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怎麼講了十年還在講愛情?」
「對啊我從大學時代聽他講到現在,他不膩我都膩了⋯⋯」
出版第三本書 #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的時候,曾經有人留言這些給我,老實說那時候聽了蠻受傷的。
當你感覺到受傷的時候,就是暫停的好時候。在停下來想一想,究竟是「什麼」讓你「感受到」傷害。如果你曾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感到受傷跟難過,那麼你就會明白:真正讓你受傷並不是因為他說的話本身,而是這個話本身反映了部分的現實。
的確,那時候的我我心裡面有一種聲音是:
「已經這麼老了還在談愛情難道不膩嗎?」
「你的讀者早就結婚生小孩了就剩下你!」
「哎呀在講感情的作家後來都嘛沒有結婚」
直到最近在整理這本書的簡報,我開始覺得好像沒有那麼「痛」了,主要的原因是兩個:
1.我好像開始明白為什麼我重複講同一件事情:因為同樣是談愛情,但每次在討論的時候,我都會發現還有很多我沒有看見的東西。人生最難過的是「覺得自己都沒有在前進」,而開心的是發現,原來其實自己看似沒有前進但是卻一直都在前進。
2.重要的並不是別人如何定義你,而是你如何定義自己:這句話聽起來很像心靈雞湯,但容我舉個例子。前些日子與前輩 星星教授 安格斯 一同上節目的時候,他跟我說,你出道的時的角色,很容易變成你「定型」的角色。儘管你後來還會別的東西,但有可能其他人還是會把你放在那個位子上面,用那個角色定位你(如果我有記錯的話再麻煩牛排哥補充)。例如一個會拉小提琴的畫家,大家還是會覺得他是畫家、一個會翻譯的藥師,大家還是會覺得他是個藥師。直到前陣子金曲獎的案例鼓舞了我——就算你的定位很難被挪動,你還是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要往哪裡移動。
所以我開始反省思考,幾年來我雖然一直都在講愛情,自己都好擔心陳腔爛調,好吧可能有些東西我反覆講來講去都一樣,但這些年以來我對愛情的觀點到底有沒有什麼不同?我整理下來之後有一些小小的發現:
1.從「平均值」到「個別差異」:我的第一本書描繪的大部分都是平均值。人類有五大需求、自尊不穩定的人會陷入憂鬱、跟隨米開朗基羅效應你就會找到美好的愛情⋯⋯後來我發現,當時的自己是多麼的自大,因為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平均值。當然,要接受這個過程是困難的,我也曾經面臨了「所以說我們不能夠相信平均值,那到底要相信什麼?」的那種不確定感時期。
2.從「為什麼」要到「怎麼辦」:根據心理學的定義,這是一門「解釋人類行為跟心理歷程的科學」,但是只負責解釋不負責解決,所以後來,我又來唸了輔導跟諮商,然後才明白,如果你只是一直想著要解決問題,很有可能反而會被問題解決。所以,真正能夠幫助人的不一定是一個方法,或許是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或者是一個讓人不是那麼舒服,但是可以促進思考的想法。所以第三本書,我裡面有很多的問句,其實並不只是問讀者,同時也是在問自己。換句話說,我根本不是什麼愛情專家,只是跟大家一樣,還在感情的渡口,摸索自己真實的想法。
3.從愛情,到不只是愛情:我還記得一開始我看的期刊都是什麼《Personal Relationship》之類的,後來開始唸諮商一年之後,學會了「關於愛情裡面的所有問題,先推給原生家庭」,但等到我念了更多不同的學派,看見不同的案例,我發現過去雖然很重要,但現在跟未來更重要。有些時候「看見過去你受了什麼樣的傷」本身只是一種開始,要繼續往前走,就得重新定位你的方向。然後我也才發現,我老闆講的那句話真正的意義:
「在愛情裡面很多的問題都不是來自於愛情,在關係裡面許多的困境都不一定是困境。」
原來,表面上我們談論的都是愛情,但實際上,愛情只是一扇我們最容易開始認識自己的門,透過這扇門,通往內在更複雜的心靈。
而最近上了許多跟創傷有關的課程,又比之前有一個小一點點的進步是:終於「感覺到」原來在感情裡面的傷口,往往都是依附創傷的延伸。沒錯,這段話對於之前的我來說是廢話,因為我早就「知道」了,但是我一直到最近才真正「感覺到」。看起來沒什麼不同,但其實有很大的不同。
人生本來就是這樣,有些時候你會覺得現在的你跟十年前的你好像都沒有什麼改變,然後會陷入一種很黑暗的自我懷疑,想著自己到底在幹嘛, 十年以來都沒有進步。直到回頭才發現,好啦,真的有些自己跟以前差不多,但其實也有些路,已經走得很遠。
我不敢說下一個十年我還會繼續對於「感情」這個主題感到有興趣,但我只能說不管再過多少個十年,感情裡面還是有很多我們學不完的事情,畢竟真正困擾我們的不是感情,而是如何在每一天的關係裡去平衡親密與獨立。
而如果你也曾經因為一些話而感到受傷,曾經因為一些人和你說的事,覺得對自己很失望,那也沒關係,失望本來就是生命的日常,你可以套用這篇貼文的書寫路線,想一想:
1.一直以來你都沒有改變的是什麼?
