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進入涼秋以後,路邊街角總能偶遇糖炒栗子的小攤,陣陣帶著甜味的焦香氣息,隨著鐵鍋翻炒的聲響傳來,「栗子」素有堅果之王的美譽,被稱作是乾果中的佼佼者。於《本草綱目·果一·栗》中亦記載:「栗之大者為板栗,中心扁子為栗楔。稍小者為山栗,山栗之圓而末尖者為錐栗」早在南歐中世紀時期,當地人即將其作為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而在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中,東西方皆廣泛應用作成各類食品
栗子多透過蒸、煮、烤、炒等方式烹調,也可磨粉做麵包糕點。而傳統的糖炒栗子,則是運用經清洗曬乾後的石英砂,先在鍋中翻炒,依序加入麥芽糖、蜂蜜和植物油等配方,通過高溫加熱後,待沙子逐漸轉成黑色,並炒到顆粒圓潤後,才能投入栗子進行炒製。如此不僅能使栗子均勻受熱,還能使當中的養分封存,讓栗子展現出絕美的香甜風味。此次即彙整了「5個栗子的優點」,接著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吧!
❶促進代謝消水腫
其含鉀元素,有助維持體內鈉元素之平衡,用以調控身體水分的正常代謝,以免造成水腫現象
❷孕氣絕佳有活力
內含葉酸元素,其可促進血液細胞的生成,幫助胎兒之神經系統的發育,亦有益孕婦補充營養
❸降脂抗壓緩疲勞
當中存在維生素B1及B2,且B2含量是大米的4倍,能幫助提升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之代謝效率,改善脂質及脂蛋白的作用與消化;還可增加抗壓能力與減少疲勞情況
❹心血順暢增免疫
其蘊藏不飽和脂肪酸,是構成人體的重要元素,可防止食物中的脂肪沉積在血管壁中,且有利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以遠離患上心臟病及心血管疾病之風險;還可增加機體之免疫力和優化視力
❺膳纖養胃助消化
具備豐富膳食纖維,且為玉米的2倍、南瓜的4倍、蘋果的7倍;日常適量攝取,不僅容易消化,還能補充膳食纖維。一日吃10顆栗子,就約能獲得人體所需之三分之一的膳食纖維含量,對於腸胃系統具優異保健作用
#栗子挑選法
市售有乾栗及生栗兩類,生栗又分為帶殼與去殼兩種。帶殼生栗子適合做糖炒栗子,而若要使用鮮栗子入菜,則可購買去殼生栗會更便利
▶️摸質地
用手輕壓外殼,殼質堅硬表示果肉飽滿;如質地稍軟,很可能栗子已乾癟,就非首選
▶️聽聲音
將栗子放在耳邊搖一搖,如果沒有聲音,表示內膜果肉緊貼,是鮮栗的優選;而若出現果肉撞擊果殼的聲音,有可能已是果肉內縮的陳年舊貨
▶️視形態
栗子主要有兩種形狀,一種是半球狀(一面凸起一面平整);另一種是扁球狀(兩面扁平)。建議選擇半球狀的栗子,通常表示營養充足,且甜度高,風味與口感都更佳
▶️看色澤
栗子顏色呈深褐色,透出霧面光澤,底部帶有絨毛,皆是鮮栗子特徵;而若表面光禿,且顏色很深,就可能已存放很久或變質。另外,去殼的生栗子,外觀應呈現淡黃色,表面飽滿無蟲蛀,並帶有清新栗香
#栗子處理法
針對去殼乾栗,應用時需先進行泡軟,用以避免後續烹調需花耗長時間才能入味之問題;別忘了要去除表面的褐色薄膜,避免口感不佳或帶有澀味
▶️電鍋炊蒸
栗子泡水2小時,瀝除水分,進電鍋蒸煮約10分鐘(傳統電鍋的外鍋約放1杯水)
▶️熱水悶浸
料理前才發現忘記將栗子泡水,即可用鍋子燒水至沸滾時將栗子倒入,關火浸泡30分鐘,再行後續料理
▶️油炸定型
鍋裡倒油以中火加熱至油溫180℃,放入栗子油炸2分鐘後撈起,即可進行進一步料理,適合快炒或燒燴時應用,可助穩定栗子形狀且不易鬆散
▶️冷水泡軟
料理前用冷水浸泡約3小時,用手輕捏時感覺質地微軟,再用流動清水沖洗,即可入菜。這個方法適合燉煮類的料理,有利呈現鬆棉口感。泡水後,如果覺得不夠軟化,可再用滾水加鹽熱煮3分鐘後關火,上蓋續燜3分鐘,即可幫助提升軟化程度
#栗子停看聽
⚠️據中醫的理論而言,栗子可補腎健脾與養胃,還能夠提高消化吸收作用,且可改善腎虛造成的腰痠背痛困擾。若遇食慾不佳或缺乏營養時,適量攝取栗子,即是營養補給之良方
⚠️栗子每百克中含有1.7克脂肪,碳水化合物為50克,其GI值60,屬於中度升醣食物;又因其富含膳食纖維與澱粉酶抑制劑,所以升醣指數比米飯要低。糖友也可適量食用,一日應不超過4顆,而一般人一日則在10顆內為宜
#延伸閱讀
5個吃菱角的好處 https://reurl.cc/MkbGnp
#凱鈞話重點
#5個栗子的優點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摩洛哥夜市—挑戰N隻蝸牛熬湯+有牙羊頭 摩洛哥的異國風情,不止於如中世紀般迂迴曲折的街巷,也不限於市集內極富阿拉伯特色的香料、銀器與皮革。走進馬拉喀什(Marrakech)的德吉瑪廣場(Jemaa el-Fnaa),遊走在各式攤檔,把一堆奇怪食物統統塞進肚子,用舌尖去感受異域味道。 1. 蝸牛...
