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與佳龍一起預約一場文化表演
疫情影響我們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各行各業都面臨到經營的危機。對於民眾而言,健康的衝擊是第一,經濟民生衝擊第二,而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接下來可能是對台灣文化事業的嚴重衝擊,也可能是難以修復的傷害。因此,我們必須以行動來支持文化界。
蔣渭水先生在台灣文化協會第一期會報,發表著名的〈臨床講義──對名叫台灣的患者的診斷〉,渭水先生的診斷書裡是這麼寫的:
診斷: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原因:智識營養不良。
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以助長台灣文化為目的」成立,是保存與發展台灣文化的重要起點。今年是2021年,剛好是協會成立100周年的紀念。百年療程,縱使刻苦,但民主化的成功,已為台灣文化犁出一片生長的泥土,我們當更細心灌溉。
100年來,從文化低能兒,到文化生根,我們終於辛辛苦苦發展出不同的文化事業,成為人們可以全心投入的職業工作。從人文出版、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影視產業,流行音樂等。這其中有許多不計報酬的人,懷抱使命感與熱情持續耕耘,才能有一點點的成績,甚至登上世界舞台。如今,我們何忍因為疫情的衝擊,重創這些人才的基本生計。
我想強調的是,有別於其他產業,文化領域的人才是獨特的,是必須花費更多時間淬鍊而生,若因為疫情的衝擊,導致解散、轉行,必將是國家文化重大損傷。
渭水先生的診斷,至今仍是一個帶黑色幽默的提醒。我們不斷累積而成的文化底蘊,其實是世代台灣人生長的養分,也是我們抵抗外來侵略的疫苗與抗體。
有感於此,我想邀請各界發起預約一場文化表演、或是文化消費的活動,用我們的力量支撐台灣的文化力。我與光合基金會將發起挺文化界的行動,邀請四方有力的夥伴,共同支撐台灣文化產業,讓我們預約一場明天的表演,留住台灣文化人才。
光合基金會
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灣開學了!——趣談臺灣日治時代的新式教育〉之五:結語
之一 現代教育序幕
https://reurl.cc/QdD6o9
之二 初等教育
https://reurl.cc/vDXgxo
之三 私塾教育
https://reurl.cc/0onxeb
之四 高等教育
https://reurl.cc/1xzpjp
高校生就已經潮到出水,上臺大還不跩到翻天了?不過臺大並不是打一開始就是天之驕子,事實上在籌備設立之初,還曾被許多人批評。這批評者不是別人,居然還是大名鼎鼎的社會運動者蔣渭水。
設立大學這種有助於提昇知識的政策,為什麼要反對呢?在此又可以窺見臺灣總督府看似好意,其實是提拔日本人的手段。蔣渭水發文反對設立帝國大學那時,是1924年。彼時臺灣人的中學校並不普及,臺灣人總不可能讀完公學校突然跳級去讀大學;也就是說總督府蓋了一所大學在你前面,卻遲遲不把通往大學的路鋪好。有膝蓋可供思考的朋友都想得到,屆時大學裡只會是滿滿的日本人;那還不如把蓋大學的錢拿來加強初等教育,讓全臺灣的民智一起Level Up啊!在大家的看衰之下,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後,果不其然招生狀況頗差,有時還得第二次招生,因為臺北高校的畢業生既然可以去日本讀大學,他何必留在臺灣當新設校的白老鼠。——由於臺灣的中等、高等教育遲遲不普及,造成臺灣人大量渡海留學。剛開始每年留學人數不多,不過到一個臨界點之後,沒留學過的人多少羨慕「別人都當留學生喝過洋水,我只有當胎兒的時候喝過羊水」,離臺求學者大增,當時去日本留學的人最多,因其語言、交通最便利;也有留學中國、歐美國家者。
臺北帝大開始招生,一如預料的,臺灣人比例極少;且入學人數少到與教職員人數幾乎達到一比一,等於每個學生平均噴掉學校兩萬圓教育經費——那個時候,二十圓就可以讓一個家庭過一個月——對政府而言,真的是CP值超低的的政策。
