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溫暖的愛包圍的一天
疫情嚴峻時,我們教會發起Church Can Help幫助了4000位台北市、新北市有需要的學生與家庭。
今天下午我們為他們舉辦了家庭活動,在青年公園音樂台有很多攤位的遊戲和闖關,還有音樂表演、有獎徵答、摸彩(有1000、2000、3000元的全聯禮券)和每個孩子都有的禮物袋。
看到一個個家庭的歡樂時光、孩子的笑容,還有我邀請爸媽們為孩子禱告時,爸媽給孩子的擁抱,覺得一切都好值得!
獻唱詩歌時,還不是基督徒的孩子們甚至會跟著旋律揮舞氣球,甚至跑到台前伴舞,真的超可愛。
政府規定戶外聚集只能300人,報名很踴躍,早就額滿了。下週日還有一場,也額滿了。
教會好多弟兄姊妹在轉線上聚會5個月後今天紛紛出來服事,看到每個人都好想抱抱他們,謝謝你們仍然這麼愛主愛人。
感動得我好想哭。
當我站上台短講時,可以感覺到那些眼神的交流是帶著愛的,彷彿我們已經是朋友了。
過去的兩三個月,他們都透過食物箱、物資箱感受我們的愛與祝福的心意。
感謝神,今天給我們晴朗而涼爽的天氣。
溫暖的陽光,正像神的愛;和煦的微風,正像聖靈的觸摸。
Church Can Help的朋友們,我們真的很愛你們!盼望你們都經歷耶穌的愛。
#開學微解瘋
#青年公園
#ChurchCanHelp
#真道教會
#TruthChurch
#MakeLifeBeautiful❤️
同時也有4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水深之處,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疫情之下的生活大家有甚麼變動呢~ #搬家 #瘋狂打羽球 #東奧 #打疫苗 #租屋 #櫻花塔 快來跟我們update!! 這兩個月以來因為台灣疫情升溫, 開始了居家上班上課。 讓我們也開始經歷了, 與世界同步的生活上劇烈的變動。 還有台灣終於開始打疫苗了~ 另外原本多災多難的2020東奧, 終於在...
「不去教會的基督徒」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水深之處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水深之處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The Hop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難過] 這就是我沒有繼續去教會的原因-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基督徒不去教會,問題往往不是靈命低落,而是相反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不知道有沒有人是沒去教會的基督徒-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為時不晚》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你從學校畢業、即將踏入職場的時候,曾經期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成為一個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的人嗎?我相信,一定沒有人這麼期許過。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這些我們最不想成為的樣貌,卻總是悄悄地爬到我們身上。我們該怎麼辦?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dnt-see-i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時不晚》的作者是加拿大牧師暨思想領袖凱瑞.紐霍夫(Carey Nieuwhof),他也主持「Leadership Podcast」訪談各界成功人士,持續分享活出更好人生的秘訣。他曾經是個執業律師,但是在三十歲那年內心受到召喚,轉行當起了全職牧師,引導人們邁向心中嚮往的人生。
在他經營教會和傳道的經驗當中,他發現人們總是會面對到七種「內在危機」,分別是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這些狀態就如同英文書名「Didn’t See It Coming」,我們根本「沒有預料到它們會發生」,但是每個人都一定會遭遇到這些經驗。
幸好,這些內在危機都是「有跡可循」的,也可以提早「防範於未然」。作者在這本書教我們透過「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的方式,去發現潛在的危機訊號,並且透過具體的行動指引,讓我們能夠提早修正、避免自己身陷這些危機當中無法自拔。
這本書在 Goodreads 書評網站獲得了 4.46 顆星的高分好評,書中沒有老掉牙的故事,多的是作者多年傳道授業的真人真事,以及他本人非常露骨的真心表白。以下分享三個對我最具啟發的內在危機的察覺方法和處理方式。
.
1.#憤世嫉俗
.