中世紀麵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寫作過程比《#法式甜點學》還要艱困許多。或許如同誠實面對自我總是不容易,近距離寫自己的家鄉,遠比能夠保持客觀距離地觀察、分析他者來得困難。
今年五月交稿之後,我一直無法完成序和前言,直到最後被編輯催促時,仍然腦中一片空白,實在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最後依著編輯建議,從去年臨時在巴黎家中找到一片口罩開始回憶起,然後才發現,過去這一年波瀾起伏、今晚睡下不知明日身在何處的經歷,確實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決定要寫作本書的心念下得很快,雖然寫得無比痛苦,但終於對過去十數年間困惑的與思索有所回應,最後還是要感謝那個堅持下來的自己。
以下和大家分享收錄在本書中的序(長文預警),如果這本書裡的職人故事、作品解析和相關思考與論述,能在茫茫人海中觸碰到幾個人,為未來的花開繁景種下種子,那所有的辛苦也算值得了。
*****
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回答「我是誰」
2020年出版《法式甜點學》的前夕,我在巴黎家中翻箱倒櫃找出一個口罩,當下便上網訂了四天後的機票回台灣。當時只想著新書宣傳完便要回到巴黎,卻沒想到世界轉眼間變了樣。我離境三天後,巴黎便宣布封城,此後一年,巴黎的朋友們在反覆的煎熬中適應新生活;我則仿若被邀請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無視全球的疫亂橫行,在這個我出生、成長,熟悉卻認識不深的島嶼進行探索之旅。
#因疫情而起的奇異旅程
由於甜點啟蒙地在巴黎,自己過去十年間在台灣的日子也少,除了本就認識的開業朋友外,我對本地的甜點業者、職人的認識大多來自網路與業界的口耳相傳。滯留台灣的這段期間中,我終於有機會拜訪那些一直列在名單上的店家、希望認識的朋友,也受邀參加了不少餐會。台灣職人們的熱情和靈活令人感動,餐飲界的活力與無框架更使人訝異。如果說在巴黎看到的作品,像是在一個已經構築華美的世界裡持續深入、為一個滿腹經綸的學者持續產出更精闢的見解而拜服,在台灣的所見,則像是造訪一片生機盎然的新天地,處處皆是怒放的奇花異草卻鮮為世界所知。
由於過去數年中,自己扮演的都是將法國的甜點、甜點師推廣給台灣市場的角色,但並未有機會深入了解本地市場,更不用提將台灣的(法式)甜點、甜點師介紹給台灣讀者,甚至國際讀者,我於是很快決定要將自己的經驗發展成系列採訪計畫。雖然明明還在《法式甜點學》新書宣傳期,卻幾乎沒有太多猶豫,立刻將自己在2019年許下「出完書一定要放一個大假,最好能去夏威夷發呆曬太陽」的願望拋在腦後。採訪計畫大致訂定後,我便決定要將其成書,不僅為自己的見聞留下紀錄,也藉著深入梳理台灣代表性職人們的養成及相關作品,在力所能及之處,深入思考身為「台灣甜點人」的意義。
接下來的日子,雖然隨時都像處在壓力鍋中一般,最後甚至幾乎將自己完全耗盡,收穫卻超乎想像地豐富。我每日一面留意法國的疫情消息,做好馬上要上飛機返法的準備,一面依照計畫聯繫受訪者,還透過他們熱心的引介,去了屏東、彰化、埔里探訪可可、芭樂、香草、茶葉等產地,雖然皆是來去匆匆,但已像是打開了神奇寶盒。僅是驚鴻一瞥,便為其中所藏之富而感嘆,每一顆寶石都是一個浩瀚的宇宙、一個涵納百川的汪洋。
#法式甜點中的台灣身分識別
在開始大部分的採訪前,我曾與一位自己極為敬重的出版界前輩有過一次深入且有趣的談話。當時我解釋自己希望寫的,不只是訪談集、人物誌,而是透過這些訪談,反映出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在面向世界、選擇究竟要製作何種風貌的甜點時,照見自己腳下稱為「台灣」的這塊土地,及身為「台灣甜點師」的看法。前輩的觀點畢竟實際,認為一般而言,台灣甜點師要在台灣製作法式甜點(或來自西方的果醬、巧克力等),自然會使用本地合適的食材,形成台灣風格的法式甜點更在情理之中。而我試圖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身分識別的角度過於刁鑽,也不會是本討好的作品。
真話總是不那麼美妙,對當時雄心勃勃的我來說,這番話確實有些苦澀,卻也難以反駁。2021年5月,台灣疫情出現破口,很快直升三級警戒,開啟了連續2個月以上的「自主性封城」,所有我在業界的朋友皆受到沉重的打擊,和法國在封城期間,甜點麵包業一枝獨秀,擁有穩定生意、甚至逆勢開店的案例完全不同。原因就是因為甜點、尤其是法式甜點,在台灣不僅是小眾,還是小眾中的小眾。既然不是必需品,生活不便時自然是第一個捨棄的對象;而法式甜點過於嬌貴,以致於外送、宅配風險皆高,即使死忠的顧客也難以一再承擔碰撞毀壞的失望。如果在華麗的外表和巨幅媒體聲量下,它其實是個如此邊緣的商品,我怎麼能不質疑,自己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是否真有意義?
