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從未關心「低端人口」
一
一「中國軍演武嚇台灣因颱風草草結束 呂禮詩:果然天不從解放軍!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一「中國河北出現大型龍捲風!狂掃30分鐘驚悚畫面曝光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一「鄭州洪災重創共軍攻台計劃!傳對台作戰指揮中心慘遭淹沒 - 自由財經」
一「快訊/中國恐怖洪患「地鐵躺滿屍體」 總統府表達慰問 | 政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79850678821672&id=584986081641475
轉:456年級的碩博高才生.告訴你一件你的思維範疇之外的事件!!!
蔣介石可能會抗議說,我為了顧全大局才犧牲八十九萬人,你們就罵我,毛澤東為了大局,在三年災害裡,活活餓死中國上千萬人,還不是被中國人奉為民族英雄。
這就是中國人啊。這就是中國文化啊。中國人自己在南京屠殺中國人很多次,太平天國城破那次,殺了上百萬人,中國人都覺得沒有關係,但是日本人殺的,就是不能忘記的國恥啊。(南京大屠殺有很多疑義,我們有空再來討論。因為黃埔精神也有在那裡發揮過,所以有死很多人是真的,但是有些國民黨中下層軍官的回憶錄都說,在城破日軍入城之前,就已經殺的血流成河了。
最近有二則新聞令人非常感慨,其一就是蔣介石的遺物被列為國家文物,其二就是有甫發表上任的官員,因為過去曾公開反對前朝「去中去蔣」的政策,而獲拔櫂,並被某些媒體讚其有風骨。其實嚴格說起來,前朝的去蔣化政策並不是要完全將蔣介石從歷史抺去,而是希望還原蔣介石在歷史上的兩面評價,終結過去將蔣介石奉若神明的荒謬時代,只是最後功敗垂成。在幽靈復辟後,蔣介石仍然是被中華國民所紀念的歷史偉人,墳墓有國家憲兵保護,歷史教科書仍然充斥著美化他的謊言。只是有時讀史時會想,那些過去被蔣介石屠殺的百姓,那些起來反抗他而最後被迫害入獄的異議人士,今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別的不說,相信台灣許多人就不知道過去所發生過的一件大屠殺,在這個由蔣介石直接下令執行的慘案中,直接死亡人數保守估計就高達八十九萬人,幾百萬人流離失所,被迫逃離家園,史稱黃河花園口大決堤。
黃河花園口大決堤發生在中日十五年戰爭的中期,也就是國民黨版八年抗戰史的初期,一九三八年的六月九號。當時國民黨蔣家軍中的幾位將領,在蘭封會戰裡發揮黃埔精神,不戰而逃,導致蘭封會戰兵敗如山倒,為了阻擋日軍追擊,蔣介石下令炸毀黃河大堤,希望來個水淹日軍,並且讓附近所有鐵路全部泡在水裡,使日軍無法運兵追擊。眾所皆知,黃河自古稱為「天河」,因為千年以來黃河不斷的淤積,不斷的加高兩側河堤,最後黃河的河床甚至比兩側的農地還要高,一但大水決堤,後果不堪設想。而這等陰狠的毒計,早就戰事甫起時,就有人向蔣介石建議過,只是當時戰況還沒有完全悲觀,蔣介石只是當作備案來處理。直到了五月底,戰事已經完全絕望,會戰大敗後考慮的只是主力部隊能不能順利撤出戰區,大家能不能躲過日軍的強力追擊,此時也顧不得百姓的死活了,就在六月初開始準備決堤計畫,在六月九日那一天用炸藥與高射炮炸開大堤,整個平漢鐵路以東全部被大水淹沒,一千二百萬畝的農田全部泡在水裡。走避不及的百姓全部被大水活活淹死。震驚世界。
一開始國民黨還打算栽贓到日軍頭上,在炸堤後發動各路媒體強力譴責日軍炸堤的暴行,並且指出這是另一次的南京大屠殺。一直到中日十五年戰爭結束後,國民黨的媒體仍然繼續作這樣不實的報導。直到許多無法辯駁的史料出土,親歷事件的當事人們撰寫回憶錄,直指炸堤的就是國民黨軍隊,才讓事實真相被還原。從此國民黨絕口不提這件淹死八十九萬人的歷史慘案,教科書中只剩下南京大屠殺。順道一提的是,國民黨稱的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是三十萬人,還遠不及黃河花園口大決堤裡直接死亡人數的一半,而八十九萬人死亡還是非常保守的估計,因為這是直接在大水中死亡的數字,在大水之後,所有的農田都泡在水裡,沒有任何收成,又造成大飢荒,在兵荒馬亂中也沒有政府單位可以進行人道救援,屍體任其腐敗,又引起大範圍的瘟疫傳染,大水退去後,間接死亡的人數恐怕更是八十九萬人的數倍。會戰結束後,潰敗的國民黨許多部隊,在黃泛區附近四處逃竄,飢荒中無以為食,就搶劫為生,湯伯恩所部的軍隊軍紀特別差,在河南時強淫虜掠樣樣來,所以當時流傳一句話叫「寧要日軍燒殺,不要湯軍駐紮」。國民黨在中日十五年戰爭結束後的內戰裡兵敗如山倒,被中國百姓趕出中國,不是沒有原因的。
