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孤軍
最近,黨產會百般刁難 中華救助總會 與 國防部 合作在泰北為國軍興建 #忠烈祠 的計畫。
黨產會的委員公開在媒體說,如果同意這個計畫,會幫助救總洗白,對黨產會認定救總為附隨組織的訴訟不利。
我對黨產會的政治算計不齒,也不想再和他們打口水仗,只想分享這個泰北孤軍的故事,請大家想想,政府該不該為始終效忠中華民國的泰北孤軍建這個忠烈祠?
*******************
父親離開41年回家時,母親在村口等了他一天
王豪(止戈出品2018-08-10)
從曼谷飛往昆明的航班上,父親王畏天不停地向我念叨大媽做的破酥包,有多麼多麼的好吃,甚至口水都快流下來。我轉而問了他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我母親和大媽,你生命中的兩個女人,你覺得誰更好一些?”
“你的母親只是守婦道,和你的大媽相比,一無是處!”父親的回答就像他的性格一樣,簡單粗暴。那是1991年春節,父親帶著我和弟弟阿旭從泰國美斯樂回老家雲南鳳慶探親。
41年前的春節,身為國軍中校的父親,撇下他的原配妻子,也就是我的大媽,還有兩歲的兒子,隻身逃往緬甸,在那裡認識了我的母親。之後,他們前往泰國北部定居,相守一生。
父親的回答,並不出乎我的意料。
1949年12月9日,盧漢起義。在我所學的歷史中,稱之為叛變。
3個月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昆明。解放軍進城那天,已經脫掉軍裝的父親雙手抱在胸前,站在人群中靜觀這個城市新的主人。
父親畢業于黃埔軍校17期步兵科,後服役於滇軍,至1949年已是中校副團長。
若干年後,當父親向我講述這段過往時,我問他:“你覺得你們厲害,還是解放軍厲害?”
“他們穿得很破,但是步伐非常整齊。”父親沒有正面回答。
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挺進昆明城的解放軍,讓父親感到不安。他調轉身,連夜趕回鳳慶老家,跪在地上對我的奶奶說:“娘,我要去緬甸找三哥,避避風頭,等形勢緩和就回家。”那時,三伯在緬甸跑馬幫生意。
在泰北的華人中,至今還保留著一個傳統,兒子出行或歸家時,都要向母親跪著告別或請安。奶奶沒有作聲,起身去給父親收拾行李。父親的妻子,則把家裡的破酥包,全都裝進了父親的背包裡。
妻子是大他一歲的表姐,青梅竹馬。他們的孩子王磊,僅有兩歲。
那年,父親只有29歲。
父親四兄弟,大伯是舊政府的鄉長,二伯畢業于上海大夏大學,在省立昆華中學任教,三伯跑馬幫生意,常年在緬甸。
1949年,對於富甲一方的王家來說,是命運的分水嶺。
父親一路向西,再向南,翻山越嶺,在湍急的江水中拼命游向緬甸。到緬甸後不久,父親輾轉找到三伯,跑馬幫的三叔,早已不敢回老家。軍校出身的父親並不是做生意的料,時值李彌在緬北招募國軍殘軍,試圖反攻,父親當即前往,任上校副司令。
父親逃離家鄉不久,土改運動在全國迅速展開,曾在舊政府任過鄉長的大伯,是重點運動對象,他也在一天深夜,跪別母親,出走緬甸,遺下大伯母和4個幼子。
1953年,我的二伯也來到了緬甸。在此前,他被關押了3年。關押期間,他的兩個女兒夭折。被釋放後,依然處於被監視狀態。在一位同族人的勸說下,有一天趁著外出趕集,慌張逃走,未及告別家人。到此,王家四兄弟,全部在異國相聚。
王家的下一代,亦未能逃脫流亡的宿命。
大伯的大兒子,作為王家的長子,後來也逃到了緬甸,加入李彌的反共救國軍。在之前,他和奶奶、大伯母等三代人一起,被同台批鬥。他們的身上,有太多的壞人標籤,地主家屬、逃亡家屬、境外國軍家屬等等。
當兒孫們為了活命一個個地逃亡異國之後,只剩一幫婦孺,守著王家偌大的老宅,獨自承受整個家族之於歷史的苦難。奶奶只能整日以淚洗面,他的兒孫們,為了活命接連逃往異域,至她死,都沒有回家。
我叫王豪,1961年出生于泰國北部的一個小山村美斯樂。
在此前,我的父親一直在緬甸,試圖和敗退于此的國軍部隊一起反共救國。這一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緬甸政府的請求下,入緬追剿國軍部隊。後者不得不跨越湄公河,移師泰北。
父親的其他3個兄弟,也隨軍來到泰國。大伯和三伯繼續做生意,二伯後來成為美斯樂興華中學小學部的校長。
父親撤退泰國時,我還在娘的肚子裡。我的母親叫黃淑卿,1958年由雲南施甸前往緬甸,加入父親所在的第五軍政訓處。母親不僅模樣清秀,還寫得一手好字。
