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活了五年的時候,我開始覺得,自己降落到不對的地方了。當時一定是錯過站。
我在同物種間老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我這個人,明白人類表達的字字句句,卻沒辦法掌握語言的奧祕;我這個人,與人類同伴有相同外表,但基本特性大有所異。
我家的庭園裡,搭了座色彩繽紛的帳篷,往一旁斜去。我會坐進去,在這艘太空船裡,攤平眼前地圖冊,忖度怎樣才能發射,帶我回去名為家鄉的星球。
如果我百思不得其解,就轉而詢問少數幾個可能真的懂我的人。
「媽,有沒有什麼人類的使用說明書啊?」
她瞅著我,眼神茫然。
「就是⋯⋯像指南那種,解釋人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
我不是很確定——從表情推論出內心真實感受從來就不是我的強項,以前不是,現在也不是——但在那個瞬間,我應該是看到我媽媽的心,碎了。
「沒有耶,小蜜。」
不合理啊。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書,幾乎包羅了這浩瀚宇宙其餘的萬象,竟沒有一本可以告訴我怎麼當人;沒有一本可以指引我怎麼準備好應對這世界;沒有一本可以教導我看到悲痛的人怎麼將手臂環放在對方肩上安撫,怎麼在別人笑的時候我也笑,別人哭的時候我也哭。
我知道當初被放在這座星球上,必定有什麼理由。隨著時間推移,我愈來愈能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態,對科學也愈來愈有興趣,最後我終於發覺:就是這個了。我應該要寫出一份我匱缺好久的說明書——用來向我這種不懂人類的人,解釋人類是怎麼一回事,或許可以幫助那些以為自己懂人類的人換個視角看世界。局外人的人生指引。就是這本。
著書的目標並非一直看似明確,有時似乎遙不可及。我還得閱讀蘇斯博士的作品,努力精進普通教育的高級程度;閱讀虛構故事其實讓我畏怯不已。不過,憑著我腦袋的獨特運作方式,以及對科學近乎狂熱的喜愛,人生其他方面的闕漏,我幾乎都得以補足。
請容我好好解釋。我從不覺得自己正常,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正常。我有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廣泛性焦慮症(GAD),病症全加總在一起,身為人的人生可能並不好受。這種感受確實常有。有自閉症,大概就像玩電動沒有主機,做菜沒有鍋碗瓢盆,彈奏音樂沒有音符。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有ASD的人比較不善處理,難以理解:通常我們無法過濾所見所說,很容易就不堪負荷,還會舉止奇特,旁人可能因此忽略我們的天賦,不予理睬。我會狂敲桌子,發出尖銳古怪的雜音,還常常抽搐——是不定時襲來的神經不自主抽動。我在錯誤的時機說錯話,電影播到悲傷的片段時我笑出來,播到關鍵的劇情時我問個不停。而且我老是離情緒崩潰不遠。要知道我的心理怎麼運作,不妨試想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我的心理狀態,就是那顆網球,從這方到那方,來回往復,彈跳得愈來愈快,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位置不斷變動。然後,倏忽之間,出現變化。一方球員打滑,發生失誤,或打出比對手更聰明的球路,網球旋啊旋,失去控制。崩潰開始。
這樣的生活儘管教人沮喪,但也完全是種解放。不屬於這個世界,也代表你處在專屬於你的世界——在一個可以自由訂立規則的世界。除此之外,隨著時間流逝,我逐漸了解神經多樣性這種非比尋常的混合狀態,也是一種福氣,那其實就是我的超能力,讓我配備了快速、有效率、能徹底分析問題的心理利器。ASD意味著我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沒有先入之見;焦慮與ADHD則有助於我迅即處理資訊,讓我在百無聊賴與極度專注之間用力蹦跳,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情境後,得以在心中一一推演出可能遇到的結果。我的神經多樣性衍生了如此多個身為人類有何意義的問題,但同時也賦予我力量,獲取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尋覓這些答案的方法,在人生中一直給予我至高無上的喜悅:正是科學的力量。人類模稜兩可、時常自相矛盾且難以理解之處,科學清楚明瞭,值得信賴,不會說謊,不會遮掩話中真意,也不會在你背後說閒話。七歲時,我愛上叔叔的科學書,這種直截、具體資訊的來源,我在其他地方就是找不到。每個星期天,我會前去他的書房,沉浸在科學世界中,彷彿壓力閥釋放之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找到東西解釋我最深的疑惑:與我同為人類的其他人。在這個拒絕提供確定感的世界中,我持續尋覓確定感,科學則向來隨侍在側,是最堅貞不渝的同盟、最忠誠可靠的朋友。