有時候我會納悶,為什麼社會上(尤其在網路上)充滿許多憤世嫉俗的人,這種情緒有時候也會悄悄地影響我們自己。作者認為,憤世嫉俗其實是一種「選擇」,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生活不會讓人變得憤世嫉俗,是你讓自己變成了那樣。他用自己的切身經驗進一步說明。
在他仍是新手牧師的時候,在地方的小鎮認真經營教會,而且總是親力親為每天都拜訪教友。其中有一對教友夫婦,他們的生活並不寬裕,在財務和家庭關係上面充滿危機。因此作者特別撥心力照顧他們,幾乎對他們的各種需求有求必應。但隨著教會人數持續成長,這對夫婦的需求卻越來越像個無底洞。
在某一次的教會主日因為子女不守規矩地吵鬧,夫婦倆跟作者起了衝突,丈夫吼道:「這地方已經不適合我們,你不再關心我們了,我們要離開!」
作者滿頭疑惑地追問:「我當牧師以來從未花這麼多時間一對一關心一個家庭,整個教會也為了服務你們而一再犧牲。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夠?」這個問題無濟於事,那對夫婦從此離開了教會。
一股憤世嫉俗的怨氣湧上作者的心頭,他感到浪費時間、不想再關懷別人、不要再為人付出了。這麼憤怒的原就是因為掏心掏肺卻幾乎沒有獲得回報,或者得到的回報與預期相反。事後他反省這件事情時說:「憤世嫉俗的形成,不是因為你有一顆封閉的心,而是因為你的心胸曾經敞開。」
這種痛苦的經驗,會讓我們面臨抉擇。我們很可能將過去的失敗經驗投射到未來的情境,我們也可能從此停止信任和盼望,結果會怎樣?如果我們任憑這種想法自由發展的話,最終我們會封閉自我,憤世嫉俗終將接管了我們。我們能有什麼解藥?
首先是再次「盼望」。我們必須體認到,各種創傷和背叛都是敞開心胸的人必然會遭遇的狀態,唯有擁抱相信的力量,對未來再度敞開心胸。不要讓過去的苦痛傷害了未來的璀璨。其次是運用「好奇心」,保留思考時間想像更多可能,多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讓自己嘗試新做法,讓開放式的問題引領自己前進。在好奇心的面前,憤世嫉俗沒有立足之地。
.
2.#道德妥協
.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經在《與成功有約》書中鼓勵每個人去想像自己的「喪禮」,在你人生的最後被蓋棺論定時,別人會怎麼評論你?作者說他擔任牧師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在哪個喪禮見過為人子女的展示自己父親的履歷。也從來沒有聽過子女站在棺木前討論著父母的身價淨值。跟你最親近的人,不會在你的人生歡送會上,朗誦你最近一季的業績數字。
作者用了一個很趣味的方法描述這個概念。當你過世之後,你認識的人在餐桌上聊到你時會說:「喔,凱瑞啊,他是一個______的人。你可以把莎莎醬遞給我嗎?」雖然聽起來很難接受,但是「人的一生,終究會被活著的人簡化成一個句子。」這個空格裡面填寫的,通常就是一個人「品格」的濃縮,一個正直或友善的人;一個虛偽或易怒的人。
在作者年輕時的律師生涯中,他見到許多同儕曾經面臨道德危機的訊號,包含在人前人後差距越來越大、掩蓋事實、無法說到做到、合理化自己的不良行為和決定、眼中只關注自己。如果不加以調整,就會漸漸走上道德妥協的不歸路。具體的方法是每天付出微小的努力刻意培養,例如承擔責任、言行一致、挪出時間保留給自我反省和成長。
我在讀這段的時候,也思考著作者為什麼選擇牧師當「志業」Calling)的這條路,因此我在自己的子彈筆記上面塗塗改改,最後寫下這段想法:「一個志業的召喚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指的是把微小的信念好好地實踐出來。它就是每天履行正直、體面、誠信。偏離這些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只是偽裝之下的慾望罷了。」品格的養成不是一夕之間的壯舉,而是每天微不足道的累積。
.
3.#身心俱疲
.
