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陪伴孩子,也陪自己的內在小孩長大
當孩子平安誕生,我們只是完成了生理上父母的任務,
教養的每一天,卻讓我們做好心理父母的責任與使命,
孩子的反饋與互動,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麗與可貴,
陪著孩子長大,也讓自己成熟,是親子之間的愛讓彼此共好。
每個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有機會去學習、去成長,如何去做一個稱職的、盡其在我的、游刃有餘的父母。
孩子幾歲,我們就當了幾年的父母,而且還要靠不停地覺察與修正,找到親子之間最容易溝通與相處的模式,好好陪著孩子長大,同時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起初,只有大兒子時,我是個嚴格的母親,生活起居作息,都一板一眼的執行。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很審慎的對待與回答,所以養就了哥哥很便己的口才和思考邏輯,甚至有很強的好勝心、榮譽心,和追求完美的個性。
常常在白天,我處罰過他或是兇過他,在夜裡,看著他熟睡而可愛的臉龐,會流著淚跟他說對不起。即便每次處罰過他之後,我一定會抱抱他跟他說媽媽很愛你,達成母子和解,但在夜深人靜時,我還是經常因為自己的教養方式而陷入後悔,這種複雜與錯亂的教養心情,一如在迷霧中找著出路,你知道自己一定能出得去,卻又徬徨驚恐於一時找不到出口。
弟弟出生後,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我也用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有一天,我們母子三個人在玩,二歲半的祐亨突然說:「媽媽,妳要用看弟弟的眼睛看我!」。
我笑著回答:「媽媽看你的眼睛,跟看弟弟的眼睛,是同一雙眼睛啊!」
他說:「不一樣,妳看弟弟的眼睛都在笑,看我的眼睛都好生氣。」
當時,我的心真真實實受到震撼。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敘述這個故事。那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一次覺醒。
我自以為給了孩子一樣的愛,但孩子接受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我要努力的,就是在付出與接收之間,讓那感覺誤差的距離拉近,讓愛不致於在傳遞中被誤解、被錯判、甚至孩子根本沒有接受到那份愛。
那份覺醒也讓我發現,自己需要的愛要學習說出來。
哥哥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禮拜,因為他學習能力強,也很會陳述校園發生的事,所以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也適應得很好,更期待一周後要在學校午睡。
但當開始在學校午睡時,問題與衝突才正式浮現。他抗拒午睡,最後甚至抗拒上學。那時,幼兒園的園長跟我說:「祐亨媽媽,我發現妳在潛意識中,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要把祐亨教成一個完美的小孩?!
是啊!難怪我對他這般嚴厲、這般認真、這般在乎,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竭盡所能地教導他,只因為我希望他是一個完美的小孩?!
天啊!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大人了,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事?我常常會忘記他還是一個在學習中成長的孩子,卻戴著看大人的濾鏡在檢查孩子,這是我在教養孩子上的第二次覺醒。
這份覺醒也讓我回想到跟大學同學對話時,提到我並不想生養孩子這件事,因為我無法面對不完美的孩子。原來深埋在心底的心病,要自己去扒開來治療才可能痊癒。
當弟弟也慢慢成長,兄弟之間開始會有衝突、有口角、有肢體上大大小小的碰撞,因為我太在乎關係的和諧,他們之間所有發生的事,我都太認真對待,造成孩子們愈來愈會爭寵,最後終於壓垮了我的理智線。
有天,我真的要衝上四樓去跳樓,想要一死百了,留著他們自己再去爭、再去吵、再去後悔。孩子們哭著、抱著我,我也在哭。三個人筋疲力盡地哭成一團。
不論是當下或如今回想起這件事,我都自責不已,覺得自己真不是一個好媽媽,實在是太任性了!
我發現原來的情緒是會生病的,所以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也回觀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探詢問題的緣起,剖析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情緒表現。後來,我明白了這是種報復心態,源自於小時候。當時父母在吵架後,母親會離開家去外地工作。這一離開,從來都不知道會是多久。小時侯我最害怕的事,就是回到家見不著母親。母親一消失,不知道又會是多少個日子,我又得經歷深深的期盼與無盡的等待。
因為我失去過母愛,那份痛苦始終沒有被消化,所以我也想讓孩子嚐嚐那份失去的痛苦。拿自己受過的傷害來傷害孩子,這種報復的心態,著實令我不寒而慄。我怎麼可以傷害他們,報復他們?我要做一個好大人。
於是,我有了教養孩子上的第三次覺醒。我找回在童年中受傷的自己,用現在成熟的自己去療癒童年受傷的心靈。
