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影像專訪 #攝影
【透過影像說故事】vol121
#影音專訪 👉 https://www.1imageart.com/changliangi
張良一,自由攝影師,就讀淡江大學的時候,不是在台灣某個角落拍照,就是窩在淡水河邊看書,自嘲唸的是淡水河邊大學攝影系。1993年退伍進入新聞圈,從事新聞攝影採訪工作,曾先後在多家知名媒體等任職攝影記者。
從事影像採訪/創作三十年,對於用影像解構既定的視角熱切不已,自覺攝影是值得傾畢生心力去追尋與實踐。曾出版《愛深深》、《阿兵哥3x1 田裕華杭大鵬張良一的軍旅映象》攝影集,舉辦《消逝的風景》、《站在田中央》攝影個展和台北、高雄、韓國水原、中國甘肅天水國際攝影節聯展,多件攝影作品獲國立台灣美術館藝術銀行和私人典藏。
#30年紀錄淡水豐富心靈的故鄉
「我發覺我是在拍一種心靈的故鄉,因為我覺得把淡水當作心靈的故鄉,可是對淡水的感覺又是非常的矛盾,比如說我剛來淡水念書的時候,我就非常非常喜歡淡水」
張良一用攝影紀錄淡水,從1987年拍攝至今已經三十年了,對於淡水的感情親近又疏離,親近的是淡水背後有大屯山系,對面有觀音山、淡水河,還有整個河口的景觀。但自從1997年捷運通車之後,淡水的變化讓他有種疏離感,但因為對於淡水的感情,他心中還是很喜歡淡水。到現在2021年,對於淡水,張良一已經用一種抽離的心態,看淡水的整個改變。
「我覺得對淡水的感覺,其實整個心境是比較抽離的,我從學生時代開始拍照一直到現在,淡水在整個攝影生涯裡面是很重要的一部作品」
#親身耕作體驗深入田中央
張良一拍攝了許多在田裡面工作的農人,也因為在媒體工作的機會,曾經在立法院拍攝過農人在凱道抗爭的一些影像,因此農人這個主題也是他一直持續的主題,
「因為採訪的關係,我在雲林的口湖認識一個稻農,我就忽然間靈機一動,雖然我沒有辦法在淡水種稻,但是台灣的休耕農田那麼多,我就覺得整個台灣都是我的水稻田」
張良一開始構想以「田中央」為主題的攝影創作,計畫在北中南東各挑一塊農地在那邊種稻、蹲點,一邊拍攝那邊土地的狀況,於是2012在淡水,2014年去口湖、2015年到宜蘭,2016年回到故鄉彰化。
「每一個地方的農村都有它的一些問題」
淡水他看到了農地面臨區段增收的問題,口湖的農地已經沒人耕種,居民都離開了家鄉,農地都變成了一座座的墳墓,而宜蘭因為是台北的後花園,農地的破碎化水泥化又更嚴重,很多人就是在農地裡面蓋房子。
#持續關懷土地讓影像自己說故事
2020年,張良一背起照相機,往更遠的地方馬祖東莒拍攝,對於只有200多人的小島非常感興趣,因此這幾年,拍攝的重心,都放在台灣的西濱跟馬祖的東莒。鄉土的題材,是他一直持續在紀錄的,對他而言,透過拍照也讓自己跟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張良一影音專訪👉 https://www.1imageart.com/changliangi
┄┄┄┄┄
❶ʏᴏᴜᴛᴜʙᴇ:http://bit.ly/3aaYBiE (歡迎訂閱)
❶官網: 1imageart.com/
❶𝐈𝐆: 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張良一 #一影像 #紀實攝影 #圖片故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李惠仁2004年開始專注台灣禽流感疫情,拍攝《不能戳的祕密》揭開政府防疫漏洞。拍攝過程獨立採集死雞樣本、送檢,並透過專家學者的協助,一層層解讀政府、學者、雞農之間複雜的權力關係與隱瞞的真相。 近期作品《蘋果的滋味》、《并:控制》、《自由.飛》同時關注台、港、中媒體生態與民主發展,以紀錄片形式記錄這...
一影像專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一影像專訪 #錄像藝術
牛俊強,從建築踏入藝術,成為視覺藝術家。在嘗試各種媒材後還是情歸於錄像。從探索自己出發,擴延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探索存在於生活中不可見的交會;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牽連;乃至更大的「無形」,從個人擴及群體生命意識,擅長以各種不同形式創作,做出細膩而宏觀的提問。
其作品由叩問自身延展至以「視覺作為一種存在的形式」確立主軸,於「2018年牛俊強個展」時臻至大成。作品類型以錄像為主,並包括實驗影像、攝影與複合媒材裝置等,在闡述「存在的本質」這條藝術之路上,不斷嘗試更開闊的創作與突破。
■記得點選字幕喔!!