後來紙包不住火了,黃河花園口決堤慘案確定就是黃埔軍幹的,宣傳口徑只好轉向,陸續出現一些報導文章指出,由於當時疏導得宜,其實並沒有任何一個百姓死傷。但是有趣的是,當時國民黨蔣家軍與日軍互相指控對方炸堤的報紙,其實都還被保存在圖書館裡,幾十萬百姓活活被淹死的事實,兩方都有積極報導。國民黨的報導指出日軍炸堤屠殺平民,日本的報紙則說是蔣介石炸堤,自己害死中國百姓。文章最上方的配圖就是當時日本的報紙,用「人類永遠的敵人」來形容犯下這等血腥罪行的蔣介石。當然時至今日我們也都知道是誰在說謊了。日方拿這件事來宣傳,並且強調日軍積極救助被大水奪走一切的幸存災民,其實也是言過其實,因為日軍自己跑都來不及了,還會救助敵國的災民??據戰後曝光的日方史料記載,當時日軍不像中國平民百姓,沒有機動交通工具,是有軍用卡車助其撤離災區的,但是仍然有兩個日軍師團走避不及,被大水圍困,日軍調動了所有能調動的飛機,空投救命物資,讓日軍受困的部隊不至斷糧。但是就算如此,日軍仍然有七千多人死於大水之中。國民黨後來的文宣說「國軍疏導得宜,百姓並無一人死傷」,真是他媽的鬼話連篇。
海地大地震,震驚全世界,但是目前死亡人數仍然未破三十萬人,南亞大海嘯,估計奪走二十二萬人的生命。但是兩場世紀天災加起來都沒有蔣介石一聲令下有威力。八十九萬人從此淪為波臣,而歷史上甚至沒能記上他們一筆。你問我們為什麼對蔣介石這麼有意見。我們只能告訴你,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人有良知,所以人類社會無法認同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就像我們無法認同蔣介石一樣。我們不認為要將蔣介石從歷史中抺去,這是不對的。我們主張的是要還原歷史的真相,讓大家知道過去發生過什麼事。套句中國朋友愛說的話,這叫「將蔣介石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我們無法認同蔣介石這個人過去的所做所為,多次經過中正紀念堂時也都拒絕進入,不是因為我們有什麼特殊的意識形態,而是人都是有良知的。除了已經喪盡天良的人以外,我們真的無法理解是什麼樣的人,竟然可以原諒這種屠殺的暴行。
sophist4ever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寵物狂迷│靚太怕30隻鸚鵡學粗口連電視都唔睇 22歲龜癡全屋逾40隻陸龜 小龍蝦狂迷養殖室育200缸螯蝦 "吳太(Teresa Ng)因為看見親友養的鸚鵡很可愛,加上有感養雀可以培養女兒的責任感及為自己退休的生活找點「細藝」,她於約6、7年前開始養鸚鵡,後來更越養越大隻、越養越多。吳太現時飼養大大...
不 只是 圖書館 花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個人的號外
踏入《號外》四十年,前輩們都說《號外》離他們生活好遠。
我不以為然。我這種被視為有能力帶領一點思潮的人,都好像對很多事情不以為然。
所謂「帶領潮流」的人,往往都會顧盼自豪。
某天我看黃偉文的面書,他貼了鄭中基的《人若然忘記了愛》的改詞版,說:「現在有人喜歡的事情,他二十年前已經喜歡了!」(Everything you like I liked twenty years ago!)這句印在很多T恤上的說話,引證了某種「自豪」感。的確,大概二十年前,我還是會聽著電台,看著收音機傳來什麼。是彭羚唱「其實我想結婚,橫掂有鋪結婚癮」(彭羚唱寄調《讓我跟你走》),還是「帶你老豆入廚房,我餵佢食橡皮糖,原來棚牙爛晒,帶佢放係大會堂。你有你入自由黨,我有我食話梅乾~」(黎明真人演繹《情深說話未曾講》之廚房版《帶你老豆入廚房》)……那時候,收聽的瞬間,還是有一點那一刻共享秘密壞事的快感。那個時代,電台仍是某種「瞬間的快感」的提供者,錯過,就沒有了。那時候的人,交往的時候會一起聽《嘩嘩嘩》,還會打給那時候的男/女朋友,邊聽邊笑。而且,有很多「傳奇瞬間」,過了就沒有了。比方說,以前卡拉OK剛流行,903會找來歌手交換唱歌,那主題叫「星星相惜交叉剔」。而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聽到楊采妮版本翻唱蘇慧倫的《我一個人住》,不知道現在903的前輩們還有沒有留著。就算有,也不容易找出來再聽一次吧。