在第一次覺醒中我發現,每一對新手父母一定都有過慌亂而不知所措的困頓時期,雖然我們很愛孩子,卻不一定很會照顧孩子,因為沒有經驗,會用自己以為愛孩子的方式來給孩子愛,比方說,我們打孩子、罵孩子,是因為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因為愛他,但孩子只接收到被罵、被打的討厭和恐懼,他怎麼會覺得那是父母在愛他呢﹖愛孩子,是要用耐心好好跟孩子說話,是要為孩子示範正確的做法,在心平氣和地說與做中,孩子才可能學習到正確的事,你付出的愛才可能真正的被傳遞與接收。
在第二次覺醒中,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常常用大人的濾鏡來看孩子,在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範,以為孩子學一次就會,聽一次就懂,無法忍受孩子會犯錯、會吵鬧,會發脾氣甚至會頂嘴,這些狀況在只有生養一個孩子的時候特別明顯。因為獨生子女享有父母的一切照顧,父母也自然會把所有的期望與想像都投射在他的身上,但孩子跟我們一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更何況他還只是在努力學習與成長的小孩。
很多人在教養孩子發現問題後,會重新審視自己跟原生家庭間尚未解決的課題,這也是我在第三次覺醒中的深切反省,因為我們想把孩子教養好,就必須去面對自己生命中尚未處理好的事情,比方說跟父母和手足的關係,還有相處模式。如果沒有透過覺察與改變,我們會很自然復刻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直接套用在對待下一代身上,但這樣做卻不一定正確。
教養就像是面對自己生命的鏡子,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一言一行之後,會發現他說的話、做的事,怎麼都跟我們這麼像﹖這樣的發現,會讓我們對教養的態度更慎重,更謹言慎行。同時,發現生養孩子的不容易之後,會讓我們回過頭感謝父母當初的養育之恩,並藉機修補之前親情有漏洞或缺損之處。
為人父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覺醒中,找回失去的自己,慢慢變圓滿與睿智,這需要我們持續保持學習。
#感謝孩子,讓我學會如何成為好父母。
我們把孩子從子宮中擠壓而出生,孩子卻把我們擠入自我成熟的陣痛之中,因為我們要給孩子做示範,所以要不停學習與優化自己。看著是我們在教養孩子,但孩子帶給我們的反饋和省思,其實遠比我們付出的多。
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你才不會覺得自己在付出中,一直在被虛耗與掏空。
保持覺察與調整,協助孩子完成階段性的需求與成長,當孩子愈長大,父母也愈成熟,生活就會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甜蜜與和樂。
延伸閱讀: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00的網紅女子健心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第一次讓主持人Peipei我淚灑錄音室的一集!這集有洋蔥R🥺🧅 還記得2015年的八仙塵爆案嗎?在那場意外火災中,造成大約五百左右的人死傷,許多人不只是身體需要走過艱辛痛苦的修復和復健過程,心理更是烙印下難以抹滅的創傷。而我們今天節目邀請了曾經走過八仙事件的當事人Sunny,她成為了醫生說的2...
「不只是厭女博客來」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女子健心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閒聊] 討論台灣厭女現象的書要出了! -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不良女性主義 的評價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心得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心得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心得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不只是厭女翻譯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不只是厭女翻譯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閒聊] 討論台灣厭女現象的書要出了!-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男生欺負女生是因為?! 韓國引爆話題的厭女桌遊《救救李智慧 ... 的評價
- 關於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Re: [心得] 厭女- book 的評價
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養的路上,孩子從只會接受到開始付出
還記得孩子第一次用胖胖的小手,努力地拿著食物要放進你的嘴裡跟你分享的認真表情嗎?還記得當你咳嗽的時候,孩子也會拍拍你的背讓你舒服一點嗎?還記得孩子也會用力地抱著你,想在你傷心的時候可以給你一些溫暖與勇氣嗎?
覺得教養很難嗎?為什麼那些溫馨又快樂的美好畫面,總像是夜空中綻放的仙女棒,有時短暫的像是不曾出現,只讓人覺得漫漫長夜中的無盡孤單與煎熬,總是疲倦,總是冷。不要氣餒,只要陪伴孩子成長的根基札得深,愛的灌溉夠勤奮,孩子很快就從單純的接收者,慢慢的變成了付出者。
