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著有暢銷作《#脆弱的力量》,她的TED演講〈脆弱的力量〉觀看次數更超過四千萬次。在新書《#召喚勇氣》中,她將20年來致力研究勇氣、脆弱、自卑和同理心的成果,彙整成這本平易近人的生活與職場實踐手冊。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daring-to-lead/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著有暢銷作《脆弱的力量》,她的TED演講〈脆弱的力量〉觀看次數更超過四千萬次。在新書《召喚勇氣》中,她將20年來致力研究勇氣、脆弱、自卑和同理心的成果,彙整成這本平易近人的生活與職場實踐手冊。
在第一次接觸到布芮尼的著作與演講之前,我對於勇氣的認知,停留在「膽大過人」與「無堅不摧」之類的心靈力量之流。直到理解她的論述之後,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勇氣與脆弱是一體兩面,「真正的勇氣,是學會與脆弱共處」。
布芮尼在這本書開宗明義地說,她對於「領導者」的定義就是:「能從人們與流程中看出未來的可能性,並且有勇氣開發那股潛力的人。」我在公司帶領10個人的小團隊,讀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尋求讓內向的自己進一步突破的勇氣,進而影響團隊成員發揮自身的勇氣。
對於很多習慣埋首電腦前的科技主管來說,書中這句話讓我莞爾一笑:「當你習慣用科技處理所有的事,要與人面對面展開尖銳的對話就變得非常尷尬,而且太過刺激。」我從書中感受到作者對於人性關懷的溫度,也學到了提升領導力的方法,以及凝聚團隊向心力的訣竅,整理成以下四個步驟。
.
【1.卸下盔甲、面對脆弱、發揮同理】
.
我在職場打滾的日子裡,從工程師做到小主管,一路上看過許多種領導者的型態。書中定義的「防衛型領導者」讓我勾起些不好的回憶:驅策完美主義、自認永遠是對的、以批評為自保手段、領導方式是遵從與掌控、、以權勢壓迫他人、將筋疲力竭視為地位象徵、迂迴與逃避。
這些特質是所謂的「穿上盔甲」的樣貌,保護自己不被傷害、不被貶低、出於自保為目的。這些看似強勢的行為,卻難以真正與人建立連結,甚至容易與團隊成員漸行漸遠。作者點出,要成為一個有勇氣的領導者,反而要「卸下盔甲」面對自身的脆弱,用開放的心胸去待人接物。
書中定義「勇敢型領導者」也大有人在:有同理心與自我包容、終身學習的態度、做出貢獻且願意冒險、培育承諾與共同使命、支持休息與復原、指出眾人的恐懼與不確定性、有話直說與採取行動。這是一種即使無法預測或掌控結果,仍然全力以赴的心態。
在這些勇敢的特質裡面,我最有興趣的是「同理心」這項,布芮尼詮釋同理心的說法非常精準,她說:「同理心不是與某個『經驗』連結,而是與『支持某個經驗的情緒』連結。」你不需要擁有跟對方一模一樣的經驗,也可以表達出「我懂你的難過」的同理心。
例如:團隊成員搞砸了一場報告,感到沮喪與失望。這時候,你不要急著大做文章說換做自己會怎麼想。反而,可以這麼表達:「這真的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你一定很失望,我相信這種感覺很難熬…」不要試著挽救或說教,而是先和對方的情緒連線,站在對方立場看事情。
談判專家克里斯.佛斯在《FBI談判協商術》這本書也談如何建立同理心,重點不是感同身受,而是說出對方的痛苦。「你似乎很沮喪…」、「 聽起來你很失望…」如果你說對了,對方會感受你的同理心。如果你說錯了,對方會試圖糾正。建立同理心的過程,也在建立彼此的信任。
.
【2.走自己的路,但也要懂得接受反饋】
.
