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篇嘢原先只打算寫完響Patreon貼就算,但有網友提到想睇,掙扎一輪之後都係決定公開出黎比大家睇。雖然係咁,但都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本Page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user?u=7173543 ;雖然無錢我一樣都會繼續寫,但有錢當然會寫得多d比心機d啦,尤其今時今日寫評論寫到我咁唔錫身,同玩命無分別……//
有網友點名叫我談談李登輝離世,其實我對台灣政治不熟,也不敢班門弄斧,只談一些親身的回憶。印象中開始關心台灣新聞嘅時間,大概就係1996年台海演習一年。當時每日新聞頭版就係講緊中共試射咗幾多發導彈,台海局勢點樣點樣嚴峻,一直到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橫渡台灣海峽,局勢先穩定下來。
當時我細個唔明白嘅係,李登輝當時選舉嘅最大對手,就係台灣領袖彭明敏,但共產黨軍演期間日日罵的,卻係國民黨的李登輝,這豈非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一直到我大個之後先明白,大人世界的政治,遠比我想像中複雜。
如今唔少香港人對李登輝推崇備至,這除了由於一種反共情意結之外,也是由於如今已能用較客觀的角度就他的一生志向作評價。但我可以說,由90年代中至2000年之間,香港人對李登輝是罵不絕口。一方面有人罵他反骨一手搞垮養育自己的國民黨,一方面有人說台灣的黑金政治風氣就是由李登輝敗壞。但罵得最犀利的,卻還是說他搞台獨、親日反中,是一名大漢奸。
尤其是當時網絡討論區剛剛興起,罵李登輝的人不會直呼其名,而總喜歡稱呼他的日本名字「岩里政男」,好像作為中國人(雖然李登輝並不在意這個身份)有一個日本別名是一種恥辱似的。雖然當時的香港人已不太喜歡共產黨,但他們卻更恨李登輝,認為全因他搞風搞雨才令兩岸之間不得安寧。會在香港網上討論區公開表示支持李登輝的不單是少數,還會被圍攻。
一直到2003年,劉慧卿在台灣舉行的研討會表示「支持台灣人民自決」,回到香港又堅拒表態支持「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結果被舖天蓋地的圍剿之餘,還要鮮少人會對她表示同情,當時的香港民情就是這麼一回事。
直到現在,李登輝在香港人、尤其是飯民支持者的心目中,又由「大漢奸」變成了「民主之父」,吹捧他如何促成台灣成為華人社會一個難得的民主政體,讚賞他的政治手腕如何精明,把迂腐的國民黨玩弄於股掌之間;更為台日親善關係費了極大心神。
然後我會想,無論是李登輝、還是支持李登輝理想的人,在廿多年前之所以會被批鬥,非因他們大奸大惡,而在於走得太前、看得太遠。平庸的大眾不了解這些有遠見者的苦心,不惜用盡最惡毒的方式來抹黑與詆譭──即使他們其實就是為了這班平庸大眾找尋出路。然後到了民智終於成長,過去的漢奸如今吹捧成英雄,過去那些出於愚昧的指責,自然如粉筆字般被抹去。
望落係咪熟口熟面?無錯,香港其實亦係不斷重覆相同嘅故事。當日被人猛打落水狗、話佢收共產黨錢嘅本土勇武派,一直間成為人人吹捧的英雄;過往攻擊傳統飯民就被視為分化撚,突然間黃碧雲、梁耀忠又有如攞正牌人人喊打。
仲記得焦土派曾被飯民黃屍嘲笑為白痴行徑嗎?如今人人開口埋口掛住「攬炒」二字,「加速」突然成為KOL與飯民支持者之間的潮語,其實通通都是「焦土」的同義詞,只是因為拒絕面對過去自己的愚昧,夾硬改個說法自欺欺人而已。
新近張崑陽提出探討「白票運動」的可行性,這不就是跟著過去焦土派的舊路行嗎?然後「黃標KOL」與一眾飯燈仔們,還要狡辯這是努力「加速」,搞初選35+導致政府大規模DQ後的新戰略,與盲目投白票絕不相同云云。好撚心你地啦:
1. 如果「白票運動」真係戰略選擇而唔係臨急抱佛腳抄人招數,點解唔響搞初選、提35+之前講定比大家聽,一旦失敗就會咁做?點解係去到自己友比人DQ哂先走去諗投白票?即係有機會就繼續跪,無機會就發爛渣?
