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上第一面奧運拳擊獎牌
「姚文智之前在黃筱雯訓練時就積極爭取經費,並爭取亞運時增加兩位教練給黃筱雯比賽時以最好的狀態出賽」
後來姚文智落選台北市長,她的母校因為器材跟經費問題向台北市府求助,柯文哲拒絕,說:你們窮學校要有窮學校的樣子。
故事在這裡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517886878223348&id=100000062417263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403592262995089&id=100000330772863
Chun Tse Cheng:轉
歷史都會證明
誰才是有做事
但每一次教訓
都非常的不容易
我們還能錯幾次?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60595750747160&id=584986081641475
美國諸葛村夫: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60656367407765&id=584986081641475
傑利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6006611453151&id=1271765915
貓與邪佞的手指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934357747145260&id=347187239195650
今天最勵志的是女子51公斤級拳擊,黃筱雯選手打進四強,必有銅牌,金牌在望。
左臂上一個個的可愛刺青,代表的是年少時對命運與原生家庭的碰撞。成長後蛻變成蝶,在場上飛舞。
跟其他世家背景,從小培養的年輕運動員不同,她出生一年後父母離異,由爺爺奶奶扶養長大,父親吸毒入獄,母親改嫁,她靠獎金養活自己與奶奶。
面對一手爛牌,還能勵志向前,在如同荒漠般的環境裡努力出頭,打進奧運殿堂,他就像我們的國家一樣。
黃筱雯的故事:https://sportz.im/huangwen/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9148351031885&id=737301884
拳擊協會、體育署,要出來說明一下嗎?
10月13日在俄羅斯的2019世界女子拳擊錦標賽上,我國選手黃筱雯勇奪金牌,原以為可以直接專心備戰2020東京奧運,卻沒想到被拳協告知就算拿到金牌,還是得參加12月的「資格賽」。接著體育署又拒絕讓筱雯加入國內重點人才培訓計畫,但去年亞錦賽金牌得主林郁婷就沒有這些遭遇,不禁讓人質疑有兩套標準?
【官僚刁女戰神】拳協逼打選拔賽 世錦金牌恐遭弄殘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1388?...
【官僚刁女戰神】稱「要大家心服」 教練控海選變大亂鬥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1389?...
【官僚刁女戰神】住10坪房援服刑父 靠拳擊打出新人生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1391?...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8972442405485&id=517810484
#藍綠一樣爛你還覺醒個屁【體壇改革】
說個笑話:「奧運選手待遇比官差?」
一
一「台灣越來越注重體育賽事了!國手東奧表現亮眼 國家資源大力投入 補助"跳耀式成長"提升場館設備讓許選手無後顧之憂~│記者 周楷 陳君傑 │【LIVE大現場】20210729│三立新聞台」
一「綜合》國訓新宿舍媲美四星級飯店 鄭怡靜、楊勇緯分享入住心得」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058709427602459&id=584986081641475
覺醒父母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點解我永遠tag唔到余家強
兩年前,余家強寫梁芷珊。
蘋果日報,蘋人誌,出版在A叠,
洋洋3000字。
事件會過時、情懷會改變,
今日的我即使洨打倒昨日的我,
我也踏上了向前的軌跡。
遠去的一切只會更加遙遠。
人物專訪, 3000字,你有沒有心機看完?
