nerdxplain/posts/723862905104484)。
考慮隕石以強烈地震波形式釋放的能量,會以各種路徑,穿過地球內部。強烈的震波會團團繞地球、裡裡外外跑好幾趟才平息。而由於球體對稱性,顯然波動在隔著地心的正對面(對蹠點)會有匯聚,好幾次,搖了又搖。
再想如果那兒有一鍋岩漿庫,這樣搖來搖去是否就會像汽水般炸開呢?岩漿和汽水其實蠻像的,溶解了一堆氣體,其氣壓大小是產生火山活動的重要因素。
但可惜——可惜呀,科宅搖搖頭說道——這個絕妙故事,目前還只是理論階段而已。「地震會誘發火山活動說」之中,有許多未確立的環節(推薦國家地理雜誌〈地震會引起火山爆發嗎?科學家為此吵翻天〉一文)不容忽略。
因此「隕石陰錯陽差,引起地球正對面的留尼旺/德干大規模火山爆發,產生的多重打擊,讓鳥類以外的恐龍全滅絕了」→ 雖然聽起來很酷,但請各位暫且不要這樣教小孩。但說來,地球無論物理化學還是生物真的都是一個整體呢。
_
截圖出處為
Julien Pedragosa 12月12日上午5:14 · 片長 7:16
Piton de la Fournaise - Éruption du 7 décembre 2020
www.facebook.com/watch/?v=143579863908905
美的形式原理對稱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世界暢銷小說公式】一個都不留的結構佈局與衍生變化
#那些年一起大逃殺的地方 #暴風雨山莊與命中註定死亡
#有雷慎入
之前曾簡單介紹過暴風雨山莊密室加上命中註定死亡筆記的結構佈局如何設計,不過歸本溯源世界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larissa)《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的作品內容,其實尚有諸多的特點被承襲沿用。
精確來說,此類故事發展劇情先後,往往都是由航向未知的定點始,可無論開頭有無偵探(們)彼此互動,這些人們為共同目的來到一地,都是因為收到邀約、委託或要參加活動。
接續而下便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各項交通渠道盡皆斷絕,然後隱含有死亡預告的歌謠文字,或書面紙條各種形式,搭配象徵物事,如瓷人、玩偶與記號等,與死去之人一一對應。
在這個驚悚的過程中,人們的關係,會出現小團體分分合合的曖昧變化,並常有人性陰暗內裏的情緒與行舉來加深恐怖氣息,如歇斯底里、焦慮恐慌、相互殘殺或彼此懷疑等,可問題是,真兇就在其中的懸疑,卻早已經由詐死來排除嫌疑。
最終由這樣類似蠱毒生成方式(群聚倖存)的消去法,最後將直指眾人不為人知的過去作為謎團真相,如犯罪、霸凌、情愛、血緣、權鬥等,作為事件的因果業障。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凶殺命案的現場,會包裝在民俗宗教、神話鬼怪或事件傳說的外衣下作為掩蓋,又回到原本的死亡預告與象徵作為循環。
這些作品,某種程度上,或許都可以說是有部分受到阿嘉莎.克莉絲蒂《一個都不留》的影響,畢竟即便雨後春筍增長的衍生變化,但處理題材的方向與劇情轉圜,基本上都頗有些相像,不能夠全都歸諸於人集體潛意識的共同開發。不過,內建公式雖同,各個作品表現卻不一樣。
