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懂得檢視正經歷的感受_就愈能發展出心智省察力_學會控制情緒
蒂娜的兒子因為去不了體育館看比賽而悶悶不樂,她抓住這個機會教兒子察覺自我情緒:
「看看擋風玻璃上的小汙點,它們就像你現在感受到的很多東西。看見這個斑點了嗎?這就是你現在對爸爸生的氣;還有那些黃色的蟲子便便,它們是你對不能去看比賽的失望⋯⋯」
讓孩子學習「#檢視」正在影響他們的 #大腦畫面、#身體感官知覺、情緒感受和念頭,有助於學會平衡情緒!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試試以下這個「檢視遊戲」.......↘↘
--
🍒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
教育教養大小事,一鍵訂閱不漏接
→ https://bit.ly/38e95iW
#未來親子 https://bit.ly/2QvD9kd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的網紅林郁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oCA Video【籠罩下的巨大哀愁】藝術家訪談 Part.4 黃彥超 -------------------- 藝術家簡介 -------------------- 黃彥超的創作靈感來自於自身參與當代日常生活活動後的感官知覺,例如上網、在健身房運動、電視電影等等,身體感受到觸電般地速度感與火...
「身體感官知覺」的推薦目錄:
- 關於身體感官知覺 在 未來Fami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身體感官知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身體感官知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身體感官知覺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身體感官知覺 在 駐家醫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身體感官知覺 在 靈悦謐境Peace Withi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身體感官知覺 在 你有超過5種感官知覺+ 其他的不可思議的身體冷知識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身體感官知覺 在 專注於身體的感官知覺 ♀️ #硬背人軟化ing........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身體感官知覺 在 線上研討會【2021「身心靈煉金術」—超感官知覺與身體自我 ... 的評價
身體感官知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天晚上,蒂娜七歲的兒子剛回房睡覺又馬上跑到客廳去,說自己睡不著。他煩躁地說:「我要瘋了,你從來沒有在半夜留紙條給我!」蒂娜對這個非比尋常的情緒爆發感到驚訝,回應說:「我不知道你想要我留紙條呀!」兒子回以一串連珠炮似的抱怨:「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我要瘋了!我的生日還有十幾個月才到呢,而且我討厭寫作業!」
這有邏輯嗎?沒有!聽起來耳熟嗎?當然!所有父母都會經歷這種情況,孩子說了一大堆聽起來毫無意義但讓他們心煩意亂的問題。這種情況足以讓人沮喪,尤其是當你以為孩子已經長大、不再亂發脾氣的時候。突然間,一些可笑的小事卻讓他煩躁得不可理喻,而你似乎完全幫不上忙。
大多數父母的本能反應就是問孩子「你到底在說什麼」,或者要他立刻回去睡覺,但是蒂娜制止了自己。她運用了連結和引導策略。她把兒子拉到身邊,摸摸他的背,用安慰的語氣說:「有時候真的很難受,對不對?但你知道的,我永遠不會忽略你,你一直在我心裡,你要明白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兒子在蒂娜懷裡解釋說,有時候他覺得弟弟得到媽媽更多的關注,而作業占用了他太多的課餘時間。在他說話的時候,蒂娜能夠感覺到他慢慢放鬆下來,態度也逐漸軟化。兒子感覺到媽媽在聆聽、關注自己。接下來蒂娜扼要地解釋了兒子剛才提出的那些問題,因為他現在比較願意去解決了,他們一致同意明天早上再說。
父母必須銘記在心的是,不論孩子的感覺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和令人沮喪,它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重要的—我們也應該以同樣真誠和重視的態度做出回應。
在蒂娜與兒子的交談中,她承認他的感情,從而激發其右腦開始運轉。她還使用非語言溝通,比如身體接觸、感同身受的表情、關愛的語氣和不帶偏見的傾聽。
在回應孩子的右腦之後,蒂娜開始轉向左腦。她合理地解釋,努力地做到公平,並承諾兒子睡覺時留張紙條給他,和他一起籌畫下次的生日,並想辦法讓作業更有趣。
取自《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
我喜歡作者的教養書,是因為他會舉大量的實例。有抽象的概念理論,也有具體的實作,我相當欣賞。
另外,在概念的深度上,也能助益家長自身的成長。像是有健康的自我,才能有健康的關係(或「我們」),這是我常談到的議題。
下文提到的「接納」,在理解時,也可以用「開放」去替換。能接納,有時候就能放下,我猜,那也是一個左右腦整合的活動,理性與感性交融,形成一個更大的「我」。
祝福各位朋友,在閱讀作者文字時,能對親密關係的連結,有些新的啟發!