但反正而寫家強就很有心機寫,
把那2019年4月屬於我的情感,
深刻而有力地記錄下來。
我不知道自己有多難寫。
我也曾經連續兩年撰寫Cosmopolitan
封面人物訪問,每月交稿4000字,
我覺得每一位被訪者都很難寫 -
佢好多嘢講難寫,佢無嘢講更加難寫。
我的人訪水平遠不及余兄,
我只知道,做好每一件事,
持續交出高水平,
除了是天份,更重要在堅持。
衷心仰慕每一位在堅持的人。
2019年4月9日
6種身份 2種男人 - 梁芷珊
撰文:余家強
攝影:羅錦波
▶️▶️ 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190409/RD4FW37EAIKWLYABMJZWU57MY4/
梁芷珊人生上落之大,估佢唔到。
1989年《他來自江湖》初登螢幕,劇中周星馳對她驚為天人,觀眾也驚為天人,卻零演技,於是套用她說法「好快收皮」,我們定義此為花瓶。
但轉眼見梁芷珊識填詞,出道作鄭秀文《不來的季節》,還寫得一手好文章,四百首歌四十本書,我們定義此為才女,雖然才女不應該是花瓶。
但轉眼見梁芷珊下嫁羅傑承,羅傑承啊,一臉不解溫柔商場狠角色,橫看豎看非文青,有理由相信她愛慕虛榮,我們定義此為闊太,雖然闊太不應該是才女不應該是花瓶。
十多年過去,再大的風浪再大的官司熬過了,女兒學業有成了,但轉眼見梁芷珊離婚,套用她說法「朋友都話要離唔係依家離啦」,愛慕虛榮不會捨得銅鑼灣搬黃竹坑,於是我們定義此為棄婦,雖然棄婦不應該是闊太不應該是才女不應該是花瓶。
但轉眼見梁芷珊與法籍廚神Olivier Elzer拍拖,還五十歲重新創業,於是,只得定義她為傳奇,唯有傳奇可以兼容咁多身份。
──自覺上落太大嗎?
梁芷珊說:「我的人生只有上,因為勝在起點低。」起點之低,要由醜小鴨開始。一二三四五六不多不少,這是六種身份的女人和關於她兩種男人的故事。
醜小鴨變花瓶
醜小鴨,梁芷珊並非隨口謙虛,而是經常提起,這天甚至說:「我問羅生(羅傑承)點解追我,他笑道:『因為想搵人夾band。』他見過我小時候學生相,瘦瘦黑黑戴副眼鏡厚疊疊,雙目無神,成個陳友咁。」抬埋前夫作證,拿她沒法。
天生左撇子,學寫字反轉晒。「當年沒『學習障礙』觀念,阿媽逼我右手用筷子,小學老師以為我懶我蠢。一個唔靚唔叻唔勤力的女仔有什麼希望?爸爸是公務員,但只分配到華富邨公屋,有一個名額送子女去英國讀書。我偷聽父母傾偈:『阿女讀書咁差,不如留番機會俾個仔啦。』即係我弟弟。我知道無份,於是拼命考入庇理羅士,得十六個位我都敢報。
「我靠作文拉高分,貪作文唔使背書,投稿《讀者文摘》仲有錢收。中學老師見我手長腳長,用我做班長,依然叫唔出我個名。於是行搞笑路線,二次創作歌詞,笑吓老師自嘲吓,上晝推出,下晝已經全校識唱,我不會隱名,因為我希望人家記得我。
「我想挪走厚眼鏡,所以我任職補習,反正沒皇仁仔來等我放學。第一份收拿去配con。」
之後女大十八變,OL般考入Poly商科,又偷聽父母傾偈:「阿女自己搞得掂,都係送阿仔去英國啦。」已經不重要,梁芷珊陪朋友報名港姐……再一次,並非隨口說說,那朋友有名有姓,就是當選亞軍的朱潔儀(庇理羅士同學),而梁芷珊兼職模特兒拍了該屆宣傳片。「因為我唔夠薑。」
無論如何,成名了,《他來自江湖》,「監製叫我負責飾演靚女。」故事至此本應圓滿落幕,但靚女零演技;零演技靚女本應也無問題,按梁芷珊說法,她自己收自己皮。
「頻頻NG,秋生和星仔待我很好,助導過來幫我整咪時低聲說:『醒目當幫忙,收工嘞。』係喎,阻住地球轉,自己都會行慢咗。唔阻住,也是一種推進,反正我對咁多事情好奇,無理由擺心力在欠缺相對優勢的地方,我須要進步。」
才女變闊太
華麗轉身,很快被發現寫作優勢。「人家說我際遇好,其實什麼人就會遇到什麼人,我鍾意文字,自然總遇到個鍾意文字的男友(指廣告才子練海棠)。那夜他車我返家,說明天要推辭填不來了,我自告奮勇給我一晚時間試試,於是有了梁漢文的《想着你等着你》。我中學玩填詞為了人記得我,結果第一首作品還是落了練海棠名字。」
之後著作等身,故事至此又可圓滿落幕,但梁芷珊再一次令人估佢唔到。
嫁羅傑承,做馬主搞足球隊,與才女相距太遠,她說:「話我愛慕虛榮,表面證供成立。」愛慕的是另一種虛榮。
「我喜歡比我強的男人,愈成功的男人愈堅強,因為一定克服過許多挫折才成功。羅生大情大性,會發洩出來,轉頭又梳理得好好,對運動員對球隊很照顧,攬晒上身。這樣的男人好吸引,適當時間遇上適當的人,怎不嫁?