布芮尼提到,一個領導者必定會遭遇困境與阻礙,要能夠熬過這些難關,必須擁有明確的核心「價值觀」。她在書中列舉了一頁的價值觀清單,並請讀者選出兩項,並且擬定行動去實踐。我選擇的是「誠信」與「貢獻」,其中又以誠信(Integrity)讓我最有感觸。
我對誠信的解讀,除了道德上的操守之外,就是要實踐「言行合一」。這個社會不缺有能力、有技術的人,但是真正貫徹誠信精神的人(甚至企業)卻非常難得。我們心裡都討厭「說一套、做一套」的人,如果身為主管的是這種調性,肯定失信於人。
我很喜歡書中對誠信的定義:「誠信是選擇勇氣、而非舒適。選擇做對的事,而非好玩、速成或輕鬆的事;落實你的價值觀,不是嘴上說說。」走自己的路的勇敢領導者,絕不對困難的事情保持沉默。一個誠信正直的領導者,才能凝聚團隊的向心力。
除了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之外,也必須學習接受意見的反饋,無論是來自上司或者下屬。因為,太過固執的態度,或者對價值觀的矯枉過正,反而會與人漸行漸遠。為了避免這種情形,布芮尼提出三個心法,運用在聽到不同的反饋時,心裡可以這麼想:
1. 對於大部分的意見反饋:「我有足夠的勇氣聽他說。不必然全盤接受或聽進去,但我有足夠勇氣聽他說。」
2. 對方表達技巧不夠好時:「這裡一定有值得聽的東西,只要聽對我有用的部分就好,不必理會其他的。」
3. 聽到忠言逆耳的建議時:「這是掌握與學習技能的過程,而且這個人和我一樣關心這件事。」
讓自己帶著好奇心去聽對方的反饋,了解別人的觀點,放慢對話的速度。如果接收反饋的當下感到難以承受,可以試著說:「一次談這麼多有點超出我負荷,先挑其中一項深談好嗎?很樂意改天與你聊其他的議題。」這會是個有建設性、尊重對方、且充滿勇氣的提議。
.
【3.形成信任的七個行為】
.
在我之前分享過的文章〈《與成功有約》不懂得建立信任的你,正在失去職場領導力〉,提到由內而外讓自己「值得信任」,是提升個人領導力的首要之務。布芮尼的這段話也與之呼應:「我們需要信任他人,才能展現脆弱。展現脆弱,才能與他人培養信任關係。」
前者是讓自己值得信任,後者則是信任別人。但我一直還沒有掌握到的是,有沒有方法可以解決《克服團隊領導的5大障礙》提到的團隊最大障礙:「彼此缺乏信任」?也就是說,該怎麼實際影響、指導團隊成員,讓信任也發生在團隊之內?從布芮尼的研究之中,我找到了好方法。
關於如何指導團隊成員,該做出哪些具體行動,提高「主管」對他的信任?他自己又可以改變什麼行為,提高「其他成員」對自己的信任程度?布芮尼把以下七個「形成信任的行為」濃縮成「BRAVING」(勇敢)這個詞,我後面會說明這個清單好用的原因。
1. 底線(Boundaries)
你尊重我的底線。當你不確定我的底線在哪裡時,就要開口問。
2. 可靠(Reliability)
你言出必行。察覺自己的能力和極限,不要答應自己做不到的事,兌現自己的承諾。
3. 當責(Accountability)
你要承認自己的錯誤,道歉並做出補救。
4. 守密(Vault)
你不會把不該洩漏出去的訊息或私事說出去。你不會把我的秘密說出去,也不會把別人的秘密跟我說。
5. 誠信(Integrity)
你選擇勇氣,而非舒適。你選擇做對的事,而非好玩、速成或輕鬆的事。你選擇落實你的價值觀,而非嘴巴說說而已。
6. 不評斷(Non-judgment)
我們可以不帶評斷的談論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不帶評斷的請求彼此協助。
7. 寬厚(Generosity)
你從最寬厚的觀點解讀別人的意圖、言語與行動。
如果直接告訴團隊成員:「你要改善一些信任相關的問題。」必定會引起大家的恐慌跟防衛心。可是,這麼說就不一樣了:「你應該定出自己的底線,跟合作的對象達成共識。」或者:「你應該審慎評估手邊的資源,不要隨口答應卻無法兌現。」
差別在於,把信任直接放到檯面上,太抽象、也太籠統。但是採取「改變行為」的方式進行指導與溝通,就顯得具體許多,也讓人有方向遵循。我會採取這個方式,從行為面著手,來試著強化團隊的信任感與向心力。
.
【4.跌倒後再爬起來的三個步驟】
.
