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東京奧運真的很多感人畫面
尤其日韓關係超差的這幾年
東奧讓我差點忘記他們關係在冰點
分享其中一個讓我蠻難忘的賽事
在7月29日柔道100公斤金牌戰上
日本選手沃爾夫和韓國選手趙久涵對戰後
沃爾夫選手最後獲勝
趙久涵舉起沃爾夫的手
(因為疫情不要抓手,所以抓了袖子)
然後以一種敬佩又驕傲的表情
彷彿在說:
這場比賽我們都盡力了!
你真的配得金牌!!
我想當下兩個選手應該忘了什麼國什麼仇
而全心投入比賽
問心無愧、享受其中
跟我們這次的年輕選手一樣
丟掉那些不屬於這世代的包袱
用最自信開心的自己去比賽
留下珍貴的珍珠眼淚
也留下最純真的笑靨
我雖然是很多人眼中的一日運動迷
但是這兩周的正能量無敵
胸腔滿滿的感動
想傳達給所有盡心盡力出賽的選手
那份衷心感謝
-
前幾天看奧運看到都沒跟公婆聯絡
昨天又收到公婆的空投,趕快打去跟他們道謝
公公視訊中特地跟我說台灣這次奧運表現很棒!
而且他還順便替台灣做了國民外交(?)
原來是前幾天公公的親估來家裡做客
就是台韓射箭金牌戰比賽那天
公公朋友指著台灣隊說
台灣隊射箭也很厲害耶!
屋哩國家有危機了!
公公大笑說
因為台灣人認真啊!
而且不覺得台灣人長得就很親切、笑起來也可愛
(公公有認得湯智鈞喔XD)
看我們家媳婦就知道了!
哈哈哈哈哈
然後公公說可能東奧多場次是跟韓國對打
反而引起好多韓國人的好奇
很多人在討論台灣不能用自己國名、國旗、國歌
他相信這件事會有漸漸被重視!
還說很多韓國人都很期待台韓旅遊再度重啟的那天
我笑笑的點點頭
心裏很感謝我的韓國家人
一直都用最真誠的心對待
還愛屋及烏的喜歡台灣
這也是一種跨國界的愛吧!
不要忘記我愛你公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聊《#天橋上的魔術師》最終章〈#超時空手錶〉,從伍迪艾倫《開羅紫玫瑰》談起。
——因應讀者建議設置防雷——
六年前第一次看《開羅紫玫瑰》的感受,我現在還記得。故事主人翁 Cecilia 歷經 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丈夫家暴、嗜酒,Cecilia 無處可逃的「現實生活」,唯一能去的地方叫「電影院」,漆黑盒子講述一遍又一遍的「虛構故事」,提供 Cecilia 避世的位置。
Cecilia 的電影看著看著,虛構角色竟從銀幕跳出,成了現實人物,Cecilia 逐步和嚮往的角色談戀愛,虛構故事成了現實寄托,帶著 Cecilia 遠離悲傷。就從這裡開始,伍迪艾倫毫筆一揮,糢糊了 Cecilia 的現實/虛構,進而影響觀眾。
在《開羅紫玫瑰》的虛構文本中,「電影中的電影」成了現實,這樣的手法同時雜揉了角色和觀眾之間的現實/虛構,魔幻時刻成立,電影魔法於焉而生。Cecilia 因為電影短暫體驗了美好事物,我則在《開羅紫玫瑰》中印證療癒人心的電影魔法,人們在漆黑盒子中,將自身投射於銀幕上的故事,對 Cecilia 來說、對我來說,箇中的魔幻時刻就是一場救贖,能影響現實。
六年後,我在《天橋上的魔術師》 EP.10〈超時空手錶〉中感受到一樣的事。
在 EP.9 〈金魚〉之中, 在點媽「全/半熟蛋」的問句過後,小不點選擇揮別特莉莎返回家庭,但讓小不點離開的,也恰是 EP.10 〈超時空手錶〉點媽的那句:「為什麼不見的不是你。」換句話說,留下到離開,以小不點 4 年級 到 6 年級的生命軌跡來看,「家庭」是左右生命的符旨,「家庭關係」就成了〈超時空手錶〉要處理的難題。
這樣的難題,就靠著電影的魔法來解。
對於小不點來說,《戀戀風塵》的電影世界是逃離現實的地方,置換成點爸、點媽的角度,播放《戀戀風塵》的戲院則是修補親子關係的媒介(楊雅喆甚至在售票處貼上另一部電影《父子關係》),而小不點在銀幕中哭喊的:「舶來品、舶來品,高級鞋墊,三雙兩百,快來買喔。」這句台詞之後,對我來說藏在背後同樣重要的宣言是——「保證千山萬水走回你身邊」(雖然劇組沒拍),於是小不點想著現實世界的羈絆,在《戀戀風塵》的虛構世界中踏遍千山萬水,終究從「九十九樓」回到現實。
不過,帶小不點歸返的主因,還是點爸、點媽在銀幕前的聲嘶力竭、膠卷上的淚滴成雨,這是壓抑過後的醒覺,而促成「對話」的關鍵是「電影」,小不點與現實世界/家庭關係的千絲萬縷,隔著銀幕伴著影像乘風而來,「虛構」與「現實」交融,寫實魔幻的意義,在這一刻完整體現。
