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勇敢的我們&
隧道盡頭透著亮光的2021
以驚恐疑懼不安情緒拉開新年序幕的2020,把世界撞離了既有軌道。
在台灣,很幸運,不過這奇異恩典能持續多久,沒人有把握。
難熬歸難熬,在一路緊繃戒備下,調節著謹慎不張揚但偶有忘情的小確幸裡,我們也一拐一拐地走到了年底....
🧚♀️《靭性,是你的新名字》
那天清晨微雨。沒出現期待中的大雨來澆熄這群人的步道熱。我只好極不甘願地從暖暖被窩裡爬出來,匆匆搭捷運赴象山之約去。
通常會是這樣。帶著臨陣脫逃不成的勉為其難出發,但等到穿過薄曦走入花徑綠意,拾級登高眼見一片開闊,微喘飆汗通體舒暢之後,再重返塵囂以某處豐盛早餐作結。那一刻,心中便會慶幸自己是個臉皮薄不好意思黃牛之人,方得如此展開美好的週日序幕。
不過,這干人等不像我,絕大多數的他們,可是歡歡喜喜勤勤懇懇的踏訪台北郊山,持續好一陣子了。至少從我獲邀加入群組以來,週週沒間斷。天母軍艦岩、內湖金面山、信義區象山、南港虎山...,坦白說,住台北這麼久,若非他們,更精確的說,要不是COVID-19 ,我還真不曉得偶見晴空下環繞盆地的綿延地景,各是哪些名號分屬哪些山系呢!
群組主要成員,新興的步道擁戴者,是人稱新冠疫情下的「海嘯第一排」,昔日行腳天涯、如今悶得發慌的觀光旅遊業者。
任職航空公司的漂亮小T是發起人。雖然薪資打八折、一週上四休一,有時還上三休二,活力充沛的她把生活安排的緊湊精采,聽演講、看展、出遊、學插花、打羽球...,充實鍛鍊之餘,因為熱心好人緣於是組成業界週日群組,相互打氣也互通訊息。
A大哥,資深美加導遊。出發前順手遞來蜂膠喉糖,「還沒吃早餐吧?去不了加拿大,吃顆那裡的糖解解念」,戴頂時尚造型小圓帽來爬山的他,有種專業使然的貼心。
B小姐,旅行社行銷主管。下山後的NewYork bagel裡,坐在我對面的她點了就女生胃口來看少見的大份早餐。「待會要去淡江城區部上課,想說連午餐一起解決。」「什麼課?沒什麼啦,就領隊相關的課,反正閒著,乾脆充電一下,順便考張領隊執照,現在很流行個體戶,搞不好有一天...」,難怪他們開玩笑叫她(拼命)三娘。
C先生,旅行社副總。冷靜思考型,一路爬山沒有半句話,早餐時間閒聊,也是有問才有答,但工作上,顯然屬於精準行動派。身為「海嘯第一排」,他說,年初疫情爆發、國際旅遊冰封以來,他們每月一小會三個月一大會,隨時調整策略設法突圍。打開官網給我看,乍看以為是購物網,頁面上滿滿都是讓人心動,出不去卻想帶回來的北歐商品,「從公司最熱門的旅遊線來思考有什麼機會....,我們是最早成立貿易公司來因應變局的旅行社。」
稱不上得意自信。面對前方看得到卻遲遲走不到的新冠隧道盡頭光亮,誰能有百分百的篤定和把握?但在危機裡能有靈活應變的認知、臨危不亂的從容,逆風中能相偕而行互相打氣,我彷彿已看到疫情過後屬於他們的成功。
正如上週我應邀到麥當勞年度大會,以《疫情時代的新思考》為題,對著分散二十一處七八百個專注且朝氣的臉龐,分享看法後的心得。疫情過後,全球經濟仍須負傷而行一段時日,一如《經濟學人》分析,會是多點謹慎小氣、少些創新公平的「90%經濟」。也因此,經歷這場災難甚或面對未來依舊挑戰重重的危機時代,適者生存的特質已再清晰不過。
那就是擁有正向力量,同時具備多元發展和即時應變能力的「靭性」,靭性企業與靭性個體。這是新冠病毒激活出這一代人類的新基因。
世 曦 加 薪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78年,國道一號中沙大橋興建完成,全長2345公尺,是當時台灣第一長橋。經年累月受溪流沖刷,導致河床逐年下蝕,基樁裸露。雖然持續透過潛堰加固,但效果不持久且所費不貲。
今天高公局舉辦中沙大橋耐震耐洪補強工程動土典禮,未來四年以先建後拆、釜底抽薪方式,在橋兩側、中間新增橋墩,用新帽樑包覆舊帽樑,完成後再敲除舊橋墩,保留上部結構不改建,施工期間不影響國一交通運輸服務。
除此之外,西螺交流道穿越橋也將改建橋墩,強化耐震之外,也解決下方台一線路肩不足問題。
跨河橋樑耐震補強工程除了因應汛期,每年只有一半日子可以施工,且須在不影響高速公路服務水準情況下進行,相當具有挑戰性。感謝高公局、台灣世曦、義力營造細心規劃執行這項「無聲工程」。
交通部過去十年陸續完成國一及北二高1143座橋梁耐震補強,下一個十年將完成剩餘的1169座橋梁,持續為民眾行的安全把關。
💡小知識:1971年,邦交國沙烏地阿拉伯,支援台灣零利率貸款三千萬美元興建橋樑,完工後便命名「中沙大橋」作為紀念。
世 曦 加 薪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抽書活動][#好書推薦]**請見內文**
這是臺灣本土文學與地理的對話😍
23.97,一條隱形的北緯線,
