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是燒死了還是逃走了?|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在兵敗後,是自焚還是逃出生天?一直是眾說紛紜,不過朱棣搞那麼多事情,很大可能性是朱允炆是真的逃出皇宮,躲到民間去了。
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個小乞丐經過拚搏成了一位開國皇帝,可以說是從最底層到了最高層,其心中有著濃厚的封建意識,就是立嫡立長制,朱元璋雖然有不少兒子,不過他心中最為看重的只有嫡長子朱標一個,對朱標寄予厚望,全力培養朱標,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立朱標為世子,明王朝建立後,朱標就被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沒想到的是朱標因病死在了朱元璋前頭,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傷心欲絕,哭完了又有一件事擺到了面前,那就是皇位繼承人要選誰?
朱元璋眾多兒子中,四子朱棣無疑是很優秀的,其軍事才能讓明太祖印象深刻,威望也很不錯,然而朱元璋卻是跳過兒子,直接立孫子朱允炆為皇儲,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個兒子,因為朱標的長子早夭,朱標的原配常氏死後,朱允炆的生母被扶正,這樣朱允炆就成了名義上嫡長子,朱元璋因為對朱標的喜愛,加上朱允炆和朱標有很多方面都很像,朱元璋對這個孫子很是喜歡,種種原因加到一起,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
因為朱允炆不像朱標那樣有威望,朱元璋怕他繼位後控制不住功臣集團,於是又舉起屠刀,將功臣集團又清洗了一次,朱元璋以為這樣是為朱允炆好,沒想到朱允炆最大的威脅卻是自己的叔叔,等到朱元璋過世後,朱允炆接過皇位沒多久,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和權力,朱允炆開始實行削藩,此時朱棣的二哥、三哥都已經死了,朱棣成了最有權勢也是最年長的藩王,朱允炆最大的威脅是朱棣,然而朱允炆想徹底廢藩,他不是找最強的朱棣下手,而是先找別的藩王叔叔動手,且下手極狠,這讓朱棣害怕,也給了朱棣準備的時間。
被逼急了的朱棣以800死士起兵,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憑著他的威望和軍事才能,很快就召集了十萬人,不過與朝廷對比根本不佔兵力優勢,朱棣的領導能力卻不是朱允炆能比的,在幾年的對戰中,勝利的天秤慢慢傾斜到朱棣一邊,最終朱棣帶兵打進南京城,在朱棣進入南京城之時,皇宮大院起火,火勢撲滅後看到幾具燒焦的屍體,根本認不得是誰,然後就是傳出建文帝自焚而死,朱棣只好接過皇位登基為帝。
可是,朱棣做的一系列事情卻是表明建文帝應該是逃出了京城。
朱棣雖然對外宣稱建文帝已死,然而他卻是心虛的很,由於來路不正,朱棣一直害怕朱允炆復出反攻,所以他一方面派人四處尋訪建文帝,一方面對建文帝舊臣進行大屠殺。
朱棣在攻下南京城後,就開始大開殺戒,虐殺、流放建文朝臣及其親友達數千人,對忠於建文帝的朝臣更是殘忍至極,對方孝孺更是處以史無前例的「夷十族」,被連坐處死了八百多人,對忠於建文帝朝臣們的女眷實行殘酷的「轉營」,將她們罰到教坊當官妓,還要輪流送到軍營,一個女子每一天都要受到二十多個士卒的凌辱,有的被凌辱致死的,朱棣就下令把屍體拖去餵狗。
朱棣對建文帝舊臣如此大開殺戒,目的是要斬去朱允炆有可能反攻的力量,也以此震懾那些敢於幫助朱允炆潛在的勢力。
另一方面,朱棣派人四處尋訪建文帝的蹤跡,當然不可能是明著說,如果傳出建文帝沒死,那朱棣的位子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朱棣對海內海外都進行了搜查,朱棣在位期間,鄭和六下西洋,其中不為人知的目的很大可能性是去找建文帝,畢竟朱棣在即位初期就組織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出海宣揚國威,不免要讓人多加猜測。
