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選讀】
全民造林,毀了多少森林
林業單位的獎勵造林制度由來已久,但過去每公頃造林補助僅有1,000、2,000 元,最多5 萬元。但1996 年開始的全民造林政策,每1 公頃20 年為期共撥給53 萬元,就產生了極大的誘因。
2000 年7、8 月間,農委會曾經進行「全民造林」執行成效查證,其中一位查證委員台灣大學農經系吳珮瑛教授,因為看不下去,在自由時報投書表示:「我們查證委員根本無從得知,在該計畫執行的前3 個年度裡,列冊造林撫育的2 萬多公頃林地中,到底原本的使用狀況為何;也就是說,林務單位根本無法掌握在計畫執行後,究竟有多少林木是栽種於芒草空曠地、種植檳榔果樹地、或是取
締濫墾而來的超限利用地,又有多少林木只不過是「以小樹換大樹」的林相變裝罷了。」之後,吳教授又出了《全民造林,全民找林》專書,驗證我們一直以來的質疑。
全民造林到底造成了多少森林損失?我們彙整各種數據做了推估:農委會自1997–2001 年取締林地違規使用及山坡地超限利用之面積僅約1,520 公頃,假設這些土地都完成造林,其比例僅是當時已完成2 萬多公頃造林總面積之5.6%(見p.134 表4),也就是絕大部分實施造林的土地上,極可能原本就有森林。
根據農委會林務局的官方資料,從1997 年到2004年之間,全民造林運動共執行了3 萬8,899 公頃,台灣因此可能就損失了這麼多的森林,而這些森林,可能是原生林、自然復育的次生林,或者前一次造林留下的人工林,8年的錯誤政策不僅重傷水土,更支出國庫超過200億元。
「全民造林」政策的關鍵爭議在於,原本是為了增加森林面積來保護水土的政策,結果卻演變成政府在鼓勵人民砍大樹、種小樹。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政策錯誤?我可以很肯定的說:根本原因在於林業單位延用了大伐木時代「經濟林」的作法,集結了產、官、學共生的體系,導致了方向的錯亂。
舉例來說,2002 年,農委會在全民造林編列了18 億1,190 萬元的預算。其中撥充造林基金辦理獎勵造林等相關工作經費10 億;補助行政院退輔會、原住民委員會、台糖公司、台大與興大實驗林區管理處暨各縣市政府等單位,辦理造林、育苗宣導、取締及檢測等相關工作經費7億7,620 萬;捐助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100 萬、中華林學會450 萬元、社團法人中華造林事業協會2,190 萬元、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700 萬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130 萬元,辦理育苗、綠化及宣導等相關工作3,570 萬。
從這份補助清單可以看出:林務局、退輔會,以及學術機構裡的森林系,都是過去大伐木時代的產物。他們過去的專業就是「經濟營林」,但是大伐木時代結束了,當國土保安、生態保育的潮流興起,這些機構沒有完成轉型,調整業務內容,在造林生產部分只是跟著喊口號,換個名目做同樣的事。這是近30 年來台灣森林悲劇的源頭,也是國家資源和人才龐大的虛耗浪費。
全民造林的錯誤顯而易見,但來自林務局的反省要等到2017 年9 月。在一場由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的「林業與森林保育論壇」上,林務局造林生產組李允中組長表示:獎勵造林辦法需要大幅度的翻修。全民造林當初設定的目標是國土保安兼顧林業生產,但卻用同一種方法,林務單位依現場執行的方便,設計制度,規定了造林方法和樹種,只有滿足政府的規定條件,才能領取獎勵金,結果反
而不符國土保安。
20 幾年來執行期間,林農貪圖第1 年的12 萬獎勵金,砍大樹種小樹,撫育管理並不是很用心。結果是行政單位疲於奔命做檢測,花了大量行政成本,造林人也只是應付,存活率夠就好,育林成果不如預期,只是數量達標。
錯誤的政策一回頭已是20 年,1997 年種下的第一批即將屆滿20 年。依照政府和林農的合約,如果位於林地上,林農經過申請可以伐木;如果是在農牧用地上,多數縣市完全不需申請就可以伐木。
將近3 萬9000 公頃、花費國庫200 億的造林,該怎麼辦?