而且現在,科學這面透鏡成了我觀看世界的方法,我在人類星球探險時碰上諸多人類行為,都可以用科學解釋這些行為之中最神祕的面向。科學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晦澀難明,專業門檻太高,卻也得以闡明最至關重大的事物。比起舉辦團隊打造的活動,癌細胞可以教導我們更多有效合作的真諦;對於人類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我們體內的蛋白質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機器學習機制可以協助我們做出更有條有理的決策;熱力學解釋了在生活中建立秩序的難處;賽局理論為社交禮儀指引了一條康莊大道;演化論說明了我們彼此的想法為何如此迥然有別。我們藉由理解科學原則,得以更深入了解生活的本質:恐懼的來源、人際關係的基礎、記憶運作的方式、意見不合的原因、起起伏伏的感受、個人獨立的程度。
世界關上了面對著我的門,但科學一直是把金鑰,為我解鎖那道門,我相信,科學必須闡明的內容,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舉足輕重,無論是神經典型(neurotypical)、的人,還是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t)的人,如果想更了解人,其實就該透過科學知道人如何運作,了解人體及大自然運作的模式。我們大多數人對於生理機制與物理化學作用的認知,只來自課本圖表的粗略印象,但每種機制與作用皆包含了特性、階層、溝通結構,在在反映出我們日常生活中體驗的一切,也有利於闡釋。只學其中一種,不學另一種,就像是閱讀一本頁數少了一半的書。科學界定了人性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若能更深入釐清科學,必有助於理解自身以及我們周遭的一切。面對各色人事,我們通常仰賴本能、揣測、假設,科學卻有助於撥雲見日,提供解答。
我以前得將人與人類行為當作外國語言來學習,因此認清,原來稱自己外語流利的人,也並非必定能淋漓運用所有詞彙與通達所有文意。我深信,這本我不得不為自己撰寫的使用說明書,有助於各位釐清構成人生經緯的人際關係、社會環境、進退維谷的窘況。
打從我有記憶以來,主宰我生活的就只有一個問題:如果你不是天生就能與人建立連結,該怎麼辦?我無法憑本能體會到愛、信任、同理心,但我迫切想要感受到,所以我成了自己科學實驗的活體受試者:測試那些能讓我成為人類的話語、行為、想法,若無法成為人類,至少,也能成為同物種之中能自理生活的成員。
我在追尋這份目標時,一直以來都很幸運,家人、朋友、老師都很照顧我,不吝給予愛與支持(有人則吝惜給予愛與支持,各位之後會讀到)。由於我在人生享受到各種禮遇,希望在此分享自身經驗,告訴大眾,以「差異」為出發點的話,哪些事情可能辦得到,哪些事情可以達成。我得的亞斯伯格症(常與高功能自閉症混為一談),反而讓我變得太「正常」,不像刻板印象中的自閉兒,又太特別而不像神經典型人,因此我將自己視為溝通大使,為這兩個我所處的世界搭起橋梁。
我也知曉,改變人生的要件,就是察覺到有人看見我,有人理解我,要意識到自己是人,有權做自己:事實上,是有責任做自己。人人皆有權與他人連結——心聲有權受到傾聽,言語有權受到重視。尤其,那些本質上與本能上都難以與他人連結,又為此拉扯撲騰的人,更是如此。我期冀透過本書所述的經驗與想法,得以強調我們身為人皆有共通點的重要,並提供找出共通點的新鮮方式。
是故,我誠摯邀請各位,和我一起踏進這個由亞斯伯格症、ADHD交織而成的怪奇世界。待在這個世界,固然感覺怪異,但想當然耳,絕對不會沉悶。記得帶上筆記本,把你的耳機塞進包包——耳機倒是很少離開我的耳朵,我對外在世界感官超載(sensory overload)的時候,耳機能有效替我阻隔紛紛攘攘。而有了這副耳機,就代表你準備好了。起而動身吧。
摘錄自《#人類使用說明書》作者序/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覺得自己不是地球人的人,不只我一個。只是說,作者用科學理解人,我習慣使用心理學去貼近人心。
後來我發現,其實連地球人本身,都覺得人生很難。也有不少地球人,並不適應地球人自己建構的文明。這現象,有時讓人感覺荒謬,但又衍生出許多讓人感覺悲傷的故事。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書,知道擁有自己目前內在的心靈,那是相當了不起的事情!
