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想之地 Minari》(2020》的預告片釋出之後,史蒂芬.連(Steven Yeun)將之傳給了一位同樣在美國生活的韓裔朋友。
.
不過對方看見預告片之後的反應,並不是為自己族群的經驗有機會搬上大銀幕,而是帶著猶疑地態度回他:「我不確定我看不看得下去,因為這兩分鐘的預告對我來說太『準確』了,太接近我已經埋葬的記憶。」
.
在《瘋狂亞洲富豪 Crazy Rich Asians》(2018)之中,我們看見亞洲人豪奢、性感的一面,這與過去美國亞裔總是在中餐廳與洗衣店工作的形象可說大相徑庭。這部作品也在美國獲得出色票房成績,尤其受到亞洲觀眾的歡迎,畢竟美國亞裔實在悶太久了,好萊塢幾乎沒有非關刻板印象的亞裔電影。
.
但片中富麗堂皇的場面,究竟不過也只是關於某一小部分富有亞洲人的故事,終究不具有代表性,甚至離寫實性都有距離。所有關於新一代美國亞裔的共同經驗,無疑是隨著上一輩移民而來的歲月。現在美國共有兩千萬四百萬亞裔人口,其中1950年代到2000年,就有超過一千萬名亞洲人移民美國。
.
但關於亞洲的移民故事,長期以來卻付之闕如。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亞裔故事,真要舉出一部,就屬譚恩美小說《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也在1993年被王穎搬上大銀幕。
.
「在90年代長大時,譚恩美是我唯一知道的亞裔美國作家,她厚厚的平裝書擺在每個人的書架上。但我討厭她的作品,她的書都是在寫一些關於勤勞、有尊嚴的移民,體現了美國人對亞洲人期待的那種東方智慧⋯⋯」史蒂芬.連坦率地說:「如果當時有人問我打算寫什麼,我可能會說我想寫披頭族、海洛因或爵士樂,可以確定的是,我絕不會去寫《喜福會》。」
.
史蒂芬.連的父親是一名首爾的建築師,一次去明尼蘇達州洽公的時候,愛上了當地風光,當聽到有招募韓國移民的計畫時,他賣掉了自己在首爾的房子,在1988年帶著全家人追尋美國夢。剛過去時,小史蒂芬不諳英語,當他第一次去上學回家的時候,問了他的父母「Don’t cry」是什麼意思。
.
事實上,在當時的首爾擁有一棟房子,家境算是相當富庶。史蒂芬的父親原本希望能夠在美國更上一層,但很不幸的是,他們投靠的叔叔身處在龍蛇雜處的工人社區,而他雙親第一份工作──是把筷子塞到紙套之中。史蒂芬說他的父親後悔了,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居然放棄了一切充裕的生活,現在必須重新開始。
.
史蒂芬依然難忘有次他與父親去一間車行退貨一個零件,老闆卻不讓他退貨,謊稱這不是他們家的商品。他看見父親當場把零件摔在地上,對店家大吼,不過他的英語程度卻很勉強,無法很清楚表達自己的不滿。對於父親所失去的尊嚴,小史蒂芬全看在眼裡。
.
在史蒂芬五年級時,他們全家在底特律郊區定居,他的父母開設了一間服務黑人顧客為主的美容用品店,同時也加入了當地的教會,與那裡的其他韓裔孩子參與主日學(在《夢想之地》也有類似情節)。史蒂芬說,在學校時,他必須表現成安靜與友好的形象,唯有在教堂,他能夠真正地展現自己。
.
與多數韓國人父母一樣,他們期待史蒂芬成為一個醫生。他遵循雙親期待,獲得了心理系學位,專研神經科學。不過他真正感興趣的卻是戲劇演出,為此開始參加了由亞裔美國人組成的喜劇團體。父母起先對史蒂芬的決定感到失望,但最後還是全力予以支持。
.
不過當時的史蒂芬沒有太多亞裔的模範給以參考,在這過程中,他慢慢意會到一個道理,他在受訪時曾提到:「這或許是一個文化差異,作為韓國人,我的直覺就是得要散發出一種謙卑的氣息。但這種態度其實對你的演藝事業毫無幫助。在表演當下,謙虛不是必要的,它甚至會削弱你的能量。」
.
