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民總醫院大門 1959 vs 2019
上圖由中央社記者李壽康攝於1959年11月1日,「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幕典禮」在該院中央大樓大門前廣場舉行,由副總統陳誠主持,應邀觀禮者包括三軍首長、醫界人士,及外賓共計四百餘人。(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謝謝我的表弟王建文特地幫我在榮總開幕整整60年後的2019年11月1日,於同地拍攝下圖。而上圖中的中央大樓也早在30多年進行改建工程,蛻變為目前的中正樓(1989年10月落成)。
1956年6月6日,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籌劃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於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舉行破土奠基典禮;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鈞親臨主持,有中外來賓數十人參加,包括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長卜蘭德、美軍顧問團長史邁斯等人均在場觀禮。
1958年7月1日,耗資美金160萬元(當時折合新台幣8400萬元),費時兩年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竣工落成。
1959年3月,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始門、急診作業。
1959年11月1日,全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正式開幕,總收容量為610個病床。開幕典禮於當天上午10時在石牌該院門前廣場舉行,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主持,三軍首長、醫學界人士、該院員工及外賓四百餘人觀禮。陳副總統及美國大使館代辦葉格先行致詞,然後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會主委蔣經國陪同陳副總統參觀該院設備與環境。首任院長為盧致德。
1963年5月22日,院名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略去原名裡的臺灣二字),簡稱榮民總醫院。
1966年9月27日,院名隨著退撫會更名而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
1969年,除榮民、公保外 ,台北榮總也開放勞保、一般民眾就醫,且於同年興建樓高12層的中正大樓(這棟中正樓在新的中正樓於1989年完工後,更名為思源樓),當時病床增至900床 , 每日門診達1500人次。
1971年,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指示榮民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共同成立陽明醫學院(今國立陽明大學)以培養醫療人才。
1977年,第二門診大樓完工啟用 ,原樓高6層的建築物於1983年因門診人次增多而加蓋7、8樓。
1979年8月,行政院核定以10月31日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為「榮民節」,目的在使國軍退除役官兵永懷蔣公德澤,益勵忠貞、團結奮鬥、報效國家。
為了落實政府照顧榮民之宗旨,臺灣榮民總醫院於臺灣中南部地區先後籌建臺中、高雄兩分院,以支援輔導會所屬12所榮民醫院的醫療作業。
1982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正式開幕。
1984至1988年為更新計劃第二期,拆除中央大樓 ,改建成綜合醫療大樓「中正樓」,採國際標準的現代醫院設施,興建動力中心及附屬工程。
1985年5月,位於中正樓後方樓高10層的綜合大樓完工 ,定名為「長青樓」,依其名收住退役將官及一般暨癌症病患,並設有復健治療室。
1988年7月1日,臺灣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獨立為臺中榮民總醫院,位於臺北的榮民總醫院同時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臺北榮民總醫院。