剛出生的嬰兒,除了吃和睡,好像就只會長大,偶爾的笑一下,還會讓自己懷疑,是不是眼花看錯了?這時期,你提供給嬰兒良好而安全的環境成長,孩子的心性都會比較穩定,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他只是不會說,但他會感受。
嬰兒睡眠時間開始變短,你的陪伴漸漸就要變多。陪孩子玩,唸故事書給他聽,他的笑容一定與日俱增。
當孩子開始讀幼兒園,進入了團體學習階段,要不厭其煩的跟孩子進行大量的對話。透過引導孩子說出一天的經過,也同時加強著他的記憶力、表達能力,和思考的建構力。
陪伴孩子讀書,和訓練孩子說話,這兩件事,真的很重要。這可以參看我的第一本書:《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陪你養成親子之間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教養變得優雅又有效率。因為,在十歲左右,當孩子的情緒,開始進入青春期時,免不了要上演幾次,親子之間的火爆衝突。這時,可以讓孩子閱讀適合青少年讀的書,和好好的聽孩子說出心中的話。
有一次跟讀國一的長子聊天時問他:「你覺得在這個年紀,什麼能力是你覺得最重要的?」他說:「好好說話的能力!」我問他:「為什麼呢?」他說:「這樣人家才知道你在說什麼?或才可以了解你提出的問題和想法。」
記得,長子剛讀小學時,老師很喜歡請他幫忙教不會的同學,因為,有些孩子只聽得懂孩子說話的方式。我也很鼓勵他多教同學,我跟他說:「當你在教同學時,其實,你更加強了自己的理解,還訓練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在付出時,收獲卻更多。」
他一直用這樣的方式在成長,付出自己的同時,收獲了更多的能力。而很多同學,卻連好好的說話,和清楚的表達出心中的想法,都沒辦法做到,這不但讓同學挫折,甚至會故意犯錯引起注意。除了缺乏訓練與引導,最大的原因卻是,在說話時,常常會被父母打斷。父母的急躁與沒耐性,不但會讓孩子覺得不受尊重,也同時讓孩子變得沉默和沒有自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孩子的方法,真的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調整。
孩子愈大,愈需要尊重他、信任他、支持他,讓他說出與釐清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當孩子有機會慢慢的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他才可以建構他的自信心與付出他的能力。
長子國三時,我跟他去騎單車,騎了很遠之後,他說:「媽媽,我們可能騎錯了路!」因為他跟同學和同學的爸爸,騎過一次。但是這段路我沒騎過。我鼓勵他說:「不要擔心,我們剛才騎一條直路,然後右轉成大L型。現在,你可以選擇從原路騎回去,或是,再右轉,騎成大ㄈ型,最後,再右轉,就會變成大口型,回到原點。我們只要記得回家的方向就好。」他說:「媽媽,那我們再往前騎,我不想騎原路回去。」
在人生行進的路上,當孩子面對了困難或擔心或疑惑,不要被心中的假想敵所打倒。冷靜的分析狀況給孩子聽,讓他思考後做選擇。然後,尊重他的選擇,支持他的決定,就繼續陪伴下去。
一路上,長子因為跟他記憶中騎過的經驗,沒辦法完全吻合,他透過網路地圖找過幾次路,我都鼓勵他不要擔心。他透過現代科技,讓自己更有信心,勇敢的騎下去,這又訓練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持續到底的堅毅,與不放棄。他騎著大車,在恣意追風後,會停在前面等著騎小折的媽媽,這是他完成自我與體貼別人的雙贏。
在教養的路上,孩子從只會接受到開始付出,也不過是幾年的功夫。在初期,你愈用心的引導與等待,孩子的成長就與日俱進。在求學期,你愈放心的尊重與支持,孩子的成長就突飛猛進。這中間,要用無數的愛做灌溉,去傾聽與回應,不難,卻有辛苦與委屈,需要很多的包容與彈性,凡事熟能生巧,其實,減少跟青春期孩子的衝突後,就是開啟了增加了解彼此的機會之門。
當父母愈有耐心地跟孩子溝通與分析,孩子就能學會更冷靜的面對問題。當父母讓孩子在呵護備至中慢慢的成長時,不要忘了,要欣然接受孩子對你的付出與關心。這可以參看我的新書:《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親子是緣,可以相處的時間,沒有你以為的多,要讓彼此都可以在接受與付出中,一起共好的生活。
教養是引導孩子生活,同時保持紀律與界線,讓孩子學會每一個階段該學習的能力並且懂得付出,才能如倒吃甘蔗的放心與放手的讓孩子去開創自己的人生。
#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博客來:https://bit.ly/36sxboH
誠品:https://bit.ly/2VspZ9H
金石堂:https://bit.ly/2T48eg5
momo:https://bit.ly/3k7Inz9
讀冊:https://bit.ly/3hxZhVJ
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讓女兒寫個在家自學一年的心得,她躊躇了一陣子,前天一動筆,三、四個小時寫出了五千字,寫的欲罷不能,超過我要求的字數。
寫的頂好的!
~~~~
自學一年心得
不知不覺間,我已經自學一年了,想想有些感嘆,就稍微和我的爸爸聊了聊這件事,結果,他思路清晰,很快的給了我一句話:「哦,自學滿一年啊,那就寫一篇三千字的心得吧,這是功課。」當下聽到有點無語,好吧,自己挖的坑自己跳,於是就有了這篇心得,來聊聊我這一年的經歷與學習。
為什麼會自學呢?一開始我自學時,身邊的同學與朋友是不相信的,一直以來我在學校的人緣都還行,雖不到真的很多朋友,但也不致邊緣,成績也沒有真的爛到哪去。