正因如此,社會運動家才致力於社會教育,自己的民眾自己教。蔣渭水的著名的〈臨床講義〉就直言臺灣這個病人,「如果我沒有看錯,閣下應該是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所以必須大量受教育、讀書報。蔡培火則在民間推廣臺語拼音,能聽講即能讀寫,希望減少文盲人數。林獻堂主導霧峰一新會,在自家豪宅舉辦各種講座,更培養許多女性講師,成為臺灣早期提昇女權的先聲。
歷史就是這麼複雜:在那個當下,人們無法確知這個事件是好還是壞。日本實施差別教育,優待日本學生是事實;但是你說這是種族歧視吧,整體教育政策又提昇了臺灣人民的識字率,跟清朝相比自然不在話下,日治末期臺灣學童就學率超過百分之70,在整個東亞只遜於日本本土,大大提昇臺灣社會的文明水準。臺北帝國大學初設時日臺人數比例懸殊,非為臺人而設固不待言,但培養出來研究熱帶疾病、農業改良的人才,卻帶給臺灣巨大的貢獻;更何況延續至今的臺大,更是臺灣唯一能擠進世界百大的學校。臺灣青年經由新式教育開了文明的眼界,深知總督府政策的不平等,反過來藉著在日本學到的智識啟迪臺灣民眾,總督府帶來的「文明」成為臺灣人與之對抗的武器……歷史如同太多是非善惡糾纏在一起的藤蔓,我們需要觀察並且諒解,而並非一刀斬斷自己的根脈。
日治時期的教育政策,仍是為「殖民」而服務。但是臺灣人接受新式教育之後,有了共通的語言和校園經驗,消弭了原本閩、客、原住民過去的隔閡;從臺灣各地共聚一堂的學生,有機會經由修學旅行遊臺灣、透過讀書考試認識本土(當年會考「臺灣北部與南部的農產品有何不同」這種接地氣的題目),其實正是「臺灣意識」無形中的萌芽。可以說,雖然總督府試圖將臺灣人經由教育形塑成日本人,但反而促成「臺灣人」觀念的誕生;而當時新創的教育軟硬體設備,也為臺灣的現代啟蒙、文明開化,打下了穩固根基。
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在 黃瑋傑 Huang Wei Ji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將近一百年前,曾有一位醫生在診斷病歷上寫著:
患者:臺灣…
現症:…道德頹廢,人心澆漓,…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四肢倦怠,了無生氣
診斷: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原因:知識的營養不良
處方:教育…教育…
大正十年十一月三十日(1921.11.30)
主治醫師:蔣渭水
蔣渭水,生於日本統治時代,生命中歷經多次啟蒙、思索與轉變,在威權當局壓迫的歷史背景下,先後成立「台灣文化協會」與籌組台灣史上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從促進民眾的文化喚醒自覺為始,進而為農工等勞動者發聲奔走,一生受到拘捕囚禁十餘次,始終未改變其行動與努力,期望台灣人全體在政治、經濟與社會上獲得解放。
想由此延伸簡單說幾件事:
1.歷史上所有人民各項權利從來都是靠奮力爭取而來,若是我們能享用人民福利權利的果實,必定曾有人用血與汗灌溉抗爭犧牲而來,食果子拜樹頭,永遠不能忘記這個事實。
2.別讓「民主」淪為表淺廉價及符號式萬靈丹,誤以為兩年或四年才進行一次的選舉投票便是行使全部的「人民權利」,別忘擁有「權利」也相對有必要的「義務」,就是對於支持與不支持的人物都持續觀察、關注、監督、反思批判、發聲表態甚至行動,這一切的加總才是對於人民權利完整的行使,也是促使社會邁向更深化民主、更優質政治人物的義務執行。
3.尊重與珍惜自己的投票權利及義務,要知道,在世界各地有多少人們正渴求著這薄薄一張紙而不可得。
4.蔣渭水被譽為一生具有「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當中沒有猶疑、觀望、騎牆,在後世的各種名稱挪用中,希望人們仍能記得此人與此黨的原貌及精神而不被模糊。
5.(時值日本高壓統治而中國辛亥革命成功之歷史背景)「蔣渭水一生都在追求抗日,希望和國民黨協力推動中國革命運動,但諷刺的是,蔣渭水昔日民眾黨或抗日陣營的同志,甚至他自己的家人,多數在戰後遭國民黨政府殺害或迫害」(引自維基百科)
#選前不寫點什麼似乎有愧於民主制度下之公民角色
#理念不同很正常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成長經驗與養成
#希望大家一起理性討論產生更多元的激盪與思考
#社會要前進需要不同意見相互磨合而非隔絕撕裂
#生活即政治政治即生活
#觀察看看會不會掉粉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