以《陰屍路 The Walking Dead》(2010-)中的格倫一角揚名,史蒂芬一下躍升為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美國亞裔演員之一。在劇中,他甚至與一名白人角色瑪姬約會。許多人說,這代表亞洲人也可以跟白人交往了,有亞裔粉絲寫信給他說「謝謝你,你是我們當中第一個成功辦到的人」史蒂芬卻覺得啼笑皆非。他認為這好比要求亞裔男人得與白人交往才能證明自己獲得了認可,「這種想法是可怕的」。不過史蒂芬不諱言,這些針對種族的爭論,許多亞裔美國人天天都在面對。
.
這種對身分的焦慮,一直到他去韓國為奉俊昊拍攝了《玉子 Okja》(2017)之後,又有了新的轉變。從小與父母說韓語的他,回去韓國,發現語言溝通無礙,不過他卻無法適應在韓國的生活。他說許多一同工作的外國人,都將他視為韓國文化大使,但史蒂芬卻根本對韓國一無所知,也沒有歸屬感。到了《燃燒烈愛 Burning》(2018),李滄東讓史蒂芬的角色像是被孤立般存在,也許正是因為他查知了他身分上的特殊性。
.
當《夢想之地》的導演鄭李爍(Lee Isaac Chung)找上他出演片中的韓國父親時,史蒂芬身為最知名的美國韓裔演員,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人選,但他第一時間卻猶豫了。畢竟他離開韓國才四、五歲,他無法想像自己如何去詮釋一個剛離開韓國的父親,更擔心自己的韓語不到位。
.
這個故事以1983年為背景,史蒂芬飾演的雅各從韓國移民至加州,但作為一家之主的他,卻有著更強烈的企圖心,他希望能夠自己開墾農地種植韓國農作物。於是他帶著妻小來到阿肯色的鄉下,自己尋找水源、開墾、播種。只是這個過程實在太過於艱難,品質低落的生活環境迫使夫妻經常吵得不可開交,同時兒子大衛又患有心臟疾病,隨時可能需要動刀。到底這個追逐夢想的旅程,會成就奇蹟,還是以枉然作結?
.
故事取自鄭李爍的童年經歷,即便當他試圖去訪問父母當時在農場開墾的經歷時,他們三緘其口,與多數沉默的亞裔移民一樣,不願喚起當年艱苦的記憶。史蒂芬也有相同感受,雖然經驗不一,但他很快從片中的雅各看到了自己父親的身影,他說:「雖然我沒有把我自己的父親投射在主角身上,但令我不安的是,某方面來說他的確就像我的父親。而我則像是他的意志、慾望與精神的延伸。」
.
《夢想之地》2020年初在日舞影展首映,獲得了美國劇情片競賽單元觀眾票選獎及評審團大獎。在首映會時,史蒂芬也帶著父親來到了現場觀影,他倆就緊坐在一起。他說自己想讓父親知道的是:「我也成了一個父親,現在我能理解你們所經歷的一切。」
.
史蒂芬說,父親在放映完之後拋給了他一個眼神。他敢說,父親感受到了。
.
在2021年奧斯卡獎,《夢想之地》獲得了最佳影片等六項提名、飾演外婆的尹汝貞榮獲最佳女配角獎。而史蒂芬.連則成為了奧斯卡92年歷史上第一位提名最佳男主角的韓裔演員。
.
各位,你最喜歡史蒂芬.連的哪一部作品呢?
.
《 #夢想之地》現已可於 CATCHPLAY+ 觀看:https://bit.ly/3xcQ36R
除了 #史蒂芬連 #StevenYeun,同樣在歐美影壇發光發熱的韓裔演員還有在《 #追殺夏娃》中扮演中情局幹員的 #吳珊卓 喔!之前的專文介紹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28496428633273
.
.
註:
Steven Yeun被長期被翻譯為「史蒂芬.元」,然而基於他的韓國本名「연상엽」,「연」姓比較合適的是對應到韓字「連」姓,「元」事實上是基於音譯產生的誤譯。故本文採用「史蒂芬.連」為名。
.
