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在大眾書局看到一本不錯的書,內容是探討權威印象的傳達。(是的,大眾書局有時候,還是能找到好書的)
書上只寫兩個作者的名字,沒有其他的介紹。
我開始閱讀時,發現內容比我在書局翻閱時,更有驚喜!而且引述了很多數據和實驗。
所以,我又好奇的翻翻封底和版權頁的部份,有沒有看漏了他們是學術界的。
還是說甚麼資訊都沒有。
後來繼續閱讀是,越來越多驚喜,我就索性上網搜尋他們的名字。
他媽的,原來除了是大學教授,還是有名的Researcher,做了不少有同行審評的實驗,網絡上也看到不少他們的論文。
他們根本不急要在出版的書上,告訴人家他們是博士。
反觀做我講師這一行的,都急著在任何地方都要貼上他們是博士的身份。一些還是『突然博起』的,你是他的朋友,也不知好不好意思問他細節。
我本身沒有博士或碩士的身份(我連學士也沒有讀完啊),不過我有辦法可以告訴你那些真的耗費青春去讀博士的人,會怎樣看待這些『忽然博起』的人。
多年前,我的一個同行在報紙上宣稱自己是雙博士學位,(其實他遠在還是一個博士學位時,我也是有保留的),結果有被人打電話到電台 DJ 處討論。
那位聽眾去聽了他的講座,聲稱自己是某美國大學的博士,結果聽眾本身也是外國深造過的,就依循你所講的大學去搜尋,發現沒有對方的論文。(其實你是哪所大學出來的博士,是可以搜尋出你的名單、論文和論文指導教授)
另外我某次在一家傳銷公司做培訓時,有人問我關於如何處理被聽眾挑戰的問題。事緣他自己公開演講時,說了人在睡覺時,消化系統是會停下來的。
結果台下就有人說他是讀醫學系的,也當眾告訴他消化系統在人睡著時,是不會停止的。
然後他回答那位觀眾他是用中醫的角度來講消化系統。
我當時聽到他這樣說,我心想『難怪人家會挑戰你啊!』
因為這位朋友給我的名片上,在他的名字之前是有加了 Dr 的封號。
我也知道有人辯論中醫業者應該要稱自己是『醫生』還是『醫師』,但如果英文稱號上用了 Dr,我是覺得既然是不同體系的東西,最好就不要用跟人家一樣的稱號。
你想像一下,我讀醫學系那幾年讀到撲街,然後還要去實習到撲街,結果另一門派完全不同體系的門人稱號也跟我們一樣,我會生氣嗎?
這也不關你讀中醫辛不辛苦的問題,總不能因為你讀佛經讀得很辛苦,我們也要稱你為 Dr 或 Phd。
就算你讀佛經很厲害,還很有能力開導人們,你也不能稱自己為心理諮詢師。
那些一樣辛苦唸大學,唸完又要實習很久,最後能夠配上心理諮詢師專業身份的人,看到一個滿口四大皆空的法師居士,也稱自己是心理諮詢師,你認為看到自己的專業身份,很輕易的被一些無知的人掠奪,能教你疏導生氣的心理諮詢師會不生氣嗎?
「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請益] 不要的經書、掛像該如何處理? - 看板Buddhism 的評價
- 關於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舊的人乘佛刊、佛教雜誌,要拿去哪處理?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法鼓山- 【學佛Q&A】佛教結緣書該怎麼處理才恰當?... 的評價
- 關於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不要的佛像,經書如何處理?經書可燒嗎? :: 資源回收站哪裡找 的評價
- 關於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抄完的經文如何處理的推薦與評價,PTT - 居家網紅推薦指南 的評價
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_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
.
