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吵感情愈好嗎?不見得!但衝突是真正理解對方、改變關係的起點】
(((疫情效應之一:家人彼此厭惡?)))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私訊給我說家裡的衝突變得很多,除了親子之間,更有天天絕對不連戲、卻沒完結篇的手足衝突,有些連夫妻之間也怒目相對,床頭吵、但床尾也和不了,相看兩厭。
家人之間二十四小時被迫黏在一起,到底是親密的「靠」在一起,還是痛苦地「銬」在一起?相信有不少家庭這一陣子已暗潮洶湧、一觸即發,或是早已煙硝處處、千瘡百孔。
「疫後大未來」作者Scott Galloway精準說到疫情期間全球家庭的兩個共同點:
•開始厭惡配偶
•開始厭惡子女(或是子女更厭惡父母)。
在台灣疫情再度爆發時,一位在美國經歷了一年多封閉生活的同學跟我說,令她非常驚訝的是,不少只羨鴛鴦不羨仙的佳偶經歷了這一年多之後竟變成怨偶,還有人以離婚收場。
另外,則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閉,爸媽看不慣他們,他們也完全不把爸媽放在眼裡,防疫禁令如同關禁閉,親子關係比室友還疏離。沉溺在數位世紀的青少年則有愈來愈高比例的憂鬱傾向。
(((從小一路吵到大的娘家,是我最能自在展現自己的所在)))
說到家庭衝突,我想到了我的國中生物課,其中有一章是講基因配對,有個重點是關於血型的配對。
我記得老師說,若爸媽都是O型,那麼,配出來的孩子就全部都是O型,風趣的生物老師還順便說了血型與個性的關係,最後,她居然下了一個結論:
「如果你們全家都是O型,那你家可熱鬧了,肯定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當時這段課程我上得可認真了,因為當下覺得老師已不是生物老師,而是個半仙,真說準了我家的狀況。老師還問:「有沒有人全家人都O型的啊?」我就傻傻地舉了手,老師報以神秘又同情的一笑。
我娘家共六人,爸媽再加上四個女兒,果真如生物老師的神機妙算,真的三天就有小拌嘴、一週內絕對來個大震盪。
通常一開始只有兩個人吵架,但因為O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雞婆天性,一定演變成四個人吵;最後,六個人全都會跳下海,變成全家大亂鬥,驚濤駭浪、雞飛狗跳,正是我娘家的寫照。
當時我驚訝地看著生物老師,點頭如搗蒜。
可是奇怪得很,一晃眼,快半個世紀過去了,從小一路吵到大的不平靜娘家,如今,卻是全宇宙中,讓我感覺最自在、最肆無忌憚的無偽全真所在。
幾個姊妹感情至真至深至切,濃得化不開的相互依存感,讓年過半百的我開始不大敢想像姊妹們終究會老去的未來。
娘家姊妹的Line時刻叮叮咚咚,一點芝麻豆大的事隨時貼、隨便貼、隨時嘻笑怒罵、感時傷懷、喳呼喳呼沒完沒了,一如小時候天天耍寶逗笑或吵鬧不休,只是,到如今,姊妹只耍寶、訴心曲,少了拌嘴與吵架。
而更奇快的是,從小在沒有教養技巧可言的打罵教育中長大的我們,如今卻是朋友眼中最孝順團結的家庭。老媽幾乎受到皇太后級的高級照護與孝順回報。
我就在想,為什麼一個從小吵到天翻地覆、全家人都伶牙俐齒、吵起架毫不留情的家庭,最後卻最具支持力量、最溫暖照人、最能讓每個成員無須偽裝展現真性情?