那時,父親已經離開雲南8年了,他知道,回家已遙遙無期,37歲的他渴望重組一個家庭。父親托人去做母親的工作,希望娶她做老婆。母親不為所動,態度非常冷淡。母親的態度,讓身為師長的父親不解,他瞭解後才得知,母親曾經有過家庭。父親並不介意,經過不懈努力,母親終於對父親有了好感,嫁給了父親。
一個英俊瀟灑的高級軍官,一個讀過書的大家閨秀,他們的結合,讓無數人羡慕。
父親的四個兄弟,先後在異國再娶,這是一個無奈且充滿愧疚的選擇。留在雲南的四個妯娌,一輩子都沒有改嫁。即使在後來,他們得知自己的丈夫有了新的家庭,他們依然在默默堅守和等待。
意想不到的是,1970年的一天,我的母親突然精神失常!這是一個讓整個美斯樂的人,都無法理解的事情。
20多年後,當我回到雲南,知道了母親的身世,我終於明白,母親為什麼會這樣。
父親的這一段婚姻,過得並不幸福。
父親常年駐紮軍營,母親只能自己帶著四個孩子生活。她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每到天黑,她就要把門牢牢鎖好,檢查數遍才放心。然後點上蠟燭,輔導幾個孩子功課。
母親對我們非常溺愛,每當脾氣火暴的父親訓斥我們時,她便挺身而出,但每次,總是吵不過強勢的父親。絲毫不懂溫柔的父親,從來不會安慰母親。
1970年,在緬北駐防三年的父親回了家,我們一家六口終於團聚了。
有一天,全家外出做客時,母親坐在角落裡一語不發,對所有人的問候都不搭理。就在人們埋頭吃飯時,只聽“叭”的一聲,手中的筷子被她折成兩截,整桌賓客愕然。
她開始一個人喃喃自語,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一會哭,一會笑。
從那以後,母親的行為愈發異常。
1970年,對於駐紮泰北的孤軍來說,正處於生死邊緣。
在此前,他們多次被泰國政府圍剿,之後又為了搶生意和毒梟坤沙打仗。這一年,泰國政府邀請他們做雇傭軍,替政府收復被反政府武裝佔領的地盤,成功後就可成立政府承認的“泰北民眾自衛隊”,獲得長期居留權。
為了更多人的生,只能讓有的人去送死。
身居副軍長的父親,幾乎天天開會研究打仗事宜,照顧母親的事交給了傳令兵。
而母親不願呆在家裡,她經常有些疑神疑鬼地對我們說,父親在外面有了女人,不要我們了。父親深夜開會到很晚,她就帶著最小的弟弟,守在門外,一坐就是幾個鐘頭。開完會的父親看到這個場景,氣得扭頭就走。
有人建議把母親送往精神病院,父親卻沒有同意。他擔心精神病院會讓母親感到害怕。1972年夏天,父親帶全家到清邁度假,他希望換個環境能讓母親的病好轉,但足足呆了一個月,沒有任何效果。
我曾問父親,他會不會像母親說的那樣,拋棄我們母子。
“不會的!”父親的回答,堅毅中,透露著一絲感傷。1950年,他曾拋棄了自己的妻兒。
母親嫁給父親的那一年,雲南廣播電臺開設“對境外國民黨軍殘部廣播”,經常會出現父親的名字,呼籲父親回歸祖國的懷抱,全家老小等候他們回家。
每次聽到這樣的廣播,傳令兵就會默默地退去。父親先是一個人躲在房間裡流淚,之後就是摔東西。對於流落異域的老兵,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面向北方默默流淚的經歷。同樣,在他們的家鄉,他們的母親或妻子,也是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流淚。
等到1961年我出生時,父親四兄弟終於和雲南的家人取得了聯繫。大媽不識字,回信是由哥哥王磊寫來的,每一封信的末尾都會問:爸爸,您什麼時候可以回家?
我能感受到父親的歉疚和無奈,他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能力,寄錢和物品回去。
那時候,中國饑荒遍野。父親寄回去的有炒麵、布匹、炒鍋、紅糖、衣服等等,對於家鄉的親人來說,雪中送炭。
1962年,家鄉來信,奶奶去世了。父親四兄弟相約在泰北的高山上,向北長跪,痛哭流涕。
到了“文革”,雙方的聯繫中斷。直到1978年後,通信再次恢復,也比較頻繁了。只是信的內容,再也不提回家的事情。漫長的“文革”,讓大家有了生疏且絕望。
在此前,父親曾有兩次撤台機會,但他沒有走。在這件事情上,他們四兄弟一致認為,雖然泰國也是異鄉,但離家要近得多。
他們一生,都沒有放棄回家的想法。而現實,卻讓他們成了一群寄居異國的孤兒。
因為父輩們的犧牲和努力,讓我們第二代有了新的出路。中學畢業後,我前往臺灣念書,後到日本工讀。直到1990年回到美斯樂,沒想到父親劈頭就說:“你還回來做什麼,看看這個家,一點溫暖都沒有!”
