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心靈
■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課題
我們總以為不嚴重的人際問題能讓我們變得堅強,不,是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非常堅強了,但有時還是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心灰意冷。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大抵都是如此,人際關係是考驗我們成熟和堅強程度的最佳試鍊。如果我們都能像孤島一樣獨自生存,就沒有必要變成熟,也不必煩惱如何讓自己的心更加堅強。
但是,因為我們需要與他人一起生活,所以我們不得不學習變得更有智慧,否則會很痛苦。因此,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也說過:「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源於自己的煩惱,比如內心的煩惱是不存在的,不論是什麼類型的煩惱,必然有他人的影子。」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我在面對衝突時尤其脆弱,即使我不是當事者,只是旁觀者,也容易感到害怕。雖然經歷過許多事件後,我自認得到了足夠的訓練,但如果處在衝突的狀態中,我的心臟仍會砰砰直跳,並驚慌失措。看著這樣的自己,我明白:「啊,我還差得遠呢!」
大家在與他人的關係中也會存在特別脆弱的部分,比如,無法忍受自尊心被他人傷害、因為不能忍受無禮的人而憤怒,導致衝突變大,或因為內向,所以站在群眾面前就會很痛苦等等。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個性而有各種各樣的苦衷。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習慣這些呢?
也許我們永遠不可能變得完美。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們也會吵架,並因為人際關係而受傷,或許我們一輩子都會因此而煩惱。無論我們多麼成熟且堅強,遇到問題時仍會痛苦,所以我們只能盡力尋找避免痛苦的方式。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們逐漸了解如何避開最糟的情況,也愈來愈知道該如何明智地應對。有些方法對於在人際關係中守護自己的心特別有幫助,現在我想談談其中幾個。
(1)不要浪費力氣證明自己是對的
認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驅使人行動和成長的原動力。孩子們為了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認可不斷努力並逐漸成長,成人們則為了獲得能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而付出努力。在親近的朋友和夫妻之間,如果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也容易產生失望的情緒。但也正是這種「認同需求」引起許多人際問題,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變得很脆弱。
反向思考後會發現,我們只要能從「認同需求」中獲得自由,就能活得更開心。被他人眼光所綁架的人,會強迫自己把心思花在許多不必要的事物上,當我們的認同取決於他人時,我們就無法自己掌控,結果就是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饋。
尤其韓國是特別喜歡批評的社會。看著最近的新聞報導,我有時會覺得,別說認可和支持了,只要不挨罵就萬幸了。隨著網路的發展,許多人在匿名的保護傘下說出許多可怕的話。另外,我們藉由手機聊天工具不斷與人接觸,所以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接受他人的評論。我們在學校學習國文、英文和數學,但卻沒有學到智慧溝通的方法。在職場,甚至家人之間也經常互相批評。愈是親近的人,說話愈尖酸,愈讓人感到痛苦。我們會覺得對方似乎完全不了解自己,因而傷心且委屈。這樣的情緒讓我們很容易崩潰,任何人都一樣。
但是,說話傷人的人,內心往往有著傷痛。無論他們多努力希望獲得認可,也不會有太大收穫。因此,守護自己的方法不是費盡心思證明自己是對的,不是將精力放在強調「那個人是錯的,我是對的」上,相反地,應該把焦點轉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傷心。這樣就能看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後的認同需求,並且能了解到「啊,我是因為想得到認可才這樣啊!」、「原來那個人不知道我的真心,所以我才會傷心。」這樣一來,我們反而會減少向外尋求認同,也能節省心力,因為我們已經了解自己了。
