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讀書天。這個月的書量,不排開都不知道竟如此可觀,分了三趟才全數將這些抱到房間地上,有幾本甚至還未買齊,七月果真是我們出版市場的一級戰區。即使大家仍舊保持觀望態度,不太放心前往公共場所,包括書店,景氣也尚未回升,但見到這麼多質量並重的書籍持續推陳出新,還是感到自己屬於相當幸運的族群之一。有趣的是,原來今年酷暑之下的色系是落在藍色、綠色與黑色構築出的區塊裡,視覺上果然沁涼許多,下面就依序來稍作介紹。
⠀⠀⠀⠀⠀
第一順位,當然是老早介紹過的本月選書,Richard Powers《#樹冠上 》。一部關於樹木與人類命運、無可挽回遺憾和心靈救贖的生態史詩巨著。全書宛如盤古巨樹般自樹根揭開半世紀美國西北部的伐木浩劫,帶出九名主角與最後一片原生林木之間生死相繫的命運。當中包括青年藝術家、華裔女工程師、心理學博士生、專利法律師夫婦、越戰退役上尉、半身不遂的 IT 科技鉅子、言語障礙的植物學家,以及一名曾因縱情玩樂觸電身亡但死而復生的女大學生,據說銀閃閃的樹靈在幽冥中對她說話,伸出援手,將她拉回人世。全書以樹根、樹幹、樹冠、樹籽為架構,鋪陳九位主人翁的個人生命,如何與樹木命運環環相扣,彼此交會激盪的故事,當中記錄環境運動現場,辯證環境倫理困境,意在突顯當今地球最基本且最具破壞性的衝突,即人類與自然的對立。然而樹木智慧浩大、緩慢、互連、共生、獨具創見、別出心裁,可惜只有少數人發現並相信那個世界,深受吸引,因而捲入災禍,卻義無反顧。這本普立茲得獎小說更從植物學、認知心理學、法律、人工智慧、環境倫理等各層面書寫樹木的智慧,不僅是有史以來寫樹寫得最好的小說,也是最好看的小說。
⠀⠀⠀⠀⠀
接下來是有掛名推薦的幾本書籍,相當榮幸擔任博客來試讀偵探來賓的《#消失的匿名小說家》(https://bit.ly/3wVDKut),所有選擇隱姓埋名的暢銷作家,幾乎都存在無法與旁人言說的理由,這位莫德迪克森,性別不明、身份成謎,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處女作《密西西比狐步舞》好似橫空出世,橫掃各大排行榜。身為編輯助理的芙羅倫斯,生在美國一個平庸家庭,一直懷有作家夢,因此來到紐約,自視甚高又缺乏自信的她不願主動離開這個圈子,覺得自己缺乏伯樂,並非技不如人。在命運的安排下,一轉眼她已拎著打包妥善的行李遠離市區,斬斷與外界所有聯繫,芙羅倫斯成為在全世界唯二得知莫德迪克森真實身分的人,以助理身份戰戰兢兢身兼編輯與作家之間的橋梁,與崇拜多時的偶像同住一個屋簷下,如此人生的轉捩點,似乎不只是迎向夢寐以求的新生活,更與理想中的自己靠近了一大步,即將展開一趟久違的摩洛哥探險之旅。
⠀⠀⠀⠀⠀
另一本為《#巴黎圖書館》,嗜書如命的歐蒂兒不顧警察局長父親的反對,進入巴黎的美國圖書館工作,遇見了形形色色的館員與讀者,也和英國大使館專員的妻子瑪格麗特成為摯友,還與年輕警察保羅陷入熱戀。但甜蜜平靜的日子稍縱即逝,巴黎轉眼間蒙上戰爭的陰影,人心惶惶中,圖書館長芮德女士堅持每日正常開館,並寄出數萬本書到戰地前線和醫院鼓舞士氣。隨著局勢愈來愈壞,巴黎落入納粹的統治。但歐蒂兒和瑪格麗特仍嘗試穿越重重檢查哨,偷偷將違禁書籍送到猶太讀者手中。然而,瑪格麗特卻在一次送書途中被捕,藉由答應當納粹軍官的情人才得以脫身。歐蒂兒既感激好友與她分享因特權得來的物資,又無法壓抑嫉妒輕視的心理,忍不住將秘密說出口,卻不知這將摧毀摯友的人生,更將讓自己的餘生滿懷罪咎。
⠀⠀⠀⠀⠀
還有《房間》作者愛瑪唐納修呼應時事的新作《#星空下的隔離病房》,創作靈感來自作者 2018 年所讀到關於西班牙流感的史料,初稿完成之後便遇上 COVID-19 疫情侵襲歐美,這部小說的切時性和寫實色彩得到眾多讀者與書評家所肯定。1918 年愛爾蘭同時蔓延著獨立運動的烽火與致命的流感疫情,都柏林的醫院每日湧入發燒咳嗽的病患、送走一具具面色青黑的屍體,只能靠著勞累不堪的醫護人員與教會的救濟勉強維持運行。在正規產房之外,一間狹窄而簡陋的儲藏室被院方劃為臨時隔離區,所有出現流感症狀的待產婦女都將集中於此,由婦產科護士茱莉亞和熱心卻缺乏醫療訓練的助手布芮蒂,照顧三名病況不穩又即將臨盆的病患。在物資缺乏又孤立無援的絕境中,茱莉亞帶著布芮蒂奮力協助這些產婦準備迎接新生兒的來臨,傾聽她們的憂慮、孤獨與恐懼,卻難以阻止擴散的疫情與產程中的併發症威脅她們與胎兒的生命。而後,一位醫術精湛但背景成謎的女醫生走進病房,挽救性命危急的難產病患,但緝捕叛亂份子的警察也隨後闖進醫院搜索,使得陰鬱的院內更加人心惶惶。
