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黃暐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暐瀚直播 #黃暐瀚 #萊劑 #基改 #核食 到底誰更愛台灣? 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前天接受中央社的專訪,針對「台灣對美日貿易」,作出了重大的宣示。 首先對美,鄧振中說,如果台灣執意要「標示萊劑」,恐將違反貿易規範,變成「台美貿易障礙」。另外對日,鄧振中還說,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已經接受檢驗合...
「不意外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黃暐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劉薰愛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看板ShuangHe - [閒聊] 關於新北不意外這名詞的看法 的評價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XX不意外| PTT鄉民百科 - Fandom 的評價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By 鄉民ㄎㄧㄤ起來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出處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出處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搞笑視頻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不意外意思 在 姆咪姆咪蹦蹦跳!2017年度10大PTT網友熱議新哏! - 今周刊 的評價
不意外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後生可畏
#倫敦時裝周觀察
隨著疫情影響緩解,四大時裝周逐漸回歸實體,雖然線下發表的規模與參與品牌數量尚未完全恢復,對沈寂已久的時裝界起碼像是注入了一些活水。
一直缺乏指標奢華大牌撐場,聲量總是低調的倫敦時裝周,這一季不少設計師的作品卻讓我眼睛一亮。
其中一個不得不注意的品牌,不用說一定是Harris Reed。
如果你是Harry Styles的粉絲,想必對他演唱會上戰袍的很有印象才對,推崇中性風格的Harry Styles,那一件紫色花邊禮服就是來自Harris Reed。有趣的是,創作這一件服裝時,她不過還是中央聖馬丁唸書的學生罷了。
再說一個你更有印象的,就是前幾天的Met Gala紅毯,超模Iman層層疊疊的金色禮服,配上超大浮誇圓形頭飾的造型,一出場就成了鎂光燈焦點,這一套Look不禁讓我聯想起巴西嘉年華還是埃及艷后之類的,不意外也是出自Harris Reed之手。
然而Harris Reed究竟是誰?她不過是一位剛從中央聖馬丁剛畢業的二十五歲新人,這一季倫敦時裝周的發表,卻得以讓我們見識到她更多更完整的才華。
在首次發表的倫敦時裝周上,Harris Reed帶來的第一個系列僅十套Look而已,卻足以震懾我的雙眼。
首先,她的作品非常「無性別」,男女模特兒身上服裝的元素徹底劃破了性別界線;高腰的寬褲、層層疊疊的網紗、像瀑布一樣宣洩而下的裙擺、透視感十足的蕾絲與鏤空、誇張的輪廓線,各種設計皆充滿張力。最有意思的,莫過於每套Look都搭配上了一件超大的圓形頭飾於背後,看起來就像是古希臘神話的神祇,亦或像畫作裡的耶穌基督一樣?我不確定她的靈感來源是否受了西洋宗教畫的影響?
事實上,Harris Reed曾經在Gucci實習,深受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的影響,甚至擔任過該品牌伸展台與首款性別中立香水的模特兒。
我看過Harris Reed某次專訪的報導,她說她熱愛70年代的剪裁,也愛電影《迷幻演出 Performance》裡Mick Jagger的奢靡,難怪她還在學生時期就能成為Alessandro的謬思,因為彼此都熱愛70年代的時尚來著。
同時,今年找上她合作的彩妝品牌 M.A.C ,也是以70 及 80 年代的浪漫閃爍為靈感,創造出一種既復古又不分男女的彩妝系列。
「無性別」與「復古」,彷彿成了Harris Reed創作的註冊商標,在我來看,服裝穿著本來就應該是自由自在的,大多時候的生活我們都必須遷就團體與社會秩序,可是穿著(除了工作制服)卻是少數可以完整表達自己的時刻,為何不能自由點看待?至少我在二十歲世代的設計師身上,沒有看到「包袱」這件事。
倫敦對我而言一向充滿無限魅力,我一直覺得倫敦男人是全世界最會打扮的男人;這座城市既保守又放浪,既嚴謹又叛逆,如果有一天可以重回倫敦,相信我,請一天之內從薩佛街逛到東邊的紅磚巷,你就會明白我在說什麼了。
當年工業革命不就是從這兒開始的,或許性別革命也是?
該好好注意以後每一次的倫敦時裝周了。
#也許未來我們說不男不女已不再是負面意義而是自由的象徵
#HarrisReed
#LondonFashionWeek #2022SS #LFW #Fashion #Style #Stylist #FashionDirector #YouGunLee #李佑群老師 #佑群老師 #李佑群 #群說
不意外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不意外意思 在 黃暐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暐瀚直播 #黃暐瀚 #萊劑 #基改 #核食
到底誰更愛台灣?