我是一個親子作家,但是,我自己也有栽在親子問題上受傷難過的時刻,這些時刻,我的姊姊們才不會在乎我是不是個專寫親子議題、道貌岸然的傢伙。
在她們眼中,我不過就是一個心不平靜、需要倒倒垃圾、抓抓浮木的平凡小妹,她們為一個別人稱呼為「老師」、「親子作家」的家人獻上毫不保留的及時救援。
(((不是愈吵感情愈好,而是愈吵愈懂自己與對方)))
難道,感情真的愈吵愈好?不!從小根本沒機會被教導好好傾聽、好好溝通與對話的我們,往往只會破口大罵、甚至演上全武行。
只不過,年齡增長的我們,馬齒並沒有徒長,各自也修持了幾十年,總歸有點長進,終歸學會了好好溝通的技巧。
但我真正想表達的是,對照一些寧可保持沉默、甚至冷漠疏離也不願把話說清楚講明白的家庭,我的感悟是:因為願意吵架,所以我們愈吵愈懂對方,最後吵成了彼此肚子裡的蛔蟲。
我們非常明瞭解彼此的個性與特質,對方的困境、限制、擔憂、苦楚與需求,一切盡在不言中。
因此,一起長大、一起變老,早就懂得繞過對方的雷、避掉對方的痛點,最後磨成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最佳應援團。
我們姊妹之間連哭點笑點都不必點通,一個眼神、幾個字、一個動作,就能引發連鎖反應,笑出眼淚、哭成花臉。
在這裡我必須鄭重表明,我不是鼓勵吵架。吵架,很不好,代表彼此還沒學會更好的溝通對話技巧,但暗藏於其中有個值得鼓勵的動機,那就是因為在乎彼此,所以很想把話講清楚,有個心想把死結打開來。
我跟所有私訊我的家長說,家有青少年的家庭,千萬別用無菌高標準來衡量親子關係,因為此時期幾乎很難避開爭吵。
因為,孩子在短時間之內迅速變化,大多數的爸媽來不及適應與改變對應之道;而孩子也尚未具備完全獨立自我負責的能力,卻又力斥父母的監督與介入。這種充斥著矛盾的不平衡狀態,本來就處處埋藏地雷,沒有人可以完全不踩到。
我姑且稱此時期的親子爭吵為「激烈溝通」吧,乃是因為,我覺得其中至少也蘊藏著在乎彼此、想表達關心、想相互了解、想把心結打開的良善美意。
(((避免衝突、繞過問題,最後會累積成「衝突債」)))
在「良性衝突」(平安叢書出版)這本書裡,我很認同一個概念,那就是「衝突債」。
作者Liane Davey是組織心理學博士,他認為「每個組織都無法避免衝突、也都需要衝突,但是人們傾向避免衝突、或避免表達不同意見,以規避問題所在,最後就會形成『衝突債』。」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衝突是不好的,所以很多人習慣繞過問題,而非去穿越它們,但是作者說:「衝突是組織的基本要素」、「爭議性的問題必須解決才能繼續往前推動」。
若是問題一直沒有被提出來討論、讓彼此確認界限,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問題與對立就變成一種固定的存在,各自將在自己的玻璃罩下保持慣性且疏離、沒有溫度的關係。這絕對悖離人類合作的群性本質。
一個正常的家庭絕對會產生各種不同意見的擦撞,因為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個性與生活經驗、價值觀與解讀方式都不同,因此,夫妻意見相左、兩代衝突、手足爭吵,絕對不是「和諧」的相反詞,「正是通往真正深層理解與達到動態和諧的必要過程」。
累績過多懸而未決的內心疙瘩、維持脆弱的表面和諧,整個組織勢必在某一天爆發慘痛的代價:互不信任、彼此猜忌、淡漠疏離、不在乎彼此、無法相互支持照應,最後注定是分道揚鑣的平行線。
我省察到的是:我們姊妹若從小到大從不敢有衝突,或沒有勇氣表述自我,就絕對無法因撞擊而帶來彼此的覺知,因而去理解到對方的底線與痛點、在乎與不在乎。這將少掉了刺激自我省思、學習分清人我界線的機會。
良性的衝突,是一種「破壞性創新」,它像一座充滿礦產的危險高山,裡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如果願意好好挖掘資源,我們將學會看清對方的脆弱敏感,也能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更精準地預測對方的反應,避免挑釁對方的罩門,而隨著成熟度增長、隨著接觸到愈來愈多有效溝通的好工具,我們終將學會如何「好好的吵架」,甚或,平和有效的溝通。
人若非天生特具慧根,多數凡夫俗子勢必都得經歷一次次的良性衝突,才能提升對人際互動的敏感度,也才可能學會帶著覺知關照自己的表達方式。
但人們都討厭衝突,因為衝突帶來心裡的不平靜、關係的暫時斷線,但我告訴來信的家長們,當有一天連衝突都嫌煩、都懶的時候,那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代表連最基本的「在乎」都已消失。
(((衝突隱藏著豐富的資源,是自我靈性與群性最快速提升的機會)))
所以,請不要對「衝突」抱著這麼大的畏懼與懊惱,它的背後埋藏著豐富的資源,每一次衝突,請好好抓準這些資源,每個人將會對自己、對別人產生更深的覺知,這是讓自我靈性與群性獲得最快速提升的大好機會。
如今,若是家裡發生任何衝突,我已學會先觀照自己的情緒,然後,想一想,這個衝突裡面,我如何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心情、想法、界線與原則?而又如何讓對方知道我之所以有這些想法的原因?