⠀⠀⠀⠀⠀
以及,因電影而結識的同道好友也出書了,相當幸運能為 彭紹宇 Peng ShaoYu 的《#黑盒子裡的夢:電影裡的三倍長人生》擔任推薦人,長期閱讀他的優質影評至今,終於等到了這一天。曾受邀書寫多個觀影專欄,他的觀看範疇豐富多元,對影視動向、時事議題擁有敏銳的觀察。他的文字則具敏感共情的性格,擅於捕捉人物間埋藏的幽微互動,憐惜故事背後勾勒的細密情思。本書收錄 40 篇觀影筆記、兩本書籍閱讀心得,以及兩篇影視產業現況分析。從南韓商業類型片《一九八七》到歐洲藝術片《痛苦與榮耀》,從切合全球政治的《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到台灣新導演作品《返校》、《怪胎》、《蚵豐村》,同時涵納近年廣受好評的《婚姻故事》、《機智醫生生活》、《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等話。「黑盒子」既指電影院,也似飛航紀錄器,見證了觀影者在故事中的無盡追索。翻開這本書、參與飛行的我們才知道,原來故事裡頭追逐的每一道身影,皆是自己。電影,就是通往內在宇宙的那把鑰匙。
⠀⠀⠀⠀⠀
做過贈書活動的「#卡繆反抗三部曲」套書《#瘟疫》、《#反抗者》、《#正義者》仍得再提一次,除了《反抗者》已於 2014 年發行之外,三本同樣皆為翻譯品質保證的嚴慧瑩法文直譯。卡繆在他的札記裡規畫其創作預計分成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荒謬」系列,第二階段是「反抗」系列,第三階段是「審判」,第四階段是「愛」。可惜卡繆在第三階段創作初期便因車禍過世,第三階段只有小說《第一人》的殘稿,完整呈現的僅只前兩系列的作品。第一階段「荒謬系列」的作品是:小說《異鄉人》、論述《薛西弗斯的神話》、戲劇《卡里古拉》與《誤會》。第二階段「反抗系列」的作品是:小說《瘟疫》、論述《反抗者》、戲劇《正義者》。我們眼前的卡繆反抗三部曲套書,將卡繆的作品以他理想中規畫的方式來呈現,還原當年其發表作品的順序,三種類型的作品互相支援互相辯證,較為完整呈現作家的創作概念。另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的另一本著作《#第二把劍:五月故事》也悄悄上市,一名女記者在報紙上寫了一篇針對他的文章,但不只是針對他而已,甚至指控他的母親其實是納粹的追隨者。他知道,他不能坐視不管,他必須為他母親復仇,不計一切代價,因為有些事情依靠法律並不一定能夠獲得解決,於是乎,受迫害者需要第二把劍,一把正義之劍,來消弭體制外的仇恨。以書寫做為銘刻,第二把劍就此而生。
⠀⠀⠀⠀⠀
影迷如我,《鬥陣俱樂部》作者恰克帕拉尼克的兩本作品也不容忽視,《#鬥陣寫作俱樂部》是他給新手作家的教戰手冊。從影響他至深的「寫作工作坊」談起,強調社群對一個作家的重要性,包括對觀眾大聲朗讀作品的好處,以及彼此間透過討論、反覆實驗而激盪出的暢銷小說寫作原則。除了經典分析、技術指導,也分享宣傳、撰寫廣告文案等當代作家的生活面貌,以及一條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真理:所有的寫作者都是孤獨愛好者,但寫作這件事情,是一場貨真價實的團體戰。更想讀他的《#革命的那一天》,敘述新的社會學理論興起,人們相信年輕男性對社會有害,政府計畫將全國年輕男性送上戰場,一鼓作氣將他們全都炸死。於此同時,神祕小書煽動著革命的號角也終於響起 ── 那一天,原先的掌權者、菁英,以及媒體記者都遭到殘忍殺害,所有權力關係重新洗牌,人們建立起三大完美王國:高加索邦、黑托邦、同志亞,不再有父權社會的壓迫、被白人欺凌的有色人種,以及遭異性戀排擠的同志族群。《鬥陣俱樂部》出版後二十二年,帕拉尼克訪談許多極端分子寫就《革命的那一天》,彷彿延續了未竟的「破壞計畫」。他自言,這本書將讓所有人備受冒犯:從偏見、歧視到陰謀論與分裂主義,他刻畫出只顧個人利益的政客,以及民粹、假新聞、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
⠀⠀⠀⠀⠀