但事實上,我在學校的生活過得並不好。學習的部分,自從升上七年級開始,我的成績可以說是一落千丈,大約就是從第七名變成倒數第七名,生物數學地理變得困難,英文更是像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變得完全聽不懂,更要命的是學校一星期有五堂英文課,其中更有一堂是外師,全部都是英文,在得知有這堂課時,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於是,在艱辛的七年級學業路上,只剩勉強過得去的歷史與公民,還有我唯一的希望國文。因為曾經遇過好老師,我的國文可以稍微自豪一下,在某次國文考試中似乎還得過全班第五名,為此我開心了很久;如果說國文可以稍微自豪一下,那麼作文就可以再自豪一點,我一直都很喜歡寫作,除了一次四級分,剩餘都是五級分以上,也常常被國文老師表揚。
但除此之外,就只能用一個「慘」字形容。隨著時間推移,我的數學開始跟不上,生物的難度也逐漸加大,社會科勉勉強強,原本就夠悲劇的英文更是變得慘不忍睹,偏偏英文的比重與考試是最多的,有成堆的英文考卷、講義,三個英文老師的功課更是讓我喘不過氣,那時,我很討厭考單字,因為我都是零分,不論怎麼努力都背不起來。
雖然,有許多熱心的同學幫助過我,有人會細心地告訴我錯的題目是為何而錯,有人甚至會在外師的課上幫我翻譯(在此深深感謝幫助過我的同學們,謝謝你們讓我撐過好一段時間),但還是無法彌補我的程度與考試範圍之間的落差,我開始逃避這一切,在上課時間寫小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我的校園生活過得開心一點。
在進入小說的世界後,與世隔絕,一切都是我能掌控的,不用被幾個成績欄的數字束縛,不用因為不擅長的事情而否定自我,雖然是個惡性循環,寫出來的作品質量也不好,但,那至少是我當下能想到的最好辦法。
除了成績與考試外,令我困擾的事情還有一件,我很怕吵,不喜歡和太多人相處,但學校就是一個群體生活的地方,每天一定要接觸到人,去接受他們的情緒,那時我對自己還不太了解,也嘗試融入人群,但發現好像沒有辦法,於是,我向我爸媽提起了自學。我的哥哥也曾是個自學了四年的自學生,爸媽在我表達完觀點後,便同意讓我自學,於是從八年級開始,待在家中自己學習。
一開始自學,也像是打開一道新世界的大門,門後的世界是精采美麗的,不會被課表切割時間,不會有成堆的考試等著我,可以在平日和爸媽出去玩,能在家自由自在的生活,愛做什麼做什麼。
不過,最讓我高興的依然是能將大部分時間精力投入到小說創作,一天中,我花最多時間作的事是寫作,架構世界觀,寫出一個個完整的角色,將它們之間的情感糾葛寫成一本精彩的小說,我非常享受這樣的過程,有時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
我寫小說的這條道路還滿特別的,是在我五年級的那年,爸爸出了作業,要我和哥哥一天打字十分鐘,哥哥去玩打字遊戲,我則是想到可以寫小說,一開始的創作毫無章法,就寫了一點點奇幻校園故事,講述一群人打妖怪的故事,也就隨便寫寫,打發時間,直到五年級升六年級的暑假,暑假作業之一是要完成一千字的小說,那時,班上同學隨口說了句:「老師,如果寫到一萬字會怎麼樣?」那時班上氣氛歡樂,老師也開玩笑似的隨口回了句:「寫到一萬字就不用寫其他暑假作業了。」我默默地將一萬字這個數字記在心裡,並且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將原本八百字的奇幻校園故事完成,一共一萬零八百字。
從此以後,我便愛上寫小說,我喜歡寫奇幻故事,更是偏好暗黑驚悚,目前進行中的十二本小說,有奇幻、校園、異世界、現實等主題。
漸漸的,小說從逃避現實的工具變成我與世界溝通的媒介,我每天花大把的時間在創作與發想,寫作能力也漸漸提升,從以前的一天只能寫三百字到現在能一天六千字,而爸爸也給了我一個機會,去出版一本小說,於是,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一部作品上,也就是如今已經出版的「傷痕」。
「傷痕」其實跟我一開始的寫作風格差的很多,畢竟我是寫奇幻世界起步的,也沒想過會拿一個「連續殺人魔」當主角。
書中,一名童年被霸凌的少女得了創傷壓力症候群,精神疾病令她無法好好生活,也影響到她的思考模式,她堅信,只要殺了霸凌過她的人,她就能獲得「救贖」,她開始逐一解決霸凌過她的六人,在過程中有悲傷、痛苦,也有過後悔,隨著得知她慘痛的經歷,她心中的感受只剩下恨,最終殺了霸凌過她的六人,也殺光了教會中一半的人,這樣的方式並沒有令女主角獲得救贖,故事的結尾也非常悲傷。雖然小說終究是假的,但我覺得女主角這樣的人是真的有可能存在的,她的心生病了,令她做出極端的事,但凡教會中多一個人關心她悲劇都不會發生,偏偏卻沒有,這本小說也是我想告訴大家,要友善的與人相處,不然可能會釀成大禍。
在這本書中,我用了一種奇特的方法詮釋,分成了三個階段,現在、夢境(過去)、獨白。現在的部分主要是在描寫殺人的過程以及主角心境的變化,夢境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主要描寫主角被霸凌的故事及過程,獨白則是死亡的人沒說出來的心聲。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寫出這樣的故事,我給的答案都是「抒發心情」,對我而言,創作與寫作是有意義的,就是說出心中想說、表達想發聲的事情,而「傷痕」有更深層的意義,它是給不可改變的過去一個機會,也給了我一個機會。「傷痕」畢竟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各方面都很稚嫩,也不可能是我最好的一部作品,但他卻是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令我放下了許多執念,令我的心理狀態變得更加健全。
故事永遠都是故事,但卻能帶來如此神奇的功效,我想,這就是寫作的魅力吧!在自學的過程中,我會一直不懈的去創作故事,從而去理解世界與人心,我想成為一個厲害的作家,用文字成為他人的光,用作品去讓他人得到所謂的救贖,我不能阻止世界上發生悲傷的事,但我想盡我所能,讓更多人能感受到世間的美好。
