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元清非中國論(一)>
一、什麼是元清非中國論
元清非中國論,這個名字我曾經在一篇舊文中提到(延伸閱讀1),這個論述的產生其實跟日本侵略中國的政治意圖是不可分的。本來隨著日本侵略失敗,這種論述也就漸漸淡去。
沒想到,在時隔久遠之後的這十多年間,這樣的論述被兩岸親美反華人士大力鼓吹,大陸產的共黨叛徒搭配上中華民國叛徒台派,兩者真是相見恨晚,不但將老酒抬出窖,還在舊有的基礎上疊床架屋,更發明了元清非中國論的Beta版。(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黃帝是阿爾泰民族人等)
所謂元清非中國論就是說,元朝跟清朝不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中國歷史上所謂清朝和元朝時期,是漢民族或是中國被滿洲人、蒙古人殖民奴役的時期。
然後這種論述者會採用「東北亞遊牧民族」的觀點,來去解釋中國歷史。雖然我也不知道什麼叫做「東北亞遊牧民族」觀點,因為看這類人解釋中國歷史的時候,只是一昧地吹捧蒙古人跟滿洲人,然後貶低他們心中的「漢人」。
其實看不到什麼「東北亞民族」視角。
簡單說就是跟之前我說的,台派拼命吹捧原住民來貶低「漢人」是一樣做法。
元清非中國論,這種論述現在會頗盛行,究其動機有二:
一、台派想用清朝不屬於中國,來割斷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
二、反華人士想用清朝不屬於中國,來主張中國現在不應該擁有這麼廣大的領土,希望能造成中國的分裂。
對台獨論者來說,清朝實際統治過台灣,如果清朝屬於中國歷史,那台灣就會跟中國有歷史上的淵源。而這時候,剛好有個元清非中國論,就趕緊拿來套,就可以說:「台灣的確是給清朝統治過,但是,清朝不是中國啊,呵呵。」
其實還蠻智障的,不過這些人不是真智障,是把人民當智障,希望用白馬非馬,扭曲常識觀點,斷裂葡萄藤論述(延伸閱讀2、3)等手法,去獲取政治上的利益。
二、天狗衛視
元清非中國論以及相關論述,只要google一下,在網路上是一堆。我在這邊拿一個暫時比較有代表性的頻道(其實真的不止這個,同脈絡系列的網紅,台灣一堆)來方便我對這系列論述做說明。
天狗衛視是個youtube頻道,頻道主是個帶著天狗面具的成年男子,根據影片裡面的自述線索,可能是大陸人,不過因為帶著面具,其實也沒人知道真假。
這個頻道看簡介是2008年成立的,但是頻道上的影片最早日期,卻是從今年初才開始。
這個頻道很受反華仇中者跟台派閱聽者喜歡,甚至他曾經發的一個影片,叫做『全面揭露黃帝的真面目!中國人不是「炎黃子孫」』,2020年5月24號發片,三立新聞就在5月27號引用。(延伸閱讀4)
他發的幾隻影片,與這系列討論最相關的我現在大概挑兩部,一部就是說中國人不是炎黃子孫,黃帝其實是北方遊牧民族(三立引用的那部),一部就是在講元清不是中國。
很多人看完影片會覺得他很有水準,好像知道很多事,但是我總覺得他很像網路版李正皓,因為影片裡面有「知識」錯得很明顯,他也沒發現,且他的哲學與邏輯概念,其實很中二。
接著我就挑這兩隻影片裡面的一些觀點來說明一下,這些論述是怎麼搞笑的,這篇裡面先講一個點如下。
三、史記說:『堯,居北方,曰幽都。』?