我是否真的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到他的處境、他當下的心情、以及他背後隱藏的錯綜複雜的爆發源?我能展望到這次衝突帶來彼此更深的覺知與一起成長嗎?
這才發現,唯有經歷過意見相左、唯有願意如實表達內心的想法,才有機會成為關係親暱長遠、且值得信靠的真正家人。
任何一方若不斷隱忍、息事寧人,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最後可能造就出一個只懂自己、甚至只能利己而學不會善解、利他的巨嬰。
因為沒有任何浪潮打擊到對方的背脊,沒機會刺激到對方的鏡像神經及深層的心智系統。
這就是為什麼過度隱忍的父母可能養出無法感知別人痛處的自私孩子,但也可能剛好相反,因為這無疑的是一個錯誤的示範,也就是教導孩子,即使不公不義,也絕對不要站出來「用愛心說誠實話」、學習去爭取該有的權益。
規避問題的父母,很可能為子女示範息事寧人、維持脆弱而疏離的和諧,「因為衝突不被允許,你從未學會如何與人進行開誠布公、善意或有效益的衝突。」
我想說的是,沒有家庭是零衝突的,這不是要安慰所有疫情中有衝突的家庭,因為,我深切體驗到,衝突,不見得只會造成傷害,破壞裡隱含著「創造性資源」,且絕對遠遠多於「僅止於表面的平靜無波」,畢竟,有適度力道的浪頭,才能衝擊到石頭,石頭才有機會改變位置。
(((衝突帶來的痛苦,逼使我們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溝通技巧)))
當然,這裡所說的良性衝突絕非口無遮攔、無休止的大吵大鬧,而是,當難以避免義正嚴詞的「積極溝通」時,請絕對不要只有自責與自愧,在情緒過於激動時停下來、各自分開的那一刻開始,很可能就是開始挖掘資源且創造覺知的起始點。
於是,爸媽因而體會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快速改變,開始學著思考如何運用智慧來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如何拿捏介入與監督的分寸,如何締造孩子感受到被相信的正向氛圍。
而這些看似氣氛搞砸弄僵的一次次激烈溝通,似乎撕裂了親子的情感,但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隨著離家、隨著必須體驗獨自扛起責任的每個新階段降臨,孩子都會在回溯這些衝突中更加體貼到父母一路來的辛苦與無私。
這些效應,不可能發生在當下,但是,每一次的良性衝突,都有可能刺激到孩子去體認到父母的焦慮、難處與無條件的初心。
當然,學習避開引發恨意的溝通技巧,是另一個課題,但是,不斷衝突所帶來的痛苦,痛苦又引發衝突的無限循環,很可能就演變成一股最強勁的動力,逼使我們不得不去學習更有效、締造雙贏的對話與溝通方式。
所以,帶著覺知來看待衝突,就是引發改變的創造起點。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屆美國大選出現不少爭議,特朗普確診更增添變數,不少中國評論、或香港深藍評論都借題發揮,說這反映西方制度的失敗,和中國相比是「優勝劣敗」,然後就是類似「政黨惡鬥、人民當災」的論述,卻毫不理會美國為甚麼要產生這樣複雜的制度。自然更沒有一絲一毫的人文精神。 讓我們重溫一些101課堂的common se...
「自私的基因爭議」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蔡沐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動漫廢物電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心得] 自私的基因-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自私的基因,其實我們都被基因利用了| 老高與小茉Mr & Mrs Gao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就是在這本《自私的基因》】#關鍵醫學院... - The News Lens ...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自私的基因的推薦,PTT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老高與小茉Mr & Mrs Gao】人的自私其來有自?! 的評價
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養鳥需知 ◎陳斐雯
常常看見你
在鳥店徘徊留連
終日素描一隻籠中的畫眉
所以猜想你喜歡鳥
我也喜歡,不過
比你貪心一點
總共擁有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
統統養在天空裡
從來不必擔心
誰會遠走高飛
我請大風陪它們賽跑
如果累了便躺在雲上喘口氣
如果吃膩春天的食物