不過,縱使心中懷著巨大的問號,我並未因此更改太多原來的訪談大綱,決定持續依照計畫進行訪問,待寫作時再一邊思考呈現方式。前輩認為,《法式甜點學》是在帶領讀者看懂、吃懂法式甜點,因此本書的任務,應該是帶領讀者看懂、吃懂「台灣甜點師做的法式甜點」。但對我而言,能夠懂得這一點,必得先回答如「#誰是台灣甜點師?」、「#為什麼要做法式甜點?」、 「#他們做的甜點真的是法式嗎?」等問題。而為了理解甜點師的作品,回答「為什麼他們選擇這麼做」,就需要碰觸到每一位職人獨特的創作哲學、生長記憶及自我定位。更進一步,在國際交流如此頻繁,品牌進軍國際也不新奇的今日,這些職人們也得回答:「#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法式甜點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甜點師和其他國家的甜點師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而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終極的質問,即「#我是誰?」
#我是誰_與_我的甜點是什麼樣的甜點
由於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得回法國、什麼時候能再有機會與受訪者們深入聊聊,每一次訪問我都抱著「錯過這次沒有下次」的心情,也因此,光是訪談大綱便動輒超過2,000字 。在訪綱中,我將希望探討的問題分成五個面向:養成經歷、創作哲學與品牌精神、台灣味與台灣身分識別、對本地市場的觀察、對未來產業樣貌及品牌發展的看法,其下再切出5至6個子題。雖然每一次約訪時,我都試圖先打預防針:「我只是習慣把問題寫得很細。」以減低受訪者們看到訪綱的衝擊,但沒有一次訪談不超過三小時,有幾次甚至分成兩、三次才結束,還不包括事後各種細節確認。令我感動的是,每一位受訪者都毫無二話、非常慷慨地把他們寶貴的時間留給我,和我侃侃而談自己養成經歷中那些難忘的故事,那些他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的細節,以及自己對「做甜點」、「成為甜點師」、「經營品牌」的信念。
整理訪談內容及寫作的過程異常痛苦,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那不只是一個「台灣再發現」的旅程,更是「自我再發現」的旅程。藉此機會,我回顧了過去十數年中,每次對外國朋友介紹自己家鄉的種種思量、不知道該選哪一道菜代表台灣參加派對的苦惱,以及在每一個日常生活場景中猝不及防的尷尬片段。受訪者們用他們的生命經驗和作品告訴我,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而我們應該要為能夠說出「我們」感到驕傲。或許整個亞洲都喜歡蜜紅豆或紅豆沙,但我們曾經一起在暖和的冬至揮汗排隊吃一碗紅豆湯圓;就算日本有抹茶、中國有百年名欉,但我們皆曾和父母一同招待來訪的客人喝茶聊天談生意,也曾用兩根手指拎著半空的軟塑膠杯、嘴裡嚼著珍珠和椰果,走過那腦筋暈眩發脹、彷彿不會結束的夏日午後。
因為有這些生長記憶與生活經驗,所以我們的盤式甜點中能出現冬瓜茶、鳳李冰、麵茶;甜點中能有鹹蛋黃、肉鬆及芋泥。對生根萬華社區的主廚來說,將法式甜點做成「紅龜粿」的形象自然無比,而曾經留法的主廚以「黑森林」(Forêt-Noire)為基底,結合杏仁茶與櫻桃,創作出「白森林」也是信手捻來。在台灣餐廳工作的新加坡籍主廚端得出椪餅與清粥小菜,在新加坡餐廳工作的台灣主廚也能將台星兩地皆能欣賞的摩摩喳喳和綠豆蒜糖球上桌。我於是明白,重要的並非向別人解釋自己是A、不是B,而是接受自己既有A、又有B,但是和兩者都不一樣,所以能堂堂正正地當一個既不是A也不是B的「自己」。
#唯有知道自己是誰_才能更堅定地成為誰
所以,究竟為什麼非得在「法式甜點」(或至少是「舶來的甜點」)中找自己、識別台灣身分?除了延續《法式甜點學中》提出「法式甜點是甜點界的官方語言」,也是「想站到世界舞台上的甜點師都要能流利使用,以訴說自己故事及思想哲學的語言」之論述,或許還因為,縱使「法式甜點」的內涵與定義還未在台灣有廣泛的認知,但以其為基礎的「西點」早已是台灣日常的一部份,也已碰撞出許多火花。想想傳統麵包西點店內的泡芙、焦糖布丁,它確確實實存在於常民生活中。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歐洲中世紀研究專家池上俊一在其著作《甜點裡的法國》中,以一整本書的篇幅論述法式甜點如何作為法國文化的精髓,成為影響世界的「文化霸權」重要武器;在台灣,從「中菜西吃」的風潮到「在fine-dining(精緻餐飲)中尋找台灣味」的討論,乃至餐飲界大量投入、直至獲得《米其林指南》的肯定,更逾數十年。飲食成為文化,以「軟實力」輸出早就不是新聞;飲食便是政治的一環,以飲食區分人我、定義身分實屬稀鬆平常。