「疲勞過度」(Burn-out)是現代人常見的內在危機之一,無論是受雇於人的上班族,或者是看似自由自在的自雇者,都很有可能面臨這個狀態。作者在他四十歲一場空前盛大的演講之後,體驗到了猶如自由落體般的倦怠感。他描述那是一種「沒有期待,沒有喜樂,雖然還活著,但實在不覺得自己完全活著」的感覺。
然而,我們該如何自我察覺到自己即將陷入倦怠?明顯的警訊有:熱情消退、不再感到情緒起伏、因為小事情抓狂、活力流失、憤世嫉俗、無法滿足、無法正確思考、生產力下降、再也不笑、睡眠也無法使你重振活力。如果我們面臨上述的狀況越多,就越接近疲勞過度的懸崖。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幫我們調整自己的步調遠離倦怠。
首先是不要試著去否認倦怠,因為這麼做只會加速情況惡化。比較好的做法是「告訴別人」自己當下的感受,找個懂得聆聽的親友聊聊,善用人際關係的力量,因為當你不再相信自己的時候,你需要有人相信你。
其次是「調整步調」通常比「調整負重」更容易帶來緩解,因為步調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請一天假、關掉手機、取消會議,在狀態不好的時候讓自己退後一步、休息一下。放慢步調去回想這一切忙碌背後的意義,釐清思緒後再重新出發。
最後是「接受自己的破碎」,人生的境遇就如同潮水有高有低,我們總會遇到狀況差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堅持「完美」的姿態,而且要放下自以為可以處理完所有事情的「驕傲」。作者認為,要體認到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適時尋求親友、信仰和諮商,是修補身心疲勞的良方。勇於接受「破碎」的人才有機會意識到自己能力的盡頭,找到超越和改善的力量。
作者也引用神學家兼作家達拉斯.威拉德(Dallas Willard)談提升心靈健康的方法:「你必須痛下決心,除去生活中的匆忙。」面對疲勞的前兆,必須主動採取放慢步調和尋求人際協助的策略,不要著急,也不要拖延,容許它該多久、就多久。放慢腳步和調整步伐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
#後記:危機就是轉機
.
《為時不晚》的作者雖然是一位牧師,但是上帝和聖經的文字內容不至於喧賓奪主,反而在一些重要的章節扮演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透過這本書可以提醒我們自己,憤世嫉俗、道德妥協、身心耗竭、無足輕重,這些都不該是我們人生的結局,而是可以預見的必經狀態,而且我們有能力提前做出準備。
在書中,作者一再提醒了「自我察覺」的重要性,要先能察覺這些內在危機的跡象,才有機會防範於未然。如果你本身不是基督徒沒有禱告的習慣,我很推薦參考另外兩本書《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或《靜下來工作》來培養「正念」的習慣,正念能夠幫你關閉漫不經心的自動導航模式,透過有意識的自我覺察、感知情緒,對世界做出正確且善意的回應。
最後,我想引用擅長教人克服恐懼的專家克莉絲汀.烏梅爾(Kristen Ulmer)的這段話:「別浪費任何一個危機。那是宇宙在考驗你學習一件新的事物,讓自己的潛能更上一層樓。」當你遇到任何一種內在危機的警訊,不要害怕它的到來,要知道,那或許是成就美好人生的重要轉機。
.
感謝 格子外面 提供抽獎贈書
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移居英國的潘霍華〉 作者:陳韋安
二戰殉道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其實在生命中有一段時間離開德國。1933年10月,潘霍華乘船移居倫敦——恍如今天不少牧者的境況。
潘霍華離開德國的原因非常複雜。一方面,潘霍華不願意被強迫徵召服兵役。潘霍華稱自己的良心實在不容讓自己投入戰爭,拿起武器嚴重違反潘霍華自己的基督徒信念。另一方面,潘霍華認為當時成立了不久的認信教會(Bekennende Kirche)還未真正成形,還未表達任何明確立場,似乎也不可能表達任何立場。
第三個原因,也是潘霍華到步倫敦一星期後寫信給巴特交代的原因(寫於 1933 年 10 月 24 日):潘霍華覺得自己在德國感覺越來越被孤立,也擔心自己的思想過於激進及教條主義,故此想在無人煙之處安靜一段時間。潘霍華如此寫道:「我暫時也不知道自己將會在此留多久。當我知道對岸(德國)真的需要我的時候...... 我們應該作甚麼,實在是一件極難知曉的事......」然後,潘霍華引用歷代志下20:12 的經文:
「我們也不知道怎樣行... 」
一個多月後,1933年11月20日,作為潘霍華老師的巴特,寫信回覆移居了倫敦的潘霍華,毫不客氣地告訴潘霍華,他「應該做甚麼」:
「儘快回到你柏林的崗位!」
Schleunigst zurück auf Ihren Berliner Posten!