夏天自然會有新奇的菜單
夜晚如果睏倦
每棵樹都可供高枕安眠
我一點也不擔心
如果真的十分想念
一抬頭便能相見
在鳥店徘徊留連
看見你買下那隻畫眉
提籠悠哉散步離去
遺落在地上的素描簿裡
畫的竟是自己
所以我說你喜歡鳥
我也是
只是比你貪心一點點
總共也才幾億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
養在天空裡
養在雨後的電線桿上
養在陽光午睡的草坪
養在你正提籠散步的小公園
--
◎ 作者簡介
本名陳斐雯,女,1963年8月20 日出生,台中人。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任「人間雜誌」特約採訪記者,自立晚報藝文組記者兼自立早報兒童版主編、中時晚報副刊、中國時報編輯。
曾獲文化大學文藝行列獎散文、新詩雙料冠軍、第四屆華岡詩獎魁首。
詩作具有敏感的纖情,透過多變的抒情,編織一種現代的美,語言清澈,想像飛躍。
--
◎小編宇路賞析
在進入詩的賞析之前,需要稍微花點篇幅介紹該時代背景,更有助於讀者們理解選讀這首詩的理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的作者張雙英在論及八〇年代新詩時,認為在「政治因素」、「經濟與社會因素」、「文學因素」等三個領域上的改變,導致了台灣的新詩走向了多元化的時代。其中產生了「生態詩」這種新的題材,張雙英以陳斐雯於一九八三年發表的作品〈地球花園〉作為代表舉例,認為該首詩是觸及到「環境生態」問題的好作品。
這說法可能是來自於焦桐寫過的一篇文章〈八十年代的新浪潮〉,該文提到:「陳斐雯的語言清新,想像飛越,『地球花園』、『養鳥須知』是難得一見的生態詩佳構。」〈地〉、〈鳥〉二詩接連被選入了《創世紀詩選》以及向明所編選的《七十三年詩選》(爾雅出版)(註一),並且在詩選中向明認為「這種從博愛觀出發的自然生態保育理論,較之一般的只知責難和揭發的詩文,既具親和感又有說服力,任何人讀了都會覺得摘花捕鳥是一種多麼自私的,自絕於大自然的愚笨之舉。」
不論是向明、焦桐,似乎都認為〈地〉、〈鳥〉二詩在分類上屬於生態詩(之後張雙英也承續了這樣的觀點),然而詩人林燿德卻持否定看法,在〈生命場中的蒔花女──論陳斐雯的詩〉文中表達他的觀點:
「『生態詩』的重點應集中焦距於人類文明破壞大自然循環法則與生物鏈結構的層面上,最終落實在客觀世界的改造;陳斐雯的『地球花園』與『養鳥須知』二詩,固然在字面意義上透露了對人類控制生物遺傳基因與生存環境的事實有所不滿與關切,但其強調的理念乃落實在於『萬物與我同在』的人生觀,『地球花園』與『天空鳥園』的宏偉藍圖,並非以客觀世界的環境改塑為終極目的,而係以人類的心靈空間為其投射與開拓的真正園圃。」
這兩種觀點的分歧,若要詳細解析,恐怕篇幅太長,但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和區別。一即是生態詩的定義,以及所包含的範圍廣度,林燿德的觀點是「狹義」的生態詩,其範圍限定在著重讓讀者意識到人類正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喚起讀者的環保意識,這類詩以前篇所賞析白樵的〈白鷺鷥的抗議〉為代表;向明等人的觀點則是較「廣義」的,只要在主題上涉及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便得以歸類為生態詩。二是「手段」上的不同,因為向明的注文也認為陳斐雯的詩要傳達「人類對自然的控制是自私的行為」,進而引發讀者做出「所以人類不該破壞環境以及剝奪生物的自由」這樣的反思。
只是陳斐雯用的手法並非「責難和揭發」,而是有其他的做法,相較於〈白鷺鷥的抗議〉這類詩更有效果。
瞭解觀點差異之後,讓我們實際從文本來看,究竟爭議的關鍵在何處。從首兩段,可以清楚的看見兩組對應關係,「你」之於「一隻籠中的畫眉」,和「我」之於「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統統養在天空裡」的鳥。第三段重點在描述「大自然中的動物」享有各種好處,潛台詞即是「籠中的畫眉」不但不自由,而且不能隨處帶著走,若不在身邊還會擔心並想念。第四段「看見你買下那隻畫眉/提籠悠哉散步離去」,「你」在字面意義上擁有了那隻畫眉,但「遺落在地上的素描簿裡/畫的竟是自己」,顯見「你」根本毫不關心畫眉的生死,只在乎自己。最末段利用「一點點」和「總共也才幾億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之間的差距對比做強調,而且「養在你正提籠散步的小公園」,表示「我」的世界之寬廣,也包含了「你」所擁有的那隻畫眉和所在的小地方。
在下結論之前,先提到在〈地球花園〉這首詩中,有一句「(我)不許妳摘花」,表示「我」對「摘花」這樣的動作是排斥的,而且還禁止「妳」去做。但是在〈養鳥須知〉裡面,我們卻沒有看到「我」對「你」做出任何強制的行為,只是「看見你買下」僅此而已。所以對〈地〉詩,我們也許能說陳斐雯想以「摘花」借代「破壞環境」的行為,呼籲讀者要愛惜地球;然而〈鳥〉詩更合理的解釋,是想以「我的貪心」和「你的自私」做出對比,表達一種胸襟的開闊,告訴讀者人不應著眼於小處,較趨近於林燿德所說,是一種人生觀和心靈空間的描繪。