舉例來說,葛蕾琴.邁克尼爾(Gretchen McNeil)《殺戮島》(Ten)。本書設定較為接近YA小說,故事大抵是一群青少女隱匿父母不讓知道,共同前往荒島別墅,意欲狂歡作樂卻斷訊封閉,一一陷入暴風雨山莊與命中註定死亡的絕命奔竄。只有充滿暗示卻不知所云的DVD與接踵而來的紅漆記號,可以破解謎團,是以也有人認為這是YA版的《一個都不留》。
但或許也是因為此書青春YA的設定,是以讀者年齡層及人物設定上,除一般推理常見本有的病態人格以外,尚還有諸多中二白目的屁孩舉動,還有過度重視同性友誼遠勝愛情的年齡特色設定,整體而言的情誼鍵結顯得薄弱無力,劇情發展處也有諸多不合理。
★一般成人推理的人設設定,往往是男女之間愛到卡慘死,不敢相信任何人的異性情誼為重居多,同性情誼為重的話,則是在平行雙女彼此追尋的平行推理中,較為常見。
不過若說葛蕾琴.邁克尼爾《殺戮島》同題相競的類比作品-萊利.塞傑(Riley Sager)《最後的女孩》(Final Girls),倒是顯得後者文字細膩綿密,關係層層遞進,且更顯創意了。
同是青春洋溢少男少女,沒事跑去鳥不生蛋鬼地方開Party,《最後的女孩》以時下最流行的結構佈局:現在(C-D)過去(A-B)雙線並進,一女繞二男,情感糾葛引發殺機的雙面謎情,還有你的名字不是你的名字,使得那定點遭遇屠殺的倖存女,在媒體聚焦,緊咬不放的黏膩裡,串起三件不知是否彼此相互關連的凶殺之謎,著實刺激。
烘焙女子的新生療癒C—————D (今)
慘案現場的屠殺之謎A—————B(昔)
另外,若是提及暴風雨山莊密室典型,加上一座島嶼的封閉,就不能不提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隔離島》(Shutter Island)。
本書以1954年美國兩位聯邦執法官做為偵探,前來負責關押重大危險罪犯精神病院的島嶼,調查密室消失的女孩(同時也是窮凶惡極女罪犯)脫逃之謎。
調查過程中,偵探在內不時飽受過往參戰血腥與懷想逝去妻子的回憶所侵襲,在外則苦於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與精神病人的口述記憶不可相信,最後只能絕望的在多重可能的多重組合裡,陷入迷離。
可是,後世時晨的《鏡獄島事件》也與此書類仿相近。
《鏡獄島事件》以受託前來調查的數學家&小說家,吊兒郎噹的一搭一唱,與彷彿重生穿越醒來的失憶女子兩線並述,需得在關押重大罪犯的精神病院(亦即鏡獄島),破解出消失女孩的謎蹤與密室殺人凶器卻又不見的謎團。
兩者同以偵探們啟航向島,島上卻是關押重大犯罪精神病患的惡名昭彰,需得面對暴風雨山莊密室的隔離封閉、密室殺人與消失女孩等謎團。
只不過《鏡獄島事件》還另添了他型的密室謀殺與無頭屍案,還有相比《隔離島》人體實驗想像(?)的器官買賣,以及鏡像原理對稱的迷宮暗道等。
特別有趣的是,要在撲朔迷離、驚險萬分的精神病院裡脫逃,又會讓人另想到德國心理驚悚天王費策克《病人》-為求愛子失蹤真相,混入精神病院尋求線索卻反而深陷其中的窘迫,雖沒有島,卻仍是在精神病院與病人中兜轉。
除了想到楊建東《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實錄揭露後的問號-當有朝一日入了精神病院,又有誰人夠說我們自己是正常?也想知道,難道世界推理的菜餚就是用幾個相同的題(食)材在變化嗎?
可是關於變化,如果說所謂的「密室」,其實可任意的進行替換取代,除了閱讀情境上的感受外,(密室)效果一樣,沒什麼不同。
那麼關於隔離島嶼、精神病院、別墅山莊、大廈高樓、火車廂房等,甚至只要是一個能成就密閉空間的空間就夠,那其實也不必太計較所謂的密室是怎樣的密室了?