成為一個勇敢領導者的學習過程中,布芮尼提醒我們做好心理準備,假如我們經常做個夠勇敢的人,一定會有跌倒的一天。勇敢並不是說:「我願意冒失敗的風險。」而是說:「我知道遲早會失敗,但仍然全力以赴。」
同樣的心態也必須傳達給團隊,我們是在戰場上奮鬥的人,遭遇失敗與阻礙是必然的。然而,如何在跌倒之後,再度爬起來,從過去的經驗學到教訓,做出更好的決策和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一環。對於團隊而言,領導者只是個旅人,而非製圖者,共同在這條路上結伴而行,經歷所有的一切。
「當我們鼓起勇氣正視過去並接受自己,就能改寫結局;當我們否定過去的失敗、挫折和痛苦,這些過去就會主宰我們。」書中的這段話,讓我想起《被討厭的勇氣》也提過同樣的概念,不要糾結於過去曾經失敗的痛苦,而是專注於當下能夠採取的行動。布芮尼在書中整理出三個越挫越勇的步驟:
1. 面對:保持好奇,深呼吸,達到平靜,形成觀點與覺察,同時管理情緒反應。
2. 溝通:在缺乏客觀資料的情況下,說出你編造、假設的故事並且進一步釐清。
3. 革新:重拾主導權。選擇會讓團隊更靠近目標、意義的行動。
具體方法可以這麼做。面對團隊遭逢到的失敗,首先平靜心情,不要預設立場,認為別人存心捅婁子。說出你理解的情境是什麼?你做出了那些假設?然後請團隊成員逐一補充、更正這些情境與假設。把釐清後的客觀事實,跟團隊檢討並擬定對策。做出最後決策,讓團隊開始採取行動。
.
【後記】
.
讀完《召喚勇氣》的當下,有一種被眾多觀念與心法「淹沒」的感覺。整本書的架構與內容很豐富,需要比想像中還多的時間消化。在我第二次重新爬梳之後,才把摘錄的內容與筆記做了歸納,挑選出我認為最受用、可以實踐在職場生活的項目。
我目前任職的公司,從去年開始期望我們主管要「有溫度」,不要總是用冷冰的鐵血手腕,很容易把年輕一代的新人嚇跑。隨著世代與價值觀的轉變,領導的方式也得跟著調整,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出發點,以及各種實踐的方法與步驟。
除了談領導力與團隊之外,我也很歡作者布芮尼要我們勇敢面對脆弱,接受最真實的自己的觀念。就像美國文學家愛默生的名言:「在這個一直想把你改造成別人的世界裡,『做自己』是最偉大的成就。」面對自己的弱點,擁抱不堪,承認恐懼,才能召喚勇氣做自己。
榮格派分析師詹姆斯.賀利斯則說:「我們來到世上,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追求四平八穩,或是成為他人的榜樣,而是為了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或許有點怪異,或許只是把渺小、笨拙的自己,為浩瀚廣闊、色彩繽紛的生命存在,貢獻一小塊拼圖。我們按照上天的規劃來到世上,是為了變得愈來愈像自己。」
回憶起自己一路上從研究生、新鮮人、資深老鳥、帶課主管的轉變過程,的確是不斷地在勇氣與不舒適之間拔河。不過,我們終究沒辦法精準預測,自己最終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只好做足準備面對必然的脆弱與失敗,選擇讓自己充滿勇氣,同時也感到畏懼的偉大冒險。
.
在你最不敢踏足的洞穴中,就藏著你所尋找的寶藏。
The cave you fear to enter holds the treasure you seek.
不誠信行為風險評估表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德勤發佈2020技術趨勢報告:五個新趨勢可引發顛覆性變革
北京新浪網 10-26 18:12
來源:產業智能官
「2020 年的趨勢將顛覆整個行業,並在未來十年重新定義業務,即使數字創新已成為各種規模企業的常規行為。」德勤管理諮詢新興技術研究總監兼政府及公共服務首席技術官 Scott Buchholz 在一份報告中如是說。
近日,《德勤 2020 技術趨勢報告》(中文版)正式發佈(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了五個可能在短期內引發顛覆性變革的關鍵新興趨勢:「數字孿生:連結現實與數字世界」;「架構覺醒」;「技術道德與信任」;「人感體驗平台」;「財務與 IT 的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德勤第十一年發佈技術趨勢年度報告。今年的技術趨勢報告繼續在開篇回顧了 11 年來的技術趨勢發展,展示了技術趨勢隨時間推移的演進全過程以及最新宏觀科技力量作為業務轉型基礎帶來的共生效益和不久的未來的新興科技力量。與此同時,《報告》還指出,未來三大顛覆性技術(即環境體驗、指數智能和量子技術)正蓄勢待發,我們將在本世紀20年代末開始感受到它們的影響。