「你和我都明明清楚知道,柏林以及德國教會的狀況岌岌可危!」
... dass die Berliner Opposition und die kirchliche Opposition in Deutschland überhaupt innerlich auf so schwachen Füßen steht!)
巴特在寫信強烈痛斥潘霍華,告訴他人不在德國做甚麼也沒有用,隔着一個海岸説甚麼也沒有意義......之類的話。簡單的説:德國需要你!
或者,以上的對話告訴我們,尤其是被呼召的傳道人,去或留,不能基於個人的恐懼。離開,是基於召命,不是基於對前景的恐懼。當然,恐懼是自然的。人產生恐懼的感覺——對別人、對強權、對未來。「恐懼」的感覺不能隱藏,也不需要掩飾。不過,人類雖不能隱藏,但人卻不可被恐懼的情緒徹底征服。「我不是被上帝呼召的嗎?」「這個呼召會被恐懼動搖的嗎?」「哪個地方的教會需要我呢?」
1939 年 7 月 7 日的傍晚時份,潘霍華離開乘船啟程返回德國——這六年來,潘霍華移居英國,後來又輾轉移居到美國。對於這次回歸,潘霍華這樣寫道:「我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我發現遠赴美國是一個錯誤。我必需在這艱難的時間與德國的基督徒生活在一起。假如我沒有在這艱難時期與我牧養的羊在一起,戰後我就沒有權利參與德國基督徒生活的重建工作。」
潘霍華終於知道自己「應該做甚麼」——繼續在德國存在。
今天,我們或許也問同樣的問題。我憑甚麼繼續存在下去?我想,「繼續存在」就是我們存在的理由。假如教會不繼續存在,教會就不是教會。然而,教會如何存在呢?教會的存在,就是一班仍然有使命的基督徒。其實,昔日德國認信教會有甚麼了不起?它能成功對抗德國嗎?不。他能扭轉局勢嗎?不。德國認信教會只是做了一件簡單卻勇敢的事——繼續存在。甚麼是認信教會?很簡單,就是繼續存在的教會。
千萬別誤會,我仍然尊重上帝對牧者的人生帶領。不過,我認為,我有責任呼籲更多牧者留在香港,繼續存在下去,因為香港人需要你們。
很有趣,上文潘霍華所引用的經文「我們也不知道怎樣行」的下一句是這樣:「我們的眼目單仰望祢。」(歷代志下20:12)潘霍華回到德國後,用自己的餘生實踐了這半句話。
更多文章:www.patreon.com/John_Chan
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水深之處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疫情之下的生活大家有甚麼變動呢~
#搬家 #瘋狂打羽球 #東奧 #打疫苗 #租屋 #櫻花塔
快來跟我們update!!
這兩個月以來因為台灣疫情升溫,
開始了居家上班上課。
讓我們也開始經歷了,
與世界同步的生活上劇烈的變動。
還有台灣終於開始打疫苗了~
另外原本多災多難的2020東奧,
終於在今年七月開幕。
運動員的拚勁也代表著人類,
對艱困環境仍充滿希望的展現。
到現在我們也恢復了正常上下班的生活,
來跟大家談談這兩個月我們發生了甚麼事~
今天來吃去不成的日本,
可以用吃來想念的太妃櫻花塔!!