此外,史蒂芬.連經常被誤解為首位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亞裔演員,但這也是誤會,在他之前至少已有蒙古族裔的尤.伯連納(Yul Brynner)、印度裔的班.金斯利(Ben Kingsley)與敘利亞裔的莫瑞.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等多名亞裔演員入圍(上述三人也都獲獎)。
三緘其口語譯 在 書閣&生活隨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點小說吧
👻歡迎收藏或分享,推廣閱讀需要您。👻
劇情描述「大山厝」這個古老大宅院裡發生的故事,不時有住客死亡,而他們都三緘其口,不願訴說是否真有見鬼。一群人決心想揭開真相,便住進去體驗,光是看到陰森的大宅,就讓眾人不寒而慄了…。
個人覺得此書並沒有很恐怖,但礙於不破梗的關係也不能透漏太多(笑)。只能說鬼的前身都是人的執念呀!「貪嗔痴」形成的邪念一旦根深蒂固,要改就難了,平常就要好好注意言行、思想,並豐富心靈。
相對於鬼故事,我比較害怕的是人格分裂、精神疾病方面的劇情(ex:隔離島、24個比利),因看完會覺得自己似乎也深陷其中,暈暈的,仿佛我也是書中人物,飽受精神折磨、正在受苦。此類書籍總是能影響我好幾天,精神不佳時更不能讀,太敏感了。
#鬼入侵#shirleyjackson#寶瓶文化#鬼怪#翻譯文學 #鬼故事#鬧鬼#手寫字#鋼筆字#好書#好書推薦 #好書分享 #閱讀 #閱讀日常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抽獎 #博客來#誠品 #書蟲 #書單 #看書 #書摘#書摘語錄#圖書館#台北美食#台北景點
三緘其口語譯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時間的距離]
談六四,近年有一個說法,過去太久了,變得離身,感覺也失去了.
但真正的藝術家,可以把遠去的東西,融匯吸納再提煉,重新注入生命.
最初聽到莊梅岩想寫一齣關於六四的話劇,擔心的不是政治干預(她這種人根本沒可能影響得到).我反而諗,六四歷史已重溫了多年,做記者的我們也為報導要找新角度而費煞思量,如何寫出新角度?「六四劇好難寫」並無懸念.
兩個月之前曾經訪問莊梅岩,她透露,此劇內容是圍繞一對年老夫婦,終老之前,希望去拜祭一下命喪槍下的兒子.這對夫婦不是傳媒裡常見的抗爭型「天安門母親」,而是幾十年來三緘其口,私下承受創傷的一對孤獨老人.
莊梅岩承認,這創作面對一些難題:話劇以廣東話演出,對白口語化(她的作品一向有本土香港味,粵語對白抵死啜核),但今次場景明顯是北京,具體的地域設定如何處理?另外,老年角色會由年輕演員演譯,處理上如何合乎情理?
幸好今次找來資深舞台劇人李鎮洲擔任導演,把這些難題一一處理了.
莊梅岩曾透露,她思考了多年如何寫好這齣六四劇,一直找不到着力點,直至她因為跟自己年老的父母相處,才想到從逝去的亡魂的角度,回看人世,冷眼旁觀老人受到折磨,終於找到那團創作之火.
苦等了兩個月,終於入場觀看了《5月35日》首演,才明白那個亡魂的觀點.
我認為,亡魂的觀點,如同俯瞰蒼生,這中間相隔了三十年時間的距離.常人覺得,時間會令記憶褪色,令情緒歸於平淡,令人心情平伏.
但莊梅岩的劇本卻利用了時間的優勢,1989年6月4日發生的事,並沒有在清場之後完結,真正的核心是在之後,隨時間流逝而發酵醞釀.一對平凡的老夫老妻和他們身邊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點一滴,見證人性的善良或陰暗面.
莊梅岩說,「我就是要對主角有咁平凡得咁平凡,就好像我們自己的父親母親.」她成功地把血和肉重新注入三十年前的逝者和其家人身上,讓我們重新凝視事件的本質:六四並不是關於向政權討回甚麼公道,而是關於一個家庭死了孩子,他是個有父母疼愛的孩子.這麼多年,父母不但要壓抑這段記憶,連公開拜祭,大哭一場的自由也被狠狠阻止.
我經常跟莊梅岩討論,創作話劇和新聞記者有何分別.記者恒常因為追逐事實的細節而迷失,藝術工作者則可以挖入事物深處去到矇矓的真實感覺.她說:「藝術創作要將啲嘢昇華既,劇場有時是慾望橫流的夜店,有時是讓人得到安慰的教堂,有時是教化觀眾的學校.」
今次這套《5月35日》究竟是演活了甚麼功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一套關於六四的劇,看到我笑住喊,喊住笑.而我旁邊那位眼淺的觀眾,喊濕了三張Tempo.
《5月35日》31/5-2/6 的5場已滿座,7月26-28日加開的最後5場剩下小量門票.請珍惜入場的機會,當我們還可以.
我兩個月前訪問莊梅岩:
https://news.mingpao.com/…/%E4%BB%80%E9%BA%BC%E4%BA%BA%E8%A…
購票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stage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