一、九大宏觀科技力量
隨著以技術為驅動的創新的空前擴張,一場高風險的「打地鼠」的競爭遊戲由此展開,企業利用技術保持先進的能力將決定其生死存亡。
過去十年內,數字化體驗、分析技術和雲技術為各項技術賦能,展現了他們自身的價值,已然成為眾多企業有效地推進戰略和新商業模式的核心基礎。接下來十年中,數字現實、認知技術和區塊鏈將成為企業變革的顛覆性驅動力。它們的應用範圍將越來越廣,各行各業的案例成倍增加。技術業務、 風險和核心系統現代化是驅動企業變革和創新的基礎技術,它們需要保持穩定、強勁、可持續發展。
基於此框架下討論新興技術,可以簡化技術進步對企業所造成的顛覆性影響。同時,圍繞九大宏觀科技力量衍生更多細分領域和更加細化的技術創新點和趨勢點。
十年前我們首次探索數字化體驗、分析技術和雲技術之時,只能看到其中的可能性,並不能確切地估測 它們的影響。現如今,這些技術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並在對業務、運營模式和市場造成了顛覆性影響之 后,發展勢頭依舊迅猛。
(1)數字化體驗
數字化體驗依然是企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因素。實際上,在德勤 2018 年全球 CIO 調查報告 中,64% 的參與者表示接下來的三年裡,數字化技術將對他們的業務造成影響。在去年的超越營銷:體驗重塑中,我們已經審視了這一趨勢,企業正逐漸摒棄傳統意義上以獲客為核心的營銷模式,轉而致力於創造更多以人為本的互動——包括與其員工和商業夥伴的互動。
(2)分析技術
分析技術包括能夠提供深刻洞察的基本技術和工具。數據管理、數據治理以及數據運營體系這些重要因素不僅僅是人工智慧項目的核心基礎。同時,鑒於企業內對數據儲存、數據隱私和數據使用的嚴格要求,這些重要因素也是必須面對和考慮的重大策略點。
60%的首席信息官(CIO)表示,在未來的三年內, 數據和分析技術將對他們業務帶來影響。但這個問題正變得更具挑戰性。「靜止的數據」 和「使用的數據」這兩個久經考驗的概念被「動態數據」所連接,藉助工具和平台動態數據進而支持數據流、數據攝取、數據分類、儲存和訪問。值得欣喜的是,雲技術、核心系統重塑、認知技術和其它技術正在為異常複雜的挑戰帶來全新的解決方案。
(3)雲技術
雲技術已經全面深入企業。90% 的企業在使用基於雲技術的服務,並且這一比例有增無減。實際上,就信息技術領域的投資預算來看,接下來三年內對雲技術的投資會翻倍。正如我們 2017 年所預計的那樣,雲技術已經不僅僅只是作為基礎應用,它帶來了 「一切即服務」 的藍海,使任何 IT 能力都可以變成基於雲的服務供企業使用。在眾多企業當中,少數超大規模企業主宰了公有雲和雲技術服務市場,在雲技術的賦能下,為其它宏觀力量的進一步創新提供基礎和平台,例如分析技術、雲技術、區塊鏈、數字現實,以及未來的量子技術。
雲技術還驅動我們思考並重塑一些陳舊的企業管理和業務職能。
當今的顛覆性驅動力(即數字現實、認知技術和區塊鏈)都是由體驗、分析技術和雲技術發展而來。未 來十年,這些新的趨勢雖然不再新鮮,但它們將和過往的重大趨勢一樣,在人們持續深刻的理解和應用 中,推動重要的變革。
(4)數字現實
數字現實技術,包括 AR/VR 、混合現實、語音交互、語音識別、普適計算、360°全方位攝像和沉浸式技術等,幫助用戶突破鍵盤和屏幕的禁錮,與用戶感知無縫銜接,用戶可更加自然地參與互動。數字現實的目的是打破傳統的空間界限,讓人與底層技術進行自然、本能、甚至下意識的互動。
(5)認知技術
機器學習、神經網路、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機器人程序、自然語言處理、以及更廣泛的人工智慧領域等認知技術可能推動所有產業變革。這些技術將人機互動個性化、場景化,通過 定製化語言或圖像信息,驅動業務流程,實現無人值守。
企業對認知技術的需求大幅增長一一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預測 2022 年 企業此項支出將達 776 億美元,與此同時,信任和技術道德問題也迫在眉睫。
(6)區塊鏈
德勤 2019 年全球區塊鏈調查報告中,超過半數的參與者表示區塊鏈技術至關重要,較前一 年增長了 10% 。83% 的人能夠明確構思區塊鏈技術的實際應用,較前一年增長了 9% 。調查結果顯示,2019 年,企業已經不再討論「區塊鏈是否可行?」,轉而關注「我們該如何利用區塊鏈?」