2.是什麼讓你都沒什麼進步跟改變?
3.在這些「看起來」沒改變的事情當中,有沒有什麼東西改變了?
4.你做了什麼或選擇了什麼環境,讓這些改變得以發生?
每個項目,你都可以先寫出個兩三點。你並不會因為這個練習而對自己懷抱希望,但至少,好像不會再那麼失望。
傷口是有生命的。傷口的凝視,會讓你看見很多黑暗的惡魔想要把你吞噬,但你可能也會從中發現,那些過往的詛咒不一定是你的敵人,也可能是你的戰友。
僅以此篇貼文,獻給對生命跟自我,感到懷疑的朋友。
#自我懷疑 #自我批評 #怎麼都沒進步 #原地踏步 #後天的愛情講座報名連結我放在留言跟限動
一直想 同一件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曾有過移居小島的念頭。
因為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還有我的物質欲望很低。
所以看見那些能夠遠離都市,在偏遠地方開啟生活模式的人們,我由衷地感到佩服與羨慕,我知道在資源不足的地方,要過上舒適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嚮往歸嚮往,畢竟我還是一個城市小孩,低欲望的生活並不難,難在很多生活所需的條件,城市能輕鬆滿足我,因為要取得醫療和食物的來源,相對來說方便很多。
這本《至少月入三萬元的小眾經濟》我曾經推薦給書店裡的客人,因為她想要有斜槓收入,我覺得從簡單的副業開始經營會是個不錯的起點,所以推薦這本書給她,但我其實還沒有仔細閱讀完,殊不知作者本人是個會自行創造職業和多元收入管道的人,也擁有從看不見的地方開拓市場的能力,這其實是我一直想要在教育系統推廣的概念。
未來(應該說是現在)職場上已經不是看你是否高學歷了,當然高學歷或許可以獲得一些豐富的資源,比方像是資金的取得,專業領域的人脈,或是教育的工作機會,但更多時候這些資源也不是光憑亮眼的學歷就能夠輕鬆取得,而絕大部分的工作正快速的消失中,因為可以被取代的人力愈來愈多,而能夠擠進辦公室上班的人口則逐年縮減,而且過勞的工作時數也使得人們感到疲乏和倦怠。
作者藤村靖之本身是工學博士,專業領域是物理方面,但真正的身分是個發明家,他擅長發明不用電的設備,這項專長讓他習慣去思考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卻能帶給人們便利生活的新觀點,於是他決定運用自己的專長來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人們,我覺得這個出發點很棒,仔細把書看完才發現這個人真不簡單。
例如非洲的辛巴威,既沒有取得自來水的設備,就算掘井也沒有水,更沒錢買瓶裝水。在小學裡,學生和老師都因為用水而煩惱。我給他們的小禮物,是一個裝置,這個裝置能將樓頂的降雨儲存下來,然後,只要扭開水龍頭就能有乾淨用水。這個裝置能以幾近免費的價格自己做出來,而且水中不含細菌及化學物質,這是感覺比較像發明的部分,師生也都能很開心。
如果想要移居小島的話,我想這位工學博士的能力很好用,如果在無人小島要活上一年而不會面臨饑餓與凍寒,可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克服各種障礙,它是一種求生本能,如果將解決問題當成一項工作,藤村靖之認為,能幫助有煩惱的人,同時也可以創造出工作機會,還能發展出持續性的生活模式。
例如蒙古的遊牧民族,由於夏天羊肉很快就會壞掉,他們對於羊肉的保存很煩惱。所以,我想出一個生意模式:讓當地創業家,以相當於一頭羊的成本製作出不插電冰箱,他們再以兩頭羊的價格賣給遊牧民族,我也發明這個不插電的冰箱送給他們。這個模式讓遊牧民族和創業家都很高興。
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和探索問題的過程,作者進一步意識到如果能「在地方鄉鎮做好事並愉快賺錢」非常重要,因為地方鄉鎮通常沒有什麼工作機會,導致人口外流,人口減少,工作機會也變得更少,形成惡性循環,也無力解決住民困擾的問題,這就是鄉村人口過疎化的真正原因。不僅非洲鄉村是如此,日本的鄉村也是如此。
