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飲食界欠《飲食男女》一個交代。
言重了少少,但其實應該沒有。
廿多年來,這份雜誌,這個品牌,為幾多人、幾多店、幾多老面孔、幾多新嘗試、幾多舊價值、幾多香港味道,帶來了難得的曝光,少有的注目,又帶動了傳承?
作為飲食雜誌,它乾淨、專業、精到,不譁眾、不取寵,資訊、知識與品味並重,廣告客戶最喜歡的,曾經是它。
單靠香港優質讀者,它沒有那麼厲害的銷量,但夾在一份八卦的《忽然一周》,便神奇地把質放到一個大量之上,影響力便鉅了。這是肥佬黎市場觸覺的犀利。
既沒有同集團的屍體與裸體,也沒有狗仔(亦無政治),卻做到口碑載道,還要叫座。
《飲食男女》由一本「二奶書」,從成長陣痛發展至自成一格、人盡讚揚的刊物,前任老總馬美慶Betty Ma居功至偉。
「中文出版飲食和旅遊的雜誌,沒有一本好過《飲食男女》」,連其他媒體的行家們也承認,怪只怪集團大腦細肥佬黎也是個大饞鬼,一講食便兩眼發光,他捨得吃、捨得氹本做內容、遇上個精益求精的Betty Ma,一遇風雲便化龍。
飲食嘛,食得精、食得美,未算最難,Betty的出色,不是一書帶出食不厭「精」,食之優「美」,更是令讀者看見食的「情」,還有食的「道」。
精、美、情、道。
高級的,庶民的,精緻的,粗獷的,本地的,海外的,一樣有其故事與溫度,書刊便怎看都有味了。餐餐fine-dining也是一種單調。
這四個字,令品牌遠遠拋離其他對手。
夠膽說,沒有《飲食男女》、沒有整個品牌的團隊,香港飲食界很多人都沒有今日的名聲、成就;說很多小店、老店、名店、新店、職人店、瀕危店,中廚西chefs,甚至作家,都曾因此書得道,也不為過。直白點說,它捧紅過不少人和店。
難得它的目的從不是捧,純粹do them justice。
它不賣帳,不討好,不抬轎,堅持做好自己,守好自己的道,也就夠了。
每個人,每個品牌,每個行業,堅持做好,守好自己的道,其實也就夠了。
《蘋果日報》因為時勢,因當中新聞工作者的風骨和堅持,就算突然死亡,總算落得一場風光大葬。全城觸目的來,100萬份沽清的走,縱是冤,也不枉。
《飲食男女》由紙本停刊,Betty離職,至如今戛然而去,消逝得相對黯然。
我非常欣賞的萬豪金殿主廚 @JaysonTang ,前幾天寫了一post「非常感謝飲食男女成就了鄧家濠」,少見長文,由心出發,情文並茂,絕非乘機自hi,果然有情有義!
此外,僅見三數食店送別《飲食男女》,有致敬的、有感恩的,但不多。
連此總編的小小告別書,在《飲食男女》FB消失之後,也不復存在,不免欷歔。
如你身為讀者、身為食店、身為餐廳、身為廚師,身為作家,也有感於它離去之戚然,也曾因此書受教、受益、開眼界、知情味,可否也小寫一post,為其風光送別,讓它走得不寂寞。就Hashtag一句 #多謝飲食男女
容我拋磚引玉,在下先寫為敬。話說沒有Betty三顧草廬,一再邀我寫酒,深感酒海無涯高手在民間的我,也不敢妄然造次。
世上,會有創作人畢明、奧斯卡神婆,卻未必知有酒鬼畢畢,現在時蒙酒神關照,緣識奇士酒徒,常常感恩,以寫過《飲食男女》為榮。
多謝Betty,多謝Rita,多謝Connie,多謝你們每一位,令香港好味咗,令香港人識食咗。
(PS. 團隊前天最後一個IG story,說絕大部分人還未有去向,能用人的,敬請留意)
#多謝飲食男女
#謹此送別 #無辜的一群
#暫別珍重 #有緣再會
#你們的努力我記得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youtube冇晒飲食男女好寂寞
#老字號好睇 #江老師教我好多嘢
#有人就有燈 #情與義值千金
#為團隊盡最後一點心
#希望大家支持🙏
三顧草廬工作紙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要接受「延攬」嗎?北京的戰略藍圖、解法、選定戰場的藝術】