2021 年《天橋上的魔術師》挪用 1985 年的美國電影,透過台灣電影《戀戀風塵》勾勒 1986 年的時代風景,成了片中最迷離的魔幻時刻,伍迪艾倫和楊雅喆做到同一件事,皆以電影作為媒介,讓角色對話、給予救贖,而對於觀看影像的我來說,這是最令人動容的事,他們皆提醒了我,電影/影像真的能成為某種救贖,或許這也是人們熱愛影像的原因。
在我看來,〈超時空手錶〉有著《開羅紫玫瑰》的靈動神采,觀眾在光影間擺盪與遊歷,現實已經夠亂、夠痛、夠苦,但透過影像人們好像還能去反思,還能去醒悟,雖然某些時刻對於諸多議題有種無能為力的失能感,但在電影之中,或許人們終能找到一處安身的位置。
在艱困的時局當中,我仍堅信藝術能撫慰人心,消弭隔閡,我時常在電影當中找到靈光,如同楊德昌說的:「電影能延長三倍的人生。」
某程度上電影就是魔法、會是永恆的,就算時代消失,某些事情仍存於膠卷、活在記憶之中,而有些電影/事件不管過了幾年,只要有人還記得,就不會下檔(反轉了魔術師說的這句台詞「電影就要下檔了」)所以人們在 2021 年能看到 1986 年的台灣再現,楊雅喆全劇在描述的就是這件事——「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然後他在第一集第一場戲就說了。
於是在 EP.10〈超時空手錶〉和 EP.1 〈九十九樓〉,楊雅喆設計迴圈,利用陳明章和許景淳替《戀戀風塵》譜下的樂音,首尾呼應,以小不點的「逃離」和「歸返」完整了全劇。結束和開始自成圓圈,小不點在〈九十九樓〉夢著「離開」;在〈超時空手錶〉說著「回來」,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小黑人〉、〈水晶球〉、〈石獅子〉、〈文鳥〉、〈影子〉、〈火柴〉、〈錄音帶〉、〈金魚〉、〈超時空手錶〉的鋪陳,小不點和觀眾共同走過小八、Nori 、猴蘭戀、特莉莎、報攤火災等無以名狀的死亡/消失,也正因為消失,意識到傷痛曾經真實烙下,才有機會共存,於是尋求歸返。
最終,這些故事在小不點/觀眾心中撒下種子,灌溉後發芽,小不點會帶著這些記憶成長,如同台灣人的集體記憶般,終於在影像的魔力中被看見、被記得,電影下檔了,劇集載完了,但影像世界會留著,如同《天橋上的魔術師》再現了《戀戀風塵》,提醒人們記得那時代永遠存在。
或許再嚴重點說,《天橋上的魔術師》全劇就靠著混淆虛構和現實,對全台灣施以《開羅紫玫瑰》的電影魔法,後設地看,坐在螢幕前看著《天橋上的魔術師》的觀眾,何嘗不是坐在影廳看著《戀戀風塵》的點爸、點媽,楊雅喆化身為魔術師(他在第十集尾聲巧妙地替魔術師配音,成為導演的再現),或許希冀在諸多暴力/惡行、死亡/消失之後,觀眾能從影像之中尋回救贖,與時代共存、和解。
從此角度切入,小不點以及所有劇中角色,皆似時代幽魂,中華商場之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提問,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對台灣拋下的定錨——好好認知過去,與消失的記憶相處,勇於認錯、承認存在,〈超時空手錶〉的功能才得以發揮,這是楊雅喆的「轉型正義」。
因此小不點變成隱形人時,阿卡與阿蓋丟棄桌子時說:「忘記你,就不會痛苦了。」小不點焦慮回應:「不要忘記我啦!」此處的台詞設計,或許恰恰契合主題——「不要忘記的痛苦記憶」就是楊雅喆回望 80 年代的大聲疾呼。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與終章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原先似是而非的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
1980 年代的消失,楊雅喆到了 2021 年用影像魔法提醒世人過往的時代傷痕,而行過死亡幽谷之後,最終轉化爲樂觀的謙卑態度,這是楊雅喆和劇組暖心的「最後一次溫柔」。
後記:
看到吳明益老師在 2018 年於臉書提到:「我期待《天橋上的魔術師》能成為一部有文化底蘊的影片(包括人性、成長經驗、多元語言、族群史、城市文化史、政治史)、也能成為一部「展示美學的影片」(語言、視覺、時代、生活)。我也希望這部片能留下比影集更多的事物,期待它能帶領觀眾對流行音樂、懷舊事物、家族與城市記憶的共感與風潮。」
