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維珍銀河開太空旅遊新時代 是福還是禍?
文章日期:2021年7月16日
【明報專訊】恭喜維珍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也預祝7月18日他的71歲生日快樂)創下太空旅遊壯舉,7月11日,乘坐他自己旗下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團結號(VSS Unity)飛船,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富豪(billionaire)!另一有太空夢的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去了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為布蘭森打氣兼送行;連輸了牙骱戰的另一富豪貝索斯(Jeff Bezos)也有發賀電,但他應該輸得有點不服氣;他也打算在7月20日,乘坐他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火箭升空,只差9日,更氣憤的是他必認為布蘭森未有真正進入太空。國際標準以100公里高空的卡門線(Karman Line)為界(貝索斯計劃升穿),但美國標準只是50英里,約80公里高度,今次布蘭森的團結號,最高點只飛至約85公里,所以美國認可他已到過太空,但不符合國際標準(其實也不奇怪,美國在任何事情上,都慣性採取雙標)!
隨着布蘭森今次的成功,正式打開太空旅遊(space tourism)的第一頁。整個旅程只1小時多,直上直落,未進入環繞地球軌道,無重狀態只歷時數分鐘,整個經驗其實較近似主題樂園的過山車!無論如何,布蘭森已號稱圓了人生之太空夢。况且這種極短的「差不多」太空旅程,最適合普羅大眾,毋須太多特殊訓練。乘客承受最大的壓力只約3g,比戰鬥機師高速轉向時承受的9g低很多,所以不需穿抗重力服(Anti-g suit)。
富豪太空遊具帶頭作用 碳排放量恐大增
維珍銀河收取的價錢也非常合理,只約25萬美元,全球能負擔此費用的人數以千萬計。布蘭森升空前,已收到約600名客人訂位,相信今次的成功後,必定客似雲來。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只會活一次)心理驅使下,連我都有點心動!相對下,藍色起源的收費就昂貴很多,拍賣出一個將跟貝索斯同行的乘客座位,價錢竟高達2800萬美元!是否因為包含一個世界首富當伴遊溢價?
有分析師估計,現在太空旅遊業的價值已約2500億美元,未來將高速增長,到2030年,將升至8000億美元。除現階段這類無聊的「Space trip to nowhere」外,SpaceX和維珍銀河等,都有計劃發展較具實際運輸用途的次軌道太空飛行(Sub-orbital Spaceflights),如成功,北京飛紐約只需兩小時(大家請記住,即是說,比洲際導彈需時更短,因不需減速降落)!
太空旅遊當然吸引,但對地球有何影響?是否值得呢?布蘭森、貝索斯和尤其馬斯克,都自稱綠色戰士,支持環保和致力阻止氣候變化。但自從早前馬斯克大搞Bitcoin和Dogecoin等超秏能加密貨幣一役後,大家已知道他有點虛偽,經常自相矛盾和採取雙標。布蘭森自辯稱,他今次太空之旅的碳排放量,只約等如普通民航機來回倫敦及紐約,聽起來不算嚴重。但團結號今次航程200公里不到,倫敦及紐約來回距離約1萬公里,再者團結號只載6人,一般民航機載客近300人。有人計算過,團結號每乘客每英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kg,對比民航機,平均每位商務艙客人每英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0.2kg,差距60倍以上!另外,大家要知道,普通飛行已非常不環保,每位乘客來回倫敦及紐約一次的碳排放量,已約等如人均開私家車1年!3名富豪上太空數次,對氣候變化影響當然不大,但有不良帶頭作用。如太空旅遊變得普及化,影響就將大很多!
題外話,最近看到一些有關郵輪污染空氣的驚人數據。原來一艘中型郵輪的懸浮粒子(particulate matter, PM)排放量,已等如100萬輛汽車!有個2019年歐洲研究報告顯示,只是一家嘉年華郵輪公司的47艘郵輪,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的排放量,已是2.6億輛歐洲汽車總排放量的10倍!簡直難以置信!原來即使最優質的郵輪燃料,含硫磺量也比歐盟汽車燃油標準高100倍。所以有人形容郵輪為利用最骯髒燃料推動的海上城市。除此之外,郵輪亦已儼然成為傳播各種病毒,包括新冠病毒(COVID)和諾如病毒(Norovirus)等的最佳實驗室。但近日見到有郵輪公司以抽獎遊戲,鼓勵市民接種疫苗,我建議大家參加其他較環保的抽獎遊戲,如商場消費券。其實近日已有人開始呼籲立法禁止郵輪旅遊。
火箭燃料噴出廢氣 臭氧層傷害難補救
言歸正傳,太空旅遊除對全球暖化有影響外,若火箭燃料包含端羥基聚丁二烯(Hydroxyl-terminated polybutadiene,HTPB)和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更可對臭氧層(Ozone layer)造成難以補救傷害。藍色起源自稱對比維珍銀河的另一優勢正是火箭燃料,他們用氫氣,噴出廢氣只是水蒸氣,而維珍銀河使用化石燃料對臭氧層傷害高百倍!但亦有人指出,製造氫氣的過程中,通常亦會製造大量碳排放。
若然太空旅遊只是一種沒有實際用途的奢侈品,反而對氣候變化有害,那麼為科學而進行太空探索又值得嗎?我非常支持太空探索,像我經常說,如美中能合作尋找ET,若找到,人類肯定較團結。但不幸,美國不止無意跟中國合作,特朗普在數年前竟成立了全新的太空軍(Space Force)部隊,極可能是違反國際禁止太空軍事化條約的!