林鄭引《緊急條例》押後選舉,人大常委指示「現屆全體議員延任一年」。坊間出現兩種反應,先是填詞人林夕兩度於《蘋果》專欄呼籲總辭,後有本土/抗爭派初選勝出者和議;而先被DQ後被「延攬」的傳統泛民,則有涂謹申「外界意見紛紜,但認為要求留任的聲音稍多」之說。
走或留的辯題,不將整個延期工程放在香港近代史的格局去看,只會被帶風向。延選當然與疫症無關,北京只是重覆 2016 年做過的事。當年初一發生旺角騷動,梁天琦在新東補選上來了。傳統泛民圈當年很訝異,為甚麼整個網絡都是文宣,四處都有街站幫梁天琦助選?於是他們開始耳語梁天琦背後是否有勢力在推波助瀾,其實是風潮一帶起,很多年輕人受到感召,免費去做義工、做文宣、課金做選舉經費,現在看來只是反送中模式的預演。
重覆 2016 年的棋盤
如此一人,大大震蕩整個光譜和票源,梁雖然敗給楊岳橋,但其一人之溢出效應,將會推動五區,亦即整個民主派革新,不管是意識形態還是物理年齡。2 月左右,本地建制圈已有風聲傳出會玩取消資格。局部取消資格,是在抵消梁天琦一人帶來的時間加速力。他們視梁天琦為一種病毒,DQ就是要阻止病毒進入議會,也要阻止病毒感染泛民。本土派當然被斬殺,之後眾志也被DQ,因為他們判定眾志只是包裝溫和的獨派,更為可惡。
北京在這一點當然高瞻遠矚,它用行政手段強行終止了 2016 年大選本應完成的新陳代謝,阻止了更難對付的敵人出世。所以16年之後,就是傳統溫和泛民繼續拿著議席,僅此事實,就是實然排擠著今日的「抗爭派」,失去了很多話語權。之後泛民大黨熱烈和應林鄭「大和解」、發出「不如特赦七警」之說;曾俊華成為新趙紫陽,成為黃絲和傳統泛民新寵,狂熱「薯粉」還批評不肯支持曾俊華的抗爭派死牛一面頸,只有理念而不肯選擇「lesser evil」……這些歷史,皆濫觴自 2016 年。不 DQ 泛民,只 DQ 本土和眾志,是為了阻止時間加速的工程,阻止民主派內部更新換代。
因此,2016 年的梁天琦,和 2020 年的整個初選,在中共眼中都是一件事:缺口又出現了,要去堵。初選結果如此,直接導致北京判定事態嚴重,因為那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沒有後台沒有履歷,既然佔有全港民意半壁江山,繼而盤算,未來四年難以駕馭這個議會,更不能坐視本土派餘孽和抗爭派全面感染黃絲,令大家越來越激進。
唯有看清這條心線,才能明白,為甚麼選舉主任幾乎對公民黨趕盡殺絕,但另一方面人大又似乎准許他們重新入去多做一年。當然北京從來有很多個「群組」在工作,但最重要還是「阻止時間流動」的大戰略。他們不在乎個別人士是否擁有關鍵小數。抓小事情的要幫忙立下「不能游說外國」的新紅線,故而先 DQ;抓大事情的卻最終還是要盡量維持現狀,要讓保守的、熟悉的、甚至懦弱的對手存在,作為平衡廣大反對派意識形態的紙鎮,故而主張接受四個被 DQ 泛民繼續延任。
全體議員陷入戰略被動
理性博弈,讓全體議員延任,並不是如一些人所說,是比較溫和甚至開恩的做法,而是將政治成本轉嫁於泛民,有「因糧於敵」的計算。初選結果已經出來,攬炒獲得授權,而泛民接受「延攬」回去議會,雖然保住了出糧,也保住了所謂的關鍵否決權,然而他們在受整場革命洗禮的民眾眼中,多賺到的光環,必會慢慢流失,矛盾也必然重新轉移到內部。如果將所有泛民逐出,世代鬥爭就不會出現,全體烈士擁有光環,則政治時間同樣一瀉千里;敵人的光環不能馬上燒盡,因為那同樣等於為革命添薪。最好當然是拒絕年輕人,繼續養著舊人,二桃殺三士,反對派在扣血,但不會造成政治大地震。
大地震有甚麼不好?當恐龍死掉,小型哺乳動物就上位了,稱王了。對於中共而言,恐龍只是 useful idiot,很容易對付;撒豆成兵的哺乳動物雖然小,生命力更碰強,更難對付。梁天琦出來之後,就發現不能換屆,要先把毒素根除,那就是 2016;初選結果出了之後,就發現同樣不能換屆,要先把毒素根除,藉疫情押後選舉,那就是 2020。四年前把毒素根除的方式是取消資格,讓《公安條例》收監領袖;四年之後,甚麼方式都有可能動用。
所以應該總辭嗎?