《天橋上的魔術師》播出的這一個月,激盪的討論不絕於耳,政治性如葉永鋕、鄭南榕、林宅血案等事件被召喚,而文學、音樂、影像如黃春明、陳昇〈最後一次溫柔〉、黃韻玲〈藍色啤酒海〉和台灣新電影等作品被挪用,甚至上一代對於「中華商場」有無遭受「白色恐怖」都引起論戰。
從文學、政治到影像美學,我認為劇組團隊做到了吳明益的想像,《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一部有「文化底蘊」的作品,人性、成長經驗、多元語言、族群史、城市文化史、政治史皆裹藏其中,更召喚了時代的鄉愁,同時另闢蹊徑,用影像語言的魔法取代文字的想像,烙下影像創作者的獨有印記。
圖片來源:【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
不要忘記我愛你公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是綠豆爸,開工大吉!因為我在 #可能幸福學院 成立了 #影視音社團,在社團裡會分享近期看的電影、戲劇,聽的音樂、歌曲,所以我也同步分享到專頁來。
之前看到一篇報導,說人過了30歲之後,就不太愛聽新歌,到KTV也只會唱老歌。因為這篇報導,我決定要聽新歌了!(誤)
其實也算是誤打誤撞,因為公視的 大債時代 (之後來分享這部,大推),所以聽到了 麋先生 MIXER 的《廢廢》,然後延伸到聆聽整張專輯。
哇!當年在小學四年級,第一次聽《烈火青春》全國熱門音樂大賽的感動和悸動,彷彿又出現了!(一直把糜先生連想到姚可傑)
第一首和大家分享的歌曲,是糜先生的《嗜愛動物》,也是最新專輯的同名主打歌。
因為這首歌有兩部MV,如果你是第一次聽,會建議先聽演唱會的示愛版 https://youtu.be/4JNb4fiT1VA (另一部MV的連結我發在留言區,因為有劇情,我覺得反而會限縮了大家從這首歌曲的想像空間)。
在聽這首歌曲時,所有過往的戀愛經驗都湧上心頭(雖然在粉圓媽面前,她就是我的初戀和終戀)。
我很喜歡這首歌的編曲和速度,搭配著看似簡單的歌詞文字,卻可以很深刻地呼應著每個人的生命故事。
我分享自己最有感的五句歌詞:
1️⃣ 「愛沒什麼方法 愛就是方法」
這句歌詞讓我想到 #靈魂急轉彎 當中的「大魚和小魚」的故事,我們都想要找到愛,卻往往忘記和忽略,其實我們就身處在愛中。
愛是目標,而愛本身也是達成目標的方法。
2️⃣ 「嗜愛的動物啊 別怕 我們都總得在這受點傷 是吧」
在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會受傷,也會讓別人受傷,在每次的受傷中,我們學會了什麼?可以成為我們愛人和被愛的養份呢?
3️⃣ 「當天性毫無疑問的接納 愛啊」
在一次工作坊當中,我們談到「愛是什麼」的話題,幾乎所有的夥伴,都期待著「無條件接納的愛」。
是啊,何不就從我們開始呢?我們愛孩子、愛伴侶,就是愛他們的天性,不需要因為他們的行為而減少或剝奪我們的愛呀!
4️⃣ 「生活為誰匆忙 有個人愛啊」
在生活忙碌的同時,不要忘記了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
「忙」和「忘」有著相同的部件:「心」和「亡」,是造字著提醒著我們,別讓心死亡了。
5️⃣ 「我們其實一樣 在小事中長大 用不同的模樣 學會了愛啊」
我真正學會愛,是在當了爸爸很多年以後,在此之前,我都是處於索愛的狀態。
你呢?學會愛了嗎?
---
【嗜愛動物 Loveholic】糜先生
詞:吳聖皓 曲:吳聖皓/林喆安
車趕著路回家 響不停的電話
生活為誰匆忙 有個人愛啊
為誰出頭買帳 聽誰傾訴抒發
瑣事總想到他 對 你愛著他
他為她撐著傘 濕了半邊肩膀
他甘願變傻瓜 這就是愛啊
女孩剪短頭髮 男孩化了妝
愛著這樣的他(她) 不都是愛嗎
嗜愛的動物啊 別怕
我們都總得在這受點傷 是吧
讓真正愛你的人陪著你 結痂
當天性毫無疑問的接納 愛啊
嗜愛的動物啊 示愛的動物啊
哭了也別害怕 擁抱儘管大方
愛沒什麼方法 愛就是方法
我們其實一樣 在小事中長大
用不同的模樣 學會了愛啊
嗜愛的動物啊 別怕
我們都總得在這受點傷 是吧
讓真正愛你的人陪著你 結痂
當天性毫無疑問的接納 愛啊
嗜愛的動物啊 是愛的動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