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降級解封,我們需要對身體更多的「關照與整理」
.
兩個月的三級警戒,在許多的條件限制下,使我們的運動訓練化繁為簡,太過單一的運動模式,就像偏食一樣,緩慢無聲的影響著健康…
2個禮拜前我深受小腿疼痛不適所苦,疼痛位置大概落在足跟、阿基里斯腱和脛後肌,我思考了很多可能,也嘗試針對「患處」做了很多的處理,按摩、針灸、雷射、營養、相關的放鬆術和訓練…,甚至為了讓小腿休息,停跑了幾天,改成針對膝蓋以上部位較多刺激的肌力訓練和騎車,但成效都不理想,有時候還變的更嚴重。在這思索的過程中,有天我瞥到了一陣子沒用的 #THERAGUN按摩槍,心中突然浮現亮光,想到自己好久沒有好好放鬆臀部了,若以解剖列車一書中提到「筋膜經線」的觀點,臀部與小腿後側位在同一條「淺背線」,事不宜遲,現在就來放鬆我很久不曾關照的屁屁吧!
結果這一打下去,不得了了… 不到5分鐘的時間,緊繃到有點水腫的小腿「鬆開」了。接著我換上滾筒,一番處理後,當天晚上我穿上跑鞋,來一趟久違的持續跑,再次感受輕盈不疼痛的美好步態旋律,心情真是步零步零亮。而這個小小事件,也帶給我一些的心得和反思。
受傷的根源-
三級警戒下,我和所有習慣運動的朋友們一樣,都在思考著如何維持體能、強化弱項、保有訓練的熱忱…,但難以避免的是,在場地受限加上戴口罩的關係,很多訓練沒辦法做。我自己將原本公路上的跑步,一大部分的轉移到了階梯上,而公路上的練跑則以輕鬆跑和短距離反覆跑為主,室內的部分就和大家一樣,看著電視做TABATA。如此循環。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階梯走路的表現也越臻理想,但我忽略了「恢復」的整理工作,畢竟,階梯走路和TABATA的下肢訓練,有太多刺激重疊之處,一旦習慣了疲勞感,很容易就落入慢性和深層的問題而不自知…
視角問題-
最後能找到問題點當然很開心,但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哎呀,這不是我們掛在嘴巴上經常和學生分享的觀念嗎? 要看整體、系統。怎麼自己遇到問題還是落入了局部思考的視角了呢…」
後來我想到了自己去年得到甲狀腺亢進的經歷,從成人心臟科、小兒心臟科,一路檢查和排除問題,花了1個月的時間才發現造成心臟狀況的原因是甲狀腺亢進。想著想著,就理出一點頭緒了。傷害發生時,聚焦在痛點本身的處理是人之常情,也不一定有錯,因為造成一個結果的原因本來就有很多種,如果能馬上有效的處理狀況,讓病情往好的方向發展當然很好,但若嘗試了一段時間後情況沒改善,那就要改變方向,努力不放棄的找尋其他可能,並藉由各種專業的協助和知識,讓我們可以找到接近真相的答案。
以前就聽過一句很好的話: 「病痛,是我們的老師」
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難免遇到病痛傷害,而每一次重新站起來的過程,都是寶貴的學習機會,對我來說,這也是運動很有樂趣的地方之一!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僅剩四位名額) 讓你長出...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江晏慶 Cliff Chi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心得]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26% 教練心得:剛開始接觸到倩樺時,發現倩華對運動的喜愛 ... 的評價
- 關於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疲累不是身體的累,菁英們都怎麼休息?【正念、冥想X腦科學 ... 的評價
- 關於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睡醒還是覺得累其實你一直在發炎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 ... 的評價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幾天陸續有很多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後熱心地和我分享心得,歸納起來,媽媽施打後的副作用普遍比一般人低,出現最多的是嗜睡、疲勞、手臂痠痛舉不起來,也有少數人施打後胎動劇烈,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
我也從「孕婦施打疫苗」這件事再次看到,孕婦要捍衛自己的身體自主權真的很困難,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力量。
首先,要不要打疫苗,很多媽媽考量的不是自己而是胎兒。一下擔心施打後的反應影響胎兒,一下又擔心不打疫苗就無法產生抗體保護胎兒,因此進退兩難,無法下定決心。就算好不容易決定要施打,還很可能被阻止。就有網友和我反應,自己都預約好時段,卻在出門前一刻被公婆和先生阻止,因為認定她很少出門,感染機率相對低,若是打了疫苗非而可能影響胎兒長遠發展。
甚至還有孕婦明明已經14週了,到了施打站還是被醫師以「週數太小」勸退。聽到這裡,我不禁想問問那位醫師考量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在他心中多大的週數才算安全?
雖然我可以理解旁人對孕婦施打疫苗的擔憂,但這也反映出社會上看待孕婦,總以胎兒為優先,忽略了媽媽的權益。即使沒有科學根據,只要搬出「為了胎兒好」這塊神主牌,媽媽就會自動被認定要犧牲。好比不能喝冰水會影響胎兒氣管、便秘肚子痛也要盡量忍耐避免吃藥「影響」胎兒、能躺就不要坐才能好好養胎。媽媽也總是得為小孩長遠發育負責任,萬一有任何不順就會被牽拖、被責怪。這也難怪即使各種科學研究證實孕婦運動對母嬰安全無虞,更對媽媽長遠健康有益,推廣起來仍受到各方不小的阻力。
另一方面,也有媽媽看到身邊不少孕婦都已經施打疫苗,焦慮地來問我不打會不會怎樣。其實真的不想打、有顧慮,當然可以拒絕 ,沒人可以勉強妳。雖然根據現有醫學實證、利弊分析,我和學者專家的建議都是輪到你,就去打!