這其實是一個難以客觀辯論的問題。議會路線無法達成決定性改變,已屬事實,只不過現在談論的是議員本身的中產生活,以及議助的福祉。如果我是議員或者議助,我當然會支持不能放棄議會。而確實有些人一受到政治界豢養,就無法自拔。畢竟大部份人在私人市場也無法拿到港幣10萬月薪,叫他們自己放棄,確實是不現實的。
只不過,選擇入局自然也要面對上述的戰略被動。一旦接受招安,肯定又是扣血,你就沒光環了。面對面也許別人不會直插到底,讓你難堪,但大家心裡當然都知道,說議會有甚麼長遠意義或者有甚麼奇門遁甲,同樣不現實。若果你說自己要供車供樓,也許還比較老實。然而當你一旦行動上承認自己只是出糧,就會面臨更大的民意要求。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吃了人血饅頭,在議會內外,你有甚麼更強的表現呢?例如黃碧雲的議會生涯如果止步於 2019,對其人其黨,都會是止血;繼續多做一年,就是繼續扣血,因為你又多了一年甚麼都做不到,而大家會認為你名不正言不順地進去,便宜了一次,就要付出更多代價,才能 compensate,抗爭派內心也會這樣想。
大家不會將同樣的標準放在周庭身上,因為她不是議員,只是一個喜歡宅文化並且在日本好紅的年輕人,她的受難是「正受難」;假設黃碧雲被人拉,坊間的同情指數將會很不同,因為大家會翻舊帳,過去20年黃碧雲做了甚麼?在整個過渡期和後期一國兩制,事情變成如此,長期的局中人是否要負一定程度責任?於是黃碧雲被拉,都只會是「負受難」。因此,這整個民主派的延任,雖然賺了錢,但必然失去部份民意,可能拆散和勇 (其實是老嫩) 不分的戰略同盟。
錦鯉有咩高見?
抗爭派相對簡單,在初選裡面,他們賺到知名度和光環,只需要好好利用,不要自毀,做蔣經國死前的李登輝,等水退的時候,自然可能成為新世紀的哺乳類動物。傳統泛民就很難搞,因為他們很大機會接受延任。本質上,這是在沒有新授權的情況下,憑空做多一年;而當年參加「臨立會」的民協,曾經被泛民鬧到像是要下破門令,又說其他人是猶大,那今天自己是否嚴人寬己,只能想辨法自圓其說。王家衛的電影說過:「原來寂寞起來,所有人都是一樣」,今日的版本就是「當招安令來到,所有人都是一樣」。
入局的人其實要重新拿到授權 (可能是非正式投票,雖然時間未必趕得及)、由初選勝出者次級民主式投票決定、或者作出新承諾、或者捐人工……甚麼都好,總之是應該有新動作抵消北京設下的戰略陷阱,否則反對派陣營的緩慢分裂,幾乎可以預期。如果甚麼都不做,就默默接受,便是嗟来之食,這些老人大黨在民間眼中,只會更加不堪,將來也是會受選舉無情淘汰。如果是寄望政權開恩留命,做萬年國代,不如聽聽劉兆佳近來說的:「……必須釐清『愛國者』與『建制派』的差別,以前到現在仍有很多人將這兩個詞混在一起,認為愛國者治港就等於是建制派治港」,連建制派也不是親,那對於體制民主派又會有甚麼善意?長貧難顧啊。
最近蔡子強也在 《01》 放風反對總辭。我也不是支持總辭。雖然總辭不是沒有好處的,否則譚惠珠也不會開到口叫泛民「重返議會,不要拖後腿」,故可推測,全體總辭亦不是政權樂見。只是你很難叫人把口邊的肥豬肉吐出來,就不勉強了。只是蔡子強也發揮了一貫水準,他認為總辭論者有三大問題,第一是其一是今次延任立法會和 1997 年臨立會不能相提並論;其二是抗爭派若覺得制度不完美就抵制,為何不辭任區議會;其三是抗爭派至今無法解答,一年後如果選舉仍有DQ,是否仍會參與?