如果《號外》是一個人,不論他願不願意,時代也向前走著了。正如我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我在做電台,而電台的角色和功能都跟以前不同了。
以前電台是「微妙瞬間見證」的工具。你有聽,就是有聽。沒有聽,你聽同學、朋友覆述,也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Radio magic 在這個世代已不復見。你這一秒不看,不聽,不理一件事,如果網路上有人留下了足印,你還是可以下載收聽。現在我的朋友聽《光明頂》,當然有人聽Live的。但有更多人,是加入了一些Line/ Telegram的群組,每天早上上班的時候聽四十五分鐘陶傑的發言。做電台節目,由一秒感動,變成傳世的傳奇。你的東西只有時效性,不能傳世,也沒有花時間的必要。網路上搶著要給你娛樂要你笑要的哭要的感動要你驚要你怕要你可憐的人,恆河沙數。你看,最近有一次連中東黎巴嫩有一個家務助理打嬰兒的短片上載了,香港的媽媽群組都群起攻之要尋個真相,找出那個打嬰孩的毒婦。我現在才知道香港人對中東嬰兒,都那麼大愛無疆。愛不愛不是重點,重點是媒體變了,生活方式變了。我們很多人在網路活得像一個身份,在現實世界可以是另一種模樣。而這種表裏無一性,造就了無謂的紛擾。當人人都有機會是媒體,人人都有機會做trendsetter(潮流製造者)。
當然,有機會不代表可以做到。《號外》給我的,不是一種「那時候流行什麼」的能力,而是一種「如何令某種東西流行」的力量。《號外》的原型是什麼呢?大抵是在香港經濟發展的時候,一群中產覺得現在香港的本土口味不夠「有品味」,現存的雜誌也不能再給他們滿足。大概創作原點有點像現在的「翻唱歌手」或 YouTuber 一樣,是別人做的雜誌不夠好看,所以自己捋起衫袖做吧?而在前網路時期,雜誌有著「建構社群」的功能。中學會考的時候英文科的老師一定會教我們寫 Letter to the Editor。寫稱謂的時候一定要用上Dear Editor,Editor要有大楷的E。老師說Editor是一個人,是帶尊稱的。原因是,每一本雜誌,也是一個族群的延伸。
某次在香港的大學聽到,建立「個人新聞台 PCHome」的創辦人,現在在台灣寫《國宴與家宴》賣到世界滿堂紅的詹宏志先生曾說:「雜誌是一個族群」。就像新聞群組、聊天留言板沒有出現之前,雜誌就是有著共同趣味的人交換訊息的地方。亦舒的半自傳體式小說《女記者手記》中也有提及,有些讀者,以前會像現在的網路噴子hater一樣,看到不滿的文章,如她寫過一些對某位外國歌手的辛辣批評,都會收到如雪片撒落的投訴信。而Letter to the Editor就是讀者與編者交流的接點。你讀的如果是釣魚雜誌,在某地方,那季節釣著某一條魚,那條魚用那個魚鉤比較好?如果你讀的是摔角雜誌,那個地方什麼時候有大賽,大賽有什麼選手參與,參與過後又有什麼後著,之後的發展若何?這些都是以趣味分割的族群建構,也是市場分割的部份。常聽人說,香港的雜誌以前是Trendsetting的能手。以前讀《yes!》,你真的會相信某個歌手是理應被稱作「毒瘤明」的。而讀《號外》的人又在追求什麼呢?從很多個《號外》留下的身影看來,有一群追求著更好、更潮、更時尚的人,是《號外》的追隨者。錢瑪莉的人生除了穿Kenzo,他們代表著精英族群的生活。他們看不起中文大學的人,他們會看《明報月刊》,他們會認中關社,他們不知道生活的趣味,穿著打扮也無聊透頂。從錢瑪莉的眼中看來,時尚的女人需要晒很多的太陽,以黑珍珠皮膚代替我們現在深信不疑的白就是美。錢瑪莉更不會明白,為什麼平庸的人只希望自己在「德福花園」供完房子就當自己完成人生的使命(我相信現在很多八、九十後也在想如何供完他們的三百多萬房貸吧?)錢氏代表的,是一種香港欣欣向榮,大家開始有餘裕的生活態度。四十年前,我們應當這樣。三十年前,大抵是《號外》族群的性取向使然吧,他們的生活也有介紹當時仍未「非刑事化」的同志生活指南。在同志作家葉志偉的筆下,《號外》給了他和他的族群朋友的同性戀生活啟蒙。那時候的同志,往往扉徊在即若離之間,究竟自己是不是?這種對同性的性慾是對抑或錯?葉氏筆下的主角,就是在這種賀爾蒙和道德對錯之間,在《號外》中找到救贖,穿著那時候很流行的Dr. Martens 皮鞋,戴著過多的手繩,按圖索驥的在《號外》的同志生活指南中,尋找那個在主流媒體隱形的生活空間。再過一段時間,當《yes》介紹的衣褲鞋衫都在幾百元的價位,潮流雜誌開始滿地開花,《號外》還是那個「生活品味」的重鎮。