我有些訝異地看著父親,曾經身為副軍長的父親,腰背依然挺直,但頭髮已經花白。那時,泰北的孤軍已經放下武器,解甲歸田。傳令兵早已四散而去,父親的眼裡,滿是落寞。
我看到瘋了的母親,一個人關在屋子裡,正是盛夏,身上卻層層疊疊穿了五六件衣服,頭髮很髒,身上滿是異味。沒有人能碰她,即便是自己的丈夫。
看到我回來,母親終於有了一絲笑容,但很快,她又對著空中喃喃自語。這個場景讓我非常難受,我決定留下來,守著年邁的父母,不再漂泊。
就在我回到美斯樂的這一年,家鄉的一封來信,讓父親有些激動。信是家裡的一位長輩,受父親的兒子王磊之托寫來的:
王磊和他娘,希望你們能回家看看,王磊擔心你不相信他,就托我來告訴你,黨和政府非常開明,政策也很明確,你們回來不會有事的,我用人頭擔保。
歷史的恩怨漸漸遠去,親人們的相聚,終於可期。
第二年春節,父親帶著我,從曼谷乘坐飛機,開始前往已經離別整整41年的家鄉。
因為通訊條件所限,抵達昆明後,父親才向鳳慶的家人發去電報:
吾已抵昆,攜子豪、旭同返
在決定回家之前,母親清醒的時候,父親曾徵求她的意見,想不想回中國看看自己的父母和姐妹,那時,外公和外婆還都在世。母親猛地站起來,冷冷地答道:“不回!”然後扭頭走開。
這讓我十分不解。
這個謎底,直到我再一次回到雲南探親時,才一點一點剝開。
從昆明出發,坐著汽車在山裡顛簸了一整天,終於抵達鳳慶老家。
時年70歲的父親西裝革履,手拄文明杖,我和弟弟阿旭穿著牛仔褲,一身時髦打扮。那時的鳳慶,到處都是低矮的破房子。
回家的父親,如是異鄉人。
就在村口,遠遠的,望見一個穿舊式藍布衫的老太太站在一棵大樹下。走到跟前時,父親突然站住,他抬起右手指著老太太,用濃重的鄉音問:“你施玉蘭嘎?”
“哦,回來了嘎。”老太太答非所問地說,然後指著我和弟弟說:“哪個是阿豪?哪個是阿旭?”
那竟然是大媽。
在回家的路上,我曾無數次地想,父親和大媽見面時,一定會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沒有想到,在離別41年之後再見時,他們夫妻之間,竟是如此地克制。41年的苦難、分離,以及思念,似乎並不存在。
後來才知道,大媽為了等我們回家,就這樣在村口的大樹下,站了整整一天。父親走到大媽身邊,用手拍拍她的肩膀說:“你辛苦了,你辛苦了!”這對曾經竹馬青梅的表姐弟,就這樣說著話,往家走去。
父親的舉動,就像一位長官在嘉獎勝利歸來的士兵。
一起前來迎接我們回家的,還有父親的兒子王磊。那個曾在信中無數次呼喚爸爸回家的孩子,已是43歲的中年人。而真正與爸爸相見時,他卻難以開口,一直淡淡的,沒有多少話可講。
“小時候一直期盼著爸爸回來,別人都有爸爸,我為什麼沒有。後來長大了,我和媽媽已經不抱希望了。現在突然回來了,就像是做夢一樣,很奇妙的感覺。”王磊很平靜地說。
兩歲時父親就離開了他,但他多年後竟然記得一個畫面:他耍賴皮哭,父親打了他屁股兩下。父親教訓他的畫面,是他對父親唯一的記憶,如同珍寶一樣,深藏於心,一輩子都捨不得忘。
大媽在接到電報時,就開始準備了。他們刷白了房子,從鄉政府借來新的被褥。父親被安排和大媽同住一屋。
我、弟弟阿旭以及哥哥王磊,住在兩位老人的樓上。夜深人靜時,月光從房頂的窗戶照進來,不隔音的木板下傳來父親和大媽忽高忽低的談話聲。
我們同父異母的三兄弟沒敢說一句話,側耳細聽,只聽得父親翻來覆去說了好多遍,“你辛苦了,對不起你們了。”
大媽則說:“你也不容易。”
每當談話陷入沉默時,父親就搶著說:“過去的事你就不用再說了,你們受的苦我都知道。”
強勢的父親,沒有給大媽任何傾訴的機會。
我也終於明白,當我問母親和大媽誰更好時,父親為什麼會說母親“一無是處”。大媽對他的包容和體貼,以及作為一名傳統婦女的隱忍,是沒有人可以相比的。
父親的歸來,讓大媽高興不已,她忙前忙後張羅飯菜,待全家人落座,她卻不肯入座,我去請了好幾遍,她才悄悄告訴我:“我從嫁給你父親那天起,從來沒和他同桌吃過飯,這是老規矩。”
在準備的飯菜中,有一盤浸著油漬的破酥包,異常醒目。
回家的父親,還偶遇了當年隨他征戰的勤務兵,勤務兵頭髮花白,穿著一雙破舊的解放鞋,他正步走到父親跟前,敬了一個禮:“長官,您回來了!”
