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資深總監易思安:中國擬用民間大型船艦運輸軍隊,最可能登陸台中港】
3Q辦公室編譯,同步刊載於 沃草 Watchout
《中共攻台大解密》作者、美國華府智庫「2049 計畫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資深總監易思安( Ian Easton )近期發表 “Hostile Harbors: Taiwan’s Ports and PLA Invasion Plans” 一文,表示若解放軍要在侵臺戰爭中取得優勢,至少要讓 225 萬的軍隊登陸臺灣。為了實現這個戰史上從無前例的「超大型」登陸作戰,解放軍正積極研擬動用民用大型船艦運輸軍隊,以及奪取、佔領臺灣港口讓攻臺需要的超大規模登陸可能實現。高雄港、台北港等大型港口都可能是解放軍亟欲拿下的目標,但如果以港口設施及周邊地形地貌能為登陸帶來最大效益為考量,台中港最有可能是解放軍奪取與嘗試登陸的地點。
#超大型規模的侵略行動
易思安認為,中國對臺可能的侵略行動將是「超大型」規模,即便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兩棲作戰如諾曼第登陸、沖繩島戰役,都無法和中國侵臺相比,因為前兩者的地形環境條件都相較臺灣容易登陸。臺灣的沿海地形除了易於防守外,全島僅有14個小型的海灘適合登陸,且都與懸崖或人口密集的城市接壤,況且由於長年受颱風、地震襲擊,臺灣的建物和橋樑都設計得足夠承受劇烈震動。
而這個擁有極端地理環境的島國,也充滿著武裝防禦的力量。文中指出,臺灣於戰時可以動員至少45萬反入侵部隊,雖然只有19萬的常備軍力,但擁有龐大後備軍力,並且在國家後備系統中有著大量民間機構和公司的人員,包括航空公司人員、推土機操作員、司機、船員等。同時,臺灣和中國分別擁有的籌碼,例如遠程導彈、網路及電子戰武器、無人機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生物、化學、放射物質)以及削弱對方經濟的能力,都讓臺海可能發生的衝突充滿難以量化的複雜因素,遑論雙方都有大量的公民居住在對方的領土上。
可以預期的是,在侵略臺灣的戰役中,中國將動員數以百萬計的武裝力量。為維持進攻的優勢(攻方比守方多3到5倍的人數)並考量臺灣的地形因素,假設臺灣有45萬守軍,中國可能要出動接近 225 萬人的軍隊,這便需要規模龐大的船艦數量來運輸作戰部隊穿越臺灣海峽,而這也是中國近年透過制定法律、催生國有企業主導的全球海運集團,以推進軍民融合戰略(military-civil fusion)的關鍵所在——掌握大量民用艦船,為支持對臺動武做準備。
#侵臺關鍵和解放軍戰略
根據解放軍內部研究分析,港口將是侵略臺灣的核心支點,因此中國投入大量資源研究並計畫如何佔領臺灣的港口,並評估臺灣防禦港口的計畫及能力。而解放軍研究人員判斷,臺灣軍方將把保衛本島的港口視為重中之重,除了在戰時將港口設為防禦據點、以射擊陣地網絡包圍港口外,若解放軍突破臺灣軍方設下的屏障,臺灣會採取非常措施確保港口的安全,包括以封鎖港口、摧毀碼頭等手段阻絕入侵者。
而中國也計畫了6種奪取臺灣港口的戰術,並評估其優缺點,包括:直接兩棲攻擊(Direct Amphibious Attacks)、間接兩棲攻擊(Indirect Amphibious Attacks)、掠海突襲(Sea-Skimming Raids)、空襲(Air Assaults)、橫向攻擊(Horizon Attacks)以及特種部隊滲透(Special Forces Infiltration)。根據各項戰術的優劣,中國軍事研究將其組合成一個綜合作戰方針,而其目標不僅在於奪取和佔領臺灣大型港口,更要盡快開放和使用港口以支持全面的侵略行動。
#解放軍在臺灣的準備和佔領目標
易思安指出,過去20年來中共在臺灣的主要港口設立代表辦公室、投資臺灣的港口建設項目、並獲得部分臺灣港口基礎建設的直接使用權,例如:在 2018 年中國中遠海運(COSCO Shipping)收購東方海外(Orient Overseas)後,取得了高雄「高明貨櫃碼頭」的控制權,高明貨櫃碼頭更使用與中國軍方關係密切的上海振華重工(ZPMC)製造的自動化智慧型起重機。除此之外,其他臺灣的港口,也大量使用來自中國中央直屬企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CCCC)子公司振華重工的起重機,去年夏天,CCCC 因其和解放軍的關係而被美國國防部列入黑名單。