所以,也才會有如今村昌弘《屍人莊殺人事件》,這樣結合《屍速列車》屍人風暴成就暴風雨山莊的設定吧。
本書以號稱「福爾摩斯」的大學生偵探及其助手,偕同一位國色天香的美少女偵探,一探神秘合宿別墅的謎團。
乍讀以為可能是個暴風雨山莊的謀殺,即將迎來命中註定的死亡,孰不知故事劇情一轉,不知何人、不知何處來的感染與屍人奇譚,將使為共同目的來到此處的人們,陷入恐慌。
不知緣由的命案、鬼影幢幢的檔案,恐嚇信件的來到,還有後續混淆偵察方向的紙條,兇手究竟是人非人的推敲,不僅在密室殺人的詭計上新添風貌,峰迴路轉的劇情陡峭中,更充滿多元混搭的驚喜感。
但仔細一瞧,一些結構佈局的脈絡,仍是有志一同的共通,非常奇妙啊~
參考書目
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larissa)《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臺北:遠流,2010。
今村昌弘《屍人莊殺人事件》,臺北:獨步文化,2019。
橫溝正史《惡靈島》,臺北:獨步文化,2016。
葛蕾琴.邁克尼爾(Gretchen McNeil)《殺戮島》(Ten),臺北:臉譜,2013。
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隔離島》(Shutter Island),臺北:臉譜,2013。
時晨《鏡獄島事件》,臺北:印刻,2018。
萊利.塞傑(Riley Sager)《最後的女孩》(Final Girls),臺北:皇冠,2018。
美的形式原理對稱 在 天下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霍金 留給世人的10個大哉問】
我們提出很多大哉問,
它們展現了我們的好奇與想像。
例如:上帝存在嗎?
霍金也提出了他的見解。
================================
這將是你最後一次讀懂霍金的機會👇👇👇
博客來:https://pse.is/FFSNR
誠品:https://pse.is/EDWMJ
誠品獨家精裝版:https://pse.is/FJTM5
金石堂:https://pse.is/FFPRE
天下文化:https://pse.is/FG8US
#科學人書摘📘《霍金大見解:留給世人的十個大哉問與解答》#霍金遺作出版
❓大哉問之一:#上帝 存在嗎?
科學已開始回答許多原本屬於宗教領域的問題。宗教是人類早期的嘗試,希望能回答我們共有的疑問:我們為何會在這裡?我們從何而來?
從很久以前開始,答案便幾乎只有一個:神造萬物。這個世界其實是一個相當恐怖的地方,因此即使強悍如維京人,也相信有超自然的神存在,從而去理解一些諸如閃電、暴風雨與月食等自然現象。現在,即使科學已經為這些自然現象提供了更好、也更具一致性的答案,但還是有許多人仍舊依附在宗教上,因為宗教給了他們慰藉,而且他們也不信任或不瞭解科學。
✴上帝沒有創造宇宙
幾年前,《泰晤士報》的頭版標題是〈霍金說:上帝沒有創造宇宙〉。這篇文章的插畫擷取了米開朗基羅著名畫作《創造亞當》中,生命之火從上帝的右食指傳遞給了亞當的畫面。文章下方,附帶一張我看起來像是沾沾自喜的照片。整個版面看起來,似乎是我與上帝展開決鬥的樣子。然而,我對上帝完全沒有絲毫怨恨。我也不希望給大家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為我的科學研究工作與「證明上帝是否存在」有關。我的科研工作,是希望尋求一個理性的架構,可以用來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宇宙。
數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相信,像我這樣的身心殘障人士,是受到了來自上帝的詛咒。好吧,也許我真的是得罪了「上面的某人」,但我傾向於認為,每一件發生的事都有另外的一種解釋方式,譬如自然律(law of nature)。假如你像我一樣相信科學,認為自然界中有些定律是牢不可破的。你若喜歡,你也可以說這些定律是上帝的傑作;但這比較接近是「上帝」這個稱謂的定義,而不是證明上帝存在的證據。
大約在西元前三百年,古希臘的哲學家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對於各種食(eclipse),特別是月食,感到非常有興趣。他很有勇氣的提問了:是否真的需要由神來引發月食或日食現象?