.
ps. 這本書今天晚上9點半會進行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以上文字摘錄自
《#人類使用說明書》
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博客來 https://bit.ly/2UL8LAY
大 塊 https://bit.ly/331aGFM
誠 品 https://bit.ly/2ISQHT4
金石堂 https://bit.ly/2UKBPbC
讀 冊 https://bit.ly/35KCP62
Momo https://bit.ly/3lJfS8K
大塊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495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誠品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愛自己,就是體驗感覺自己活著、感覺生命在心中鼓動的喜悅。
為了能給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照顧,我首先需要照顧自己內心的孩子。
我會以一位帶著無盡溫柔的普世母親的眼光看著自己。當我能接收到這份溫柔與愛時,我能感覺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我被這份愛填滿了,我將能更輕易地把愛給予身邊的人。
取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直播,談到當一位媽媽執著於扮演「好媽媽」形象,將可能會失去當下跟自己的連結。然後,很可能焦慮地試著「說服」孩子相信,自己就是「好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76883186893909/
療癒之路雖然需要走一段時間,但作者溫柔的筆觸,能輕巧地帶著我們找到出口。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了教養的困境,也同時指引我們方向。
鏡子練習,是學習「愛自己」的經典方法。我自己在看鏡子的時候,常給自己打氣:遇到困難了,還繼續努力,真不容易!
這篇摘文還有不少很棒的練習,每一種練習,都在試著對自己慈悲。每一次對自己慈悲,便在理解、諒解、和解的路上,跟自己手牽手、向前走。
所以,在最困難的時候,我不會輕易忘了自己,會堅強地跟自己站在一起。每天都找時間跟自己說說話,聊聊心事,願意傾聽自己的不安與挫折,並且疼惜自己。
祝願您,想要愛孩子的同時,多學習愛自己!
*********************************
我愛自己嗎?
【文/ 伊莎貝爾.費歐沙】
{練習}我喜歡我的這些特點:(請列出二十幾項外在、情緒、人際關係、智力、精神層面的特點)
喜歡自己的不同面向是一個階段。愛自己則是更廣泛的,是一種對於自己無條件的接受,是一種對自己的溫柔,是一份與自己親密接觸後產生的默契和親密感,也因此,它會隨著發現自己的情緒而漸漸出現。
一開始,我會每天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並且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一個臉部細節上。
我會看著鏡子,四目相接,並告訴我的倒影:「我愛你。」我會留意我體驗到的感覺。一開始,很可能什麼感覺都沒有。接著,日復一日,我會堅持著以「我愛你」來度過憤怒、噁心、輕視的浪潮。漸漸地,默契與溫柔將會扎根,最後,愛出現了。真的是這樣,真的......