小檔案:
牛俊強,畢業於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目前工作創作於台北,任職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曾於國內外美術館與影展發表作品。影像作品《即使她們從未相見》獲頒第 35 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金虎獎短片競賽、FAFF錄像藝術節、英國Osmosis 錄像藝術節、美國Pixilerations新媒體藝術展、紐約 cutlog 藝術節、西班牙Aguilar影展、法國Tours亞洲影展、法國ARTchSO錄像藝術、 日本東京Interdisciplinary 藝術節、韓國光州ACC Asian Arts Space Network Show、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台北金馬影展、台北美術獎、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台北電影節等國內外藝術節和影展展出。
作品亦在柏林、伊斯坦堡、特拉維夫、俄羅斯、墨西哥、首爾、北京、深圳等國際重要城市發表。曾獲頒第53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最佳實驗電影,第42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第35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及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神的影子》獲提名「2021倫敦IFF獨立電影節」最佳外語紀錄片,和最佳外語紀錄片導演。
┄┄┄┄┄
❶ʏᴏᴜᴛᴜʙᴇ:http://bit.ly/3aaYBiE (歡迎訂閱)
❶官網: 1imageart.com/
❶𝐈𝐆: 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一影像專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一影像專訪 #攝影
「我不需要因為創作而感到痛苦,光是對不公不義的事情太過敏銳,跟身為女人,就讓我的生活痛苦。」__Karen Finley,《怒女》
黃亦晨擅長以自身情感為出發點,並透過黑白暗房來抒發她的生命故事。在2016年所出版的《如露亦如電》攝影集,透過高反差的黑白,顯影出她青春時的糾結、感情、與心情。在出版攝影集後,她像是將過往的記憶陳封在照片中,並前往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除了關注自身的狀態,黃亦晨亦關注著社會案件。2019年,她無意間看到了一則情殺案件,這個案件讓她意識到,即便在親密的關係中,也可能藏匿著暴力。因此在蒐集新聞、拍攝案發地點後,黃亦晨藉由破壞底片,並結合被害者們最後身影的監視影像,讓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暴力,透過《最後身影之後》這套作品,浮現了出來。
《最後身影之後》日前在也趣藝廊展覽。黃亦晨的概念是,讓觀眾在一樓感受她當時被震懾到的情殺案件,隨後在二樓穿梭於各個命案現場,最後再到三樓,聆聽她的合作夥伴,小蜆和大栩,談論著親密關係的暴力事件與倖存者的心境。透過展覽,觀者能感受到那些潛藏在黑暗中的暴力,並最後在小蜆與大栩的生命故事中,找到一個可以暫停與抒發的空間。
黃亦晨的創作歷程,從自我的情感,跨足到親密關係中所隱藏的暴力。經由自身的感知與收集資料,抽象的情感逐漸構成具象的影像。她也從這過程中,體悟到自己要先在一個好的狀態下,才能帶給周遭的人正向的影響力。
■記得點選字幕喔!!
小檔案:
黃亦晨,台北人。2011年、2018年先後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大學(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攝影所。展覽跨足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及台灣,並在2018年參展於高雄攝影節「自拍狂潮」。
2016年出版第一本攝影集《如露亦如電》,她認為如果能透過攝影來溝通,如果照片可以被人感受到精神渴望被表達的本質層次,那麼,攝影正就應該是這樣。
┄┄┄┄┄
❶ʏᴏᴜᴛᴜʙᴇ:http://bit.ly/3aaYBiE (歡迎訂閱)
❶官網: 1imageart.com/
❶𝐈𝐆: 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一影像專訪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李惠仁2004年開始專注台灣禽流感疫情,拍攝《不能戳的祕密》揭開政府防疫漏洞。拍攝過程獨立採集死雞樣本、送檢,並透過專家學者的協助,一層層解讀政府、學者、雞農之間複雜的權力關係與隱瞞的真相。
近期作品《蘋果的滋味》、《并:控制》、《自由.飛》同時關注台、港、中媒體生態與民主發展,以紀錄片形式記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樣態。
《蘋果的滋味》藉由蘋果日報探討台灣媒體界生態的變化,並解讀狗仔文化對新聞製作的影響。拍攝過程中適逢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進而揭露媒體背後的政治運作。
在《并:控制》中,李惠仁開始關注香港回歸中國二十年後的政治局勢變化,片中他藉由視障朋友的視角,以更為銳利角度揭露香港生活的變化。特別是對資訊控制的層面,他揭露了由政治的機構控制、人民之間的相互控制,再到個人的自我審查等不同控制階段的運作。