「另一種是文藝型,交得出作品是用理性管理感性,專注的人永遠英俊。」
後者她自己做了,不算,欲知梁芷珊喜歡的第二種男人,請讀下去。
──停了創作不可惜嗎?
「我的愛情小說涉及上流社會,同羅生一齊,他不想我寫,費事以為我影射他的朋友。
「我把寫作放在業務上,為南華攞到Giorgio Armani贊助,七頁proposal不能長,幾考文字功夫。我安慰自己,若非親自執筆,未必成功呢。
「足球界怕申請怕寫文章,就由我用女性角度去幫去籌劃吧。」
從無諗過嫁咗唔使做,梁芷珊的確不只闊太,她落手落腳,甚至現時離了婚,辭去了飛馬足主和足總董事之位,她新開的Maxi House繼續做足球marketing。
「我離開boardroom,與足總仍是朋友,只不過覺得架車行得慢,我落車推會快啲啫。我天生無體育細胞,完全不懂踢波,現在更加無話專撐哪一隊,我撐的是運動員精神,想個行業有生機,survive下去。」
不是棄婦
羅傑承也撐足球。唔夾嗎?
「不是不夾,係夾完啫。」
這句有良心。最怕聽見多年夫妻一朝歸咎於性格不合,完全推翻以往,怎可能?梁芷珊卻冷靜分析。
「朋友都話:『五十歲,分咩開吖,霸住個位嘛。』我話,霸嚟做乜呢?我有自己的事想做。
「羅生最大難關(澳門官司),我身體力行幫過了。女兒,一口氣把她教養,送到英國讀書(還成為GCSE狀元)。每十年當廿年用,我身心透支、身心俱疲。羅生打不死,他要做太多,到頭來,花多一小時對着我都是負擔。我們各自不用照顧情緒,每晚要對期表。終於我說:『不如試吓明天一覺醒來,對方不在旁邊,問吓自己有無一絲唔開心、唔自在。如果無,咁分開啦。』
「羅生在一篇訪問說得對:『大家都攰嘞。』真的,大家見到大家都攰。若要拿走什麼來減壓,不如拿走對方啦。我和他綑綁式,包晒感情、生活、工作、未來,但分開可以好和平好完美示範,因為我不考慮身外物。」
與前夫再見亦是朋友,也並非隨口說說,今年賀歲盃便齊齊搞。「作為拍檔,他一流……」
梁芷珊曾經離奇暴瘦,惹惡疾疑雲,她說:「不單瘦,臉色差,人似墮入網中,想做不敢做,不想做的又行錯。」其時正值婚姻抉擇。「離婚第一件事就買重住院保障,沒了後顧之憂,這樣只要搵到基本使費,可以行自己的路。五十歲仲買到全保,朋友讚我身體好。」
毋寧說那是情傷,走得出便無恙。
不是傳奇
但一年間與名廚Olivier Elzer打得火熱,未免來得太快,而且同樣有商業合作,就不怕重蹈逼得太緊的覆轍嗎?