另外,即使要探索太空,技術層面上,人類航天員可說是多餘的,大大增加成本,甚至阻手阻腳。維持生命的系統非常昂貴和複雜,需要氧氣、食物和洗手間等,更麻煩的是太空人需要返回地球,對太空旅程的時間和距離都有極大掣肘(人類駕駛戰鬥機也面對同樣問題)。無人太空探測器(space probe)簡單和成本低很多,更可一去不返,探索太陽系以外的銀河系,科學價值高很多。數十年前,美國的穿梭機,雖曾風摩全球一段時間(周星馳都是靠它走紅!),但最後的結論是浪費了大量資源和好幾條人命,反而剝削了其他更有科學價值的無人太空探測計劃。諾貝爾得獎物理學家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甚至認為這是美國停止在得州興建超導超大型加速器(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SSC)的主因之一,亦自此把實驗物理學的領導地位,拱手相讓給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
探索火星 為人類延續買保險
我唯一稍為支持的是人類探索火星,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原始探險和征服宇宙欲望,真正出發點是為人類延續買個保險。如人類逆轉不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大量動植物絕種,和不斷出現各種新型病毒,威脅人類生存,或更簡單,美國繼續盲目攻擊和抹黑中國,最終發生大規模核戰,地球受到嚴重輻射污染,到最後可能真的只可寄望移民火星。
這計劃的成功機會極微,科學和技術挑戰實在很多。去火星的距離比月球遠得多,旅程最少半年以上,途中很大機會遇上閃焰(solar flares),如太激烈,可能輻射屏蔽(radiation shielding)也沒用,足以殺死航天員。即使成功抵達火星,回程問題更大,因為雖然火星比地球小,但地心吸力為地球的38%,所以要頗大火箭動力才能脫離火星的地心吸力。最可行的計劃是另外發射火箭,把一大堆製造燃料的機器預送到火星,希望能夠利用在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和水,提煉成為甲烷(methane)作火箭燃料,推動太空船回航之甪!佩服此計劃的想像力,但成功機會有多少?
若想長期留在火星殖民,如何火星地球化(Terraform Mars),是個更大雖題。火星大氣層稀薄,亦缺乏氧氣,表面溫度亦太低,有人科幻式建議利用太陽能(或核彈),把火星的極地冰蓋(polar ice cap)融化,製造大量二氧化碳,或更誇張地找方法把火星其中一個月亮推向火星,利用此撞擊製造大量二氧化碳!這些都是天方夜譚吧!
發達國家 應訂更進取負碳排放目標
即使能做到,需時最少數百甚至數千年。但美國似乎冥頑不靈,仍不斷把世界推向第三次世界大戰邊緣,亦有可能美國對氣候變化不負責任,甚至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其實對發達國家而言,2050年碳中和目標是不足夠的,因為發展中國家缺乏能力支付各種技術的「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亦不應不公道地阻止他們遲起步的發展,所以發達國家應訂下更進取的負碳排放目標。面對這些巨大威脅,人類在地球上,還有多少時間呢?誰也不知道……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6376778390&issue=20210716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是海內外知名的中國汞都,長期以來是全國生產水銀與硃砂最多的地區。這裏有二千多年的硃砂開採歷史,在秦漢時期就有人在這裏開採丹砂,規模宏大、景象壯觀的古代採礦遺址,當是世界礦業史上的曠古奇觀。這裏產的硃砂以質好量大而出名,品質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2001年5月,礦井被政策性關閉,隨後...
「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慶祝活動Celebration of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 Taiwan - Facebook 的評價
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若清邁不依賴觀光業,那應該依靠什麼?