天狗衛視拍的一期影片,號稱揭露中國人不是炎黃子孫,影片裡面提到,黃帝其實是北方遊牧民族,證據之一就是史記記載,五帝中的堯,居北方,曰幽都。
天狗先生很屌的說出了一個結論——這就是說,堯又跑回北邊去了,住在一個叫做「幽都」的地方。
然後還考證「山海經」得出,幽都是在貝加爾湖的南側。也就是現在俄羅斯和蒙古的交界,是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接著又加碼說,其實就算不提山海經,遊牧民族的王帳其實就是幽都,然後就扯到蒙古語音譯之類的證據。(這個以後再說,這派論者很喜歡扯蒙古語跟史記的關係)
聽起來逼格多高的一段論述啊!真是無懈可擊。
不過,天狗先生居然忘記去再確認一下,其實史記裡面沒有堯居住在幽都的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裡面關於堯的記載,提到幽都的部分如下:
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
堯命令手下大臣分居東南西北四方,其中居北方的叫做「和叔」,堯命他居於北方,確定冬至的時間,並據當地的情況,管理冬天儲備糧食的事宜。
堯沒「遷回」幽都,是命令和叔去幽都。
現在大家知道我為何會懷疑天狗先生是網路李正皓了吧?
他的影片內容資訊量極度龐大且生澀,光是這一則錯誤訊息裡面包含的史記,五帝本紀就不是普通人會去看的資料,而整部影片這樣難度的資訊,不是一兩則而已。
如果影片內容真的是他本來就知道,或是自己經過學習、思考、論述這樣的過程而來,不是他人給的,那實在不太可能會把堯命和叔居北方,搞錯成堯自己遷居北方,還大刺刺地用很有逼格的語氣公開說出來,使自己加倍丟臉。
而且這段的文字敘述,是先講堯命羲仲居郁夷;命羲叔,居南交;命和仲,居西土,而不是直接講堯命和叔,居北方,所以沒有不小心看漏「命和叔」三個字的可能。
我在google和百度做搜尋,想知道是不是有網路文章如此誤寫,他只是看文章照說,跟著錯,不過,現在暫時沒找到有文章這麼誤寫。
這種錯誤倒是有點像許多小助理協作下的產物,每個人查一星半點,每個人一知半解,因此,只要一不小心,沒校正到,就會發生這種,看起來表面像博士卻解錯1+1的笑話。
這種猜測當然對天狗先生不好意思,但是不要怪我,要怪就怪關鍵時刻跟李正皓等人表演太多次這類,博學多聞講瞎話的劇碼。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天狗先生瞧不起自己想欺騙的閱聽者,覺得大家都不會去查資料。
延伸閱讀:
1.<天下大亂,民進黨大好>:
https://reurl.cc/q8n7Wn
2.<台派歷史詭論——中國是梁啟超發明的>:
https://reurl.cc/VX0AAy
3.<學習歷史前必須知道的事>:
https://reurl.cc/9X6eed
4.中國人非炎黃子孫!古漢人竟全是奴隸
https://reurl.cc/ygDd92
「阿爾泰清朝」的推薦目錄:
阿爾泰清朝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文分享(留言更精彩)
臉書上霧峰林家後人發了篇文,很多人狂讚,我看了之後腦洞大開,想說也來寫一篇好了。我不是林家後人,只是曾經也不小心地稍微地進行過一個隨便研究了一下的動作。
先說結論︰翻開林家史,就是一個「關鍵時刻少根筋」的血淚史,如果這樣講太嚴苛,那就把範圍縮小到「林家男性」好了。
林家第一個重要人物是林文察,之前都只算是鄉紳地主,或者說,呃,土豪。林文察是林家第一個搞懂「錢錢換權權,權權換錢錢」道理的林家人。每次看到書上關於他的記載,都會浮現一個英雄的形象,這個形象到了「投名狀」電影的時候,碰!對上了,就是劉德華嘛!!那個英勇有義氣最後就這麼死了的大哥。為什麼會死?關鍵時刻少根筋。
「讓子彈飛」告訴我們,麻匪一定要剿,不剿不行,隨時都要剿。這句話大家都懂,你一定聽得懂,對吧?但林文察不懂,他就直愣愣地拼了命去剿匪,然後就死了。