*想清楚後做決定,就不須在意旁人的質疑
但我還是要強調打疫苗是身體自主權的實踐,媽媽在決定時應該將決定權交給自己,如果實在擔心副作用與各種未知的可能性,決定不施打、少出門也是自己的選擇。反過來說,如果真的決定要施打,也大可不要在意他人的閒言閒語。
最近我就遇到一位藥師因職業需求打完疫苗後,才意外發現懷孕。在追蹤超音波的過程中,胚胎始終空空如也,最後安排流產手術檢查後發現胚胎染色體不正常。經我解釋後,她也能理解流產和疫苗無關,未因此歸咎疫苗、自我責怪。我心想,如果類似這樣的個案又被報導出來,肯定又會被扭曲呈現,出現「施打疫苗導致胎停」的聳動標題,讓更多備孕、初期懷孕的人不敢去打疫苗。
過去這幾年,很多學者專家跳出來分析「假新聞」、「農場文」的嚴重性,我也約略知道台灣深受資訊戰爭的攻擊。不過,直到這次疫苗施打,我才真切感受到「敵人」真的殺到家門口。
因為就在孕婦要開始施打mRNA疫苗當天,就有很多網友傳來相同的假資訊希望我闢謠,好比「打mRNA疫苗會改變基因」、「打疫苗會影響生殖功能」等。甚至這些報導還會刻意搭配胎兒異常的照片,更加深孕婦的擔憂。我認為這根本是刻意發動的資訊戰,絕非巧合。
另外也有人問我有沒有打完疫苗流產的個案,我只能說,一定會有,但和打不打疫苗無關。因為現有證據就顯示施打疫苗不會增加流產風險,但早期流產的機率就是五分之一,遠比大家想得高。
再加上許多媒體對疫苗報導偏頗,強化各種副作用,又利用聳動標題讓人民覺得打疫苗很可怕。好比一開始施打AZ時,刻意忽略老人自然死亡發生率,利用標題誤導死亡是疫苗造成。仔細追蹤這些死亡案例的解剖結果,死因和疫苗施打根本毫無關聯,但又有幾家媒體認真報導呢?這些都讓我覺得,有一股無形的勢力在阻礙台灣疫苗施打的普及率。
因此,我認為醫師這時候就更該謹守本分,認真的闢謠澄清,盡可能白話清楚地解釋各種科學資訊,協助民眾判斷利弊得失。不過我還是要強調,不管有沒有施打疫苗,醫師都無法幫妳保證一切,要不要打,還是得自己做出決定。
補充近日被問到的事項:
*施打後發燒的媽媽其實不多,不需要預防性吃普拿疼。但如果發燒當然可以吃。
*預產期靠近也可以施打,即使該打第二劑時,已經不是孕婦政府也會預留名額,不需要因為擔心打不到第二劑, 就不敢打第一劑。
*和第三孕期的百日咳疫苗施打時間需間隔十四天,建議以肺炎疫苗為優先考量,再來調整百日咳的施打時間。
(以上為台灣CDC歸定,美國CDC以無此建議,因此如果兩種疫苗施打時間不到十四天並不會有影響)
#孕婦施打疫苗烏烏醫師親自說明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閱讀心得】《24小時身體使用手冊》長沼敬憲
。
分析一個人,簡單說,分為「生理」、「心理」及「身體」三部分。心理發展上,我個人則簡略分為「認知」、「情緒」及「依附關係」等三系統。
「身體」是生理與心理的中間媒介,也是表現的場所,幾乎是溝通時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工具,如肢體語言。
身心是互相影響的,然生理是心理的基礎,因此表現出來就如社會流傳的那句「…身體卻很誠實」,對的,生理系統的運作就是為了生存,於是身體自動化行動。只是,身體是無意識的,必須仰賴個人心理的指揮,否則就如瞎子領路,橫衝直撞,身心三部分最好的狀態是互相合作。
讀心理學的人,這本書值得拿來補充「身體運作的基本知識」,不僅是健康而已,更重要的關鍵字是「身體節奏」。
「時間」,不管是在心理發展或身體節奏上都是關鍵,萬物皆有時,揠苗助長不得,然另一方面,不能強迫卻可以「訓練」,時間允許我們利用意識調整節奏,讓身心處於更舒適的生長環境。
本書是繞著「時間」兩字來寫所有的養生概念。以下是我所做的重點摘要,並用自己的話串起來,與大家分享。
。
#一、身體節奏
「體內時鐘」來自基因,是身體運作的節奏,也是生命的節奏。不僅指的是生理時鐘,還有做事與生活的節奏。
然而現代社會快速短縮時間,講求效率,破壞時間環境(該慢的時候不給慢),效率的壓力蓋過身體節奏。生理時鐘亂了就會生病,如失眠。
這可以對照近年來在推的「樂活」,就是要讓我們慢下來。
#二、起床與睡眠
1.每天的光照是重啟體內時鐘的開始。
2.起床時間最好是A6-7,保持睡眠7小時,讓白天不會想睡的狀態,不要熬夜。
如果生活改變,身體節奏也會跟著改變,如防疫在家期間。
3.睡前記憶:
必須記得的重要事情,趁晚上確認內容後早點睡,隔天再學習更容易記住
4.妨礙睡眠
不要喝睡前酒,會淺眠及半夜醒來,破壞睡眠節奏,無法消除疲勞。
睡前不要看手機,螢幕的藍光會讓體內時鐘混亂
5.促進睡眠
睡前可輕運動、伸展操,身體的累可助眠。
睡前準備:睡前30-60分不工作,從暖呼呼的身體(交感系統)轉成放鬆的副交感系統。可花10分鐘坐禪、冥想與呼吸。
@小知識:快速眼動期(淺眠,會作夢,身體正在休息),以90分為週期循環,進入非快速眼動期(深層睡眠,大腦正在休息)。剛入睡的3小時,可達階段四的熟睡。
。
#三、早餐
早起後先喝一杯溫水,提醒身體開始運作。
早上健走能提升體溫,之後再工作。
三餐定時,不吃宵夜。如果生活不規律,晚餐過晚或、吃宵夜或熬夜,身體沒休息,那麼早餐不妨斷食,以讓腸胃休息減少負擔。
早餐不建議醣類吸收快的麵包(再製食物)。
。
#四、午餐
建議八分飽,以低醣或低GI類食物為主。中午吃太飽或若未吃早餐,中午補充熱量後血糖會急速上升,此時身體其他部分會關機,自然會想睡。
15-30分的午睡能回復大腦機能。
不喝飲料(高果糖漿—熱量高又無法覺察,有很多副作用,包括糖的上癮)。
咖啡因會在20-30分後顯現,效果2-4小時,避免晚上飲用。
零食部分:飲食要固定時間間隔,不隨壓力或心情吃零食。甜點別在煩躁時吃,可能會因感受快感而上癮(PS:但下午三點可吃零食)
。
#五、晚餐
微笑可提升免疫力。
一日一樂食,可以晚上選自己愛吃的來吃,不受限制。
忙碌時無法吃晚餐,建議分兩次吃,先吃一點,第二次(22:00以後)則以粥、麵線、魚、菜等易消化的為主,不要肉和炸物。晚上吃太油會使體內時鐘失序
慢慢吃更重要。吃的順序:菜、菇、肉、飯
。
#六、如何療癒疲勞的大腦呢?