由於〈地〉詩和〈鳥〉詩在對應結構上的相似,令我們很難不將這兩首詩所傳達的意旨視作相同的來看待,若真是如此,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即〈地〉詩並沒有想要提倡環保意識,而「不許妳摘花」這一句,用「我希望妳同我看見把地球當作一座花園的美好,因此我不要妳去做摘花這件事」的意思去解釋,套用在人生觀這方面其實也可通,只是過了一年,作者對於把這種人生觀強加於他人身上的態度軟化了。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做個總結,事實上向明的觀點並不無道理,從讀者角度來看以及廣義的說是生態詩是能夠成立,只是如果分析到最後,將作品意圖考慮在內,會發現陳斐雯此二詩的重點並非放在生態保育的目的,那麼要說是生態詩便有點牽強了。
最後有一則與生態詩爭議無關的小趣事:〈養鳥須知〉於2016年被節選入國中會考的國文科考題,陳斐雯本人在臉書上表示:「我不知道答案是哪一個啊啊啊(掩臉)」,引起熱烈討論。
※註一:以上「八〇年代」或「八十年代」均指西元一九八〇-八九年,而「七十三年詩選」係民國記年,即西元一九八四年的詩選,前後皆為同一年代,為避免閱讀混亂故在此註明。
※註二:連同白樵〈白鷺鷥的抗議〉賞析,感謝主編謝三進提供閱讀資料。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陳斐雯 #養鳥需知 #年度詩選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20.html
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蔡沐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禍國殃民的犯罪行為,別想輕易開脫】
武肺疫苗是國內控制疫情非常重要的物資,但卻頻有在野黨政治人物自己或讓其親友特權接種,最嚴重的莫過於台北市將1150劑的疫苗撥給某診所,讓超過1000名、根本不在名冊上的志工施打。
#犯罪行為恐涉刑事與行政責任
晚間台灣高等檢察署發出新聞稿表示,現已指示台北地檢署即刻啟動「防疫處理小組」,指派檢察官結合相關行政機關迅速調查釐清,查明該診所等相關人員相關刑事或行政責任,防堵防疫漏洞。
高檢署也特別呼籲,面對疫情衝擊,政府嚴陣以待,國人施打疫苗均應切實配合政府預防接種政策及相關措施,切勿以身試法,妨礙相關防疫作為。
#自私行為恐致我國疫苗購入雪上加霜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馬徹指出,不久之前菲律賓將COVAX平台發送的疫苗讓給特權優先施打,COVAX立刻大動作警告要取消預定的數百萬劑疫苗。而現在我國首都竟出現特權打疫苗醜聞,可能會影響COVAX評估未來是否仍願意優先供貨給台灣,「要說台北市害全國也不為過。」
現在全世界各國都在搶疫苗,台灣面臨的困境在於,即使下了訂單,但疫苗不一定可如期到貨,而且還受到中國巨大壓力,國產疫苗又受到在野黨抹黑醜化,因此COVAX是台灣現階段可穩定取得疫苗的重要管道,完全不能輕忽。
#台北市禍國殃民
#別妄想輕易開脫
馬徹研究員還特別提醒,疫苗需要排定接種順序,都是防疫考量的一環,像是將醫事人員、維持防疫量能的第一線國境檢查人員,還有高接觸風險工作者列為前三類,就是因為這些人員關乎「防疫網」的建置。
政府上下不眠不休的奮戰,面對這樣險峻的變種病毒,整體防疫作戰容不下分毫差池,台北市這種禍國殃民的行徑,無論如何一定要追究到底,別想輕易開脫!
#一邊防疫還得一邊防犯罪
#一邊防疫還得一邊防扯後腿
#這不是政治爭議
#這是犯法誤國
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屆美國大選出現不少爭議,特朗普確診更增添變數,不少中國評論、或香港深藍評論都借題發揮,說這反映西方制度的失敗,和中國相比是「優勝劣敗」,然後就是類似「政黨惡鬥、人民當災」的論述,卻毫不理會美國為甚麼要產生這樣複雜的制度。自然更沒有一絲一毫的人文精神。
讓我們重溫一些101課堂的common sense。美國憲法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分權、互相制衡。由於人性必然存在自私基因,都會喜歡maximize自己利益,這也延伸到任何企業、部門、廣義的既得利益集團,所以無論人有多麼崇高的理念,也需要有效的check and balance。
這不單是狹義的三權分立,而是廣義的system management,就像設計一部機器、或一個電競遊戲,如何在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能得到制衡。假如一切是「三權合作」,沒有任何制衡,對掌權者自然無比efficient,想點就點。但無權者又如何?掌權集團內部的其他意見又如何?
