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國際podcast:🇯🇵 東京REBORN?】
「多災多難的東京,下一步是進化還是終結?」東京奧運終於開幕,疫情的影響讓東京從2020年以來就顯得疲憊而不安,原本期望可以盛大開幕、向世界再次展現日本面貌的五輪大會,如今卻在萬般無奈的疫情場合下舉行。而就在疫情爆發後將近兩年的時間,東京都的城市面貌也歷經了巨大的改變,先是前幾年早已預備因應奧運的場館建設與開發,或是疫情衝擊下陸續傳出的各種店家倒閉、老店一去不反復返的遺憾,或是自肅封鎖下仍在進行的「東京都再開發」,東京這個作為日本象徵的城市,究竟是走向過度飽和的終點?抑或是朝向下一個階段的進化?
.
「東京不死鳥——不斷被天災人禍摧毀,卻也不斷地跳躍式進化——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城市。」
.
東京這座城市,又有「不死鳥」的別稱,這是因為早從江戶時代以來,就多次歷經過毀滅性的打擊,諸如明曆大火、上野戰爭、關東大地震,乃至於二戰期間幾乎夷為平地的東京大空襲。然而這座城市卻彷彿浴火鳳凰一般,可以不斷地毀滅與重生,並且一次又一次地成長擴大。
.
「這樣的東京,也好像『怪獸』一樣,彷彿有著自己的意志...」都市擴張的另一面,東京卻也有著「怪獸都市」的外號,地上是一棟又一棟的超高層建築不斷冒出,地下則是交通網路盤根錯節、掌管城市脈動管線的巨大迷宮,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似乎也無法掌握這頭名為東京的怪獸。未來即將面臨的超高齡化、人口結構轉變、乃至於疫情大流行的無常,東京會膨脹到什麼地步?又或者是瀕臨極限?
.
藉由2020東京奧運開幕的契機,我們邀請《轉角國際》專欄作者陳威臣,透過其長期關注日本議題以及常駐東京的視角,一探這座城市樣貌的轉變。
.
(完整內容請點入收聽 #重磅廣播 #podcast。主圖為《正宗哥吉拉》東京肆虐的場景)
#日本 #東京 #Tokyo2020 #東京奧運 #城市 #都市計畫 #關東大地震 #東京大空襲 #交通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因為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
上野戰爭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向島、墨堤通櫻散策
午後一時,自東駒形住所出發,過本所吾妻橋,往向島方面步行,至向島大眾食堂,問老婆婆是否有營業,其實已過中午用餐時間,但老婆婆說沒問題進來吧,然後熱菜給我們吃,這是一間家庭式料理,有名的老舖,東西非常好吃又便宜,老婆婆出身沖繩奄美大島,對台灣來的客人特別招待,有蛋包洋蔥肉末、佃煮魚、佃煮野菜、特別招待我們私家菜紅燒大腸豆腐,我們一邊看電視的日劇,一邊和老婆婆聊天,一邊用餐,老婆婆很健談,問了好多關於台灣的事,大抵日本人都知道台灣的氣候跟沖繩差不多,但物價便宜多了。
接下來,前往附近有名的木造建築牛島神社,此廟宇創立自一千一百五十年前,旁邊是水戶大名的宅邸舊址,牛島神社是除厄招福,供奉須男之佐命,境內有狛犬和狛牛,祈求健康也極為靈驗,木造建築真的很漂亮,我們買了精緻美麗的御守後,請進入牛島殿參拜,內有葛飾北齋畫的須男之人佐命除厄圖,關東大震災時燒失,現存乃影印版,圖繪生動。
水戶宅邸已拆除,原有庭園成了公園,池子裡的鴨子、雁鴨和海鷗還有烏鴉相當多,是因為遊客和居民餵食的結果,牠們爭食的樣子很可愛,我被很帥的歐吉桑搭訕也聊了好久,還一起拍照,沒力說歐吉桑可能想找我去喝酒但礙於老婆在旁邊,有點不好意思,而且我還被歐吉桑告白了,他說我長得很可愛,我害羞的笑著說謝謝,我們在公園和神社拍了很多照片,陽光很舒服,晴空很藍,純粹的享受。
本來想走上言問橋步行至淺草搭巴士去秋葉原,越過墨堤通,有些步道上的櫻花開了,我們發現了周邊觀光地圖寫著隅田川七福神,有六座神社個別供奉了七福神,其中最近的三圍神社,供奉大國主神和惠比須神,這座神社讓沒力感到很興奮,因為妻木夫聰主演的<請神容易送神難>片中的男主角別所彦四郎,喝了酒要去參拜三圍神社祈求好運,卻酒醉誤把三巡神社誤認為三圍神社,結果分別惹來窮神、瘟神和死神找麻煩,引出一連串好笑的事,故事中還有提及江戶末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和幕臣,上野戰爭,勝海舟等人,原著小說《憑神》是《鐵道員》作者淺田次郎寫的,李美惠/譯,由遠流出版發行,可於壹網樂上收看電影<請神容易送神難>。