那時候還是電台節目主持的黃偉文在中學時代,據說也會購讀《號外》。而他曾在《號外》封面那一季,做「猿人襲地球」那一期,曾提及那時候買《號外》,是需要在午飯時間買的。還會有意無意的跟同學說「這雜誌的字很難懂的,你不會讀」。也許,每間學校都有一種這樣的人。那時候我的學校需要在屋村,我的父母雖不算目不識丁但也只是一天到晚擔心錢不夠用那種人。對我出身的那種家庭,所謂品味是遙遠的。讀物也只可以是老師介紹的「讀好書」書單,才會有機會讓我借讀。對,只是借讀,而不是購閱(說過了,家貧是事實)。那時候那種文化窗口,跟今時今日不同。我要讀村上春樹,也得要等圖書館的老師買回來,然後才有機會放出來給我們讀。對愛情的想像,來來去去都是梁望峰或是張小嫻。這些都不會是母親理解的世界。母親最希望我讀的,只是教科書:「你考試又唔係叻過人讀咩閒書。」對,因為我在班上永遠只是考第二、三的名次。陳浚旌(中學時代永遠考第一那一個人)永遠都比我優秀,而母親也會說「為什麼我沒有辦法考第一」。但那時候,在母親不知道的世界和空間中,也有一兩個同學會讀《號外》和他們的周邊人士寫的東西,如那時候的903會談及英倫流行音樂的潮流,Sex Pistol 是什麼?我當然不會知道。我只會聽陳慧琳的《誰願放手精選十七首》和許美靜的《靜聽精彩十三首》去完成我需要做的十五年會考Past Paper。那時候,卻有一個叫鍾思漢的同學,知道Sex Pistol,會在Past Paper 中掏出林奕華的《太多男人太少時間》,那本講北海道強生故事的那本小說。至於鍾思漢和陳浚旌在做什麼,我已沒有聯絡也不會打探了。只是依稀記得,那時候的自己,看著一群有閒錢讀《號外》,有樣貌空間交女朋友的朋友的生活,覺得自己很渺小,很遙遠。
進了大學,好像都沒有那麼認真的想像生活品味是什麼。一九九七年的時候會考,一九九九年的時候進了大學。那時候我們好像要進入新時代。我曾經在一家網路電台工作的,叫Radiorepublic。那時候寬頻仍沒有那麼快,網路電台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大概,我們都好像要做一些節目出來,然後要大家去聽。但由於沒有廣告,所謂網路電台也不知道如何生存。我做了大概半年就走了。那時候要做很多東西,要做清談節目,要做音樂節目。生活是什麼也不知道,有什麼態度可言?也像錢瑪莉的所言,我進的是中文大學,那兒的人相對比較簡單,比較直白,比較樸素。那是地理環境使然的:當你身在大學區,從宿舍走到超級市場都需要二十分鐘的腳程,要一排巧克力一個即食麵也需要努力,什麼中環,什麼同志,什麼生活品味,其實都會暫時放下。因為要完成課業生活,已不簡單。
再過一段時間,我去完日本唸書回來,遇上了好幾個奇怪的機會。如《號外》的前總編輯黃源順因為在《信報》讀過我的文章,就找我寫一月一次的人物專訪。那時候還有又一山人拍照,寫的人都是我選,而做的東西都很厲害。當時還沒有很多人在乎的何韻詩、陳淑莊、王貽興,我都好像有寫過。現在這些人,我是有手機,但也不再聯絡了。各種理由吧。是什麼都不再重要,也許我仍維持著某種在錢瑪莉身上感染的直白:看著曾經是朋友的人轉變,我會慢慢挪開身影。而為著寫稿子,我也需要下很多苦勁。其中一個啟蒙我的同代朋友,是大秀。你也許沒有很聽過他的名字,但他在《Milk》的文化欄目這些年,教了我很多事情:他說作家的態度就是吸收和輸出。要讀書才有東西可以寫。這跟也斯教學生的方法有類同的地方:也斯生前也教過學生,說「冇野寫唔好搞人,睇多D書」。直至今天,我也絕少在專欄中論另一個作家。像電影《小親親》中那個應可被現在的人稱作「文青女神」的吳秋月不一樣。寫專欄要讀書,是我一直相信的事。而大秀也教我讀很多台灣中生代的作家。他說黃國峻好看,黃春明的孩子那些傳奇事,都是他告訴我的。為什麼這些以前理應在《號外》中出現的人,卻到了《Milk》呢?黎堅惠在世之時,曾在書展跟梁文道、黃偉文搞講座,談的是「時尚書寫」。梁文道想切入的點子是,如果香港的作家要找下一個市場,《號外》式的、《Ameoba》的時尚書寫,會不會有一定的市場呢?可惜或可恨的是,那時候去書展趁的人,也許是粉絲,問黎堅惠或黃偉文的問題,大概都是問他們會不會有機會再做《Ameoba》之類啟蒙人心的刊物,我很記得黎氏說:「要搞都搞過了,以前搞的時候就被人家說我們搞小圈子。」的確,以前的《Ameoba》有著「年輕感覺《號外》」的氣味。找來當時得令,在903的舞台上撐一字馬的謝霆鋒做封面。找來 Dry(是雷頌德和馮德倫)起封面叫 Dry Wet Wet,淋濕了不苟言笑的馮德倫先生。那些傳奇,仍是歷歷在目的。只是,這十多年,誰在建構潮流呢?