剿匪的精義在於「剿匪一時爽,一直剿匪一直爽」,中國讀書人學問好的稱呼這個叫做「養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堂在北京京官的眼裡,都在養寇。不過這扯太遠,就此打住,聽不懂的自己去看投名狀和子彈飛。
總之,林文察因為少根筋,直直弄,所以就為國捐軀了,光宗耀祖了。他的弟弟金城武(X)林文明(O)帶著兄弟們回到了台灣老家。這裡跟電影演的不一樣,畢竟林文明不是金城武。
林文明回到家鄉,第一件事就是安頓兄弟,畢竟兄弟們跟著他們兄弟倆出生入死,現在大哥死了,大家只想安穩種田。身為二哥的林文明,當然要替兄弟們找塊地。
但問題是台灣地狹人稠,房價高漲(X)土地有限(O)。林文明主張︰我大哥為國捐軀!功在國家!當然要多分點土地!於是就弄到了一些土地。但是,你也知道,台灣土地有限,林家多了別人家就少了。恩怨就出來了。
搞到最後,在關鍵時刻,林文明少了根筋,被中國派來的彰化知府(顯示為奸詐形象)在公堂上當場逮捕、速審速決,審完就斬了。完全符合鄉民心目中包青天辦案的套路。
然後是一段靠女人當家的過渡期,這個就先不說,不然說不完,總之這個當家的女人沒有少根筋,所以林家沒有被官府趕盡殺絕,留下一線生機。
然後,時光飛逝歲月如梭,林家恢復了一點元氣,又想開始搞「錢權遊戲」那一套,但依然還是少根筋。其實也有變聰明一點,但是世事變幻莫測,世界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變。滿清韃子換成日本鬼子。這個變換前所未有,林家因為少根筋,所以沒有察覺到,一直到清朝被日本痛宰之前,林家都還在效忠愛新覺羅,然後突然間主子變成日本人。林家腦子打結,或者說被儒家教忠教孝的屁話洗腦洗到腦袋壞掉。總之就是少根筋,竟然搞起「抗日」來了。
漢人抗日實在是莫名其妙,如果要抗,應該要先抗清才對。滿人和日本一樣都是外族,而且講的語言一樣是阿爾泰語系,根本就是一家人。林家能效忠愛新覺羅,為什麼不能效忠日本天皇?還是辜家腦袋比較清楚,知道說,不管滿清還是日本,都是異族,但也都是老闆,換個老闆就要換個腦袋,不然就會丟掉腦袋。
然後林家就又丟掉腦袋了,這就是林家後代說得「愛國事蹟」。因為抗日無效,所以又跑去中國打軍閥拯救人民,又少根筋直直弄,結局當然也跟祖先一樣,陣亡得勳章,光宗耀祖。
後來那個投共的林OO也是一樣,腦袋少根筋,效忠共產黨效忠得比純正中國人還效忠,不知道是在效忠幾點的,然後就為國捐軀了。只是這次的祖國變成了紅色中國。另一個更莫名,明明祖先抗日,抗日的蔣介石來了台灣他卻跑去日本,然後後代說他「反國民黨威權,民主先鋒」?林家的價值觀搞得我好錯亂啊!
經過這些事情,林家總算有點自覺,知道自己在政治方面少根筋,逐漸轉向專心朝拼經濟方面發展。不過,說實話,在拼經濟方面林家也沒有很在行,看看華南銀行,明明是台灣老牌本土金融龍頭,但現在、、、跟新興金控比起來,又輸了。
從某個方面來看,林家的命運還真的滿像台灣人的命運,林家的想法也滿像台灣人的想法,就是少根筋,參不透。
中國人表面上全部都是儒家,但實際上都是外儒內法或者外儒內道或者佛或者商或者馬基維利主義者。所有菁英都戴著儒家的面具講儒家的話,但事實上沒有人真正信仰儒家那一套,少數內外貫徹的腐儒,只能去國子監教書。
林家的少根筋,可能就來自這裡︰從中國請來了「宿儒」教子弟們念四書五經,學忠孝節義。卻只學到中國人的皮毛,學不到中國人的精髓。剿匪就是要一直剿才會一直爽,但少根筋的林家劉德華卻不顧性命地勇往直前。老兵就是要認命吃自己,少根筋的林家金城武卻以為自己功在黨國,佔兩塊田讓兄弟們吃口飯算什麼?搞革命就是要學蔣介石投機取巧,少根筋的林家人卻認真在拼命打軍閥。台灣人的祖國在台灣,林家人卻為了共產黨的祖國丟掉性命。凡此種種,都表現出台灣人「只看到表面,看不清裡面」的少根筋思考。
還好林家有些女性(雖然都是嫁來的本來不姓林)沒念過四書五經,比較知道做人的道理,知道說持家最重要的是家人先吃飽先安頓好,知道說外面的事情很危險不要滿腔熱血。要不然林家早就沒有了啦!