金融服務和金融科技公司持續領航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但其它領域也開始推行區塊鏈技術, 尤其是政府、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科技、媒體、通訊等領域。
再提技術業務、風險和核心系統重塑似乎有些枯燥無味,但不可否認,它們是業務的核心所在。企業在這些已經發展很成熟的領域,依然繼續進行著可觀的投資。綜合來看,正是因為它們不僅為數字化轉型、創新與增長提供了可靠的、可規模化的基礎,也是在分析技術、認知技術、區塊鏈等顛覆性技術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
(7) 技術業務
隨著技術應用與業務戰略的融合,技術業務也在不斷發展。隨著企業更多地通過重塑 IT 來實現運營效率提升和與業務部門合作者一起進行價值創造,很多 IT 團隊通過實施促進跨業務協作的開發體系(如敏捷和 DevOps ),逐漸將傳統的項目制交付調整為產品化運營。
強大的技術功能讓企業更敏捷地響應技術驅動的市場和業務的變化。一隻強大的數字化技術運營團隊能夠幫助企業迅速回應技術對市場的影響以及相關業務挑戰。
(8)風險
在以創新為驅動力的時代,企業面臨的風險遠遠超越了傳統的網路風險、監管風險、運營風險及財務威。2019 年的 CEO 和風險管理調查報告指出,企業最大的風險廣泛涉及新顛覆性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合作夥伴、企業品牌及名譽、文化等。對此,很多公司清楚地意識到他們還未對此類風險做好準備,或沒有想法在管理此類風險方面進行投資。
除合規和安全的必要要求,企業還面臨新興技術對產品、服務和商業目標的潛在影響,這些使得企業正在把更為廣泛的信任作為企業戰略。
(9)核心系統現代化
核心系統現代化體現了數字化轉型、用戶期望及數據密集型演算法給核心系統的前台、中台和後台帶來的持續性壓力。無論是在財務數字化、實時供應鏈,還是在客戶關係管理系統,核心系統都承載了關鍵業務流程。
在如今這個即時、持續和定製交互的時代,企業需要降低整體的技術負債。實現核心系統 現代化的成熟舉措,比如重塑現有的遺留系統,更新 ERP 系統及重寫其他系統,這些目前來講尤為重要。
二、未來三大顛覆性技術
隨著三大顛覆性技術(即數字現實、認知技術和區塊鏈)崛起,並準備在未來十年為業務做出重大貢獻 的同時,未來三大技術發展和創新的新星(環境體驗、指數型智能和量子技術)正蓄勢待發。我們將在 本世紀 20 年代末開始感受到它們的影響。
a:環境體驗
環境體驗展望了這樣一個構想:在未來,技術只是環境的一部分。計算設備的功率不斷增加,體積不斷縮小。這些越來越小的設備將我們的輸入從非自然的(指向、點擊和滑動) 演變為自然的(說話、手勢和思考),它們與我們的交互從被動的(回答問題)變成主動的(提出意料之外的建議)。
隨著設備變得無縫和無處不在,它們和我們越來越密不可分。想像未來的世界,一些微小的,已連接的,內容感知的設備被嵌入辦公室、家中或者其他地方,成為背景活動的一部分。例如,你如果在腦海中想「我要在一個小時之內出發去機場」,就能觸發一系列背景活動,包括安排航班值機,準備可供生物特徵識別的虛擬登機牌,將無人駕駛汽車目的地設置為正確的航站樓,將家中的智能系統狀態調為「離開」,以及暫停出差期間的快遞服務等等。
b:指數智能
指數智能建立在當今認知技術能力上。如今,機器智能能夠發現數據中蘊藏的規律,但是無法判斷這些規律是否有內在的意義。同時,它目前還缺乏識別和響應人類互動和情感的細微差別的能力。而且,機器智能的認知能力還非常有限,比如機器能夠打敗國際象棋大師,卻不能理解房間發生了火災需要逃跑。
未來有無限可能。隨著對語義和符號識別的理解,機器逐漸能從假想的相關中梳理出真實的因果關係。藉助來自人感訥驗平台的技術組合,我們的虛擬助手將越來越能夠識別並適應我們的情緒。隨著研究人員開發出更廣義的智能,指數智能將超越統計和計算的層面。我們敢說,最終,這將導致更有能力的人工智慧誕生。
c:量子技術
量子技術利用亞原子微粒的反直覺特性處理信息,進行新型計算,實現「不可非法侵入式」 交流,技術微型化等等。量子計算中,這些量子比特(或量子位)的特殊屬性有可能發生 指數型變化。通過操縱單個粒子,量子計算機將能夠解決某些高度複雜的問題,這些問題 對於目前的超級計算機來說,太大,太雜亂,包括從數據科學到材料科學。
