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812議會市政建言
#水利局
每逢豪雨造成北鳳山多處淹水,其中園藝試驗所地勢相對較高,而四周地勢低漥造成周邊地區逢雨必淹。
雅靜具體建議水利局蔡局長,可將周遭學校、公園導入水銀行、水撲滿的概念,藉此改善水患,並強烈建議將生態檢核機制帶入上述改善工程,減輕公共工程對現有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例如;曹公圳的整治、汙水處理廠處理水導回上游的大東濕地、中崙地區後,納入生態工法改善靜止水,預防靜止水生成含氮廢物,造成水質改變。
高雄市自108年建置水災智慧防災60處路面淹水感知器、110年將增設30處,雅靜建議水利局要善用路面淹水感知器,充分利用感知器的監測數據進行水文研判、評估該地點防洪標準是否合時宜等,不要設而不用。
水利局蔡局長承諾會將區域的水文分析數據,納入未來調洪標準及北鳳山及曹公圳的水利工程改善的依據
#文化局
高雄美術館館內典藏在地藝術家作品佔比41%,在地藝術家作品比例相當高,雅靜相當肯定高美館的努力,一直都有在培植、發覺高雄在地的藝術家。但比較遺憾的是較少看到文化局,乃至高美館為高雄在地的藝術家創造國際能見度,「高雄獎」為台灣具指標性的藝術大獎之一,雅靜建議文化局、高美館可以藉由「高雄獎」邀請國際級藝術家進行聯名、交流,創造國際級藝術舞台,讓高雄在地藝術家能夠登上國際級藝術殿堂。
#高雄市議員李雅靜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醫學領域進行專題研究的莊媖智,赴美讀書、工作,另外也修習了攝影課程,並因此開展攝影創作計畫《Sunday at East Palo Alto》――她在北加州墨西哥移民的教會裡拍攝。她發現,移民們面對白人社會,常處於擔憂戒慎的情況,唯有在自身社群的教會裡,才能安心的完全做自己,與人互動親密且自在。莊...
高雄獎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鴻梅星動態
#2021高雄獎
#陳柏源
🌟第四屆鴻梅新人獎視覺藝術得獎者陳柏源榮獲2021高雄獎優選獎
👉就是今天,本周五14:00-16:00 2021高雄獎Google Meeting
🎙歡迎上線聊天,人數有限請把握! https://meet.google.com/amk-ecws-cyw
高雄獎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創作者參與藝術比賽會面對的幾件事
參加藝術比賽從投件到評審階段,過程中將需要面對一層又一層的關卡,作者 #汪正翔 獲得「#2021高雄獎」影像暨科技媒體藝術優選獎,他從資格、佈展、審查、學術、機構,分享參加比賽這一路的心路歷程。
高雄獎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醫學領域進行專題研究的莊媖智,赴美讀書、工作,另外也修習了攝影課程,並因此開展攝影創作計畫《Sunday at East Palo Alto》――她在北加州墨西哥移民的教會裡拍攝。她發現,移民們面對白人社會,常處於擔憂戒慎的情況,唯有在自身社群的教會裡,才能安心的完全做自己,與人互動親密且自在。莊媖智自言,她頗為喜歡突破外界既有印象,深入到場域內部的私密感。
返台後,莊媖智在工作之餘,花費4年時間拍攝的《西門時刻》,也有近似的意味。進入不同社群的私密空間拍攝後,莊媖智明瞭,每個群體有自身的文化、生活的品味與調性,而他們都能夠在三教九流匯集的西門町,找到自己的位置。
猶如《愛麗絲夢遊奇境》,莊媖智就像摔進洞中,體驗各式空間的獨特情景。而這些空間的使用與布置、擺設,都有自身文化的意義,且空間不止是空間,更隱含她自身與及該群體的心理狀態。此外,莊媖智在攝影時,就已經明白這些空間的變異迅速,它們有一大半很快就會消失,包含重新裝潢、易主或關閉,因此作品也就蘊含進入死亡夢境的意味。
莊媖智相信真實的接觸,勝過於表面的現象。《西門時刻》是她遊走與瞭解的過程,她不諱言自己對人比對作品更有興趣,因此她在意的是那些群體的內在邏輯,空間反倒是理解眾人的途徑。
身為女性,在龍蛇混雜的西門町進行拍攝,莊媖智會進行防衛措施,如設Line群組、請友人幫忙留意她的動向,抑或拒絕各種人等的主動幫忙,無論拍攝什麼樣的空間、親自交涉有多難,她都希望由自己主控。而有一回莊媖智切實感覺危險,當她在老人喝茶店拍攝後,感覺被年輕異性釘上跟蹤,藉由疾走於西門町的各種小巷,甩脫對方,儼然驚悚電影。