1.盡量不要自己限制自己
2.開始作一件讓自己舒暢的事
別讓腦中有罪惡感或忍耐的感受,反彈就不會太大。
壓力會使交感神經緊繃,長期作用下就會慢性發炎。心理影響生理
練習「腹式呼吸」和「正念打坐」,在一定時間內注意自己內心的意識,不要追求效率、效果。
@小心大腦的報酬系統:
因慾望被滿足而記得快感的大腦系統,釋放多巴胺,產生開心和幸福感,讓人繼續努力和生存意義。當過度作用時,「努力」這件事變成目的(如討好他人、刷存在感)。刺激幅度過大後,會有上癮問題(此系統停不下來)。不只是菸酒,包括日常的炸物與甜點,在腸胃消化之前,都會先傳刺激給大腦,先享受後付款的結果等同於上癮的前兆。
。
#七、身體
身體好,精神就會好。身體節奏是透過例行公事的訓練來創造節奏。
平常要瞭解與意識自己「身體狀況良好的狀態」
若要改變不好的節奏,可先離開那個環境空間,重新意識與重新設定。
@神馳狀態
進展順利時的心理狀態,類似「化境ZONE」運動員的狀態-越做越順。
會出現以下:達成的信心、注意力集中、有明確目標、忘卻自己而專注在事情上、無法控制地往前、喪失時間感…例如:馬拉松跑者的愉悅感。
@消除憂鬱
脂肪燃燒運動要在空腹時候做。傍晚16-18之間健走30分最好。
每天健走4000步以上,其中包括快走5分鐘,可改善憂鬱症,這是因為有意識的活動身體,能調整精神狀態。
。
部落格版文章連結:https://sn094545.pixnet.net/blog/post/405441395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僅剩四位名額)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這一集的內容很特別,可以說是專程為我的忠實觀眾所錄製的。
自從我們「一天聽一點」的頻道成立以來喔,就受到很多終身學習者的喜歡,因此呢,我也經常收到很多朋友的提問。
而最多人問到的問題就是~「我真的好想要學習,但實在沒有時間,那我該怎麼辦呢?」
事實上喔,在我的學員裡,就有很多人也有這樣的困擾,所以我有很多例子能跟你分享。
只是在我幫你拆解「時間不夠用」這個議題之前,我必須先提醒你,在這個資訊爆炸、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能夠吸引注意力的人、事、物,本來就很多。
再加上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這些例行的事物,不斷主動或被動的,排進我們的行程表裡;於是喔,「時間的零碎化」就成了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
只要你能夠認清「時間零碎化」,那是一定會發生的,那麼我們來面對「時間不夠用」的問題,才能夠找到恰當的解方。
那你一定很想知道,在時間零碎化的前提底下,到底我們可以怎麼做,讓時間足夠你使用,甚至於保持學習的習慣?
舉個例子來說,我有一個學員,他工作在台北,但為了擁有自己的家,所以選擇在桃園買房子。
雖然每天喔,要花二個小時在通勤上面,但仍然可以利用在火車、客運上面的時間,收聽我們的內容;甚至於加入「啟點線上學苑」的課程,來保持學習。
我還有一個學員,因為結了婚、生了孩子、當了媽媽之後喔,她選擇留職停薪,全心全意的在家裡照顧自己的孩子。
但她很清楚知道,自己兩年之後是要重返職場的,所以喔,格外重視持續學習的重要。
只是我們都知道,新生兒喔,每隔二、三個小時就要喝奶啊、換尿布啊、要陪伴啊,而且喔專心照顧孩子的母親,其實是很辛苦的。
所以呢,我這位女性學員她也需要休息,於是喔她的學習時間變得更破碎,不過很讓人感動的是,她還是能夠趁孩子睡著的空檔,抓緊零碎時間來幫自己進修。
你聽到這裡會不會很好奇,我們從小學讀到大學,不都是一堂課四、五十分鐘,甚至於九十分鐘不間斷。
而且呢,還常聽大人說這樣的話:「讀書啊!就是要能夠長時間的沉下心,才能夠讀得進去」;再不然就是「寫功課要一股作氣,不然很容易分心」。
所以按照道理來說,「零碎時間」只會讓人一直受到打擾,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運用「零碎時間」真的能夠達成學習的效果嗎?