▍無知的人才會傷害別人
無知者並非不學無術,而是不了解自我。即便他們能稱作懂得學習之人,卻執著於書本和知識,或深信、依賴權威者將會理解自己,那麼他們便只能是愚昧之人。理解是了解自我心理運作的完整過程,即透徹的認識自我。故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了解自我。
─節錄自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必須隨時省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經常沒有餘裕做到。很多人常說,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但該負責的怎麼會只有長相呢?對於知識、言語和行為、禮節、個性及自己,我們都必須負起責任。
通常對整體狀況不清楚者,說話會比較大聲、有自信。即使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認知這是個人的失誤,這種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ffect)。這些人自然也不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意識到自己的無能。
一九九九年時任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的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格(Justin Kruger),以康乃爾大學部的學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幽默、邏輯推理與文法能力的研究。他們要求參加者在觀看測試結果之前,寫下自己預估的個人得分,結果非常有趣。成績越差的人,預測自己的排名就越高;成績越高的人,則預測的排名越低。
人越無知,則越有自信。達爾文與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過:
「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有自信。」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有自信的人都很無知,賢明的人總是懷疑、猶豫不決。」
《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對事情一知半解卻自信十足,無法認知到個人缺失的人,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但過度謹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也同樣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那就靜靜地學習並深入思考,將資訊徹底變成個人的知識,在需要判斷時,才能慎重且果決地執行。
■ 面對無知的人,不要在他的怒氣上火上澆油
無知的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我們心中隨時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控制情緒,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想要什麼?如何控制及表達情緒?在了解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了解自己。
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生活中,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又胡亂發洩在他人身上,便容易傷害到對方。我稱這種狀態為「情緒閱讀障礙」,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該如何鎮定自己的心。常生氣的人會辯解,認為是對方先讓自己生氣,但其實情緒的主體是自己,即便他人給予刺激,要如何反應卻是自我的選擇。
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因為有「想變強」的刻板印象,所以內心變脆弱時,會用生氣掩飾情緒。
.以生氣表達不安、憂鬱。
.習慣啟動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學習養育者的情緒處理方式。
.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
.自尊低落,認為對方小看自己。
其中,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在力量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不吭一聲、只能忍耐,讓對方感到十分無力。這樣的人會挑選比自己弱小、內心脆弱的人來發洩怒火,勃然大怒的同時,讓對方了解「我一點也不軟弱」,進而支配對方。
若養育者以這種方式表現怒火或教育子女,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萬一父親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兒子便有很高的機率,學會父親處理情緒的方式;女兒則會對男人抱持負面認知。若上司和父親擁有相同的情緒處理方式,當事人也會對上司持有敵對態度,或在面對一些小狀況時感到不安、發抖。若母親經常發怒,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若從小就是養育者的情緒垃圾桶,經歷情緒虐待長大後,內心容易因為他人的批評而受重傷,也會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面對常生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並以冷靜的口吻和理性的態度回應。若以忽視的口吻說話或做出火上加油的行為,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差。建議維持客觀的立場,在情緒上保持距離。
佛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想對他人發洩怒火,無異於手中緊握著燒燙的煤炭,最終會在自己身上留下燒傷的痕跡。」那些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手中握著燒燙煤炭並四處巡視,虎視眈眈地想把怒火扔到別人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燒傷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表達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理解自我情緒之人。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自卑到自大的擺盪
■ 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輕易落入無明,傷人傷己
.
討論書籍: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直播時間:
7/9(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
.
▍無知的人才會傷害別人
無知者並非不學無術,而是不了解自我。即便他們能稱作懂得學習之人,卻執著於書本和知識,或深信、依賴權威者將會理解自己,那麼他們便只能是愚昧之人。理解是了解自我心理運作的完整過程,即透徹的認識自我。故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了解自我。
─節錄自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必須隨時省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經常沒有餘裕做到。很多人常說,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但該負責的怎麼會只有長相呢?對於知識、言語和行為、禮節、個性及自己,我們都必須負起責任。