基於這些假設,早在二百多年前,美國國父們設計了一個非常複雜的體制,去確保舉國都在無時無刻得到有效制衡,而不是依靠特務國安互相監視,確保人民能同時呼吸自由空氣。美國大選,就是這樣的產品,讓我們理解以下九個細節:
⏺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2319574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imonshe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04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FNsYTTfPhuo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反覆,第三波確診個案持續處於高位,醫療系統備受壓力,負載接近飽和,有必要加強核酸檢測能力和增加醫療設施等短板。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內地兩支隊伍來港,支援抗疫,可以說是及時雨,如果妥當落實,有助紓緩本港疫情壓力、中長期與病毒共存並使商業經濟活動持續運行。基於一些人以另類視角看待內地在港舉措,有關支援隊工作和相關情况,須保持高透明度,杜絕猜疑和惡意操作,使支援工作順利開展,避免不必要爭議,勿讓好事變壞事。內地兩支支援抗疫隊伍,分別是「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和「內地方艙醫院支援隊」。本港檢測力量不足,一直未能篩查出隱性感染者,及早隔離,切斷傳播鏈,此乃本港防疫短板,早應加強。
蘋果頭條
歐盟周一表示,香港延期舉行立法會選舉及撤銷多位反對派人士參選資格,引人質疑能否保障民主權利,並削弱香港自由開放的國際聲譽,呼籲香港當局重新考慮其決定。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發表聲明,指出歐盟正密切關注香港政局,表示港府押後立法會選舉,除延誤民主授權的更新外,亦惹人質疑《基本法》所保障的民主權利和自由能否行使。博雷利提到港府近期撤銷多位泛民候選人參選資格,也削弱香港作為自由開放社會的國際聲譽,而保護香港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是歐盟支持「一國兩制」的原則。
東方正論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過去這一個月,兩岸四地,台灣人注意力在民生,如何使用三倍消費券,澳門及內地則密鑼緊鼓進行通關免檢疫,三地市民日子遠較疫症初期輕鬆,唯獨香港斯人獨憔悴,爆發第三波疫情,一個月時間確診個案倍增,死亡人數也同樣翻倍。澳門立時收緊港人入境政策,健康碼遙遙無期。政府抗疫不力,市民一個月來飽受煎熬,可謂度日如年。七月中打後,連續十二日新冠肺炎新增確診數字破一百宗,昨日才減至八十宗,全部均為本地確診,累計病例達三千五百九十宗,死者總數增至三十八人,而有三十一人是在過去一個月喪生,平均每日一條人命死於疫症之下,這三十多天,每一日都驚心動魄。
星島社論
「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的七名先遣隊隊員周日抵港,昨起協助籌辦臨時實驗室,隊長余德文昨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港現時的病毒檢測量並不足夠,盼短期內協助提升每日檢測量至逾十萬個,檢測隊會了解華大基因、凱普和金域這三家內地在港檢測機構的場地,而華大在港開設的華昇診斷中心,其董事長胡定旭昨早到訪檢測隊員下榻的酒店開會。本港有專家指,全民檢測難在本港實行,認為要在四日內做完七百萬人檢測,並要居家令配合,有相當難度,可針對爆疫行業或高危群組先做。
經濟社評
美國封殺TikTok突然變招,由原先準備全面禁制,改予限期和美科企商洽購,變相是利用政治勢力強迫賣盤,明益美國企業,又再凸顯美國奉行自私自利的保護主義,為保護美企利益,無視傳統西方核心價值,不理自由市場公平競爭精神,粗暴打壓外來競爭者,更為國際投資市場帶來不明朗風險。美國總統特朗普以TikTok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原先威脅發出關閉令,但最後卻改變初衷,同意給予TikTok的中資母公司字節跳動45天時間,將TikTok出售給美企微軟,而微軟亦發新聞稿,表明願意收購TikTok在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的業務。
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動漫廢物電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九龍城寨2」
戲味濃郁三合一,盡在九龍城寨2。仲附送畫壇神人實錄添!信我,會很勁的!
「封神紀 II 」
熱情朝歌,好客之道。又點少得你十刑丫!十刑慘遭阿狗毒打,引發主持群爭議。
「剌皇」
九鼎之謎逐步揭,東周君機關算秦嬴。荊衛荊軻有大池唔浸,浸
溫泉梗係唔浸大眾湯啦!