當然可以喔!只要你能夠掌握,接下來要跟你分享的這兩個方法。
第一個部分,就是「你要學會心智的換檔」;而第二個部分就是「你要知道自己要什麼」。
先說第一個「學會換檔」。
我要先澄清喔,這裡的換檔喔,不是要讓大家去開車,然後呢,操作車上的排檔桿,那個一般所說的手排或自排的「換檔」,不是這個喔!
我在這裡要說的是在心智上面,「專注模式」跟「發散模式」的換檔。
先簡單的說明一下,所謂的「專注模式」,在概念上是指在某段時間裡面,你可以專心一意的只做一件事。比如說,專心工作或者是全心投入學習,這種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事情。
而所謂的「發散模式」,則是相對比較放鬆的狀態。像是散步啊、泡澡啊…這一類的活動。
而「換檔」就像是在你的精神或者是意念上,幫自己裝一個關開,按一下開關,你就能夠在「發散模式」跟「專注模式」之間,自由的切換。
這就像是我那位需要通勤上下班的學員,每當他下班走出公司,一直到前往火車站的這個途中,就是他處在「發散模式」。
等到他搭上火車,閉目養神五分鐘之後,他就會戴上耳機,並且把自己切換到「專注的模式」,一心一意的去投入線上課程的學習。於是呢,在他到家之前,他就能夠有所學習跟前進。
再例如喔,我那位全職媽媽的學員,她可能呢在孩子睡著的時候,她進入專注的模式,認真的學習。
而當她聽見孩子有動靜,需要她先去關注孩子的時候,她也能夠幫自己換檔,幫自己調整到相對放鬆的「發散模式」,去照顧、擁抱她的孩子。
或許喔,你會覺得這樣子一直切換,是很傷神的;就像是電器用品,每一次的開關,都是最耗電的時候。
確實,對一般人的情緒來說,最難擺脫的就是上一件事情,對於下一件事情的影響,常常會一直蔓延下去的。
但事實上,有點人生歷練你就會知道喔,能夠讓情緒適時的做切換,相互不干擾,該照顧小孩就照顧小孩,該處理事情就處理事情;這其實是一個很珍貴的能力。
因此呢,能夠真正聰明使用時間的人,必定都是「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的換檔高手。
而且喔,以正式的科學研究來說,一個人最有效的專注力時間,只有十五到二十分鐘而已。
同時喔,還有研究發現,要是人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都不動,像是一直坐著;其實是很容易讓腦袋產生疲倦感,反而容易發散、沒有辦法專心。
所以,因為這樣的研究結果,我們回頭想一想,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大部份的學生為什麼在課堂上,都容易出神啊、分心啊!
因為上課時間的設計,根本不符合我們大腦運作的特性啊!也就是說,現代生活的節奏很快、訊息量很大,注意力喔太容易分散。
但如果懂得順暢的換檔,適時的在專注跟發散,這兩個模式當中切換;你就能夠整合零碎的時間,讓你更有效的完成目標。
這個部分的操作,在我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會更具體的告訴你,如何啟動「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還有怎麼樣適時的切換,才是對你最有幫助的。
不過呢,我也很清楚,對於學習「換檔」的初學者來說,相對困難的是啟動「專注模式」。
因此呢,我在這裡分享一個小秘訣喔,先教大家用最省力的方法,來啟動「專注模式」。那就是~「Next Action」,找到最簡單的下一步動作。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兩位學員,無論他們在前一刻是在忙小孩,還是在忙工作,只要他們手上的事情告了一個段落,想進入學習的「專注模式」。
但是卻發現心還是靜不下來,那麼最不費力的小入口,就是輕輕的告訴自己「我只要聽裘老師說一分鐘」;甚至於告訴自己「我只要聽裘老師說一句話」就好。
像這種最簡單的「Next Action」下一步動作,它一旦啟動,你就會很容易不知不覺的,進入「專注模式」。
然而呢,有效的利用時間的最根本的關鍵,是我們在使用時間之前,要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這就像是一個不開心的人,如果他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溜滑梯」,於是呢他花時間找到了遊樂場;因為玩耍而感覺到開心,這個結果會是他想要的,所以他花的時間就會有價值。
但如果另外一個不開心的人,他在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的情況下,到處亂逛;走了大半天找到了廚房,才發現食物不是他要的,他還是一樣不開心啊!
那麼對他來說,花了大半天的時間,沒有滿足自己的需要,自然就會覺得浪費時間。
所以呢,沒有先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才是現代人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主要原因。
我也常常說喔,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的時候,你給他任何東西,他都不會滿意。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是一種讓別人跟自己,都很挫折的狀態。
所以我們繼續往下看,在這個世紀初的矽谷傳奇~賈伯斯,他就曾經說過:「有時候我們決定不做的事情,會比我們決定要做的事情,來得更重要!」
時間不夠用,不是你沒有時間,而是你做了太多不需要、也不想要的事。
我想喔,無論在任何工作、生活上面的圓滿,你都必須先釐清「什麼是真心重要的關鍵?」。
你才不會把心力,浪費在不必要的地方上面,增加了自己身體的疲勞,最終還沒有創造出任何你想要的結果,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市面上有很多教人「效率管理」的書籍,都會要你買一本美美的行事曆,下載一個時間管理的APP,再設定兩三個鬧鐘。
但事實上,你有先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嗎?或者是等你忙完了這一圈,啊都已經累了,然而一切還停留在原地,徒增挫折感呢?