又問「然後呢」?
第一,真是太可笑,雖然迴字有四個寫法,但是次「重返議會」和臨立會,一樣沒有人民授權。如果以前是因為沒有臨立會沒有民主派,民主派就抵制;而今次有「自己人」,就不抵制,那其實有甚麼民主理念可言?蔡當然可以這樣說,但如果這是從政者的主流,別人說民主派只想做民主花瓶、做穩體制內「八大民主黨派」,也是合理評論。說到底我們不是關心個別議員能否多拿一百多萬薪金,我們是在爭論究竟香港人如何面對本來應有之「授權權力」遭剝奪,而不是在乎你們有多少友好入局做中產;
第二,區議會和立法會根本不能滑坡對比,雖然區議會也有 DQ (例如黃之鋒),但內局人都有民意一票一票授權。一個區議員走出來,可以大聲說自己代表某區某幾千個選民;而接受「延攬」的人,在未來一年走出來說自己是議員?別人說,你一票都沒有。689 有 689 票,777 有 777 票,你們號稱代議士,卻一票都沒有?
蔡子強的護航,好像在指控抗爭派葡萄現屆議員突然加簽一年合約,好多錢。這樣非常猥瑣。因為支持總辭不一定是坐穩另一份糧的區議員,還有林夕,還有很多政圈外的「沉默大多數」,只談個別區議員,略嫌打草人。
區議員獲得授權,拿公帑,倫理上一向如此;到略有路線分歧,友好就尤如發爛渣非常 Jumpy 地說:你們抗爭派也沒有很乾淨﹗
What ?現在談的是政治倫理而不是小眉小眼的議員薪金吧?下下講錢不是很模糊焦點嗎?
第三,蔡子強還是問,咁總辭之後點?
唔知架。我相信問任何一個政界中人,他們也跟我們這些小市民一樣,都係答你「見步行步」,問人「之後又點」,好像很 witty ,很縱觀全局,然而這在示威者超過勸阻的老人,衝入立法會以來,已經失效,上一代的專業神話已經結束。大家發現,其實強敵來到,職業政客不一定比他們更懂得形勢、不一定更有能力,「然後呢」能嚇唬 64 時的香港人、2010 年代的 80 後,卻不能嚇唬今日班 o靚仔,他們不幸看穿很多事情了。
選定戰場的藝術
你問「總辭之後又點,然後呢」;他們又問「那留守議會又點,然後呢」,此實屬耍嘴皮子毫無意義。要計算到全局演變才去做事?北京也不知道明天有多少人被制裁、全國形勢如何演變都好,但他們都會落力出招壓制香港,這就是 actor 和 audience 的分別,一個死也站著,一個到死前都沒有站立過。這是非常玄的「權力意志」,有與沒有,純屬天生。
所以我不會說總辭好或者不好,是否接受招安,處於道德二分之外的模糊水域,問題是從政者有沒有顯示出他願意選定一個戰場,並且賣力工作,對得起自己份糧或者無緣無故得到的一年合約;而不是永遠像個局外人一般,以「我不跟任何人同路」/「我不選定戰場」為榮,以一個偽裝的超然姿態包裝一具毫無意志力的從政者/論述者 deadbody?接受招安,亦是選定戰場,亦無不可,但之後的問題是,你能否證明你有可能成為哪怕只有十份之一的李登輝?