傷痕出版後,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快樂,除了親朋好友的好評,還有賺到了錢的快樂,也要感謝贊助我出書、為我這本書奔波勞累的阿嬤,感謝鼓勵我創作此書的哥哥,還有理解我的父母,我也會更加努力學習的。
如今我的十二部作品中,有許多提到精神病的故事,精神病是我想去了解的領域,因為想要去看看所謂「與正常人不一樣」的人心中究竟在想些什麼,去深入了解這社會中很多人不理解的「常態」,從而去創作真實又殘酷的劇情。
於是,我便開始研究「變態心理學」及「精神病學」,找到了一個北大的變態心理學課程影片,教授講的很好,我便看著影片學習。
我是真的很喜歡變態心理學,雖然不擅長的生物學模型有聽沒有懂,但心理學模型我還是上的津津有味,在心裡學模型的四個學派中,我最喜歡精神病分析學,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和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是我很認同的。
異常心理與精神病是我在寫作中很喜歡提的,因為在童年成長過程所遭遇的事情會影響一輩子,在上課時教授也時常提起童年經歷等相關事情,我也喜歡將童年描述的悲慘,去營造一個更加立體的角色,這也就是為何我的作品中時常會有過去的描寫。北大的變態心理學課程很難,其中還會接觸到生物學、腦神經科學及遺傳基因等,都是我不熟悉的領域,雖然上課進度緩慢且要花更多時間精力去釐清,但卻是我自己心中所喜歡的,在過程中是快樂的,所以我很喜歡學習變態心理學。
在八年級下學期時,我的媽媽接到了一個三年級國小老師的工作,於是,非常閒的自學生我本人便接下了家中伙食處理的重要任務,開啟了我的廚娘生活。
我對煮飯是很有興趣的,之前也煮過幾次,不過要包辦全家人的三餐還是一項挑戰,我開始研究菜單,研究家人的口味,來煮出全家人都能接受的食物,一開始當然不太順手,跟廚房不熟,也多次燙到自己,在一次炸肉時更是差點把手炸掉,至今手上還有一道淺淺的疤痕,不過我不斷嘗試,越來越好,甚至被哥哥的高中同學們大力稱讚,聽說他班上同學很喜歡吃我做的燉飯,帶去的便當常常被搶,讓我非常的開心,還有一陣子幫哥哥的朋友也準備一份便當,賺一些小錢。
在煮飯的過程中,我了解了一些道理,第一便是和人一起生活有相同的口味是很重要的,我們家的口味還算相近,也能互相配合,比如我、爸爸和哥哥都不喜歡紅蘿蔔,我們家的咖哩裡面就不會放紅蘿蔔,改成全家人都喜歡的地瓜,但有些時候無可奈何,主廚就要辛苦一點,比如我哥哥不吃辣,但我和爸媽很喜歡吃部隊鍋,這種時候就要另外幫哥哥準備一鍋不辣的鍋物,不過因為過於麻煩,現在學乖了,我和爸媽會在平日中午哥哥去上學時吃有辣的東西。
第二個道理便是預算控制的重要性,爸爸給了我一定的預算讓我學習控制,起初幾個月預算常常超支,導致月底要吃的很簡單,不過也是愈來愈好,漸漸的還能留下一些預算,對於食物的價錢概念也愈來愈強。
我認為,會煮飯算是一項滿好的技能,能自己控制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健康又省錢,如果有時間,學習煮飯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我一直很喜歡音樂,從小就也學習鋼琴,雖然現在漸漸荒廢,但我對歌唱的興趣也愈來愈高,尤其喜歡中文說唱,喜歡強大的節奏感以及富含意義的歌詞。
會接觸到中文說唱是因為鄧紫棋和潘瑋柏合作的「死了都要愛」,我便愛上了說唱的感覺,但是真正讓我想要學習說唱,是因為VAVA改編的「Life's a struggle」,叛逆又強勁的歌詞,無畏又悲傷的聲線令我決定開始練說唱。
我在說唱上有點天分,節奏感與生俱來,在說唱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強烈的快樂,我也嘗試寫過幾首歌,雖然不成熟,但作詞作曲編曲都是我完成的,其中我最喜歡作詞,寫的大多是饒舌,唯一寫過一首旋律較多的歌是送給閨密的生日禮物。
相對來說,我歌唱的能力並沒有那麼強,也沒有特別喜歡的歌,直到聽到歌手黃霄雲唱的「打開」,我突然想要飆高音,便去找我的發聲老師爸爸學習,也愈來愈喜歡唱歌。
自學不久後,爸爸買了一台混音器,我便常常使用它,去磨練我的歌聲在麥克風中的樣子。
經過了爸爸的教導,我的唱歌實力不斷提升,以前唱起來吃力的歌也變得輕鬆,我很喜歡唱歌與說唱,也曾經參加「聲林之王3」的網路海選,雖然並未成功,不過也累積了些經驗。
自學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與自己相處,於是,我慢慢去了解自己,漸漸的,我接觸到了「高敏感族群」這樣東西。
「高敏感族群」這樣的人大概就是會深度處裡事情,常常被過度刺激,同理心高且情緒反應強烈,是十分敏感的一類人。高敏感通常來自遺傳,我去做了測試,指數很高,其實不用到太驚訝或感到稀奇,畢竟世界上有20%的人是高敏感族群。
得出這個結果,便回顧了一下我的人生,好像真的是這樣的,我在人群中待不了太久,容易覺得吵雜,很在意別人的微表情與情緒,小時候也很多人說我內向,更嚴重的例子是,只要有人在我旁邊罵人,我都會感到害怕,不管他罵的是誰、因為什麼事情而罵。
印象深刻的是在國小的時候,有一位老師因為我們班的男同學太過不乖而氣哭,明明跟我毫無關係,我卻去跟老師道歉,還哭了,因為我能感受到老師的無奈和悲傷,我也是打從心裡覺得對不起老師,即便那堂課我完全沒有吵鬧。
不過,在了解自己是高敏感族群後,我的生活反而輕鬆了不少,因為知道我不是故意不融入人群,不是故意不去與人相處,只是先天的容易疲憊,自學待在家不去接觸人群也令我感到輕鬆,不禁再度感嘆自學這個決定的美好。
現在我接觸人的機會很少,除了去教會和買菜以外幾乎不與人接觸,朋友也是非常的少,但我活得很開心,因為這樣的狀態對我而言是最好的狀態。
高敏感對於我的寫作有很大幫助,因為對於情緒感受敏感,我能去創作飽滿的人物與劇情,這也是有人說「高敏感是種天賦」的原因吧!