所以只有具備心智的「換檔」能力,再加上過程當中,不段的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
這樣子你的意志力,才不會被錯誤的使用,否則喔,你的努力可能是餵養了「拖延」這一隻怪獸。
因為有時候我們會對生活無力,不是因為忙不過來、時間不夠用,而是你一直沒有專注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面。
在【時間駕訓班】我們的「第六講」內容當中,我一直提醒大家,「效率」是你使用時間方式的總和。
因此呢,我也很負責的花一整個段落的內容來告訴你,怎麼樣找出你的時間花在哪裡,並且讓你懂得該怎麼樣正確的使用時間。
同時呢,讓你對自己使用時間的模式,有更完整的認識,知道自己很容易在哪些事情上面,糾結或拖延;哪些事情可以很快的完成,該如何一一的去改善它們?
假如你還沒有參與【時間駕訓班】的學習,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學習行列。但是如果你已經是【時間駕訓班】的成員,你的課程聽到了第幾講呢?
有任何的學習心得,都迎歡你在影片的下方留言告訴我。
啟點線上學苑的課程,都是每一個老師在生命裡,淬煉出的實用精華;並且用心的打磨,所以每個章節都有寶藏等著你去發現。
只要有任何的零碎時間,這都你最好的學習機會。這也是「啟點」推出線上課程的初衷,我們樂於為終身學習者,創造更方便的學習環境,歡迎你的加入。
無論是「一天聽一點」還是線上課程,都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實體課程,是在12月7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我想很多人喔,在生命當中都有一個夢想,而這些夢想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可能喔都跟「創作」,而「創作」又可能跟「書寫」有關。
那不管你想要透過書寫,完成人生的什麼部分,對多數人來說,你並沒有想要成為作家,你可能只是想要透過「書寫」來圓滿自己、整理自己。
如果有機會能夠讓自己寫的東西,正確的傳達自己的想法跟信念,甚至於能夠影響一些朋友,那這會是很多人的一個期待。
【寫作小學堂】的設計初衷,就是以這個為出發點,不管你會不會成為文字工作者;甚至於你只是希望透過書寫,成為你生命當中最好的朋友。這一門課,都會回到文字跟書寫的本質。讓你透過這個途徑,更靠近你自己。
所以12月7號的【寫作小學堂】,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到倒數了喔!
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這也是我們今年,最後一期的【寫作小學堂】課程;期待你的加入,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RmgO8RR1yg/hqdefault.jpg)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不知道你的生活裡,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
就是當你很專心做一件事,或保持在某種「專注狀態」的時候,會因為突如其來的小小閃神,就把水灑在你的電腦上啊、炒菜的時候手燙到鍋子的邊緣,或者是正在開車的途中,一時小恍神就出了擦撞、小車禍…。
這些呢,你以為只是小小的差錯,只要打起精神就能夠重新掌控狀況;但是事實上呢,你的意志力在此刻已經是下降,才會發生那些你不想要的意外。
這些小凸槌喔,並不是要打擊我們,相反的是我們的潛意識在提醒我們,我們該從自己的「習慣模式」跳出來了!
要是你不肯有意識的從慣性模式跳出來,那麼下一個更大的災難,無論是危及到你自己,或者是波及到你身旁的人,都會很快的到來!
聽到這裡喔,你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覺得呢我把事情說得太嚴重了;身為一個成年人,當然能對自己的狀態有全面的掌握啊。
那我就說一個真實的案例,提供給你重新思考一下。
這個案例在以色列,他們呢,有兩個司法委員會,他們負責處理該國將近四成的假釋申請案。
我相信無論是什麼國家、人種,世界上所有法官,都希望自己展現出理性、審慎、智慧,而且依照事實和法律來維持正義。
不過呢,在2011年,三位社會學家,透過以色列的這兩個「假釋委員會」的資料,來檢視司法的決策的制定情況。
經過統計之後喔,他們就發現法官啊,在「早上」也就法官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比較有可能做出對於犯人比較有利的裁決,那就是准許他們假釋。
而如果再仔細的分析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在一大早的時候,法官大概有65%的時間,會做出對犯人有利的判決。
但這樣的比率,會隨著早上的時光推移,而開始慢慢的下降;到了快接近中午的時候,有利於犯人的判決比率,就會掉到趨近於「零」。
所以呢,排在早上9點進行聽審的犯人,很有可能贏得「假釋」,而排在早上11點45分的犯人,基本上是一點機會都沒有。
但有趣的事情喔,在法官午餐休息之後,卻發生了!
當法官午休之後的判決,又會恢復到早上一開始對犯人比較有利的比率,但是過了幾個小時,在接近傍晚的時候,他們又「不自覺」的,開始採取強硬的態度,不輕易的讓犯人得到假釋。
那這些法官為什麼會這麼妙呢?難道他們的判決,是按照「時間」來看的,而不是按照「案件」來看的嗎?
其實研究人員表示喔,他們沒有辦法明確的找出,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樣的現象,可能是因為「吃東西、進食」,讓法官的血糖濃度回升。
換句話說喔,就是法官們有「休息」,讓他們的心智、能量獲得補充。
也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暫時離開法官席,讓他們的心情變好了,又或者是法官累了,休息減輕了他們的疲憊。
但不管原因為何,本來不應該影響司法的判決,而且呢,跟正義沒有關係的因素~就是「法官是否休息夠了?」和「何時休息?」;它卻都成了去決定某個人,是否可以自由離開,還是要繼續坐牢的關鍵。
我想應該沒有法官會坦承,自己是因為血糖太低,才會變得比較嚴格,但數據卻告訴我們,這兩者之間有很強烈的關聯。這些都是我們高估自己的意志力,而低估疲勞對我們的表現的影響。
說到這裡喔,就讓我想到,早些年台灣醫院裡面的紅包文化。
據說喔,有病患需要開刀的情況底下,病患的家屬就會想要給醫生送紅包,希望這個醫生,把自己的家人排在每天的第一台,或第二台刀。
因為那個時候,醫生的精神最好,所以無論是開刀的技術,或者是緊急狀況的決策,都會相對的比較精準,這好像是一樣的道理喔。
那麼,假設這種生理上的低谷,對於人們的專注力、意志力都是毒藥,而「休息」就是恢復的解藥,那麼這些必要的「休息」又該如何進行呢?