“ถ้าเชียงใหม่ไม่พึ่งการท่องเที่ยว แล้วควรพึ่งอะไร”
今年 4 月初,泰國第三波疫情爆發,不到三天,清邁確診數從個位數飆至三位數。看著新聞報導,去年同期的景象又回來了。再一次,關閉所有公共場所、餐飲、娛樂場所。直到 6 月初疫情趨緩,清邁傳染病防治中心(คณะกรรมการโรคติดต่อจังหวัดเชียงใหม่)公告,將放寬部分營業場所禁令,包括開放讓顧客進餐廳飲食但禁止販售酒精類飲品(6 月 25 日才放行賣酒),百貨商場開放入場但禁止任何群聚活動,便利商店、夜市恢復往常營業時間,但娛樂場所仍未能放行(僅電影院於 6 月中開放服務) 。
同樣在 6 月初,泰國國會通過泰國觀光部以普吉島為示範區域的「Snadbox 沙盒」計畫提案(原以芭達雅為首發),並定在 7 月 1 日起實行,若執行得當,將接續開放 10 處熱門觀光區域,其中包括清邁。
沙盒計畫接待的旅客必須在旅行前至少 14 天完成疫苗接種,並於入境前在中低感染風險的國家停留 21 天以上,入境後需依照泰國政府規定進行篩檢。計畫通過後普吉島居民約有 4 成已施打疫苗,近日亦有報導說是已有過半居民完成疫苗接種。相關的入境規定可參考「 來趣 .THAI北 ไปเที่ยวไทย 」於日前(6/25)發佈的訊息。
計畫命名為沙盒(Sandbox),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是一種安全機制,為執行中的程式提供的隔離環境。通常是作為一些來源不可信、具破壞力或無法判定程式意圖的程式提供實驗之用」。在普吉島的計畫是讓旅客停留島上 14 天後,方能轉往泰國其他地點觀光,在島上似乎沒有旅遊路線的限制。但在清邁,沙盒計畫初期並不能真的到處趴趴走,一如其名。
預計在 8 月跟進的清邁,將專案主題定為「Charming Chinag Mai Sandbox」,第一階段先開放清邁市(อ. เมือง)、湄林(อ. แม่ริม)、湄登(อ. แม่แตง)、龜山(อ. ดอยเต่า)等地,分為國內旅客與國際旅客兩部分,後者將限制旅遊路線(Sealed Route*),旅行期間同樣需按照規定在第 7 天進行篩檢,檢測結果為陰性,就能轉往其他地區觀光。住宿規定要入住已有 SHA *標章的旅館。若進行順利,預期將在 2021 年 10 月 15 日開放全清邁府 25 區。
要求入境旅客要完成疫苗接種,接待方亦同。官方表示,在清邁即將開放的 4 個區域,預計 6 月中旬至 7 月中要完成當地居民以及第一線接觸旅客的業者們,疫苗接種率七成。此外,清邁國際機場也在日前透過媒體表示,機場人員的疫苗接種率已達七成。
疫情蔓延一年半,不只是觀光業、餐飲服務業,人們的生活也隨著一波波確診高峰上上下下,城市開開封封,像身處奇異博士的時間迴圈來回反覆。沙盒計畫是給泰國政府對於泰國公共衛生與經濟復甦之間是否能取得平衡的測試,但對受到重挫的觀光業來說,浮木來了就要抓牢。
泰北旅館同業公會副會長暨東他挽飯店(Duangtawan Hotel)飯店經理 คุณวารุณี คำเมรุ 在 6 月中受訪時表示,為讓旅客更安心前往觀光,清邁的飯店服務人員已有 980 位接種第一期疫苗,公會也著手行銷推廣,初期目標先以泰北地區為主,接續是其他已接種疫苗的本國旅客及外籍觀光客。同時持續觀察普吉島的發展,並於評估修正後移植到清邁執行,加上提高疫苗接種率,期望地方觀光產業能從此邁向復甦之路。
至於一般民眾,擔心開放後第四波疫情隨之而來的大有人在,畢竟截至 6 月 25 日,泰國全國的新增確診數仍在 4 位數,3,644 人。6 月 27 日公告自 28 日起,大曼谷地區再次封城。
回到清邁。