請記住,不要因為尋求他人認同而浪費力氣,甚至失去自己。如果是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的問題,他人不認同也沒關係,乾脆讓自己挨罵也是一種方法。若我們可以相信自己,能夠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即使沒有他人的支持,也完全沒問題。就算他人不認同,你所做的事依然是正確的。別人詆毀、討厭自己,或者嫉妒自己,事後回過頭去看,往往會發現那對我們的人生並沒有多大影響。反而是為了討好別人,或者為了證明自己正確才會消耗過多的能量,因為這讓我們將生活的主控權放在他人手上,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我想大家應該都不希望因為執著於他人的認同,而讓自己的人生朝不願意的方向發展。
「你正確不是因為別人認同你,而是你實際做的事及其理由是健全的。」
─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
(2)覺察比較的情緒
不是別人折磨自己,而是自己折磨自己的情況之一就是自卑感。因為未達到他人決定的標準而感到自己不足,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需要有比較對象才會產生。我也會不知不覺把自己與他人比較,並因此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你知道,其實自卑感和優越感沒有分別嗎?在佛教心理學中,比較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統稱為「傲慢」。通常我們會認為感到優越是傲慢,但事實並非如此。優越感、自卑感,甚至認為自己和別人是同一等級的心態都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比較」而產生的。
將其他個體與自己比較,並感到痛苦的生物只有人類。田裡的花也是照著自己的步調開花,不會和別的花比較。請想想看,看著梔子花盛開的杜鵑花,會因為自己不開花而傷心嗎?花朵們都是依據季節開花和凋謝,不會費盡心力模仿其他的花,也不會因為長得比別的花好而驕傲。在這方面,人類也許比花更脆弱。
但是,如何消除這種自然而然比較的心態呢?持續研究佛教冥想的美國第一代冥想領袖約瑟‧戈爾斯坦(Joseph Goldstein)是這麼說的:每當產生比較之心時,只需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心。也就是說,當傲慢的心態出現時,沒有必要灰心喪氣,也不必責備自己或感到驚訝。只要對自己說:「啊!這個情緒又來了。」並接受它,同時了解這只是暫時而非固定不變的心態,如此一來,這種情緒就會自然消失。
我之所以認同將比較的心稱為傲慢的心,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源於「我們自認為了解那些我們其實不了解的東西」。只看到他人的某一面,便與自己進行比較,其實這也是誤以為了解他人的傲慢態度。複雜的人類,能讓我們像用尺衡量東西一樣簡單地分析並比較嗎?
然而,這樣的錯誤卻以各種面貌蔓延。父母以生下孩子為由,介入子女的生活,直到他們長大成人為止,並認為自己知道什麼對子女最好。不只如此,好朋友、戀人或夫妻之間也會輕易定義對方「是某種人」,並以此作為指責的工具,甚至彼此詆毀。
但是,我們究竟為何能輕易說出「了解」誰呢?我們連自己也不了解,卻認為自己很了解別人,這實在太荒謬了。
「因此要反覆告訴自己:『我不了解任何人。』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之間都應該要互相提醒。我們所知道的只有自己並不了解對方(……)因為不了解,所以需要對方說明,並像初次見面一樣傾聽對方。如果不打破『了解』的信念,並反覆提醒自己不了解對方,就無法逃出這個地獄。」
─李允珠,《忍耐自己的時間》(나를 견디는 시간)
正如李允珠作家所說的,我們所了解的只有我們並不了解任何人(家人、朋友、戀人)。
(3)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
因為自以為了解他人而產生的常見錯誤,就是輕易侵犯他人的領域。所以人際關係中,需記住的第三點就是「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我們必須記住對方是對方,我是我。
無法區分他人和我的界線會引起兩大問題。一是依賴,因為無法確信自己做的選擇是否正確,所以總是依賴父母或朋友的意見。為了安心,總是希望別人陪在身邊,如果不能如願以償,就會把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這相當於把自己生活的自主權讓給了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另一個問題是干涉。就像父母希望操控子女的人生一樣,介入他人的人生。這是家人之間經常發生的情況,也很常發生在朋友、同事或戀人之間。因為愈親近愈容易越界,也愈容易讓人相信自己能改變對方。
干涉並不只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對方身上,也包含為了幫助家人、朋友或同事,過度消耗自己的心神。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因為覺得失業的兒子很可憐,所以繼續提供經濟援助,母親很容易覺得這是「為了兒子好」,但其實也有可能只是為了不讓自己覺得不舒服,所以持續提供兒子經濟支援。母親的支援會不會反而使兒子失去立足的機會?會不會因為這樣,兒子反而無法下定決心獨立呢?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很常發生。
很多人總是以「因為愛你」為由幫助他人,卻拖延了那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立」。那真的是愛嗎?