莉塔小姐 @missritart_
水深之處官方網站:http://www.luke54.org
水深之處Facebook:https://reurl.cc/oLQ2Ql
水深之處Instagram:https://reurl.cc/AqOmOZ
水深之處telegram:https://t.me/Luke54Taiwan
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水深之處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那段時間我就想,人活著要為什麼?就突然失去目標,才知道有憂鬱傾向」
「對比三年前我真的是變了」
「主日聚會真的是天塌下來都要去,對我來說是個充電站」
在螢光幕背後的節目製作人,也許大家都很佩服、很羨慕,也很好奇工作內容到底是什麼?但在陳芷涵眼中,這些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自己沒什麼特別,回首看,都是神的憐憫。
在金鐘獎得獎前,曾有過一段時間失去目標,「活著是為了什麼?」也患了點憂鬱症。因著埋在心裡很深的喪母之痛,也藉著教會姊妹的陪伴而度過。原本心硬的她,如今預備好接受神的生命。
在快退休的年紀,歷經許多影集大作,但最後在時間表裡不能放掉的是什麼呢?在她眼中什麼才是真正該忙碌的?該花時間投入的?
這一集讓我們一起來看「節目製作人的生命大改變」!
【二胡談心】「每隔週五」更新!歡迎按讚、訂閱、分享!
——
註:本集所有影片(含片尾曲)於2021年4月22日至4月26日間拍攝。目前雖疫情警戒已降級,但提醒大家仍要保護自己與他人,做好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水深之處關心您!
——
水深之處官方網站:http://www.luke54.org
水深之處Facebook:https://reurl.cc/oLQ2Ql
水深之處Instagram:https://reurl.cc/AqOmOZ
水深之處telegram:https://t.me/Luke54Taiwan
水深之處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2010gospel0123
#談心 #金鐘獎 #節目製作人 #陳芷涵 #麻怡婷 #想見你 #無神之地不下雨
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The Hop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無數的朋友都在問...
可以跟另一半去泡溫泉嗎?
出去玩睡在同一間沒關係吧?
真的很困擾!
到底性行為的定義是什麼?
不能婚前性行為,那BJ應該ok吧?!
萬牧師今晚大聊特聊!
《牧師!我朋友想問...》
8/19 8PM
youtube.com/thehopetv
☆第一次收看Hope頻道/線上Hope主日嗎?
歡迎你填寫表單,讓我們更多認識你:http://thehope.co/connectonline
☆如果你需要代禱,歡迎填寫表單,讓我們和你一起禱告:http://thehope.co/connectonline
☆如果你已經決定接受耶穌:http://thehope.co/connectonline
☆支持The Hope的事工,一起成為城市的盼望:
http://thehope.co/give
【The Hope】
The Hope 是一個對神、對人、以及生命充滿熱忱的教會。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要接觸人群, 帶領他們與耶穌有更深的關係。
【與我們保持聯繫】
●The Hope Website: http://thehope.co/
●The Hop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insideTheHope
●The Hop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hope.co/
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基督徒不去教會,問題往往不是靈命低落,而是相反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基督徒不去教會 ,問題往往不是靈命低落,而是相反,可能是教會場景不能實踐做基督徒。 教會失去了實踐基督徒身份的功能。信徒回到教會,實踐不到愛的 ... ... <看更多>
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不知道有沒有人是沒去教會的基督徒- 心情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之前有去教會3年,還相信神但後來有一段時間遠離神後沒去教會了最近再次感受到神的愛,在家中禱告敬拜,聽的講道中說到要去教會,但是心中有很多掙扎 ... ... <看更多>
