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盡之後,如何繼續?】——《狂舞派3》
成長的痛苦,不再只是問:「能為什麼去到幾盡」,而是即使願意去盡,要如何繼續?
首集談夢想的代價,可能是付出多少努力,投放多少時間,是個人選擇與自由意志。但這回,電影將舞者、創作人、藝術家的實際所需條件,排山倒海逐一陳列:和空間有關,和租金有關,和生存權有關;以及,正在從事的藝術文化工作,有沒有被消費利用的價值有關。
電影取景於九龍灣至觀塘至牛頭角的工廈區域一帶,是藝術工作者、創作人的棲息地。曾經(或現在)在工廈紮根的人們,無法不對電影中出現的每一條街道、隧道產生情感連結。坐在我身旁的,正是曾經在觀塘工廈合租工作室的伙伴;回憶不斷湧現:曾與誰出 Crew、「恰下」的生活日常。然而,我也是因為觀塘區(是,是 @fuck.kt.everyday 的觀塘)租金和交通問題,而轉往別區的人。不同界別的創作人,這幾年,大概也是好不容易找到能負擔的單位,一旦租約期一滿,加租是定律,要麼焗捱貴租,要麼另覓單位搬遷,在這樣的重複輪迴中,不停遷徙,掙扎求存。
電影中,當城市正翻天覆地發展改建,主角煩惱的,是「有冇錢俾家用?」、「有冇工開?」、「有冇飯食?」、「仲俾唔俾得起租?」,偏偏「做得好不好?」「係咪做緊真係想做嘅嘢?」,已經不是先決。如戲中的 Hana(顏卓靈),會被身邊的人諷刺、勸退:「你不用那麼努力」,因為,別人不在乎你做不做得到,做得好不好。「你做番之前咁就Okay」,是最讓表演者/創作人無奈的要求。
懷著野心,為了追趕躍上看似能通往夢想的列車,接受附帶條件,不停銷售、消費自身的初衷,不惜背負棄守理念的罪名。因為「森林冇嘢食」,內心的猛獸被各種處境馴服了,和顏悅色地進行馬戲表演,遵從遊戲規則了,適應了,妥協了,認命了,曾經渴望得到的似是得到了,但連當初唯一能落腳的據點,都被連根拔起,被發展商挾住街頭藝術文化發展的名義,改造成一個平民如你我,再也消費不起的主題樂園。
遠離首集的青春熱血童話基調, 《狂舞派3》是一齣不只屬於年輕人的殘酷城市寓言。
喜歡《狂舞派3》沒有 False Hope,沒有高舉正能量,沒有主角一定要是好人同一定「啱」的定律,甚至個別角色明知與價值觀相違,也選擇向利益低頭。角色不一定需要被同情(人也是),但需要被同理。導演選擇不重複勵志夢幻,讓主角面對諷刺荒謬的處境,利與義的角力;電影寫實刻畫微妙的「人性」,如在向觀眾提問,在這個畸型城市生活與生存,誰能保持澄澈如水?如何撇清自己,沒有間接助紂為虐?城市勢不可擋的發展中,「很多事情」我們早已知道,猶如在發清醒夢。「人」在渴求利益時,如此搖擺不定,明明不妥,卻仍自我說服「感覺良好」;當身體不從心,反覆「揀錯」,「事與願違」,往後的時間,只是用盡力在 make the wrong thing right。
眾多角色中,當中顏卓靈和 BabyJohn 的戲份尤其難演,但二人的情緒流動極具感染力;劉皓嵐(小華)與奶茶的相處動人,還有極令人期待的鍾雪 @chungsaid ,以及一眾新演員未能盡錄細說。
電影最後的一個鏡頭,是關於下一代人,在瘋狂興建中的偽樂園工地,仍然做著相信的事。
有人說電影有點長,但現實中,生命的磨難,更長。
感謝導演,感謝演員,感謝電影。
願,好戲有好報。
全文刊於 @metropophk
以上,是累積了一段時間的觀後感,需要時間沉澱,如何繼續,無論創作或是呼吸。
#thewaywekeepdancing
#thewaywekeepbreathing
正在做 FYP/Hon Pro的同學們,去看吧,其實不只是戲院要人,人也需要戲院。
P.S.《狂舞派3》的Postcard系列,是由 Quistography 曾覓 拍攝劇照及設計。
⋯⋯⋯⋯⋯⋯⋯⋯⋯⋯⋯⋯⋯⋯⋯
關於 Golden Scene 戲院
《狂舞派3》首映定在初七人日,戲院重開之日,亦是 GoldenScene 電影院開幕日;
風聞已久,但來到門前,夢幻到如置身平行時空。
不只逆市開戲,是逆市開戲院;在最難的時代,GS總是堅定地做不容易的事。