我會以一位帶著無盡溫柔的普世母親的眼光看著自己。當我能接收到這份溫柔與愛時,我能感覺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我被這份愛填滿了,我將能更輕易地把愛給予身邊的人。
愛自己,就是體驗感覺自己活著、感覺生命在心中鼓動的喜悅。
為了能給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照顧,我首先需要照顧自己內心的孩子。以下有幾個選項能讓你遇見內心的孩子,並漸漸治癒他的傷痛。你可以選擇最適合你的途徑,或全部採用。
{練習}照片
選出一張自己兒時的照片,看著照片,讓情感、情緒、想法等在心中升起。如果那些是愛,那就一切順利。如果不是,我就記下湧上心頭的感受。
有時,童年時的自己令我們厭惡、反感,覺得丟臉。我們只想做一件事,也就是趕走他。事實上,我們想藉此逃避的是自己的痛苦。但,難道就這樣讓童年時的自己獨自面對他的痛苦嗎?
在自己身上觀察這件事並予以分析是有幫助的。
誰曾經這樣說過我或想過我?
誰使我或任我去承擔困難的重擔,且沒有幫助我?
為了培養出對兒時的自己的同理心,我們需要聆聽他的情緒。我們對於自己的評價只不過是讓我們與情感保持距離的方法。有時候,說「我那時候很胖」比說「我那時候被別人嚇壞了」要來得容易。
說「我那時候很天真」比「我很害怕,所以不敢講出來」容易。
但所有的評價都使我們遠離了自己與我們的孩子。
看著照片,讓回憶湧上,我能藉此聆聽自己兒時的情緒。
{練習}兩人一起,我們會更強
我想像自己隨身帶著當年還是小女孩或小男孩的自己,我觀想那個孩子在我身邊,他(她)害怕時,我會讓他安心,跟他說話,或者聆聽他說話。
一整天,那孩子會在我的活動中陪著我。我牽著他(她)的手,在心裡跟他說話,我向他展現現在的生活。
{練習}治癒內心的孩子
下面是一篇讓人放鬆的文章,你可以用自己的聲音錄下來,如果需要,可以儘管重複:
我閉上雙眼,深呼吸。
我觀想雙眉之間有一個藍色光點。
這個光點將在我的身上移動,讓我的肌肉一吋一吋地放鬆。光掃過前額,下降至雙眼附近、鼻梁,讓下顎放鬆,甚至讓舌頭放鬆。
藍色光點下降到頸部、右肩、右臂,直到手指,藍色光點再次往上,穿過胸膛、左肩、左臂,來到手指。光點經過胸膛、心臟,撫過腹部,讓骨盆放鬆,下降到右腿,直到腳趾,然後再次往上,經過左腿,來到腳趾。
藍色光點停在尾骨,放鬆、舒展。它沿著脊椎一節一節向上,經過腰椎、胸椎、頸椎,穿過頭骨,讓骨頭放鬆,點亮整個大腦。
在我平靜地深呼吸時,有一個柔和的藍色光圈包圍著我。
我讓我的身體繼續放鬆,並在心中出發到森林裡。
一棵大樹矗立在我面前,堅毅挺拔,雄偉地向空中開枝散葉。我走近它,用手臂環繞它,把臉頰靠在樹皮上,感覺它的能量。
現在,我靠著大樹坐下。我想起自己目前遭遇的困難,任由這些畫面引起的情緒和感覺出現。
我心中的小孩受傷了。
我看見離大樹不遠的地方有一處深邃的洞穴,我知道它會引領我到過去的一景,我童年時痛苦的一景。
現在已是大人的我將會介入我的過去,去幫助和支持童年的我。