1989年10月,新中正大樓落成。中正樓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最重要的建築物 ,也是天母、北投地區的地標,耗資新臺幣75億8千萬元,為地上24層、地下3層之 SRC 構造 ,頂樓設直升機停機坪,以備緊急救護之需。
中正樓的病房設計具人性化 ,所有病人使用的空間均有大型觀景窗,而且早在國內環保意識還不普遍的年代,中正樓的廁所就以節能減碳為主要設計,全部廁所都有對外窗能接收自然光線,避免廁所因為通風不良 、日照不足而有霉味 ,也因為這個構想 ,讓中正樓外觀不同於國內其他醫學中 心 ,看起來比較活潑有變化 ,且能符合現代醫療需求 ,並由原來的1816床擴充到目前的將近3000床。雖然病床數不斷增加 ,但對病人的照護並沒有因病床的增加而壓縮病人的使用空間 ,這要完全歸功於當初堅守尊重人性的設計。
1990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正式開幕。
1993年7月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獨立為高雄榮民總醫院。
1997年元月,臺北榮民總醫院建置國內最早之榮陽數位化醫學圖書館,提供榮總、陽明同仁豐富、新穎之醫學電子書、電子期刊等數位化醫學資源。
1998年7月,在臺北市臥龍街設立「大我新舍門診部」輪派醫師駐診,提供該地區四千餘高齡單身榮民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
2000年及2001年,先後承辦臺北市立關渡醫院,及署立宜蘭醫院開公立醫院委託經營之先河,使當地居民也可以獲得與國家醫學中心同等級的醫療服務。
2002年6月,與財團法人中心診所醫院醫療技術合作,嘉惠臺北市東區居民。
2013年11月,隨著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調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正式更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
臺北榮總在成立之初,床位有610張,醫療服務對象僅限於在台退除役官兵,後來逐年開放及於榮眷、公、勞、農、漁保及一般民眾。並逐次興建一、二、三門診大樓,門診人數由最初每日200餘人次,增至目前每日約8000餘人次;因應門診量的增加,陸續擴增床位,目前擁有2932張(統計於2019年1月)。
目前臺北榮總的主要建築有中正樓、思源樓、長青樓、第一、二、三、湖畔門診大樓、致德樓、神經再生中心、身障中心、動力中心、科技大樓、護理館等;土地面積為30.36公頃,總樓地板面積為54萬5203.83平方公尺。
臺北榮總現有員工6443名(醫師1256名、護理人員3010名,醫事人員932名、技術人員305名、行政人員664名、技工工友276名,統計於2019年5月),組成堅強的醫療團隊,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精確地為病患診治各種疾病。
在歷任院長及同仁辛勤耕耘之下,臺北榮民總醫院被列為國家級醫學中心,肩負病患醫療服務、醫事人才培訓及醫學研究發展三大任務,配合國家醫療政策,善盡政府照顧人民健康之責任。
1963年,由美國實業家柯柏先生在捐贈該院的「柯柏醫學科學研究館」正式啟用,是為國內最早成立醫學研究部門的醫院;在基礎與臨床並重的前題下,培育醫學研究人才,研發出多項領先國內的研究成果。
為能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利及民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已見成果;興建之醫學科技大樓,是結合基礎、臨床、資訊科技與實驗動物中心等尖端設施並符合安全環保標準之科技、人文並重的智慧型多功能研究空間,完成後將是國內第一棟符合藥品優良臨床試驗規範(GCP)的臨床研究病房,符合優良實驗操作規範(GLP)及合於生物安全等級2-3級的研究設施(BL2-BL3),及符合國際標準之動物照顧等設施的醫學研究大樓。
為縮短診療時空差距、提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加強醫療教學與群體醫療服務,臺北榮民總醫院自1996年起,運用遠距電訊傳訊數位網路系統,提供國軍金門醫院、金門縣立醫院及宜蘭縣醫療院所遠距會診、遠距教學、遠距會議及遠距病例研討等遠距醫療支援,建立醫療資源共享,一年平均4百餘件,使當地居民健康得到保障。
近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致力於神經修復及再生、人腦科學及認知功能研究、功能性腦神經造影、腦神經資訊、幹細胞研究、基因工程、生殖科技、臍帶血移植、生物影像整合、心電生理、電子病歷等先端醫療科技之研發,俱有重大的成果。