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前天接受中央社的專訪,針對「台灣對美日貿易」,作出了重大的宣示。
首先對美,鄧振中說,如果台灣執意要「標示萊劑」,恐將違反貿易規範,變成「台美貿易障礙」。另外對日,鄧振中還說,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已經接受檢驗合格的「福島食品」,只剩台灣不接受,為了爭取加入CPTPP,台灣得靠日本幫忙,然而,台灣拒絕「福島食品」,這讓日本相當關切。
身兼「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的意思很明白。
台灣需要美國幫助,萊豬標萊劑,會讓美國不快;台灣需要日本,福島食品不進,日本不會幫忙我們加入CPTPP,而所謂福島食品,就是兩年前被台灣人公投拒絕的,「日本核食」。
結論是,萊劑不能標,核食必須進,除非,你不愛台灣。
時間回到2015年,馬英九總統任內,食管法修法通過,衛福部正式宣告,所有基改食品,必須於產品外包裝清楚標示,學校營養午餐,一律禁用。
馬英九這麼做,美國其實也不高興,從2016開始,美國已經連續五年,在年度的「貿易障礙評估報告書」中,抗議台灣禁止基改食品進入校園,過去這五年,台美關係有因此「陷入冰點」嗎?
至於日本核食,鄧振中此刻重提,更是毫不意外。
去年五月,蔡總統被記者問到核食問題,總統說:「因為在去年11月24號的選舉有一項公投,以至於我們受到那項公投決定的約束,至少在2年內,我們都不能夠作任何違反這個公投的決議的事情」。
兩年內不違反公投決議,而所謂兩年大限,解禁時間,就在下週三(11/25),這個套路如此明顯,暐瀚早在今年一月總統大選之後,就大膽預言,萊豬、核食,都是擋不住的。(時空旅人、是我?)
為了台灣人的健康,馬英九敢得罪美國?拒絕日本,為何蔡總統默不做聲?一再妥協?
基改可以禁,萊劑不能標?到底誰更愛台灣?
暐瀚 2020-11-21 de 台北
贊助暐瀚直播
Paypal https://reurl.cc/4R6VAv
歐付寶 https://reurl.cc/YlNXpo
暐瀚Discord
https://discord.gg/Dpa6UYu
不意外意思 在 劉薰愛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回民宿續攤的狼人殺】
#狼人殺 #靈魂沙龍 #台南
哥/小櫻/夏朵莉/我/艾瑪/大嫂/波莉/艾碧絲
其實我小時候大概國小
有自己做過一個紙牌
叫包公升堂
也是跟狼人殺一樣的玩法
我記得有什麼包公/採花大道/平民/...之類的
可能小時候玩太多了
長大一直沒興趣玩這類遊戲
就算之前上過天黑請閉眼的節目
但還是玩不清
那天...我當預言家的時候
朵莉 跟我比讚 我以為是...
說我很棒...猜對了的意思
是不是很智障
#202006VLOG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第七集
20200612~15 生日VS輕旅筆記 總匯
https://youtu.be/86N7tUCu0as
20200612-1 閨蜜御用美睫 凱米若
https://youtu.be/SZVTjMTvwfg
20200612-2 月見藏日本料理
https://youtu.be/TK_wyhwuvfE
20200612-3 同月同日生的哥的包廂
https://youtu.be/M9EGYnwfBcw
20200613-1 一路向南的電子花車全民趴踢
https://youtu.be/IJGjcVe-pkY
20200613-2 | 台南輕旅 | 后院泰式料理
https://youtu.be/xiZW9F6rsS8
20200613-3 | 台南輕旅 | 靈魂沙龍民宿
https://youtu.be/00CC2w9DRjI
20200613-4 | 生日開箱
https://youtu.be/c5Jg-3JGwaY
20200613-5 | 愛薇餐酒館 | 少女尖叫的豪華飲品
https://youtu.be/WiMF4dxCB2A
20200613-6 | NEST | 包廂太亮很像直播櫥窗但是很好拍
https://youtu.be/cxqfYeS-ak8
20200613-7 | 回民宿續攤 | 狼人殺
https://youtu.be/0qmHR6H12HE
20200614-1 | 小北家灶咖 | 吃播
https://youtu.be/ueSFtjm1N6I
您好~歡迎來到劉薰愛的專屬頻道
以下是節目列表
#薰愛畫廊 (好有才華喔天啊)
#女神日常妝 (化妝火速的才女)
#奇幻彩妝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觀魚生 (薰愛的魚缸群?)