三顧草廬工作紙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要接受「延攬」嗎?北京的戰略藍圖、解法、選定戰場的藝術】
林鄭引《緊急條例》押後選舉,人大常委指示「現屆全體議員延任一年」。坊間出現兩種反應,先是填詞人林夕兩度於《蘋果》專欄呼籲總辭,後有本土/抗爭派初選勝出者和議;而先被DQ後被「延攬」的傳統泛民,則有涂謹申「外界意見紛紜,但認為要求留任的聲音稍多」之說。
走或留的辯題,不將整個延期工程放在香港近代史的格局去看,只會被帶風向。延選當然與疫症無關,北京只是重覆 2016 年做過的事。當年初一發生旺角騷動,梁天琦在新東補選上來了。傳統泛民圈當年很訝異,為甚麼整個網絡都是文宣,四處都有街站幫梁天琦助選?於是他們開始耳語梁天琦背後是否有勢力在推波助瀾,其實是風潮一帶起,很多年輕人受到感召,免費去做義工、做文宣、課金做選舉經費,現在看來只是反送中模式的預演。
重覆 2016 年的棋盤
如此一人,大大震蕩整個光譜和票源,梁雖然敗給楊岳橋,但其一人之溢出效應,將會推動五區,亦即整個民主派革新,不管是意識形態還是物理年齡。2 月左右,本地建制圈已有風聲傳出會玩取消資格。局部取消資格,是在抵消梁天琦一人帶來的時間加速力。他們視梁天琦為一種病毒,DQ就是要阻止病毒進入議會,也要阻止病毒感染泛民。本土派當然被斬殺,之後眾志也被DQ,因為他們判定眾志只是包裝溫和的獨派,更為可惡。
北京在這一點當然高瞻遠矚,它用行政手段強行終止了 2016 年大選本應完成的新陳代謝,阻止了更難對付的敵人出世。所以16年之後,就是傳統溫和泛民繼續拿著議席,僅此事實,就是實然排擠著今日的「抗爭派」,失去了很多話語權。之後泛民大黨熱烈和應林鄭「大和解」、發出「不如特赦七警」之說;曾俊華成為新趙紫陽,成為黃絲和傳統泛民新寵,狂熱「薯粉」還批評不肯支持曾俊華的抗爭派死牛一面頸,只有理念而不肯選擇「lesser evil」……這些歷史,皆濫觴自 2016 年。不 DQ 泛民,只 DQ 本土和眾志,是為了阻止時間加速的工程,阻止民主派內部更新換代。
因此,2016 年的梁天琦,和 2020 年的整個初選,在中共眼中都是一件事:缺口又出現了,要去堵。初選結果如此,直接導致北京判定事態嚴重,因為那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沒有後台沒有履歷,既然佔有全港民意半壁江山,繼而盤算,未來四年難以駕馭這個議會,更不能坐視本土派餘孽和抗爭派全面感染黃絲,令大家越來越激進。
唯有看清這條心線,才能明白,為甚麼選舉主任幾乎對公民黨趕盡殺絕,但另一方面人大又似乎准許他們重新入去多做一年。當然北京從來有很多個「群組」在工作,但最重要還是「阻止時間流動」的大戰略。他們不在乎個別人士是否擁有關鍵小數。抓小事情的要幫忙立下「不能游說外國」的新紅線,故而先 DQ;抓大事情的卻最終還是要盡量維持現狀,要讓保守的、熟悉的、甚至懦弱的對手存在,作為平衡廣大反對派意識形態的紙鎮,故而主張接受四個被 DQ 泛民繼續延任。
全體議員陷入戰略被動
理性博弈,讓全體議員延任,並不是如一些人所說,是比較溫和甚至開恩的做法,而是將政治成本轉嫁於泛民,有「因糧於敵」的計算。初選結果已經出來,攬炒獲得授權,而泛民接受「延攬」回去議會,雖然保住了出糧,也保住了所謂的關鍵否決權,然而他們在受整場革命洗禮的民眾眼中,多賺到的光環,必會慢慢流失,矛盾也必然重新轉移到內部。如果將所有泛民逐出,世代鬥爭就不會出現,全體烈士擁有光環,則政治時間同樣一瀉千里;敵人的光環不能馬上燒盡,因為那同樣等於為革命添薪。最好當然是拒絕年輕人,繼續養著舊人,二桃殺三士,反對派在扣血,但不會造成政治大地震。
大地震有甚麼不好?當恐龍死掉,小型哺乳動物就上位了,稱王了。對於中共而言,恐龍只是 useful idiot,很容易對付;撒豆成兵的哺乳動物雖然小,生命力更碰強,更難對付。梁天琦出來之後,就發現不能換屆,要先把毒素根除,那就是 2016;初選結果出了之後,就發現同樣不能換屆,要先把毒素根除,藉疫情押後選舉,那就是 2020。四年前把毒素根除的方式是取消資格,讓《公安條例》收監領袖;四年之後,甚麼方式都有可能動用。
所以應該總辭嗎?