這套亦為重點書,韓國性暴力事件全紀錄:《我是金智恩》與《您已登入N號房》。《#我是金智恩:揭發安熙正,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敘述「金智恩」這個名字,因「安熙正性暴力受害者」而為世人所知。她在遭受四次性侵及數不盡的性騷擾、猥褻後,決定挺身而出,揭發南韓政治明星安熙正的惡行,她的勇氣卻沒有得到世界的諒解,反而遭受更多無情質疑。沒有人在乎金智恩是個必須為生計奔波、不能失業的約聘職,是遭到同事性騷擾,卻被告誡要以大局為重的女性,是上司說 YES 她就不能說 NO,必須絕對封口的「殉葬組」,而在那一切之前 ── 金智恩也是一個人。聆聽她的吶喊,正視她的遭遇,這是我們應該實現的正義。《#您已登入N號房:韓國史上最大宗數位性暴力犯罪吹哨者「追蹤團火花」直擊實錄》,在 Telegram 聊天室裡,加害者散佈非法拍攝影像、脅迫未成年自拍,惡意合成熟人照片,發表性騷擾及厭女言論,甚至以此獲利。加害者毫無愧意,事先擬好撤退守則;被害者飽受威脅,獨自恐懼,甚至成為玩物也一無所知;旁觀者從起初的震驚、真相的刺激,最後隨著時間,遺忘那個黑暗的平行世界。N 號房事件最初報案人、首位報導者 ──「追蹤團火花」現身說法,這是「記者」火與煓,對 N 號房事件誓不放棄的心路歷程,更是「女性」火與煓,意識社會的性別不平等、勇於發聲的成長故事。
⠀⠀⠀⠀⠀
身為 RBG 的支持者,在改編電影與紀錄片後,此本《「#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 RBG 第一手珍貴訪談錄:橫跨近 30 年,13 場關於愛、自由、人生及法律的對話》等了好久,此書作者 Jeffrey Rosen 為美國國家憲法中心主任兼執行長,也是她的好友,藉由多年來一系列與金斯柏格的對談,呈現最有血有肉的 RBG,讓人一覽這位不平凡的女性平易近人且不為人知的一面,和她在法律執行面向上無比縝密、超越時代的思索。對談從九○年代開始,延續到川普時代:剖析「羅訴韋德案」的利弊;笑談與丈夫的鶼鰈情深;分析 #MeToo 運動的崛起;討論最希望被推翻的判決;也分享如何擁有充實又富有同理心的人生,以及她對最高法院的未來展望。這部難能可貴的訪談錄展現了真實的金斯伯格,一個擁有鋼鐵般決心,以最高標準要求自我,同時竭盡畢生所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偉大人格。
⠀⠀⠀⠀⠀
還有,一本厚厚的 Pip Williams《#失落詞詞典》,被譽為今年最好看的歷史小說。故事設定於 1857 年,倫敦語文學會決定展開一個百年大計畫:編纂一部史上最權威、完整的英語大詞典。以詹姆斯莫瑞博士為首組成的詞典編纂師團隊,公開向天下徵求詞彙,並於牛津建造「累牘院」做為工作室。每天,雪片般的詞彙從世界各地寄來,由詞典編纂師一一檢視、篩選,並寫下最終定義。詞典編纂師的女兒艾絲玫尼克爾在文字的包圍下長大,從小就對詞彙情有獨鍾,每當遇到挫折,某個詞彙的定義總帶給她救贖。但最吸引她注意的,是那些被男性編纂師們忽略、鄙視或丟棄的詞彙,而這些詞絕大多數是關於女性。「經血」是骯髒不潔、「陰道」是猥褻詞彙,而女僕、廚娘經常使用的詞彙,沒有一個被收錄在大詞典中。她開始偷偷收集這些被她稱為「失落詞」的詞彙,她從累牘院中拿走被詞典編纂師淘汰、遺忘的詞彙,決定自己寫下從市場、妓女、女僕那邊聽到的各種用詞,並將她們口中的話語化為正式引文。這些詞彙靜靜躺在箱中許多年,直到婦女運動、一次大戰接連爆發,新的可能在歷史的波瀾中悄然生發。那是文字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戰爭迫在眉睫、女性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而在宛如隔絕所有外界紛擾的累牘院中,實則見證著一切的歷史流轉。本書故事基於真實事件,透過瑰麗的文字與翔實考察,鮮活重現出詞典編纂師的工作與大詞典的編輯細節,更講述了在充滿巨變的十九至二十世紀,一個隱藏在男性書寫歷史背後的動人故事。
⠀⠀⠀⠀⠀