2. 如果被DQ就係「白票運動」嘅前提,咁焦土派當日提倡焦土就係源於梁天琦、梁游等人被DQ後,對選舉制度完全失望提出嘅做法──點解我地先知先覺叫人投白票就係鬼就係收共產黨錢,你地後知後覺就係「形勢唔同」、「有備而戰」?咁係叫「輸打贏要」呀大佬!
3. 再退一萬步,我就當你班飯粉覺得而家時機係比較成熟,咁即係以前提倡「投白票」只係時機睇法上嘅分別,點解之前要比你地屈係鬼?認同投白票係無問題之前,係咪應該先向我地呢班焦土派前輩道歉先?
但當然,就正如我上面所講,廿幾年前響香港嘅李登輝支持者一樣,走在時代最前端並唔會令人佩服,反而只會令平庸嘅大眾惱羞成怒;就算日後佢地難得進步,亦唔會記得呢班「前輩」嘅先見之明,而只會扭曲事實,顛倒是非,繼續為自己嘅愚昧開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曾鈺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留鬚特別威猛? 】男士臉上生長的毛髮,我們統稱為「鬍鬚」,但原來長在不同位置有不同說法;留鬚的人予人感覺特別威猛,古今中外也有不少例子,中國近代史較為人熟知的領袖包括孫中山及蔣介石,香港會令你聯想哪人?...
不為人知同義詞 在 王中砥的「課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文為即將於7/10刊載於「銀髮資源網」之專文
(王中砥)
《所謂的代溝只是有待溝通,所謂的世代只是視線所及的地帶 -跨世代職場倫理與溝通技巧》
撰文者:高雄張老師心理學苑講師、心理師王中砥
被邀約寫這篇文章,且主編告知撰述方向時,內心感覺挺有意思的。
首先來定義世代(英語:generation)是指用來劃分時間與群體的名詞。本文所稱世代 指的是 Y 世代(Generation Y),又叫千禧世代(Millennials)一般指1980 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人。世代,就是指在某一段時期內出生的一批人群,他們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與探討的根基和影響力。在此範疇中,也有其相關的同義詞也在描述這個時期的世代特色,包括了:網路世代;或稱N世代(The Net Generation)和回聲潮世代(Echo Boomers,二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代)。
20年前同樣主題的同一篇文章,訴求的對象是年紀較長(戰後嬰兒潮到 X 世代)的企業「主管們」,如何面對網路世代的年輕員工(80後、90 後),在大量湧入職場成為勞動力的主流後,不同世代對不同價值觀與職業觀念的差異彼此間如何溝通與互動。20年後類似的文章再度執筆,對象卻是一百八十度的翻轉。當年的「員工們」而今可能已經成為了「主管 們」或老闆;當年的「主管們」也許已退休或被退休,當重新再回到職場,角色卻可能已經轉換成了「員工們」,成了本文主訴的對象了。過去的「管理者」而今成了「被管理者」。這不是風水輪流轉的因果,而是高齡化社會下台灣勞動力市場與職場必然的趨勢與現象。
《N 世代衝撞》作者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在書中羅列新世代 8 大特質:
1. 講究自由
2. 喜歡創新
3. 最愛「客製化」
4. 凡事都要好玩
5. 追求速度
6. 習慣協同合作
7. 注重誠信
8. 習慣查證