梁芷珊笑道:「新感情不攰的。這是文化差異,外國人眼中,對伴侶welcome to join,不come with履行責任,不用對期表。
「我做推廣,他做廚師,也是『咁啱』,marketing welcome to join。例如今天知道曼聯和拜仁踢紀念賽,我即刻問畢特訂飛,未問他去不去睇,他join,就買多張機票而已。」
廚師正是她喜歡的第二種男人。
「照顧溫飽呀!中國男人有風度而唔浪漫,羅生乜都攬晒上身。外國男人浪漫而無風度,他呀,買餸、下廚成套畫面好正,但我開電力車,他開電單車,從不會替我charge電。」
給她嚐遍了,其實梁芷珊應該復出寫愛情小說,可惜目前只計劃寫管理學。
二十年前,梁芷珊有本書叫《我的六個身分》,自道身兼model、OL、藝人等等,比起今天本篇說她的六種身份,小巫見大巫。人生真正經歷過,驀然回首,反而沒啥大不了。
「不覺得上落大,起點低,拉勻總是向上。我不相信贏在起跑線,養過馬就知(她的「軍事出擊」是馬王),哪場冠軍會由頭帶到尾?要識得分段發力嘛。
「我本身的障礙是,有一天學校美勞課彫薯仔印章,反轉再反轉,忽然頓悟,啊原來要令人家睇得明。我過往的思路像一盒未砌的puzzle,每一part都齊,但沒整理,想通這點,成績便好起來。教育女兒也一樣,開竅靠她自己。今次做專訪預咗被問心得,亦預咗咁講會乞人憎,但我還是講,因為想幫大家壯膽──不必怕放手,我女兒就係無補習無學琴的例子。為人父母什麼資源都肯俾,偏偏沒俾最重要資源給子女,時間。有時間才有自由有休息。」
狀元母親肺腑之言,信者得救。
「所以我給女兒起名樂桐,讓她有個快樂童年。」
後記
「要我不工作不可能。」是梁芷珊口頭禪。新office落腳黃竹坑工廠大廈。
「無人想承認由銅鑼灣搬黃竹坑。以前在皇室堡,連貨倉都維港景維園景。重新創業,先衡量租金支出,工作需要呼吸空間,倒不如偏遠些闊落些。有諗過在大坑home office,但家居還家居,我屋企甚至沒電腦,在家只看書。」
她的新公司Maxi House(萬事屋)人手精簡,像她教女般崇尚主動發揮。三大業務:簽球員做經理人、搞體育推廣,那是由前夫而來的專業;整體裝修得像個大廚房,做烹飪示範和飲食marketing,又與現任男友相關;還有圖書出版社,則屬伊人自家首本戲。
半生經歷,一時登覽。
──考慮再婚嗎?
「不會了。同羅生因為有小朋友,有小朋友一定結婚。我的小說很少開心結局,我不相信天長地久。
「潮流興問愛抑或責任,責任並非愛,只不過孭到尾。」
覺醒父母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信是什麼 #從他人眼光發掘自信
#自信的躍進 #不再恐懼退縮焦慮的關鍵
.
我遇見一位非常特別的登山家:艾瑞克德康(Érik Decamp),這位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畢業生與同是登山家的妻子凱特琳德提維爾(Catherine Destivelle)一同攀登過許多世界最高聳的山峰,包括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象鼻神山四號峰,以及西藏的希夏邦馬峰等等。
.
德康同時也身兼高山嚮導───這是一份與自信心高度相關的工作,他必須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並知道如何將信心傳遞給自己帶領的人。為了幫助他的隊員們擺脫恐懼,德康有一招看似冒險,但多半非常有效的策略:如果一位隊員在攀登前的準備與訓練中,全程都表現出明顯的不安,他就會在正式攀登時指定這位隊員打頭陣。通常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對方很快脫離焦慮狀態,並因為從嚮導身上得到了自信,立刻認為自己變得強大。
.
德康在訓練的過程中,會給出明確的指示和解釋,讓隊員們重複練習正確的動作,然後指定一位最害怕的隊員走在前面。而這位隊員會將信心轉換為行動,證明自己值得眾人信任。
.