隨著研究者們不斷突破技術限制,量子計算機將逐漸取代傳統的計算機。數據科學家將能 夠處理前所未有宏大的數據量,並從中獲取相關性信息。材料科學家利用量子比特模擬原 子,這是無法在傳統計算機上實現的。同時,在通訊、物流、安全、密碼學、能量等不同領域,我們都能預見無限可能。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各類前沿技術動態,基於宏觀科技力量及其可被預期的時間範圍,報告歸納整理了一張完整的統一化視圖。
三、五大關鍵新興趨勢
一)技術道德與信任
技術變革常態化的同時,贏得全方位的信任變得更具挑戰——但也充滿機遇。
隨著數字技術的出現,企業要用戶以新的更深層次的方式信任他們,過去是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現在則是通過數字痕迹追蹤用戶的線上行為。同時,技術引起的問題也經常成為新聞頭條,例如安全漏洞、不當或非法監視、個人信息濫用、虛假信息傳播、演算法歧視、缺乏透明度等等。這些事件導致利益相關方之間不信任(包括客戶、僱員、合作 夥伴、投資者和管理者),嚴重損害企業聲譽。的確,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正在逐漸下降,人們對公共機構的態度也越來越謹慎,員工則要求企業明確闡述其核心價值觀。
德勤 2020 年全球市場趨勢報告中提到,當今時代,品牌信任對企業來講尤為重要,關係到企業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客戶、監管機構,還是媒體,都期望品牌商在其開展業務的各個領域都是開放、誠信和始終如一,從產品生產、促銷活動、到員工文化和合作夥伴關係維護等。
被技術顛覆的企業,它的每一個方面都意味著可以贏得或失去任何一個客戶、員工、合作夥伴、投資者和/或監管機構信任的機會。如果領導者能夠充分貫徹企業價值觀和技術道德觀,努力履行「做好事」的承諾,企業就能夠與利益相關者建立長期牢固的信任關係。在這種情況下,信任就變成了一個全方位的 承諾,並且確保信任是企業的技術,流程,人員都在共同努力維護的基礎。
技術道德這一術語指的是不局限於或側重於任何 一項技術的綜合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指導企業對技術使用的整體方法及通過部署這些技術驅動業務戰略和運營企業應考慮主動評估如何以符合公司宗旨和核心價值觀的方式使用技術。
在數字時代,信任是個複雜的議題,企業面臨著無數的生存威脅。雖然顛覆性技術通常會給企業帶來指數型增長,但僅憑技術卻無法建立長期信任。因此,領先企業們正在通過全方位的維持利益相關者所期望的高度信任。領先企業們正在嘗 試通過各種方式,來維持利益相關者所期望的高度信任。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區塊鏈、數字現實和其它 新興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我們的 曰常生活。企業該如何通過客戶、合作夥伴和員工使用這些技術來構建信任呢?
解讀企業價值觀。
如今,技術根植於業務,機器學習也驅動著業務決策和行為,因此,必須先了解企業的技術解決方案,才能進一步解讀和評價企業價值觀。數字化系統可以被設計用來減少偏差,讓企業能夠遵循自己的原則運 營。
保障措施可以防止用戶以不健康或不負責任的方式使用技術,從而幫助提高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例如,一家公司對可能成癮的遊戲強制限定遊戲時間和遊戲花費一個內容提供商提醒用戶關注信息來源的準確性;雲計算提供商在 戶超出其預算之前自動發出警報。
建立強大的數據基礎。
如果不能系統性地、統一地追蹤數據內容及來源,並確定可訪問數據的人員,就沒有辦法營造良好的信任環境。強大的數據基礎讓利益相關者擁有共同的願景, 為數據負責,採用安全的技術手段實現有效的數據管理。管理者需要讓利益相關者了解他們提供的數據將如何運用,此外,除非為了法律或監管的目的,在利益相關者要求時須刪除相關數據。
強化防護措施。
德勤 2019 年未來網路調查報告顯示,管理者為網路問題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網路防禦體系意味著您要 保護您的客戶、員工和商業合作夥伴,讓他們遠離與他們——或者說你們——的價值觀不同的群體。從最開始就需要建立並實施網路安全風險策略略,並將其貫穿於商業運營和政策制定的全過程,這絕不僅僅是信息技術部門的問題。企業領導者應當與信息技術部門一起制定全面的數字安全風險策略,考慮安全、隱私、 誠信和保密等各方面,增強利益相關者的信任,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優勢。因此,需要評估企業的風險容忍度,明確弱點所在,並判斷企業最具價值的數據和系統,制定風險緩解策略和恢復計劃。