清邁目前總人口數約 170 萬人,根據媒體報導,2019 年地方產業收益(Gross Provincial Product : GPP)約 2 千 3 百 億,其中觀光收益就佔了 1 千億。疫情前,旅客人數每年約 1 千萬,國內外的旅客人數大概是 6 成國內、4 成外國旅客。
2020 年受到疫情影響,觀光收入減少約 57%,從機場航廈入境大概 6 百多萬人次,2019 年是 1 千 7 百萬人次。若以疫情剛爆發的 2020 年 1 ~ 2 月來比較 2019 年同期,遊客數與相關收益都減少兩成,之後更是往不見底的低谷。
從這些數字不難想見承平時期的尼曼明路、塔佩門、酒吧街等觀光區域,所受到的衝擊。有的是店面轉租、暫時結束營業不知何時再見的店家,許多從業人員被迫轉業另覓生路。在重挫下產生的問題是:「清邁是否真的要依賴觀光業?」
經常針對清邁都市規劃議題倡議的社團「เชียงใหม่ ฉันจะดูแลเธอ Chiang Mai we care」就在該官方臉書上發佈了一篇,「若清邁不依賴觀光業,那應該依靠什麼?ถ้าเชียงใหม่ไม่พึ่งการท่องเที่ยว แล้วควรพึ่งอะไร」,試圖從清邁的其他經濟收入與優勢,提問是否還有其他發展選擇,好讓清邁逐漸減少對觀光收入的過度依賴,未來經濟能平穩發展而不過於傾向單一產業,為往後可能的危機衝擊做準備。
文中以農業、文創設計、醫療、教育與科技等五項目前清邁已有的優勢來說明,大致如下:
1、永續農業、有機農業等連結農業轉型並創造高經濟價值
農業是清邁第二大經濟收入來源,氣候、土壤、水資源等都適合農作,即便是在市區都有許多永續、有機農場,甚至外送到外府販售。若能在相關知識或申請文件上給予更多協助,或許有機會將在地農場推往國際,甚至延伸至農業研究等。
2、設計師與地方的文創商機
清邁的 TCDC 規模足夠提供相關設計知識給專業人員、學生或有興趣的人一個資源/支援平台。若能由設計師的文創商品帶動地方共同參與,可望為地方開源並增加工作機會。文中以「PLAYWORK」品牌為例,由設計師設計樣式、圖案,在將其轉化成各項商品,交由清邁 Sansai 區的居民製作執行。這部分在泰北亦有其他品牌進行中。
3、醫療服務
清邁擁有泰北最完善的醫療設備,包括各級醫療院所、療養院以及專業的醫療人員,且清邁往返國際及國內航班算是便利,加上原本休閒條件佳,頂級飯店度假村可提供術後療養,無論是國人或外籍人士來說,清邁應該都是不錯的選項。如將這些條件做有效串連、系統化,應可為清邁帶來醫療服務相關的收入。畢竟醫療服務與旅遊的配套在泰國行之有年,相關照護系統或單位可以支援。
4、軟體與科技發展
根據數位遊牧網站 nomadlist.com 的調查統計,從環境、消費、生活品質、網路速度、友善包容度等條件評估,清邁在 2019 年獲選全球最適宜數位遊牧工作者的城市的第二名。在 2016 年至 2019 年間,以數位遊牧工作者身分停留清邁的人數,最高曾來到每月萬人。
從旁觀察這幾年相繼設立的公共工作空間,確實從單純硬體和辦公環境提供,增加更多研討與和國際數位遊牧社群的互動暨顧問服務。該文也提及地方教育培育出不少科技相關的人才,但終究因為就業選擇少,完成學業後多移往曼谷或新加坡而非本地。是否能協助推廣讓更多科技或軟體開發公司或團隊在清邁成立,進而在這方面增加更多商業價值。
5、教育
清邁一直以來都是泰北教育中心,各大專院校的資源相對完整,原本就是周邊外府學子選擇就學的地點。近幾年有多所大學提供國際課程,而在市區或郊區的國際學校因為學費相對親民,環境亦舒適,已吸引不少外籍人士無論是因公移居泰國或刻意將孩子送來就讀,如果有機會將部分教育系統好好經營,像短期進修、職技或專業進修、調整課程等,無論是教育英才或是增加相關收入。
文末指出,上述的規劃與政策推動、要怎麼建立更多元的商業模式且有系統的發展,得靠政府與私人企業相互支援,幫助清邁走出新方向。
坐畫藍圖不難、起走新路不易,但此路暫時不通時,要停下等待還是另覓更多可能呢?