阿爾泰清朝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木蘭與麒麟》一書,用七個章節,七個不同案例,扎扎實實地說明了中古中國時常被忽略或遺忘的中亞色彩。換一種或許俗氣的話講:中國史跟你想的不一樣。
書並不容易讀,書中涉及了許多專業的術語和知識,形式也是嚴謹的學術論文,一般讀者讀來可能頗為吃力。不過,精通多國語言的作者陳三平,確實從這繁複而嚴密的考證中,得出了許多令人意外的結論。
借用梅維恆(Victor H. Mair)的說法,陳三平博士在本書中有以下幾點驚人的發現:
1. 木蘭不是漢人。
2. 東亞的「麒麟」在外觀和涵義上,都和西方想像中的「獨角獸」大相逕庭。
3. 構成前近代(premodern)漢文明頂點的唐朝皇室,實際上頗具夷狄之風。
4. 大體來說,漢人不喜歡狗,但東亞某些重要的群體確實善加運用了犬科動物的意象和術語。
5. 匈人(Huns)和保爾加人(Bulgars)在東亞都有其同類。
6. 操伊朗語的族群對中古中國社會的貿易、宗教和其他顯著的方面皆影響甚鉅。
7. 受到草原文化的影響,命名的方式產生了劇烈變化。
8. 中國的大詩人白居易與中亞的關係密切。
書中有幾章,特別著重考證唐朝的中亞根源、草原遺緒。
他寫道:
「唐朝和元朝稱得上是中國前近代歷史上兩個最具世界性的時期,但後世對這兩個朝代的主要觀感卻截然不同:唐朝雖以兼容並蓄為人稱道,但其政權主體仍然是本土的華夏政權,元朝則被視為是遊牧民族勢力征服中國的結果。」
「造成此種觀感差異的主因是唐朝皇室(及其表親隋朝)成功地替自己改頭換面,掩蓋了皇室在族群和文化上的起源和認同。」
「從傳統的觀點看來,唐朝要能代表本土的中國王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李唐皇室是否源於漢族,或者至少在朝代建立時就已 經『徹底漢化』。而我認為,這兩項前提都不存在。」
「在唐玄宗(685-762)治下,對胡風、胡俗和胡妝的熱愛轉趨狂熱。雖然大多數的現代史家都強調唐代與波斯的交流,以及西域的影響,但我留意到此一事實更多體現出的是草原遺緒,包括遊牧民族打著西域旗號的悠久歷史。」
「李氏一族有許多習俗都很引人注目,諸如『世民吮其父之乳』或是『肅宗捧上皇足』之典故,皆透漏出族內的非漢族文化緒餘。」
「初唐遠非『本土』王朝,並且因為實際上是個具有濃厚突厥─鮮卑特色的政權,所以稱其為『鮮卑─華夏』政權,可能更為適當。但是,為了樹立政權的正統性,唐皇室費盡心力試圖讓自己成為如假包換的漢人皇室,並確保史書中沒有遺留下任何有失體面的證據。」
「鑑於全世界遍布的漢語人口,「哥」絕對是地球上最常使用的詞彙之一,每天會被講上數百億次。然而,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典型的中國親屬術語根本不是源自漢語!它之所以能入侵如汪洋般眾多的漢語人口,得利於拓跋部及其弟兄和後裔,當然也包括了唐朝皇室。」
「讓我們再回頭來看漢字『哥』。事實上,它應該是『歌』這個同音異義字的原始形式,意思是『唱歌』。正如博學的清代語言學家段玉裁(1735-1815)所言,『歌』之後因為發『哥聲』而假借而來。」
「假借的動機是相同的發音,不過因語義學的用途,在漢─藏歷史語言學中也不算罕見。正如幾位著名的清朝學者所觀察到的,用『哥』指稱『兄長』發生得相當晚:這種用法的記錄首見於唐中期至晚期。」
「『哥』第一次作為親屬稱謂的使用紀錄在漢語中並不是指涉一名兄弟,而是指「父親」。使用者不用說正是唐朝皇室,也包括唐太宗。」