這正是瑪麗亞蒙特梭利所提倡的教育方針中,非常核心的一環。蒙特梭利教育法立基在善意與信心之上,時至今日獲得很大的成功。這位義大利籍的教育學家不斷提醒父母:「絕對不要幫助孩子做一件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對孩子們具有信心,表現出來的話,就是放手讓孩子去嘗試。
.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當自己有時想要「示範一下」時,孩子會顯得不耐煩:我們想快一點把事情做完,於是插手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而孩子的確有惱怒的理由,因為我們這麼做,是不夠信任他們的表現。
.
父母、教練、老師及所有亞里斯多德定義中的朋友,都該熟悉這兩種培養自信的交互階段:首先,我們必須給予對方自信,然後對其展現信任;接著,讓對方有安全感後,再稍微抽掉一些安全感。我們需要讓這兩種狀態交互作用,才能培養出得以探索世界的膽量。
.
因為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中,常會混雜了這兩種自信發展的層面,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在他人眼光中發掘自信,便會覺得自己更加強大。
.
身為哲學教授,我經常體驗到這個過程。有時我會不經意地在演講中偏離原本的主題,甚至在某個時間點忘記要怎麼回到自己原本的論點上,因此覺得困窘、甚至快要失去信心,但臺下聽眾與學生們充滿興趣與好奇的眼神,總能夠讓我平靜下來。我有時也會突然驚覺,剛剛發給學生的哲學文獻,對我自己而言也相當晦澀難解,但學生提出的問題、對我的信心,總能讓我很快理清思路。
.
艾瑞克德康告訴我,他也有過一模一樣的經驗:登山隊出發探險時,隊員對他的信心會增強他的自信。我們畢竟是依賴人際關係生存的物種,因此這樣的結果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
德康和我都像他的登山隊員一樣,因為感受到肩上承擔著他人的信心,因而找到了自信。
.
自信是他人給予我們的禮物,而我們欣然接受。若有學生問我一個困難的問題,我會反過來告訴他:你其實知道答案。我給予學生信心,而在大部分的狀況下,收到這份信心禮物的學生都能在幾秒鐘內給出一個有趣的答案。
.
我們有時會聽到某人──可能是同事或家人──說他們缺乏自信,讓我們覺得自信似乎是種自我內在的問題。但如果從來沒有人相信他們、給予他們自信,他們理所當然會為焦慮所苦。看到這些能力超群卻缺乏自信的人,有時真是令人驚訝。因為他們忽略了人類是依賴人際關係生存的物種,而不是孤立、獨自累積技能的單元體。
.
《仁慈的力量》(Puissance de la douceur)與《冒險禮讚》 (Éloge du risque)的作者安杜弗勒芒特爾(Anne Dufourmantelle)也是精神分析師。二〇一七年因為救援溺水的孩子,自己反而不幸溺水身亡。她的行為用一種激進的方式證明「缺乏自信這件事不存在」。
.
病人們在諮詢椅上把感受到的痛苦化為語言,而杜弗勒芒特爾在傾聽的過程中,發現病人的焦慮大多來自於對他人缺乏信任,這是童年時缺乏內在安全感導致的災難性結果。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身邊沒有能夠給予他們信心的人,因此即使從悲慘童年倖存下來、長大成人,依然無法對自己抱有信心。當安杜弗勒芒特爾說「缺乏自信這件事不存在」時,她的意思是,缺乏自信事實上就是缺乏對他人的信心。
.
對自己的信心及對他人的信心,實際上是同一件事。
.
這也可以解釋「妄想型人格」(患者對他人極度不信任和懷疑,常將別人的動機視為惡意的。)背後的原理:他們對自己沒有自信、對別人也沒有信心,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懷疑所有外在事物──周遭環境、媒體訊息。簡單來說,他們深深為「內在的不安全感」所苦, 因此懷疑整個世界。也因為這份無所不在的不信任感,讓他們無法找到適合培養自信心的施力點。
.