【註】
1、限制旅遊路線(Sealed Route),將搭配自然、文化、文創設計等不同面相的景點安排。據媒體報導,行程是入境後向地方旅行社購買。
2、SHA 或 SHA PLUS,泰國觀光局與公共衛生部共同頒給的泰國健康與安全認證(Amazing Thailand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同場加映】
1、關於泰國疫苗相關新聞,請至
泰譯聞 นักแปล กระแสไทย-ไต้หวัน
敏迪選讀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621-2/
Today看世界(6/17)https://youtu.be/QEFHIxRQJHE
泰國疫苗的水之深,請勿亂踏以免掉進名為謙卑的洞裡/泰太有事嗎?https://vocus.cc/taitaiwhat/60d17327fd897800010034cb
2、清邁數位遊牧工作文,請至「關鍵評論網」
「新冠肺炎對清邁數位遊牧者的影響:簽證是最大麻煩,遠距工作趨勢卻可能帶來正面效應」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769
【參考資料】
เชียงใหม่ ฉันจะดูแลเธอ Chiang Mai We Care
https://chiangmaiwecare.com/chiang-mai-business
Money and Banking Thailand
https://www.moneyandbanking.co.th/article/news/travel-sand-box-high-season-170664
รีวิวเชียงใหม่ Review Chiang Mai
https://lihi1.com/VnIJ9
Bangkok Post
https://lihi1.com/lopgy
Chiangmai One
https://lihi1.com/C1wdv
bangkokbiznews.com
https://lihi1.com/ZFFew
科技新報
https://technews.tw/2021/06/16/phuket-travel-experiment-on-the-road/
#在IG看到清邁新咖啡館一直開覺得平行時空
#不急 #為了明年的春節寒假請待在家
#此為民間提問不是政府要做 #他山之石要借對 #借鏡也要擦乾淨再照
*圖片攝於 2020.6,清邁古城 ตลาดสมเพชร 後方巷內。
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去年(2020)台灣面臨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一年,今年(2021)台中、苗栗地區也面因為缺水,各地面臨停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問題,又再度引起討論[1]。
氣候變遷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許多方面的影響,比如高溫引起的熱壓力[2]與高溫事件,可能使心臟、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道相關疾病惡化,提升這些疾病的致死率。另一方面,高溫有利接近地面的臭氧形成,而這些臭氧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例如可能導致肺功能下降。
水災或暴風雨等極端氣候現象更頻繁出現時,也會對人體健康帶來更多隱憂,比如人可能因此受傷,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等。此外,原本已經受到汙染的水域,可能因為強降雨和水災而提升傳染病爆發的風險。
在德國,氣候變遷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花粉季時間延長,使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而且這樣的氣候條件更有利引起過敏植物的生長與繁衍,如豬草(Ambrosi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3]。
■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
談氣候變遷最大的困難,就是很難讓人感同身受,居住在台灣的民眾,或許很難感覺到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也只有缺水、下冰雹的時候才會重新被提起。
詩人顏嘉琪創作的詩作〈極地〉,字字句句都提醒了我們,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只是變熱,跟著詩句將畫面拉到遙遠的極區,以一般人多多少少都在新聞照片看過的冰層融化、極地生物困境,作為整首詩的主題;詩名雖然叫極地,但詩中描述的事件,卻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困境。
■〈極地〉
一切早有了變化
冰在水裡延遲著
季節的鋒芒
有些更敏感的沼澤
被鹿群溫暖的腳趾
穿成雪靴
溪流嚮往的
不再是湖泊
湖床抬起許多
未曾捕獲的魚骨
滿天鹽層像灼熱的星
裂開了
冰的背脊
凍土層還給水
遷徙的自由
記憶沿著鹿角
岔出新的死亡
醒來是島
屍體在夢裡著火
土壤裡孕育的病菌
解散了十萬頭馴鹿
和守候雪崩的西伯利亞牧人
狗兒趴上牠最愛的雪橇
他們埋的很淺
世界是一頂帳棚
掛在門邊[1]
■什麼是氣候變遷?
牛津辭典2019年選出的年度關鍵字,由「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拔得頭籌,成為使用度最高的字辭,不僅顯示大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識提升,更代表氣候危機正在全球發生。究竟氣候變遷是什麼?它是怎麼造成的?對你我生活又帶來哪些影響?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是都市傳說嗎?也許大部分的人都聽過,卻不見得知道它正在發生。這個在聯合國會議的決策中時常被提起的關鍵字,我們真的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4]
▶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的顯著改變或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10年或更長)的氣候改變。氣候變遷的原因可能是地球的自然過程、外部力量,或者人為對大氣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續性改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中「氣候變遷」的定義
「氣候變遷」指「在一段可比較的時距內,所觀測的自然氣候變化以外的氣候特徵,且直接或間接歸因於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大氣成分改變,而引起之氣候變化」。
▶在此所指氣候變遷專指受人類活動影響的部分,與受自然因素影響的氣候變遷作出了明確的區分[5]。
許多人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是從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得知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現象,指的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如乾旱、暴雨、熱浪等[4]。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
NASA定義,全球暖化是過去一個世紀地表平均氣溫異常迅速增加的現象;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 2018年出版的1.5℃特別報告中解釋,由大氣觀測資料可知,全球暖化指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在30年期間快速增加。
總體而言,全球暖化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長期發熱,通常被測量為地球表面氣溫的平均增加。根據IPCC於2013年發布的第5次評估報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指出,自1880到2012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85℃,且正以數十年到數千年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此全球暖化的現象極有可能(超過95%的可能性)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燒)增加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導致的。而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指出臺灣全年氣溫在1900-2012年上升約1.3℃,且近50年、近1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