事實上呢,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科學提供了五項指導原則。
其中第一項,就是呢「有總比沒有好」。
有一個針對高績效人士所做的研究,他們發現有一項很有趣的數據,就是那些績效好的人,他們平均在工作52分鐘之後,就會給自己休息17分鐘。
顯然呢,短暫的休息確實讓人事半功倍,否則這些很有效率的人,也就不會有這麼高比例的雷同,不是嗎?
第二個方向,叫做「動勝於靜」。
我們都知道在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裡,有一個說法喔,就是你「久坐一天」跟「抽完一整包菸」,對身體的傷害是一樣的;會對健康造成明顯、而且立即的危險。
正因為這樣的原因,當你處在工作狀態的時候,每個小時簡單的站起來,走個5分鐘,就能夠提升自己的活力、讓你能夠更專注、而且心情變好。
接下來第三點,就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有很多關於「休息跟恢復」的研究,都告訴我們,跟別人在一起,比自己獨自一個人耍孤僻,更有恢復的作用。
而無獨有偶的喔,在南韓有一個職場的研究,也告訴我們:比起回覆電子郵件這種「認知上的休息」;或者是吃零食一類的「營養式的休息」;我們跟同事聊一聊「工作以外」的「社交式的休息」,會是在減輕自己工作壓力,和改善心情方面,會有更好的效果。
接下來第四點,就是「戶外勝過室內」。
這個意思就是說喔,你花5分鐘,讓自己置身在自然的環境裡,會比你花同樣的時間,待在建築物、水泥叢林裡,來得更好。
就算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你沒有辦法從辦公室走到郊外,你也可以就近找到一些有室內盆栽,或者是能夠接觸到綠意;這樣子的效果,跟你實際的去郊外是一樣的。
最後一點,第五點叫做「關機比暫時登出好」。
這個部分同樣的,在南韓的職場研究裡有發現喔,我們伸展四肢,或者是做白日夢這一類,完全讓自己脫離工作的放鬆跟休息,是最有效能夠減輕壓力、而且振奮心情的方法。
而且研究人員還特別指出,除了「身體的抽離」之外,在工作上的「心理上面的抽離」也很重要。
因為99%的人都沒有辦法一心多用,所以在休息的時候,還想著工作上面的要求、老闆跟你說的話…,這對身心絕對百害而無一利,更是會讓我們造成「過勞」的主要原因。
所以歸結喔,以上這五個指導原則,我真的很建議大家可以試試看。但是如果你覺得聽完,還是覺得有所不足,不用擔心,我有更到位的途徑可以提供給你。
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就像是在山路開車一樣,有時候上坡、有時候下坡;有時候,還會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彎道跟路況。所以你根本不可能一個檔位、一個模式用到底,那絕對喔會出車禍,再不然你車子也會壞掉。
所以必要的休息,就是幫助你在你的生活裡換檔,讓你可以適時的切換,在不同檔位當中游刃有餘,也才能夠真正的永保安康。
所以關於這個部份,就是我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面,提到的「專注模式」跟「發散模式」,之間要怎麼切換。
在【時間駕訓班】的課程裡,我幫大家整理出,幾個需要「換檔」的徵兆,
那就是呢,當你發現自己一直處在「低效率」,或者是「容易引起負面情緒」這樣的狀況。
或者是發生你不可控制的「意外事件」,不論是大意外,還是小意外,這些都是訊號,代表你累了。
「專注模式」讓你感覺到疲乏了,這個時候要趕快的,從「專注模式」換檔,切換到「發散模式」,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休息。
所以,如果你已經是我「線上課程」的學員,你一定知道在我的課程裡,我還會幫助你拆解,什麼叫做「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並且一步一步的帶領你,啟發「發散模式」的「身體途徑」跟「心理途徑」。
很歡迎你加入「啟點線上學苑」的行列,相信呢,參與【時間駕訓班】的學習,除了對於你那些生活中不想要的,像是車禍啊、意外啊…這些遺憾,都可以提早覺察、有效避免之外。
更重要的是喔,把你珍貴的時間跟精力,集中在真正有價值的人事物上,就像曾經有一句廣告詞,是這樣說的~「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期盼你透過學習,成為生命的主人,而第一步,或許可以從學會「心智的換檔」,這一個部分開始。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的內容最後提到的【時間駕訓班】,我很歡迎你,能夠透過線上學習的方式,跟我一起學習、一起前進。
相關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很期待跟你一起相會,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Hty21XpdAI/hqdefault.jpg)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去博客來看看~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6794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2014年,德國的偉頓賀德克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漢娜斯米奇拉克,他進行了一項研究,他把30位在臨床診斷上有憂鬱症的病患,隨機分配成兩個組別。
一個組別呢,能讓他們用端正的坐姿坐著,而另外一個組別,讓他們用鬆鬆垮垮的坐姿坐著,就像我們平常攤在懶骨頭沙發上面東倒西歪的狀態。
然後這兩組病人呢,在電腦的螢幕上面,他們都看見了32個詞彙,這32個詞裡面,有一半是正面的形容,比如說美麗的啊、有樂趣的啊;而另外一半是沮喪相關的形容詞,比如說疲勞哇、氣餒呀…等等的。
然後在他們看完這32個詞彙之後,去做一些記憶的測試,結果發現喔那些鬆垮坐姿的受試者,在他們記憶當中很明顯的,是記得沮喪會比記得正面的詞彙更多,然而相反的端正的坐姿,他們卻沒有出現這種偏差,他們記得的正面跟負面的詞彙是一樣多的。
可是別忘了,這30個人在臨床上面其實都是憂鬱症患者,於是呢米奇拉克他就主張,如果教導憂鬱症病患,讓他們去改變習慣,從他們不良的坐姿或者是動作模式去做一些調整,或許就能夠減低負面偏差的資訊處理。
也就是說喔他們很容易看待這個世界,就會特別放大、強調,或者是記住那些負面的事情,反而那些正面的事情,他們就會忽略,就算是在他們眼前發生再多,他們一樣充耳不聞。
而且進一步的,如果訓練憂鬱症的患者,去覺知自己身體的狀態,可能是有幫助的,比如說讓他們去覺知自己鬆鬆垮垮的坐姿,然後去調整成一個端正的坐姿。因為這樣子會增進他們的體現認知當中,身體跟情緒的交互作用,隨著坐姿的端正,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
其實有很多的研究,關於這種生物性的回饋或者是體現認知,我已經分享過很多,而今天分享這個2014年的研究,也只是再去強化這樣的一個概念,然而每次看到這種新的研究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要跟你分享,是因為我覺得這樣的信息喔再多都不算多。
原因是我們現在人,真的不快樂的人好多,可是你要知道,要讓自己快樂的方法,搞不好是很簡單的,不是你靠意志力跟自己搏鬥,也不是靠很多的自我說服、讀很多心靈雞湯。
其實只要坐好、站直,你就會變得快樂起來,有什麼會比這個更簡單、更容易的呢?因為其實在我們的人體運作當中,我們的動作跟姿勢,它都在告訴我們的大腦,應該要怎麼去感覺眼前的事情,你永遠不可能在垂頭喪氣的姿勢底下,去感受到快樂的感覺,不是嗎?