臺北榮民總醫院各科均訂有臨床處置作業規範、標準作業流程、稽核制度及各種品管會,以確保醫療品質。為了提昇服務效能,該院開發自動語音辨識預約掛號系統、全國藥品資料查詢辨識系統、雙語藥袋、病患醫療資訊系統、更新手術同意書;開辦夜間門診、啟用開放式單一窗口多功能櫃台、設立安寧病房、定期舉辦社區衛教服務;成立各種品質管制委員會,負責監督醫療品質;推動建立臨床路徑,保障醫療品質及病患權益;舉辦策略發展共識研究會、醫療品質及醫院管理訓練課程、成立品質改善行動小組,定期舉辦病患問卷調查等措施;設立財團法人惠眾醫療基金會幫助艱苦病患,組織龐大志工團隊散佈全院各區為病患服務。
60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孜孜不懈,秉持「以客為尊」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理念,致力於醫療技術創新、服務品質提昇,提供患者身、心、靈全方位的醫療照護、便利的就醫環境及人性化的服務;以「視病猶親、追求卓越」之服務理念,遂行醫療服務、教學訓練、醫學研究三大任務的發展與成長;以「品質」、「效能」為核心競爭力,謀求人類的健康與福址。
高雄榮總掛號系統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照顧警消醫療,要退撫系統、部立醫院系統和基層醫療體系一起來。
今年五月一日起,不論現職或退休的警察、海巡、消防和空勤人員,都可以到63家國防部、退撫會、部立醫院,免健保部份負擔;其中國防部和退撫醫院還免收掛號費。
照顧辛苦的軍警消海空人員,是好的。
可是不要落入大醫院迷思。
這些國防、退撫系統醫院,理論上本來就是照顧退休軍人眷屬,把軍警消海巡空勤都納入,很合理。但是台灣一直沒有落實分級醫療制度,這些退撫、國防醫院也是一般民眾可以不需轉診自行就醫,因此門診爆滿,一床難求,台北台中高雄榮總急診轉住院待床有20%超過24小時,5%超過48小時。
擁擠的大醫院,不是病人之福,也讓醫療工作者over loading 。而更可惜的,是除非特別的急重難罕症,需要在醫學中心給特殊專科好好照顧之外,其實在基層,病人和醫師有充裕的時間,好好討論生活習慣、藥物諮詢,尤其如果是慢性病或是生活習慣相關疾患,基層醫師可以給很完善的諮詢。
今天退撫會有表達會加強跟周邊基層醫療合作,落實輕症下轉。我們要求退撫醫院系統、國防和部立醫院系統,必須有清楚的下轉機制,而且必須與基層有更密切的合作。不要一番照顧警消海巡空勤同仁的一番美意,造成醫療需求再次集中於大型醫事機構,違反分級醫療精神;也可惜了基層的充沛醫療能量。
高雄榮總掛號系統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拿回病歷使用主動權 區塊鏈掀醫療革命
記者 戴元利 / 攝影 羅士朋 報導2019/01/14 20:25
早期應用在金融方面的區塊鏈技術,由於具有去中心化、無法竄改、低成本,有效保護隱私的特性,加上能進行複雜的智能契約管理,現在已逐漸導入醫療領域。舉例來說,過去被視為醫院私有財產的病歷,現在只要病人授權,就能供研究單位使用、方便保險公司理賠,或是讓看診醫師掌握過去醫療紀錄,不但更方便,民眾健康也能有效追蹤,提升醫療精確性。
明亮燈光、嶄新設備,有了科技加持,不只求診流程簡化,未來醫院的場景更將大大不同。
TVBS記者戴元利:「現在走進醫院大廳處處可見智能設備,把掛號、報到、批價變得更簡單,現在北醫附醫進一步導入區塊練,讓你把病歷帶著走,透過授權機制,這些數據資訊就能做有效運用。」
護理師帶著顧客進行逐項檢驗,北醫附醫健檢中心除了淘汰紙本,靠行動裝置做引導外,納入區塊鏈技術後,哪些基礎檢查出現紅字,幾個小時內一目了然。
北醫附醫健檢中心人員張珮綺:「幫你設定完成一個小時之後,就可以透過手機,看得到您今天的一些抽血的數據,或者是一些相關的數據的部分。」
區塊鏈授權書按同意鍵,2012年後的健檢報告、就診歷史或醫師處方,只要跟病情相關的,都能靠智鏈護照統統記錄下來,北醫附醫善用區塊鏈,也就是去中心化、無法竄改、低成本,有效保護隱私,並能進行複雜許可權管理的優勢,讓原本只屬於醫院的病歷,成了民眾個人財產。
北醫附醫健檢中心護理師蕭淑慧:「比如說一些生化 血液,或者是血清的檢查,那再來超音波的部分,診間的醫師陸續完成報告,往上丟的時候,我們的客戶也可以,陸續看到超音波的檢查報告。」
莊敬診所醫師王曜庭:「妳可以授權給我,然後稍微讓我瞭解一下,妳在北醫做的檢查結果嗎(好的)。」
病患拿出手機APP,直接授權病歷給診所醫師,掃描QR CODE並輸入密碼認證,北醫附醫的就診資料,通過簡單步驟共享,不再一問三不知。
莊敬診所醫師王曜庭:「透過區塊練,我們可以透過病人的授權,得到完整的醫療治療的資訊,住院期間所有的檢查報告,會診單、影像學的檢查結果,甚至他的用藥紀錄都清清楚楚的。」
智鏈護照去年8月上路,所打造的健康醫療區塊鏈平台,更已整合三家壽險,做到一鍵式理賠申請。
記者VS.北醫附醫院長陳瑞杰:「(北醫還可以再做一些什麼)OK。」