也許,我玩面書這些年,都是在想像究竟什麼事情會令我生活好過一點。如果你認為《號外》曾做過trendsetter的角色,倒不如看看我這些年試過,有成功有失敗的 KOL 個案。如果你記憶比較好,「#如果你工作累鳥」這幾隻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網路上看奧運,集中看體育運動員胴體這「潮流」,是誰射入網路的呢?當時我在想,大家看奧運,為什麼要看誰贏?贏了又如何?跟我有什麼關係?很簡單,體育運動自從加入了商業贊助,那大家就直白一點說,其實運動員也只是在娛樂大家。為什麼歐鎧淳會比李慧詩更多媒體曝光機會?為什麼方力申司徒端祈可以成為藝員?那也不過是「你的樣子如何,你的身材如何,你的命運也必如何」。那網路的出現,只是把人的慾望更輕易的放大,更輕易的射到人類的體外。手機閱讀是私密的。以前看電視,你的家人必會跟你分享電視的內容。你聽收音機,如果被母親知道你偷聽《聖馬田寶貝紀念夜校》,她一定會罵你。但她自己背著丈夫聽顏聯武的《霎時衝動》,她就是對的。那時候唸男校的我有女同學打電話給我,電話由姐姐或父親聽,他們會叫我聽電話,老豆也會有意無意的說一句「阿仔呀,有個女仔搵你呀」,之後母親就會煞有介事的出來說「你求學時期不準談戀愛呀」。但現在你看看小孩的手機?誰知道他們的Tumblr在看什麼人性交的畫面?他們的Snapchat有幾個炮友群交的群組?總之他們看手機,父母很少機會知道他們在看什麼。因此,你不難發現,在網路上,關於性、交往、感情、港女港男糾結的事情,是最多人看的。因為香港人都愛面子,沒傳奇,大氣候要清淡無味。在這個喜愛用性和「交往人數」論斷人是否一個好人的「民族」,網路上對性或 「#又有性暗示」的需求,是「#唔可以原諒」地被需要的。那從2012年起,你應該明白為什麼Tom Daley越來越多人報道,阮馬素無端平白無事會變成某個商場特意要邀請他來為那元旦倒數的嘉賓,而他所得到的名錶及保健食品的廣告合約,也許都是網民在「#如果你工作累鳥」這遊戲下所衍生的副產品。
一次的出現,是偶然。那如果再出現一次,又如何呢? C Allstar 由旺角街頭走到叱吒大頒獎台再成為紅館歌手,那可以是現實世界的實力。而我也不相信《摘星天梯》和我時任的上司們看完後對他們四人讚不絕口是其中一個令他們那年獎運亨通的原因。他們要有實力,才可以上到那個位置。那吳業坤呢?2016年我曾經被一個網民恐嚇要淋我鏹水,而那網民已在留言說過她想去買但找不到。警察們聲稱他們會查但直至執筆之時什麼都沒有,也有很多朋友好像很關心我的在Whatsapp Line 和面書Messager中問我需不需要介紹定整容醫生給我一次過把我的樣子弄好。而那時候,我最脆弱的時候,吳業坤就在他要出去做運動之前,特意送我一程。這一點,我永遠都記得。吳氏是不是唱得很好,不知道。見人見智。但至少他在台上,態度清晰地告訴大家他很想也很願意唱歌,聽他唱歌的時候不需要像聽很多流行歌手一樣要提心吊膽。在他年頭一次過得到我最喜愛男歌手、新人獎金獎和我最喜愛歌曲《原來他不夠愛我》的時候,我已知道那是我們在網路上延綿慎密的努力就得到好報。首先,不論你相信或不相信也好,903的頒獎禮,要投票就是來真的。從多個証人給我的証供,他們都說商台的「網路投票」是真的。如果有些歌手覺得他們的歌不能得獎,是因為大傳媒「唔支持、唔播」,我倒真的是不可以接受的。如有一年,有一首歌叫《撐起雨傘》,有一些歌手說大傳媒不播。不播的話,商台又為什麼會讓他變成可投票選取的一隻歌,最後還要冒著這麼大的風險把一首跟佔領運動關係密切深刻的歌放到大台,變成那個頒獎禮「註腳」?自那次之後,我就知道如果網路是來真的,有些事情就可以做了。大家記得「#食好西」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嗎?是有一次,吳業坤開工過後,說自己「工作累鳥,要食好西」。大概他是想打「好東西」,而我卻截了他Instagram的圖,說:「現在的小孩說話真直接」。當然,「#食好西」是一種性暗示。究竟他吃飯之後會去那兒,他也不知道。但結果這三個字,現在仍跟著他,和很多的「廣告文案」都有挪用。當時 100毛的編輯朋友,仍對娛樂圈的人共事有點興趣,就知道「#食好西」這三字「有得玩」,但電視台的大員做訪問談這些「無聊事」不會有成果,結果 100毛的朋友就用了 Whatsapp短訊訪問的形式再炒大了這件事一次。之後,大家就留意了我和坤氏之間的交流。很多人以為我們很好朋友。對不起,我真的不會說。究竟一個人要做過什麼才是朋友呢?我想,在現實世界調侃一下大家,是朋友會做的事。但由於我的一點狡猾,令我和坤氏的面書都在互利的狀況下得到更多人關注。他現在做廣告的機會都比我多,收的價碼也比我高。我是高興的。因為,至少他成功了,沒有忘記我。而我再一次證實「#食好西」三隻字的力量,和我加瓊姐這些在網路上被視為廢青廢人的人,在各式各樣的制肘和冷言冷語之中,改變現實世界。
還有很多很多的。如藥妝店的新品介紹,最近是不是多了?關於讓座和世代之間的爭拗是不是長看長有?關於香港遊客在外地的「品格」問題,為什麼好像大家都很在乎?另外,有很多人在我回來時都告訴我:不要只做日本的資訊,現在都是韓流了,為什麼要寫日本。那為什麼各大網媒都在做日本的資訊?《逃避可恥但有用》這支舞,為什麼好像很多人在看?星野源是誰?大抵是以前903《是日本人鄭家輝》講的Luna Sea那種級數的「流行資訊」吧?