■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
發生氣候變遷的因素有很多,IPCC指出自工業革命起,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不斷上升,當前已達到最高水平,主要是因經濟和人口增長所造成。
值得注意的是,1750年至2011年間約一半的人為CO2排放是在最後40年間產生,造成大氣二氧化碳(CO2)、甲烷(CH₄)和氧化亞氮(N₂O)的濃度增加到過去80萬年以來最高點。CO2排放約40%留存在大氣中;剩餘的CO2從大氣中移除,儲存在陸地(植物和土壤)和海洋中。海洋大約吸收約30%的人為排放CO2,和水反應產生碳酸導致海洋酸化。整個氣候系統受到各種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影響,都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5]。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地球暖化與極端天氣事件(extreme weather events)例如:風暴、洪水、乾旱、熱浪)逐年增加增強,已嚴重侵害人類生存,乾淨的空氣與水、充足的食物、安穩住所與免於疾病危害等健康生存的條件,都面臨威脅。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將「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訂為該年度世界健康日的主題,希望世界各國能重視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且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
根據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 2007年的評估報告,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將導致:
(1)部分地區水資源減少及乾旱增加
(2)物種滅絕或遷移
(3)部分地區農作物會減產,而魚類的分佈與產量也會改變
(4)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造成人類飲水、食物取得困難,生態失衡
(5)氣候變化對於工業、居住環境與社會將造成負面影響
(6)更將損及幾百萬人的身體健康
以下針對上述評估報告中提到的人體健康影響議題,進一步彙整出可能造成的重大危機:
(1)糧食不足
(2)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將導致更多人因為熱浪、洪水、風暴、火災和乾旱而生病、受傷或死亡
(3)水資源不足以及暴雨會導致衛生環境不佳
(4)熱浪將導致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的增加、氣喘等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
(5)氣溫與降雨型態的改變會導致媒介動物之地理分佈的改變,造成瘧疾、登革熱、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萊姆病(Lyme disease)、蜱媒腦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等傳染病之散播。
▶提到這,相信你我都已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確實與傳染病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
研究學者在2008年回顧「氣候變遷與傳染病」對北美洲可能的影響時,曾提到4類傳染病:
1. 「人畜共同傳染病與蟲媒傳染病(Zoonotic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病原會因為氣溫升高,而縮短在媒介昆蟲體內的發育時間,增加能夠感染人體的期間;而氣候改變會改變媒介昆蟲與動物宿主的地理分佈與族群數目。
▶例如:萊姆病、登革熱、瘧疾、狂犬病、西尼羅病毒出血熱(West Nile Fever)、屈公病(Chikungunya)、兔熱病(Tularemia)等。
2. 「水媒與食媒疾病(Water- and food-borne diseases)」
某些病原菌在溫度較高時其存活與繁殖較好,而暴雨及洪水將增加病原進入水源的機會。
▶例如: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v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沙門氏菌(Salmonella)、志賀氏菌(Shigella)、弧菌(Vibrio)、退伍軍人菌(Legionella)、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腸梨型蟲(Giardia)、隱胞子蟲(Cryptosporidium)。
3. 「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Communicable respiratory diseases) 」
冬季氣溫上升可能會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但是氣候改變造成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升高會對呼吸道黏膜造成傷害,進而增加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例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4. 「侵襲性黴菌疾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
生態和氣象變化會改變當地的土壤生態、水文與氣候,造成侵襲性黴菌持續存在於環境中,並且釋放出孢子。
▶例如: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 [6]。
■氣候變遷與人類身體健康
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向各國政府提出警告,若不減少排放量,氣候暖化可能透過4種方式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蚊蟲傳播」
氣溫升高提供蚊蟲繁衍的溫床,例如攜帶登革熱的蚊蟲更為普遍,且蚊蟲分布的活動空間比過去還廣[7]。
▶極端氣候將導致「細菌透過水源傳播」
據喬治梅森大學的氣候中心主任莫娜所說,氣候異常易產生短期降雨量暴增,進而引發洪水氾濫,雨水與污水混合,將導致食源性疾病傳播到食物生長地方。
▶「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
根據《BMJ護理雜誌》報導[8],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但仍需要精確的實驗證明,專家目前推測與棕色脂肪組織有關。棕色脂肪組織在較冷天氣時會燃燒脂肪並產生熱量,反之,氣溫升高會降低這些組織的活性,可能刺激胰島素分泌異常與糖尿病。
▶「呼吸疾病」
最後一點是最直觀的呼吸問題,溫室氣體與化石燃料污染物會在大氣中,產生固體顆粒與液體的混合物,可能侵入肺部與血液中。據《柳葉刀》報導[9],這些粒狀混合物恐降低肺功能及增加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的風險,該報導統計,全球每年有800萬人死於空污[10]。
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兩者間的關係是多樣、複雜且重要的,極端的天氣更會影響人的健康、安全及存活。許多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消化道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傳染性疾病、熱相關疾病、意外災害及癌症等都與天氣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在天氣變化時應提高警覺,隨時掌握天氣動態,留意身體的情況,當氣溫特別熱或特別冷時應小心有無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或熱疾病的相關症狀,及早發現不適症狀並及時就醫治療。
