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祂的悲願是偉大的,只要稍有機會,便用開示悟入的智慧,希望可以讓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入無生法忍的境界,但這談何容易?文中不是也有提到欲令心入無生法忍,重點就在於如何入?這個「入」,也就是要告訴菩薩們應該要怎麼樣修證,才可以真正進入獲得無生法忍的果位。實際上,這個無生法其實是每個眾生本自俱足,這個法也就是本來就不生不滅,就在於你如何去體悟到,但這不容易,一般的凡夫也都只是體會到文字相而已,看得懂,道理也明白,但是否可以悟入這種境界就不知道了。現在學習佛法的環境生態,大部分也都是停留在這般的境界中,就如同前段時間有一位老菩薩……也認識很多年,平常唸佛也唸得很精進,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希望──在他往生之年可以去受菩薩戒。後來某大寺廟正好在舉辦三壇大戒,其中就有菩薩戒,他很高興地去受戒,回來後很得意地說他終於獲得菩薩戒。同樣這個道理,你受是受,聽是聽,但能持否?能守否?能行否?很多人也都聽經無數,可是聽是聽,修是修,但有證量否?有實修否?許多人都落在光影門頭上,一晃這一生就過去,這也是我近來常常會和一些同參們互相提醒之處。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短短的一生中如果到處趕場求法,但最終莫衷一是,無所適從,這個法修修,那個法看看、試試,到了七老八十開始緊張,不知如何一門深入,這個問題比較嚴重。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必定都造作過殺、盜、淫、妄、酒等業力,很多人也許覺得自己沒有,那是因為不懂業力因果的緣故,從簡單的,從小到大幾乎人人都造過殺業,殺業不是單純的殺人,我們無意中踩到的蟑螂、螞蟻和習慣性地拍打蒼蠅、蚊子……至於為了貪圖口腹,從小到大誰敢說自己沒有造作過見殺、令殺、聞殺等殺業呢?這個一仔細追談下去那實在太多太多,只要明白和相信因果的人就知道,這五種戒行一旦有所染著犯到,你下輩子還有可能獲得人身嗎?人身無法獲得,自然三惡道有分。
那地獄道種種的現象,如果看了會心生恐懼,那還有救,問題是有些高知識分子、學科學的、學醫學的,凡事都要求證可否相信,這又是另一個問題。相信的人了解到自己是罪業凡夫,最起碼還懂得求懺、悔過,或者最起碼害怕自己墮入三惡道,還會想辦法淨化和好好地一心唸佛,此類人如果對淨土法門尚有信解心,終究還是可以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怕就是怕有些人,凡事都要看到證據,他才肯唸佛、信佛,那這類的就沒辦法。生在這五濁惡世的末法時期,最有福報、最有智慧的人,便是可以虛心接受善知識所給予的講解,同時又可以明因果、相信輪迴的痛苦,進而相信佛的慈悲和阿彌陀佛的願力,這種是最有福報的眾生,因為他知道一旦失卻了這一世的人身,再一輪迴就不知道千劫萬劫?
節錄|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 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三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30的網紅王薀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楞嚴經蠡測》【第貳冊】帶你一窺經典中無上妙意 王薀老師佛教系列最新大作優先點藏: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貳 你知道宋代文豪蘇東坡和大政治家王安石,透過《楞嚴經》調節內心波濤? 你知道《楞嚴經》其實也是破除一切身見最重要的法器? 自唐宋的佛教盛世以來,在官...
聲聞緣覺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六 》
有關於念珠所聽聞過的種種功德利益,無論是在道教或是佛教中,實在是太多!關於這類說法,最終我還是會回歸於佛陀所開示的經典。佛曾經在一部經典中有講述到佛珠的因緣,這部經文叫做《佛說木槵子經》。當時是因為有一位國王,他的名字叫做波流離,他所屬的國家並不是大國,又碰到不好的年歲,所以國中有許許多多的流寇、盜匪橫行,傳染病也跟著流行傳播,民生極為困苦,因為這般,他經常無法安眠,因此他就請教佛陀:「有什麼妙法可以讓我解除憂煩?讓我可以精進地修行?希望佛陀能特別地垂示、傳授我可以解脫痛苦和煩惱的大法,讓我在獲得法寶時,可以得大安心,在未來際也可以脫離一切輪迴痛苦⋯⋯」
這是當時佛見到波流離王時,波流離王因為長時間承受了太多壓力,所以使得身心疲憊和缺乏精進心,弄得十分苦惱,既消瘦又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佛就對他解說了《佛說木槵子經》,希望可以消除他心中的介然沮喪以及淒寒無施。佛在這部經是怎麼說的呢?