此外朱棣還派胡濙兩次外出尋訪,當然對外打的口號是尋訪真人張三豐,胡濙接到任務後,就潛入到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仔細調查,第一次外訪花了十年時間,這期間胡濙的母親過世,朱棣都不讓他回來為母親守孝,如果只是尋訪張真人應該不會如此著急,第二次胡濙花了4年時間,到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得知胡濙歸來的消息,本來已經躺在床上的朱棣一咕嚕爬了起來接見胡濙,兩人直談到天亮胡濙才離開,朱棣「至是疑始釋」。
這次交談很可能是胡濙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了,不過此時建文帝已死,也就解除了朱棣的心病,所以朱棣「疑始釋」,而朱允炆逃出南京城後,為了躲避追捕,所以輾轉各地,也就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他的遺蹟,而逃亡多年後,看到朱棣管理國家的能力比他強太多了,加上忠於他的人基本都被殺光,也就慢慢打消了復國的念頭,潛心佛門,在1423年之前死去,而朱棣老早就對外宣稱建文帝自焚而死,現在得到他確切的死訊,自然不會跟人提起,也因此留下了歷史疑案。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猜測,歷史真相因為朱棣種種所為和檔案的丟失,讓現代的我們依然只能是做著各種猜測。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不可能的逃亡真人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沈旭暉國際政治錄音室🇧🇦】有網友談及這篇8年前的舊文,覺得此情此景重溫,更有感覺:
近年香港流行曲具國際視野的不多﹐開宗明義以國際時事為題材的絕無僅有﹐題材嚴肅又能大熱的更幾乎不可能﹐這一切都令《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成為特例。
這首1994年作品是鄭秀文走向穩重的代表作﹐雖然不是大碟第一主打﹐但叫好叫座。記得筆者當年曾在一些比賽彈這首歌為人伴奏﹐記憶中這是情侶年度最愛之一﹐旋律改編自日本的中島美雪﹐實在優美。不過令歌曲成為話題的自然是歌詞和時代背景﹐因為這改編自真人真事﹐即西方一部同名紀錄片。
這紀錄片以波斯尼亞內戰為背景﹐講述南斯拉夫解體後﹐薩拉熱窩圍城之戰的衝突雙方﹐即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他們不少後來被列為戰犯)﹐和波斯尼亞的穆斯林(後來與波斯尼亞的克羅地亞人結盟﹐因而獲西方支援)。在西方媒體﹐塞族人經常被列入邪惡一方﹐但在這紀律片﹐雙方都沒有道德高地﹕男主角是塞族人﹐女主角是穆斯林﹐他們相戀多年﹐希望逃離戰場﹐各自向交戰雙方的熟人打招呼﹐以為有了默契會被放行﹐怎知走到兩大陣營的交接區還是被槍殺﹐事後雙方軍隊都不承認責任。
波斯尼亞內戰自然是國際熱點﹐但其實並未為港人重視﹐相較於後來的9/11、伊拉克戰爭﹐這內戰由始至終未嘗出現在香港頭條。港人對東歐更是陌生﹐至今認識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國名的人還是不多﹐要代入薩拉熱窩的時空背景﹐更是困難。何況這首歌為鄭秀文帶來聲譽以後﹐唱片公司希望照辦煮碗﹐曾灌錄了一首講述德蘭修女的《加爾各答的天使》﹐但反應大不如前。若論熟悉程度﹐加爾各答總比薩拉熱窩深入民心﹐德蘭修女也比那對情侶廣為人知。因此﹐在歌曲質素以外﹐《薩》曲在香港流行﹐有其他被忽視的背景﹕
首先﹐薩拉熱窩原來是一個異族普遍通婚的地方﹐也是東歐的國際都會﹐曾主辦冬季奧運會﹐卻忽然變成種族分割的地獄。這樣的突變﹐一直是回歸前港人心理的潛在恐懼﹕從前的美好﹐「是對青春小情人/眼睛多麼閃又亮/像晴天留住夏天/每度艷陽笑也笑得善良」﹐變成現實的殘酷﹕「但戰火封鎖危城/也蓋掩星星月亮/沒陽光唯共互牽/拼命地逃盼再見到艷陽」……這樣的反差﹐比戰爭本身更能打動香港人心。近來不斷有網民分享回歸前的經典電視節目《笑聲救地球》環節「九七前後」﹐這節目出現於波斯尼亞內戰以前﹐但正可反映港人對九七後變成單一文化、失去國際特色的憂慮。