因此,我們有必要區分「為了他人」介入某件事,是真的為了那個人,還是為了讓自己心裡舒服。我們應明確區分他人和自己的界限。尤其是因為東方集體主義文化的特性,讓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不區分界線的家庭環境中,這也讓我們在這方面經常感到疑惑。每個人的界線都截然不同,所以更容易無意中犯錯,並產生衝突。我們應該如何分清楚界線,並互不侵犯呢?
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人際關係的阿德勒,也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因此,阿德勒強調「課題分離」。就是要將他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的分離。他告訴我們明確且簡單的區分標準。那就是,思考誰最終會面對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
面對成績或前途問題後果的是子女本人,如果失業的兒子不求職,其結果應由本人負責,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代替另一個人生活,所以能負責選擇結果的人只有當事者一個人。我負責我的生活,你負責你的生活。
不要把自己的課題推給別人,也不要把別人的課題攬在自己身上。再親近的人對自己指手畫腳,也不能被對方動搖。我們人生的決定權在自己身上。
到目前為止介紹的三種方法都不是容易實踐的方法。但如果對這三點掉以輕心,不僅心靈會受到威脅,甚至會失去自己生命方向的鑰匙。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自己的心,就像是自己堅強地主導自己的生活一樣。如何?這三點是不是值得一試呢?以下提供在實踐過程中能給予勇氣的短祈禱文來幫助大家。
「我做我的工作,你做你的工作。
我不是為了符合你的期待而活在這個世界上。
你也不是為了我才存在於這個世界。
你就是你,我是我。
如果我們的心偶然相合,那是美好的事,
若不是如此,那不是沒辦法的事嗎?」
─弗雷德里克.皮爾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
.
《#我的心也需要呵護》
快樂會消逝,情緒也會過去,你需要的是奪回心靈方向盤,照顧脆弱的心
내 마음을 돌보는 시간: 연약한 마음을 단단하게 지켜내는 셀프 심리학
.
作者:金慧伶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5)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在人我關係中,要能守護自己的心,對我來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交友簡單,減少不必要的互動。這包括社群網站上面的朋友,還有我們選擇關注的對象。
還有多花時間在自己身上,這要刻意排時間給自己,而不是有了空閒時間再說。照顧自己的心靈是責無旁貸,可是多少人不願意對自己好好負責。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可愛的書,持守內心,減少無謂地向外追逐!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lsewhit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1 SO FUNKY Google Meet線上排舞showcase 花了一整天排畫面畫分鏡寫筆記,一個小時內被這群人直接摧毀,跟原本計畫的完全不一樣😂😂😂可以啦這個很so funky #有沒有什麼線上最爛排舞大賽可以報名告訴你我們贏定了 #看清楚了SOFUNKY只為你們示範一次 #因為我們...