《自由.飛》記錄香港反送中事件,藉由香港追尋民主自由的運動,連結台灣戒嚴時期的民主運動。李惠仁坦言,台灣的民主還很幼稚,民眾普遍漠視政治對生活的影響,對於台灣民主得來不易的歷史發展,時常是健忘的。他希望透過紀錄片的方式,將這個時代與過去的歷史連結,保存台、港、中三地的歷史拼圖,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民主的可貴。
小檔案
李惠仁,1969年生,為台灣知名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大學就讀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前決定退學。在服兵役期間進入空軍電影隊,開始接觸影片製作。退伍後進入傳統新聞媒體擔任攝影記者,40歲決定辭職,成為獨立紀錄片導演,成立李惠仁電影工作室。
作品《睜開左眼》榮獲2010年世界公視大獎INPUT BUDAPEST,《不能戳的祕密》榮獲卓越新聞獎,《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榮獲2014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作品獲獎無數。
┄┄┄┄┄
創辦人 馬立群 監製 王姿佩
採訪 莊勝涵 剪接 徐珮珊
作品提供 李惠仁
場地提供 DOTEL
#一影像專訪 #李惠仁 #紀錄片 #導演
一影像專訪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從國中開始就讀美術班,一路到高中、大學都是科班養成的崔廣宇,並不意圖放大、擴張藝術家的價值與地位,相反的,他認為,自己只是剛好有一些天賦,做的創作也都獲得了正面評價,不知不覺中,也就長成了藝術家。
他實誠地表示,藝術家們也不過就是普通人,仍然活在生活與日常中。
崔廣宇從繪畫、裝置藝術到行為藝術,多方嘗試、多元經營,而後以錄像藝術作品廣為人知,如《當代日常習作》、《隱形城市》、《十八銅人》、《城市按摩》、《系統生活捷徑》系列等。
而藝術始於生活,對崔廣宇來說,生活是發動藝術的根本,譬如《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即為他日復一日載著女兒上下課,跟著公車胡思亂想,最終以公車所排廢氣吹泡泡而得。抑或《當代生活習作:一起表演》,則是他端坐便利商店大片玻璃後,擺放計時器,拍攝自身在一分鐘內能夠吃食多少碗涼麵,藉此顯演人們對於城市生活的慣性樣貌,乃至於媒體如今已然無所不在的深切省思。
一直以來,崔廣宇嘗試以生物學的脈絡,回應人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適應關係,並透過行動來重新定義或者質疑人類所處的體制系統,以不斷重複的親身實驗來突顯某些習以為常的社會價值與現實環境背後的荒謬性。
《小檔案》
崔廣宇於1974年出生臺北,1997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並曾經受邀展覽於威尼斯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西班牙蘇菲亞美術館、紐約雀兒喜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林茲OK藝術中心。
作品曾於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館中展出,另外在2006也參與利物浦雙年展、在德國哈雷/ 薩勒(Halle/Saal)舉辦的Werkleitz 雙年展、在德國卡斯魯爾(Karlsruhe)的ZKM藝術媒體中心所舉辦的「藝術溫躍層:亞洲新浪潮」(Thermocline of Art-New Asian Waves)、在比利時麥赫倫(Mechelen)的國際影像雙年展(Contour Biennial),2008年則參與在奧地利林茲(Linz)的OK當代藝術中心(OK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所舉辦的Cuvée雙年展。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馬立群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崔廣宇 場地提供: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一影像專訪 #崔廣宇 #藝術 #生活
一影像專訪 在 什麼是藝術?影像創作者汪正翔專訪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起初,被汪正翔的作品及所寫的文字吸引著,每一字句,有其歷史脈絡,而不單僅表述個人觀點,令人產生好奇,老師也很豪邁的答應了拍攝邀約, ... ... <看更多>
一影像專訪 在 只用傻瓜相機李屏賓一樣躋身國際級攝影師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 以獨到的詩意影像獲得「光影詩人」美譽,但他不像許多攝影師從小玩相機、由平面 ... 專訪《皮囊》蔡崇達:29 歲那年,我摁著痛處一筆一刀劃開自己|女人迷Womany. ... <看更多>
一影像專訪 在 一影像專訪-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一影像專訪 #自拍. /. 真實才是活著|楊芷涵. /. ❚楊芷涵自大學時開始於租屋處自拍,當她第一次拿起底片相機,拍攝第一卷底片時,便立志要出一本攝影集,希望自己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