*********************************
幫助孩子在關係中學會接納
【丹尼爾.席格, 蒂娜.布萊森】
如果想把孩子培養成關係中健康獨立的個體,我們就需要幫助他們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內在狀態,而非封閉、反射式的狀態。我將以一個練習來說明,我諮商過的許多家庭都做過這個練習。
首先,我告訴他們,我將重複唸一個詞好幾次,而他們只需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感官知覺。第一個詞是「不」,我用堅定和稍帶嚴厲的聲音重複唸了七次,每次間隔兩秒,接著稍做停頓,再用清晰而溫柔的聲音重複唸七次「是」。之後,大部分案主回饋,「不」字聽起來壓抑而憤怒,他們感覺自己被封閉和訓斥了;相反的,「是」字讓他們感覺鎮定、平靜,甚至輕鬆。你可以現在就閉上眼睛,自己試試看。注意在你或你的朋友數次說出「不」和「是」時,你身體的反應。
這兩種不同的反應表明了「反射式」心態和「接納式」心態的區別。當神經系統進入反射模式時,實際上是一種「戰鬥–逃跑–僵住」(fight-flight-freeze)的反應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幾乎不可能以一種開放和關愛的方式與另一個人連結。還記得杏仁核和下層大腦中,一旦你感到威脅就不假思索、即時反應的部分嗎?當我們的焦點都集中在自我防禦上時,我們的任何行為都只是在說「不」的狀態下的條件反射。我們草木皆兵,難以相處,無法認真傾聽,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人有罪,完全無法考慮他人的感受。把恐懼投射到所聽到的話語之上,即使中立的評論也會變得火藥味十足,這就是我們在反射式的心態下,隨時準備戰鬥、逃跑或僵住時的狀態。
另一方面,當我們處於接納狀態時,大腦中一組不同的神經通路便被啟動了。在以上的練習中,進行到「是」的部分時,大部分人都會產生一種積極的體驗。他們的臉部肌肉和聲帶放鬆了,血壓和心跳恢復正常,更加開放地理解他人想要表達的東西。簡言之,他們變得更加接納了。反射式反應源自下層大腦,只會為我們帶來封閉、沮喪、防衛的感受。相反的,接納的狀態能開啟上層大腦中一組不同的神經通路,也就是社交系統,讓我們與他人連結,並體會到安全感和存在感。
父母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最好能辨別出他們是處於反射式狀態,還是接納狀態。這當然也要求父母們具備一定的心智省察力。我們需要考慮孩子在特定情況下的特定狀態(也包括我們自己的狀態)。
當你拖著四歲的孩子離開公園,她尖叫著「我還想盪鞦韆」,這時可能並不是跟她談論什麼「恰當地控制自己的強烈情緒」的好時機。等她的反射式狀態過去,她變得更加接納時,再跟她談你希望下一次她在感到失望時如何表現。同樣的,當你十一歲的孩子無法參加嚮往已久的藝術專案時,即使你想安慰他,也可能得忍一忍,別急著拋出「保持希望」「另做打算」之類的外交辭令。下層大腦的反射狀態無法處理上層大腦的語彙,通常在反射式狀態下,非語言的溝通要有效得多。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要幫助他們在關係中變得更加接納,發展出與他人合作的心智省察力技巧。然後,接納將昇華為共鳴—一種由內而外的與他人的融合,這將讓他們享受到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帶來的深刻與親密的感覺。否則,孩子的心靈將漂泊無依,始終被孤立的感覺所左右,沒有願望也沒有能力融入他人。
在我們講述鼓勵接納的人際技巧之前,最後再說一點:在幫助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接納之時,我們要時刻謹記保持他們獨立個性的重要性。對一個使盡渾身解數要打入學校裡「壞女孩」圈子的十歲女孩來說,問題可能不在於她不夠接納,不能融入「我們」,而是剛好相反,她喪失了「我」的概念,對那幫不良少女言聽計從。
「反射式」和「接納式」心態