是夜碰見熟悉的人們,因為電影而認識,因為電影而凝聚。
以後,即使偶然失散,知道相約在哪裡重聚。
堅尼地城吉席街2號
2021.02.18
#多謝高登先 @goldenscenehk
感謝 @winnietsanglaifun @fhmtsang 🙏🏼
七人定律 在 昏鴉 The Murky Cro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完了比后羿棄兵好看
七人定律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位出身台灣的世界頂級菁英
這傢伙到底是何方神聖?讓負責台灣安全的國安會三大巨頭,三個鐘頭從頭到尾聆聽他一個人演講。」
前不久,職掌台灣安全的最高機構國安會,透過管道安排,邀請美國一位具有特殊背景的神秘人物來台,對內部做了一場有關「台海危機處理及危機化解」的專題演講。
現場聆聽者有國安會秘書長莊銘耀、兩位副秘書長,以及海基會、國防部參謀總部等相關主管幹部。 兩個小時的專題演講結束後,與會的不少高階將官、重要幹部等,都對這個身高不滿一百六十公分,模樣並不顯眼的台灣學者充滿疑惑:「這個從英國請來的小個子到底是何來路?能令長官們這麼信他。」
這個人是邱強,道道地地的台灣人:認識他的人都稱呼他「危機處理大師」。拜科技之賜,美國近年冒出不少華裔億萬富翁:不過,邱強是極少數不靠科技而能晉身億萬富豪的台灣人。 他的專長極為特殊:他開的公司全世界僅此一間,別無他 家!美國企業界封他為「危機大師」。他靠分析風險與化解危機致富,公司共有一千多名各種領域專家,工作只有一項:解決危機。 從三十五歲創立公司至今十四年。 邱強 博士的危機處理公司,總共在十幾個國,處理過一千六百多個不同的危機,從美國三哩島核能掌故、大停電、波斯灣戰爭到俄國核能外洩、土耳其大地震都是這位蜚聲國際 危機 博士的代表作。 除了國際性的危機處理,美國企業家口中的Chung Chiu,更是許多跨國性集98遇到經營危機第一個想到的救世主:包括全球知名比爾.蓋茲的微軟公司、資本額高達兩千億美元猶太人開的石油公司Texaco等世界前五百大公司,都曾經委請這個來自台灣的「 小巨人」:幫忙化解各種經營危機為轉機,到現在,這些大企業的某些老闆仍然與邸強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雖然身為風險與危機處理公司的總裁,而且是美國知名的華籍億萬富豪,邱強一向很低調,沒必要不接受各種媒體的採訪。
本刊獲悉他應國安會邀請來台秘密演講,透過管道安排,在他離台飛美前夕,獨家採訪這位全球獨一無二專靠化解危機致富的億萬富豪。今年四十九歲的邱強,出生書香世家。 父親邱言曦(楠)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新聞系,一生任職公務員,幹到新聞局副局長退休、之後獲聘為美洲中國時報的首任發行人。
邱強高中考上建中,但他坦承年少輕狂,好玩不愛念書,邱強說:「我玩到連教科書都扔掉了,真是玩得很離譜!」 直到考前三個月,才重新買書苦讀,結果考上清大核子工程系。邱強說:「清華四年最大的收獲,是建立我思考邏輯的底子。」 當年,邱強是掛車尾最後一名考上:畢業時,卻是全班第一名。
之後,他跟一般念理工科的畢業生一樣申請留學,他以百分之一的幸運機率,竟然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核能工程研究所的就讀許可,厲害的是學校還給他獎學金(只有一個名額)。能打敗那麼多的競爭者獨獲青睞,邱強自己也感到很驚訝。 第一天報到時,他大膽問系主任:「為何會選中我?」系主任笑著回答:「不是你特別優秀,也不是別的學生比較差,最主要的原因是你雖然最後一名考進清大,卻是第一名畢業,我們認為你有潛力!」 邱強念了一年就順利拿到碩士,指導教授認為他資質不錯,攻理工最好也要懂得企管,於是建議他到隔鄰的哈佛修商務管理。