一群互相浪費生命與時間的人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原子時間》部落格文末抽書 2本
你曾經萌生這個想法嗎:「在平日一到五的工作下班之後,明明還有晚上四小時,你的心裡卻只期待週末趕緊到來。」如果你一心只期待週末要徹底放鬆和耍廢,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恐怕不適合你。如果你曾經想趁周末打造「斜槓副業」,卻又遲遲沒有時間動手,那麼這今天這本書或許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atomic-time/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原子時間》這本書的作者是韓國時間管理達人柳韓彬,她從本業是獸醫開始,利用平日晚上下班的時間,擔任話劇與電影演員、成為 YouTuber、設計獨家的筆記商品,她透過行動證明了「週一到週五就能達成目標,不必一定得等到周末才開始。」這個理念。
她自己身體力行做到了上班的時候全心全意,下班的時候專注投入自己的「第二人生」。她發現,當人們對平日的全職工作感到倦怠時,有另一個精神寄託可以讓自己注入心力,反而能讓日子更加飽滿充實。這本書,就是她在正職時間之餘,運用平日晚間四小時打造出自己斜槓事業的旅程,以及一路上走來的時間管理祕訣分享。
她認為,即使自己不一定能成為最菁英的上班族,也要成為下班後充滿活力去做各種有趣事情的人。這本書就是她的人生實踐。除了個人故事之外,她分享了制定目標的方法、晚間計畫的安排、養成習慣的訣竅。從她平易近人的親身經歷當中,我們會找到感同身受,並且可以用來付諸行動的四種小技巧。
.
【1.如何找出下班後能做的事?】
作者透過自己的實際經驗,展示了如果你把「每天下班後的四小時」善加利用,長期累積起來的效果是非常驚人的。她不希望「等到退休」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也不希望只能「等到周末」才能做自己有興趣的副業。她把握了每天下班後的所有時間,全心投入自己充滿熱情的事情。她給出了三個下班後的建議:
#讓你有一點忙但壓力小的事
一開始,要充分利用晚上時間並不容易,畢竟下班後容易因為精疲力竭,缺少了行動的力量。選擇在下班後從事的斜槓,一定不能讓自己感覺跟上班的工作內容一樣累,否則一定會提早耗盡自己的精力。必須選擇是自己真的喜歡,感興趣的事,例如看個電影但記錄心得、享受音樂但記錄感想。
#要計算時間和金錢成本
作者曾經在一開始太過衝動,太快就投入了大筆資金開發 App,後來發現經營的時間和成本不堪負荷,最後不得不中止了計畫。這個教訓告訴她不要選擇自己負擔不來的斜槓,尤其是投入金錢的選項,都必須精打細算後才做出決定。
#要有放棄的勇氣
回顧過去,她遭遇失敗和放棄的例子更多。例如她想拍美照當 IG 網紅,放棄。想挑戰音樂劇演員但歌唱不夠好,放棄。想學繪畫和影像軟體但太粗線條,放棄。想經營流量型部落格但失去興趣,放棄。前面提到開發 App 成本太高,放棄。這些快速的失敗和放棄,讓她更快速地找到了她真正熱衷的斜槓副業:經營 YouTube 平台和開發紙本筆記本產品。
.
【2.制定目標的方法】
.
#設定目標四步驟
作者給自己設定目標的方法有這四個步驟,分別是「長期」的大目標和尋找意義,以及「短期」的釐清方向和行動方案。透過四個步驟的思考,就可以把目標逐漸拆解成計畫,將計畫拆解成行動。
1. 大目標:非常想要達到的長期目標。
2. 尋找意義: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
3. 釐清方向:現在我在哪裡?該完成的事情和任務?
4. 行動方案:為了持續朝方向前進而採取的小行動。
#曼陀羅思考法
日本棒球巨星大谷翔平從高中的時候就用「曼陀羅思考法」來確立自己的長期目標。這是一個總共有81個格子的計畫表。正中央的九宮格裡面,正中心的那一個空格是「核心目標」,圍繞在旁邊的八個就是「次要目標」。在這個九宮格四周,又有八個九宮格,分別是依據八個次要目標所衍伸出來的「行動步驟」。這些行動步驟盡量是可以量化、可以達成、有期限的。
.
【3.晚間計畫的安排】
.