當我們進入反射模式時,我們幾乎不可能以開放和關愛的姿態去與其他人連結;而當我們處於接納狀態時,我們會積極地與他人建立連結,並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感覺到安全感和存在感。
任何健康的人際關係,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其他情感,都是由心理健康的個體之間相互連結而成的。要成為健康良好的「我們」的一部分,個體必須同時是獨立的「我」。就像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過分偏向左腦或右腦,我們同樣也不希望他們過於個人主義,這將導致他們自私、孤立,或者過分依賴他人,令他們依賴性強、心理過於脆弱,容易在不健康和有害的關係中受傷。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全腦發展,建立整合的人際關係。
.
以上文字取自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0~12歲的全腦情緒教養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1961
身體感官知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天晚上,蒂娜七歲的兒子剛回房睡覺又馬上跑到客廳去,說自己睡不著。他煩躁地說:「我要瘋了,你從來沒有在半夜留紙條給我!」蒂娜對這個非比尋常的情緒爆發感到驚訝,回應說:「我不知道你想要我留紙條呀!」兒子回以一串連珠炮似的抱怨:「你從來都沒有對我好過!我要瘋了!我的生日還有十幾個月才到呢,而且我討厭寫作業!」
這有邏輯嗎?沒有!聽起來耳熟嗎?當然!所有父母都會經歷這種情況,孩子說了一大堆聽起來毫無意義但讓他們心煩意亂的問題。這種情況足以讓人沮喪,尤其是當你以為孩子已經長大、不再亂發脾氣的時候。突然間,一些可笑的小事卻讓他煩躁得不可理喻,而你似乎完全幫不上忙。
大多數父母的本能反應就是問孩子「你到底在說什麼」,或者要他立刻回去睡覺,但是蒂娜制止了自己。她運用了連結和引導策略。她把兒子拉到身邊,摸摸他的背,用安慰的語氣說:「有時候真的很難受,對不對?但你知道的,我永遠不會忽略你,你一直在我心裡,你要明白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兒子在蒂娜懷裡解釋說,有時候他覺得弟弟得到媽媽更多的關注,而作業占用了他太多的課餘時間。在他說話的時候,蒂娜能夠感覺到他慢慢放鬆下來,態度也逐漸軟化。兒子感覺到媽媽在聆聽、關注自己。接下來蒂娜扼要地解釋了兒子剛才提出的那些問題,因為他現在比較願意去解決了,他們一致同意明天早上再說。
父母必須銘記在心的是,不論孩子的感覺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和令人沮喪,它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重要的—我們也應該以同樣真誠和重視的態度做出回應。
在蒂娜與兒子的交談中,她承認他的感情,從而激發其右腦開始運轉。她還使用非語言溝通,比如身體接觸、感同身受的表情、關愛的語氣和不帶偏見的傾聽。
在回應孩子的右腦之後,蒂娜開始轉向左腦。她合理地解釋,努力地做到公平,並承諾兒子睡覺時留張紙條給他,和他一起籌畫下次的生日,並想辦法讓作業更有趣。
取自《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
我喜歡作者的教養書,是因為他會舉大量的實例。有抽象的概念理論,也有具體的實作,我相當欣賞。
另外,在概念的深度上,也能助益家長自身的成長。像是有健康的自我,才能有健康的關係(或「我們」),這是我常談到的議題。
下文提到的「接納」,在理解時,也可以用「開放」去替換。能接納,有時候就能放下,我猜,那也是一個左右腦整合的活動,理性與感性交融,形成一個更大的「我」。
祝福各位朋友,在閱讀作者文字時,能對親密關係的連結,有些新的啟發!