「新著龍虎門」
光頭星正想唱:「不知何年何月得償所望…」編劇大人今期就賜佢願望成真啦!
賜佢同兄弟同年同月同日死,真係快過派六千蚊呀!
龍虎門同通天教終於埋牙啦…下期。
所以下星期黃生決定無端端要讀者一次過買兩期書!擺低$28咁先大呼過癮架嘛!
「古惑仔」
做人就係咁化,南哥賓哥昔日情義會否從此不再?古惑仔陪你見証人性變遷!
無圖無真相,鐵將無宣傳,天八廣告又得一堆空泛形容詞,好無誠意啫!
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自私的基因,其實我們都被基因利用了| 老高與小茉Mr & Mrs Gao 的推薦與評價
【加入會員按鈕】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UnInmOkrWN4gof9KlhNmQ/join【出賣靈魂 ... ... <看更多>
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就是在這本《自私的基因》】#關鍵醫學院... - The News Lens ... 的推薦與評價
「迷因」這個詞第一次在世界上出現,就是在這本《自私的基因》】#關鍵醫學院 ... 常態巡弋」,沒有截止日期,都是經常性的,屬於灰色地帶的爭議之一。 ... <看更多>
自私的基因爭議 在 [心得] 自私的基因-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網誌無音樂好讀版:https://ppongpong.pixnet.net/blog/post/418183306
---------
書名: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作者:Richard Dawkins(動物行為學家)
翻譯:趙淑妙
出版日期:1995/12/30……是的,約二十年前啦
頁數:十三章,共408頁
---
書評
---
這是一本有名的書,雖然出版至今接近二十年,但現在還是有許多人推薦啊~
需要的背景知識:約高一生物。大概知道達爾文天擇、基因、減數分裂的概念即可,其它
相關知識書中會介紹。
(我本身是二類人,生物奇爛,不過看這本書沒遇到什麼障礙)
基本上,是內容很多的一本書,不過邏輯十分有條理,每章主題明確、互有呼應。
貫通全書的重點,就是書名所述:「基因是自私的」,以不同角度在書中反覆出現。
另外,作者常常會給階段性結論,這點必須給個讚XD
在討論時,時常介紹不同立場意見,與自己立場比較。這種寫法特別能讓人看出作者立場
的特點。
論述過程中會不斷反問自己,以科普書來說滿少見,但非常有助於讀者理解內容!
在介紹概念時,都是使用簡單易懂的比喻。翻譯上也滿親民的,不會有看不懂的情形。
書中也舉了許多動植物行為的例子,各種奇葩有趣。
比如某種寄生蟻會像女殺手一般,偷偷爬進其它螞蟻的巢,把女王蟻殺死取而代之,讓一
整窩其它螞蟻幫她繁衍後代。
整本書內容偏多、不難理解,但書中觀念具有顛覆性(?)可能需要消化。
各章篇幅大多30頁,最多不超過50頁。是適合每天讀一點,思考後再繼續下一章的類
型。
同時它也是一本爭議很大的書。在作者再版序中有提到,有一段時期此書被稱為「偏激的
異端主義作品」,後來才慢慢被人接受,現在變成主流思想~
爭議戰場主要是在於「文化瀰」的部份,作者以類似於天擇基因的方式,認為文化也有天
擇(而非人擇),在每個人腦袋中不斷融合交換「瀰」(最小傳播單位),形成新文化。
其中舉了不少宗教例子,角度滿新穎的,的確是會引起衛道人士抗議的程度。
個人覺得書中觀點真的很有趣,站在一個非常高遠而透徹的角度去看待生命。
不是在分析生物個體/群體的行為,而是看進生物內部,以基因的角度,一層一層往上去
架構,架構生物的生命史,以及生物與外界的互動。
書中主要篇幅都在介紹「如何從基因去看」,但同樣重要的是,在基因的對面,是環境天
擇。有基因的生物影響環境,環境也選擇生物,是互相影響的關係。
環境天擇的部份在書中介紹較少,但我想只要掌握「適者/穩定者才能存活下來」的概念
,大概就夠了。
閱讀的時候,難免也會感受到殘酷。尤其以基因解釋親情、手足之情、愛情、利他行為(
助人行為)的時候,的確會感到心寒(?)