多年後,父親提到這個場景,依然是唏噓不已。
留在雲南的勤務兵,也曾遭受了歷史的折磨,但畢竟,他可以留在家鄉,與親人廝守。
父親回家的另一件事情,就是修建王氏宗祠。作為鳳慶最大的地主,王家的五代祖墳曾在文革時被毀。當地統戰部門為了向曾為副軍長的父親示好,專門撥了一塊地用於修建宗祠。
在奶奶的墳前,父親長跪不起。兒子出行或歸家時,都要向母親跪著告別或請安,這是在泰北華人中,至今還保留著的一個古老傳統。當年離家時,他告訴母親,他只是出去避避風頭。這一去,就陰陽兩隔。
在40年前,父輩們流離於緬北的叢林中,居無定所之時,留在家鄉的婦孺們,也在驚恐度日。
王家的祖宅曾是一個有著數十間房屋的青瓦四合院,依山傍水,每扇門窗都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四合院前的操場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
1950年後,十多名家丁全部被遣散,只剩一個啞巴忠實地守在奶奶身邊。再後來,所有人被趕出老宅,王家巨大的木門被貼上封條,財產全被沒收,家人住進一間陰暗潮濕的茅草屋,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半年後,茅草屋倒塌了,他們只能在村子裡挨家挨戶借住。
“母親被批鬥時,我只能站在旁邊,邊看邊哭,等批鬥的人走後,才趕快扶起母親,去找點草藥來給母親敷在傷口上。”王磊說。
因為父親的身份,小學畢業後,王磊就不能繼續念書了,開始和母親在生產隊幹農活。
曾為地主婆的奶奶,1962年去世時,連一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心底善良的她,把很早前就給自己準備的楠木棺材,用來給那個忠誠的啞巴家丁下葬了。
她的靈前,沒有一個可以披孝的兒子。
流落泰北的王家四兄弟,其中大伯和二伯,在1990年前政策明朗之前,已經去世了,埋骨異域。
我的三伯在看到父親平安返回泰北後,相信了共產黨沒有說謊,也在一年多後回家探親,遺憾的是,見到了我父親的三伯母卻沒能等到丈夫回家,在一年前去世。
等了一生,就如此錯過。
王家四兄弟,只有我的父親,見到了自己的原配妻子。他們相見兩年後,大媽也去世了。
1993年年底,我成家了,母親的瘋病愈發嚴重,為了探究母親的過去,我帶著新婚妻子前往雲南施甸,去看望外公外婆。
我和妻子去看望外公外婆。
從外婆的口中,我知道了母親的秘密,那是一段連父親都不知道的經歷:出身大戶人家的母親,年輕時曾嫁給當地一青年教師,50年代因丈夫成分不好,夫妻被關進監獄,幾個月後母親以“陪殺”的身份目睹丈夫在眼前被槍斃,5歲女兒也在監獄受了驚嚇,夭折。
母親被釋放後,外婆集齊家裡所有的錢幣,捆在母親身上,送她跨過怒江,逃往緬甸。
我終於明白,母親的一生,為什麼會活得那般驚恐,那麼不安!她對我們的溺愛,對父親的猜疑,都是害怕再失去。可惜,行伍出身的父親,一生也沒能明白母親內心的創傷,他甚至連母親的生日都不知道。終於,母親再也無法承受歷史的沉屙,在恐懼和不安中,徹底迷失了,成了父親口中“一無是處”的妻子。
1994年,我們邀請二伯母前往泰國團聚,那年,二伯已經去世整整20年了。令人遺憾的是,二伯母臨走都沒有去二伯的墓地。她到死,都沒有原諒自己的丈夫。
他們是王家四兄弟中,唯一自由戀愛的。關於他們的悲歡離合,他們的兒子,會在另篇泰北系列故事中講述。
2005年,我的父親和母親先後離世,這對陰差陽錯走到一起的夫妻,一輩子過得都很分裂。他們的內心,各自都有著歷史的創傷,卻相互沒能理解和寬慰。
十年後的2015年,我的哥哥王磊來到泰北美斯樂,我帶他去了父親的墓地。他跪在父親的墓前,就如同他那年見到父親時一樣,依然是淡淡的,沒有多少話可講。
就像做夢一樣。
「丁淑觀校長經歷」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楊麗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新聞] 〈北部〉想上新竹明星高中會考成績至少4 - 看板ju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謝師恩-感謝丁淑觀校長- 新竹市培英國中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建華國中校長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建華國中校長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新聞] 〈北部〉想上新竹明星高中會考成績至少4 - ju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A咖A型A片A級A股A菜B咖B哀B型B級B組B群B肝B股CC霜C咖 的評價
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楊麗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出境事務所》好友製作過程的艱辛~
~借來貼文與你分享~
參與過客家電視台節目製作的朋友都知道,客台每齣戲的製作時間都很長很長,很麻煩很麻煩。有人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出境事務所」,不但這齣戲的主創者辛苦,是的,又配上小本經營的客家電視台,再加上這齣戲製作的困難,這齣戲真的是難上加難,峰迴路轉!山轉、路轉、狀況轉、時空轉、我們也就跟著轉轉轉……。
以生命禮儀公司為題材的連戲劇「出境事務所」,從開始概念之後,不但歷經了八八水災,日本311海嘯、高雄氣爆、空難等等國內外大小傷亡事件,更不要說這過程經歷了國內外巨星如麥可傑克遜、惠妮休斯頓、鳳飛飛、友人趙舒音病逝、演員洪瑞襄輕生、導演許肇任父親往生等等事情。甚至還有總統大選、新聞局關門、文化部成立、IPhone從3S出到6S這些過程。以上包括台灣社會每天上映的生、老、病、死,搭配我們在每天生活中的起伏輾轉,真是令人感概萬千。
像是,這麼多年下來,我也看見編劇呂十元(呂蒔媛)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不斷地跟著這世界轉轉轉。投資拍片大賠錢,被追債、當寫手糊口、前夫官司、當上班族賺錢、、受洗成為教友,兒子青少年的難以掌控、母親的重病與往生,(原始監製我本人在開拍前離開客台,不知有沒有打擊到她?)…..