所謂KOL Key opinion leader 是什麼,老實說,我不知道。至少我不覺得我可以脫衣服上載一兩張照片就會很多人讚好。我也不會叫人食屎,或叫自己食屎。更不會自稱XXKOL然後廠商給你難喝得要死的薰衣草茶還要讚好,明明自稱文青的人都要舉高雙手脫腋毛。
意見領袖要帶起潮流,首先要問幾件事:你可以令現實世界有改變嗎?改變了你又會高興嗎?而要令現實世界改變,我要又付出什麼代價?所講意見領袖,首先你要有意見。以前我聽903會聽 Fool’s Garden、會聽Suede,因為他們會說那個好聽那個不好聽。那時候903的音樂節目,會有音樂人,唱片公司,DJ的人討論會將流行曲像《城市論壇》一樣,把《一生最愛就是你》和《濃情化不開》拿上檯面討論,誰比較好聽。當然,觀點角度見人見智,但總有點爭執點:「那有一天不想你的chorus那個hookline 是『是你嗎?是愛嗎?是你出於真心日日夜夜彷彿漆黑中說話~』和『情越濃越會化不開』比較……」現在呢?人人都是評論人了。李蕙敏再出來新歌寫得若何?鄧小巧的《強弱》、《煩可寧》、《荒唐》一次比一次來得精彩,為什麼沒有人留意?盧巧音也回來過,《哲學家》夠厲害了吧?可是卻也沒有了《垃圾》那時候的驚為天人。你去Clockenflap了沒?我覺得Chemical Brothers 不會給 Sekai no owari 來得精彩……人人都好像知道很多事情,而人人都好像想以「自己比別人知道得多」為榮。但問題是,知道又如何呢?
再者,以前的 Trendsetter 大抵比我們幸福。他們製造潮流的時候,不會被問及究竟你是黃絲抑或藍絲,你是撐警察還是屌警察的人。政治不動盪,才有閒心閒情。未來五年,我們會安定嗎?香港不安,世界也不特別寧,那要走到那兒去?
回看這些年,我好像被視為 KOL ,也有很多學生問我如何才可以做到 KOL。感覺就好像以前阿 Bu 看著電台的同事,只是回去做兩小時節目之後就可以去玩去滑水一樣愜意。對期望著 KOL 這份工作的人,大概只會覺得我可以坐在淺水灣畔的餐廳,喝著日本茨城縣運來的手工啤酒,邊寫稿子邊抽一抽水就可以有飯吃有日本可去,倒是一件樂事,right?可惜的是,當我嘗試把我的工作簡化傳達,我的學生都不相信。抽水不是很容易嗎?為什麼要想那麼多事情。
對,一次爆發,是意外。我是一次又一次的爆發,連續兩年被視為是「最有傳達力的香港面書專頁」,在我上面的是 100毛,在我下面的是富可敵國也可以殺我於無形的「蘋果日報面書專頁」。他們的資源,絕對是我的一百一千倍。我也只是量力而為的想像,究竟這個遊戲可以玩多久。畢竟我清楚知道,世道變,有些事情不變。酸人的事情不變(很多歌手本來以為自己很捍衛言論自由,到他們知道我在做黃昏節目,一個他們以為是很重要的言論自由橋頭堡的時候,已是我做了兩年的時候。他們如果真的很在乎一個電台的電台節目是不是言論自由的捍衛者,是不是應該在某些主持離開後,天天聽著那些節目然後告訴大家我是不是在維穩?他們沒有。因為他們只知道用新聞去為自己沾光的重要性),變的只是在媒體民主化(democraization of media)之後,逐臭愛醜的中國人基因性,在香港的網路會發揚光大,我們會見到更多不好看的女孩cosplay 露事業線,又或是有更多人在做自稱「社會實驗」的事情去證實香港人愛「睇人仆街」的根性去收割面書的那些engagement數字。KOL,說到底,只是虛渺的代詞。你看看你的面書,那個 KOL 真的對世道有很多意見?