邱強在哈佛念完八個月的課程後,獲益良多,他說:「麻管理工學院讓我學習數據分析:哈佛增強我的邏輯概念。還有認識了馬英九和他的老婆周美青,又碰上台灣退出聯合國,那真是一段令人動容的歲月。」 回到麻省理工學院,邱強轉攻機械工程博士,指導教授剛巧是系主任。邱強覺得很幸運,教授讓他率領一組十六名大學生協助做流體力學的實驗:他自謙運氣好,人時地都配合無間,竟然在八個月內,博士論文與實驗一氣呵成,又通過博士面試,使他打破以往紀錄,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八個月就獲得博學位的研究生,當時,他才二十四歲(他因身體因素沒服兵役)。
由於表現特別優異,邱強一拿到博士學位,就進入全世界最大的燃燒工程公司當核工程設計師。他運用他博士論文發明的「邱氏定律」,幫公司提升三十%核能發電的功率,第二年立刻被破格拔擢為經理(通常須四十歲左右)。 二十七歲,這個身材矮小的「台灣ㄧㄣ仔」,已經被美國政府核能管制委員 NRC 聘請為三哩島核電外洩首席調查員,帶領十六個核能專家,分析處理這次意外事故造成的危機,以及日後預防化解之道。
這是他第一次在大事故危機處理嶄露頭角,美國政府對這位年僅二十七歲的台灣小伙子,特別刮目相看。 邱強的優越表現,讓許多白人既欽羨又忌妒,在公司也受到一些排擠,因此,當他三十五歲當上有色人種最高職位資深經理,他決定離職。
人才總是不會被埋沒的,市值達三百二十億美金的南加大電力公司,立刻聘請他當副總裁。 當時,南加大電力公司因經營管理不善,股價從二十一美元跌落至十四元,可是高層始終沒發現癥結, 邱強 博士當下向總裁提出,必須立刻做緊急危機處理,否則不僅股價持續下跌,甚至 會危及公司生存。 南加大電力公司總裁撥款四百五十萬美元,讓他成立危機診斷及化解小組,他用了十名各專業領域的精英,花了七個月時間研析處理,對症下藥,公司的營運獲得立即明顯的改善,股價也重新回升到二十一元。
他也因此發現,美國有許多跨國企業,卻沒有一家專門解決危機的公司,於是,他跳出來組成全球惟一的危機及風險管埋公司。
接下來,找上門的大企業是美國第二大的石油公司,當時市值達一千億美金的Texaco。 他們透過南加大電力請邱強幫忙把脈,當時Texaco碰到生產成本過高、銷售速度太慢,導致競爭力薄弱的問題,邱強花了五個月時間,透過科學的數據分析,發現最大的問題出在管理制度﹔而公司知道有危機,卻查不出危機的原因,以及化解的方法。 邱強因為成功幫這些跨國性集團解決危機,連世界猶太人首富開的市值達兩千億美金的Home Depot家具連鎖店,也來請他開藥方這次,因為遭逢美國經濟不景氣,存貨又過多,邱強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提升了四十五%的業績成長率,雖然時間長了些。猶太首富還是很感激他。
一九八六年,舉世最大的電腦軟體微軟公司,比爾蓋茲下面第四號人物科技執行長席思麥,也親自登門求診。 微軟的病灶跟一般公司不同,微軟的軟體雖然稱霸全世界,但卻有本土語言翻譯的障礙,也就是如何讓「產品當地化並被接受」,而且要比競爭對手快。 邱強透露,他只用三個月的時間,就解決了微軟的「速度危機」,至於是何妙方,他說基於職業道德與商業機密,無法洩漏,否則必須付出高額的賠償。
不過,這位國際公認的「危機化解大師」點出,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危機,有一個共通處,就是:什麼是危機?怎麼樣發現危機?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他目前接的case幾乎都是國際性的集團,而且並非來者不拒,有兩種情況他會婉拒﹔一種是已經病入膏肓﹔一種是因為股價跌落,大股東要求問診,執行者僅為應付做形式上的敷衍。
