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是不是心臟病發呢?〉
王朗,東漢末年,三國人物,魏國大臣。曾經看過《三國志》《三國演義》的看倌,對這個名字,大多已經略有所聞,至少,應該不會感到陌生。
其中,在《三國演義》裡,武鄉侯(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藥罐子相信,各位看倌應該耳熟能詳。
這件事,記載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裡:
話說,諸葛亮六出祁山,討伐魏國,出征期間,兩國交鋒,蜀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步步進逼,殺的魏軍節節敗退。這時候,蜀兵已到祁山(《三國演義.九十三回》),軍情告急,魏國正在準備「發兵破敵」的時候,王朗雖然已經七十六歲,年紀老邁,還是自動請纓,自告奮勇,擔任魏國的軍師,隨同魏軍,前往祁山,迎戰諸葛亮。
本來,王朗的「退兵之策」,是「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三國演義.九十三回》)」打算在開打前,首先跟對方喊話,做一做說客,發表講話,陳述利害,勸服對方,棄械投降,透過對話,解決問題。
當然,任誰都知道,人家正在贏,自己正在輸,試問,一個輸家說服一個贏家,成功的機率,到底有多大?
所以,這條路根本行不通,這是意料中事,只是,沒想到,王朗竟然遭到諸葛亮挑機,雙方隨即展開一場激烈的辯論,勸降不成,反過來,換來一場舌戰,然後,說著說著,演變成為一場罵戰,至於,辯題,不用問,當然是主權問題,簡單說,「曹魏、蜀漢,誰是合法政權?」,論據,不用問,來來去去,不是說自己是兵,便是罵對方是賊,最後,罵著罵著,王朗還是不敵諸葛亮,「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三國演義.九十三回》)」
說真的,單是舌頭,三言兩語,既不是判刑,又不是念咒,隨隨便便,輕輕鬆鬆,便能夠置人於死地,這種殺人方法,動口不動手,真的可以說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無疑讓諸葛亮添上幾分「多智而近妖」的色彩,不是嗎?
當然,一個人,平白無事,好端端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唔……姑且不論諸葛亮說了什麼話罵死王朗,如果王朗真的「氣滿胸膛」而死的話,那麼,其中一個可能,是王朗當時心臟病發,病發身亡。
心臟病發,主要的原因,源自冠狀動脈栓塞,收窄血管,減少心肌(Myocardium)的血流量,導致心肌沒有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出現缺氧的現象,誘發心肌死亡。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在用藥上,預防心臟病發,常用的藥物,主要是硝酸鹽類(Nitrates),例如Isosorbide Mononitrate(ISMN)、Isosorbide Dinitrate(ISDN)。
硝酸鹽類,作用原理,簡單說,在體內進行活化,經過一系列的代謝,最後,釋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出來,能夠促進一種稱為環鳥嘌呤苷單磷酸(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的產生,提高體內cGMP的水平,增加因為cGMP而導致的血管平滑肌鬆弛,舒張血管,從而能夠迅速舒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的血流量,確保心肌能夠得到足夠的氧氣供應,從而預防心絞痛(Angina)、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的症狀,減少出現心臟病發的機會。
其中,Isosorbide Dinitrate是一種前藥(Prodrug),進入人體後,便會進行代謝,進化成為Isosorbide Mononitrate,然後,透過肝臟細胞色素P450系統(Cytochrome P450),進一步釋放一氧化氮出來,產生藥效。
同時,值得一提,相較其他藥物而言,硝酸鹽類存在一個弱點,便是擁有較大的首渡效應(First Pass Effect)。所謂「首渡效應」,是指口服藥物經過消化道吸收後,首先進入肝臟的靜脈系統,經過肝臟的時候,部分藥物可能會被肝臟的酵素代謝失活,減少藥物進入血液循環,從而減少藥物的生體可用率(Bioavailability),降低藥效,不利用藥。
但是,跟其他硝酸鹽類不同,相較而言,Isosorbide Mononitrate擁有較小的的首渡效應,所以,理論上,擁有較大的生體可用率,一般相信,如果口服的話,十分接近100%的水平。
在副作用上,跟血管舒張劑(Vasodilator)一樣,因為硝酸鹽類能夠舒張血管,所以,自然便可以降低血壓,誘發低血壓的現象,同時,血壓過低,反過來,便可能會刺激人體啟動感壓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透過心臟,增加心率,加速心跳,升高血壓,目的在抗衡低血壓,希望能夠扳回一些血壓,緩和低血壓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可能會誘發心率過快(Tachycardia)的現象。
本來,心率過快已經是一個問題,諷刺的是,心率過快,便會加重心肌的工作量,從而加大心肌的氧氣量,反過來,便可能會幫倒忙,惡化心絞痛的症狀,誘發心肌梗塞。
除此之外,因為這類藥還可能會舒張體內其他不同的血管,例如頭顱、皮膚的血管,增加相關的血流量,從而可能會產生頭痛、臉潮紅這些副作用。
最後,值得一提,不論是什麼藥,硝酸鹽類同樣擁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便是「耐受性(Drug Tolerance)」。
所謂「耐受性」,是指使用一種藥物一段時間後,藥物的功效便會慢慢減弱,時效便會漸漸縮短,往往需要透過增加藥物的劑量,達到相同的療效,簡單說,就是「愈食愈無效」。
所以,在用法上,一般建議,盡量減少服藥的次數,舉例說,如果是Isosorbide Dinitrate的話,一天不宜服用超過3次,目的在盡量避免過度使用,停一停,抖一抖,過一過冷河,減少出現耐受性的機會。
最後,王朗要是活在現代的話,定期服藥,還會不會讓諸葛亮「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三國演義.九十三回》)」呢?