西門町外在跟內部有著巨大的不同,這也是它的魔幻魅力所在,各式各樣的不同人聚集,在底下形成種種暗流,宛如龐大的地下生態體系。自言是比較低調、不明顯的莊媖智,亦具有內外的差異性,似也無須意外她會被西門町打動與吸引。
小檔案
莊媖智,台北市人,長期以攝影來關注特殊社群之文化樣貌和生活處境。2012-2016年進行攝影專題「西門時刻」,拍攝台北市西門町的私密空間,呈現不同族群次文化的氛圍和情感,獲得2012年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攝影新人獎(Epson獎),以及2016高雄獎入選。2016年參加中山好融異街區藝術計畫,進行「熟悉/不熟悉的所在」攝影專題,拍攝有代表性的公共/消費空間,希望藉由觀看照片,能促使居民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社區。2017年參與嘉義市人文攝影計畫,拍攝國宅式之軍眷舍,試圖理解「現代眷村」的家庭空間會如何延續或演變。2017年並獲得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專家面對面之評審團特別獎。2018年出版首本攝影集《西門時刻》。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後製:黃丞瑜
作品提供:莊媖智 場地提供:布拉格咖啡館
高雄獎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文/王姿佩
採訪當天,我們踏進雲門劇場的展覽空間,攝影師楊順發正在調整台灣土狗的展覽作品,152張照片預計要拼成一個五公尺寬的巨幅相片,這麼大的作品,展出的相片畫質依然精緻,完整呈現楊順發創作時耕耘影像的精神,他在一個全景的空間裡分割拍攝每一張照片,雖然拍攝及製作的過程其實相當費工費時,但在後續影像的拼貼組成上,能包涵更多的思考性。
楊順發從2014年開始,便著手進行海島海民的一個計劃,這個計畫是受到他的老師李俊賢所發起的「打狗魚刺客」影響,試圖以海洋的角度來看台灣。這個計畫從高雄旗津的遠洋漁船開始,當時楊順發在拆船廠拍了七八個月,將漁船的勞工們他們的內心的狀態拍攝出來。第二個作品是《台灣水沒》系列,將台灣的地層下陷包裹了一層柔美的糖衣,第三個是得高雄獎的作品,延續地層下陷的概念完成《台灣水沒-保國復土篇》,第四輯就是《台灣土狗Taiwan To Go》。
拍攝《台灣水沒》的作品,讓楊順發開始深入了解台灣沿海地層下陷的問題。影像中泡在海水中的房子,色調美得讓人駐足,仔細觀看才發現其中令人驚訝之處,被淹沒的電線桿、汪洋中隱約出現的道路,它們告訴你這裡曾經有人居住,柔美的畫面如他形容,像是一個包著糖衣的解藥。
《台灣土狗Taiwan To Go》系列創作,楊順發則深受他的老師李俊賢的影響。他在彰化的海邊,觀察到一群不怕海的土狗,在那邊跨海、跨沙洲,他就站在那邊一直拍,「我看得整個眼淚都快流出來。為什麼這一群狗,震撼力會那麼大」。楊順發形容牠們之間散發的感情像人一樣,「走到一半領頭狗還會回頭關照同伴」,土狗之間互相照顧的精神,讓他深受感動。
『牠們踏這群水路的一個過程啊,我發現,牠們不是土狗,牠們不是流浪狗,牠們是台灣人。』牠們把最底層的台灣人那種很打拚出頭天的精神,完全表現出來。這次展出的作品,就是楊順發待在海邊兩三個小時,看到一群土狗表演的一個劇場。作品最後視點消失的地方,是一隻狗望向遠方,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向觀看者叩問『這群土狗到底要去哪裡?』。
土狗最後不知該往哪去的畫面,讓楊順發想起老師李俊賢的畫作《台灣TO GO》,一隻雄赳赳氣昂昂的土狗,站在一個T字形的路上,旁邊有一個土地公祠,土狗望向前方,不知道向左走或向右走的意象。而去年老師過世,楊順發便積極完成《台灣土狗Taiwan To Go》作品來紀念老師,希望自己能繼續延續以海為視角的創作精神。
環境影響作品風格
過去楊順發的攝影風格強烈,濃郁粗重的色調是他的特色,不論是拍攝十八層地獄的警世作品,或是高雄紅毛港系列,他將他所感受到的高雄,那種壅擠、重工業的氛圍傳達出來,因此當時用很濃厚的色彩、濃厚的反差去做作品。
「自從我踏出高雄,走到台灣的海岸線,將高雄又濃又黑的色調放在台南的海邊時,發現拍出的照片完全不對。」他自言,海岸線走了那麼久,大環境的美學觀點,在默默的影響著他,自己也意識到作品的風格差異很大,「我想這是大環境可能帶給我的影響」
想一步一腳印走完台灣海岸線
當初在為《台灣水沒》命名的時候,楊順發坦言他很痛苦,以台灣為題,也代表他必須要有勇氣及毅力立下走完台灣海岸線的決心。走到現在,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彰化的海岸線,他認為是最美最特殊的一個地方,「漲潮跟退潮,海岸線差了兩三公里遠,因此也是最好玩,親水性最強的地方。」