阿里斯塔克斯可算是真正的科學先驅。他仔細觀測與研究天象,得出一個大膽的結論:月食是由於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而不是一件神蹟。由此發現而解開的思想束縛,讓他可以真正搞清楚,在他的頭頂上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並且繪出太陽、地球與月球三者之間,真正的幾何關係。由此,他得出一個更為驚人的結論:地球不是位於宇宙的中心,而是位在一個繞著太陽運行的軌道上。這與當時所有人的想法都不同。
事實上,他的這份理解,可以完美解釋所有的食:當月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上時,發生日食;而當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球上時,發生月食。不僅如此,阿里斯塔克斯再進一步推論:天空中的星星,不是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的,是天堂地板上的裂縫,而是像我們的太陽一樣,只不過是距離非常遙遠的太陽。
✴「自然律」就是愛因斯坦和我的上帝
這是一個多麼迷人、多麼讓人讚嘆的領悟啊!這個宇宙就像是一部機器,依循著少數幾條原理或定律在運作,而我們人類的心靈,竟然可以理解這些定律。
我相信,發現這些定律,是人類最偉大的一項成就;這些我們現在稱為「自然律」的東西,將告訴我們,我們是否真的需要一位上帝,來解釋這個宇宙。
這些自然律確切描述了,各項事物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運作方式。例如打網球時,這顆球總會根據這些定律的指示,飛往它該去的地方。掌管世間事物的定律不只這一條,還有許多其他的定律,例如能量如何從網球選手的肌肉,轉換成揮拍的力量;再如草地球場上,這些綠草的生長速率快或慢。然而最重要的是,這些物理定律不僅容不得任何的修改,而且適用於萬事萬物——不僅適用於飛在空中的網球,也適用於行星運動,以及宇宙中的每一樣東西。它們與人類制定的法律不同,對自然律而言,沒有「違法」這回事,這就是它們為何如此有威力、有權威的緣故,這也是為什麼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它們非常具有爭議性。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可以接受這些自然律是固定的、牢不可破的,那麼很快你就想問:上帝在這裡扮演了什麼角色?這是存在於科學與宗教之間的一個重大矛盾,雖然我在不久之前才登上報紙的頭條新聞,但這卻是一個淵源已久的古老矛盾。我們或許可以定義,上帝是這些自然律的化身。然而,這卻不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的上帝形象。大家心目中的上帝,是個像人一樣,且可以和我們建立個人關係的神。然而,當你仔細去思索宇宙的浩瀚,以及人類的渺小與偶然時,這種上帝的形象似乎就顯得讓人難以接受了。
跟愛因斯坦一樣,我使用「上帝」這個詞,也是採取一種非人格的態度,指的是自然律。因此,所謂瞭解上帝的心靈,其實就是瞭解這些自然律。我個人的預測是,在二十一世紀末之前,我們便會瞭解上帝的心靈。
✴宇宙來自空無
目前,創世(宇宙的起源)是宗教還能置喙的領域,然而,即使是這個領域,科學也已經有長足的進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能為宇宙的創生,提供明確的答案。我之前出版了一本書,主要討論上帝是否創造了宇宙,結果引起了一些騷動。科學家就宗教議題發表言論,的確讓人惱火。我無意去勸說別人,該去相信什麼,但對我而言,思考上帝是否存在,是一個真真切切的科學問題。畢竟,我們很難再去找到一個比這個問題更重要、更基本、也更神祕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或是誰,創造並主宰了這個宇宙?
根據科學定律,我認為,宇宙是從空無(nothing)之中很突然的、自發誕生出來的。科學的基本假設是「科學決定論」:若已知道系統某個時刻的狀態,那麼科學定律便能決定該系統(宇宙)後續的種種演化過程。這些定律可以是由上帝所頒布的,也可以不是;但無論如何,上帝都無法再干擾或違背這些定律,否則這些就不能稱為定律了。
如此一來,上帝僅剩的自由,便只剩下決定宇宙創生之時的初始狀態了。然而,即使是那個瞬間,也可能有一些必須遵守的定律。換言之,上帝在決定這些事情上面,是根本不享有任何自由的。
✴宇宙級「食譜」
除去宇宙的複雜與多樣性暫且不論,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想創造出一個宇宙,我們需要哪些材料?讓我們像在寫食譜那樣,把這些材料寫下來。對於宇宙「這道菜」,我們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呢?