另一方面,相當感興趣的兩部華文作品,臺灣史小說名家陳耀昌的《#島之曦》,是繼《福爾摩沙三族記》、《傀儡花》後的重磅力作。隨作家之筆,彷若回到日治時期,體會了「臺灣社運先鋒」盧丙丁及「臺灣歌唱藝術家」林氏好伉儷之間的才情、使命與志業,也認識了引領臺灣文化啟蒙運動的「臺灣文化協會」,以及政治上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的風起雲湧與興衰歷程。全書以主角盧丙丁串出那一代掀起「臺灣意識」的各行各路知識份子,呈現 1920 至 1930 那個臺灣社會運動最蓬勃的年代,穿插漢生病奮鬥史;同時也藉歌唱藝術家林氏好的故事,帶出曲盤時期流行音樂盛況,生動刻劃著那個臺灣意識最蓬勃、心靈最熾烈的時代。其次為時報文學首獎白樵的第一本作品《#末日儲藏室》,跨越同志、異性戀、異文化議題的小說,探討了後殖民、強權、跨文化等主題。曾經留學法國的白樵當年因一場重病,在巴黎送急診室,昏迷兩個月,與死神擦身而過,脖子留下了插管的痕跡,他笑稱:「這是巴黎給我的刺青。」雖然不得不放棄當地的學業,歸國後仍努力寫作,屢獲大獎。八篇短篇小說切分為三輯:從描繪掙扎於歐洲生活各式角色的「他者」,翻轉自我身世的「邊界」,最後讓渡於台北「我城」的回歸之旅。白樵的文字乍看十分華麗,實則以冷靜視角包裹著濃烈的情感,透過篇篇迷人的小說,不但坦露青春回憶與情慾冒險,同時也如多面稜角鏡般,呈現他對東西文化消長以及殖民位階的探索與詮釋。
⠀⠀⠀⠀⠀
2020 年本屋大賞第二名的作品也在最近的新書裡,《山茶花文具店》、《蝸牛食堂》之後小川糸帶來了生涯最觸動人心的小說《#獅子的點心》。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你想吃什麼呢?雫離開了一手拉拔自己長大的父親,獨自一人生活並努力對抗病魔。某天,醫生向她宣告了餘命,瀨戶內海的檸檬島上的獅子家園,是雫選擇度過餘生的地方。在平靜的島嶼風光中,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每個星期日,獅子家園都會安排「點心時間」,讓入住者能再次品嚐到充滿回憶的點心,但雫遲遲沒有做出選擇。還有另一本看起來相當有趣的犯罪小說《#好女孩的謀殺調查報告》,五年前,17 歲少女安蒂無端失蹤,警方斷定安蒂的男友沙爾是殺人凶手,這位唯一凶嫌卻在數天後被人發現自殺身亡,警方也草草結案。根據統計,在所有失蹤案當中,只有 1% 不曾找到失蹤者,0.25% 失蹤者尋獲時已經死亡。五年後,少女小琵為了寫學校報告,大膽重提整座小鎮都避而不談的安蒂案,更打算為死去的沙爾平反。根據失蹤案當晚一場聚會,小琵在臉書貼文、通聯紀錄中推敲出,當晚說謊的不止一人,安蒂生前不為人知的祕密更一一暴露而出。隨著蒐集來的日記、對話紀錄、關係人訪談,嫌疑犯名單愈來愈長,逐步接近校園人際關係和小鎮生活的黑暗面。她開始意識到,調查結果可能會傷害到還活著的人,更重要的,在收到一張又一張威脅紙條之後,她開始擔憂,自己有辦法活到親手揭露真凶的那一刻嗎?
⠀⠀⠀⠀⠀
最後兩本,其中一本是尚未正式介紹過的電影相關作品《#奉俊昊上層與下層的背後》,從近年的《寄生上流》、《玉子》、《末日列車》,到早年的《非常母親》、《駭人怪物》、《殺人回憶》、《綁架門口狗》,韓國重量級影評人李東振就奉俊昊二十年間所拍攝出的七部長片,深入剖析其電影語言、作品思想,收錄精采影評、完整訪談,帶領觀眾一起踏上這條以電影為媒介的社會與人性探索之路。另一本為屬於讀詩人的圖像小說《#辛波絲卡拼貼人生》,以傳記、報導、訪談為底,用漫畫、拼貼和詩句佈局,明快呈現辛波絲卡的人生跑馬燈。就像翻閱一本人生快照,從中能見辛波絲卡的感情、交友、嗜好、寫作、工作、政治立場和獲獎經歷。作為敘事主線的水彩漫畫,既有印象派的朦朧,又有表現主義的大膽;犀利又詼諧的黑白攝影拼貼則具有轉場功能,兩者銜接,將辛波絲卡平凡又壯麗的生命軌跡流暢地小說化。傳記和創作的疊加、漫畫和拼貼的銜接、詩句和人生的交融,多樣化的藝術形式讓本書不僅止於用圖像訴說詩人的生平,更以小見大地彰顯了詩歌和拼貼、拼貼和人生、人生和詩歌的共相。
⠀⠀⠀⠀⠀
⠀⠀⠀⠀⠀
⠀⠀⠀⠀⠀
(以上文字部分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Ann Chiu安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家要幹嘛!當然要追劇拉~私心推薦我的最愛片單給大家 ► 懶人包時間軸: 00:00 前言 00:30 F1 極速求生 01:41 蛇惑 02:40 日落豪宅 04:03 亞森羅頻 05:20 三人要守密 兩人得死去 訂閱了沒,快點點訂閱按鈕還有開啟小鈴鐺喔 ► Instagram:...