此外,如果遇上兩家同質性的公司,他一定堅守職業道德,只挑選一家。邱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九九零的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突襲,代號「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 邱強首度透露這段秘辛,邱強首度透露這段秘辛,一九九零年9月,他突然接到白宮首席安全顧問約翰史勒辛格的緊急電問他:「可不可以研擬伊拉克可能再度發動戰爭所造成危機的各種分析,並以科學客觀的數據研判哪些危機可能發生?」
五角大廈要他負責「沙漠風暴」行動的「危機數據分析及破解」,邱強立即招集危機處理及數據分析的博士精英,成立秘密七人小組,花了四個月時間,研擬出伊拉克可能對阿拉伯或美國發動戰爭的一百二十八種狀況,並針對每一種情況找出化解之道。
周詳的模擬計畫完成後,他親自飛往華盛頓DC,到白宮與約翰史勒辛格報告,並為此在白宮與其他專家開了三次冗長的機密會議。一九九一年一月底,美國決定在 二月二十三日 發動突襲。 約翰史勒辛格又打一通電話給他,請他研擬在發動戰突襲時可能導致的危機﹔這次,邱強的危幾處理小組研擬出五種可能情況,並提出破解之道。
這場驚動全球的「沙漠風暴」突襲行動,完全在美國的掌握之中,在七天之內迅速攻下伊拉克,美軍付出極少的代價,伊拉克卻死傷慘重。 邱強再度透露一個秘辛:「如果伊拉克也有做戰爭危機數據分析及破解」,邱強立即招集危機處理及數據分析的博士精英,成立秘密七人小組,花了四個月時間,危機處理,美國不可能在七日內打完而且美國最擔心的一種情況,伊拉克根本沒有想到。 如果,伊拉克用上這招,美國一定投鼠忌器,這場戰爭不見得會快速打贏。」
當然,美國政府付出一筆相當豐厚的酬勞,邱強在「沙漠風暴行動」的風險分析與危機處理,讓他不僅名利雙收,更提升他公司的國際知名度。
1999年,台灣發生五十年來的七二九超級大停電,台灣透過美國政府能源總署找到他,由當時的經濟部長王志剛聘請他回台成立國際小組,調查大停電危機的原因。
邱強由於成為國際危機化解大師,忙的十年沒回台灣,自己又是台灣人,沒談酬勞就一口答應,而且還率領了十三個博士級精英來台調查。 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邱強與他的危機處理小組,終於找出為何只倒一個輸電塔就造成全台灣大停電的癥結。
邱強說:「事關國家安全,而且我們也簽了保密協定,所以不透露。」 在國安會的內部演講中,他指出台灣當前有四大危機:軍事危機、財政危機、經濟危機及信心危機.
多數台灣民眾最擔心中共武力犯台﹔邱強卻認為,這種危機機率最小,因為,中共要付出最高的代價,獲益卻最低。 他覺得目前最大的危機反而是信心問題,信心危機台灣付出的成本最大﹔而中共卻不必動一兵一彈,就可輕易達成。
處理過各種不同型態與層面,幾位傑出危機大師說:「不管國家或台灣企業有需要,我一定回來為台灣打拼!」
七人定律 在 降低期待最舒服的關係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人和人最舒服的關係:降低期待最舒服的關係,是三七 定律 。The most comfor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i愛生活life. ... <看更多>
七人定律 在 原來是“三七定律” | 想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舒服、長久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想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舒服、長久,一定要懂得“三七 定律 ”: #聽書閣#關係#人生#交往# 定律. ... <看更多>
七人定律 在 [新聞] 台積電對台灣教育的貢獻是負數半導體大- 看板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429248
2023年9月10日11:55:33
經濟日報記者王郁倫/台北即時報導