我繼續在樹下冥想時,我的一個自我意象站了起來,朝洞穴走去,走下在我面前的階梯。
我到了一扇門前。在門的後面,有我童年的一景,我知道我想要觀看,就像要進入電影放映室一樣,我打開那扇門。
我看著童年時的自己,看著那孩子的臉,觀察他(她)周遭發生的事。
我介入他正在經歷的事情。我是他從來不曾有過的目擊者、捍衛者。我看著我的父母,看著那個正在傷害孩子的人,並且告訴他。我告訴父母我從來不敢說的話,告訴他們這樣對待一個孩子是不公平的,我告訴他們這行為是不可容忍的。
傷害孩子、嘲笑孩子或操控孩子從來不是正當、合理的。
我父母的影像消失了,我轉身面對童年的自己。
我給他我的愛,他是那麼需要愛。
童年時的自己可能很不習慣無條件的愛,所以一開始他會懷疑......我給他時間,就像面對一個自己不認識的小孩時那樣。我小心翼翼地接近他,給他時間來習慣我的存在,來感受信賴關係。
根據他的年齡,我會從肩膀、膝蓋或手臂抱住他。我輕輕地愛撫他的頭,我愛他,並向他表現我的愛,他需要這份無條件給予的愛。
我聆聽他想告訴我的話、他掛心的事,我聆聽他的情緒。我讓他在我的懷裡哭泣或吶喊......讓他跟我說話、表達自己是很重要的。
我是他的未來,我比誰都瞭解他。
現在,換我跟他說話了。我跟他說他需要聽到的事,我向他解釋他還無法理解的事,我教他他還不知道的事。通常,眼淚會潸潸而下,那是如釋重負的眼淚,我接受這些眼淚。我的愛已經觸及了童年時的自己。
當童年的我接受到這份溫柔時,我能感受到在他身上發生的事和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現在,我要幫助童年的自己重拾自信,我要教他做自己和敢於表達自己。
我會在他生命的困難情況中陪伴他。
我會教他讓自己獲得尊重、跟其他人玩,還有所有他需要學會的事。
我看見如果自己當初曾獲得如此的陪伴和幫助,如果我在那時候得到了應得的愛與關懷,我會成為怎樣的孩子。
現在,是時候跟那個孩子說再見了,我告訴他我會回來,特別是每當他有需要,就能呼喚我。
隨著我一步一步地溯時間而上直到今天,我看見自己本來可能會如何長大、如何經歷人生的其他階段。
我觀想我可能會是怎樣的青少年,我看見二十歲、二十五歲、三十五歲的自己......我看見自己現在本來可能會是怎樣,我看見自己本來可以成為的樣子。那是我實際的樣子,那是如果我當時曾獲得妥善的尊重和陪伴,獲得我應得的這一切,將會變成的樣子。
因為我意識到這件事,意識到我自己的真實,我讓一股深刻的信任與感激誕生。我感覺到自己體內的「生命」。
我一邊保持與這些感覺的聯繫,一邊回到大樹旁。我向四周張望,嗅聞氣味,聆聽自然的聲音。
然後回到我的藍色光圈中。我更深地呼吸。我意識到當我睜開眼時,會看見什麼,我動動腳趾與手指、雙手與雙腳,逐漸與我的身體恢復聯繫,我呼吸、打哈欠、伸展四肢......睜開眼睛。
{練習}寫信
寫一封信給兒時的自己,或許也可以是一首詩......我會藉此告訴他我愛他,以及我希望他能知道,關於他自己、關於別人和關於世界的兩三件事。
.