*********************************
幫助孩子在關係中學會接納
【丹尼爾.席格, 蒂娜.布萊森】
如果想把孩子培養成關係中健康獨立的個體,我們就需要幫助他們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內在狀態,而非封閉、反射式的狀態。我將以一個練習來說明,我諮商過的許多家庭都做過這個練習。
首先,我告訴他們,我將重複唸一個詞好幾次,而他們只需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感官知覺。第一個詞是「不」,我用堅定和稍帶嚴厲的聲音重複唸了七次,每次間隔兩秒,接著稍做停頓,再用清晰而溫柔的聲音重複唸七次「是」。之後,大部分案主回饋,「不」字聽起來壓抑而憤怒,他們感覺自己被封閉和訓斥了;相反的,「是」字讓他們感覺鎮定、平靜,甚至輕鬆。你可以現在就閉上眼睛,自己試試看。注意在你或你的朋友數次說出「不」和「是」時,你身體的反應。
這兩種不同的反應表明了「反射式」心態和「接納式」心態的區別。當神經系統進入反射模式時,實際上是一種「戰鬥–逃跑–僵住」(fight-flight-freeze)的反應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幾乎不可能以一種開放和關愛的方式與另一個人連結。還記得杏仁核和下層大腦中,一旦你感到威脅就不假思索、即時反應的部分嗎?當我們的焦點都集中在自我防禦上時,我們的任何行為都只是在說「不」的狀態下的條件反射。我們草木皆兵,難以相處,無法認真傾聽,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人有罪,完全無法考慮他人的感受。把恐懼投射到所聽到的話語之上,即使中立的評論也會變得火藥味十足,這就是我們在反射式的心態下,隨時準備戰鬥、逃跑或僵住時的狀態。
另一方面,當我們處於接納狀態時,大腦中一組不同的神經通路便被啟動了。在以上的練習中,進行到「是」的部分時,大部分人都會產生一種積極的體驗。他們的臉部肌肉和聲帶放鬆了,血壓和心跳恢復正常,更加開放地理解他人想要表達的東西。簡言之,他們變得更加接納了。反射式反應源自下層大腦,只會為我們帶來封閉、沮喪、防衛的感受。相反的,接納的狀態能開啟上層大腦中一組不同的神經通路,也就是社交系統,讓我們與他人連結,並體會到安全感和存在感。
父母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最好能辨別出他們是處於反射式狀態,還是接納狀態。這當然也要求父母們具備一定的心智省察力。我們需要考慮孩子在特定情況下的特定狀態(也包括我們自己的狀態)。
當你拖著四歲的孩子離開公園,她尖叫著「我還想盪鞦韆」,這時可能並不是跟她談論什麼「恰當地控制自己的強烈情緒」的好時機。等她的反射式狀態過去,她變得更加接納時,再跟她談你希望下一次她在感到失望時如何表現。同樣的,當你十一歲的孩子無法參加嚮往已久的藝術專案時,即使你想安慰他,也可能得忍一忍,別急著拋出「保持希望」「另做打算」之類的外交辭令。下層大腦的反射狀態無法處理上層大腦的語彙,通常在反射式狀態下,非語言的溝通要有效得多。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要幫助他們在關係中變得更加接納,發展出與他人合作的心智省察力技巧。然後,接納將昇華為共鳴—一種由內而外的與他人的融合,這將讓他們享受到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帶來的深刻與親密的感覺。否則,孩子的心靈將漂泊無依,始終被孤立的感覺所左右,沒有願望也沒有能力融入他人。
在我們講述鼓勵接納的人際技巧之前,最後再說一點:在幫助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接納之時,我們要時刻謹記保持他們獨立個性的重要性。對一個使盡渾身解數要打入學校裡「壞女孩」圈子的十歲女孩來說,問題可能不在於她不夠接納,不能融入「我們」,而是剛好相反,她喪失了「我」的概念,對那幫不良少女言聽計從。
「反射式」和「接納式」心態
當我們進入反射模式時,我們幾乎不可能以開放和關愛的姿態去與其他人連結;而當我們處於接納狀態時,我們會積極地與他人建立連結,並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感覺到安全感和存在感。
任何健康的人際關係,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其他情感,都是由心理健康的個體之間相互連結而成的。要成為健康良好的「我們」的一部分,個體必須同時是獨立的「我」。就像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孩子過分偏向左腦或右腦,我們同樣也不希望他們過於個人主義,這將導致他們自私、孤立,或者過分依賴他人,令他們依賴性強、心理過於脆弱,容易在不健康和有害的關係中受傷。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全腦發展,建立整合的人際關係。
.