而預防勝於治療,臨床醫療人員應了解氣候變遷對於人的影響,具備天氣變化可能造成相關疾病的知識,知道不論氣溫過高或過低時都會增加死亡率,寒冷效應持續時間比熱效應長,並能夠提供病患諮詢和當天氣變化時先提醒病患,尤其是老人及本身罹患慢性病的人更應叮嚀其注意身體情況有無變化,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藉由努力了解氣候變化對於健康的影響,建立預警系統隨時掌握當地最新的氣象動態,以及提升醫療體系對於緊急情況的快速反應,可以減少或避免人體健康遭受天氣所帶來的威脅[1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接地氣的現代詩】顏嘉琪〈極地〉:詩中描述的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https://bit.ly/32PPYbv )
∎[2] 指逾量生理代謝熱能、作業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熱)及衣著情形等作用,對人體造成的熱負荷影響
∎[3] (中時新聞網)「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23000005-260405?chdtv
∎[4]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什麼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原因?有哪些影響?懶人包一次告訴你」:https://bit.ly/3xmfa7D
∎[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衝擊-天氣與氣候」:https://ccis.epa.gov.tw/know/detail2
∎[6] 飛資得醫學資訊 (FlySheet Med-Informatics)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http://vip.flysheet.com.tw:8080/mednews/003/item/115-003-hot.html
∎[7] (Medical Society Consortium on Climate & Health) MEDICAL ALERT! Climate Change Is Harming Our Health :https://medsocietiesforclimatehealth.org/wp-content/uploads/2017/03/gmu_medical_alert_updated_082417.pdf
∎[8] Blauw LL, Aziz NA, Tannemaat MR, et al. Diabetes incidence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prevalence increase with higher outdoor temperature.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are 2017;5:e000317. doi: 10.1136/bmjdrc-2016-000317
https://drc.bmj.com/content/5/1/e000317
∎[9]Cohen AJ, Brauer M, Burnett R, et al. Estimates and 25-year trend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 2015. Lancet. 2017 May 13;389(10082):1907-1918. doi: 10.1016/S0140-6736(17)30505-6. Epub 2017 Apr 10. Erratum in: Lancet. 2017 Jun 17;389(10087):e15. Erratum in: Lancet. 2018 Apr 21;391(10130):1576. PMID: 28408086; PMCID: PMC543903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0505-6/fulltext#articleInformation
∎[10] (台灣醒報)「氣候變遷危害健康 IPCC:提防4種疾病」:https://anntw.com/articles/20181015-zjUN
∎[11] (台灣內科醫學會)內科學誌-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23-5/05.PDF
➤➤照片
∎[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6-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氣候變遷 #健康 #不願面對的真相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傳染病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是海內外知名的中國汞都,長期以來是全國生產水銀與硃砂最多的地區。這裏有二千多年的硃砂開採歷史,在秦漢時期就有人在這裏開採丹砂,規模宏大、景象壯觀的古代採礦遺址,當是世界礦業史上的曠古奇觀。這裏產的硃砂以質好量大而出名,品質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2001年5月,礦井被政策性關閉,隨後被國家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原本富裕繁華的景象日漸凋零。礦井被政策性關閉後,曾經車水馬龍的萬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對硃砂資源枯竭的困境,萬山緊緊抓住硃砂文化的根與魂,發展礦山休閒懷舊旅遊,打造千年丹都-硃砂古鎮,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礦區可持續發展的新路。萬山在轉型發展的實踐中,把目光定格在文化旅遊產業上,在廢棄的採礦區上演了一出「化腐朽為神奇」的大戲。2015年7月,銅仁市萬山區引進江西吉陽集團,投資20億元,按照5A級景區標準,以獨有的丹砂文化為核心,對現有遺址和文物進行修繕性開發利用,建造硃砂古鎮。景區主要景點包括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主題雕塑廣場、蘇聯專家樓、硃砂古鎮影視城、懸崖玻璃棧道、懸崖游泳池、空中滑索、玻璃吊橋、硃砂大觀園、970公里的「地下長城」以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仙人洞、黑硐子、雲南梯等。在萬山礦區的開發過程中,當地政府一直將環境保護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和量化標準,制定了最嚴苛的環境保護措施,確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驚天變化,將周圍老百姓也帶動起來了。如今,每逢週末或者節假日,硃砂古鎮都是人山人海,當地居民們開的小商鋪有時一天毛收入能達到1000元。過去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重新返回家鄉,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走進萬山硃砂古鎮,你會驚奇地發現,昔日世界罕見的人工採礦坑道變身為供遊人穿越的「時空隧道」,以往礦工們貼著崖壁上下班的小道成了驚險刺激的玻璃棧道……不管是從空間上還是從其他方面,都很震撼!而且你還可以感受到當年採礦的情景。
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柯金源 (Ke Chin Yuan)
內容簡介: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作者簡介: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了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累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了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合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從宜蘭海港孩子到英國企業楷模:貨車女孩蔡惠玉的精采人生」介紹
訪問作者:蔡惠玉
內容簡介:
臺灣女力!第一位獲選為「英國科技企業最佳典範」的臺灣女性──
與生俱來的勇敢與堅毅,讓她不畏挫折,帶著自己與公司駛向世界
飲水思源的熱情及無私,讓她手心向下,帶著資源與點子回到家園
看蔡惠玉如何從隨車小妹做起,胼手胝足,在艱難的國際市場闖出一片天!