下列舉動可以幫助我們得到自信,同時學會相信他人:
🟧踏出自己的舒適圈,
🟧與來自不同背景、能夠啟發我們的人建立關係;
🟧選擇能幫助我們成長、覺醒、反省的朋友與生命導師。
.
我們該追尋對自己有益、能讓我們建立安全感並感到自由的人際關係。
.
記得我們稍早之前提過的兩歲小男孩嗎?他主動靠近來訪的陌生客人──小男孩當然心裡會有些害怕,因為陌生人侵入了他的家中,但即使心有恐懼,他依然勇往直前。他對自己有信心、對這位陌生人有信心、同時也對家中其他親近的人有信心。這份信心並非由基因或生物因素決定,而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藉由各種交織的人際關係,一步步培養起來,最終像是包裹初生嬰兒的布巾一樣,讓孩子充滿了安全感。
.
我們有時會撫摸孩子幼小的軀體,讓他們知道我們在旁邊、會照顧他們、他們不是孤獨的。藉由這些關注的舉動,讓孩子有了信心,這正是他們成長中最需要的東西。孩子大一點之後,藉由讓他獨自進食、讓他大膽地踏出第一步,展現出對孩子的信心。
.
沒有人能在孤立的環境中得到信心,自信最初的來源是愛與友誼。
.
--
.
🏷本文節錄自《自信的躍進:不再恐懼、退縮、焦慮的關鍵》,作者沙爾.貝班(Charles Pépin)是法國哲學家;畢業於巴黎HEC商學院畢業,曾於巴黎政治學院教授哲學,也是法國《心理學雜誌》和《哲學月刊》的專欄作家。中文版由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圓神出版社 發行。
.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y2cum6vt
.
這是一個人們不曾如此需要自信,也不曾這麼難以獲得自信的年代!我們在自信的路上,容易跌跌撞撞、進進退退,因為對自信的認識,既不完整也不深入。自信,不是關起門就能練!本書帶你我看見自信的10大真諦,找回探索世界的膽量。
.
自信,看似你我生命中虛無飄渺卻不可或缺之物,但其實它並非單純的內在問題,而是人類存在的核心,無法只以單一觀點看待。自信,並非天生擁有,需要後天養成,更需要與他人合作,並懂得自我傾聽、決斷與行動。就拿學習腳踏車的例子來說,自信的組成有三:
.
自信是對他人有信心
——相信在旁邊扶著車子的他人
.
自信是對自我能力有信心
——應用他人指導,學會重要的生活技巧
.
自信是對生命有信心
——內心的喜悅超越單純的滿足感,得以與生命共鳴
.
了解了自信的真諦,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自信舞步,讓信心得以大步躍進,讓生命能夠遇難不退、遇風起飛。
.
💻 閱讀 Readmoo讀墨電子書 本書優惠特價中
👉 http://moo.im/a/cmrACE
覺醒父母心得 在 紀宗佑老師- 覺醒父母讀書會精選片段父母都想要終結教養問題 ... 的推薦與評價
在雅萍與宗佑老師的 覺醒父母 讀書會課程,有學員開心地分享課後 心得 ,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覺察力有進展,學會接納自己,能欣賞家庭成員如其所是的樣 ... ... <看更多>
覺醒父母心得 在 [心得] 《覺醒父母》孩子是幫助滋養一- 看板book - Mo PTT 鄉公所 的推薦與評價
《覺醒父母》結合東方哲學與西方心理學的一本教養書,收獲滿滿,推薦給大家。 - #覺知:察覺「自我框架」與「本性的我」 這邊的「自我」, 指的是一種框架限制住的你, ... ... <看更多>
覺醒父母心得 在 [寶寶] 《覺醒父母》心得與書摘-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書名:覺醒父母
原名:The Conscious Parent
作者:Shefali Tsabary PhD
翻譯:蔡孟璇
出版:地平線文化
有一陣子以來,看過許多面向的書籍,不管是人際、財務、健康、工作……
雖然所用的詞彙或重點不同,但最終隱隱約約似乎都指向相同的方向,有點
偏靈性的層次。接著,在參加過「內觀十日」禪修之後,好像得到了總結,
這些不同面向的資訊都被整合在一起了,原來它們在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一直也都知道,「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他是一個完整而獨立的靈魂個
體,只是透過我而來到這個世界,我身為父母,最大的課題就是讓他能成為
他自己。讓我感到害怕的是,儘管這孩子並不屬於我,但在他人生前半段與
我共同生活的日子中,我卻能對他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我該如何做,才
能避免用「塑造」的方式教養他?又該怎麼做,才是「讓他活出他自己」,
而不是縱容放任?