以上文字取自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0~12歲的全腦情緒教養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1961
身體感官知覺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MoCA Video【籠罩下的巨大哀愁】藝術家訪談 Part.4 黃彥超
--------------------
藝術家簡介
--------------------
黃彥超的創作靈感來自於自身參與當代日常生活活動後的感官知覺,例如上網、在健身房運動、電視電影等等,身體感受到觸電般地速度感與火花,他抓住這瞬間的感覺,在作品中釋放推展。
--------------------
作品介紹
--------------------
我將那概念上完全摸不著邊的兩個平行時空疊加在同一個平面,好像銀幕保護程式般一直不斷的播放,好像進入一個迴圈,它好像在揭露我所身處的時空環節。
它以一種未完成的姿態,好像一個檔案庫般,我也覺得我好像用這個影像在比擬舞台,彷彿一切皆是被調度出來的,例如五光十色的光線,還有究竟邊界為何處,我們處於一個暴露的媒介之中,好像自我展示,卻也迷失於其中無法逃逸,只能用這樣的姿態展露,顯示我所感受到的身體。
-----------------------------------------------------------------------------------------------------------------------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 The great sorrow under the shroud】
日期 Date|2021/08/7-09/12
地點 Location|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藝術家|Artist
王鼎曄 Wang Ding-Yeh
吳柏賢 Wu Bo-Sian
陳嘉壬 Chen Chia-jen
黃彥超 Huan Yen-Chiao
黃淑蓮 Wong Shu-Lian
蔡傑 Tsai Jie
鄭爾褀 Zheng Er-Qi
鍾知庭 Chung Chih-Ting
影片拍攝與製作 Film production | Shane 影像工作室
音樂製作 Music production | 黃柏諺 PKG
動畫製作 Animation production | 羅悅慈 Lo Rax
設計 Design|蔡傑 Tsai Jie
翻譯 Translation | 黃文 Huang Wen
策展人|Curator
林郁晉 Lin Yu-Chin
協同策展 | Co-curator
黃鼎鈞 Huang Ding-Jun
感謝贊助|Sponsors
厭世會社The Misanthrope Society
果拾 Pick Up
特別感謝|Special thanks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掀牆藝術聚落 Open Wide
打開藝術工作站 OCAC
嘖嘖 Zeczec
張喬翔 Shane
陳小乖
劉柏承
身體感官知覺 在 駐家醫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訂閱我們 #開啟小鈴噹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簡稱ASMR,稱為「自主性感官經絡反應」、「自發性知覺神經反應」,也有人稱為「顱內高潮」。
是一種從頭皮開始,並向下移動到頸後或脊椎上方的發麻感,它為皮膚異常的一種愉悅形式,大部分都是由「聽覺」及「視覺」為主所觸發。
燒柴火的劈啪聲音也是能觸發ASMR的聲音,讓身體產生一種酥麻感,進而得到平靜,聽久了會有種放鬆且感到治癒的效果。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referred to as ASMR, is called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spontaneous sensory nerve response", and it is also called "intracranial orgasm."