#每日記錄和回饋
作者很擅長使用「功能性筆記」這種手寫筆記的方式,記錄每一天生活做過的事情。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找出時間溜走的空隙」。只有當我們把事情記錄下來,才有足夠的線索讓自己回顧,去找出到底在哪先事情上面浪費時間、在哪些事情上面做得很好該持續下去。腦袋很不靠譜,無論手寫或數位方式至少挑一種開始記錄。
#時間軸計畫表
作者會把每天晚上想要做的事情,都透過手寫計畫表的方式寫下來,等於是用一種「有意識」的方法在運用每天下班的時間。不過她也提醒了:「計畫是為了幫助我們而存在,並不是為了監視和囚禁自己而制定的。」如果當天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況真的太過疲累,也不一定要強迫自己完全照計畫走,偶爾知道該如何變通才是長久之策(同樣的觀念在《彈性習慣》這本書有更多著墨)。
#如何避免浪費時間
明明規劃好時間,卻不知不覺就在荒廢中度過,恐怕是許多人遇過的問題。作者認為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但是問題不在追劇,而在於你有沒有真的充電。只要有充電的感覺,就是好的休息;如果休息過後覺得心情很差,就是在浪費時間。她認為,時間管理最大的敵人並不是休息,而是既無法好好休息,也無法好好工作。所以,在規劃晚間計畫的時候,記得把休息充電的時間放進去,讓自己「有計畫性的充電」。
.
【4.養成規律習慣】
.
#思考像大人行動像小孩
如果你想建立的習慣,太過於僵化和淪為常規,反而會讓自己有在「吃苦」跟「受鞭策」的感覺,這往往不利於採取行動。作者認為重點是「無論如何都要有趣」,例如她的朋友想建立居家健身的習慣,就買了顆亮晶晶的鏡球放在房裡,打開五光十射的燈光,營造一種嗨翻天的感覺。讓習慣本身充滿樂趣,才會樂此不疲。
#社群的力量
書中有一段讓我獲得啟發的部分,是作者她創立了一個「社群」。這讓她的觀眾可以加入社群,彼此之間可以互相監督,增加動力,也能讓人更有續航力。她的實際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在社群內看到其他人長期寫紀錄之後所產生的變化,或多或少都能獲得信心。同儕的力量是我之前一直忽略的元素,透過這本書的實際案例也讓我產生了其他靈感。
#不求做得好但求做得久
作者引用了一些培養習慣的經典《原子習慣》書中精華,,她認為:「長期的可持續性,會比當下完成的品質還重要。」即使是別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持續去做,最終會累積出人人稱羨的成就;至少,也能成為令自己生命更滿足的能量。不一定要事事求完美,而是要讓採取的行動可以持續下去。
.
【後記:社畜也能變老虎】
.
我很喜歡作者在《原子時間》結尾說的一句話:「喜歡的事認真去做,討厭的事情讓它變得簡單。」的確,有趣的事情再怎麼做也不容易厭倦;而把討厭的事情簡化跟效率化之後,有時候會獲得一種另類的成就感。這本書強調的是下班後「傍晚時間」的應用,我認為同樣值得培養的是每天的「晨間習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小時的力量》和《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兩本書。
另外,作者追求樂趣的同時,還能幫助其他曾深陷同樣問題的人,正是因為她懂得善用如「原子」一般細微的所有微小時間,該投入就投入,該休息就休息,最後終於從原本「隨波逐流」的社畜搖身一變成為擁有「自我主導權」的老虎。樂趣和成就,其實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最近我聽到一句很棒的話跟你分享,矽谷知名的天使投資人納瓦爾.拉維坎特(Naval Ravikant)曾經說過:「對行動要感到迫切,對結果要充滿耐心。」對於下班後的時間該怎麼應用?要有迫切的感覺,先開始嘗試看看再說。這麼做會有什麼結果嗎?要保持耐心,事情不會一夕之間改變,長期、持續、習慣和時間是你最好的朋友。
最後,你想要花很多力氣開始新生活卻輕易放棄?還是輕鬆地從小事做起然後能持續下去?端看你怎麼應用每天下班之後,每一段像原子一般微小的零碎時間。
.