記得以前看過某個知名星座專家說,雙魚座的手大都比較纖細,符合感情幽柔的特質。但看過呂十元這個雙魚座雙手的人一定都知道,她的手掌異常厚實、手指粗闊(電腦鍵盤怎麼沒被打壞?),如果,你只看到她的手,你一定會以為,這其實是一個男人的手,同時猜想她從小若不是田徑鉛球選手,就是勞碌命,洗衣、拖地,還是後來去工地作板模的?相處下來,她的個性外放又大辣辣,和她對罵對嗆,前面會出現崩裂的畫面,卻,心思細膩、柔軟又貼心,以及甘願慘死的「韌性」特質。確實是這位「運轉手」與林曉菁、經理林曉蓓、客台戲劇組黃桂慧、饒瑞軍、邱瑞清、劉郁彥、羅乙心等人得以完成這齣戲,得以在「波折不斷」「苟延殘喘」多年後,排除萬難正式開拍,客台上下一心推動、成功播畢。
呂十元,是這齣戲的編劇、也是這齣戲最重要的發起著,推動者,校長兼撞大鐘。原來是他硬推著大觀公司的製作人陳希聖大哥來一起談的(台內喝茶談、外面喝咖啡談,很多次)後來,在劇本完成後,眼看此戲萬事皆不足,諸事皆不順的情況下,也只好跳下來兼任製作人。同時,在接觸、篩選了很多很多導演,但都因各種條件無法參與拍攝的情形之下,她一度還跟我說,她也可以接導演!!我當時覺得她瘋了,之前「聖稜的星光」最後她也去收尾了,但我不贊同這個主意。
其實一開始在我心理設定的導演人選,就是「牽紙鷂的手」、「甜 秘密」的導演許肇任。我仔細比對過上次「紙鷂」合作的結果,許肇任的草根個性,與影像風格,很會處理這種多線敘事的故事,呂十元的劇本裡頭的對話都直接又犀利,若沒有一個可以緩衝處理的導演,這齣戲會非常吵。還好許肇任最終還是從頭尾的投入完成,看似放任演員卻把一個一個的演員個性雕塑成功,沒有重複的性格,處理悲喜交加的手法純熟流暢。但說起全面投入這齣戲的呂十元,在張羅這齣戲的忙碌日子裡,還客串了吳慷仁病榻上的媽!(是的,就是她~聖鼻握住那雙像是父親的手....)。去看許肇任的創作電影「甜 秘密」,就可以明確知道這位導演的特性,敘事總是輕盈、生活又幽默,但濃郁的感情與戲劇張力卻可以毫不造作自然流露出來。這次的故事真的被導演形容是「笑到哭出來、哭著笑出來」
整個案子的概念的提出,其實比日本「送行者」還要早,當然,你要挑剔「六呎風雲」更早,但我也沒話講。可這是一個以禮儀師職場的故事,初始大綱與架構叫做「微笑說再見」,就是一個完全屬於台灣的故事,這難度就高了幾倍了吧!?這題材還曾經獲得當時新聞局的戲劇補助案,卻因為當時的電視環境下,歡暢的愛情篇章才是主流偶像劇的需求。於是乎,在遍訪所有商業電視台之後,沒有電視台要做這種「死人」題材,時效一過,她也就放棄這個補助案了,還讓製作人陳希聖的公司,因撤銷此案,失去了未來幾年參加補助的機會。
我一向主張客家電視嘗試多元的題材與形式,這樣,我們才能在每年台灣戲劇百花兒齊齊亂亂放之中,找到一個亮眼的位置。客台這個平台,確實接納了許多的新點子,嘗試新玩意,在許許多多台灣很棒的影視團隊大家通力合作之下,產量不多但還可以看到亮麗的成績。而十元跟我提了這個「坎坷身世」的題材之後,我就決定要讓齣戲在客家電視製播出來!