這其實是一個難以客觀辯論的問題。議會路線無法達成決定性改變,已屬事實,只不過現在談論的是議員本身的中產生活,以及議助的福祉。如果我是議員或者議助,我當然會支持不能放棄議會。而確實有些人一受到政治界豢養,就無法自拔。畢竟大部份人在私人市場也無法拿到港幣10萬月薪,叫他們自己放棄,確實是不現實的。
只不過,選擇入局自然也要面對上述的戰略被動。一旦接受招安,肯定又是扣血,你就沒光環了。面對面也許別人不會直插到底,讓你難堪,但大家心裡當然都知道,說議會有甚麼長遠意義或者有甚麼奇門遁甲,同樣不現實。若果你說自己要供車供樓,也許還比較老實。然而當你一旦行動上承認自己只是出糧,就會面臨更大的民意要求。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吃了人血饅頭,在議會內外,你有甚麼更強的表現呢?例如黃碧雲的議會生涯如果止步於 2019,對其人其黨,都會是止血;繼續多做一年,就是繼續扣血,因為你又多了一年甚麼都做不到,而大家會認為你名不正言不順地進去,便宜了一次,就要付出更多代價,才能 compensate,抗爭派內心也會這樣想。
大家不會將同樣的標準放在周庭身上,因為她不是議員,只是一個喜歡宅文化並且在日本好紅的年輕人,她的受難是「正受難」;假設黃碧雲被人拉,坊間的同情指數將會很不同,因為大家會翻舊帳,過去20年黃碧雲做了甚麼?在整個過渡期和後期一國兩制,事情變成如此,長期的局中人是否要負一定程度責任?於是黃碧雲被拉,都只會是「負受難」。因此,這整個民主派的延任,雖然賺了錢,但必然失去部份民意,可能拆散和勇 (其實是老嫩) 不分的戰略同盟。
錦鯉有咩高見?
抗爭派相對簡單,在初選裡面,他們賺到知名度和光環,只需要好好利用,不要自毀,做蔣經國死前的李登輝,等水退的時候,自然可能成為新世紀的哺乳類動物。傳統泛民就很難搞,因為他們很大機會接受延任。本質上,這是在沒有新授權的情況下,憑空做多一年;而當年參加「臨立會」的民協,曾經被泛民鬧到像是要下破門令,又說其他人是猶大,那今天自己是否嚴人寬己,只能想辨法自圓其說。王家衛的電影說過:「原來寂寞起來,所有人都是一樣」,今日的版本就是「當招安令來到,所有人都是一樣」。
入局的人其實要重新拿到授權 (可能是非正式投票,雖然時間未必趕得及)、由初選勝出者次級民主式投票決定、或者作出新承諾、或者捐人工……甚麼都好,總之是應該有新動作抵消北京設下的戰略陷阱,否則反對派陣營的緩慢分裂,幾乎可以預期。如果甚麼都不做,就默默接受,便是嗟来之食,這些老人大黨在民間眼中,只會更加不堪,將來也是會受選舉無情淘汰。如果是寄望政權開恩留命,做萬年國代,不如聽聽劉兆佳近來說的:「……必須釐清『愛國者』與『建制派』的差別,以前到現在仍有很多人將這兩個詞混在一起,認為愛國者治港就等於是建制派治港」,連建制派也不是親,那對於體制民主派又會有甚麼善意?長貧難顧啊。
最近蔡子強也在 《01》 放風反對總辭。我也不是支持總辭。雖然總辭不是沒有好處的,否則譚惠珠也不會開到口叫泛民「重返議會,不要拖後腿」,故可推測,全體總辭亦不是政權樂見。只是你很難叫人把口邊的肥豬肉吐出來,就不勉強了。只是蔡子強也發揮了一貫水準,他認為總辭論者有三大問題,第一是其一是今次延任立法會和 1997 年臨立會不能相提並論;其二是抗爭派若覺得制度不完美就抵制,為何不辭任區議會;其三是抗爭派至今無法解答,一年後如果選舉仍有DQ,是否仍會參與?