Kobo 購書連結:https://www.kobo.com/tw/zh/ebook/0XHgORL-4jqLfjqcOQbKkQ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TIME
使用期限:8/8~8/14
.
感謝 寫樂文化 提供抽獎贈書
一群互相浪費生命與時間的人們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索忍尼辛:
荒唐嗎?古怪嗎?不可理喻嗎?沒有甚麼不可理解,這正是「作為說服手段的鎮壓」。
俗話說:先打麻雀和烏鴉,到頭就能打到白天鵝。逐個打,最後總能打中要找的目標。大規模鎮壓的首要意義就在於,真正厲害的和隱藏得很深的人單個兒是抓不到的,在大規模的鎮壓中就會落網和滅亡。
為了找理由抓捕偶然或預定的對象,再荒誕無稽的罪名也能羅織出來。
話又說回來,在大多數場合下,並不是非要羅織這些異想天開的罪名不可。有一套非常簡便的標準罪名彙編,探員只需要從裡面挑選出一至兩項,然後像在信封上貼郵票似地貼上去就可以了:
—破壞領導威信;
—對集體農莊持否定態度;
—對公債持否定態度(哪個正常人持肯定態度?);
—對史太林憲法持否定態度;
—對黨的(當前)措施持否定態度;
—同情托洛茨基;
—同情美國;
—等等。
黏貼這些價值不等的郵票是一項單調的工作,不需要高深的技能。探員只需要接連不斷地有犧牲品送上門以不至於浪費時間就行了。行動特派員向各地區、各部隊、運輸部門、學校實行攤派搜羅犧牲品的任務。為了不使行動特派員費神,告密制度便大派用場。
告密是獄外人與人之間進行鬥爭的X光超級武器:只要把一條看不見細細的光束指向敵人,他就必然倒下,這辦法從不失靈。我不記得這類人的姓名,但我敢肯定,在監獄裡聽說過很多在互相清算中利用到告密的事例:丈夫用這辦法收拾失去他歡心的配偶,妻子收拾丈夫的情婦,或情婦收拾情夫的妻子,或情婦因未能拆散情夫的家庭而收拾她的情夫。
各種郵票中,探員最常用的是第10分條——煽動反革命(現改為反蘇)。如果後代子孫有朝一日讀到史太林時代的偵查和審判案卷,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這些反蘇煽動者們竟然是一些多麼不知疲倦的心靈手巧之能人啊!他們利用一根縫衣針和一頂破帽子,利用拖淨的地板或者沒洗的內衣,利用微笑或者不微笑、過分帶表情或者不帶表情的眼神,利用顱裡的無聲的思想、秘密日記裡的詞句、談情說愛的短簡、廁所牆壁上的題字,就可以搞反蘇的煽動大業。他們在公路上和鄉間土路上,在火災現場上,在集市上,在廚房裡,在家裡喝茶時,在被窩裡耳語時,都在進行煽動。只有不可戰勝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頂得住這樣的煽動攻勢:
裁縫放下手裡的針,因為怕丟,便把它別在牆上的報紙上,正好戳進了卡岡諾維奇的眼珠子。顧客發現了。五十八條,十年(恐怖行為罪)。
女售貨員收到分貨員送來的商品,手邊沒有別的紙,就在一張報紙上記帳。肥皂的塊數正好寫在史太林同志的腦門上。五十八條,十年。
拖拉機手為了暖腳,扯下一張介紹某個最高蘇維埃候選人的佈告,墊在單薄的鞋子裡。女清潔工(她負責監看這些佈告)發現少了一張,在他鞋裡找到了。煽動反革命,十年……
五十八條的第10分條是很大眾化的。上至年逾古稀的老太婆,下至十二歲的小學生都能享用。有家室的和光棍的、有身孕的和黃花閨女、運動員和殘廢、醉漢和滴酒不沾的、有眼的和無珠的、有私人汽車的和求人施捨的,一概都能享用。不分冬天和夏天,無論工作日還是星期天,清晨還是夜晚,在班上還是在家裡,在樓道裡,在地鐵車站上,在密林中,在劇場休息時以及在日蝕的時候,都可以同樣便利地給自己掙來一個第10分條。