雖然我沒有真正去接觸地方創生的實際案例和參與地方發展的工作,但我從許多討論地方創生的書籍和台灣這邊出版的相關案例上看見一個共通的原點,就是如何讓人們願意移居到鄉村或偏遠地方,並且有信心為自己和住民創造幸福生活,可能是地方創生真正的動力來源,創造幸福生活不光只是滿足工作需求或是良好的物質生活,也有可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和低欲望的生活模式,在此前提之下,如果還可以做好事並愉快地賺錢,我覺得那是非常棒的,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熱血起來。
努力創造工作機會以及設計新的工作型態和職業,是我下個階段很想做的事,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我習慣先傾聽對方的煩惱,並找出思考邏輯上是什麼東西卡住了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彼此都試著去探索可能性很重要。作者也提及大多數的人會覺得嘗試去創造工作,似乎風險過高,因此害怕而退縮。
於是他想出了一種玩遊戲的心態來創造工作,由此想出「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這個原則,三萬日圓相當於台幣一萬元,如果先從每個月多一萬元的收入去思考,不是馬上投入所謂的直銷和網路創業(對我來說二者其實是同一件事,因為聽到了太多失敗的案例)或許會有更多人願意去投入創造工作這件事。
其實這是一本關於「地方創生」的書,也是教我們如何運用「跨界思考」的書,更是一本提示未來可以發展的「潛在職業」的書。以我個人為例,目前在經營的「選書師」、「解憂大叔」、「夢想陪跑」、「行動教育」甚至「習慣改造」都是從前所沒有的職業。
未來我依然會開設各種工作坊、設計培訓課程和創意思考小學堂,不會因為少數人的意見而自我設限,如果能在幫助到別人的這個出發點去延伸我的觸角,發揮我所擅長的事,並且讓大家都能偷快地賺到錢,我相信可以替很多年輕人或中年人找回一線希望,而我自己也會從中找到活力,這本書很有啟發性,至少它啟發了我認真去思考這件事。
封面上的文案,很多都是現代人渴望的目標,好比說:「要在生活中工作,不要在工作中生活。」這不就是暢銷書 曾彥菁《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書中所要傳達的理念嗎?
還有「在這個複業時代裡,每個人都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理想生活。」我也持續在努力實踐這樣的理想生活呢。「小眾經濟就是在生活中工作的經濟。」它告訴我們擁有許多可以賺點小錢的工作,生活自然衣食無虞,還能夠輕鬆存到錢,這不就是常聽別人說,錢多事少離家近,甚至「在宅工作」已經成為主流了,或許我們應當拋棄舊有思維,認真想想可以為自己創造什麼樣的工作,以及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至少月入三萬元的小眾經濟》
推薦給對生活感到茫然,對創造職業有點興趣的你
想瞭解什麼是地方創生,這本書也會是個有趣的起點喔。
文 / 銀色快手 我是選書師,我熱愛閱讀
20201223 AM 05:46 桃園,寫作的房間
一直想 同一件事 在 Cheng 奎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健身想要進步】到底是先檢討方法 or 先探討內心是否覺醒了呢?
.
多數人不斷的在討論方法與飲食的差異!真的是只有運動及飲食的方法要檢討嗎?
不得不承認,想要練的好,方法很重要沒錯,但是真的有把他內心的想法開啟嗎?
.
以下分享是我【個人的真實案例】及【管理的真實案例】:
.
奎爺本人:
我從高中就有在徒手健身了,但那時候健身的想法,都只是想著自已想要把線條練出來,然後瘦瘦的很有力量,這樣就足夠了!
所以從高中一直練到大一,始終沒有變的多壯,也因為想說自已的身材有也線條出來,開始在大學時候,往跳舞發展去了!
(但是跳舞也練的不是很好@@)
.
所以大二的時候又慢慢淡出跳舞,專注在健身,那時候開始跑健身房,開始重新返回健身!
在過去,沒有許多的健身方法,跟飲食的知識,到底是怎麼變壯的呢?