說到底,自學最大的好處仍是「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畢竟人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東西,我認為沒必要對著教科書照單全收,去學習自己喜歡且有天分的東西對學習的效率與品質有也很大的影響,如果不自學,我根本不可能在十四歲完成一本小說,也不可能去研究什麼變態心理學,但既然我自學了,我就要對我所選擇的事物全力以赴,做到最好,這樣,才無愧於我的十四歲,無愧於我的國二。
如今已經邁入了自學的第二年,我也要抓緊時間去學習,好好運用我的天賦與努力,去寫作、創作,並且過的快樂、充實。
不知不覺間,本是三千字的心得也寫到了五千字,或許我真的很喜歡文字吧?就像是喜歡我的人生一樣。
小說「傷痕」博客來連結:https://pse.is/3ju946
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女子健心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這次第一次讓主持人Peipei我淚灑錄音室的一集!這集有洋蔥R🥺🧅
還記得2015年的八仙塵爆案嗎?在那場意外火災中,造成大約五百左右的人死傷,許多人不只是身體需要走過艱辛痛苦的修復和復健過程,心理更是烙印下難以抹滅的創傷。而我們今天節目邀請了曾經走過八仙事件的當事人Sunny,她成為了醫生說的20%倖存者,從花了很長時間來重新學習走路、到目前成為了一位肌力與體能教練,在這個過程她經歷了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辛苦與痛苦,也因為火災留下的傷疤而遭受他人異樣的眼光或評論⋯⋯她曾經難以接納自己的『新樣貌』,但因為一次陌生人的溫暖舉動,讓她開始真正接納自己,展現了生命的美麗、堅韌和勇氣!我們今天就要來聊聊sunny是如何走過來的經歷,並且如何看待這些經歷帶給自己的禮物,相信sunny的勇敢也會帶給大家很大的力量!❤️
------------------
🌟加入【女子健心療書會】 一年帶你讀完100本精選好書❤️ 馬上點擊報名連結加入,一起成長:https://pay.weread.com.tw/redirect/bypass/peipei/?channel=podcast
------------------
00:02:30 八仙派對火災事發過程
00:17:01 漫長艱辛的復健之路
00:23:03 接觸健身並成為健身教練的經歷
00:30:55 外表受到異樣眼光與攻擊,如何接納自我的過程
00:41:30 何謂『臉部平權』?
00:44:05 對外貌感到自卑因而討厭自己的人,想給予的建議?
00:48:03 經歷意外收穫的啟發和禮物?
00:49:58 節目結語
-------------------------
本集節目由統一陽光贊助播出,統一陽光無加糖豆奶,是首瓶通過A.A.100%驗證無添加,無加糖、無添加的優質豆奶,原料只有非基因改造黃豆跟水,即使無添加也香濃爽口,momo、康是美、博客來網購熱賣中,點連結一起嚐鮮➡️https://pse.is/3mr38t
-------------------------
✨歡迎請我喝杯咖啡!讓我能持續創作出更多優質內容給你聽吧❤️
👉🏻贊助連結:https://pay.firstory.me/user/ck7a2gx3ms2vl0873fv7w0gsn
💌訂閱免費健心電子報
⬇️來這邊找來賓Sunny:
IG:https://www.instagram.com/sunny05_23/?hl=zh-tw
------------------------------------------------------------
👇🏻在其他平台上收聽女子健心室Podcast:
-Firststory:https://reurl.cc/yZpgv2
-Spotify: https://reurl.cc/Mvz9xL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WdOyZy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nzYyjd
-Pressplay、Anchor、Castro、Pocket Cast、Breaker
------------------------------------------------------------
👇🏻其他資源:
臉書私密社團:https://reurl.cc/9EnxNY
粉絲專頁:https://reurl.cc/GVNQyG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girl_power_room/
健心電子報:https://artisanal-pioneer-9065.ck.page/10f6acb1ea
Peipei的新書:https://reurl.cc/Mvz9pk
------------------------------------------------------------
👇🏻聯絡資訊:
歡迎寄信到: 💌 girlpoweroom@gmail.com
在IG上追蹤我、給我私訊:
🔍Peipei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peipeifitlife/
🔍女子健心室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girl_power_room/
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影片由 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深度解析系列,亦即本頻道編號7、8、9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你知道「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
───
☞〈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10/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村上春樹 #文學 #小說
────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是一部如假包換的愛情小說,是以小說男主角阿始,和他生命中的三個女人為中心的。阿始在小學時認識了他的青梅竹馬:島本,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島本曾罹患輕微的小兒麻痺,總是跛著一條腿走路。二人都是獨生子女,彼此陪伴,度過了童年的孤寂。小學畢業後,阿始與島本失去聯繫,在中學裡展開與「泉」的初戀。然而在此刻,第二位女人出現了──那是泉的表姊。阿始受到泉的表姊的肉體吸引,與她偷情,成為砲友,也因此深深傷害了泉。其後,於漫長乏味的大學與職場生涯後,阿始遇見了第三個女人:妻子有紀子。他與有紀子結婚,生了個女兒,經營爵士酒吧。直至某日,阿始在酒吧與島本重逢,舊情復燃,一段婚外情就此展開。