「風土」(terroir)概念從法國葡萄酒區分產區發展至今,已超出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因素,當地人文與特殊技術皆含括在內。倘以近年來受到國際矚目的「台灣可可」為例,作為世界上少數有能力生產「bean to bar」、甚至「tree to bar」巧克力,並以此製作甜點的國家之一,「台灣的風土」將是我們和世界溝通的利器。再想想那些在國際賽事上拚搏的台灣職人們,若我們將目光更多聚焦在當下或未來,不僅需要向法式甜點及投身其中的甜點師們給予更多關注,也須了解身世來歷、梳理來龍去脈與各方觀點,才有機會迎向無限可能。唯有知道自己是誰,才能更堅定地成為誰。
我懷著這樣的信念完成本書,雖然有許多遺珠和力有未逮之處,但衷心感謝所有受訪者及以各種形式提供援助的朋友們。希望本書不僅回覆了前輩的擔憂,也回答了我旅歐十年間的困惑;不只回應了台灣數十年來的焦慮,也為我輩及後進的職人們提供了前進的線索。
*****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
📌 實體書購書連結:
台灣 -
博客來 獨家限量簽名版:
https://tinyurl.com/296328zk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9sbuawew
TAAZE讀冊生活:
https://tinyurl.com/rjnvukzp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https://tinyurl.com/7vps9bn6
金石堂KingStone:
https://tinyurl.com/388vkmxj
momo購物網:
https://tinyurl.com/87tnmaca
香港 -
誠品香港 eslite@HK 已上架,可下載誠品人HK app 後搜尋:https://tinyurl.com/6scj9hc,或致電 +852-3419-6789 訂購
新馬 -
Citè Book Garden 城邦閱讀花園:
https://tinyurl.com/at644w5p
Popular Book Co (M) Sdn Bhd 大眾書局 也可代訂
📌 電子書購書連結:
9/13-9/26 博客來獨家:
https://tinyurl.com/u7fmwhxs
其他通路將在 9/26 後陸續上架
#yingspastryguide #yingc #台味甜蜜蜜
中世紀麵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英國小學 #秋季學期
「船到橋頭自然直」,從外籍新娘到老神在在的地方媽媽,不同文化思考和教育制度,孩子入學媽媽也學習。英國的小學制服以前介紹過,今天開始來說說盎格魯薩克遜人表面嚴肅、實際悶騷到骨子裏,整年度 #多如牛毛的各種校園活動 (每間學校略有不同,可能有幾項不參加/每年規畫不同項目,但是八九不離十、小學七年都在搞這些)
** School Lunch
學校午餐每天在廚房現煮,菜單固定,通常三週為一個週期、15天份不同午餐、每天的主菜選擇三種 (熱食、輕食和素食)、加上不同的配菜和甜點,菜單安排通常遵循傳統每週四吃咖喱、每週五吃魚,其他天可能有義大利麵、pizza、牧羊人派、起司焗義粉、漢堡熱狗堡潛艇堡、烤雞或豬排... 偶爾可能有炒麵;英格蘭地區公立小學 #二年級以下毋須付費,三年級以上每天大約三鎊,也可以自備午餐 (冷食,不提供加熱設備),有些學校允許家長預約付費到學校和比較年幼的孩子共進午餐,朋友參加過覺得學校午餐不錯吃,我想她應該是饑不擇食、不用煮飯洗碗怎樣都好吧,哈哈哈哈哈。
** Snacks
每天有 1-2 次的點心時間,可以自己帶符合健康原則的點心,像是水果、蔬菜棒或麵包條,不能帶巧克力棒或洋芋片,因為可能引發某些學生的過敏反應、大部份學校 #禁帶堅果類。公立學校通常免費供應整籃水果和牛奶,要吃自己拿,數量太多吃不完還會發給學生帶回家。常見的點心水果是蘋果、橘子和香蕉,英國人習慣不洗不削果皮直接吃,不可思議但是世世代代這麼吃好像也沒怎樣。