彰化海邊獨特發展出來的採蚵車生態,讓他印象深刻,「那個採蚵車跟我們路上的採蚵車不一樣,它那個輪子特別高,引擎是裝在上面的,所以在海面上跑,它不會有問題」。而不論是土狗、採蚵車,或者是彰化發展出的海牛生態(牛在海面上拉著牛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都是從工具裡發展出人與海之間磨合、契合的結果。
「我在找讓我感動的事情,讓我感到震撼的事情。」楊順發台灣海岸線的踏查目前已進行了六、七年,還沒走完,未來的計劃就是想繼續將台灣的海岸線走完,繼續發現讓他感動的台灣精神。
小檔案
楊順發,1964年生,台南善化人,退伍之後考上中鋼,從此便移居高雄,目前是任職於中鋼的藍領工人。作品曾獲邀至法國、香港、科索沃、北愛爾蘭等國展出,並獲國內外各大美術館收藏。
作品提供 楊順發
場地提供 雲門劇場
高雄獎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吳孟真的爺爺在重慶北路開設攝影器材行,是以從小就有家學淵源,8歲時隨赴美就讀的父親返台時,獲得相機,從此埋下她對攝影的興趣。大學時就讀社會學的吳孟真,因參加攝影社團學得一些暗房技術基礎,其後赴英攻讀建築史,取得碩士後返台,經過長時間慎重考慮後發現自己不適宜走學術方面,她並不想被單一學科的方法綁住,因此平常就喜歡大量拍照的吳孟真,選擇邁向藝術創作之路。
自言社會學其實從未離開自己生命的吳孟真,以社會學作為看世界的方法,觀察以後,再透過藝術作品去進行理論化,並拓展想像力。將建築史、社會學與攝影藝術鎔鑄成一體的她認為,藝術品就是更為親近人的學術論文。
在美國波士頓攻讀藝術碩士時,吳孟真從中國快餐店提供的外食,提取靈感,拍攝出《芥蘭牛》系列,以凝固成形的外帶食物,去探索當文化移動到他方,被環境塑型、被簡化定義的刻板印象。
臺北街巷常見的景觀之一,是家家戶戶經由盆栽佔地為王。於是,吳孟真拍攝各種盆栽,將之輸出為幾乎是1:1的大型照片,放回同樣位置,完成短暫佔領該空間的行為藝術,並用影像紀錄下來,此即《植街劃家》系列。
《塔城》系列更有趣,吳孟真先請人以空拍機拍下高樓大廈的水塔,再將9張水塔照拼貼成1張水塔照,最後以描圖紙與複寫紙描下水塔的線條,進行形狀拼貼與延伸成虛構的地景,彷若她在打造一座看不見的城市。
曾在奇岩捷運站出口展出的《翻轉地景: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是《塔城》系列的再變形,吳孟真將水塔造城圖輸出為照片,並將部分的水塔照片後製貼回圖像,讓人難以辨認,但又有奇異的熟悉感。
反覆辯證、思維平面與立體空間的複雜成因與關係,與及重現人類如何以自身意志建造外在世界,是吳孟真創作甚為鮮明的特質。而她在《塔城》系列也找到獨特的結論,也許什麼都不像的風格,就是台灣風格。
小檔案
吳孟真出生於臺灣臺北,臺大社會系畢業(2000),自倫敦大學巴特列建築學院取得建築史碩士(2002),後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完成藝術碩士學位(2012)。
她透過創作探討「形式」如何構成認同或普遍的印象,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文化與美學價值。使用媒材包含攝影、空間裝置與行為藝術。作品曾在波士頓美術館(2010)和新英格蘭攝影雙年展(2013)等地展出。
2014年獲文化部藝術新秀發表獎助,在臺灣展出《可道地》(2015)。2016年參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快拍慢想:編導式攝影的社會光譜》的展出。作品〈塔城〉曾入選2018年高雄獎,同年以戶外裝置作品〈日畦〉參與第一屆的臺南國際攝影節。
專訪影片:https://goo.gl/7XZ2co
高雄獎 在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20高雄獎× 得獎名單】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2020高雄獎× 得獎名單】 《高雄獎》從1997年開始舉辦,今年是第24屆囉!本屆「高雄獎」共有438位參賽者,在來自各領域的專業評審委員審慎評選之下,燒呼呼熱騰騰的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