首先來看「泉的表姊」這個角色。小說中,泉的表姊甚至沒有實際的姓名。當阿始和可愛的初戀情人泉談著戀愛時,他偶然見到了泉的表姊,深受吸引。這所謂「吸引」幾乎無涉情感層面,而單單以「暴風雨般之性驅力」的形式呈現。在阿始劈腿期間,他和這位表姊的幽會是這樣的:
我和那位泉的表姊從此以後的兩個月之間,腦漿都快溶掉似地激烈做愛。我和她既沒去看電影,也沒去散步。既沒談小說、談音樂、談人生,也沒談戰爭、談革命,什麼也沒談。我們只是性交而已。我所記得的,只有在那裡的一些瑣碎的具體東西的印象而已。放在枕頭邊的鬧鐘,掛在窗上的窗簾,桌上的黑色電話機,月曆的照片,床上她脫掉的衣服。還有她肌膚的氣味,和那聲音。我什麼也沒問她,她也什麼都沒問我。
除了真正必要的時候,我們連吃喝都免了。我們只要一碰面,幾乎連口都沒開就立刻脫衣服,上床擁抱,做愛。那裡沒有階段,也沒有程序。我在那裡所提示的東西只有單純的貪慾而已。
純粹的、壓倒性地性吸引。是的,生命的表現形式之一,即是人被純粹的身體、動物慾念所驅使;阿始與泉的表姊正是如此。但另一方面,人又顯然不只有這個面向。人畢竟有感情、會思考;因此還存在另一種生命的表現形式──純粹的,愛情與親密感的原型。在小說中,這以阿始和他的青梅竹馬島本之間的愛來呈現。
愛是什麼?伊格言說,愛是,「在人世間,曾存有過這樣的情感:令你在瞬間感受到自己絕對的不完整,感受到生命本然的孤獨,感受到對對方『非如此不可』的劇烈激情與渴望,一種絕對」。阿始和島本在童年懵懂無知時,就經歷了這樣的「絕對事件」──男孩和女孩,在牽手的短暫瞬間,突然感覺對方毫無保留,誠摯的親密與溫柔。(這是不是和《1Q84》中的天吾和青豆很像呢?我們似乎已經抓到了作者村上春樹的個人偏好了,嘻嘻。)那就是愛。
在此我們看到了兩種生命形式的對比:一種是阿始與泉的表姊,出於純粹動物本能的性驅動力;而另一種,則是阿始與島本,宛如童話般的,純粹的愛情原型。然而這兩種生命型態卻都是極端的。極端便可能為人們帶來毀滅性。而村上春樹正是藉由這樣的毀滅性,將小說扣回了「虛無」這個主題。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玩了這個遊戲之後,我對於韓國的女性有更深一層的同情,這不只是一款桌遊,而是在身邊不斷發生的真實故事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aaliyah0919@gmail.com
#厭女 #救救李智慧 #生存遊戲 #韓國 #桌遊 #真心話 #厭女社會
📚延伸閱讀📚
救救李智慧【厭女社會生存遊戲】
이지혜게임
作者: 權修仁, 高誠陪
原文作者: 권수인, 고성배
譯者: DICE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20/11/01
博客來 http://bit.ly/05100134-B
誠品 http://bit.ly/05100134-E
金石堂 http://bit.ly/05100134-K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05100134
★風靡亞洲,影視及手遊改編版權洽談中!
★桌遊版《82年生的金智英》
★模擬人生的卡牌遊戲,從5歲到90歲,32個情境問題,沉浸式角色扮演,體會女性一生遭遇的困境。
📚目錄📚
00:00 搶先看
00:15 救救李智慧遊戲規則介紹
02:14 玩家介紹
03:42 童年和少年時期
09:44 青年期
10:47 中年期
13:08 Q:第一次遊玩的整體感受?
13:40 老年期
14:11 Q:如果遇到李智慧,會給她什麼建議?
15:52 最讓我們揪心的一個題目:80歲的李智慧
16:19 Q:遊戲中印象深刻的部分?
17:39 遊戲結束,分數結算
18:23 結尾感想
===== Podcast #嗚喵備忘錄 =====
pressplay ▶ https://reurl.cc/ldQXZv
apple podcast ▶ https://reurl.cc/N6QDR5
spotify ▶ https://reurl.cc/VXzeR6
soundon ▶ https://reurl.cc/Q3RDb0
KKBOX ▶ https://reurl.cc/8nv75o
===== About 會員福利 =====
每個月75支持我繼續創作(不同國家youtube的可能收費會不太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yKhmFHIRptrAJMSwS-dw/join
會員限定的FB社團 https://reurl.cc/qGk7q
可以優先挑選我的二手書
可發文跟其他人互動,類似小型讀書聚會
===== About Neko嗚喵 =====
NeKo嗚喵 官方網站▶https://neko-wumiau.com/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不良女性主義 的推薦與評價
欸,可是女性主義不需要盟友嗎,當然需要,但這個問題曼恩在《不只是厭女》也談過,我們需要盟友,不代表我們要 ... 附註2:博客來目前買不到這本書,但其他通路(例如 ... <看更多>
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心得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我把自己埋進土裡:我在我的世界爆炸後就去了土耳其留學(博客來獨家簽名版). 為了解決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心得 的問題,作者玖芎這樣論述 ... ... <看更多>
不只是厭女博客來 在 [閒聊] 討論台灣厭女現象的書要出了! -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日本有上野千鶴子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討論日本的厭女現象。
現在看到新書預告,針對台灣現象的書七月要出了
書名是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目錄中也有提到發跡於ptt的母豬教徒,等書到手再來分享內容。
下面是新書預告節錄
-
有趣的是,當代的厭女現象並未因為女性主義的崛起而停止,
卻反而因為媒介、溝通與社群模式的轉變,被特定媒體建構而風行的女性主義
(popular feminism),同時使得厭女現象因而風行起來(popular misogyny),
