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類戲劇終究會以配合戲劇原型與拍攝當時的時代來調整歷史,也就是說,歷史劇是以歷史為題材的戲劇而非歷史的再現。
看到一堆人拿歷史資料糾正戲劇,真的不用這樣嚴厲。用歷史補強解說,另起歷史版本去說明即可。
請尊重戲劇創作本身試圖表達的訊息,因為,戲劇必然是對文本(故事/事件)的詮釋。
戲劇不是記錄片,而是虛構故事。
三國演義跟三國志差那麼多也都好好並存很多年了,不是嗎?
嚴格來說,所謂的歷史真實也無法再現,只有後代人根據自己的需要重新解釋。
自己在那邊混為一談,卻怪罪歷史劇沒能完美考證嗎?
三國志 文本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史學泰斗余英時逝世】余英時曾於二〇一八年出版《余英時回憶錄》,追憶一生經歷的世變,與其他學人的相知,在學術思想領域的經歷見證。書中的第四章為《香港與新亞書院》,詳談他從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五年居港的歲月,師從國學大家錢穆,廣結學術文化界的知識分子,對他影響啟發甚深,他在章節開首便直言:「從燕京大學轉入新亞書院,從北京移居香港,這是我生命史上一個最重大的轉折點:我的人生徹頭徹尾地改變了。」
余英時的香港歲月:https://bit.ly/37mXnl2
一九五〇年,他在新亞書院師從錢穆,研讀國學,尤其精讀他的著作《國史大綱》。他在回憶錄提到有很多獲錢穆直接指導的日子,精讀漢史,研讀從《漢書》至《三國志》,奠下中國史研究基礎。余英時奉錢穆為終身之師,從先生身上深悟出對歷史知識的開放態度,也建立了對學問的認識,從內外鑽研,既探究一字之義,也追求同類文本的異同比較,認清歷史脈絡。余英時在新亞研讀兩年多,至一九五二年六月畢業,新亞書院學者大家雲集,如「新儒家」大師唐君毅,在思想學術上也對他啟發深遠。
除了在新亞書院求學研讀,余英時也深受其時在香港知識文化界的影響。在書中,余英時形容在港的五年歲月,是生活在流亡知識人的小世界,「是中國自由派知識人匯聚而成的社群,生活並活躍在一個最自由的社會中。」對於當時的香港環境,他這樣描述:「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一時期的香港為中國自由派知識人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使他們可以無所顧忌地追尋自己的精神價值。更值得指出的是:當時流亡在港的自由派知識人數以萬計,雖然背景互異,但在堅持中國必須走向民主、自由的道路,則是一致的。」
---
《明周文化》推介:
【綠色西貢人】封面系列文章:
https://bit.ly/3C1dKSh
香港海事博物館:海港故事如何說 延續城市文化歷史
https://bit.ly/3lkWVfh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余英時 #國學 #史學 #漢學 #歷史學 #歷史 #思想 #文化 #中國傳統 #中國歷史 #余英時回憶錄 #國學大師 #歷史學家 #漢學家 #研究 #學術界 #知識分子 #人文 #社會科學 #新亞書院 #中文大學 #中大 #我就是我
三國志 文本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何三國演義比三國志更令人相信
電影《真•三國無雙》上映,精選《三國演義》張飛怒鞭督郵、曹操刺殺董卓、三英戰呂布等情節。但小說這些情節,在正史《三國志》裏有出現嗎?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執委陳仲佳認為,在歷史研究當中,卻絶對不應將文學小說排除於外。
「……某些歷史研究者將《三國志》所記述的事件作為史實來反駁《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從而突出它的虛構性及貶低它的歷史性。如果從現代史學的角度看,《三國志》本身也是經過材料選擇,再由陳壽用文字從新敘述的故事,因此不會比其他文本更客觀及可信。而《三國演義》本身雖帶有跨張及虛構的情節,但這些虛構並不妨礙它帶出自己的歷史觀。如果《三國演義》是作者在坊間及不同的說書人手中所收集來的故事匯編,而且又在民間廣受歡迎和歷久不衰,它比起《三國志》這種由一人獨著的官方歷史,在三國歷史的接受上更具參考價值。……」
https://www.mychistory.com/index.php/c001/2/g0012
#知史 #中國歷史 #三國演義 #三國志 #陳壽 #真三國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