2015年接下北醫附醫院長的陳瑞杰,看到區塊鏈不可或缺,然而想跨業整合,並納入更多診所打造醫療生態系,是一大挑戰。
北醫附醫院長陳瑞杰:「不是說純粹就是說我卡你、你卡我,然後我因為資料的不透明,然後讓這些東西變成,欸,我有一些利基在,你必須要靠我,(區塊鏈)這個東西,已經沒有這個問題了,應該是說我願不願意授權給你,我願意,這個東西就OK啦。」
護理師:「陳小姐請進。」
高雄榮總醫企部主任任振輝:「這邊看得到妳的流感疫苗,有在正常地施打。」
為了建置遠距醫療和轉診制度,高雄榮總從2014年開始,也導入電子病歷,平均一年少印了450萬張紙,省下1.43棟高雄85大樓。
高雄榮總研創中心創新長楊宗龍:「歡迎來到我們高雄榮總研創中心。」
現在還有全台首座研究創新中心,要替導入區塊鏈打好基礎。
高雄榮總研創中心創新長楊宗龍:「我們希望能夠揪合有創新基因的個人,以及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在一起做研發。」
3D列印、外型彷彿滑鼠,護理人員發想的氣囊式拍痰器,拿下發明金獎和2項專利,高雄榮總進一步自創VR教學,實現智慧醫療。
虛擬實境訓練系統:「頸部檢查無異常。」
多重創傷病人送進急診室,血氧濃度不夠,得趕緊罩上氧氣罩,消毒動作由內而外,連棉花棒畫幾圈都有SOP,VR內建的行為辨識系統,正在幫醫師打分數。
肌少症檢測系統:「請往前走。」
往前步行4公尺,如果走得慢,甚至連抓握都沒力氣,代表罹患肌少症、身體可能出狀況,另外高雄榮總還研發,洗腎病人穿戴監視裝置,未來這些數據上傳雲端,結合區塊鏈,都是精準化醫療重要參考。
高雄榮總研創中心創新長楊宗龍:「蒐集很多的大數據,可是大數據要到雲端上面去,必須病人同意,而區塊鏈的同意,這樣的一個智能同意書,就是實現這樣一個參與式醫療,最棒的一個工具,我們雲端所產生出來的演算,所出來的成果,就能夠迅速地幫助病人做當時的決策。」
由於區塊鏈不可竄改又保護隱私,只要提升社會信賴感,能做的將越來越多,2018年12月,高雄榮總也與壽險業者,簽訂合作意向書,建立理賠服務區塊鏈平台,未來病患不用來回跑醫院,只要動動手、提出理賠申請,授權保險業者取用病歷,經由區塊鏈穿針引線,醫院就會列出理賠所需相關文件,讓保險業者,做到一鍵式申請、快速理賠。
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劉俊鵬:「醫療端並不知道他的理賠條件是什麼,所以我們寫出來的東西,他發現等他到那裡(保險公司)的時候,他發現說 我明明有開刀,我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賠 ,我怎麼不知道呢,如果我們做了區塊鏈以後,這些資訊事實上是互動的。」
蓋德科技技術長王俊堯:「幾個心室的地方,我們量測之後,那這個數據都會直接上傳。」
心跳聲轉換成頻率,變成波形上傳,有微小的心雜音,遠端的醫師能精準判讀,彷彿到府看診。
蓋德科技董事長許賓鄉:「你只要用手指頭放到這個機器裡面去,它在一分鐘之內,它就可以取得你的血糖數據,血液流速,血氧跟血紅蛋白。」
不用穿刺手指,隨時隨地都能量血糖,串聯大數據,有利民眾自主管理,這家10年前成立的穿戴裝置業者,嗅到區塊鏈商機,打造出健康環我平台APP,目前已導入壽險和上市櫃企業福委會,幫助公司掌握員工健康。
蓋德科技技術長王俊堯:「每個人會建立,屬於自己的個人健康紀錄,那這些東西當然在這個部分的話,它就是靠區塊鏈不斷去累積跟堆疊,所以這個東西有不可竄改性,而且它有穩固的一個可靠度,累積之後 每個人會不斷累積,自己的東西之後,會傳到我們大數據分析的雲端去。」
定期量測並分享生理數據,另外勤加運動,累積健康積分,未來這塊平台還能幫你賺錢,業者運用區塊鏈技術,只要號召更多業者和機構加入平台,民眾賺來的健康幣,甚至能兌換保險商品、健康食品、旅遊行程,長照服務或健康檢查,想像空間無限大。
蓋德科技董事長許賓鄉:「他的姓名、他的個人資料會移除,第二個這個資料開始做洗滌,會把一些不應該產生連結的,我們就把它拆解,所以就是說未來廠商,在參與這個應用的時候,它只會得到一個數據,被篩選過 被轉化過的一個健康數據,它其實是一種分析數據,它不是一個個資。」
區塊鏈在醫界的應用,逐漸百花齊放,想解決痛點、帶來便利生活,跨界打群架的時代已然來臨。
影片:https://youtu.be/sDxgKCa2SM8
資料來源:https://news.tvbs.com.tw/life/1065550…
高雄榮總掛號系統 在 高雄榮民總醫院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政府基於加強南部地區民眾醫療照顧、促進醫學發展及提升醫學水準,乃於民國73年9月由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高雄分院籌備處」,列為國家十四項重要建設之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