二者都是搭著新自由主義的列車,彼此互相加乘。如今台灣的網際網路上開始出現
汙衊女性的流行語,包括:女權迫害男性的「女生不想當兵就是女權自助餐」、
嘲笑女性總是破壞社會秩序安全的「馬路三寶」、諷刺女性只重錢財與外貌的
「鮑鮑換包包」等。這些現象或許並不代表女性主義毫無進展,相反的,
反而是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引發厭女網絡的懲戒效果。
然而,厭女不只是個人喜好而已,而是將部分女人切割為「比較不好的女人」
的社會網絡,厭女網絡靠著拉攏「好」女人,同時懲戒「壞」女人的兩手策略,
取得權力。凡是女人的行為不符合規範,她的「失敗」、「逃避」或「拒絕」
都被賦予道德責難,或者輕忽,或者無情,或者背叛,都是失格女人。
那些沒有被懲戒的女人,即可暗自欣喜,慶幸自己站在較佳的道德位置,比下其他人。
這一切,因為被懲戒而神傷,或者因為被拉攏而得意,都鞏固了道德規範,以
及設定道德規範的父權體制。
就像是胡蘿蔔與棒子:「溫言在口,大棒在手,你可以走得更遠」
(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and you will go far.)。
厭女的兩手策略,並非個人「有意識」的行為,不只是上野千鶴子或曼內所談的
分而治之,還包括內外並進,尤其建構女性自我內在的機制
──女性自我厭惡與自我客體化──而服膺於父權社會角色,
在關係中產生既拉攏又懲戒的效果。
此種兩手策略通常潛藏在文化慣習,鑲嵌於女人與男人內在的自我認同,
甚至滲透至兩性互相吸引的通則之中,形成文化建構。
女性的自我客體化表現為自尊低落、身體羞恥感、對外表感到焦慮等脫離現實的
社會規範。
這反映在權勢性侵案件中,受害者在受到貶抑或責罰的同時,還可能渴望讚賞、回饋,
甚至自以為的成長。
-----------------------------------------
引言結束
上面說的兩手策略,在吳曉樂的新書《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當中其實也有提到
透過區分好壞他者來建構一個符合父權控制的社會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3.205.240.182 (英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61801921.A.F38.html
王曉丹,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英國華威大學法學博士
余貞誼,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
方念萱,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美國紐約州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傳播博士
姜貞吟,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女性研究博士
韓宜臻,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與社會工作學系畢業,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生
胡錦媛, 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
黃曬莉, 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楊婉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孫嘉穗, 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系博士
陳惠馨,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法學博士
康庭瑜,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牛津大學地理學博士
厭女不只發生在男性對女性,也發生在女性對自身和對彼此之間
吳曉樂新書<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其中一篇 <習得復忘掉>就是在講女性的自我厭惡
博客來內容連載有這篇(有書籍購買頁面不能貼)
下面是這篇的片段節錄
--------------------------------------------
〈習得復忘掉〉
很多人問過,為什麼關於女性的文字,不問新舊,老反覆出現三個字:愛自己。
難道女人真的如此不經事,連最基礎的自己都愛不好嗎?是的。實情是,相較於愛,
我們對於這身分,更常練習的情緒是厭惡。去問每一個女生,妳有多討厭自己,
她們會交給妳一整首長恨歌。女人們都很清楚自己五官外貌個性的瑕疵。那是她們
一路走來,旁人怕她們「搞不清楚狀況」,好意提醒她的成果。女人們得在很久以後,
才能站在鏡子面前而不急著遮掩;不在四下無人時,祈禱換成另一張臉、另一副更
窈窕的身軀;不再歆羨別的女人那看似更圓滿的婚家。愛自己,若聽來太深又太淺,
不如抽換成另一套說詞,不應有恨。
世人常誤解一件事:僅僅男性特別喜歡折抑女性。絕非如此,打自很小的年紀,
我時時見聞,那些坐成一圓桌的女人,如何將一位不在場的女性給說得低進塵埃裡。
幾乎每個女生都接受了一套完整且順序儼然的厭女練習。那些教條如同空氣一般,
隨著我們的呼吸而深刻地繞行於我們體內,如雙股螺旋般反覆纏捲。女孩們是如此
嫻熟於裁切自己,好兌取社會的認同,把自己修得亂七八糟還不夠,也把別的女孩
給剪得淚流滿面。
多年前,跟朋友出遊,夜時齊聚一房。真心話大冒險,說出你的夢魘,輸家猶疑幾秒,
輕輕張嘴,青春期,她不過是歪斜倒坐沙發上,母親走進客廳,見狀,問她,妳腿
這麼開,是想要男人了嗎?朋友續道,很多年了,她抱著這句話在度日子,到了任何
場所,坐下第一件事:留心自己雙腿是否足夠併攏。說到一半,朋友哭了,這果然是
她的夢魘,禁不起複習,也受不得回憶。她覺得這句話真惡毒,比什麼都猥褻。
母親會這樣子說她的哥哥嗎?絕對不會。朋友的淚水一顆接一顆滾落,頃刻間所有人
也憂愁了,說好不玩了,睡覺吧。
真實生活裡,很多遊戲由不得妳。討厭比自己胖的女生,更討厭比自己瘦的女生。
棄煩比自己保守的女生,更棄煩比自己解放的女生。怪醜女,更怪比自己漂亮的。
鄙視始終單身的人,更鄙視交了一串男朋友的人。男人的出場是理所當然,女人的
受邀得感謝好運氣。男孩洶湧的情感表達是果敢,女孩的大笑與淚是神經兮兮。
男人的心機是運籌帷幄,女人的運籌帷幄都是心機好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