在大眾化方面,能和第10分條媲美的只有第12分條——「不檢舉」,換句話說就是「知情不報」。上面說過的那些人全都可以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得到第12分條,但更省事,連嘴也不用張,筆也不用拿。你一動也不動,分條會自己找上門來!而所判的刑照樣是十年監禁,附加五年「籠口」(剝奪權利)。
「無辜的人!」這就是被大批趕進勞改營的政治犯替代品們主要的自我感覺。這也許是世界監獄史上的空前事件;成百萬的囚犯都覺得自己是清白的,全是清白的,沒有一個人有罪。(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服苦役的只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然而,這些並非由於信念帶來的必然結果而是由於命運的隨意撥弄而被驅趕進鐵絲網裡面的偶然聚在一起的人群,絲毫沒有因為意識到自己的清白無辜而變得堅強起來。也許正因為這種意識突出了他們處境的荒謬性,反而使他們感到更沉重的壓抑。他們更多地依戀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什麼信念,所以絕對表現不出什麼犧牲決心、團結一致和戰鬥精神。還在蹲監獄的時候,整整一監室的他們這類人竟可以任憑兩三個流鼻涕的小偷對他們劫掠和蹂躪。到了勞改營裡,這類人已經完全崩潰,他們隨時準備著在監頭和盜竊犯的棍棒下、在作業班長的拳頭下低頭彎腰,他們尚有能力去做的只是學會勞改營的哲學(互不聯繫,各顧自己,互相欺騙)以及勞改營的語言。
伊奧利茨卡婭一九三八年進了一座普通勞改營,這個經歷過索洛維茨和隔離所的女社會黨人,看到這裡的「五十八條」,感到十分驚訝。在她的記憶裡,政治犯們曾經是有東西會與人共享的,而現在每人只顧自己活,只顧自己吃,有的「政治犯」甚至拿衣物和口糧做買賣……
他們打斷了「五十八條」的腰骨——從此再也沒有什麼政治犯了!他們把這些人倒進群島的豬餿槽,驅趕他們去工地送命,同時向他們大聲灌輸著勞改營的謊言:人和人是敵人!
有諺語這麼說:餓極就會出聲。但是我們這裡的土著是不出聲的——餓也餓不出聲。
但是他們只要做出很少很少的一點事便可以得救!只要他們不珍惜那條反正已經喪失了的生命,並且團結起來,就可以得救。
有時候整批送來的外國人,例如日本人,反而得到成功。一九四七年在列伍奇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勞改營的上個懲戒勞改點,押來了四十名日本軍官,即所謂「戰爭罪犯」(儘管天曉得究竟他們對我國犯了什麼罪)。正是嚴寒季節,又是連俄國人也吃不消的伐木工作。「不買帳派」很快就扒掉了其中幾個人的衣服,好幾次打劫了他們的麵包筐。日本人迷惑不解地期待著長官們的干涉,但長官們自然是只當沒有看見。這時他們的作業班長近藤帶著兩個高級軍官,晚上走進勞改點長的辦公室,提出警告說(他們的俄語講得很流利):如果你們對他們的暴行不停止,明天兩個發誓明志的軍官將實行切腹,而且這只是一個開始。勞改點長馬上意識到在這事上自己可能找上麻煩。此後兩天,他都沒有帶日本人出工,伙食恢復正常標準,把他們調離勞改點。
為了鬥爭和勝利所需要做的原來是多麼少啊——僅僅是不必珍惜生命!而生命反正是早已完蛋的了。