** Wraparound childcare
課外時段服務,類似安親班的功能。一般小學早上 8:45 上學、下午 3:15 放學,如果父母因為上班之類的因素來不及接送,除了請有立案的 childminder 或是和朋友約定互相支援之外,也可以付費提早到校 (最早可能七點半) 和延後離開 (最晚五點半左右),除了整個月 (或學期) 固定時間制有些學校可以臨託,參加wraparound 的學生不分年級大家集和在一起,依照個別愛好和天氣,分組作手工、玩玩具或者在室外跑跳,總之 #都在玩,早上八點和下午四點半左右會提供簡單的早餐(麥片和吐司) 和點心 (這餐叫"tea",但是一點也不高貴,大抵是 sausage roll、pizza 等等能簡單加熱的食物),去過一些雙親上班參與 wraparound 孩子的家發現他們大多玩具比較少,因為英國小朋友大多七八點上床 #回家差不多要睡覺了玩個屁,而且不挑食又很能吃的孩子 #在學校吃到飽,回家不用再度餵食、馬上能上床睡覺,蠻方便的。
** Summer Born CSA
決定哪一年入學的關鍵是九月一日,在1/9之前滿三歲當年進入pre-school (或 nursery,私校稱為 foundation 或 pre-prep) 開始義務教育,滿四歲上 reception (小學預備班)、五歲一年級(...以此類推),滿五歲之前不強迫上學 (無故請假不罰); 夏天 (4-8月) 出生孩子的父母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請延後一年上學,這部份以前寫過;皮蛋正是夏天生的孩子,在上學頭兩年的確感覺和秋冬出生的同儕有身材和發展的落差,不過也正如許多人說的,這些落差在三年級之後漸漸消失,也就用不著過生日時糾結是不是比同學大一歲 (延後入學的小孩如果某方面表現好,其他人可能理所當然認為「他大一歲應該的」)。
Nursery 和 pre-school 的不同在於前者偏重玩、收的孩童年齡範圍大 (有嬰幼兒),後者除了玩也注重生活基本能力的培養,可能會教些簡單的數字字母、使用剪刀... 這類的。政府提供的免費幼兒教育福利可以用在立案保姆或公私立幼兒園,公私立的不同在於公立小學附設的 pre-school 師資經過認證、有教學大綱比較有組織,但是時間比較沒彈性 (分上下午。如果上午班就是一週五天每天 9-12點;私立通常可以自選,譬如選上兩個全天和一個半天),公立小學附設、滿三歲入學的 pre-school 大部份必須穿制服、在入學前必須脫離尿布。
** After school club
課後興趣班。課外的興趣選項,常見的有棋藝、桌遊、樂器、足球、合唱團、烘焙、縫紉、電腦、游泳等等,課業需要補強的學生可能受邀參加英語或數學俱樂部,受班級推薦的特定人選則出席自治會;這些興趣班由學校老師或外聘師資主持,通常上到四點,有些選項必須付費,有些有年齡限制,絕大部份有人數限制、填志願先搶先贏,通常每位學生至少能參與一個興趣班,每學期開放興趣班填選大家... #跑得可快搶得之兇啊~~
** Individual school photographs
請專業攝影師到學校幫孩子拍照,有手足在同校的通常可以合照。去英國人家裏常能看到這些不同年度「穿著制服、看起來很smart的照片」一字排開,算是家庭傳統;大概拍照後一個月學校會發線上密碼挑照片,從5*7規格(含紙卡裱框) 到整套購買、作成鑰匙圈馬克杯各種選購項目,也可以付費下載jpg檔案。
** Harvest Festival
九月底十月初。傳達感恩和分享的意義,學校會開出一張單子,通常是乾糧罐頭之類容易儲存的生活必需品,請各家準備好帶去學校,在早會時集合這些東西、擺上很威的一大桌、講些你們都知道的感恩阿惜福阿懂得分享之類 (我也很會講的) #廢話,然後捐給慈善機構或食物銀行。
** Parent's Evening
大概在十月和五月。學校會通知家長勾選適合的時段到學校和老師談話,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形;親師談話一對一進行,同時段不會有其他家長在場,學生本人可以參與。
** Secret Reader
通常在比較年幼的 KS1 班級,全年度邀請家長到學校為學生說故事;志願的家長在約定時間帶著自己選的書到學校、出其不意出現在孩子的教室會讓小孩走路都有風;依照故事書內容可以配合道具,譬如吹泡泡之類的、特別受孩童喜愛。
** Castle Day
通常在學期初。活生生的歷史體驗,由專門辦活動的公司到學校舉辦,主題可能是倫敦大火、維多利亞時代、希臘或羅馬,在這天全班包括老師 #打扮成古人的模樣,在學校做屬於那個年代的活動,譬如鑿井取水、手作中世紀防黑死病的香囊、拿劍盾穿盔甲排出十字軍東征的防禦隊型... 這些。
** Pen licence
鋼筆特許。不寫正體,大部份英國學校要求小孩寫連字和草寫體,從畫符階段晉升能運筆自如,學生得到這張許可、象徵『從此可以 #像大人一樣用原子筆鋼筆寫字』。
** Class Bear
通常在 Reception (四歲) 和一年級 (五歲) 的班級配有班級熊和它的週記,輪到的小朋友週末時把熊帶回家朝夕相處、並幫它拍照寫遊記,在週一帶回學校和大家分享週末做了些什麼,主要用來培養表達能力。
** Show and Tell
在比較年幼的班級裡,擬定主題,譬如「我最喜歡的玩具」,大家把最喜歡的玩具帶去學校、上台分享玩具是什麼、為什麼喜歡等等,也是表達和溝通技巧的練習。