It is a tingling sensation that starts from the scalp and moves down to the back of the neck or above the spine. It is a pleasant form of skin abnormalities, mostly triggered by "hearing" and "vision".
The crackling sound of burning wood is also a sound that can trigger ASMR, causing the body to produce a numb sensation, and then get calm. After listening for a long time, it will have a relaxing and healing effect.
ASMRと呼ばれる自律感覚子午線反応は、「自律感覚子午線反応」、「自発的感覚神経反応」と呼ばれ、「頭蓋内オルガスム」と呼ばれる人もいます。
頭皮から始まり、首の後ろや背骨の上に下がるチクチクする感覚で、主に「聴覚」と「視覚」によって引き起こされる心地よい皮膚の異常です。
燃える木のパチパチという音は、ASMRを引き起こし、体にヒリヒリ感を与えて落ち着かせる音でもあり、長時間聴いた後はリラックスして癒しの効果があります。
ASMR이라고하는 자율 감각 경락 반응은 "자율 감각 경락 반응", "자발 감각 신경 반응"이라고하며 일부 사람들은이를 "두개 내 오르가즘"이라고 부릅니다.
두피에서 시작하여 목 뒤 또는 척추 위로 이동하는 따끔 거림이며, 대부분 "청각"과 "시력"에 의해 유발되는 즐거운 형태의 피부 이상입니다.
나무를 태우는 소리도 ASMR을 유발하여 몸이 따끔 거림을 일으킨 후 차분 해지는 소리이기도하며, 오랫동안 들으면 이완과 치유 효과가 있습니다.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disebut sebagai ASMR, disebut "respon meridian sensorik otonom", "respon saraf sensorik spontan", dan beberapa orang menyebutnya "orgasme intrakranial."
Ini adalah sensasi kesemutan yang dimulai dari kulit kepala dan bergerak turun ke belakang leher atau di atas tulang belakang.Ini adalah bentuk kelainan kulit yang menyenangkan, sebagian besar dipicu oleh "pendengaran" dan "penglihatan".
Suara derak kayu yang terbakar juga merupakan suara yang dapat memicu ASMR, menyebabkan tubuh menghasilkan sensasi kesemutan, kemudian menjadi tenang, setelah mendengarkan dalam waktu lama akan memberikan efek relaksasi dan penyembuhan.
La Respuesta de Meridiano Sensorial Autónomo, conocida como ASMR, se llama "respuesta de meridiano sensorial autónomo", "respuesta nerviosa sensorial espontánea", y algunas personas lo llaman "orgasmo intracraneal".
Es una sensación de hormigueo que comienza en el cuero cabelludo y se desplaza hacia la parte posterior del cuello o por encima de la columna vertebral. Es una forma agradable de anomalías cutáneas, principalmente provocadas por el "oído" y la "visión".
El crujido de la madera quemándose es también un sonido que puede desencadenar ASMR, provocando que el cuerpo produzca una sensación de hormigueo y luego se calme. Después de escucharlo durante mucho tiempo, tendrá un efecto relajante y curativo.
La réponse méridienne sensorielle autonome, appelée ASMR, est appelée "réponse méridienne sensorielle autonome", "réponse nerveuse sensorielle spontanée", et certaines personnes l'appellent "orgasme intracrânien".
C'est une sensation de picotement qui part du cuir chevelu et descend jusqu'à la nuque ou au-dessus de la colonne vertébrale.C'est une forme agréable d'anomalies cutanées, principalement déclenchées par « l'audition » et la « vision ».