.
(其實這也是我開始當教練,學專業後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
(就像你在訓練突破的當下,讓你突破的當下思考,不是你把動作做的多正確的想法存在,而是死命都要突破舉起重量的強大信念,讓你的身體激發出所有力量)
.
過去的健身房,裡面都是一堆壯漢,真的幾乎(姐夫)無弱雞,所以就算我可能是學校裡面算是有身材的,去那邊只能被八假的!
而在裡面練一段時間,也跟裡面訓練的一些比我年長的有點熟了,但也因為這樣,開始比較熟了之後,幾乎都被酸@@........
.
(你這樣喔,你會練不壯啦)(認真一點,你這個重量我是拿來熱身的)等等這些話語,幾乎每天都會聽到!
.
而這也開始了我的變壯之路,因為幾乎每天都被刺激,所以在健身的時候,我每次都會想著(槓,你就不要讓我變壯,到時候嗆爆你,讓我一直想著變壯;、超越、變壯、超越)
.
而在期間裡面也有大哥看到我很認真的去(那時候剛好健身房也貼健美選手的海報),他跟我說,我看你很認真來,你怎麼不想著練更壯一點,去參加健美比賽?
那時候我也問他,我該怎麼練的更壯,他只有跟我說要吃高蛋白!
.
隨後回彰化時,我也請媽媽帶我去買蛋白,我說健身要吃的,但因為10幾年前,那時候跟本就沒有人在賣健身的蛋白,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們就跑到藥局去買了!
當時候還詢問藥師,吃蛋白可以變壯嗎?(因為早期資訊真的不發達,所以很多都懵懵懂懂)
.
而當時候藥師也不是很清楚的說,應該可以吧,然後接著說,但是這都是大部份,病後的人在吃的,所以他也不確定!
(不過那時候我心理只想著,原來吃蛋白可以練的更壯啊,我要努力吃)順帶一提,過去早期,有人把蛋白當成藥物,那時候有些人以為我變壯,就是因為我用了蛋白的藥物!
.
★大一下學期時候:5xkg
★大二下學期時候:64kg
.
>>>開始服用蛋白約半年<<<
.
★大三上接下學期時候:75kg
我每都就是下課到健身房報到,然後練完就是乖乖吃蛋白,每天想著要比過那些嗆我的人,每天想著會變壯,心理期待著變壯的樣子!
.
(很智障的想法,如果我的手,10天大0.1吋,那100天就可以大一吋,也就是一年會大3吋)一直抱持著期待變壯,會進步的想法,跟想要超越誰的身材,這樣讓我的腦袋開啟我的身體更想去做這些事情,讓我達到更快的成效!
.
曾經一度已經快80kg了,但後來在大四上學期時候,我打拳擊機,沒戴拳套(手骨骨折),而也在那段時間,我的體重、肌肉量又下降了,因為手完全不能出力,只能去做腹部跟腿,讓我有點挫折,加上原本我手要痊癒的情況下,去打球,又被撞斷一次(一樣的地方),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我無法健身!
.
(這裡提一下,當初去照X光,手好了之後,我在健身握推40kg,結果我當下感覺手快斷了,原本以為是抓角度抓的不對,重新修正幾次都一樣,心想情況之下又跑去照X光,醫師說,我的骨頭已經痊癒了,但因為骨頭剛長回來,所以壓力需要重新適應,叫我慢慢來)
.
【而且那時候我因為手骨折,後續沒有好好做復健,我的右手靈敏度及神經控制,比左手還要弱很多】
.
----------
.
★★接著當兵,體重維持在73-74kg左右!
★★退伍後去工廠工作,每天四餐,但工時16個小時(才做四個月),體重降到66-67kg!
★★然後回到彰化一邊耍廢工作,一邊健身,體重又拉回到75kg!
★★然而當年我因為參加彰化選手選拔代表沒選手,剛好又欺騙WG主管,應徵上,那時候的體重約在76kg左右!
.
>>>一年過去,我怎麼將體重拉到90kg的<<<
一年下來,其實以這樣增重,很多人都辦的到!
.
這一年下來,我學習到很多方法,其中大部份幾乎都是跟裡面的資深教練學的,不過很奇怪的是,他們將方法用在會員身上,沒什麼效用,但用在我身上,我成長迅速!
(這也就是我一直在強調,心靈開啟後,你用同一種方法,做同一件事情,真的效益完全大不同)
.
★那時候我很常學習,學到凌晨3-4點才睡!