所以談到這裡,就讓我想到多年前我出版的《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夠溝通》,那時候剛推出的時候,其實很多人就會開始留意到,我們的行為是怎麼影響到人際,更深入的怎麼去影響到我們對自己的看待跟看法。
那非常開心哦,今天也借著跟你分享這樣的實驗研究的機會,來告訴你一個訊息,就是《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我們在5月份,已經有新版、新的改版上市了。
因為我們的出版社,覺得這一本書它在整個市場上面,和這方面領域的討論上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很多的書都會告訴你很多這樣的信息,然而這一本書是真正結合到你生活當中說的所有的情境。
所以呢我們就等於,把原本《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的內容重新編排、重新排版、重新訂定書名,再把它推到市場上。
所以如果你先前沒有看過《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的話,那麼很歡迎你可以到書店,不管在網絡上、還是實體書店來支持我們的書,新書的名稱叫做《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再說一次《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奇妙的感覺,通常一本書推出就推出了,想不到這個「孩子」還可以再重生一次,希望大家都能夠來支持、鼓勵我們,我是凱宇,跟你做分享。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7月21號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在6月份我們也有相關的講座,我相信這樣的學習會帶給你決定性的幫助,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dL9et2jWSw/hqdefault.jpg)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26% 教練心得:剛開始接觸到倩樺時,發現倩華對運動的喜愛 ... 的推薦與評價
年齡:34y 職業:上班族訓練目標:改善 身體 痠痛與減脂體 ... 倩華對運動的喜愛與意願並不高,但是因為 身體 時常痠痛、 容易疲勞 ,睡眠品質也非常不好, ... ... <看更多>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疲累不是身體的累,菁英們都怎麼休息?【正念、冥想X腦科學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更多閲部客影片:https://goo.gl/YbtPFh已經實做正念4、5天了,對我來說是有些改變的感覺不知道有沒有人也實做過?想聽聽你們的冥想 心得 ➡️ 博客來 ... ... <看更多>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心得 在 [心得]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好讀推薦: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推薦指數:★★★★★(滿分指數:5顆星)
網誌好讀版:https://goo.gl/lxTYRn
這本書薄薄的,很適合那種短程的飛行時帶的書,不重又容易入睡(誤)
這本書我是在讀冊上看到就直接下訂了
書到了之後,一直到最近才有機會好好的去讀它
最近工作上的轉變,讓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壓力很大,
而壓力的來源來自於那種不確定感
而且,不熟悉的工作,往往讓我得花上更多的時間,才可以完成一天的工作
做完之後,累都累斃了,根本沒有時間可以再做其他事情
然後,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下看了這本書
其他個人效率書籍,很多都是教你『如何跑得更快』
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反而強調『不要再跑了!你確定你的跑得更快有用嗎?倒不如有時候搭車吧』
強調如何運用更少的時間,在更好的狀態下,完成『重要的事』
作者不希望我們能做完100%的事情,因為事情永遠也做不完
倒不如把重點強調在『如何先做完重要的事』
這本書某一些理論跟『輕鬆駕馭意志力 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有異曲同工之妙
網誌讀書心得回顧:https://kaiwenhuang.blogspot.jp/2016/04/reading.html#more
例如強調心智能力是有限的資源,我們必須把心智能量用在『對的地方』
即使是像是回郵件這種小事,也會耗費我們的心智能量
一邊喝著當日的第一杯咖啡時,我們手上忙著使用各種裝置查看電子郵件信箱,
看看是否有人在我們的待辦清單上新增一件事項。
看完了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之後,壓力也不斷上升。
每封信都內含了一項無法立刻處理好的要求,
所以我們便把這些信標示為「未讀」,留在信箱「稍後」處理。我們把這些信加到前一晚的「未完成工作」堆裡,而前一晚也是工作到很晚才離開辦公室。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信必須回覆、更多電話要回撥、更多文件要處理好,
這一切,事事都需要我們立即的注意力。
另外,本書作者強調運動對於自我自制與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但是,這本書有提到一個新觀點:辨識每個決定點
事實上,在我們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務之前,就有太多事務占據我們的注意力,
而真正重要的事務太多了。
結果,我們經常「工作」一整天,在辦公室、在家中,上班、照顧家人、整理打掃、支付帳單……
有時只有到上床睡覺後才停止。要做的事太多了,時間根本就不夠用。
比別人更賣力,可能不是最好的辦法
聰明、認真、努力的人落入「效率陷阱」中,總是嘗試盡可能投入更多時間在工作上,
設法抓住並利用一天之中的任何空檔時間。
而且,若是我們有部屬,也會試圖讓他們這麼做,盡可能每天擠出更多小時用在工作上。
談時間管理的書籍、專家,甚至整間顧問公司都接下這個挑戰,幫助我們「花更少時間做更多事」。
誠如我那個任職於《財富》一千大(Fortune 1000)企業主管的哥哥所言:
「我們全都有一大堆屎要處理。這些都是好屎,但是一天終了時,
努力把十磅屎塞進五磅容量的袋子裡,我們還是被一大堆沒有處理好的屎給淹沒。」
這些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發現,
對何時與如何安排高效能的心智功能運作提供了很多啟示,
在這本書作者簡化成5種策略。而這些策略最能幫助忙碌的人們,
創造出每天至少2小時的高效率狀態。
1. 辨識每個決定點。
一旦展開一項事務之後,你做事的方式大致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
這會讓你很難改變航道。
你應該辨識並利用介於各項事務之間的那些時刻,
也就是你可以選擇接下來要做什麼事的時刻,並決定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務。
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空檔,不要一股腦的直接去做你眼睛所及的每一件事
而是停下來想一想,現在這個時候,適合做這件事嗎?