二)財務與 IT 的未來
IT 和財務領導者共同努力為創新融資尋找靈活的途徑。
德勤的研究發現,56% 的首席信息官(CIO)期望應用 Agile, DevOps 或類似的靈活 IT 交付模式,來提高 IT 的響應能力並激發更廣泛的創新的雄心。
但目前有些難以克服的障礙阻礙這些努力:資金的來源和分配。IT 的運營和開發流程正變得越來越靈活,更加側重產品,而財務部門仍舊按照過去數十年的方式來制定預算、融資和財報。結果顯而易見:IT 需求與財務流程之間的矛盾。若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它可能會破壞首席信息官(CIO)的創新計劃,乃至整個企業的戰略目標。
IT 對資金的需求與財務的漫長流程之間的矛盾並非形成於一夜之間。而是在過去十年中曰漸累積。雲技術和平台技術一步步地顛覆了傳統運營模式,迫使財務部門不得不重新評估財務管理方法。
《報告》指出這種變革體現在三方面:
從資本支出轉向運營支出
從在現場轉型到基於雲的系統,涉及大量的支出從資本支出轉移到運營支出。事實上,團隊一直都有一些資本支出和運營支出。新的準則是「誰開發誰管理」。從會計的角度而言,短期運營支出增長會影響季度財報。
衡量難以捉摸的投資回報率。
技術創新舉措通常是難以達到內部收益率預期的嘗試,可能產生正回報也可能不會。在財務及短期收益上, 創新投資通常不具備傳統 IT 項目的信心水平, 因此這類投資往往也很難通過標準管理流程獲得有力支持。在某些情況下,這會導致財務部門難以建立精確的流程,來跟蹤長期投資回報率。例如,對於無限期重複使用的平台這類的固定預算投資,跟蹤其投資回報率更是難上加難。
計算交付價值。
根據德勤《 2018 年全球首席信息官(CIO)調查報 告》,65%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評估 IT 投資時, 通常採用具體案例具體分析的方法,而不是遵循常規財報流程。顯然,在評估 IT 帶來的價值這件事上,首席信息官 (CIO )與首席財務官 (CFO)不在同一立場。
作為財務與未來的T趨勢的一部分,我們預計有更多首席信息官(CIO)、首席財務官(CFO)以及他們各自的團隊,將會積極探索解決這些及其他在融資、會計與財報上所面臨的挑戰的方法。
三)數字孿生技術
利用下一代數字攣生技術助力企業設計、優化和轉型。
當下,企業正以多種方式使用數字彎生技術。在汽車和飛機製造領域,數字彎生技術逐漸成為優化整個製造價值鏈和創新產品的重要工具;在能源領域,油田服務運營商通過獲取和分析大量井內數據,建立數字模型,實時指導鑽井作業在醫療保健領域,心血管研究人員正在為臨床診斷、教育、培訓,創造高模擬的人類心臟的數字彎生體;作為智慧城市管理的典型案例, 新加坡使用詳細的虛擬城市模型,用於城市規劃、維護和災害預警項目。
數字彎生可以模擬物理對象或流程的各個方面。它們可以展現新 產品的工程圖和尺寸,也可以展現從設計到消費者整個供應鏈中 所有子部件和相應環節——即」已建成「數字彎生,也可採用 「即維護」模式——生產車間設備的實物展現。模擬模型可以捕獲 設備如何操作,工程師如何維護,甚至該設備生產的產品如何與客戶關聯。數字彎生可以有多種形式,但它們無一例外都在捕獲和利用現實世界的數據。
數字孿生髮展勢頭迅猛,得益於快速發展的模擬和建模能力、更好的互操作性和物聯網感測器, 以及更多可用的工具和計算的基礎架構等。因此, 各領域內的大小型企業都可以更多地接觸到數字孿生技術。IDC 預測,到 2022 年,40% 的物聯網平台供應商將集成模擬平台、系統和功能來創建數字孿生,70% 的製造商將使用該技術進行流程模擬和場景評估。
與此同時,通過訪問大量數據,使得創建比以往更為詳細、更為動態化的模擬成為可能。對於數字孿生的長期用戶而言,這就好比從模糊的黑白快照過渡到彩色高清數碼照片一樣,從數字源中獲取的信息越多,最後呈現的照片就越生動逼真。
長期來看,若想要實現數字孿生技術的全部潛力, 可能需要集成整個生態圈內的系統和數據。創建 一個完整的客戶生命周期或供應鏈(囊括了一線供應商和其自身的供應商)的數字化模擬,可以提供富有洞察力的宏觀運營觀點,但仍然需要將外部實體整合到內部數字化生態系統內。直至今曰,大多數企業仍對點對點連接之外的外部集成感到不滿意。克服這種猶豫可能是一個長期挑戰, 但最終,所有的付出都將是值得的。未來,期望企業會利用區塊鏈打破信息孤島,繼而驗證信息並將其輸入數字孿生體中。這可以釋放先前無法訪問的大量數據,從而使模擬更加細節化、動態化、更具潛在價值。
四)人感體驗平台
通過Al、神經科學、人本設計重塑人機聯接。