故事中的場景,我這次剛好都有經過,所以我們也去參訪三圍神社,境內有一種特別神秘的感受,我們是今天的最後一組參訪客人,原來神社內最裡面有一座很奇妙的白狐社,甚為靈驗,在那裡感應了神秘界的召喚,走出神社後,頓時神清氣爽.遂沿著墨堤通走回向島,附近的櫻花步道沿著隅田川修築,幽靜之美,據說江戶時代便開始植櫻,還有企業長期贊助維護這些美麗的櫻花,待賞櫻時節,這裡會更熱鬧吧。
午後五時,沒力走累了,先行至青年旅社休息,銀快打完這篇遊記,打算出發去神保町、御茶之水、秋葉原一帶遊歷,找一間古意盎然的喫茶店(昭和風咖啡館)看看書,寫寫信。
上野戰爭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因為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感受、觀察、探索、分析新竹動物園,從城市政策、動物園文化史、空間與建築變遷面向,來認真逛玩動物園。
.
▓ #新竹之森的政策論述
.
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政府開始提出他們的城市願景,以「#新竹之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論述,展開一系列圍繞著「水」與「森」的都市規劃,試著從啓蒙市府與市民美感的思維力,推動美感教育,讓新竹市邁向更雋永的城市,創造城市品牌。可以見到「美感」是「新竹之森」論述所強調的關鍵面向。而這個視覺性、感受性便實踐推展於各種的實際規劃上,新竹動物園當然也是。
.
▓ #日治時代的新竹兒童遊園地
.
重整了三年,新竹動物園於2019年底重新開園,因令人驚艷的美學設計,吸引大量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對照今昔園區規畫,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遊逛園區可以清楚體驗到時間流變下的空間更迭。
.
▓ #近代動物園的發生
.
要談動物園之前,要先稍微認識一下日本「遊園地」的發生。研究者若生謙二(1984)羅列了日本動物園的發展史:
.
1. 見世物園地時代(江戶時期中末)
2. 山下町博物館時代(明治6年頃~明15年)
3. 上野動物園開設與展開時代(明15年~明治42年頃)
4. 京都、大阪、名古屋動物園開設時代(明治30年代~大正末期)
5. 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初年~昭和17年頃)
6. 戰時體制時代(昭和18年~昭和22年)
7. 地方自治體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23年~昭和30年頃)
8. 昭和30年代以降的動物園
.
最初的動物園,起於江戶時代賞玩「見世物」的奇觀娛樂,有點像是台灣觀光區會出現的「搜奇博物館」,讓人觀看一些稀有的(動)物,例如「大阪孔雀茶屋」(中藤保則,1984)。這樣的遊園地展開,興於日本大眾城市發展初期,提供都市娛樂空間。這股風潮在「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時期最為高漲,也是日本近代動物園典型,北海道知名的旭山動物園是代表之一,強調「休閒」與「娛樂」,讓大眾可以「#愉快地觀賞動物」。(若生謙二,2010)
.
▓ #動物與戰爭
.
台灣的動物園始於日治時代,如圓山動物園、新竹動物園等。除前述電鐵公司出資建立的動物園,所帶著的大眾娛樂功能,動物園的設置,也說明著日本強化民族國家與殖民治理的特質,透過動物展示、自然知識的掌握,展演與宣傳國家權力。新竹兒童遊園地裡的附設動物園,在戰爭時期,被遷移到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
.