有意見的人,如我,本早被視為瘋子,孤獨而卑微的一直在做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
~~~~~
原文刊於 2016年 《號外》雜誌。大家都在聊報紙,雜誌,閱讀之時,我在podcast 及以前的專欄都說過一丁點這些事。希望大家讀到。
長文?正經的?沒有人看的。都是轉發一條新聞,寫三個字(好似「咁都得?!」),就會有好多反應了。
不 只是 圖書館 花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傍晚煮咖喱~聊聊天|#宅居生活Day39 #帶大家逛我的小花園😋
#咖喱飯 是青蛙哥哥喜歡的料理之一(疫情前他也常提議我們,若是出門上餐廳~能帶他去吃咖喱飯🍛 哈哈
每個下午,我會留一個小時給自己,放個輕鬆的爵士或沙發音樂,搬一張椅子到廚房~看看書,或是走到後陽台,去看看花草~ 修剪枯葉、或觀察它們的變化,長得好的~我就搬去前陽台放,偶爾出門騎車回家,抬頭看一下自己窗戶,還滿賞心悅目的,嘿嘿😁
今天的直播,看到幾則朋友的留言,想到一些有感而發的分享,很自然而然的~
當然,一開始也沒有預想要聊些什麼。
經營粉專的第三年,我也逐漸習慣做著日常,一邊和朋友們侃侃而談了。
拜現代科技所賜,交友圈可以如此自在自適~
當聊到了面對生死,我們總會要親身經歷到「#生命之輕重」一課。這時,我想起了爺爺,還有非親非故卻堅持要為我禱告,祝福我平安快樂的英文老師這一段。
而 #我與黑貓Coffee的壓箱故事,沒想到今天居然能分享到這則~是個會淚中帶笑的溫馨故事。
某些人事物,曾走進我的世界,而當它們離開的時候,我感受到的,不僅只是個過程~更像是個生生不息的迴圈。
#我的天兵故事,也真是天兵~說到興頭上,也沒交代結局(認真發摟故事發展的朋友,還在訊息中問我結局?怎麼還沒講完⋯🤣
自以為考上學測,提早放暑假而忘記去報到的我,最後當然就是被爸媽狠唸了一頓。
暑假也泡湯了~基於學校已宣佈我畢業(畢業證書都拿了。糗!)只好去家附近的圖書館唸書,等該所高中七月獨立招生再考一次!
雖然最後有考上,但是 #莫名其妙同一所學校考兩次,也是難得的一大荒唐妙事啊~哇哈哈哈!
也不是時時都能正能量啦!
只是若能笑看許多事情,大事便化小,小事自然就~~拋到腦後,不值得費心啦!😋
🌱 下回整理植栽厚,我們再繼續聊~
想在家種花種草葉的朋友,我再分享剛入門好種什麼,然後怎麼種嘿! 👋 大家晚安囉 💤❤️
不 只是 圖書館 花園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寵物狂迷│靚太怕30隻鸚鵡學粗口連電視都唔睇 22歲龜癡全屋逾40隻陸龜 小龍蝦狂迷養殖室育200缸螯蝦
"吳太(Teresa Ng)因為看見親友養的鸚鵡很可愛,加上有感養雀可以培養女兒的責任感及為自己退休的生活找點「細藝」,她於約6、7年前開始養鸚鵡,後來更越養越大隻、越養越多。吳太現時飼養大大小小的鸚鵡逾30隻,包括麥耶氏鸚鵡、黃頭亞馬遜鸚鵡、藍頂亞馬遜鸚鵡、白鳳頭鸚鵡、葵花鳳頭鸚鵡、金頭凱克鸚鵡、國王鸚鵡等等,而當中最矜貴的朱冠鸚鵡,更擁有4隻。「因為飼養牠要有很大空間,這個品種在香港真的不是太多人會養,就算飼養也只是一至兩隻。」吳太笑指,近300呎的客廳、後花園及一房間亦已被鸚鵡籠所霸佔。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823/MNNSAE2OPJCVNATJ67OACXEYSI/
「其實龜住的地方真的比我的房間及屋更大。」22歲的Oscar家中飼養大大小小逾21隻陸龜,包括能長至30厘米長的印度星龜、豹紋陸龜、紅腿象龜,及逾60厘米長又名非洲盾臂龜的蘇卡達象龜,甚至有一隻世界第二大陸龜、成體能長達120厘米的亞達伯拉象龜。從約12歲開始飼養第一隻非洲盾臂龜起,Oscar就跟爸爸一起不斷在屋前花園擴建龜舍,現時已經逾700呎。在未來當龜繼續成長,就要再鋪設新草皮,將更多位置撥給龜。「龜都好像家人,最希望是每隻都健康。」Oscar最初開始養陸龜的,當時網上養陸龜的資訊並不多,他就拿着字典上外國網站,學習如何將龜養得健康漂亮。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119/PHOZQTQI6DSZMYGHVQYXWJZX24/
踏入他位於工廈的設計工作室,表面看來平平無奇,但打開暗門內有乾坤。一間房三面牆圍繞着數十個玻璃魚缸,是他用來招呼朋友一同欣賞螯蝦的地方;另一間房響着隆隆水泵聲,整整齊齊架置着一排排高過人的「魚缸牆」,「這裏是我的秘密基地,是我的養殖室,一般不會招待朋友。這裏的設計如圖書館般一層層排列,方便我分開不同的螯蝦品種飼養,這裏有大概200個缸左右。」說是工作室,其實這裏看起來更像水族店。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307/ZWTYGOOEZBF76HVXTK2X7UCILI/
"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寵物 #鸚鵡 #粗口 #陸龜 #小龍蝦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不 只是 圖書館 花園 在 艾蛙媽 VS. 達樂哥Aiwa H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松菸新亮點】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 ,日式澡堂的華麗變身!書本浴場,讀書人的知識樂園
-
#不只是圖書館 #日式澡堂 #書本浴場
-
喜歡閱讀各國書籍的小夥伴們有福了!在「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可以閱讀這些珍貴的書籍,尤其是設計藏書,更是讓人胸膛發熱,彷彿撿到瑰寶一般的驚喜。