卻讓花蓮港的紅燈塔、南投臺灣地理中心碑,
與彰化芳苑燈塔有了奇妙連結。
登高離岸,一個對山嶺後頭的好奇,
竟讓臺灣東海岸的鯨豚使者,
突圍海島限制,再次啟航,重新看見海洋。
兩座燈塔、兩個地點、一道緯度,勾起海洋作家廖鴻基的好奇,萌發探索臺灣西部海岸的想法。二〇〇三年,廖鴻基組成工作團隊,租用一艘二十噸賞鯨船為工作船,以一個月的時間航繞臺灣一周,執行「繞島計畫」。
期望藉由這次行動,突圍海島限制,讓臺灣社會對疆界的思維,從傳統的陸地海岸延伸到沿海,藉以宣示「海洋」應該是島國社會重要的生活領域。
臺灣並不大, 也許可以透過「多認識一座城市」、「多認識一段海岸」、「多認識一片海」……為行動意念,走出去、航行出去,就同廖鴻基所說的「海洋無可預約,但值得期待」。
一起循著作家書寫的路徑,換個角度閱讀島嶼臺灣。
---
#幼獅文化 與 #巫師地理 合作
#抽獎須知
1、請按本貼文一個讚👍
2、留言一句話關於你對臺灣海岸或海洋正面或負面的肯定或關心。或者留言一張照片是你與臺灣海岸的合照 😍
3、請公開分享本貼文
** 以上三步驟完成即符合抽獎條件 **
將會抽出兩位 巫師地理 粉絲 😍
得到一本新書《23.97的海洋哲思課》
** 截止時間與開獎時間是 11月15日 **
---
◎作者/廖鴻基
1957年出生於花蓮,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創辦臺灣賞鯨活動,創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目前為海洋大學駐校作家。多年來致力於多樣海洋計畫,並將海上生活觀察與感想寫成海洋文學作品。
著作及編著海洋文學作品有二十餘部,多篇作品入選為教科書文章,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獲獎:時報文學獎第1 6、1 8 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1996、1997年最佳書獎,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臺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第12屆賴和文學獎,第12屆巫永福文學獎,2006九歌年度散文獎,2011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年度好文,2016花蓮縣文化薪傳獎,2018年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2019吳三連文學獎。
(節錄,臺灣護聖宮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肇睢)
即將出版《23.97的海洋哲思課》新書,藉由對花蓮港紅燈塔、埔里地理中心碑、芳苑王功燈塔三個塔碑地標串連而成的橫軸線,正是北緯23.97度,且正中央是由三千公尺以上海拔的山脈切割為差異化的東西海岸,整體景觀上,東側適合大海捕撈、船舶隨時進出順暢,海浪洶湧、晨曦柔美;西側適宜養殖,溼地底棲生物、貝蟹補捉、漁船進出須待滿潮,且看不到海浪,每天可見到艷麗的夕陽折射海灘,讓人讚歎落日餘暉之美。全書對臺灣島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光在23.97的北緯橫軸上的東西兩側有了非常詳盡的論述與描寫,雖未能身歷其境,但文筆的流暢,用字遣詞的深入淺出已讓我們如身在岸邊,親觀白浪翻騰,腳踩沁涼的溼地泥灘一般的真實感受。很多人居住臺灣,並開口閉口愛臺灣,這本最精緻的海洋哲思課鉅作,真的不可錯過擁有並精讀的機會。
《23.97的海洋哲思課》用同緯度的兩座燈塔串接花蓮、彰化兩個地方,並從生活探索和實際經驗,來對比高山兩側兩個縣市的海岸到海域,關於環境的、生態的、人文的繽紛差異。
有位哲學家說:「大思考需要大景觀,新思想需要新位置。」這部作品提醒我們,走出去、航出去,換個位置、換個視角的必要。視角改變視野將跟著改變,思想及情感也將跟著不同。
(節錄,作者的自序)
《23.97的海洋哲思課》兩座燈塔,兩個地點,一道緯度,牽連出臺灣更立體的面貌。藉這部作品的出版,鼓勵臺灣社會進行更多的自我探索,如書中所述:「除了家鄉,以實際行動多認識臺灣的另一座城市、另一段海岸或另一片海域,經由探索,透過環境自覺,來閱讀臺灣更立體、更深沉的身世。」
購書連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4182
#臺灣地理 #海岸地形 #海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