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中秋節幹嘛烤肉? #這是誰的中秋節? #從國定假日看權力運作 〕
今天是中秋節,不知道各位壯士們是否有搭上返鄉專車回到熟悉的家人身邊,一起共度月圓佳節。
在享受四天連假的同時,建議各位壯士們不妨抬頭看看天空賞月之餘,享受中秋必做三件事:烤肉、吃月餅、吃柚子。
今天,除了談中秋幹嘛烤肉之外,也想談談「國定假日」背後的社會學思維。
▌中秋節的過去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直到唐朝,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尤其在唐朝之後,中秋賞月的習俗愈來愈普及,慢慢演變成中秋節。至明清,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有關中秋節的典故,除了大家經常聽到的: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與月餅起義,這些不少人都耳聞過的古老傳說,但是其中都與烤肉無關。
▌中秋節與烤肉的關聯究竟為何?
中秋烤肉的起源有幾個說法,1982年的《民生報》認為係因1981年烤爐外銷不景氣,廠商大量內銷的結果。
2007年《聯合報》也有民眾投書表示中秋烤肉是他於1990年代發明;而在2004年左右,「廣告說」出現,《聯合晚報》提到:
「中秋節烤肉的風氣是因為烤肉醬廣告推波助瀾的關係。網路上有人相傳,十多年前,萬家香醬油推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電視廣告,隨後競爭廠商金蘭醬油也密集推出金蘭醬油烤肉醬的電視廣告相呼應。」
而根據亞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陳峻誌考察後發現,從史料分析上,無論是萬家香或是金蘭公司的烤肉醬商品推出時間或是電視廣告的播出,都晚於台灣「中秋烤肉」的現象出現年代。
不可否認的是,相關業者的推波助瀾,的確讓中秋烤肉變的更加普遍。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秋節烤肉」這個與中秋習俗無關的活動,也儼然成為台灣相當具備特色的中秋活動。
▌所謂國定假日
而中秋節之所以能夠放假,則是根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之中的規定,其實該法規當中,將節日分為三類:紀念日、民俗節日與一般節日。
紀念日大多與中華民國史上重大事件以及宗教相關,例如:開國紀念日、和平紀念日、臺灣聯合國日與佛陀、孔子誕辰紀念日等;
民俗節日則與台灣民俗活動有關,春節、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曆除夕以及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自2006年起,具法定16族原住民身分者,得於所屬族群的歲時祭儀放假1日。)。
而一般節日則是多與特定群體有關,如: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軍人節等。以及臺灣光復節、中華文化復興節。
而其中能夠放假的節日,則被俗稱為「國定假日」。
▌國定假日也代表什麼嗎?
若是歸納上述假日的特質,可以發現許多的國定假日與漢民族的民俗信仰相關。
但是在台灣,也有客家族群、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等,讓台灣這座島,能夠有著多元的族群展現其各自獨一無二的樣貌,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與歲時祭儀。
國定假日作為一社會制度,假日政策的行使與規劃必然是權力運作的結果。然而在國定假日規定上,特別是「民俗節日」的安排,讓尊重台灣多元文化的美意造成反效果,反而更可能忽略、排除了其他族群的歲時祭儀。
▌結語
國定假日的儀式與活動,是產生維持、創新、改變、增強或削弱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的工具,透過儀式與慶典維持了國家認同的符號與神聖性象徵。
藉由儀式激發人民的共鳴,人潮聚集構成了獨特的集體記憶,產生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感受,增強了國家及社會認同。
在台灣,國定假日的形成與發展是政治權力和宗教共同賦予假日使其有所意義的結果,在不斷的社會變遷當中,假日如何被定義,意即國定假日的制定與形式,是多族群國家必然面臨的課題。
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族群平等、文化傳承間取得平衡,並給予台灣多元族群更友善的環境,需要主政者審慎思考。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三 八 婦女節 起源 在 BBC News 中文(繁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BC時事一周 粵語廣播本周內容(香港時間2021年3月14日):
https://bbc.in/30D6Pgz | https://youtu.be/qsUemjO0yq0
> 美國最大規模救助計劃
> 香港政制大變
> 美軍指中國可能短期威脅攻台
> 專題: 日本核災難十週年
> 專題: 三八婦女節起源
> 英國生活點滴:在英國到哪裡學英文
> 記者來鴻:金合歡花給法國帶來希望
> 華人談天下:澳洲開始接種疫苗
點擊這裏了解如何收聽直播或下載播客: https://bbc.in/3jLQmiY
BBC中文粵語廣播節目《時事一周》香港時間逢星期日07:00(星期六23:00 GMT)直播,爲你縱覽與分析一周國際大事,並爲你帶來<英國生活點滴>、<記者來鴻>、<華人談天下>等專題環節。
三 八 婦女節 起源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是「國際婦女節」,先祝福所有女性讀者們婦女節快樂外,也祝願台灣的性別之間更加平等,所有人都更加幸福。
這篇來自 BBC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國際婦女節的發展歷程。在110年的節日歷史之中,為什麼成立了這個節日,中間又經歷過了哪些重要的事件與階段,我們又該如何思考今日女性們的角色與面臨的挑戰?
----------------------------
為什麼是3月8日?
蔡特金當年提出全世界婦女應該有自己的節日,但沒有固定日期。3月8日正式成為國際婦女節,是在1917年。
1917年3月8日(儒略曆2月23日),因食品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化爆發的聖彼得堡大罷工持續了三、四天,沙皇遜位,俄羅斯帝國杜馬成員成立臨時政府,並賦予女性選舉投票權,史稱「二月革命」,成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序幕。當時很多女工參加了大罷工,要求「麵包與和平」,要求選舉權。
這樣,公曆3月8日後來就被定為國際婦女節。
婦女節怎麼過?
國際婦女節在很多國家是法定公共假日,包括俄國、阿富汗、安哥拉、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白俄羅斯、布基納法索、柬埔寨、古巴、格魯吉亞、幾內亞比紹、厄立特里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老撾、摩爾多瓦、蒙古、尼泊爾、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贊比亞等。
在中國、馬其頓、馬達加斯加,三八婦女節屬於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女性享受一天或半天法定公假,但政府只是建議,並不強迫,僱主可以選擇執不執行。
在保加利亞、克羅地亞、羅馬尼亞、智利、波黑、喀麥隆等地,婦女節不是法定公假,但得到普遍認可,按照慣例男性在那一天要送花給女性朋友、母親、妻子、女兒、祖母、女同事等。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等國家,婦女節的地位等同於母親節,也會送小禮物。
在意大利,三八婦女節那天有送含羞草的習俗,起源不詳,但據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羅馬開始的。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24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