時間再往前推,我與呂十元首次「交手」,是在2006年。那一年金鐘頒獎典禮在高雄舉行。她製作的「聖稜的星光」擊敗了我參與的「草山春暉」拿下了最佳連續劇。我則是倍感意外的以「草山春暉」擊敗商業電視台的各齣收視劇作,上台領取首次增設的最佳行銷獎。在後台有報社記者問我最佳連續劇這個結果怎樣?我說我沒看過那齣戲,但我過去一年聽過那齣戲拍攝期間許多悲慘的拍攝八卦,換了好幾個導演之類的…..而且製作人挺慘的賠了許多許多錢。
後來,我來客台的第一年,想要嘗試吸引年輕的觀眾加入客家電視的收視,當年「命中註定我愛你」引發的新一波偶像劇熱潮去尋求可能的機會。於是我們選定製作「花樹下的約定」作為一個嘗試。這齣戲當年在ppt確實吸引了不少的討論,我們以貼近台灣現狀、「自然語」的呈現方式,在數據上成功拉攏了一些年輕觀眾的關注。其中、有幾集故事的編排與衝突敘事很精彩,我問製作人,這個部分是聯合編劇的誰寫的,相當不錯,他們告訴我的名字,就是「呂十元」。我說,「蛤,聖稜的那個呂十元?」
「牽紙鷂的手」成為我們首次「攜手」合作。我們密集的開會,她也熱烈參與討論演員、主題曲等等。那次的經驗,讓我見識到一個任性、韌性的雙魚座,是如何踏實的對於自己劇本負責!客台編審小組有我、黃桂慧、饒瑞軍、龔心怡等大家「機車一族」們。其實我承認,我們對劇本確實很磨很磨,但其實,「牽紙鷂的手」的劇本討論過程,除了一些貼近客家人生活的陳述點,以及少部分不合理、不合邏輯的橋段之外,是少數很快過關的戲。但我知道她功課做得非常充足了,深入中途學校的老師、學生,踏實地弄了一年多的劇本,難怪可以讀來精彩萬分。
2010年播出「牽紙鷂的手」齣戲很成功,同時,她也如預期地拿下了金鐘獎最佳編劇。得獎那晚慶功宴後,我們一行人續攤到吳中天開的餐廳,在場的還有導演許肇任、演員柯淑勤、黃采儀、造型設計師姚君、馬志翔等人。就是那時候,十元又再次提到這「出境」的這題材!我覺得很喜歡,就討論了合作的可能性。
一再提到呂十元這人有一股超級超級超可怕的韌性(請十元往後不要有壓力,消失了也無所謂),這齣戲劇五、六年前啟動討論,中間斷斷續續進行著。我明確告知她,可以啟動劇本研究了,但還沒簽約,她就投入田調工作。約莫又花了三個月,她就不知道跑了多少葬儀社,尤其,我們特別強調客家村的桃竹苗等地(也藉此拉拉關係,看看未來可否協助拍攝,畢竟一場喪禮的人員、『架司』非常多,一定要有個十幾次吧!不然很難獲得認可的,這是此戲的基本要求。她不知和多少位的葬儀社人員接觸、還去了殯儀館,去蹲點、打關係,認識一大堆有的沒有的禮儀師,觀察他們每天的生活,收集他們的心情,收集了非常非常多精彩的禮儀師生活、個案故事。所以,當時我們每週定期的劇本會議,我總是非常驚訝,對於家屬面對生死有如此豐富的場次與細節處理,這齣戲已經深入這個工作職場,可以說是非常棒的職場劇本典範。十元為了其中每個儀式用語的準確無誤,特別商請禮儀師加入了編審行列,確認每個採用的話語、規則完全合乎目前的真實情況。
接著一年半多的劇本寫作,與我們數不清的劇本討論與來回折磨修改,三年前(2012年)年底,就幾乎就把所有的劇本完成了。最後一集雖然大致寫好了,但我們大家對於故事的結尾沒有共識,或是太有想法,一直在糾結。
日本發生311大地震,讓十元想把最後一集的場景放在福島,讓這齣探討生死的戲劇,可以拉到巨大的災變現場,除了讓主角在生命的領悟找到出口,也可以把製作規模再往上提升。呂十元研究到福島每年會舉辦馬拉松比賽,她再311事件一週年的時候,希望能呼應劇中一開始定位的主題「人生像跑馬拉松」,讓本劇有這樣的延伸。想像看看,最後一集,離職的聖鼻參加了在日本福島舉辦的馬拉松,是多麼壯觀而有力的的場面阿~……。於是乎,我們透過各種各層關係、寫了一堆企劃案、還找人翻譯成日文,尋求前往日本福島拍攝的可能性。中間老爹(我們對上帝的暱稱)幾度青睞,聽說誰誰誰有門路,誰誰誰有條件......結果都是空歡喜。
就這樣,2013整整一年, 她都在四處奔走找錢,找合作的禮儀公司單位(北從金山、三芝、桃、竹、苗、一路南下到高雄、屏東,)找最適合的拍攝場地!(便宜不收錢更加)我不斷接獲電話說要以正式電視台的名義,監製的身份去拜訪某家某家的誰誰誰尋求合作。呂十元還「肖想」尋求大型投資片商,增加此劇籌碼,增加這齣戲的拍攝資源。但一年中間一直出現奇蹟,一直失望收場,依舊沒有人要理。為了要呈現最後一集的普世價值(其實是想拉大格局,增取更多經費與成就故事高度),我們找人探詢日本的拍攝單位、新加坡、馬來西亞,夏威夷….去好幾家旅行社拜訪、看有沒有可能機票提供。去幾個當今台灣最大型禮儀公司談合作,當然十元也跑過幾家電視台洽談合作……是的,一一都「歡欣鼓舞」地失敗收場。