這些鮮明的世代特徵,也必然會成為新一代「管理者」的普遍印記。我們這麼問自己:「以上特徵我有幾項?我懂多少?」相信多數讀者都是陌生的!如果這是年輕世代的普遍特徵,我們作為新一代的被管理者,或許活不出他們這樣的特質,但可以藉由對這些特質的理解,去減少彼此的陌生與隔閡。在管理學上有這樣的四個字:
人 事 管 理
我們試著用一條線來連結:
1. 管—人,理—事,這是20 年前的管理模式。當年藉「管人」來「理事」。
2. 理—人,管—事,這是現在或許到未來的管理模式。用「理人」來「管事」。這「理」也包含著「理解」、「同理」、「理念」、「理性」、「整理」等。
我們可以這麼說:網路世代的年輕主管喜好自由,不喜歡過多的約束,相對來說,員工的自主管理與自律,可以減少他們管理的機會,以免影響他們的自由。或許正是該世代在「領導」與「管理」上不同於以往的思維,但恰恰有很多中高齡工作夥伴們「想被管」,或不自覺的「想去管」。
對於一位55歲以上的職場工作者而言,再入職場並不是件令人陌生的事,因為職場經驗豐富、早已習慣,可這些「思維」往往是「慣性的陌生」,也是中高齡再職者對新工作不適應的源頭。筆者常在課堂上讓學員玩一個猜拳遊戲,兩兩一組連續猜拳,這本是簡單不過的遊戲,但要求猜輸者要去拍打猜贏者,這遊戲規則的改變就讓遊戲的本身變得「卡卡 的」,因為我們太習慣贏的打人、輸的被打,當「思維」改變時,即使原有熟悉到不行的猜拳「行為」,都有些不習慣了,這就是需要再去適應的地方。
不管你的就業動機為何,求職的需求是什麼?伴隨著的都是既有的工作「經驗」與職業「慣性」,甚至求職的方向、職務與過往的相關性,都會隨著你的入職一起回歸職場。當在面對比較年輕的主管與企業主時,經常會有著一種「我走過的路比你多」的想法,這是首要改變的心態之一。
許多年輕的企業主向筆者反映過,很多中高齡以上的求職者,能力、專業度都不差,但經常會表現出倚老賣老,以一種過來人心態自居。先不管專業技能如何優異,這種態度往往成為人員相處與管理上的困擾。所以,對於各位有著身經百戰職場經歷的讀者而言,心態歸零是非常必要的修煉之一,這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卻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每次談到中高齡、銀髮族就業,就不得不談到一部經典電影《高年級實習生》。在電影裡勞勃狄尼諾所飾演的男主角班,就是一位懂得心態歸零的實習生。曾在過往職業經歷中擔任過高階主管的他,40年從基層做起的職場閱歷不可謂不豐富。但從他願意去擔任一位高年級實習生開始,就在心態上做好了調整。從錄製面試的影像,到開放、接納新事務的心態,讓他得以在網路公司與一群年齡差距二個世代的年輕人一起共事,不僅成功地扮演好他的本職,也成為老闆與員工心目中的好員工,後來甚至成為年輕老闆所倚重的經營諮詢顧問。這 其中除了「心態歸零」之外,「狀態一百」更是他獲得肯定的關鍵。
先撇開年齡不談,在職場中的倫理與態度,往往是一個人工作能否穩定的因素。這與怎樣的世代與時代並無關聯,而是職場中本就該有的認知與價值觀。定義一個好員工,學歷與專業度固然重要,職業能力與工作態度更是關鍵,更何況現在很多的工作與學歷並無太大關係,專業職能與態度面反倒是用人與留人的指標。