「由於語音和語義的相似,以及事實上可能留下最早『哥』的使用紀錄的人群,皆有一定程度的非漢緒餘(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唐朝詩人白居易),這個現代的漢族親屬稱謂,極有可能是一些古老的蒙古語或其他阿爾泰語的借詞。
「如同前面提到的,這些詞也在大部分的現代突厥語中出現。至少,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這個漢字比更加古典的『兄』還要普遍,是因為草原族群和文化對此影響甚鉅。」
另一個有意思的章節,則特別探索了詩人白居易的中亞背景──白居易其實是個胡人。
他說:
「眾所周知,白居易在當時深受韓國和日本推崇,這一點也已經被廣為研究。但是,在中亞的類似現象,卻長久以來遭到漠視,這或許可歸因於唐代以後,中國的政權不再能控制此區域。」
「元稹在為《白氏長慶集》所作的序中,提及新羅宰相讓商人重金購買白居易的詩作,從這段引人注目的插曲,可以看出白居易肯定對於其名聲傳到這些『蠻夷』之地,而感到驕傲不已,這份自豪似乎也在他讚頌兩位偉大詩人前輩李白、杜甫的律詩中表露無遺,『吟詠留千古,聲名動四夷』(《白氏長慶集》15.331)。
「接下來,我們自然會問:白居易是否刻意追求這樣的名聲,而且不僅僅限於在中國境內?在現有的史料中,似乎很難得到確切的答案,但我認為這個問題可能與白居易著名的行為脫不了干係,也就是他堅持要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來寫詩。要提出這一點,我有相當的自信,至少是針對第二個問題,絕對不能忽視中亞和/或佛教對其文風的影響力。」
「白居易獨樹一格的『俗人』文風─包括蘇軾(1036-1101)在內的許多著名文人都曾對此著墨—似乎不僅僅是巧合,更不可能與他的中亞緒餘和佛教背景完全無涉。」
「就像白話的佛教書寫,白居易平易近人的文風和用詞很快就擴散到各個社會階層,特別是下層階級,甚至跨越了唐朝國境。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恰恰也是『奠基於口說傳統』的敘事愛情故事的新體裁的少數先驅之一。」
「人們或許也想問,究竟是什麼造就了白居易與另一位文學大家韓愈之間的鮮明對比,以及這兩個人居然不只沒有建立親密的友情,更幾乎沒有互動,儘管他們生存年代相仿、同時在朝為官、也都是當時文壇的領銜人物。」
「查爾斯.哈特曼 (Charles Hartman)是少數用政治層面來解釋這個問題的學者。但是他猜測這可能是因為韓愈對王叔文(753-806)一派的敵意,但基於韓愈和柳宗元(773-819)的深厚友誼,這個論點顯然禁不起推敲,而且柳宗元也從未因加入王叔文集團而自責。這也不能用韓愈的強烈排佛來解釋,因為韓愈也時常不顧自己的感受,在柳宗元的要求之下,與一些僧侶往來。」
「韓愈普遍被視為是儒家正統的掌旗手,是華夏傳統的捍衛者,堅決反抗外來的入侵。我認為,韓愈強烈的華夏中心論的立場,可能是他對白居易這個十分看重胡人緒餘的偉大文人興趣缺缺的真正原因。」
*陳三平,賴芊曄譯,《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八旗文化gūsa,2019。
▎博客來☞http://bit.ly/2XhQie2
#說書 #閱讀日常 #歷史 #中亞 #木蘭
阿爾泰清朝 在 1911年「清朝」末期時的晚清新軍照片,完全顛覆你的印象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