#薰愛開箱 (薰愛買什麼?)
#薰愛的黑暗料理 (養生飲食)
#女神養生日誌 (薰愛怎麼保養的?)
#薰愛BGM (想聽薰愛唱歌...好吧!)
#薰愛去哪兒XEatTravelLive (女神遊記)
#薰愛的家X家人X小夥伴群 (仙班)
各種奇特影片
以各位的反應做後續發展囉~!
喜歡我請支持我
訂閱按讚+分享喔!
不意外意思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美國總統川普最近忙著重啟造勢活動,只是來參加造勢的人都要簽切結書,萬一得了肺炎不能告川普,結果,來參加造勢的人數真的少很多,川普正在擔心總統人氣走下坡的時候,偏偏他的老搭檔、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約翰波頓」(John Bolton)卻選在這時候出書爆料扯後腿,內容之辛辣,很多評論家都說有可能衝擊川普選情,這就是 得罪上司會很想死,但得罪下屬恐怕生不如死。
波頓本來是川普任內做最久的國家安全顧問,但在去年9月因為和川普鬧不合遭到開除,當然他自己說是他主動請辭的啦,但波頓卸任這半年來也沒閒著,6月23日出版了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 A White House Memoir),滿滿592頁的「川黑」復仇記,把他任內1年5個月的白宮祕辛統統抖了出來,把川普塑造成一個沒人性,沒義氣,沒骨氣的小人!你是川普,是不是馬上要跳出來否認?
結果川普不是罵波頓亂講,他是罵波頓你怎麼可以說出去?這不就等於間接承認書裡說的都是真的嗎?而且還施壓不想讓他出版,這不是越禁越可疑嗎?
我們幫大家整理波頓回憶錄中的幾個爆點:
(1)台灣在川普「背棄」名單中名列前茅
(2)川普曾經請求習近平購買美國農產品,幫助他2020連任成功(3)川普力挺中國把維吾爾族關進新疆再教育營
(4)川普不知道英國有核武,還以為芬蘭屬於俄羅斯
第四點就不用討論了,川貴人沒知識,早就是常識。笑一笑就好,但前面三項,川普對台、對中政策,以及對人權的態度,還真是刷新了我們的三觀 。
(波頓回憶錄爆點一:川普隨時會賣台?)
友台派的波頓在書中爆料,川普聽了華爾街金融人士,如何靠投資中國致富後,就對台灣感到「消化不良」(dyspeptic),意思就是沒辦法理解台灣的重要性,甚至曾經指著他的麥克筆筆尖說:「這是台灣」,然後再指著又大又硬的總統「堅毅桌」(Resolute desk)說:「這是中國」,也就是說,對川普而言,台灣無論尺寸、地位和重要性都輸中國一大截,而台灣被比喻成麥克筆,似乎也令人聯想,等墨水用光就會被丟掉,讓波頓感慨美國對民主盟友的承諾與義務,不過如此而已。波頓還說,2018年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的時候,就同意謹慎處理台灣議題,後來還試圖拖延對台軍售,要求波頓要賣就低調賣,不要大聲嚷嚷。波頓進一步警告,川普在利用完敘利亞的庫德族之後,就用過即丟,把這群戰鬥夥伴拋棄了,大家都在猜測川普接下來會背叛誰,而台灣在這份拋棄名單中「名列前茅」,只要川普繼續當總統,台灣就會一直在這個位置上。
很多人就覺得很奇怪啦,可是川普上台之後,明明對中國硬得不得了,逢中必罵,不是嗎?這就來到了第二點,據波頓的描述,川普對中國不但一點都不硬,根本就是軟得不得了。
(波頓回憶錄爆點二:川普舔共求連任?)
波頓說2018年和2019年的G20峰會,川普在「川習會」上被習近平大灌迷湯、牽著鼻子走,給中國不該給的承諾,甚至親口要求習近平多多採購美國農產品,配合中美貿易戰,好讓川普在2020美國總統大選中連任成功,跟平常在鏡頭上,動不動痛扁中國的樣子差很大。
(波頓回憶錄爆點三:人權是川普玩具?)