三人要 守 密 兩人得死去 心得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巴蒂斯特太太】
本週的經典短篇小說,分享的是莫泊桑的作品〈巴蒂斯特太太〉。
故事從敘事者看到送殯的隊伍開始說起,談到這位死去的女士,保爾.哈莫夫人,的悲傷故事。
小編一直看到中間才發現,為什麼這個短篇的名字是「巴蒂斯特太太
」而不是「哈莫太太」,這正是這位可憐的女士,一生悲劇的主因。
一起來看看這部短篇作品吧。
-
巴蒂斯特太太 / 莫泊桑
我走進盧班車站的候車室,第一眼是看鐘。我還得等候兩小時又十分鐘才能乘上到巴黎去的快車。
我突然覺得很累,仿佛剛走了十法里路;我朝周圍掃了一眼,好像要在四面牆上找出消磨時光的方法似的;隨後我退了出來,在車站的門前站住,一心只想找點什麼事情做做。
街道有點類似林蔭大道,種著瘦小的洋槐,夾在兩排大小不一、式樣不同的房子,是小城市的那種住家房子中間,向一個小山崗延伸上去,可以望見盡頭有一片樹木,那裡似乎有個公園。不時地有一隻貓輕巧地跳過陽溝,從大街穿過去。一條小狗急急匆匆地在一棵棵樹根旁聞來聞去,尋找廚房倒出來的殘羹剩飯。我看不見任何一個人。
一種灰心洩氣的情緒侵襲了我。怎麼辦呢?怎麼辦呢?我已經想到面對一杯簡直不能喝的啤酒、一張簡直不能看的本地報紙,坐在鐵路小咖啡館裡的那種沒完沒了、躲避不掉的情景了。這時,我望見一個送殯的行列從一條橫街轉過來,到了我所在的這條街上。
看見了靈車,我鬆了一口氣。至少我可以消磨十分鐘了。
可是突然我的好奇心增加了。因為跟在死者後邊送葬的只有八位先生。有一位哭著,其餘的人友好地談著話。沒有神父伴送。我心裡想:「這是一次世俗的葬禮。」隨後我想到像盧班這樣的城市裡至少也應該有百來個自由思想家,也許他們決心舉行一次示威。接下來怎麼辦呢?行列走得那麼匆忙,說明他們埋葬這個死者是一切從簡,當然也沒有宗教儀式。
我無所事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做出了各種最複雜的揣測。這時喪車已走到我的面前,我忽然想起了一個古怪的主意,就是和這八位先生一起跟著走,至少可以消磨一小時,我於是做出一副悲戚的神色,跟在他們後面走著。
最後面的兩個人驚奇地朝後看了看,然後低聲交談起來。無疑地他們是在互相詢問我是否本城的人。隨後他們又向前面的兩個人打聽,他們也仔細地打量我。這種追根究底的注視弄得我很不自在,為了打消他們的這種注視,我走到靠近的兩個人跟前行過禮以後,說:「先生們,請原諒我打斷你們的談話。不過,我看見的是一次世俗的葬禮,就急忙跟上來了,雖然我連你們送的這位去世的先生都不認識。」一位先生說:「死的是一位太太。」我感到奇怪,問道:「不過,這的確是一次世俗的出殯啊,不對嗎?」
另一位先生顯然是希望把事情告訴我,把話接了過去,說:「也是也不是。原因是教士們拒絕我們進教堂。」這一次,我不由得驚奇地喊出了一聲「啊!」簡直是墜入了五里霧中。
我旁邊的那位熱心腸的人壓低聲音告訴我:「哦!說起來話長了。這位年輕的太太是自殺的,這就是我們不能舉行宗教儀式安葬她的緣故。您看,走在最前頭哭著的那一位就是她的丈夫。」
我有點兒躊躇地說:「您的話使我感到驚奇,也使我感到莫大興趣,先生。如果要求您把這件事給我講一講,是否會顯得失禮?如果我這話惹得您討厭了,就請您只當我什麼也沒有說過。」
這位先生親熱地挽住我的胳膊,說:「不,絕對不。這麼辦吧,咱們稍稍留在後面一點,我來講給您聽,事情很悲慘。您看見高處的那些樹嗎?那兒就是墓地,在到墓地以前,我們還來得及他它講完,因為這個坡很陡。」
他講了起來:
您要知道,這個年輕女人,保爾.哈莫夫人,是本地一位富商豐塔內爾先生的女兒。她還小,在十一歲的那年,遭到了一件可怕的意外:一個僕人把她姦污了。她受到嚴重摧殘,幾乎送了命;而那個壞蛋,他的獸行本身就把他揭發出來。於是一場駭人聽聞的訴訟開始,查出三個月以來可憐的受害人一直是那個畜生的卑鄙無恥的行為的犧牲品。他被判處終身服苦役。
