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人週日愛營養~~】
夏日炎炎正好眠,『熱傷害』正流行!
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趨緩,每逢假日都出現旅遊潮,各景點都塞爆。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大熱天從事戶外活動,很可能出現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等『熱傷害』問題,務必注意身體狀況。
延續上一篇【雪人的營養教室】文章,雪人簡介了國健署一直提醒大家要注意的『熱傷害』,
https://bit.ly/2D90p0o
但要如何預防、解任務?則是今日續集重點!
首先我們得先瞭解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
人類屬於為恆溫動物,正常的體溫約在36度-37度,主要靠腦幹中的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
體溫調節中樞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進行溫度恆定調節。
比如說,天氣熱時,我們會流汗,除了使血管舒張讓血流速度變大使其可以快速傳遞到皮膚,同時藉由皮膚汗腺和毛細孔,讓體內的水分及熱能蒸發出體外。
激烈運動時,增加流汗量及呼吸頻率(上氣不接下氣、喘的感覺),達到體內降溫的散熱效果。
注意到了嗎?流汗是調節體溫的重要一個機制。
對照上篇文章可知,『熱傷害』的成因,皆是待在高熱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造成水分跟電解質大量流失,又未及時補充,以致造成全身性的不舒服,嚴重者也有致死的可能。
要如何預防『熱傷害』?
建議健康的人都要養成多喝水習慣。
不知道怎樣才算多喝水?
試試以下SOP:
1. 早上起床時先喝250cc的水。
2. 之後,每隔兩小時至少補250cc的水。
3. 運動前30分鐘先喝250cc;激烈運動時,每15分鐘就要補充150 cc的水。
4. 運動的時間愈長,且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以及汗流過多時,可適度補充250cc~500cc的運動飲料。
5. 運動結束後,也要再補充250cc水份。
那些族群更應該注意多喝水?
對高溫適應能力較差或長時間在高溫環境活動的人:
1. 65歲以上長者
2. 體重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
3. 特殊藥物使用者
4. 密閉空間工作者
5. 戶外工作者
6. 運動員
7. 嬰幼兒
萬一真的發生『熱傷害』該怎辦?
1. 立刻移到陰涼處,利用電扇、灑水、冷毛巾擦拭身體降溫。
2. 平躺並稍微抬高下肢,增加血液回流。
3. 補充適度水分或運動飲料。
4. 及時送醫。
嚴重中暑的死亡率可高達80%,大家不可輕忽。夏季在外活動,千萬要記得適時補充水份及做好防曬,健康度過夏天。
#雪人的營養教室
#點石贏家小學堂
#雪人週日愛營養
#熱傷害
#多喝水SOP
#熱傷害急救SOP
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面對病原入侵,我們的身體可不能平白投降,而打仗的時候,就會 #發燒。
不過,發燒真的是為了燒死身體內的病毒嗎?對身體又有什麼影響呢?
延伸閱讀:
發燒了,然後呢?發燒的生理機制與迷思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5404
泛科學的系列專題看這裡:
http://covid19.pansci.asia
————
產品技術高超,但消費者聽不懂?歡迎企業接洽,我們幫你說明白!點這裡知道更多:https://pansci.asia/business-partner
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 在 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退燒藥主要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使大腦體溫中樞所設定的溫度能暫時降低,並刺激血管擴張,以達到發汗來幫助體表降溫的效果。經由以上的藥物,體溫多會暫時性的下降,但可能藥效消失後,體溫又會恢復高溫,這是因為致病源尚未解除,服用退燒藥只是治標不治本,讓身體感覺舒服一點的症狀治療藥物。
退燒藥物應依醫囑使用,不可自行將劑量增加或多服幾次,否則超過安全劑量可能出現傷肝、傷腎及失溫的情形,使用過量的退燒藥會讓病患的中心體溫過低,反而會刺激大腦更積極地產熱,導致全身發冷、顫抖,此時應再加強保暖並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