不克前往用法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反對派涅姆佐夫遇刺 莫斯科民眾上街悼念 (附普京部份反對者下場列表)】
《BBC》三月一日報導指出,莫斯科市中心成千上萬民眾,手持蠟燭、鮮花來到涅姆佐夫被槍殺的地點,悼念俄羅斯反對派政治人物鮑里斯.涅姆佐夫(Boris Nemtsov),他於週五遭槍擊四槍致死。
異議人士涅姆佐夫原本預定於週日(三月一日)的莫斯科,舉行一場抗議遊行,如今該項不克履行的遊行,成了追悼的紀念活動。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曾前對週五發生的槍殺事件表達譴責,認為刺殺行為「嫌惡與冷酷」,並誓言將找到兇手。然而,涅姆佐夫的盟友指這是一宗「政治謀殺」,與涅姆佐夫反對普京以及烏克蘭的武裝衝突有關。
週六(二月廿八日)入夜時分,在莫斯科大橋(Great Moskvoretsky Bridge)附近的槍殺地點,已經堆疊了一米高的花海。有卡片上寫著「我們都是涅姆佐夫」(或是用法語寫著「Je Suis Boris」),藉以表達對於涅姆佐夫的聲援與不捨。
BBC記者莎拉.雷恩斯福(Sarah Rainsford)在莫斯科現場報導指出,涅姆佐夫被槍殺的地點,鮮花已經堆積如山,不遠處就能看到俄國的政治中心克里姆林宮。人們將花束綁在橋欄和路燈的欄桿上,也有人貼上照片,手寫的海報和詩歌,其中一張是用紅色墨水寫道:「鮑里斯,他們被你嚇怕了」、「你為俄羅斯的未來而歿終」在路邊,一名男子獨自站著,他手持一面橫幅,上面寫著:「四顆子彈打進你的身體,也同樣擊中了我」。
前來悼念的很多人都相信涅姆佐夫的政見,是導致他遇害的主因;他們也認為總統普京將民族主義的火焰煽動到了危險程度,以致政治異議者,如今都被視為叛國者,即所謂的俄國「內部敵人」。
其中一名打算參加遊行民眾巴狄耶夫(Alexander Badiyev)說:「這(刺殺行動)是普亭下令的,毫無疑問。他們向我們表明了,反對他們的人將會有怎樣的下場」。反對派人士加爾佩林(Mark Galperin)表示:「人們都害怕支持我們的運動。反對人士每天都受到威脅,鮑里斯(即週五遇難者Boris)也不例外。但他們阻止不了我們」。
一些歐洲外交官也到遇害現場獻上花圈。前英國駐俄羅斯大使布倫頓(Tony Brenton)告訴BBC說,現在「俄羅斯有一股政治混亂的氣氛」。「這種氣氛之下,使得很多恐怖的右翼退伍軍人組織,開始浮上檯面;類組織很可能就是鮑里斯遇害的兇手」。
五十五歲的涅姆佐夫在上周五晚上曾在一家餐廳中與女友安娜.杜麗茨卡婭(Anna Duritskaya)共進晚餐。當地時間大約晚上廿三時四十分左右,兩人步行穿過大橋,前往涅姆佐夫的寓所的途中,一輛白色轎車駛近,導致涅姆佐夫身中四槍身亡。
【普京反對者的悲劇下場(根據BBC資料整理)】
莫斯科家中(二OO三年四月)
自由派政治人物謝爾蓋申科夫(Sergei Yushenkov),於家中遇刺身亡。
莫斯科(二OO三年七月)
從事調查採訪的俄國記者彼得羅維奇(Yuri Shchekochikhin),經歷十六天的神秘疾病後亡故。
莫斯科醫院(二OO四年七月)
富比士雜誌俄羅斯編輯保羅.克列布尼科夫(Paul Klebnikov),於莫斯科遭開車經過的歹徒射殺,於醫院中過逝。
莫斯科公寓(二OO六年十月)
從事調查採訪的俄國女記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在其公寓寓所附近遭射殺亡故。
倫敦旅館(二OO六年十一月)
前俄羅斯上校間謀特利特維年科(Alexander Litvinenko),後來流亡歸化英籍,於倫敦旅館喝了含有高濃度劇毒金屬釙的茶水,經歷近三週纏綿病榻後亡故。
英國自宅(二O一三年三月)
俄國商人別列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一度為普京崛起俄國政壇的抬轎者,後來轉為普京批評者,其後流亡英國,被發現死於英國自宅。
不克前往用法 在 偽公務員的菜鳥日記- 本案刻正辦理協調事宜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不知道為什麼公文都喜歡用一些正常人看到要想30秒才能會意的字句, ... 這件事情你已經正在辦理了,請不要一直質疑這件事,但要文謅謅一點的用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