** Golden pupil award
模範生的概念,各種名目,不一定學業成績出色才得獎。頒獎當天得獎學生的家長可能受邀出席很是得意,不過也不用太高興,比較年幼的班級為了讓大家有自信,可能整年度輪流、#通通有獎。
** Phonics badges/times tables badges
拼音和乘法表徽章。英國人學英文的方法和多數亞洲傳統教法不同,教的是字音,看到哪些字母發什麼音很自然,拼音學會就能讀字和閱讀;在每次拼音學習和乘法表(1-12) 學會時,老師會發給不同階段徽章,可能是貼紙或別針,可以自己收藏、別在制服或書包上,看起來很招搖 (也很煩,如果自己的孩子沒得到太多)。
學習自然發音可以看看BBC網站或 YouTube上的 Alphablocks,學數字或乘法表有 Numberblocks;這兩個節目也有雜誌、DVD、書籍和玩具。
**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十月初。世界心理健康日,可能會請小朋友配戴一截綠絲帶、穿黃色衣服上學,或是大家一起用黃色素材裝飾教室。
** Half Term
期中假。一年三學期每學期一次、每次一星期,通常在十月底、二月中和五月底。
** Guy Fawkes Night/Bonfire Night
十一月初。篝火之夜或煙火節,可能會講述節日由來和習俗,然後小孩回家像嘴裏內建鞭炮啵啵啵啵不停亂噴口水。
** Diwali
十一月初。印度新年,學校會大略介紹印度文化,可能會讓大家作一些手工,譬如用陶土作 bling bling 的燭台之類的。
** Remembrance Day
十一月中。國殤日,學習和平的真諦、不忘記戰爭的傷痛,通常會有罌粟花佈置 (大家一起作手工把花貼滿校門),也會請學生帶零錢自由購買義賣的罌粟花徽章手環等等。
** Bake Sale
不定期出現,疫情前一年至少三次,疫情後有些學校還沒辦過。請大家帶自家烘培的糕餅甜點去學校,集中好之後放學時老師會在校門口擺攤販賣、所得作為學校經費,bake sale售價很低、一片蛋糕幾十P這樣吧,問題是... 不曉得誰家拿出來的... (反正我不敢吃啦) 有的 Bake Sale 同時有票選和競賽,最受歡迎最熱賣的不要懷疑就是那些 #五顏六色滿滿糖霜的蛋糕,如果懶得自己動手,捐超市買的現成蛋糕也可以,要不就多帶點錢去買彩票(志在參加絕不要得獎),反正為學校募款是好事。
** Children in Need
十一月中。BBC 為兒童和少年募款的活動,活動代表標誌是隻單眼蒙著彩色點點眼罩的黃毛熊帕西 (Pudsey);這個活動為期一週,可能每天有不同把戲,請大家穿睡衣上學、帶硬幣去學校在地上堆成熊形(之後硬幣捐作公益)、穿點點衣上學、舉辦帕西著色比賽、把家裏的泰迪熊帶去學校參加選美比賽... 這類的,參加者建議小額捐款。
** Anti-bullying week
十一月中。倡導反霸凌、學習尊重個體差異,可能會請學生穿不成對的襪子上學 (odd socks day)。
** Flu Vaccination
十或十一月。由 NHS 團隊到學校幫學生噴流感疫苗,在九月會有意願調查、可以選擇不接受疫苗,小朋友的流感疫苗從鼻腔噴入,噴好會給乖乖貼紙和疫苗注意事項帶回家。
** Christmas tree & lights switch on
十二月初。學校立聖誕樹、點上聖誕燈飾的日子,可能會請每位學生自己作一個吊飾帶去學校掛在樹上並舉辦競賽,根據我的觀察,得獎的通常不是做得完美、家長參與太多的作品,而是 #手工感很強 歪七扭八嘴歪眼斜很有童真那種。
** Nativity Play
大約十月開始學校會排演聖誕節公演,最傳統的主題是耶穌誕生,視學校大小和學生人數多寡,可能每個年級或 KS1 (R, 1, 2年級)、KS2 (3-6) 合演一齣,每個人都有角色,主角找不怯場的學生演,害羞的小孩可能分配旁白跑龍套;扮演角色的服裝需求會在十一月左右請家長準備,最常見是純色衣褲 (Amazon, H&M, eBay, Next 有賣)、再由老師和助教加工 (他們真的很強) 作成舞台服裝;聖誕節公演門票在十二月登記,通常會演兩場或三場,每家限定索取兩張或三張票,閒雜人等不准進入、公演現場 #禁止拍攝 (有些家庭受社服保護,拍照曝露行蹤有損他們的人身安危)。公演散場門口設置捐款箱,不妨帶些現金贊助學校經費。
** Christmas Card Sale
在十月左右學校會讓孩子作聖誕節氣氛的貼圖或繪畫,讓家長自由選擇購買用這幅畫印成的卡片、禮物標籤、鑰匙圈年曆或馬克杯;學校有提成作為經費,通常大家都會捧場。
** Christmas Post Box
通常在十二月初學校會在每班設置信箱讓全校互寄聖誕卡。注重社交的家庭在頭兩年可能全班寄卡片,有些家庭因為環保因素不參加。