易思安也示警,振華重工採用的自動化指揮和控制系統、卡車和貨櫃位置追蹤系統等自動監視數據,可能會被傳回中國,使中國軍方能持續收集臺灣港口的即時情報,中國官員和代理人在臺灣主要港口和當地商界建立關係,更可用於情報搜集和心理戰行動。
而臺灣有哪些港口可能成為解放軍的主要佔領目標呢?易思安評估,由於中國軍方會將目標擺在可以快速卸載主戰坦克和其他重型裝備的港口,並考量周遭相對平坦、輕度城市化的海灘及三角洲地形,「台中港」似乎會成為解放軍主要嘗試登陸的地點,而高雄港、麥寮港、台北港和安平港也在潛在目標之列。另外,由於臺灣的軍港基礎設施非常適合佔領後的推進行動,因此即便防禦嚴密,包含左營港在內的軍港也會成為解放軍全面攻擊、佔領的目標。
#臺灣的因應之道
從這份報告檢閱的研究和文件素材中,可以發現中國對侵略臺灣行動持有高度的重視和準備;對臺灣而言,則凸顯了保護自身免於中國脅迫的各項挑戰。易思安在文末提到,臺灣政府可以關閉中國控制的代表辦公室、檢視關鍵港口基礎設施、並為可能的解放軍港口入侵計畫做好準備,這包括部隊的訓練、後備戰力的改革、對公眾的教育等等,讓公民能識別、抵制解放軍的政治作戰,並在戰時做出貢獻。
易思安認為,美臺安全關係是兩岸領導人決策中最重要的戰略考量,美國和臺灣應該朝著正常、穩定和建設性的關係努力,美方可以派遣海軍陸戰隊和特種作戰部隊到臺灣執行長期訓練、聯絡任務,派遣高級將領參與和規劃港口的防禦演習。他也呼籲,美國應該持續擺脫過去在外交上孤立臺灣的政策——就像臺灣實際上是一個具有國際重要性的獨立國家一樣。
圖片為漢光36號演習臺中港防反特攻操演,軍聞社拍攝。
三一重工起重機 在 海洋首都中的航海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科大造船系 線上專題演講]
講者:丁漢利,資深船長、領港
🚢超大型貨櫃船(ULCS)的設計、操縱性及管理🚢
6/9星期三 晚上7:00-8:30,Meet會議室(250人),歡迎大家!
——————-🛳———————————
疫情嚴峻的當下,航運業逆勢而起,擔任國際物資的運送大任。現代的貨櫃運輸,由Malcom Mclean在20世紀中期結合鐵路運輸與船舶運輸,逐漸成為跨國商業貨運最重要的模式。
在21世紀初期,貨櫃船朝極大型化發展,2017年,韓國三星重工(Samsung Heavy Industries)建造第一艘可載運超過20,000標準貨櫃的MOL Triumph;及至今日,Maersk、MSC、CMA CGM、ONE、OOCL等大航商,包含台灣的長榮航運,都有多艘船長超過400公尺的超大型貨櫃船。
2021年3月,長榮航運的長賜輪(EVER GIVEN)堵在蘇伊士運河近一週,成為世界焦點,CNN聯合資深船長和水手開發一個線上模擬遊戲,讓大家體會開超大型貨櫃船通過蘇伊士運河,一時蔚為風潮!而幾天前的6月3日,8萬噸的OOCL DURBAN 在空船進入高雄港時,因故撞上橋式起重機,造成2部橋式起重機毀損。現在航運界仍然搶造超大型貨櫃輪,這類巨大船舶的運作、管理,甚至其操縱性能等等,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丁漢利船長是資深的商船船長及領港,長期關注船舶安全及海運事業,本專題演講希望由丁船長的「船舶使用者」的觀點談起,以航海系的船舶操縱為主,造船系的船舶設計與航管系的「船舶安全體系(ISM)」為輔,對超大型船舶提出全方位的應對策略。本專題演講邀請關心造船及航運的師生、先進,一起研討。
————————🛳—————————-
主持人:洪文玲 副教授
講者:丁漢利船長,中華民國船長公會前理事長、中華民國引水協會前理事長
時間:2021年6月9日 晚間7:00-8:30
Google Meet 會議室https://meet.google.com/cvd-vbak-nnq
或輸入會議代碼:cvd-vbak-nnq
三一重工起重機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的離岸風電供應鏈本土化進程持續在推進中,藉由技轉引進歐美最先進的設計、製造軟硬體技術,以及管理know how,也同時為落實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增添一份動力。
【風電新廊道1】結盟全球風機二哥!天力爭取認證走向規模生產 躋身首家本土葉片製造商(04/28/2021 財訊雜誌)
作者: 劉志明
距離地球700公里高的衛星,如果對著台中港拍照,可能會赫然發現,港區近期竟出現長達380公尺的巨型物體。不明就裡的人可能會認為,難道台灣在台中港打造新的航空母艦?這個外太空也能看到的台中港巨型長形建築物,主人是天力離岸風電公司,這正是其投資20億元打造台灣第一、亞洲唯二的離岸風電葉片的嶄新工廠。