新竹兒童遊園地一方面顯示了日治時代末期專業化、大型化樂園休閒機制的誕生,園區內以「#散步」、「#觀賞」、「#參與」的空間設計與裝置,形成了台灣民眾現代休閒生活的經驗與方式。但也還是可見到日治政府將公共休閒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官方制定的休閒娛樂和公共設施,成為執政者推行其教養和教化工作的工具(徐聖凱,2019)。而被遷移到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化身為提升戰爭道德(war moral)的代言人,以「大象」為例,大象同時被作為是「觀賞動物」與「戰場駝獸」,連結了後方與前線的戰爭心靈(鄭麗榕,2013)。
.
直至戰後才又重新開放,逐步成為後來的新竹動物園。因此我們可以在新竹動物園裡,看見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等歷史建築,其保有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空間軌跡。
.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
.
跟著動物園的發展觀點一路走來,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類「園區」對大眾集體休閒生活的形構。同樣地,在「新竹之森」的美感論述下,建築師邱文傑延續新竹城市願景,打造了一個設計感、美感十足的動物園空間。建築師強調,新竹動物園是一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中心的園區設計,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地參與到動物的生活中。
.
新竹動物園的空間設計十分有層次感,在視野上,創造了一個具體而微,又開闊流暢的空間,從大門進入開始,高起的平台俯視動物園整體,旋即進入的地底親近動物的生活,小河水岸不時出現在散步的路線上,樹木與丘陵所構成的層次感讓規模不大的園區有豐富的身體參與。各時代的舊有建築物有意識、有意義地被保存下來,例如日治時代的豪華大門、大象綾子的故事屋、開放給人類使用的大鳥籠,整體而言,對人類的美感而言,是很好的「公園裡的動物園」。
.
▓ #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
.
對於動物而言,棲息空間或許還是稍嫌狹小或規畫不妥,這方面我並非專家,可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106-hsinchu-zoo-opinion)。不過,在遊歷新竹動物園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動物與人的距離被拉近成一種參與關係,像是走進公園碰見動物,這與現代動物園科普式的知識展示不太一樣。究竟「#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哪一個更好呢?值得大家去動物園拜訪時感受一下、思考一下。
.
🗂 #參考文獻
.
1. 若生謙二(198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造園雑誌,46(1),1-12。
2. 若生謙二(2010)。動物園革命。岩波書店。
3. 中藤保則(1984)。遊園地の文化史。自由現代社。
4. 鄭麗榕(2013)。戰爭與動物: 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台灣史學報。
5.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上野戰爭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現存原址「#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感受、觀察、探索、分析新竹動物園,從城市政策、動物園文化史、空間與建築變遷面向,來認真逛玩動物園。
.
▓ #新竹之森的政策論述
.
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政府開始提出他們的城市願景,以「#新竹之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論述,展開一系列圍繞著「水」與「森」的都市規劃,試著從啓蒙市府與市民美感的思維力,推動美感教育,讓新竹市邁向更雋永的城市,創造城市品牌。可以見到「美感」是「新竹之森」論述所強調的關鍵面向。而這個視覺性、感受性便實踐推展於各種的實際規劃上,新竹動物園當然也是。
.
▓ #日治時代的新竹兒童遊園地
.
重整了三年,新竹動物園於2019年底重新開園,因令人驚艷的美學設計,吸引大量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對照今昔園區規畫,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遊逛園區可以清楚體驗到時間流變下的空間更迭。
.
▓ #近代動物園的發生
.
要談動物園之前,要先稍微認識一下日本「遊園地」的發生。研究者若生謙二(1984)羅列了日本動物園的發展史:
.
1. 見世物園地時代(江戶時期中末)
2. 山下町博物館時代(明治6年頃~明15年)
3. 上野動物園開設與展開時代(明15年~明治42年頃)
4. 京都、大阪、名古屋動物園開設時代(明治30年代~大正末期)
5. 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初年~昭和17年頃)
6. 戰時體制時代(昭和18年~昭和22年)
7. 地方自治體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23年~昭和30年頃)
8. 昭和30年代以降的動物園
.