小姑娘帶著恥辱的烙印,沒有夥伴,孤孤單單,慢慢地長大;大人們很少吻她,他們怕挨到她的前額會髒了他們的嘴唇。
在全城人的心目中,她成了一種妖魔,一種怪物。人們低聲地這樣說:「您知道吧,那個小豐塔內爾!」在街上,她走過的時候,人人都別轉臉去。甚至於沒法雇到領她去散步的女僕,別人家的女僕見了她就躲得遠遠的,仿佛這孩子身上有一種傳染病,誰挨近她就會傳給誰似的。
兒童們每天下午都到林蔭大道上去玩耍,這個不幸的孩子在林蔭大道的情形看了實在叫人可憐。她總是一個人挨著她的女僕站著,臉色悽愴地看別的孩子玩耍。有時候,想跟孩子們一起玩的願望實在強烈,無法抗拒,於是畏畏縮縮、提心吊膽地往前移動,自慚形穢似的偷偷混到一群孩子中間。這時候,坐在長凳上的那些母親、女僕、姑母、姨母都立刻奔了過來,抓住由她們照看的小姑娘們的手,粗暴地把她們拉走。剩下了小豐塔內爾獨自一個人,她驚慌失措,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她傷心得哭了起來。隨後她跑過去,把臉藏在女僕的圍裙裡,抽抽噎噎哭個不停。
她長大了,情形更糟了。人們讓那些年輕姑娘像躲鼠疫患者那樣躲著她。請想一想,這個年輕女人,不需要再教她什麼了,什麼也不用教她了;她已經沒有權利戴那象徵性的橙花了;她幾乎在未識字以前就已經懂得了那個可怕的秘密,僅僅在女兒新婚的晚上,做母親的才隱隱約約透露給女兒聽的那個秘密。
她每次上街都由她的女家庭教師陪著,好像老是提心吊膽,怕她再遭到什麼可怕的意外,必須嚴密地守護她似的;她每次上街都在感覺得到的那種莫名其妙的恥辱的重壓下,低垂著眼皮,其他的少女並不像人們所想的那樣天真,她們陰險地看著她,竊竊私語,暗暗冷笑,如果她偶然望望她們,她們就裝出不經意的樣子趕快別轉頭去。
很少有人招呼她。只有幾個男人見了她還脫帽致敬。那些母親們假裝沒有看見她。有幾個小流氓管她叫「巴蒂斯特太太」,這是侮辱了她,毀了她一生的那個僕人的姓氏。
沒有一個人知道她隱藏在內心的痛苦;因為她不大說話,從來不笑。就是她的父母見了她,也顯得很不自在,好像她犯了什麼不可補救的過錯,應該恨她一輩子似的。
一個規規矩矩的人是不大高興跟一個被釋放的苦役犯握手的,既使是自己親生的兒子;對不對?豐塔內爾先生和夫人對待他們的女兒,就如同對待一個剛從苦役牢裡放出來的兒子那樣。
她長得很好看,白淨臉,細高個兒,文雅脫俗。如果沒有那件事,我也會很喜歡她的。
可是一年半以前,我們這兒來了一位新的專區區長,還帶來了他的私人秘書,一個有點古怪的年輕人,據說,他曾經在拉丁區生活過。
他看見豐塔內爾小姐,就一見鍾情。有人把一切都告訴了他。他僅僅這樣回答:「嗯,這正是對未來的一個保證。先發生總比後發生好。跟這個女人在一起,我可以高枕無憂。」
他追求她,向她求婚,娶她做了妻子,他臉皮厚,帶了新娘到處拜客,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似的。有些人回拜了,有些人就沒有回拜。最後,大家有點忘懷了,她在社會上也有了地位。
必須告訴您,她把她丈夫當成神那樣崇敬。請您想一想,是他恢復了她的名譽,是他使她重新回到公共法律保護之下,是他蔑視輿論,衝破輿論,抵擋了各種侮辱;一句話,完成了一樁很少人幹得出的勇敢行為。所以她對他的愛情是既熱烈而又提心吊膽的。
她懷了孕。這個消息傳開以後,連最斤斤於小節的人也為她打開大門,好像懷孕這件事把她的污點一下子洗乾淨。說起來很奇怪,但事實確是如此……
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了,這時正碰上我們有一天慶祝本地的主保聖人的節日。區長由他的幕僚和一些官吏簇擁著主持音樂比賽,他演說之後開始發獎,由他的私人秘書保爾.哈莫把獎牌發給得獎者。
您也知道,在這種事情裡,總會有嫉妒和競爭,有些人難免失去了分寸。輪到莫爾米隆鎮的樂隊隊長領獎了。他的樂隊只得了一個二等獎牌。總不能讓大家都得一等獎牌啊,是不是?