台積電對台灣教育的貢獻是負數 半導體大佬人才論交鋒
台灣半導體面臨人才不足,管理制度出海又有文化衝突,清華半導體學院副院長賴志煌表
示,實驗室的成功往往來自跳脫框架,培養環境,不應封殺20%的成功機會,台大教授楊
光磊更直言,台積電(2330)不缺人數,缺的是用人的方法,呼籲重新思考極度學歷主義
及Z世代用人之道。
半導體研發大師座談會8日登場,邀請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清華大學半導體學院副院
長賴志煌,陽明交大產學創新研究學院院長孫元成,台積電系統整合前瞻研發副總經理余
振華及台大教授楊光磊出席分享人才及半導體技術前景看法。
其中有「台積電研發六騎士」封號的3位:孫元成(前台積電技術長)、楊光磊(前台積
電研發處長)、及余振華難得同台,但在人才管理上,也難得出現言語交鋒,這群台灣半
導體先鋒對於如何吸引人才加入半導體,維持創新交換意見,以下為全紀錄:
楊光磊:呼籲半導體業正視偏頗的用人思維
楊光磊直言產業花很多時間在談怎麼選人,要求學校要訓練好的人才,但台積電只用台清
交成學生。他表示,「台積電是一個正黃旗的用人模式,是極度學歷主義的組織,當我們
用這樣的方式去處理所有的問題,教育是不可能改變的,因為學歷代表了一切,成績代表
了一切。
因此,他曾跟台積電人資長分享:台積電是台灣人才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可是台積電對台
灣教育的貢獻是負數。「因為我們用學歷主義在驅動整個教育,用學歷主義去篩選人,再
好好的糟蹋他。」他說。
他因此想呼籲台灣企業要重新思考,人不是數字,是活生生的靈,如何讓人變成萬物之靈
,台灣的產業才有機會。他會後則解釋,他此番言論是試圖站在年輕人的那一端,挑戰企
業偏頗的「人力資源」思維,用上一代一廂情願的思維模式、必定會造成衝突、對於半導
體產業的永續發展必定會有重大本質的傷害。
不過楊光磊認為,他想建議台積電:其實台積電並不缺人數,台積電缺的是怎麼使用人的
方法,應該想辦法在這個環境裡面,讓下一代的人才充滿了希望、充滿了熱情、充滿了想
要為這個國家社會及為這個公司貢獻的心力,而不是要求加班,要求要努力,「這些事情
用在X世代或嬰兒潮OK,但Z世代的孩子完全不同。」
他建議,講企業永續就是:少做、少用點電及少用點人,讓人只做重要的事情,不要做一
點意義都沒有的事情。
目前仍在台積電服役的系統整合前瞻研發副總經理余振華則表示,台灣半導體成功的重要
原因之一,是非常講究技能,就如台積電的ICIC企業文化(正直與誠信、承諾、創新、客
戶信任關係),必須在時間內達成目標,希望第一片晶片就成功,這些管理文化跟國外非
常不一樣,也是台積電成功的重要原因,但台積電也鼓勵創新,但應該是有紀律的創新,
要有意義的創新。
對於人才不足,他認為,摩爾定律並不是快要停止了,但會越來越挑戰,但新的機會也越
來越多,全新的賽局:新的材料及新的設備,坦白說其實是意味進入門檻也比較低,是台
灣重新建立完全新產業鏈的一個機會,過去半導體製程都是找台灣台清交成等學校人才,
但未來建立新供應鏈(後段製程)的需求一定會大幅成長,台灣還有很多好學校及國際學
校可以培訓人才,讓關鍵人才跟設備條件促成。
對於楊光磊的呼籲,余振華則認為,他在台積電服務30年,公司越來越大,也快速在變化
,過程當中或許有人不適應,但還沒有到需要「被呼籲」的地步。
他表示,工廠生產同仁需要做很多很多的改善工作,研發的話要在兩三年內推出產品,因
為時間有限,做的改變也是有限的,但若是做研究,則要求又會不一樣,不同位階跟職務
都有其不同的深度跟廣度要求。
回應學歷主義,他表示「不管是哪一個學校,你進來以後,都要靠你真正的表現,看你做
出多少的改善,單位裡面在乎的東西是價值,是給出多少的改善進步,我們的考績是根據
些,而不是看你是哪個學校畢業。」
成功來自被挑戰仍堅持!盧志遠:我很多成功來自偷偷做
摩爾定律不斷被質疑是否還生效,靠的是研發創新續命,研發人才有哪些必要特質?