首先是物質;所有的物體都具有質量。我們的四周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物質,不論是在腳底下、頭頂的天空中,甚或是在太空之中。灰塵、岩石、冰塊、液體等等,都是物質。散布在浩瀚而難以想像的距離之外,那些巨大的氣雲、為數眾多的螺旋星系、以及每個星系之中的那數十億顆恆星,也都是物質。
能量,是我們需要的第二樣材料。即使你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也都知道能量是什麼。它是我們每天生活都會遭遇到的東西。抬頭看看太陽,你的臉立刻就能感受到它的熱,這是從一億五千萬公里遠的恆星傳來的能量。能量在宇宙之中穿梭,驅動各式各樣的過程,讓宇宙成為一個生生不息、充滿變化的地方。
現在我們有了物質,也有了能量,第三樣材料則是空間,很大、很大的空間。你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形容宇宙:令人讚嘆的、美麗的、猛烈的,但是你絕對不能用擁擠、狹小來形容它。無論我們望向何處,總會看到空間,而且愈看,看到的空間愈多、也愈廣闊。
環顧四面八方,所有這些物質、能量與空間,究竟從何而來?我們一直等到二十世紀,才開始有些頭緒。
這個答案,來自於一個人的洞察,他也許是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科學家。他就是愛因斯坦。我很遺憾,自己沒有機會和他碰面,因為他過世時,我只有十三歲。
愛因斯坦理解到一件相當特殊的事情:兩樣構成宇宙的主要材料,質量與能量,基本上是同一樣東西,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枚銅板的兩面。他最著名的方程式 E = mc^2基本上就是說:可以把質量想成是某種形式的能量,反之亦然。所以,現在構成宇宙的材料,不再是三樣,而是只有兩樣:能量與空間。
那麼,所有這些能量與空間,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科學家終於找到答案了:空間與能量是在一個我們如今稱為大霹靂的事件中,自發創生出來的。
在大霹靂的那一瞬間,整個宇宙就此出現,並與空間一起存在。它開始暴脹,就像氣球被吹氣膨脹那樣。那麼所有這些能量與空間,究竟來自何處?這個充滿能量、有著浩瀚驚人的空間、以及擁有那麼多萬事萬物的宇宙,如何能從空無之中突然出現?如何無中生有?
對某些人而言,這就是上帝現身的地方。上帝,就是創造這些能量與空間的造物主;大霹靂,就是創世紀的時刻。然而,科學卻有另外一個版本的故事。冒著讓自己惹上麻煩的風險,我想: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理解,當初讓維京人感到害怕與恐懼的一些自然現象;我們甚至可以超越愛因斯坦所提出的能量與物質這個優美的對稱關係;我們更可以根據自然律,來探討宇宙的起源,並試著問自己,是否「上帝存在」是宇宙創生的唯一解釋。
--
✴《霍金大見解:留給世人的十個大哉問與解答》
✴作者: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譯者:蔡坤憲
✴出版社:天下文化
✴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goo.gl/pPKsy6
牛頓給了我們答案,霍金卻給了我們問題。
--
#宇宙 #大哉問 #天文 #黑洞 #愛因斯坦 #霍金
美的形式原理對稱 在 雲科工設_基本設計銜接課程_第三小隊_美的形式原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2022_雲科工設_基本設計銜接課程_第三小隊_ 美的形式原理 _ 對稱. 雲科工設Yuntech ID. 雲科工設Yuntech ID. 90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
美的形式原理對稱 在 不對稱平衡為例-三股單側下加-創意編髮造型設計作品集2 的推薦與評價
Oct 9, 2013 - 以對比~ 不對稱平衡為例三股單側下加-創意編髮造型設計作品集2 以下數位美髮編髮創意造型圖片,是綜合應用『 美的形式原理-- 對比~ 不對稱平衡』 ,完成 ... ... <看更多>
美的形式原理對稱 在 【關於課程】美的形式原理- 牙米兒童美術-新莊畫室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課程】美的形式原理-對稱Symmetry 所謂對稱,是以一個假定的直線為軸,位於軸線左右或上下有著完全相同的元素,它是偶數存在的,並且是相對性質。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