-
#泡書區 BOOK BATH
泡書區保留日式澡堂的復古意象,打造了環書圍繞的舒適閱讀區域。在柔和的燈光下,閱讀喜愛的書籍,是一種安定心靈的力量。
-
藏在松菸北側澡堂裡,以書籍、氣味、植物與陽光構築實驗性的書澡堂,延伸戶外花園成為沉澱心靈的文化場所,泡上一場洗滌身心的書澡。100種以上國內外設計雜誌,3萬本平面、工業、建築、服裝、藝術書籍。提供wifi、插座和各種不同形式的閱讀座位,及私心喜愛的陽光和歌單。
-
#澡堂區 BATH HOUSE
另一側的澡堂區留存了日治時期的通風天井、花磚、窗紋及歷史韻味,位居中央的半圓形澡池,在現代空間裡也不顯得突兀!有著讀書人的浪漫和趣味。「不只是圖書館」顛覆常人的想像,是寂寞城市裡的美好陪伴。
-
不只是圖書館Not Just Library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 - 18:00 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松菸口)
入場票價:全票80元、學生票60元、月票500元
-
❤ 艾蛙的社群 / 歡迎追蹤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iwa_hu/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iwa.vs.dollar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AiwaHualwa1919
My Blog:http://alwa1919.pixnet.net/blog
Website:https://www.aiwamkt.com/
❤ 歡迎合作洽詢 ❤
alwa1919@gmail.com
不 只是 圖書館 花園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5月11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yF2vpQUBQVk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上周突然請辭,股價連續兩天下挫,反映市場對李小加離任感到憂慮。雖然要易帥,但港交所在熟悉金融市場的主席查史美倫帶領下,發展方向相信不會大變。問題是港交所進一步搭通內地及國際市場正面對不少樽頸位,中國與西方世界的緊張關係短期雖然有利「中概股」回流香港上市,但同時壓縮港交所走向國際的空間,新領導層在這夾縫中為港交所、同時為香港尋求出路,殊不容易。
李小加對引進同股不同權(WVR)股份上市確有一份堅持,2013至2015年屢屢碰壁之後,仍不放棄,終於在2018年成功爭取,使小米、美團及阿里巴巴先後能來港上市,更為現在美國掛牌的中概股開出一條回歸之路。
蘋果頭條
旺角昨晚再爆警民衝突,各區商場昨午舉行「和你Sing」和「母親節行街」,入夜後抗爭人潮轉至旺角街頭,大批防暴警趕至多次驅散,並以違反限聚令追截及票控多人。衝突至深夜仍未平息,更演化成警員與記者衝突,警員近距離向大批記者狂噴胡椒噴霧,本報一名女攝影記者被警員粗暴箍頸至少20秒,一度休克。踏入凌晨情況仍然混亂,消息指警方在旺角至少拘捕100人。旺角昨晚發生多輪警民衝突,晚上9時許,大批防暴警突衝入花園街追截市民,其間不斷要求記者退後,雙方推撞,警員一度拔出胡椒噴霧指嚇。
東方正論
昨日母親節,不少家庭趁禁聚令放寬到酒樓共享天倫,場面溫馨,而政府的文娛設施亦將逐步解封,當中已有七間公共圖書館於日前局部重開。詎料港府敷衍塞責的官僚作風不改,面對世紀疫症依然掉以輕心,本報記者抽驗多間公共圖書館的圖書,含菌量皆大幅超標,令人咋舌。
儘管康文署規定進入圖書館人士必須戴口罩及量體溫,又聲稱閉館期間有全面消毒,兼在館內提供紫外線除菌機消毒圖書,但公共圖書依然成為細菌溫床。
星島社論
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在方方面面打壓中國,近期就大力推動台灣出席即將舉行的世界衞生組織大會,一方面希望用台灣貶損中國顏面,並為加力製造兩個中國鋪路,另方面亦圖以此鞏固在亞洲圍堵中國陣營,抗疫只是藉口,可謂居心叵測。
由於台灣蔡英文政府一直拒絕承認有關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北京自二○一七年起否決世衞邀請台灣出席世衞大會,令台灣與此無緣。台灣就推動其在國際間僅餘的十多個盟友,每年在世衞提案,要求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衞會議,但都不獲通過。
今年世衞大會在下周一召開,台灣的提案變得更政治化,因為美國公然為台灣站台,要以此進擊北京。
經濟社評
南韓在疫情放緩下放寬防疫措施,卻引起社區爆發,當局隨即下令所有夜店停業,為疫下急於重開經濟的國家和地區起了示範作用,防疫措施可放可收。港府應盡快制定疫下復業停業指引,讓企業知所適從,時刻做好防疫工作。
南韓昨天有34宗新增確診,是1個月來新高,當中26宗屬本地個案,與首爾梨泰院酒吧感染群組有關,令感染人數增至54人,並且擴散至全國多個城市,迫使當局宣布所有夜店和酒吧停業。
南韓上周三放寬社交隔離措施,希望加快經濟和社會復常。南韓是疫下少有沒採封城措施而能讓疫情受控的國家,歐美不少國家都參考其抗疫經驗,南韓甫放寬措施便爆發第二輪疫情,為疫情稍為回落已急於放寬的國家敲響警號,過早放鬆社交接觸限制可能招致疫情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