驚喜的是,這本《覺醒父母》內的觀念與主張,不但與我在內觀得到的啟示
不謀而合,也更詳細的針對親子關係的互動有諸多提點,對我來說它就像是
「內觀(父母版)」,在這條路上堅定的給我指引,也在我失控犯錯時提供
溫柔的理解與包容。
在靈性的層次上,每一對父母與子女都是獨一無二的組合,因此本書的重點
並非在形式上針對各種行為準則提出應對方法,而是將矛頭直指我們個人的
內心,當我們放下小我、帶著覺知,觀照出自己的無意識時,最適合我們這
一對親子關係的教養與應對方式,就會自然浮現。
題外話是,這種向內覺知、自我觀照的力量,不僅在親子關係中適用,對其
他人、對萬物,也都是相同的概念。只不過要放下自己的成見、或是承認自
己的執念、轉換自己的看法,是非常艱辛困難的一件事(總是會被人誤談為
「失去自我、無法做自己」),大多都不太容易去面對或實踐(例如:為什
麼別人無理,反而是我要改變?!)。於是我們成為了父母,甘願將另一個生
命的幸福擺放在我們之前,這便是最好的轉變的機會,我們將會為了他,覺
醒進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以下依然是我個人對本書有所感的書摘記錄,非常的多,請斟酌收看(P.S.
僅先摘錄前半本):
P.21
孩子誕生時已經帶著一份自己的藍圖前來,他們對於自己是誰、想要在這世
界上成為什麼樣的人已經有所覺察,我們只是被挑選來當他們的父母,幫助
他們實現這些事情罷了。
P.24
「自我」指的是虛假造作的自己,它多半只是我們根據他人的意見而對自己
產生的一種概念,使我們逐漸相信並認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自我形象覆蓋
在我們真正的本質之上,一旦在童年時期形成了,我們通常會拼命維護它。
P.28
孩子不需要我們的想法和期待,也不需要我們的支配與控制,而是只需要我
們以全心全意處於當下的態度去領會並理解他們。
P.43
想要保持覺知地教養孩子,我們必須不斷練習成為一個對自己無覺知狀態隨
時保持警覺的觀照者,這是每天都要做的,而且是一輩子的功課。每一次只
要覺察到無意識反射行為的其中一個元素,無論它是多麼細微,都能促成能
量上的轉變。當我們逮到自己處於無意識狀態,並能夠從中抽離時,便擴大
了我們的覺察能力。
P.49
要接受孩子「如其本然」的樣子,我們就必須放棄他們「應該」成為什麼人
的想法,這種放棄類似於一種心理上的死亡,然後我們才能與孩子進入純粹
溝通的狀態,才能在他們需要我們回應時做出適當回應。
P.56
接受孩子如其本然的稟性,同時也包括另一個元素:接受我們必須為某個孩
子成為某一種父母。
P.58
我們尊重自己的程度,決定了我們尊重孩子的程度。
P.80
我們的小我能在一瞬間啟動,甚至在我們還搞不清楚狀況時,它已將我們玩
弄於股掌之中。管教孩子時特別容易受到小我影響,如果我們處於激動、受
挫、疲憊的狀態下,管教過程很可能會變得很糟糕。
P.81
成為父母之後所展開的小我消融過程,對我們和孩子而言都是美好的禮物。
P.93
情緒化反應,跟全然去承接我們的感受是不同的。許多人會誤以為生氣或悲
傷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情況正好相反,我們經常只是做出不自覺的無意
識反應罷了。真正去感受一種情緒,意味著能夠和我們當下所體驗到的紛亂
心緒安靜地同在,既不大肆宣洩也不否認,只是單純地包容它,與它同在。
透過靜靜地觀照我們的想法與感受,我們學會「如其所如」地接受它們,允
許它們在我們內在升起、消退,既不抗拒也不做出無意識的反應。
你將能夠看見傷痛單純的就只是傷痛,不多也不少。傷痛令人難受,它必然
如此,但是當你不藉著抗拒或做出無意識反應而為它添加燃料後,它自己就
會轉化為智慧。
P.109