★而且沒課的時候,有許多時間也在跟課,甚至自我練習談單!
★中、後期,我每個月的課至少150-170在跳,還有到200的!
而當時候也不是非常輕鬆,但一樣能在一個月增重10多kg,讓我一直想要衝的是我的腦袋,不是我所學到的方法!
.
(這裡不是說方法沒用,而是腦袋越想,你就會去把方法貫徹執行,而腦袋沒開啟,就算再好的方法,你也不會想用)
==========
.
再舉一個例子好了:
過去我在大型健身房當主管時候,我就不喜歡一直檢討業績,因為只會檢討業績,他就會進步的話,那整天檢討業績就好了!
那時候教練有問題,我都會去檢討他們的過程,而有些人成長、有些人則沒有,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就在於:
想成長的人,心理想法很強烈想要做好,會認為我在教他!
不想成長的人,心理想法很排斥,一直覺得是會員的問題,而我跟他說只是在刁難他!
想做的人,再笨的方法都有效!
不想做的人,再好的方法都無效!
.
==========
.
練的好的人,大部份都在想著要怎麼突破,身材要更怎麼樣,重量要拉到多少!
.
如果單純只專注在動作對與錯的情況下,在健身,多數進步的幅度都不如我們預期,因為他腦袋的想法,是怕受傷,在意動作要做對,專注在動作調整上!
.
而並非是像那些練的好的人,專注在他的身材突破,及重量突破,及動作敏捷速度突破!
.
【看到這裡,當你覺得他沒進步的時候,到底應該先檢討方法,還是先去探討他的內心,讓他會想要更做這件事情,再來修正方法,這樣是否會更好呢?】
.
==========
.
我一開始當教練的時候,我不斷的在找方法,甚至是死背、硬背,那時候覺得很痛苦,要一直逼著自已做這些事情。
.
後來當有一次我的竅門被開啟、覺醒之後,學習,竟變成我的樂趣,許多方法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去死背、硬背,而學到每一個方法,竟然都想要有著不同的組合變化!
一直想 同一件事 在 還是先有負面思考,導致情緒不佳,對他來說 ... 的推薦與評價
至少,在他身邊的人,就會一直受他這種狀態影響。根據他身邊人的說法,同一件事,一天有時候會重複 20次以上,而且還會想要重複找人討論,如果不搭理 ... ... <看更多>
一直想 同一件事 在 Re: [閒聊] 原價屋組新電腦有機會組到退貨的顯卡?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在下面)
先聲名 我不是要幫誰說話 是想以一個 中立客觀理性第三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
首先 大家都知道原價屋事業做很大 員工也很多吧? 員工多就容易出錯
我想這是正常邏輯大家應該可以接受
「 結果盒子一打開發現他裝顯卡的灰色透明袋子是我原本這盒的2倍大
: 難怪我在那邊裝老半天裝不進去,原來我的袋子不是原本的袋子
: 而且他那盒有三條封條,上面寫gigabyte qualified,我原本這盒沒有
: 我有問店員為啥,店員就說 可能當時袋子給錯、我們都是拆新的之類的
: 因為我是請他們組好我再去現場取貨」
其實以上這段話反而變成原價屋不可能故意這樣搞的鐵證
因為假設要是故意要坑人 怎麼可能連袋子都搞錯 就一定是員工疏失所以才會拿錯袋子
另外 員工自己也就說「可能當時袋子給錯」,如果這句話屬實
也就正好呼應我前面說的,員工多就是容易搞錯
否則這裡的店員怎麼會連袋子是不是給做錯件事都無法確定 只說可能呢?
再來一個重點大家可能忽視了,你們知道原價屋一年的營利有多少嗎?
他哪有可能為了這點小錢去欺騙消費者 所以根本不用做多於臆測 就是搞錯而以
你們說 怎麼台中的卡會跑去台北
其實這也不是不可能 因為員工可能包裝好拿去退貨區的時候
誤把退貨區 當成出貨區 員工多 自然就有菜鳥跟老鳥 可能這件就是菜鳥搞得
(後記:這段顯然是打錯了,應該是把出貨區當成退貨區,所以才會把要退貨的放到出貨區去
在法律上你要定一個人有罪之前 必須要沒有合理的懷疑 這是先進法治國家都會有的素養
再者大家有想過嗎 原價屋是一個本土企業 白手起家 不容易 國人忍心苛責嗎?