賴志煌則建議,現在學生過於喜歡念花俏的應用科學,他提醒半導體人應該要重視3件事
:1.扎實的基礎研究,2.遇到失敗不要輕易放棄,3.建立抗壓心理素質。這樣即使研發之
路一路失敗比成功多,最終能將失敗經驗轉換為成功的基石。
賴志煌表示,不論做什麼研發,追求怎樣的創新,基礎研究都是最重要的,他發現有太多
的物理是半導體業需要去挑戰的,唯有基礎能力紮實,才能做創新,但現在學生非常喜歡
去學很花俏的應用科學。他表示,多年來發現研發上最後真的有一點點小突破的地方,就
是那個學生雖然被我挑戰過幾次,仍然繼續堅持在那個題目上做下去的。
他說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剛來報告,當馬上就跟他說:你講的這個是錯的,你講的這個什
麼地方是有問題的,十之八九學生被挑戰過幾次,就默默打退堂鼓,不會繼續在那個題目
上投入,只有少數的例子堅持自己的想法,覺得老師講的有可能不一定對,仍繼續做幾遍
後成功的。
「實驗室中重要的創新往往都來自於跳脫原來的框架。」賴志煌表示,老師是因為本身的
經驗框架,判斷這樣的現象應該不會發生,這樣的材料特質應該不會發生,但out of
the box會看到新東西,但這要有勇氣,因為絕大多數的學生事實上是沒有勇氣挑戰教授
或主管的,只要一被挑戰就會覺得老師講的就對,事情就結束了。
他建議,如果未來去跟老師或者將來的主管報告,在某些技術上的創新,尤其在剛開始的
時候,若沒有得到認同,不要太感到挫折,「十之八九你的老闆是對的,但是你還有10%
的可能性,那會是真正非常創新的技術。」他說。
盧志遠也附和表示,應該給年輕人空間,比方公司常會否決研發人員的創意,表示:這個
好像不太實際,跟我們要做的事情沒具體的關係。
「但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的成就有很多都是uder table(檯面下)我自己偷偷做的,以
前我都跟余振華(台積電研發副總)偷偷去做,做完以後才拿出來。」他笑著說。
盧志遠表示,「老實說真的對不對或該怎麼做,要看實驗,經驗大部分時候有幫助,但是
有很多critical的時候就是被經驗害的,所以應該要開放空間,公司裡面應該偷偷鼓勵他
們,老大們決定的是方向,怎麼達成應該讓技術人員或研發人員去弄。」
不過,盧志遠也提醒公司要有雅量包容失敗,因為這種怪主意十之七八都是失敗,都真的
是鬼主意,可是不讓員做,二至三成的成功機會就永遠得不到,因為已經全部被封殺掉。
所以在人才的培養,要給他們這樣一個環境,只要不要傷害公司的大方向。
賴志煌也補充,半導體的材料跟製程研發是一條冗長的路,在這個冗長的階段裡面,看到
的失敗的例子會比看到成功的例子多非常的多,也就是說,十次的實驗可能九次半都是失
敗,但關鍵是怎麼樣從失敗的、不怎麼美好的經驗裡面,走過門檻看到光明的一面,在心
理素質的培養更是非常不容易的。
博士沒人念?人才危機成產業危機
半導體產業持續發展,也面臨缺人才的課題,尤其是博士高等研發人才。賴志煌表示,
2008年清華材料研究所要收40~50位的博士班學生,當時超過150個學生來報考,最後收
了40~50個學生,但2023年政府給清華材料系的名額只有20位,實際上真正來報考的40位
,最後選了20位。
但這裡面有很大隱憂:2008年的時候,清華材料系可以提供一年50個材料博士給業界,
2023年台青交成台灣4個學校的材料研究所博士畢業生一年不到50位,單台積電一年需要
的博士就超過該數字,因此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人才不足的產業隱憂,換言之,現在也是30
年來念博士班最好的機會,因為競爭也最少。
賴志煌回想在史丹佛念書的時候,第一次進無塵室時有很大的震撼,因為裡面大部分的學
生只有華裔跟印度裔,白人不願意進無塵室,因為他們認為沒前途,這也可以理解為何今
天美國的半導體沒辦法繼續前進,因為缺人才,但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這樣的狀況未來
也很可能發生在台灣,產官學應該想辦法讓最好的學生繼續留在這個產業。
另外,他認為產業界也有責任,博士班為何現在很少人來考?因為企業對碩士畢業生給很
好的薪資方案,鼓勵他們盡快就業,換言之,學校要跟產業共同來培養人才,才有雙贏。
補足人才斷層 教授/博士加薪15%
盧志遠則認為,研發經驗要怎麼傳承關鍵在人,有人才能傳承,現在學校博士班的學生也
找不到,大家都不念,教授也跑了,很多陸續退休,斷層就出現,如果這個樣子下去真的