人感體驗平台趨勢顛覆了傳統的設計方法,它首先確定我們想要實現的人性化和情感體驗,而後決定使用何種情感和 AI 技術組合能夠達成這一效果。企業將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員工群體和其它利益相關者,確定能引起他們共鳴和引發他們情緒的具體響應或行為,並進一步開發情感技術,使其能夠識別和複製某一段體驗中的特質。
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會看到人們對人性化的技術需求曰益增長。在數字化革命進程中,我們目前進入到一個階段,就是每個人之間未必有 接,但每個人一定都與技術有聯結。我們正在消除流程和交互,直接與機器互動。因此,我們渴望我們正在迅速失去的東西:有意義的聯結。為此,我們期望技術能夠用更 加人性化,更人道化的方式跟我們互動。設計能夠滿足這一期望的技術需要對人的行為有更深刻的洞察,並不斷創新,以提高我們預測和響應人們需求的能力。不久的將來,人感體驗很有可能會帶來長久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五)架構覺醒
演進架構師角色,從而轉變系統架構並支持業務 發展的速度。
越來越多的技術領導層和高管們逐漸意識到,如今,技術架構領域的科學在戰略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事實上,為了在技術創新顛覆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已成立的企業需要不斷演 他們的架構一一這一過程可以從改變技術架構師在企業內扮演的角色開始。
這種轉變的目的非常明確:把經驗最豐富的架構師安排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即加入到設計複雜技術的軟體開發團隊中。一旦這些架構師被重新部署和賦能,他們便可幫助簡化技術棧, 提升技術敏捷性,從而為新興企業獲得市場優勢。另外,他們還可以直接負責實現業務成果,解決架構難題。
此外,擁抱架構覺醒這一趨勢的企業將開始重新定義架構師角色,使其更具協作性、創新性,並能對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做出回應。具有全局觀的架構師可能會發現,自己正在多部 門混合的項目團隊中,與專注於應用程序的架構師 以及來自 1T 和業務部門的同事共同作戰。未來,他們的使命將不僅是利用傳統的架構組件,還要利用顛覆性力量(如區塊鏈、AI、及機器學習)大胆創新。
資料來源:https://m.news.sina.com.tw/article/20201026/36690918.html
不誠信行為風險評估表 在 852郵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了認了~
(但點解要市民一齊改善警民關係啊?)
全文:https://www.post852.com/?p=315119
警方在反修例運動的執法為人詬病,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接受《信報》專訪時表示,警方願意改善紀律,走向專業化,以回應坊間訴求。他認為無人是完美,制度組織亦相同,需要不斷求進。
對於警民關係在反修例運動後跌至冰點,李家超指警民關係不可能長期處於對立,目前社會轉趨平靜,該要積極改善。不過他指,警民關係不只是警隊自身的問題,希望社會共同付出。
報道提到,警方較早前成立「推動社群參與」和「誠信審核行動小組」,由副處長及助理處長級別直接管理。李家超稱設立工作小組旨在與社區建立溝通,警隊亦會主動檢視容易違規制度,及審核違紀行為,相信警隊花時間確保紀律嚴明,「市民會睇到」、「會有成績」。
反修例運動持續超過一年,李家超認為政府與社會都有責任,「大家都應該反省吓」。說到金鐘政府總部設置巨型水馬陣多時,他希望社會盡快回復平靜,評估風險程度後終能移除防禦措施。
#852郵報 #移交逃犯修例 #移交逃犯 #逃犯條例 #警民關係 #警隊 #紀律
不誠信行為風險評估表 在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訊中心題庫 ... 的推薦與評價
35. 依據《貝爾蒙特報告書》中的「行善」原則的建議,研究者應該採用何種風險和預期利益評估結果 ... 行為,不受《個資法》規範。 (4)小如基於與他人分享平常生活樂趣之目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