「善男子,如果要消除一切的煩惱和障礙,或因為業報所成熟的障礙,首先要先準備一百零八顆的念珠不離身,不管是在行、住、坐、臥之中,不要讓自己的心有所散亂,專一持誦佛、法、僧名號,每當唸誦一句,就過珠一粒,如此類推,從第一聲持唸三寶名,直至第二十聲,心中不要有散亂,再逐次地到百聲、千聲,甚至於千萬聲,依此累計持唸到二十萬聲,這期間若能一直身、口、意清淨,一心不亂,毫無諂曲之心,此人往生之後可以直接升至第三天,到此天時,天人之樂衣食不求自來,假使可以更精進地唸滿一百萬遍,那便可以斷除八十八種的結使以及一切業障,超越一切輪迴,直至涅槃,煩惱永斷⋯⋯。
當初剛開始讀誦到這一部經文中的內容,竊喜異常,並且也希望可以介紹有緣信解之人,依法持誦,即便是往生後投生到欲界天之中的第三天當天人,對於一般人而言,也是極具鼓勵的。焰摩天的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光明,當然就沒有像人世間的日夜困擾,住在這裡的天人無時無刻都享受著人間無法體會得到的歡愉,此天是空居天中的第一層,這地方距離人類所居住的地方有十六萬由旬之遠,距離上方的忉利天大約有八萬由旬,此處的環境光是山,它的高度便有一萬由旬之高,天界中有四大山為主,到處都遍滿了虛空中自然飄零的花蔓,隨處可見明澈如鏡般水池,數不盡的成千上百水木清華、殊勝的園林環繞著,此番此景無法言喻的享樂,連忉利天都無法可比,居住在此的天人可以享有的天壽共為兩千歲,要知道,這處天界所過的一日一夜等同我們娑婆世界就是兩百年,此天天人因為尚屬於欲界天的緣故,所以也有女嫁男娶等事,但不似如娑婆世界人世間諸多麻煩,天人之間只要彼此擁抱,就等同和合一般,不可思議的是,此天的天人若是有生兒育女之想,馬上就會隨其願望,會從自己的膝蓋上面出生,小孩一出生就有世間三四歲孩童一般之身形⋯⋯這天的天王也是閻魔王,也就是地獄之主,掌管人世間往生後決定人之生死大事⋯⋯。
於是國王心裡生起了殊勝的信解,朝著佛陀的方向頂禮,接著說:「這些實在是太殊勝了!我一定如法奉行,接著我會頒布命令,要國中所有的眾生都準備請得木槵子念珠一千份,先給予貴族每人一份。」國王不間斷地持誦三寶的名諱,如此即便是在軍旅之中也未曾荒廢過唸誦三寶的名號。
至於整串念珠的長度與數目,以品位來說,若能擁有一千零八十顆,串在一串之上持誦,這便是最上品的念珠。但實際上這麼一大串念珠,平常是很少看到的,有些念珠或提珠也有人使用五十四粒或者是二十七粒等等。為什麼會有一千零八十粒數珠的由來?主要是因為包含了十法界中一百零八個數字,一百零八的部分只是表示一百零八種的煩惱,或者也可以說證得一百零八種不可言喻的三昧,也有一些經文說到五十四粒的念珠,是證得五十四位階的意思。其餘的四十二顆、二十七顆,或者二十一顆念珠,其實都代表著菩薩祂的位階以及聲聞、緣覺各自不同的階位⋯⋯(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聲聞緣覺 在 葉樹姍 Fan Club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老祖先的智慧~
以大自然蘊育的植物入藥
花蓮靜思精舎的中庭花園
變身成為中藥草教育園區
看一看您認識多少藥草?
#藥草分三等隨其大小潤根苗
#轉輪聖王小藥草
#聲聞緣覺中藥草
#常隨佛學上藥草
聲聞緣覺 在 王薀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楞嚴經蠡測》【第貳冊】帶你一窺經典中無上妙意
王薀老師佛教系列最新大作優先點藏: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貳
你知道宋代文豪蘇東坡和大政治家王安石,透過《楞嚴經》調節內心波濤?
你知道《楞嚴經》其實也是破除一切身見最重要的法器?
自唐宋的佛教盛世以來,在官場的跌宕起伏中,多少錦袍玉帶之輩,幾乎一半以上都和佛教有著頗深的因緣。蘇東坡一生與佛道有緣,無論得失意,皆有善宿接引,使其在裘耗金散時,仍然可以灑然自若;王安石半世榮衰,特別在他變法之後極不如意的大段歲月裡,影響和改變他的,有極大原因是來自於佛教;歐陽修、乾隆皇帝到近代的弘一大師莫不如是……。
這些公侯將相的心頭書中,《楞嚴經》都占了一席之地。《楞嚴經》的緣起是因為阿難示現了落入摩登伽女的淫窟,佛在危急時從頂上放光救度阿難,而開始演說妙法。在末法時期,修行人的途徑多半離真趨妄,難以成就無上大道,聲聞、緣覺乘者也常得少便足,或因習氣和慾望無法消除,於是成為修行中之過患。《楞嚴經》專門指出所有一切眾生的生死根本,其實就在淫念上,而破除魔敵最好的工具就是楞嚴大定!佛陀更在經中用盡了一切方法——從七處去找尋真心所在、屈指飛光到最後的無是無非,使個人印證到如如不變的本體,悟到淨圓真心的本質,到最後知道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是見聞覺知而已,漸漸地體悟到一切都是妄心所造作。
雖未能親聞佛陀的教誨,但如能依循《楞嚴》的要旨,逐一檢點,去妄返真、遠離能所對立,自為當代眾生修學佛法最佳的圭臬南針!
王薀老師關於《楞嚴經》的二部曲,曾讀過第一集而意猶未盡的您,絕對不容錯過!王薀老師佛教系列最新大作優先點藏:https://pse.is/UQFWC
王薀老師相關資訊:
【盡薀於書官方網站】:https://teacherwang777.com
【臉書粉絲團FB】:https://www.facebook.com/teacherwang777/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Sp...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eacheryun777/
【拾慧文化創意】:https://www.modernwisdomcc.com/
【LINE@】:拾慧文創
【痞客邦】:http://teacherwang777.pixnet.net/blog
#楞嚴經#般若#佛經講述#佛#經典#王薀老師#暢銷書作家#amazon#虛雲大師#玄奘大師#盛唐#阿難#摩登伽女

聲聞緣覺 在 佛的智慧- 【四聖:聲聞,緣覺,菩薩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菩提指“正覺的智能”,薩埵指“有情”,故合譯為“覺有情”。也就是發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聖者。 菩薩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