Le crépitement de la combustion du bois est également un son qui peut déclencher l'ASMR, provoquant une sensation de picotement dans le corps, puis un apaisement.Après une longue écoute, il aura un effet relaxant et cicatrisant.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หรือที่เรียกว่า ASMR เรียกว่า "การตอบสนองต่อเส้นเมอริเดียนทางประสาทสัมผัสแบบอัตโนมัติ" "การตอบสนองของเส้นประสาทสัมผัสที่เกิดขึ้นเอง" และบางคนเรียกมันว่า "การสำเร็จความใคร่ภายในกะโหลกศีรษะ"
เป็นการรู้สึกเสียวซ่าที่เริ่มต้นจากหนังศีรษะและเคลื่อนลงไปที่หลังคอหรือเหนือกระดูกสันหลัง เป็นรูปแบบที่น่าพอใจของความผิดปกติของผิวหนัง ส่วนใหญ่เกิดจาก "การได้ยิน" และ "การมองเห็น"
เสียงแตกของไม้ที่ไหม้ยังเป็นเสียงที่สามารถกระตุ้น ASMR ทำให้ร่างกายรู้สึกเสียวซ่าและสงบลงได้ ฟังเป็นเวลานาน จะมีผลผ่อนคลายและรักษา
Ang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na tinukoy bilang ASMR, ay tinawag na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 "spontaneous sensory nerve response", at ang ilang mga tao ay tinawag itong "intracranial orgasm."
Ito ay isang pangingilabot na sensasyon na nagsisimula mula sa anit at gumalaw pababa sa likuran ng leeg o sa itaas ng gulugod. Ito ay isang kaaya-ayang anyo ng mga abnormalidad sa balat, na karamihan ay pinalitaw ng "pandinig" at "paningin".
Ang pumutok na tunog ng nasusunog na kahoy ay isang tunog din na maaaring magpalitaw ng ASMR, na sanhi ng katawan na makagawa ng pangingilig na sensasyon, at pagkatapos ay maging kalmado. Matapos makinig ng mahabang panahon, magkakaroon ito ng nakakarelaks at nakagagaling na epekto.
身體感官知覺 在 靈悦謐境Peace Withi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工作坊內容:
透過梵唱,回到原始純粹的歡欣,觸動心輪;
透過舞動的力量,呈現自我內在的能量流動。
喚醒身體感知覺受、也同時喚醒靈性的感官。
這場公益分享另外結合芳療(aromatherapy)、呼吸法(pranayama)、瑜珈(yoga)的練習,最後並以牌卡祝福自己,迎接新農曆年,整理過往的2019、帶著溫柔力量與自己在2020年同行。
★時間: 2020年01月19日
★地點: 新北市, 臺灣
★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workshop:
In this workshop, we sing mantras joyfully so that we feel the openness from the heart chakra. We also dance freely, just in order to flow with the energy that comes from within. When being more aware or mindful to our body and mind, we, at the same time, level up our souls together.
The event integrates yoga, breathing skills, aromatherapy, meditation, and inner-energy dance. It is designed systematically by Shanti, who is dedicated to sharing inner-peace and joy to people. She is a professional dancer and yogini, and loves to be as who she is. For more info about her, please go to the following links.
Nmaste.
∞關於帶領者Shanti : 詳見https://8premshanti8.blogspot.com/p/b...
∞臉書分享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rdameng/
∞Insta也好看→https://www.instagram.com/8premshanti8/
*background music: "Happiness is Here and Now" from Plum Village
身體感官知覺 在 專注於身體的感官知覺 ♀️ #硬背人軟化ing........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17 views, 13 likes, 1 loves, 0 comments, 0 shares, Facebook Watch Videos from Jennifer play Yoga: 專注於 身體 的 感官知覺 ♀️ #硬背人軟化ing........ ... <看更多>
身體感官知覺 在 線上研討會【2021「身心靈煉金術」—超感官知覺與身體自我 ... 的推薦與評價
本屆是第一次以「線上」方式舉辦研討會!海內外的朋友都可以報名,讓您在家也能學習零距離! 【2021「身心靈煉金術」—超感官知覺與身體自我療癒力線上研討會】 線上 ... ... <看更多>
身體感官知覺 在 你有超過5種感官知覺+ 其他的不可思議的身體冷知識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你有超過5種 感官知覺 + 其他的不可思議的 身體 冷知識. 亮生活/ Bright Side. 亮生活/ Bright Side. 1.5M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