優勢1 次世代風機葉片 天力也能做
雖然工廠外土木工程仍積極趕工,工地圍籬還沒拆除,路面多還是泥土,但從側門走進天力這座超長的工廠中,卻別有洞天。乾淨恆溫,終年18度到20度,映入眼簾的是兩套長達上百公尺的風力發電葉片製作的巨型模具,早就直列其中,讓人彷彿進入格列佛的童話世界裡。
高達30公尺的天車,可以舉起35噸重,上百公尺的龐然大物,而來自丹麥的設備工程師,3、5人不時圍著討論設備的安裝進度,儘管這些西方臉孔許多身高達190公分,站在這些龐然巨物的機具旁,也顯得好像是小人國中的一員。
今年6月,台灣第一套離岸風電的葉片,將在這個祕密工廠中產出。一片離岸風電的葉片,長達85公尺,比巨型客機空中巴士A380飛機雙翼展開73公尺還長。未來下一世代的風機葉片可能將超過100公尺,天力也可以製造。
台灣過去沒有人會製造巨大的離岸風電葉片,天力何以橫空出世?而且在公司尚未有具體產品與營收的當下,去年10月底以51元掛牌興櫃,今年股價一路攀升,已經衝高一倍以上,最高挑戰160元,市值突破60億元。董事長吳坤達與總經理蕭維成首度聯袂接受《財訊》獨家專訪,細說天力的未來價值。
吳坤達強調,「我們是全世界最靠近港口的離岸風電葉片工廠。」天力的廠區距離台中港離岸風電專用碼頭,不到兩公里路程,巨型葉片運出工廠,有寬達六線的馬路運輸,轉兩個彎就可以從台中港的碼頭運出,送往台灣海峽安裝,或未來送去日本、韓國、越南、印度,海上運輸都很便利。
優勢2 全球風機二哥 輸出歐洲技術
天力的關係企業是台商在中國設立的紅葉風電控股集團,該公司在中國江蘇、上海浦東、遼寧營口都有葉片的製造廠,過去只有製造陸上葉片的經驗。雖然外界質疑天力離岸風電葉片的製造能力,但吳坤達強調,天力是台商中,唯一有製作過風機葉片經驗的廠商,雖然離岸風電的葉片製作技術更高,但天力找到全球第二大的風機製造商三菱重工維特斯離岸風電集團(MHI Vestas Offshore Wind, MVOW)合作,成為夥伴,是該公司在亞洲地區唯一的代工廠。
台灣三菱重工維特斯離岸風電公司專案總監Bjarne Jorgensen去年在離岸風電研討會上表示,MHI Vestas為落實風機本土化,將引進葉片製造相關機具和部件運輸至台灣,包括碳處理機械、模具外殼模組,還有完整的塗裝設備和吊掛設備,把歐洲最先進技術帶進台灣。
MHI Vestas與天力攜手打造亞太唯一的葉片製造廠,對於廠房也有嚴苛的要求。天力的主要製造廠區約有26000平方公尺(約7800坪),內部都設有空調,嚴格控管溫度、溼度,存放區有54000坪(比國父紀念館大1.5倍),可放100支以上的葉片,幾乎是歐洲丹麥工廠的翻版。在天力的生產線也搭配7架起重機做吊掛工作,包括葉片的根部和外殼模具到台灣,所有的部件都會受到國際認證。
蕭維成也表示,軟硬體設備已經陸續運到台灣就定位,去年天力已經派出50人次的工程師到丹麥學習,預計今年5月廠房完工,6月天力的工程師與丹麥來的20位工程師,將協同作業,完成預生產前所有模擬;今年年中,第1支本土製造的離岸風電葉片將在天力的工廠誕生。
在天力尚未有營收、就大膽投資6%的大股東雲豹能源執行長譚宇軒強調,天力是全球第2大風機廠商MHI Vestas在台灣的亞洲葉片生產基地,目前台灣每年平均約1GW風電新增裝機量,市場規模估計達100套,未來加上日本、韓國、越南及印度等各國都在發展離岸風電,市場潛力更大。
優勢3 爭取大廠認證 力拚明年轉盈
外界最關心天力未來營收與獲利的狀況,吳坤達強調,因為產品還沒做出來,實在不敢透露,但台灣在地生產優勢很多,廠商在歐洲生產同樣的葉片,光人事費用每年至少可省下4億元以上;此外,要從歐洲運輸如此龐大葉片,風險高,運費也驚人,運輸船期更長達兩個月,這些都是在台生產的優勢。未來會隨著產量穩定後,營收成長力道就會表現出來。
葉片占風機成本20%以上,天力是離岸風機葉片國產化的唯一代表,吳坤達強調,當模範生其實壓力真的很大,「我都跟同仁開玩笑說,台中港沒蓋子,今年第3季,如果葉片做不出來,那真得跳海謝罪了。」
熟悉內情的法人指出,天力成敗的關鍵,在於第3季葉片產品能否通過MHI Vestas認證,一旦通過後,預估天力今年將製作6套葉片,明年36套,後年可全產能製作60套,今年營收預計1.5億元,明年挑戰9億元,後年營收將達15億元。至於獲利,今年仍會虧損,明年可望轉盈,EPS挑戰3元,估計後年獲利就有機會挑戰一個股本以上。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31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