2013年底,我好累,深思熟慮後,決定暫時離開電視圈。為了確保這齣戲可以確實有預算開拍,得到徐台長同意,我先將「出境事務所」再一次地排進了2014年的年度計畫與預算,交差後離職。
波折不斷,這樣的預算結構,已經沒法滿足呂十元的想像了,她這時也準備打退堂鼓了。基本上,提早作業,就是計劃周全後可以省預算,但這戲的格局,必須有更大的支援。這時候,林曉菁製作人站出來了,二話不說,力推全劇組前往高雄「吉園」的願行館拍攝,這家公司的全力配合,讓這齣戲有了接續的轉機。態度一向積極的青雲姊特別挪了錢、加了碼,再加上安撫、威脅、催促,讓這齣戲正式進入開拍籌備 。
為了因應各種新狀況,呂十元這人,又line、臉書、手機電話交相輝映、持續干擾的招喚小弟我,重新回到製作會議上!由於洽談的演員紛紛定案,除了要將劇本的角色與最後拍板的演員特質契合、最終的工作預算與拍攝條件依然拮据,而又希望更貼近台灣現今社會的話題與事件,呂十元又耐心的再度從第一集開始重新審視修改,我們又從第一集開始劇本會議。不但將角色再做微調修改,也拿掉一些很好的梗(碰巧有被其它戲劇用去的梗,呂十元不想有重複感)。於是觀眾可以看到此劇一個個非常鮮明的角色。而在最後幾集,「高雄氣爆」的事件也入戲了。抱歉,這並沒有額外編劇費用可以給呂十元),是的!這種毅力驚人的個性,造就了這齣戲的劇本如此犀利準確,不拖泥帶水,又偏辟入裡的帶大家進入又哭又笑的戲劇中。
劇本創作的過程,編劇呂十元(呂蒔媛)問我,同志題材,客家電視台有禁忌嗎?我說,生死的題材都願意拿來做了,還有什麼問題不能寫?盡量發揮吧!我還怕她找不到新的故事觀點來處理,也特別請她多詢問一些同志的朋友,針對我們尖銳的處理,是否傷及同志。畢竟八點檔要在最後幾集論述這個題目,要有充分的保握。所以最後幾集的重頭戲,她安排了麥文孝(邱德洋飾)在高雄氣爆喪生,同志伴侶在面對死亡衍生出來了一些問題,真實動人、發人省思。
這齣以禮儀公司職人的故事發展出來的連續劇,最難的是不能「一路哭」,必須有正面力量暗暗在其中湧動,不能偏廢悲歡一方,必須交織哀喜事件,角色多元又獨特, 有著日劇職場劇深入且豐沛盈滿的人性溫暖、又有美劇單集主題多線發展明快的特色,段落起伏與敘事節奏必須拍拍準確,當然也必定要有台式偶像劇的幽默與風趣,還有,這齣戲也真實呈現「現代客家人的生活風貌、樣態」還有客語、客語、客語的學習門檻考驗著每一位演員!我們也非常知道,這齣戲必須要有幾位指標性的一線演員來演出,不然很難獲取矚目,這個主題下,每一集生生死死、來來去去的演員是必定的,我們又堅持不可以隨便找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等大特、臨演來拉低表演與戲劇的質感 ; 單集預算只有一百萬(這是後來台長徐青雲東挪西揍,應擠出來的預算),而且一旦開拍,必須趕趕趕~趕完當年度完成一定數量的驗收(客家電視台是標案,會計年度的問題)…….各位昏了沒?很難吧!
關於語言的問題,十元與我們一直有爭執。客家話是台灣的語言之一,十元卻一直覺得客台是小眾,因為語言的因素,演員難找,觀眾挑惕,平台露出困難,難以引發大眾媒體的討論與廣大收視人口。她希望這是一齣「偶像劇」,她完全不看好客家話戲有多少人會看?這樣直白又殘酷卻又真實的提醒,對於客家電視來說,早就是多年心中反覆尋求突破點了~就在籌備戲劇的這幾年,客台連續三年的金鐘連續劇編劇獎入袋,單元劇編劇也獲獎,同時,還拿下了最佳單元劇、以及以「雲頂天很藍」擊敗「犀利人妻」拿下了最佳連續劇。其他演員與個人獎入圍或得獎無數不提了,甚至我們在亞洲電視節、首爾戲劇節等等國際的影視交流平台獲獎,客家電視確實以所謂「非主流小眾」頻道之姿,贏得了一些好評。這次以各種平台推廣此劇,客台新台長儒林、節目經理曉蓓、行銷經理玉玲、麗惠與行銷部的同仁,開發了好多平台播出,整個行銷活動非常深入而多元,真的很成功。所以,謝謝十元曉菁團隊願意一起耕耘這塊客家語言戲劇園地,讓這齣戲的演員表現出表演的最高誠意,精準又標準的客家話!也增添了本劇演員在地生活的說服力,幾位演員本身的表現也提升一層!黃姵嘉、吳慷仁、林雨瑄、邱德洋、楊麗音等人在楊宗樺的語言指導下,把角色的真實感受,用客語淋漓盡致的表演出來了~。
這些年以來,許許多多知名演員願意學習客語演出這件事,已經成為台灣戲劇界的亮點,我想,至少客語可以以貼近大眾姿態,向整個社會挺進,甚至這樣優質的客家戲劇,透過諸多新平台,向世界發聲,已經有一個初步成果了。
那天,一個朋友問我關於此劇的事情,我說,這齣戲應該是客家電視過去十一年的一個方位成果的檢驗,而這是一棒接一棒的結果,尤其感謝中間持續接棒的黃桂慧!!幸好有妳吃苦耐勞!!(而且有sense!)