通常對整體狀況不清楚者,說話會比較大聲、有自信。即使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認知這是個人的失誤,這種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些人自然也不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意識到自己的無能。
一九九九年時任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的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格(Justin Kruger),以康乃爾大學部的學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幽默、邏輯推理與文法能力的研究。他們要求參加者在觀看測試結果之前,寫下自己預估的個人得分,結果非常有趣。成績越差的人,預測自己的排名就越高;成績越高的人,則預測的排名越低。
人越無知,則越有自信。達爾文與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過:
「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有自信。」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有自信的人都很無知,賢明的人總是懷疑、猶豫不決。」
《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對事情一知半解卻自信十足,無法認知到個人缺失的人,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但過度謹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也同樣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那就靜靜地學習並深入思考,將資訊徹底變成個人的知識,在需要判斷時,才能慎重且果決地執行。
■ 面對無知的人,不要在他的怒氣上火上澆油
無知的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我們心中隨時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控制情緒,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想要什麼?如何控制及表達情緒?在了解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了解自己。
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生活中,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又胡亂發洩在他人身上,便容易傷害到對方。我稱這種狀態為「情緒閱讀障礙」,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該如何鎮定自己的心。常生氣的人會辯解,認為是對方先讓自己生氣,但其實情緒的主體是自己,即便他人給予刺激,要如何反應卻是自我的選擇。
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因為有「想變強」的刻板印象,所以內心變脆弱時,會用生氣掩飾情緒。
.以生氣表達不安、憂鬱。
.習慣啟動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學習養育者的情緒處理方式。
.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
.自尊低落,認為對方小看自己。
其中,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在力量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不吭一聲、只能忍耐,讓對方感到十分無力。這樣的人會挑選比自己弱小、內心脆弱的人來發洩怒火,勃然大怒的同時,讓對方了解「我一點也不軟弱」,進而支配對方。
若養育者以這種方式表現怒火或教育子女,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萬一父親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兒子便有很高的機率,學會父親處理情緒的方式;女兒則會對男人抱持負面認知。若上司和父親擁有相同的情緒處理方式,當事人也會對上司持有敵對態度,或在面對一些小狀況時感到不安、發抖。若母親經常發怒,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若從小就是養育者的情緒垃圾桶,經歷情緒虐待長大後,內心容易因為他人的批評而受重傷,也會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面對常生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並以冷靜的口吻和理性的態度回應。若以忽視的口吻說話或做出火上加油的行為,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差。建議維持客觀的立場,在情緒上保持距離。
佛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想對他人發洩怒火,無異於手中緊握著燒燙的煤炭,最終會在自己身上留下燒傷的痕跡。」那些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手中握著燒燙煤炭並四處巡視,虎視眈眈地想把怒火扔到別人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燒傷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表達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理解自我情緒之人。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自卑到自大的擺盪
■ 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輕易落入無明,傷人傷己
.
討論書籍: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直播時間:
7/9(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舊的人乘佛刊、佛教雜誌,要拿去哪處理?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只聽過佛經不能亂丟. ... 其實在處理這些舊佛經也苦惱很久, 不知該如何處理. ... 你念過的書送人,人家不要,好本子太多了,沒有人要你的舊本子。 ... <看更多>
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法鼓山- 【學佛Q&A】佛教結緣書該怎麼處理才恰當?... 的推薦與評價
問:佛教結緣書看完之後不想再保存下來,該怎麼處理才恰當? ... 答:看過的結緣書,如果不想保留,可以回收再生或再利用。回收是以珍惜資源的態度,捐出完好可用的結緣書, ... ... <看更多>
不要的佛經如何處理 在 [請益] 不要的經書、掛像該如何處理? - 看板Buddhism 的推薦與評價
奶奶生前是受過菩薩戒的在家居士,身後留下好幾箱經書及多幅掛像。
經過多年使用陳放,大部分早已泛黃,問過寺廟他們不收,更不用說結
緣予人。
最近積極地整頓家中環境,打算拿去回收也好、化掉也好。母親得知後
極力阻止,眼神驚恐地表示損毀佛經會下地獄。母親是那種相信放生、
花錢搞法會可得功德消災解厄的偽佛教徒,當然這跟佛教台某些"高僧"
的洗腦脫不了干系。在下曾努力解釋過時空背景造成的差異,及放生等
於殺生、捐錢做法會不如捐錢給世界展望會等觀念,但母親聽不進去,
總是談得不太愉快。
我的解釋是,從前物資缺乏時,紙張取得不易,當然每一本堪用的經書
都是珍貴的,為了發揮最大價值才會有這種說法。時代不同了,新印製
的經書隨手可得,自然不需墨守成規,該淘汰就淘汰。況且毀經指的是
惡意消滅,若心正則無所懼。
想當然母親不同意,這些規定對她而言就像教條般不可違逆,她寧願堆
放在家中佔用一大塊角落,任其蟲蛀腐朽,或是花一筆錢送去請人"保
管"。
想請教這件事該如何圓滿處理,又或許有有德望的師父曾對此類情況做
過相關開示,那也許母親便能心安。望各位指點,感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4.194.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