會不行。
所以他具體提的建議是,國家要有新五年計劃,每年給教授加薪15%,5年就是薪資翻一倍
,「我們國家哪有窮到這個地步?少蓋一條輕軌就好了。」把教授穩住,余志遠表示,現
在新加坡是台灣的4倍,香港3倍,即使台灣教授薪資翻倍,跟香港或新加坡比還是有落差
,另外博士也要加薪。
其次教授不夠多,其實很多企業內研發員工都很強,都是至少助理或副教授等級,光是台
積電研發中心就號稱有8千人,老實說其中可以做助教授副教授級的人,裡面至少有3千人
,旺宏1,000多人研發裡面至少3分之1的人具備資格,只是現在這些人去做研發,因為研
發拿到的資源比教授還多,應該要叫這種人多跟學生聯繫,定期在學校開讀書會,跟學生
一起學習。,
他觀察,現在企業的研究人員不太看太高遠的論文,因為忙得都沒有時間看,現在讀書會
可以跟學生一起看論文做討論,由企業界研發人才做隊長或教練,就可以加非常多的教授
能量,同時不只是半導體學院,理工甚至文法學院都可以互動,因為將來需要這些多元化
的人才。
而因人口衰退不可逆,盧志遠也建議半導體人才不足可以鼓勵移民,他表示聽說輝達(
NVIDIA)有40%的工程是印度籍,但旺宏外籍員工很少才4%,不過台灣教育政策很奇怪,
來台灣念書的外籍學生畢業後又強制叫他們回家,這樣本末顛倒,應該好好協調一下,把
別國的人才轉換為我們的。
創新DNA 半導體研發傳承基石
培養新世代人才上,半導體也必須與時俱進,目前在多所大學任教職,楊光磊表示,他培
養人才時發現學生其實有很多很多的問題,藉由聊天的過程當中幫他們把疑惑解開,就能
讓學生如潛龍一樣最後可以飛起來,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他的志業就是培養比他
自己更厲害的人,做到他可以馬上離開,下面的人馬上可以接著上台。
楊光磊表示,美國柏克萊大學是嬉皮起源地,學校最主要的精神是挑戰所有的事務,裡面
有一個很根本的創新DNA:「明天的我要革我今天的命」。但因為人都習慣在舒適圈內,
所以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是很難的。
他引述《7個習慣》這本書中提到,我們往往做一件事,注重把事情做完,注重結果
Production result,但有沒有辦法在過程中訓練人?這是Production capability,如何
讓這些人在未來研發時,將這些過程經驗變成他自己的一部份,這樣的話未來「產出結果
」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孫元成則分享,研發元件或製程的工程師,可以跟三類人當好朋友,第一類是學物理原理
的,可以做模擬,第二類是材料專家,第三類是失敗分析Failure Analysis或再製人員,
可以協助研發人員分析哪裡出問題,甚至是跟客戶設計團隊一起探討,就能解決問題。
Z世代如何招募管理?半導體新課題
台灣的半導體過去成功,靠的是高紀律及打拼文化,但為何越來越少人才投入半導體?
楊光磊分享,現在的學生成長過程是活在網路跟手機的年代,跟過去Y或X世代很不同,但
半導體產業還是用舊的模式運作,要員工努力及勤能補拙,甚至於奴性文化倡議加班,他
花很多時間瞭解新世代年輕人想什麼,研究如何驅動年輕人投入半導體,關鍵是幫他們找
到動機。
楊光磊表示,同理心是瞭解新世代很重要的概念,他回想在台積電退休前夕最後兩年,每
週都花時間跟同仁面談,那個時候研發組織裡面每一個禮拜都至少有一位員工來分享:拿
到博士,到台積電做的是高中生就可以做的事情,談的時候通常是痛哭流涕,甚至信箱常
會收到員工求救信。
楊光磊表示,如果把會下金蛋的鵝肚子剖開,拿出金蛋,是讓員工產生貢獻最快的方法,
但從此以後,員工再沒有辦法產出,企業老叫員工做狗屁倒灶的事情,員工就再也沒有能
量,未來能力只能發揮到一定程度而已。
楊光磊表示,年輕人會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不只是選擇有錢的公司,他相信更會選擇對
自己生命有價值的公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5.177.124.201 (荷蘭)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694358565.A.66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