但是我們的「五十八條」經常是與盜竊犯及日常慣犯混雜起來的,從來沒有機會單獨聚在一起——以免他們互相看到對方的眼睛,以免他們忽然意識到——我們是什麼人。那些能夠成為獄中和營中的首領,具有清晰的頭腦、熱烈的喉舌、堅定的心的這種人早已根據案卷上的特別標記被單獨剔出去,用布團塞住了嘴,關進了專門隔離所,在地下室裡槍斃。
然而根據道家學說早已發現的一個生活中的重要特點,我們應當早就想到:政治犯消失之日正是政治犯湧現之時。
我現在敢大膽地說,在蘇維埃時期真正的政治犯不僅有過,而且比沙皇時期更多,並且比先前的革命者表現出更大的堅忍不拔和勇敢的精神。
這與前面所說的似乎矛盾,但是,非也。政治犯在沙皇俄國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受到公眾的密切注視,在社會和報刊上立即可以引起反響。現在,社會黨人在蘇維埃俄國的境遇則困難得不可比擬,能稱為政治犯的也不止是社會黨人,只不過他們被大桶大桶地倒進一千五百萬人的刑事犯海洋,我們看不見他們的形象,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他們成了啞人,比啞人更暗啞。魚便是他們的形象。
魚是古代基督徒的象徵。政治犯的主要隊伍正是基督徒。他們是一些粗拙的、文化不多的、不會發表演說和起草地下號召書的人。(這些事按他們信仰是根本無需做的!)他們走進勞改營受難和死亡,只是因為不願放棄信仰。他們清楚地知道為什麼坐牢,在信念上卻毫不動搖!他們也許是唯一絲毫沒有染上勞改營哲學甚至語言的人們!這樣的人們難道不是政治犯嗎?
不行,可不能把他們也稱作囚奴!
他們當中尤其多的是婦女。道家說:大道廢,有仁義。罪惡的東正教堂仍然在培育出無愧于公元初年的基督教女兒——那些被投豺餵虎的女教徒姊妹。
遞解隊和墳場,到處都有大量基督徒。成百萬的人流有誰去數?他們無聲地死去,像蠟燭似的只能照亮周圍一小片地方。這些人是俄國最優秀的基督徒,差一些的都動搖了,退縮了,躲起來了。
這還不能算「較多」嗎?沙俄可曾有過這麼多政治犯?它連萬位數都還不會數呢。
但是在我國在扼殺政治犯的工作上是做得如此乾淨,這樣不留旁證,關於其中這些人的故事,很少能浮上水面來。
一群互相浪費生命與時間的人們 在 elsewhit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 SO FUNKY Google Meet線上排舞showcase
花了一整天排畫面畫分鏡寫筆記,一個小時內被這群人直接摧毀,跟原本計畫的完全不一樣😂😂😂可以啦這個很so funky
#有沒有什麼線上最爛排舞大賽可以報名告訴你我們贏定了
#看清楚了SOFUNKY只為你們示範一次
#因為我們排完真的只跳一次
#一群互相浪費生命與時間的人們
#不用懷疑屁王真的什麼都沒跳因為他是團長
#可以這個很SOFUNKY
一群互相浪費生命與時間的人們 在 淨空法師:【最重的不良嗜好】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學佛的同學要警覺,救自己從哪裡救?從根救起,從因果教育救起,深信因果就把戒持好了,就把教學好了。自己得救,就能救家庭,一家得救,就能救你的 ... ... <看更多>
一群互相浪費生命與時間的人們 在 洪萬達- 《消失就是存在》時間展之計畫摘要 寫於北藝大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想想看一群人在同一個會場裡面集合浪費生命卻又互相圓滿,聽起來多麼浪漫。《消失就是存在》要藉著單純的浪費與無意識合作,共同捕捉時間,呈現一幅幅五顏六色弔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