孩子的行為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對我們的能量所作的回應,這表示我們有許
多機會來影響孩子的未來。孩子是觀看著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體驗,然後也
跟著依樣畫葫蘆。
P.116
我們都清楚生命無常、有時近乎殘忍的本質,但是否要表現得像個受害者,
卻是我們自己的選擇。現實就是中立的,它容許我們從自己選擇的任何角度
來詮釋。
P.117
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看出你會成為受害者或是倖存者。受害者會抱怨哭
訴:「為什麼人生會有這些痛苦掙扎?」倖存者會問:「我該如何利用這些
痛苦掙扎幫自己邁向進化?」重點是不要讓生活中的事件來定義我們是誰,
反而必須了解決定我們命運的,是具有創造力的正面回應或負面的情緒化反
應。
P.132
我們的寶寶活在每個當下,他們沒有任何既定的計畫,也不懂得操弄,所以
我們若想跟他們互動,就不能抱持著事情「應該」如何發生的幻想。
P.136
你體驗到的內在轉變有多少,直接跟你投入的程度有多少息息相關。
P.137
學步期的孩子住在他自己的星球上。是他們人生中一個情緒與身體都混亂不
堪的時期,確實是個難搞的階段,這是孩子第一次能夠對他的世界做主。在
他這段自我發現的旅途上會碰見許多來自外在的障礙,但最大的障礙卻是:
他即將要面對、偽裝成父母期待的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
P.139
我們很容易會忘記,學步期的重點是給孩子一個開放的空間、以及幾個空盒
子,讓他們能夠無拘無束的想像、沒有阻礙的玩耍。在我們急著看見孩子學
會走路、說話、自己如廁時,我們錯過的是當下的喜悅。
P.141
當父母第一次對孩子說出「不」字,在孩子吸收之後,他們算是第一次認識
這樣的概念:在可以接受的行為之外,還存在著無法接受的行為。這個「不
」的概念是否能適切傳達並貫徹執行,將成為日後親子互動是否順暢的一個
基礎。
P.148
中學階段是個重大的過渡期,是你的孩子自出生以來離你最遠的時刻,他們
正在埋頭成長,所以需要空間。最要緊的是,你不能試圖「修理」或調整他
們的生活,只要去理解這些年的紛亂就好。如此一來,你的孩子便能學會如
何管理自己的情緒,自己想出應對的策略。
P.152
青春期孩子需要知道自己隨時有家可以回,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飛翔的
自由。如果孩子在感情上或其他追求的事物做了很糟糕的選擇,在這場遊戲
的這個時間點,你的策略就是接受。一定要給他們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在他
們人生裡的這個階段,信任他們就是我們的靈性修練。
P.156
教養子女是我們所能負荷的極限任務之一。我們不需要對自己所升起的各種
感受懷著內疚,反而必須全心擁抱教養的這些瘋狂面,讓孩子來打開你的心
胸,或者說將你舊有的身分認同撕成碎片,以一個更開闊的你取而代之。
P.162
如果你偶爾失去耐心,將自己的挫折感透過嚴厲的話語或咬緊牙關投射至孩
子身上,那麼深呼吸一口氣,原諒你自己吧!放下它,然後重新開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71.171.21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483534593.A.191.html
※ 編輯: Leeling (118.171.171.213), 01/04/2017 20:58: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