如今,這齣戲播映完畢,回想過往種種,像是一場美麗的夢實現了。
其實,如果有機會可以看到「出境事務所」的劇本,您會看到,戲中角色的每一個人說話的口氣,是跟呂十元本人越來越像,而在曉恩身上,我看見更多呂十元的影子。
「道愛、道歉、道謝、道別,是人生必經的課題。」
謝謝十元,妳給了我們大家一次人生的洗禮!
而且,妳對自己作品的負責,真的給台灣編劇做了一個最好的示範。
希望台灣的影視製作業,正視這齣戲的過程,給編劇更大的尊重與加油!
「出境事務所」這齣戲算是我在客台畢業後,終於修完的學分,也算是客台工作階段的結束。我自己學習很多,感恩ㄧ起努力的朋友。
PS義氣柯淑勤超挺這齣戲,是最早最早就確定要參與演出的人,然後她學了客語,也要感謝後來願意共襄盛舉的演員們!你們有種!演出:吳慷仁 柯淑勤 黃姵嘉 謝瓊煖 郭鑫 朱芷瑩 林雨宣 羅思琦 邱德洋 楊宗樺 谷德剛 羅啟紘 特別演出:古斌、瑤涵沂、丁也恬、徐麗雯 陳文彬、林志儒 楊麗音、吳政迪 、林浿安 .黃采儀 高盟傑 陸明君 廖慧真 洪綺陽..........etc.
呂十元
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建華國中校長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推薦與評價
校長 室| 校長簡介- 建華國中黃信騰校長學歷:國立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經歷: 導師、教務主任、輔導團員新竹市十二年國教宣導團團員新竹市 ... ... <看更多>
丁淑觀校長經歷 在 [新聞] 〈北部〉想上新竹明星高中會考成績至少4 - 看板ju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86891
〔記者洪美秀、王駿杰、廖雪茹∕新竹報導〕一○四年度國中會考成績出爐,新竹高中表示今年入學成績需五A,新竹女中是四A一B,實驗中學除五A外,還需要比+的等第多寡。
培英國中 最高分有10人
而新竹市培英國中「最高分」五A++再加上作文六級分的有十人,其中胡皓羽所寫的作文「捨不得」被評為詞藻豐富的寫作範本。培英國中校長丁淑觀說,今年學生表現比去年好,有廿名學生成績是五A++、一百五十人成績是五A,四A一B可望進第一志願的學生更達兩百一十人。
建功國中部 2人最頂尖
建功高中國中部今年五A的有四十四人,打破過去紀錄,此外五A++有十人、作文滿級分有十人,陳唯中及李佳欣則拿到五A++及作文滿級分。
陳唯中是班聯會主席,也是童軍團的重要幹部,國一國二是學校奧林匹亞科學遊戲競賽代表隊成員,還代表竹市擔任美國加州交換學生與接待家庭、並獲建功風蟬文學小說獎。李佳欣則說,爸媽不太要求成績表現,鼓勵自由發展,有這樣的成績除了自己努力,學校的自由風氣也讓她能快樂念書學習,收穫很多。
光華國中則有九人五A++,五A有九十二人,但數理資優班已有一人錄取建國中學、七人錄取實驗中學。此外,光武國中也有九人五A++,其中有三人同時拿到作文滿級分,而五A的有七十二人,比去年六十五人還多,其中有罹患心臟病及亞斯伯格症的學生,但都表現優異。
成功國中 高分群冠竹縣
新竹縣成功國中五A++有八人,作文滿級分六級有十三人,五科A則高達八十八人之多,在竹縣各校中最為亮眼,其中沈薏寧、林政孚拿到五A++及作文滿級分。
沈薏寧說,面對會考多變、靈活的作文題目,廣泛閱讀並融會貫通很重要,現在的學習方式太偏重補習式的死板記憶,缺乏閱讀習慣的養成,無論小說、天下雜誌或美術期刊,她都愛看,因為閱讀除能增加素材及新知吸取,也能培養思考判斷的能力。
林政孚則說,準備大型考試心態很重要,保持平常心,懂得適當紓壓才能在考場完整發揮,不留下遺憾,他指出,由於自己的數學稍弱,準備考試期間只能多買題庫作答,熟練基本題,最後才成功通過考驗,獲得好成績。
關西國中 今年成績躍進
新竹縣關西國中今年有十二名學生,會考成績達到去年錄取竹中、竹女的標準,較去年四人大幅成長;其中,鄭達玄、彭仕宇和彭星渝都拿到五A。十二人中有七人是直笛藝術才能班,去年還摘下新竹縣音樂比賽直笛團體組冠軍。
關西國中體育專班十二名畢業生,全部以棒球專長錄取高中職學校,他們大多來自原鄉,且不擅長表達,但國文教師焦宇禎以他們練球和比賽經歷豐富,鼓勵他們將生活經驗融入作文中,這次竟有十人作文拿四級分,師生們都感覺格外驚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3.86.18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uniorhigh/M.1433556568.A.A2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