秘書把獎牌遞給這個人的時候,這個人竟把獎牌朝他的臉上扔過去,一邊大聲喊道:「你可以把你的這個獎牌留給巴蒂斯特。你甚至還應該像發給我一樣發給他一等獎牌。」
當時有很大一堆老百姓在場,他們笑了起來。老百姓是沒有慈悲心,也不大知道分寸的。於是所有的眼睛都轉向這位可憐的太太。
啊,先生,您看見過一個女人發瘋嗎?沒有看見過。那麼,我們可看到是怎麼回事了。她一連三次站起來,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好像她想要逃走,可又明白自己絕不可能穿過周圍這一大堆人。
人群裡不知哪個地方又有人喊了起來:「喂!巴蒂斯特太太!」於是,人聲鼎沸,有歡笑聲,也有怒喊聲。
只見這一片人海波濤洶湧,鬧聲喧天;所有的人頭都在攢動。大家都在重複說那句話,大家都踮起腳要看看這個可憐女人臉上的表情;有些做丈夫的用雙臂把自己的老婆舉高了看;還有人在打聽:「是哪一個?穿藍的那個嗎?」兒童們學公雞叫;到處都響起了狂笑聲。
她不再動彈了,驚慌失措地坐在豪華的靠背椅裡,好像被陳列在那裡供大家觀賞一樣。她不能逃走,不能動一動,也不能把臉掩藏起來。她的眼皮急促地眨巴著,好像有一道強烈的光刺得她的眼睛睜不開;她跟一匹爬高坡的馬那樣喘著氣。
看見她這個樣子真叫人心都碎了。
哈莫先生掐著那個粗暴無禮的傢伙的脖子,他們在一片可怕的混亂之中,倒在地上滾來滾去。
慶祝儀式中斷了。
一個鐘頭以後,哈莫夫婦回家去,那年輕的婦人從受到侮辱的那一刻起沒有說過一句話,但是渾身哆嗦得好像有一根彈簧彈動了她全身所有的神經,她突然跨過橋上的欄杆,跳進了河裡,她的丈夫沒有來得及抓住她。
橋洞下水很深。隔了兩個鐘頭才把她撈起來。當然她已經死了。
說到這兒,講故事的人住了口。過了一會兒他又說:「就她的處境,這也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有些東西是沒法擦掉的。現在您明白為什麼教士們不准進教堂了。噢!如果按照宗教儀式舉行葬禮,全城的人都會來參加的。不過您當然明白,那樁事再加上自殺,那些人家就不便來了,還有,在這個地方,參加沒有神父的喪葬,是很困難的。」
我們這時已經走進了公墓的大門。我很激動地等著棺材放下墓穴以後,走到那個嗚咽著的可憐的年輕人身邊,使勁握了握他的手。
他眼淚汪汪,驚奇地看看我,然後說:「謝謝,先生。」我沒有後悔跟著靈車走了這一趟。
三人要 守 密 兩人得死去 心得 在 吳建衡 Ed Wu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講到了女人,這裡的傳統,如果要娶一個女人回家,男方家必須要有足夠的畜牲,若男方家裡窮,在這裡是一輩子不可能結婚的。按照現在的行情,娶一個女人回家,需要一百一十隻羊,二十隻氂牛,兩匹馬,兩隻駱駝,經過當地的貨幣換算,大約是台幣一百一十萬元到一百二十萬元左右。
.
.
這樣子高額的聘金,其實也反映出了在高原上困苦的環境,由於吉爾吉斯人生活在高海拔四千五百公尺的高度,並不適合女人居住,就連母的牛隻、馬匹,在冬天的時候,都會盡量遷往低地生活,顯現出了這裡的刻苦,再加上天氣寒冷,其實人在虛弱的時候,只要一不小心得了輕微的感冒,就很容易喪命,據當地人說,這裡出生的孩子,十個裡面有六個撐不過三歲,而女人又更容易在分娩的時候難產喪命,形成了這裡“物以稀為貴”的狀況產生。
.
.
也許因為這個原因,造成這裡不可能有自由戀愛的機會,因為每個女人,都只是家庭的產品、男人的商品。在某些地方,女人可能真的就只是傳宗接代的工具,負責維持家庭的工作,除此之外,似乎沒有什麼權力與自由,所以經過我在這裡將近二十天左右的經驗,我深深得覺得這裡的女人真的非常不快樂,也始終沒有表情,無論我如何釋出善意,我得到永遠只是同一張臉。
.
.
我必須很坦白得說,在帕米爾高原的日子,因為與吉爾吉斯人相處的緣故,常常讓我會生出一股怒氣,因為他們貪,嚐到甜頭,卻還要更多,而女人則是至始至終擺著一張凶惡、面無表情的臉,並且總是斜眼看著人,這樣的經驗實在與我過往與少數民族打交道的經驗大相徑庭。
.
.
10歲的Sakina是我投宿的其中一戶人家中的小女孩,12歲的哈里德是哥哥,8歲的羅茲克是三兄妹中最小的。
.
.
羅茲克是我在帕米爾旅程遇到最古靈精怪,最聰明的孩子,任何時候都有他的話,任何時刻都有他的表演機會,如果他能在大城市生長,以他的資質一定可以在他的領域中大綻光芒。
.
.
哈里德雖然是哥哥,但相較於弟弟,就靦腆、保守了一些,或許也因為是身於哥哥的角色,所以有時候也比較會以大人的角度看事情,必要時也會到屋子外跟大人做些粗活。
.
.