波頓更加碼爆料,川普對人權和自由議題「毫無反應」,例如新疆的「再教育營」,簡單來說就是專門關押維吾爾族與穆斯林的集中營,川普就曾經全盤接受習近平的片面解釋,甚至表示支持,說把他們關起來是正確的,強調自己根本就不想插手新疆或香港的人權問題。
所以根據波頓的描述,川普就是對台灣沒義氣,對新疆沒人性,對中國沒骨氣。
對川普這種性格,我們特地在臉書上就先做了一個民意調查,問問我們的觀眾,你對川普會說這樣的話意外嗎?結果我們放出去24小時,共有一萬四千多人參與投票,高達94%的人說他們不意外。所以我們的粉絲裡,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川普是有可能是這樣一個奸詐狡猾的小夫,在利用完大雄拿來的道具之後,是有可能把大雄一腳踢開,甚至送給胖虎當沙包。問題是我們抽屜裡又沒有哆啦A夢,很多人相信台灣很需要小夫啊,那跟這樣一個公認的爛人,我們要怎麼相處呢?所以又去問了臉書大神,看看大家有沒有什麼技巧,處理這樣的關係?
首先很多網友的留言是像這種: 「這公認的爛人,你在講中國還是美國啊?」,這些觀眾很明顯的是認為我們節目得罪的人還不夠多。不過我承認我那問法,套在中國身上也不是不行。還有人問我是不是在講wifi?
第二種留言我把他稱做務實派:「只好把通訊欄名字改成乾爹」、「那就把他當爹當娘或終生伴侶般連人都給他吧!」,這也是個處理的方法啦,既然打不贏,就乾脆白天下海,晚上回家再念經。
但有這種,就有另一邊的,完全相反的,道德派:「沒有什麼是不能斷的」、「长痛不如短痛…… 烂的要切掉!」,骨氣!但是也有一位朋友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我現在才在吃土⋯⋯」。
有一種看法,我是覺得很有哲理,「覺得沒他會死就沒辦法看到更多比他優秀又有誠信的夥伴,話說如果是合作夥伴,雞蛋放一個籃子裡風險非常高阿」。
還有一位我覺得最聰明,他說:「我會先確定他不會看到這篇」;我也是這麼想,我也是覺得川貴人絕對不會看到,不然我哪敢罵那麼大聲。
這週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川普恐賣台 #求共幫連任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不意外意思 在 XX不意外| PTT鄉民百科 - Fandom 的推薦與評價
XXX不意外是ptt的流行語,xxx一般是一個名詞,常用在負面評價、強烈酸某項事物的時候,表示某個事物「本來就是這樣,所以發生這種事不意外」。因為這很符合酸民的特性 ... ... <看更多>
不意外意思 在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By 鄉民ㄎㄧㄤ起來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歌詞很燙 · "溫腥版"幼幼台全新上線啦! ... · 不知不覺就看完了 · 零負評遊樂園 ... · 超強塑形 · 完全沒有要道歉的 意思 · 踢不到人就踢球 · 我不煞車 ... ... <看更多>
不意外意思 在 看板ShuangHe - [閒聊] 關於新北不意外這名詞的看法 的推薦與評價
這應該是首次在雙和版發文吧
如有問題請見諒並請告知
我在台灣居住的地方就在永和
永和在新北 應該算有雙和點吧
因為不知道這問題要去哪問 就來這裡問好了@@
-------------------------------以下為本魯的疑惑--------------------------------------
常常在PTT各大板推文中
如果出現新北新聞 如果是不好的 通常下面都會有新北不意外
尤其是西斯版的新聞
例如:https://goo.gl/16t7dI
(此為西斯版文章 雖無西斯內容 但未滿18歲請勿點選 謝謝)
內容是一個關於新北某地區出現鬼父的新聞
下面的留言 就會大量出現 新北不意外之類的推文
而且是相當多 在以前相同的文章中我回關新北何干就會被嘲諷在崩潰
而我曾在西斯版的一篇閒聊中
推文敘述 我就我曾在匿名聊天的經驗
在遇到的人中 我說在匿名上面遇到的
高雄比較直接 台北比較豪放(大意 但意思相同 可去查~)
而在這裡就被說劃分地域 哪裡得怎樣 自以為樣本多等等
就被圍剿
或許是有高雄的鄉民吧 覺得劃分他是哪種人
(因為她只有噹那這樣台北捷運上的都是豪放女囉?)
但我本意上是說匿名聊天上遇到的 是指這樣的群體下遇到的人
不是指所有 但就被圍剿
而當出現如這樣新北鬼父新聞
不知是我玻璃心 還是如何 為何就是下面滿滿的 新北不意外
有人反駁就是說 崩潰了
而為何沒有新北的人們出來回呢?(講直接點就護航)
是因為新北都是移民社會
對於這裡鄉土連結較小嗎? 還是為什麼?
如果我有啥錯 噓到我XX也沒差
我想了解 是我太玻璃 罵不得 當時嘴巴太賤
還是我的困惑是真的
(我不想引戰喔 想求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2.136.15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huangHe/M.1450703557.A.2C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