** Christmas Jumper day
十二月中。穿有聖誕節氛圍的毛衣上學,可能舉辦聖誕毛衣競賽看誰的毛衣最土,通常附帶小額捐款。
** Christmas lunch
十二月中。大約十一月底學校會發出聖誕節午餐菜單讓大家勾選,傳統菜色主菜必有烤火雞、配菜是烤洋芋小甘籃和約克夏布丁,甜點通常是果凍冰淇淋或巧克力樹幹蛋糕。聖誕節午餐這天早上可能會做些手工、中午大家在食堂戴著早上作的麋鹿帽、玩著聖誕拉炮一起吃午餐,喜氣洋洋。
** Christmas Carol
十二月中。在有合唱社團、宗教支持的學校或私立學校從學期開始會練唱聖誕節詩歌,在十二月時在學校禮堂或教堂演出邀請家長入席。我很喜歡聽小朋友唱聖誕歌,氣氛真摯、想到 #好不容易又一年每天起早趕晚催你去上學 潸然落淚。
** Christmas shoe box appeal
十一月初開始募集。自選性別和年齡層幫不是那麼富裕國家的小朋友準備整鞋盒的聖誕禮物,教導小朋友知足和感恩;這個活動的主辦單位是帶有強烈反同志意識的某宗教團體,如果介意也可以不參加。
** Christmas hamper appeal
大概在十月左右學校會開始徵集聖誕節禮籃的禮物。通常是日常用品,常見的有手工藝美術材料、香檳酒餅乾巧克力這類的,從各家召集的禮物由校方分類包成大禮籃當作彩票的獎品,出售彩票的所得用作學校經費。
** Christmas Fayre
十二月中的週五放學後。聖誕集市 (有些學校也會辦聖誕舞會),在學校禮堂擺攤賣有的沒的,包括上面說到的禮籃彩票,常見的還有各種糖果甜食和裝飾薑餅,大多數設有由教職人員或家長義工扮成聖誕老人和精靈的 Santa's Grotto (聖誕小屋),學校裏聖誕老人給的禮物通常是文具或童書,可能必須排很長的隊入場。
(呼!! 以上是秋季學期我能想到的,歡迎眾媽補充)
中世紀麵包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摩洛哥夜市—挑戰N隻蝸牛熬湯+有牙羊頭
摩洛哥的異國風情,不止於如中世紀般迂迴曲折的街巷,也不限於市集內極富阿拉伯特色的香料、銀器與皮革。走進馬拉喀什(Marrakech)的德吉瑪廣場(Jemaa el-Fnaa),遊走在各式攤檔,把一堆奇怪食物統統塞進肚子,用舌尖去感受異域味道。
1. 蝸牛湯
摩洛哥曾是法國殖民地,當地人和法國人一樣愛吃蝸牛,但這裏蝸牛不是矜貴食材,也不如法國蝸牛一般用焗,而是一鑊熟,用多種香料和草藥熬製成湯。蝸牛湯非常普及,一碗盛惠5迪拉姆(約4港元),是平價的平民小食,當地人相信有助消化。來到攤檔,首先問清楚蝸牛從何來,老闆從容地答:「不就是從山上捉下來嘛」。喝一口,味道鹹得要命,有濃郁的辣粉味道。至於主菜蝸牛,首先用竹籤挑出來,黑黑的一團還看到觸角,確實有點惡心;戰戰兢兢地放進口──其實味道正常,質感像煮得軟腍的蘑菇。
2. 羊頭
羊肉是摩洛哥人重要的肉食,他們吃羊吃得出神入化,除了羊腩、羊扒,還有羊腦和羊頭。我們點了半個羊頭,盛惠35迪拉姆(約30港元),上碟時還真的頗嚇人,張大口露出一排牙。拿起刀叉,完全不知從何入手,索性把它切半撕開,再品嘗「面珠登」肉,原來都頗多肥油。羊頭需燜煮五個小時,加入辣椒粉和孜然粉,去除羶味,而且肉質軟腍,配麵包吃剛剛好。
3. 薑茶+草藥蛋糕
摩洛哥有種薑茶名為Khoudenjal,加了薑、八角、豆蔻及玉桂等煮成,原來是當地人治小病如喉嚨痛、傷風咳嗽的良方。喝下去有很濃烈的薑味,有點辛辣,但味道不錯。同一檔還有以相似藥材製成的蛋糕,就不太合胃口,入口苦澀又黏喉嚨。薑茶和草藥蛋糕合共12迪拉姆,約10港元。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摩洛哥 #蝸牛湯 #薑茶 #蛋糕 #夜市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中世紀麵包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波蘭深度之旅:華沙、克拉科夫、格但斯克、托倫、波茲南」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小仙仔
內容簡介:
波蘭,這個曾經在地圖上消失過兩次的國家,世人對她的既定印象,總有些許悲傷的色彩。然而,親身踏上這塊土地後,你會發現她早已浴火重生,蛻變成中歐最耀眼的一顆星。
無論是高樓櫛比鱗次、市容整齊的「華沙」現代市中心;或是完整保留文藝復興建築物,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整個舊城列入世界遺產名單的「克拉科夫」;擁有華美的哥德式、巴洛克式建築的浪漫海洋城市「格但斯克」;彷彿800年來不曾改變,仍維持中世紀樣貌的「托倫」;以及身為貿易、工業、教育重鎮,是最適合漫步的城市「波茲南」。完整的旅遊導覽,帶你暢遊5大城市!