不過作者也一再反覆強調,書中例子都是非人類動物,都只適用於演化較低層的生物。
作者指出人類是演化極致的產物,已經有能力脫離基因的操縱,也有能力脫離文化的操縱
,而去行為自己心中認為對的事。
看起來很像作者為了避免批評才寫出這說法,但無論在思考上或是心態上,我可以接受這
個結論XD
我不認為人已經完全脫離動物的行列,但人類達到了許多動物無法達成的成就。
人類對環境的改造、知識的傳播、社交的複雜程度等等,都讓天擇不那麼容易插手人類的
生命(人擇反而比較嚴重)。
也許以長時間來看,人類終究要屈服於天擇的力量下,但在我們很短暫有限的生命裡,我
們可以感覺到,自己的確是享有一些自由,而不是純粹聽從基因與文化命令的機器吧!
本書內容,可以化為一段簡短的作者總結(第十三章):
「複製者是基本的單位,是所有生命的主要動力。複製過程不是完美的,也包含變異。
隨著時間逝去,世界就充滿了強而有力、最聰明的複製者。
複製者不但是藉由本身的特性生存,也藉著它們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而生存。不同種類
的複製者都會塑造環境,而環境也篩選著複製者。
生命演化的某個時刻,複製者---細胞---多細胞身體,就創造出來了。再來是演
化出瓶頸式生活史的求生機器成功存活下來。
即求生機器(生物個體)有著突出強勢的特徵,但我們要記得,複製者才是最重要的,
且在歷史上也是先現身的。
這世上不管在何處,唯有一種東西必須存在才能使生命發生,它就是不朽的複製者!」
大概就是這樣。願意在書中做總結論的作者真是太棒了。
給個評分:
--------
邏 輯:★★★★★ (作者I♥U
易 讀:★★★★☆ (內容多,需要一點時間消化
趣味性:★★★★☆ (看啊!這奇妙的大自然!
震撼性:★★★★★ (許多觀念讓我滿shock
--------
本書各章主旨,請到網誌另一篇(因為太長了):
[讀書心得] 自私的基因-各章標題+主旨,無心得
--------
以上書評,若有疑問或錯誤之處,歡迎指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4.119.2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28658835.A.BBE.html
我也沒看過,不過看了一下介紹詞,前者研究對象是(各種)猿猴,後者研究對象是人。
先講後者,雖然簡介說「推翻」什麼的,
但<自私的基因>書中有一再強調,這套理論不適用於人類@@
它的理論,本來就是建立在演化低階生物上(也是書中講的)。
(為什麼滿多人選擇性忽略這兩點= =)
所以我會把後面那本定義為「補充」而非「推翻」,「推翻」看起來像是出版社宣傳語。
至於前者的話,會扯到如何定義「人類」的問題,但這是一個很有力的切入點!
---------------------------------------
這本書的理論,大概可以分為兩點:
自私的基因--------解釋低等生物演化
自私的瀰因(文化)----解釋人類文化演化
這兩點……相關性在於「運作形式很類似」,而非「基因決定文化」這種直接關係。
看了上面推文的討論,我和朋友討論了一下如何攻擊這本書的論點:
1. 舉出兩者的反例。
一個反例,可以推翻無限個支持例子。
2. 這個理論,沒有「可否証性」。
意思是,這個理論不存在邏輯上的反例、這個理論怎麼說都正確……
任何反例,只要說一句「因為演化是漸進過程,反例只是該淘汰的還沒淘汰完!」
就都給你說就好啦!
沒有「可否証性」的理論,最後就變得像宗教一樣,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3. 人類的界限/文化的界限
請作者先給「人類」的定義,及「文化」的定義。
「高等生物(人類)」與「低等生物」,界限該劃在那裡?
「文化」與「基因操控的行為」,界限該劃在那裡?
在書中作者的確沒有講的很明白,不過這兩個本身也是很難的議題。
大概就這樣吧~
---------------------------------------
你所說的是一個……把所有事物都化約為基因作用的觀點。
不過關於作者觀點,
我在讀的時候,有一章(應該是<打造求生機器>那一章)有提到,
雖然生物是基因設計出來的機器,但高度演化的結果,使得機器本身有反抗基因的力量。
就我的理解,在這本書內,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反覆強調,人類不能適用於這套理論。
我自己也是在寫各章主旨的時候,才發現作者真的,不厭其煩地,強調這點。
求生機器那章有強調、父母親情的那章也在強調、談到瀰因的時候也有強調。
的確,這本書大部份在講解「自私的基因」與生物上的例子。
而這個概念也充滿震撼性。
但除了這些以外,作者也有一些細節(比如人類是個特例),是不能忽略的。
(雖然相較下不那麼有震撼性……)
最後,謝謝你給的書的推薦,看簡介很有趣,會找來看看的。
※ 編輯: naminono (123.204.119.229), 04/13/2015 23:35: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