又問「然後呢」?
第一,真是太可笑,雖然迴字有四個寫法,但是次「重返議會」和臨立會,一樣沒有人民授權。如果以前是因為沒有臨立會沒有民主派,民主派就抵制;而今次有「自己人」,就不抵制,那其實有甚麼民主理念可言?蔡當然可以這樣說,但如果這是從政者的主流,別人說民主派只想做民主花瓶、做穩體制內「八大民主黨派」,也是合理評論。說到底我們不是關心個別議員能否多拿一百多萬薪金,我們是在爭論究竟香港人如何面對本來應有之「授權權力」遭剝奪,而不是在乎你們有多少友好入局做中產;
第二,區議會和立法會根本不能滑坡對比,雖然區議會也有 DQ (例如黃之鋒),但內局人都有民意一票一票授權。一個區議員走出來,可以大聲說自己代表某區某幾千個選民;而接受「延攬」的人,在未來一年走出來說自己是議員?別人說,你一票都沒有。689 有 689 票,777 有 777 票,你們號稱代議士,卻一票都沒有?
蔡子強的護航,好像在指控抗爭派葡萄現屆議員突然加簽一年合約,好多錢。這樣非常猥瑣。因為支持總辭不一定是坐穩另一份糧的區議員,還有林夕,還有很多政圈外的「沉默大多數」,只談個別區議員,略嫌打草人。
區議員獲得授權,拿公帑,倫理上一向如此;到略有路線分歧,友好就尤如發爛渣非常 Jumpy 地說:你們抗爭派也沒有很乾淨﹗
What ?現在談的是政治倫理而不是小眉小眼的議員薪金吧?下下講錢不是很模糊焦點嗎?
第三,蔡子強還是問,咁總辭之後點?
唔知架。我相信問任何一個政界中人,他們也跟我們這些小市民一樣,都係答你「見步行步」,問人「之後又點」,好像很 witty ,很縱觀全局,然而這在示威者超過勸阻的老人,衝入立法會以來,已經失效,上一代的專業神話已經結束。大家發現,其實強敵來到,職業政客不一定比他們更懂得形勢、不一定更有能力,「然後呢」能嚇唬 64 時的香港人、2010 年代的 80 後,卻不能嚇唬今日班 o靚仔,他們不幸看穿很多事情了。
選定戰場的藝術
你問「總辭之後又點,然後呢」;他們又問「那留守議會又點,然後呢」,此實屬耍嘴皮子毫無意義。要計算到全局演變才去做事?北京也不知道明天有多少人被制裁、全國形勢如何演變都好,但他們都會落力出招壓制香港,這就是 actor 和 audience 的分別,一個死也站著,一個到死前都沒有站立過。這是非常玄的「權力意志」,有與沒有,純屬天生。
所以我不會說總辭好或者不好,是否接受招安,處於道德二分之外的模糊水域,問題是從政者有沒有顯示出他願意選定一個戰場,並且賣力工作,對得起自己份糧或者無緣無故得到的一年合約;而不是永遠像個局外人一般,以「我不跟任何人同路」/「我不選定戰場」為榮,以一個偽裝的超然姿態包裝一具毫無意志力的從政者/論述者 deadbody?接受招安,亦是選定戰場,亦無不可,但之後的問題是,你能否證明你有可能成為哪怕只有十份之一的李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