記得電影裡,年輕老闆對這位高年級實習生並無好感,甚至對這實習生計畫也不感興趣,甚至還一度想將他調離現職。但男主角依然很清晰自己的角色,該上班上班,該下班下班,在工作時間裡絕不做與工作無關的事,即使老闆並未交付他做什麼,他也在等待,甚至主動詢問他要做什麼?當同事問他下班了為何不離開?他只輕描淡寫的說:「老闆沒離開,他又怎能離開?」這裡,筆者給大家「狀態一百」的具體建議就是「認份」。所謂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就是能「認清楚自己的本分」;而「當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鐘」更為重 要,也就是「認真於自己的本分」,這就是「認份」的意義與價值,更是職場中最為核心的 「執行力」,而非「執行例」。
當然,不同世代間本就有著屬於該世代的集體價值觀與世代現象,與其花大篇幅去著墨「世代差異」,不如用心去理解不同世代間本就有著不同與差異。人很容易在自我的認知當中期待他人的「認同」,當觀點無法認同時就會用「認知不同」、「價值觀差異」來合理化自己。事實上人與人間「理解」才是重點,我理解你與我的不同,但我不一定認同你,而理解本身已經可以讓關係靠近,至少不是彼此的緊張,而是互相的知悉。
「做好事就絕對不會做錯。」這是電影中一句十分振聾啟聵的話,幾乎已經涵蓋了職場中所有的核心價值。用大家熟悉的話來說,就是「做對的事」。當你做了對的事,會讓方向與效率提升;當你能「把事做對」,表示你有做事的方法與把事做好的心態。試想:有哪一位主管或老闆會雇用懶員工?即使是年輕世代的 BOSS也是一樣。
在此,再次把職場關鍵的九大核心職能羅列出來:
1. 團隊精神
2. 主動積極
3. 溝通協調
4. 工作熱忱
5. 負責任
6. 工作效率
7. 專業學習
8. 問題解決
9. 壓力忍受
這九大核心職能是跨越世代的,也是送給所有有心重返職場的銀髮工作大軍必須的裝備。
職場上沒有代溝,只有「有待溝通」的態度;職場上不分世代,只有「視線所及的地帶」。如果可以,把彼此的視界調校一下。你要的是一次華麗轉身的職場重返,不是去證明自己過去所擁有的輝煌職涯。如果重返會帶來更好的榮耀,那是生命的再一次揮灑。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能歸零,再老都是新手;能開放,多學都是本事。
不為人知同義詞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定海神針 - 扣緊變化中的三個必須
台灣現在還處在疫情的慶祝行情中,但兩個月之內就要面對殘酷的現實 -過去三個月所造成的世界經濟停擺現實,將帶來比起1929大蕭條更加低迷的衰退,時間可能長於兩三年甚至更久。有人說,台灣會是新局中的得利者,但即使如此也只是相對性的,實質的外貿壓力、金融壓力、社會內部的行業壓力、就業以及分配壓力,不會讓台灣好過。
台灣現在擔心2020年下半年是否會出現真實的台海軍事緊張,但也在猜測中共中南海是否會對美國白宮服軟,從而暫時解除台海緊張的引信。
習近平陷入共產政權內部鬥爭的攤牌時刻,這已是不爭的事實。11月底面臨連任選舉的川普總統,由於前所未有的重磅經濟打擊,陷入他是否能帶領美國再次偉大的質疑,也是不爭的事實。
疫情後的地球,不會再回到疫情前的地球,任何懷疑這點的人,都將為舊情綿綿付出代價。在可預見的將來,變化將是新常態,而且是每週、每天在變化。「變化」的同義詞,就是「不可預測」;過去三個月的全球疫情徹底顛覆了人類過去幾百年來累積的對秩序的預測技能。極端一點講,從亞當史密斯以來的所有經濟學原理,沒有一條能夠適用於當下;1648年西發利亞協定以來的國際秩序論述,無論什麼派別,看來都會失效。
四個字總括一切,就是「天翻地覆」。變,就是地球未來十年的主流;政治上的、經濟上的、生活方式上的、思維方式上的,任何方面都無法逃脫。