這首歌在當年情侶當中大行其道﹐也有宏觀原因﹕當時是香港移民潮的高峰﹐每年總有人移民加拿大、美國、澳洲、新西蘭﹐在中學階段已造就大量異地情﹐雖然一般都無疾而終﹐但也有細水長流。於是《薩》曲被不少移民港人對號入座﹐他們不管波斯尼亞內戰的背景﹐只以九七將他們分割﹐就自居羅密歐與茱麗葉、自編自導可歌可泣的故事內容﹐今天回看﹐雖然不無誇張﹐但當年人心惶惶﹐情侶講及國家前途卻是人之常情。
何況十二字的歌名雖然冗長﹐但沒有出現在歌詞內容的「薩拉熱窩」四字卻是神來之筆﹕正因為港人對真正的薩拉熱窩聞所未聞﹐歌曲才賦予他們無窮想象﹐讓港人輕易把本土情懷代入﹔反而加爾各答作為「一個有很多窮人的印度城市」廣為人知﹐什麼神秘感也沒有﹐就不利於移情。 其實﹐填詞人林振強並非沒有自己的香港創造。例如一句「縱各有信仰」﹐當然可以指塞族人的東正教信仰、穆斯林的伊斯蘭信仰﹐但其實波斯尼亞內戰的宗教元素遠少於種族元素﹐反而香港和內地不同主義的「各有信仰」﹐卻是當時社會話題。另一句「他跟她始終從沒更改立場」更是無厘頭﹐那雙情人和其他波斯尼亞內戰當事人一樣﹐談不上有什麼大是大非的「立場」要捍衛﹐這更似是後六四時代港人自我打氣的寫照。後來又一句「共離開塵俗萬千荒謬立場」更奇怪﹐實在套不上波斯尼亞﹐只會教人想起社會流傳的內地「荒謬立場」。可見這首歌在香港流行的背景具有相當諷刺性﹕正因為港人對那個背景全不認識﹐才容易流行起來。
假如需要比較研究﹐《薩》曲足以和許鞍華導演的經典電影《投奔怒海》相提並論﹕後者的背景是越南統一後的南越﹐大批從前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淪為難民﹐苦苦掙扎﹐千方百計逃亡海外﹐殘存下來的仰人鼻息﹐對此筆者曾在電影評論的書籍有所介紹。最有意思的是﹐這電影並非在越南取景﹐導演對真正的越南情況了解不多﹐一切都是以香港人回歸前的想象建構而成﹐說白了就是通過虛擬的越南﹐對回歸後香港的命運表達憂慮。薩拉熱窩不過是《投奔怒海》的越南翻版﹐鄭秀文適逢其會﹐就像《投奔怒海》的少年劉德華﹐卻為香港國際視野留下了經典。
沈旭暉 META Vol.14 2011年
不可能的逃亡真人 在 謝金河-數字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民主與自由的可貴
我喜歡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特別是歷史有關的電影,很少會跑到電影院看電影的我,今年看了三部,一個是1973年出版原著小說的「一袋彈珠」,這部敍述猶太家庭逃避納粹搜捕的驚心動魄過程。
另外兩部,一部是陳芳明教授看過推薦的「奇蹟熱氣球」,這是德國電影,另一部是挪威電影,敘述挪威二戰英雄,經歷納粹天羅地網追捕,逃到瑞典中立國的過程。這是我今年看過最精彩的電影,可以分享給大家。
在奇蹟熱氣球中,兩個生活在東德的家庭,密謀逃離東德,一開始是男主角帶著一家四口,坐上熱氣球,結果墜落在東德境內,東德的秘密警察根據現場遺留証物開始搜查,在有限的時間,兩個家庭克服困難,利用一台縫紉機,又製作了第二個熱氣球,這回經過28分鐘飛行,氣球航行18公里,掉落巴伐利亞,這是西德境內,兩家8口知道氣球降落在西德,高興雀躍擁抱,令人動容。
這是1979年發生的事,距離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只差了10年,但為了爭取自由,這兩個家庭拿出最大的勇氣和賭注。在東西德圍牆的時代,很多東德人民,有的挖地道,有的刼機,有的游泳,或越境遭射殺的有680多人,用熱氣球逃脫,堪稱稀有的經典之作,這個熱氣球仍存放在巴伐利亞博物館,很多人看到熱氣球那麼簡陃,直呼不可思議。這部電影在1982年曾經由好萊塢改編,片名是「午夜大逃亡」,這次由德國人自己來演,特別有味道。
在電影中,大家可以感受到由秘密警察控制的社會體制,大家都不信任別人,社會好像是一個老大哥在監控著大家⋯⋯
在不可能的逃亡一片,敍述挪威一個12個人的突擊隊要攻擊納粹基地失敗,11個人被俘,只有一人跳入零下30度的峽灣冰河逃生,蓋世堡全力搜捕,挪威人用生命保護這位逃難英雄⋯⋯
從一袋彈珠,不可能的逃亡,到奇蹟熱氣球,這三部是2018年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