接下來是否有什麼更重要的事或是更需要集中心力的事情要完成嗎?
停下來,想一想,也許等一下的會議更為重要,所以我應該先去處理完會議的事情,
然後再來處理手上這些讀也讀不完的電子郵件
作者提到,我們都太害怕別人對自己失望,所以總是趕著回覆很多電子郵件
而那些電子郵件,通常是『別人的請求』,而非是自己『最應該做的事』
我們其實都可以辨識出什麼是我們『最重要的事』
但是基於種種外在原因,最重要的事,反而花很少的時間或是很小的精力去處理它
但是一旦我們忽略的最重要的事,有可能會引發相當負面的後果
下次,要準備處理一下手邊的雜務時,先想一想,『現在的你,應該要做什麼?』
2. 管理心智能量。需要大量自我控制或專注力的事情,通常都會相當消耗心力。
而且,使你高度情緒化的事情,往往可能會影響到你的表現。
所以,你應該根據每件事的處理需求及復原時間,安排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這個策略,其實是跟上一個策略習習相關的
『時間不夠用』這件事情似乎是現代人類的通病
但是:人體不是電腦
人類無法在長時間一直維持高效率的產出
人類的處理事情的效率,會根據當時的心智能力,情緒與外在環境而上升或是下降
一旦我們更知道自己的心智狀態,
例如知道自己現在是開心,憤怒,還是難過,心智能量是高還是低
有助於我們去理解與安排,現在『適合做什麼』
尤其,在我們有重要會議或是重要事務之前,避免安排其他會耗費心智能力的事情
好好的把珍貴的心智能量貯存下來,用它來打每一場仗
3. 停止對抗分心。
學會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因為人類的注意力系統天生會自動分散、游移,
不會無止境地持續專注。
試圖對抗分心,猶如試圖對抗海洋潮汐。
了解大腦如何運作,就能幫助你在分心時,快速、有效地恢復專注力。
大家一定有這種經驗,本來告訴自己要好好專心在某一件事上,
結果一回過頭來,發現自己正在雲遊四海,分心都不知道分心到哪裡去了
然後我們就又非常懊惱的苛責自己,怎麼可以這樣不專心
作者提供的建議是,會分心不是你的錯
這是人類演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保護機制,我們必須要對周遭的動靜非常關注
才可以應付大大小小外在環境的生存威脅
所以當自己發現自己正在分心到外太空時,倒不如『好好放鬆讓自己分心一下』
而不是試圖對抗分心
因為我們在對抗分心時,其實也是在消耗自己的心智能量
『好好放鬆讓自己分心一下』反而有助於大腦恢復疲勞,提高心智能量
4. 妥善利用身心關連性。
活動身體,並且選擇適當的飲食,以幫助自己在短期間進入能成功執行並完成工作的狀態
生理與心理的狀態本來就是息息相關
作者提出了運動,適當的調整飲食,有助於自己的生理更容易進入高效率狀態
例如碳水化合物提升短期記憶力的效果比蛋白質來得強
而蛋白質提升注意力的效果比碳水化合物來的強
而我們總是在疲倦時喝咖啡,企圖透過咖啡因來提振精神
但是其實,喝咖啡有沒有效,其實30分鐘左右就會知道
5.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
了解哪些環境因素最有助於你的工作效能,並據此調整你的工作環境。
一旦你知道什麼會導致你分心,或暗示你的大腦進入創造或冒險的模式,
便能據此調整工作環境,讓自己做起事來更有效率。
例如,如果要高專注的工作,你必須要選擇安靜,藍白色的燈光下工作
而如果是需要創造力的工作,也許昏暗一點的燈光,有點吵雜的地方,更有助於提升創造力
這5項策略根據的是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也許聽起來很簡單,你甚至會覺得像是常識,
但是我們在日常工作時,卻鮮少有意識地採用它們。
了解它們背後的科學道理,有助於我們知道什麼是值得採取的行動,
以及如何在受限的條件下做到真正有益於自己的事。
我們全都能學會有意識地規律運用這些策略,讓自己做事更有成效。
--
= 我是黃KK =
https://kaiwenhuang.blogspot.tw
工作,玩耍,時尚,碎碎念分享。
在外商科技業討生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1.11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65710530.A.57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