台灣當然也逃不掉。但,台灣究竟不在人類中心,其實不用為人類煩惱,若過於為世界擔憂,反而有點自尋心理負擔。然而,台灣必須為自己煩惱、為自己擔憂,把自己安排好了,就算是對人類、對世界盡責了。在種種天翻地覆中,台灣若要把自己安頓好,最需要扣緊的變化主軸有三條:美國與中共政權的脫鉤,必然迎來的台灣與中共政權的脫鉤,以及無可避免的台灣與美國的掛鉤。
我知道有人不同意突出這三條,或者不同意將其列為主軸。沒有關係,讓我們各自保留不同的看法。但首先還是要澄清一點:在此文的脈絡下,提出這三條並不是基於什麼理念,而是百分之百基於對現實的觀察。
不論是快一點還是慢一點,美國必然得與中共政權脫鉤。請注意,這兒說的是「中共政權」,而不是「中國」。由於中共政權的本質,美國若繼續通過中共與14億人口打交道,對美國立國精神的傷害將是無法逆轉的,甚至美國連作為一個正常國家都不可得。因此,美國必須與中共政權脫鉤,換一種方式與14億人打交道。
由於戰略地緣的因素,還有與美國的歷史牽扯,台灣也將不得不在大勢下與中共政權脫鉤;但是,同樣基於地緣和歷史因素,台灣也不可能假裝隔壁那塊大陸不存在,而也必須發展出另外一種與14億人打交道的方式。
因為以上兩點的交集,台美之間的掛鉤程度勢必強化。再說一次,這點不牽涉到什麼理念或價值,而是單純的,它就是現實。相信我,連中共政權都知道這是現實,台灣若還有人不知道這是現實,只能說是被舊情綿綿所誤,或因舊利綿綿而不願面對。
扣緊這三條主軸以錨定台灣的戰略,不被千變萬化、起起伏伏的枝節誤導,台灣就能把自己安頓好。台灣若有定海神針,非這三條主軸莫屬;過程中,戰術可以因為枝節或時差而調整,但戰略焦點不可搖擺。
最可能使台灣在過程中誤判而摔大跤的,其實就是台灣社會自己的認知缺陷。台灣當下處於選票文化掛帥的不成熟狀態,也有人稱其為民粹掛帥。在這狀態下,台灣大多數人還陷在所謂的「兩岸關係」的語境下,頭腦比較清楚的頂多也只達到「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意識程度。殊不知,與台灣前途有關的動力模型,已經演化到了一種「四角關係」- 美國、中國、中共、台灣。
多數台灣人尚未意識到,美國的國會及白宮,已經開始區別「美中關係」和「美共關係」,多數其他的國家,遲早也會形成這種區隔認知。對區隔「中共」與「中國」的認知,台灣大大落後了。倘若不趕快跟上認知的腳步,有一天台灣可能陰錯陽差的成為區域大局中的麻煩製造者,反之若跟上美國的認知腳步,台灣的戰略空間將大大擴張,對台灣的主權及國家安全,會有極大的幫助。
(本文原刊於 2020-05-17 蘋果日報)
不為人知同義詞 在 曾鈺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留鬚特別威猛? 】男士臉上生長的毛髮,我們統稱為「鬍鬚」,但原來長在不同位置有不同說法;留鬚的人予人感覺特別威猛,古今中外也有不少例子,中國近代史較為人熟知的領袖包括孫中山及蔣介石,香港會令你聯想哪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0AoJqYkD2w/hqdefault.jpg)
不為人知同義詞 在 書寫純粹的惡《黃衣國王》、恐怖小說同義詞《克蘇魯的呼喚》 的推薦與評價
... 同義詞 「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就是恐怖,各種恐怖中,最強烈的, ... 張貴興的雨林魔幻書寫東馬 不為人知 的三年八個月《野豬渡河》|謝哲青feat.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