不去教會的基督徒 在 [難過] 這就是我沒有繼續去教會的原因-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八卦板最近一條新聞很紅
女教友被牧師騙了畢生積蓄沒錢吃飯黯然離世
重點是新聞出來後該教會還切割牧師說他只是做不領錢的牧師
並非是該教會的牧師
那我們信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原來信教後來離開的原因
也許很多教友都說這是該牧師的行為
實際上還是有很多好教會很多好牧師的
但淦就是這種老鼠屎害很多基督徒被很多沒信教的人笑
所以我想問上帝發生這件事您在哪兒
這人信教信成這樣結果餓死黯然離開您又在哪裡
總而言之我除了餐前禱告外其它就沒去教會
因為我不想被洗腦,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8.210.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06316487.A.DD2.html
個人的考驗考驗到餓死離開
那這種宗教我不信也罷
※ 編輯: mandy740512 (36.228.210.69 臺灣), 11/25/2020 23:05:17
我大學時一個月賺8000元奉獻800我都覺得沒什麼
我還加碼奉獻到1000元,因為這是聖經裡明示大家都要這麼做
現在回想起來我也不後悔
總而言之我是基督徒因為對教會一些不滿就離開惹
但我待的教會都算好教會,牧師也不會公然這樣騙錢
不過私底下有沒有我就不知道惹
※ 編輯: mandy740512 (36.228.210.69 臺灣), 11/25/2020 23:10:43
勤勞的話早就發現教友可能有問題不管怎樣都會關心她
要是我是小組長聽到這人信教到有問題我還會開導她
沒錢吃飯找我我馬上煮一大鍋菜給她分裝給她讓她每天吃
至於生活開銷有問題我會馬上呈報給教會請教會給點錢救濟該教友
只可惜我信教十幾年都沒當上小組長XDDD
該教會牧師說有勸該教友去醫院只是她相信上帝會醫治她
就沒去醫院那後續的關懷呢
我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我遇過的教會都沒有那麼勤勞耶
他們主要是在講道和分享見證比較多
至於你有沒有來教會就隨意
沒有打電話傳line那麼勤勞的啦
※ 編輯: mandy740512 (36.228.210.69 臺灣), 11/25/2020 23:45:49
當然我想每個宗教都有斂財案例我並不意外
只是基督教每每自栩自己比其他宗教大一等因為有神因為有愛所以blabla.......
以下X話就不再多講
而且我們信仰的神會在困頓時幫助我們
結果信到沒錢就算惹,連吃飯錢都沒有就活活餓死
這就是基督教的態度,牧師的態度??
※ 編輯: mandy740512 (36.228.210.69 臺灣), 11/26/2020 00:02:55
不管怎樣總有人會想檢討被害者和我
我好奇問下會去信教的都什麼人
1.一定是讀書事業感情不順到了極點
2.心靈無依靠的人
大家試想一下狀況最疼愛你的爸媽走了
頓時失去情感上的依靠,剛好有人帶你信教(不管什麼教啦,睡覺教也是一種教ok??)
然後這個人給你情感上的依靠給你房子住
之後慢慢取得信任後就開始騙東騙西你也可能明知道是騙局也有機率會踏進去
為什麼因為除了他/她以外你找不到其它可以信任的人
或是親友遠在天邊想要幫助你也沒辦法
就這樣你被騙了錢沒了也沒臉跟家人或親友開口
最後導致餓死的悲劇
這就是這個35歲女人生活到活活餓死的地步
你要嘴她沒出過社會導致被騙,怎麼不嘴那個騙她的人
是的我承認各種宗教都有錢財人兩失的可能性
但是基督教自己就說世上除了神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神明
基督教也反對同性戀也反對婚前性行為
每次什麼同性戀上新聞總是要嘴一番他們的不是
說異性戀才是正解。
結果現在出事情基督徒各個禁言都不敢講話
或是說要信神不要信人,但對聖經的理解大部分教友不都是透過牧師了解的嗎
少部分自己信教自己找資源瞭解聖經的真正涵義
那怎麼不能相信牧師呢?不相信牧師你就是撒旦
不然大家去大部分的教會是不是這樣操作
當然我去幾間教會的牧師人都很好
沒有什麼騙錢的操作還是什麼的
只是因為同志議題和其他議題我還是沒回到教會
※ 編輯: mandy740512 (36.228.210.69 臺灣), 11/26/2020 03:38:26
恭喜你找到合適的教會
也希望你能夠繼續保持初衷
※ 編輯: mandy740512 (36.228.210.69 臺灣), 11/26/2020 03:40:33
因為牧師說你擁有的一切都是神給的,以下省略三百字
可能遇到的教會對十一奉獻的定義不一樣吧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