最初的動物園,起於江戶時代賞玩「見世物」的奇觀娛樂,有點像是台灣觀光區會出現的「搜奇博物館」,讓人觀看一些稀有的(動)物,例如「大阪孔雀茶屋」(中藤保則,1984)。這樣的遊園地展開,興於日本大眾城市發展初期,提供都市娛樂空間。這股風潮在「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時期最為高漲,也是日本近代動物園典型,北海道知名的旭山動物園是代表之一,強調「休閒」與「娛樂」,讓大眾可以「#愉快地觀賞動物」。(若生謙二,2010)
.
▓ #動物與戰爭
.
台灣的動物園始於日治時代,如圓山動物園、新竹動物園等。除前述電鐵公司出資建立的動物園,所帶著的大眾娛樂功能,動物園的設置,也說明著日本強化民族國家與殖民治理的特質,透過動物展示、自然知識的掌握,展演與宣傳國家權力。新竹兒童遊園地裡的附設動物園,在戰爭時期,被遷移到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
.
新竹兒童遊園地一方面顯示了日治時代末期專業化、大型化樂園休閒機制的誕生,園區內以「#散步」、「#觀賞」、「#參與」的空間設計與裝置,形成了台灣民眾現代休閒生活的經驗與方式。但也還是可見到日治政府將公共休閒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官方制定的休閒娛樂和公共設施,成為執政者推行其教養和教化工作的工具(徐聖凱,2019)。而被遷移到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化身為提升戰爭道德(war moral)的代言人,以「大象」為例,大象同時被作為是「觀賞動物」與「戰場駝獸」,連結了後方與前線的戰爭心靈(鄭麗榕,2013)。
.
直至戰後才又重新開放,逐步成為後來的新竹動物園。因此我們可以在新竹動物園裡,看見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石燈籠、狛犬等歷史建築,其保有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空間軌跡。
.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
.
跟著動物園的發展觀點一路走來,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類「園區」對大眾集體休閒生活的形構。同樣地,在「新竹之森」的美感論述下,建築師邱文傑延續新竹城市願景,打造了一個設計感、美感十足的動物園空間。建築師強調,新竹動物園是一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中心的園區設計,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地參與到動物的生活中。
.
新竹動物園的空間設計十分有層次感,在視野上,創造了一個具體而微,又開闊流暢的空間,從大門進入開始,高起的平台俯視動物園整體,旋即進入的地底親近動物的生活,小河水岸不時出現在散步的路線上,樹木與丘陵所構成的層次感讓規模不大的園區有豐富的身體參與。各時代的舊有建築物有意識、有意義地被保存下來,例如日治時代的豪華大門、戰後的大象綾子的故事屋、開放給人類使用的大鳥籠,整體而言,對人類的美感而言,是很好的「公園裡的動物園」。
.
▓ #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
.
對於動物而言,棲息空間或許還是稍嫌狹小或規畫不妥,這方面我並非專家,可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106-hsinchu-zoo-opinion)。不過,在遊歷新竹動物園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動物與人的距離被拉近成一種參與關係,像是走進公園碰見動物,這與現代動物園科普式的知識展示不太一樣。究竟「#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哪一個更好呢?值得大家去動物園拜訪時感受一下、思考一下。
.
🗂 #參考文獻
.
1. 若生謙二(198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造園雑誌,46(1),1-12。
2. 若生謙二(2010)。動物園革命。岩波書店。
3. 中藤保則(1984)。遊園地の文化史。自由現代社。
4. 鄭麗榕(2013)。戰爭與動物: 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台灣史學報。
5.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上野戰爭 在 羽玄SamWi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上野戰爭 在 上野之战- 全面战争幕府将军2武家之殇历史战役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游戏全面战争幕府将军2 武士之殇Total War: Shogun 2 Fall of Samura添加 ... 汉化2.0上野之战的现实背景是戊辰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是在江户 上野战争 图 ... ... <看更多>
上野戰爭 在 1868 上野戰爭「彰義隊」 - WTFM全軍破敵陣線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868 上野戰爭「彰義隊」-Battle of Ueno 輪王寺公現入道親王脫出http://wtfm.exblog.jp/1737137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