Sakina有著一般小女孩們都有的稚氣臉龐,但大多時後帶著一點憂鬱,不太笑,就是靜靜得跟著大人做著家事。那時候我真的心想,這裡的大人難搞、難取悅就算了,怎麼連這個小女孩也一個樣,想請她讓我拍個照,也死去活來的,滿臉不悅,我真的滿腹疑問這個地方到底怎麼了。
.
.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還是比較容易討好與接近的,所以在屋子內的時候,我也盡量跟孩子們分享我所有的點心、飲料,我也用我的電腦,將我在各國所拍的照片與孩子分享。
.
.
正當三個孩子在我旁邊看得起勁的時候,他們的叔叔就走到我們的旁邊,大聲得叫Sakina“滾開!”,當時我還覺得莫名其妙,不懂為什麼叔叔要特地趕走Sakina,後來我請翻譯問叔叔,是不是他們不希望女生看到電腦,或是其他的原因,叔叔他才說,Sakina有很多的家事要做,但其實之後我也只看到Sakina默默得站到別的地方,也沒有什麼正經事要做,反倒是兩個男孩子,就像什麼事都沒有一樣,繼續看著我的電腦。
.
.
後來我才知道,三兄妹的爸爸早逝,媽媽則改嫁到平地去了,所以兄妹們就依附在親戚的屋簷下,因為在阿富汗的傳統中,改嫁的女人是不可能帶著小孩一起到新家庭的,也不太可能回頭探望小孩。
.
.
我在Sakina家住了三個晚上,前面兩天,Sakina總是躲避著鏡頭,就算家裡的大人同意我拍他的照片,Sakina也總是能躲就躲,能拒絕就拒絕,但其實我並不想強迫她,因為我知道強迫別人所拍出來的照片,絕對不會好看。
.
.
一直到第三天的下午,我碰巧注意到Sakina與弟弟羅茲克正準備提著水桶,要到外面去打水,Sakina看到我拿著相機,又準備要拍他照片,又擺出一張小孩子不耐煩的臉,但我心想,我今天我就是要跟著你,要想辦法知道你不喜歡拍照的秘密。
.
.
一出了家門,就是綿綿細雪,姊弟們看到我跟了出門,馬上就拔腿狂奔,其實弟弟羅薩克喜歡被我拍照,但他看著姊姊不斷得忘情奔跑,也就跟著姊姊跑給我追。我心想,Sakina 真的是始終如一,不給拍就是不給拍,在雪地了追了一百公尺,終於到了附近有融水,可以取水的地方,正當Sakina打開水桶瓶蓋,要開始取水的時候,似乎想到了什麼,回頭看了我一眼,跟弟弟不知道講了什麼,又再往前跑了一小段路,「有沒有這麼堅持啊。」我心裡納悶著。
.
.
後來我看到,原來Sakina與弟弟,將打水的水桶,當作滑冰的工具,在結冰的河川上溜著天然的滑冰道,在這個時候,我才看到sakina真正的笑容,她不斷得對著鏡頭笑著,彷彿像是說著『拍吧!盡量拍!家裡的大人都不在這裡,我可以盡情得當個小孩』。
.
.
後來其實我真的忘了怎麼把照片拍好,我只記得想要補抓下Sakina最美、最純真的笑容。
.
.
Sakina不時回頭望著屋子,我想是在觀察大人們有沒有準備出來罵人,怎麼那麼久還沒有回去,但我想,這次他們豁出去了吧。
.
.
當姊弟們把水桶背回去屋子的時候,我看著姐弟倆的背影,我好奇,聰明懂事的弟弟,在未來會全力保護這麼照顧她的姊姊嗎? 或著是,如果有一天,弟弟變得像其他霸道、不講道理的男人的時候,姊姊是不是依然會愛他依舊? 他們是不是還會記著在小時候,這麼單純、沒有利益的時光?
在走回去屋子的路上,我一直想著這個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富汗帕米爾,上帝的搖籃
全文:http://ppt.cc/UUx5V
個人網站:www.edwuphotos.com
三人要 守 密 兩人得死去 心得 在 Ann Chiu安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在家要幹嘛!當然要追劇拉~私心推薦我的最愛片單給大家
► 懶人包時間軸:
00:00 前言
00:30 F1 極速求生
01:41 蛇惑
02:40 日落豪宅
04:03 亞森羅頻
05:20 三人要守密 兩人得死去
訂閱了沒,快點點訂閱按鈕還有開啟小鈴鐺喔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nn_chiuuu/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nnchiu0201/
►Business contact
工作洽詢請寄信箱
[email protected]
Q:
我用的相機:Canon M50 / GoPro5
剪輯軟體:final cut
髮型:PLUUS
更多影片:
間歇性斷食心得|兩週體重下降三公斤 168斷食實行辦法:
https://youtu.be/mdVveTgxxRc
跟我一起玩倫敦 / 倫敦橋 / 大英博物館 / 倫敦眼 / 龍蝦漢堡 Ann In London # VLOG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kijATWbzY&feature=youtu.be
在地人帶你吃中壢十大美食 | 中壢吃貨地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2Dd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mSKFyP9Fg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