✔好書購買聯結:
天下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shtml…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9329
誠品:http://www.eslite.com/Search_BW.aspx…
金石堂: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
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 在 奶爸律師 陳又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陣子在法律諮詢的場合遇到一位九十幾歲的長者,和我分享他曾經在內湖礦坑工作過。當時的我半信半疑,心想台北市裡真的有礦場嗎?沒想到一週後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彭啟原導演,得知彭導演二十年前拍攝的《台北新故鄉》系列紀錄片當中,有一集講述內溝溪沿岸的發展,內溝溪上游曾經出產過煤礦!想著假若有機會再找到當年紀錄片中的人物一起重溫這部二十年前的紀錄片,一定能勾起不少回憶,也能讓更多人認識到說原來台北曾經是有礦場的!
在幾經努力後,我和幾位內溝溪附近的四個里長合辦了一系列的活動,昨天是系列活動的第一場:彭導演的《台北新故鄉》第18集〈內溝溪畔水潺潺〉紀錄片放映會。我們邀請到紀錄片中的礦工代表邱義勇先生(勇伯),回到了當年紀錄片場景之一的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也找來內湖社區大學的陳金讚老師和我們分享內湖的這段時間以來的變化。
昨晚天氣細雨綿綿又加上寒流,原先很害怕到場的人太少會讓勇伯、導演失望。沒想到內溝一帶的街坊鄰居都相當捧場,參加人數約莫60多位非常熱鬧!影片放映時,大家在底下熱情地討論著內溝溪、影片中的場景,讓我看了相當感動、也相當興奮。彭啟原導演還特地帶來紀錄片中林穆強先生純手工打造的竹籃,並把竹籃交給了我,這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歷史的傳承。一群當年的人回到當年的地方,不只是聊著內湖的過去也展望內湖的未來。現場很多里民參加,我相信我們一起努力,內湖會更好。
下周我們將同一場地舉辦初次挑戰也能輕鬆上手的簡易竹籃編織課程,體驗一下紀錄片中純手工編織竹籃的過程。三月初也將舉辦內湖小旅行,一起走前人走過的路,也一起擘劃我們未來的路。
歡迎各位朋友一起來參與,有興趣也可以私訊粉專,直接跟我報名喔!
#陳又新
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 在 奶爸律師 陳又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預告】1/20 手作竹籃工作坊
#第一場紀錄片放映會就在今晚!
住在港湖地區這麼多年,卻不知道這塊土地的歷史是不行的
前陣子有幸認識彭啟原導演,得知導演在幾十年前拍攝的《台北新故鄉》系列中,有一集正好在介紹內溝的發展史。
在經過一系列籌備和討論後,促成了這次的內溝溪文史系列活動!
【第二場:1/20 手作竹籃工作坊】
接續今天的紀錄片放映會,<內溝溪畔水潺潺>中講述內溝溪的發展歷史提到了採礦和竹籃編織這兩個傳統產業,在早期是內溝這個地方的代表。
雖然現在比較少機會會使用到竹籃,內溝地區現在也很少老師傅能繼續手工編竹籃。所以我們特別邀請到來自南投的玉竺手創工坊林玹珖老師,教我們製作迷你版的個人小竹籃,來體驗看看手做的樂趣,完成的成品也很適合拿來當作明年過年的擺飾:)
歡迎大家來現場和我們一起聽故事、聊聊天!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
【紀錄片放映會】
2018/01/13(六)晚上七點到八點半
【手作竹籃工作坊】
2018/01/20(六)下午兩點到五點
活動地點: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
台北市康樂街191巷16號(內溝里辦公處正對面)
報名費用:新台幣500元
報名電話:02 2514-9090
匯款方式:元鼎日熙法律事務所陳又新
玉山銀行(808)0406-940-011703
主辦單位:內溝里辦公處
協辦單位:五分里辦公處、樂康里辦公處、安泰里辦公處、內湖社區大學、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
承辦單位:陳又新律師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