宜蘭女兒立足歐洲,回饋鄉里,放眼世界──
從無到有,成就不可能:在困境中找機會,勇敢不需背景靠山!
造就自己,提攜後進:讓心中的熱情與溫暖,成為他人堅實的後盾!
在蘇澳港長大的蔡惠玉,從小跟著爸爸開的貨運卡車東奔西跑。樂觀進取的她,當隨車小妹不但不以為苦,還從中學會了物流、工廠生產、會計、訂合約等超出她年紀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日後生涯的備糧。
學校畢業後,她本想開泡沫紅茶店,安穩度日,卻因鄰居一句:「妳的人生還很長,為什麼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當時英文並不好的惠玉,毅然選擇了一條不平穩的道路,前往英國創業。
短短二十年,惠玉為自己打下一片天,成為英國科技企業楷模。同時,她心中始終沒有忘記故鄉,不斷資助臺灣人在歐洲的藝文活動,成為提高國家國際能見度的重要推手。現在她更搬回故鄉宜蘭定居,繼續為這片土地打拚。
蔡惠玉發揮臺灣人的韌性和毅力,把人生打成一手好牌,也將自己多采多姿的故事,傳承下去,鼓勵大家勇於逐夢,永遠懷抱熱情,成就自己,也成就周邊所有人。
作者簡介:蔡惠玉 Christina Tsai(口述)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宜蘭蘇澳,從小陪父親開著卡車送貨。臺北工專畢業後,將半工半讀累積的存款當作留學基金,赴英國紐卡索念書。學成後於英國工業大城曼徹斯特創業,專攻電腦周邊硬體產品代銷貿易,公司營運成長速度驚人,曾獲兩屆英國「北部前五十大成長最快科技領域公司」獎。二〇一八年成為第一位被《國會評鑑》(The Parliamentary Review)年刊推選為「全國科技企業最佳典範」的臺灣人,也是該年唯一入選科技類的女性董事長,更獲英國國會邀請赴倫敦西敏寺大樓參加年度盛會。《國會評鑑》是對英國工商界最高度指標性的年刊,印刷量超過五十萬本,寄給英國所有工商業主管、世界各國政府首長和商會。
宜蘭女兒在英國落地生根,並養育兩個孩子,對於英國社會發展和教育環境都有第一手的觀察。於歐洲勇敢逐夢的同時,始終心繫家鄉,為了增加臺灣在國際的能見度,她發起英國最大型的臺灣藝文節「曼城臺灣日」(Passport to Taiwan Festival),並成立「曼城臺灣人協會」(Manchester Taiwanese Association)。她積極地以實際行動幫助在海外奮鬥的遊子,往返英國和臺灣兩地,回家鄉支持和參與各項教育、藝術、文化、體育活動,也為母校成立了校友會,希望帶動更多人共同來為下一代付出,因為她相信:「人生就是有不得不做的事情!」
作者簡介:楊佳恬 Chia-Tyan Yang
一九七九年出生於屏東,十三歲赴奧地利學音樂,靠著看漫畫和小說自修中文。因致力於文化交流,曾入圍奧地利全國傑出外國血統婦女決賽,成為奧國政府文化融合親善大使,並獲得歐盟執委會頒發「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的頭銜,是這個企畫中首位也是唯一的臺灣人。
結束長年的國際鋼琴演奏生涯後,現為多媒體製作人、奧地利慈善音樂協會秘書長、德文專欄作家,不定時為德國、奧地利、臺灣的藝文雜誌及網路平臺撰文,與其奧地利夫婿定居在奧地利南方。中文著作有《小國也可以偉大:我在奧地利生活學習的第一手觀察》《教育是,陪你找自己的路》。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 Taiwa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375 個讚· 1 人正在談論這個。水資源日是源於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中,當時的會議明定1993年3月22. ... 2019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不拋下任何一個人」。針對 ... <看更多>
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 在 「世界水資源日2019」主題慶祝活動Celebration of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為慶祝「 世界水資源日2019 」,「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於3月22日推出「識水惜食校園」計劃及「惜水號」電車。「識水惜食校園」是本港首個大學與校園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