以上文字取自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
博客來 |https://bit.ly/3e0mvPM
誠品 |https://bit.ly/36wD1EN
金石堂 |https://bit.ly/36x5hXK
Momo購物|https://bit.ly/2XEGS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誠品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贈書】【好書分享:心理學/漫畫《喜歡自己的勇氣》】
「不只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更要有勇氣『喜歡』自己!」
阿勃勒……呃不對!是紅極一時,帶給無數讀者勇氣的阿德勒,此次以漫畫形式回歸,除了教導大家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更引導你莎喲娜拉再見啦揮別他人期望,找到「喜歡自己的勇氣」~
《喜歡自己的勇氣》以阿德勒傳世經典《自卑與超越》為主體,由日本NHK「100分鐘讀名著」知名節目製作,聘請阿德勒心理學權威,亦即《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全程監修這部漫畫,內容嚴謹毫不馬虎,吸收天地日月精華(是黑山老妖嗎?)之際,亦保有漫畫的趣味性和高可讀性。
坊間常有「經典名著應讀原典」之想法,個人十分認同,亦認為若想傳播知識予普羅大眾,閱讀可多些彈性,就像NHK「100分鐘讀名著」即透過來賓說明,以朗讀、動畫等多樣化表演,向觀眾介紹深奧之「名著」世界,引發閱讀興趣。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漫畫,忠實傳達阿德勒核心思想,除了透過個性鮮明的漫畫角色連結日常生活情境,讓讀者產生共鳴與同理。每章漫畫後附有岸見一郎的文字說明,以條理清晰之論述重新梳理理論,進一步吸收知識,補充漫畫不足之處。無論你是初次接觸阿德勒心理學,或長年盤據在高塔上的阿德勒魔王(那種需要打敗四天王才會現身的隱藏大頭目),本書或許都能帶來不同啟發。
當然,漫畫人物美形與否是相當重要的(推眼鏡)!!書中俊朗青年、魅力眼鏡大叔(私底下是否會變身鬼畜四眼仔!?)、俏麗少女等應有盡有,阿德勒本尊也會不時現身,但我建議把他老人家放在心裡尊敬就好。另外個人強力推薦青年與大叔CP,青年弱受、大叔強攻,CP不可逆啊啊啊啊!!(等等這人發病了先拖走)
(吃完藥回來)總之漫畫以一間「阿哥拉」咖啡廳為中心,其間匯聚了失去人生方向、各懷煩惱的人們,店長不僅提供熱呼呼的咖啡,也提供免費心理諮詢服務(把衣服脫下來讓我確認你有沒有諮商心理師執照)。
例如:主角向井哲也因職場不順,從東京中央銀行被調職至子公司東京中央證券…欸等等!那是半澤直樹!反正年紀輕輕、前途大好的哲也被調到鄉下,備受挫折,心中認定「因為部長討厭我」才導致「降職」。
然而店長認為不應該用「原因論」(因為某個原因,造成現在的狀況)思考事情,這會讓你視過去的失敗為「陰影」,從而畫地自限,自行決定現實無法改變。認為自己想怎麼做、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之「目的論」,才能成就人生。
因為「過去的經驗」本身,既非成功亦非失敗主因,只要你賦予它的「意義」不同,看法亦隨之不同,這都是當事人做出的選擇。像哲也之前認定是部長不喜歡自己,所以才被降職,實際上他並不清楚部長的想法,若轉念思考,認為部長覺得刀越磨越亮,要讓他學習地方經驗,那現狀和心態皆會有所改善。正如阿德勒所言:「重要的不是你被賦予了什麼,而是怎麼去運用這些被賦予的東西。」
在縈繞馥郁香氣的阿哥拉咖啡廳中,店長與客人暢談如何運用「逆向思維」面對困難、從「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找出讓自己痛苦的原因、不害怕「被討厭」,有勇氣更喜歡自己、認清自我價值,為自己賦予勇氣等議題。
如果你對現在的生活感到躊躇困惑,不清楚下一步該怎麼走,何不推開門加入我們?也許輕啜咖啡、看完這本書,你便能帶著笑容與勇氣繼續前進。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喜歡自己的勇氣:圖解阿德勒心理學教你掌握幸福關鍵》,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一個「你的優點」?例如:
「《喜歡自己的勇氣》:我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缺點!(被巴頭)」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5/29(五)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5/30(六)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喜歡自己的勇氣 #圖解阿德勒心理學 #教你掌握幸福關鍵 #まんが100分de名著アドラーの教え #人生の意味の心理学を読む #上地優步 #岸見一郎 #尖端 #圖解傳世經典 #自卑與超越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權威岸見一郎監修 #NHK100分鐘讀名著節目選書 #用逆向思維翻轉人生 #接納自我 #確認自我價值 #特製雙面書衣 #首刷送手帳金句貼紙 #心理學 #漫畫
❤️博客來:https://bit.ly/3e4czog
❤️誠品:https://bit.ly/3bT7hKU
❤️城邦:https://bit.ly/2LRQihI
❤️金石堂:https://bit.ly/2LMRjHG
❤️讀冊:https://bit.ly/3eabo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