出社會要學會得饒人處且饒人 人家若不是故意的 就不用一直在這邊爭執
你這樣你自己也不好過 還不如學會放下 海闊天空 你剛出社會你的人生還很長
最後要提醒各位法治國家的人民 刑法309條誹謗罪的存在就是告訴你
言論自由是有界限的 如果不小心跨過那條線 就可能構成犯罪
(後記:這邊也是打錯了應該是310不是309)
作後三個字金句給看到這篇文的人 保證你人生會更順遂 就是 做人要有量
-------
補充一點,「到那邊跟店員說明狀況,之後他只有打開盒子看一眼
: 然後跟我核對發票日期,確定一個月內之後,測都沒測就直接換一張給我」
各位難道沒有發現 這其實反而是整件事情裡面原價屋值得鼓勵的事情嗎?
就是信任消費者,所以只做基本核對就直接換一張給你了阿
這種行為難道不值得鼓勵嗎? 可能有人會說怎麼上一個被刁難
只能說這也算是員工多的缺點之一
就好像法院有很多庭 不一定每一庭的見解都一樣啊
結果今天有一個對消費者比較信任的卻被拿來說 阿 你一定有問題所以才拿麼阿煞立
社會事不是這樣處裡的
※ 引述《BPME (窩顆顆)》之銘言:
: 最近組了一台電腦,顯卡型號是 RTX 4070 WINDFORCE OC 12G
: 搬回家後過了幾天顯卡中間的風扇偶爾會突然爆轉 轉速破4000那種
: 因為都只轉個幾秒鐘、幾分鐘,而我也沒用過這麼貴的顯卡,想說是正常的所以沒啥理他
: 過了幾天,想說該來登錄一下保固序號
: 結果登的時候跳出「此產品已經被註冊過,請聯絡我們的客服尋求進一步的協助」
: 我就打給原價屋,但他說這是技嘉的問題,他們不管這種問題,叫我聯絡技嘉處理
: 我問他這有沒有可能是別人退貨的顯卡,所以被登過,他說不可能 他們都拆新的
: 想說好吧 他都這麼說了,就去技嘉填單
: 技嘉當天請我提供發票跟盒子序號的照片,就馬上處理了
: 說已經幫我把序號改成可以使用,但沒說明原因
: 雖然覺得怪怪的,但用起來沒啥大問題,就沒繼續追究了
: 又過了幾天,顯卡風扇爆轉的情況變超嚴重
: 就算待機顯卡不到40度也是維持4000轉以上
: 我也去上網發問,發現這是不正常的
: 加上保固序號問題,我就乾脆拿去換貨,還在一個月內,所以可以退
: 到那邊跟店員說明狀況,之後他只有打開盒子看一眼
: 然後跟我核對發票日期,確定一個月內之後,測都沒測就直接換一張給我
: 他拿一盒出來之後還忘記貼貼紙,是我問他不用貼貼紙嗎 他才開來貼
: 結果盒子一打開發現他裝顯卡的灰色透明袋子是我原本這盒的2倍大
: 難怪我在那邊裝老半天裝不進去,原來我的袋子不是原本的袋子
: 而且他那盒有三條封條,上面寫gigabyte qualified,我原本這盒沒有
: 我有問店員為啥,店員就說 可能當時袋子給錯、我們都是拆新的之類的
: 因為我是請他們組好我再去現場取貨
: 想說好吧 也是有這種可能,就沒再追問
: 換完之後裝回原電腦測試,目前沒啥問題,大概真的是顯卡本身的問題
: 本來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反正拿到一張目前正常的卡
: 結果這幾天逛其他論壇的電腦板,發現有人跟我同型號同樣是風扇爆轉問題
: 想說可能同型號的卡會有這種問題,我就進去回一下
: 看了文章發現他是6月發文的並且後來也拿去退貨,也是在原價屋買的
: 而且我問了一下,他說當初有登錄過保固
: 我想說不會吧,就在下面留言跟他討論了一下,發現可能是同一張
: 就乾脆私訊他問他有沒有留保固號碼,想來核對保固號碼
: 他說沒問題,就把序號傳來
: 我拿我原本那盒的照片來對,序號一模一樣,根本同一組
: 這代表我是拿到他退貨的瑕疵顯卡?
: 而且他文章中有提到,當初原價屋的員工有測他的顯卡
: 還叫他把電腦搬來測,測了幾張,的確只有那張顯卡風扇會爆轉
: 確定是顯卡問題不是電腦問題
: 所以確定有瑕疵的卡還能拿來當新卡賣?這樣正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4.5.1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692292419.A.E8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