【華沙】
全國政治與經濟中心的要角,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砲火摧殘成平地,如今她卻已經脫胎換骨,成為波蘭最現代繁華的都市。在華沙能同時欣賞到中世紀的古城風采、19世紀的經典建築,以及蘇聯式建築文化科學宮,因此造訪波蘭的第一站,當以華沙為首選,最為精采。
【克拉科夫】
曾在中世紀為波蘭首都的克拉科夫,擁有許多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珍貴建築,以及最具代表的瓦維爾皇家城堡。近郊的維利奇卡鹽礦,超過700年歷史的壯闊地下景觀,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西南方的卡茲米爾猶太區,與二戰期間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雖有著沉重的歷史記憶,卻也是來到波蘭最值得探訪之處。
【格但斯克】
波羅的海沿岸著名的港灣城市,也是波蘭最浪漫的觀光重鎮之一。在這裡,可以看到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建築,走在其中就像是漫步在古典電影裡;這裡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琥珀產地之一,擁有「世界琥珀之都」的美名。來此一遊,也不妨搭一段火車,到與格但斯克並稱三聯市的格丁尼亞與索波特,來一場波羅的海獨特的海洋文化之旅。
【托倫】
在1997年整座城鎮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托倫,紅磚牆瓦的建築、充滿中世紀風格的古城,甚至還有現存最古老的聖約翰大教堂,漫步城中彷彿回到過去的時代:這裡也是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故鄉,來此一定要探訪被改為博物館的故居。此外,托倫亦是薑餅的發源地,參觀薑餅博物館的同時,也能體驗道地的手作樂趣。
【波茲南】
過去是波蘭王國的第一個首都,每到正午12點,市政廳鐘樓塔上會有兩隻象徵波茲南的山羊,隨著鐘聲擺動,饒富樂趣;也因是第一個反共示威的城市,而成為東歐民主化原點的象徵。喜歡逛街購物的人,絕對不能錯過獲選為歐洲最佳購物中心的老啤酒廠購物中心。另外,這裡是波蘭可頌麵包的發源地,風味與法國的可頌截然不同,值得一試。
作者簡介:小仙仔
把旅遊當成人生必需品的金融界女子,只要一季沒出國一次就會渾身不對勁,曾擔任超過10年的報社記者,遊歷超過30個國家,去過香港、中國大陸、澳門、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澳洲,近幾年再將足跡拓展至歐美的波蘭、英國、義大利、法國、美國,開啟旅遊新體驗。即使後來轉換跑道至相對嚴肅的金融產業,並未抹去自己當記者時的好奇心,甚至一直鍾情執筆寫作、揹著單眼拍照的美好。
和波蘭的緣起,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的《夜》這本書牽起;踏上波蘭之旅後,驚豔於波蘭從動盪歷史中蛻變後的風采,也因著國人瘋中東歐旅行,卻獨漏波蘭的遺憾,決心把對於波蘭的迷戀化為一本實體書,希望透過自己的觀察與體驗,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無限大的美好國度。
中世紀麵包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布魯塞爾Brussel是比利時Belgium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聯盟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布魯塞爾市位於布魯塞爾首都區。是一個通用法語和荷蘭語的雙語城市,法語的使用者佔較多數。另外,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等語言被布魯塞爾的穆斯林廣泛使用。布魯塞爾這一名稱來自古代荷蘭語的「Bruocsella」一詞,意為「沼澤之鄉」或者「沼澤地中的家園」。布魯塞爾起源於公元580年左右。布魯塞爾大廣場Grand Place是城市中心廣場;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布魯塞爾大廣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很多人將這裡看作歐洲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大廣場面積不大,長約110米、寬約60米,被中世紀的行會建築所包圍。市政廳的塔樓建於1402年,高約91米,是廣場上最高的建築。整個市政廳則建於1402年至1455年之間。11世紀大廣場已經稱為布魯塞爾的中心。考古人員發現,當時的地面水平高度比現在要低1.2米。1523年,宗教改革人士在此被執行火刑。1695年,8月中旬,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和其敵人威廉三世在這裡大規模衝突,在法軍的炮火下,市政廳大樓只剩下斷壁殘垣。重建的行會建築採用 了弗拉芒-義大利式。19世紀後期,大廣場的建築基本被翻修。布魯塞爾市政廳Hôtel de Ville坐落於大廣場中間。早期麵包房原建築是木製建築,當時的麵包師烤制麵包後,在此出售。1405年改為石制建築。在19世紀60年代末,麵包房被推倒重建,新建築採用 新哥德式,在此收藏了許多藝術作品。廣場十分富有生活氣息,各種酒吧、巧克力店、餐館點綴四周;人們坐在廣場上幽閒自在。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也曾居住在市政廳對面餐廳二樓現在有紅色玻璃的房間,他讚美這裡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天鵝餐廳是當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生活過的地方,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就在這裡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