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的擂茶
話說每次到北埔老街,
都一定會放慢腳步,感受這純樸的民風,
當然還要和小朋友一起DIY體驗擂茶啦!
這間創始店改良鹹口味變成甜口味,
也是唯一受邀國宴的擂茶店!
不管是冰的是還是熱的都好好喝!
Google高達4.4顆星呢!
全文閱讀:https://taiwantour.info/39tea/
#什麼是擂茶
客家擂茶是傳統的食俗。
客家擂茶源於中原地區,南宋詩中有「漸近中原語音好,見客擂蔴旋點茶」句。
近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引用成書於南宋端平二年的《都城紀勝.茶坊》中出現的「冬天兼賣擂茶」、「冬月添賣七寶擂茶」、「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頭」說明歷史上南宋偏安,人口眾多,擂茶相當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質棗擂杵。
記得分享加到個人FB清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趙佗(約西元前240年-西元前137年),恒山郡真定縣(今中國河北正定縣)人,原為秦朝將領,與任囂南下攻打百越。西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的謀劃;並當即向趙佗頒佈任命文書...
中原地區 在 看中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對於中原地區來說,每年的第一聲春雷應該在驚蟄這一天之後響起,第一聲春雷響起之後,陽氣浮出地面,萬物開始復甦,大地恢復生機。若在驚蟄之前響起了春雷,則是極其反常的不祥徵兆。
#看文化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21/08/03/979930.html?utm_source=facebookpost&utm_medium=kzgfacebookpost&utm_campaign=monfacebookpost
中原地區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形象獨特的明代佛像
2020年11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賣了一尊明代銅鍍金佛像,它以造型獨特、工藝精美、體量高大、品相完好引起了佛像收藏愛好者和學術界的特別關注。這尊佛像為明代中原地區造像,但其造型樣式非常獨特和罕見,兩手均伸展於胸前結印,佛名難以遽斷,佳士得出版的圖錄命名為「鎏金銅寶冠佛坐像」,顯然有寬泛之嫌。筆者認為,此像具體名稱應為盧舍那佛,是佛教《華嚴經》宣稱的蓮花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大乘佛教崇奉的「三身佛」中的報身佛。
-----------------------------------------------------------
如果喜歡我們分享的歷史知識故事,歡迎進入「知史網」→「歷史新知」→「考古新發現」閱讀全文,謝謝!
https://www.mychistory.com/b001/b0013/kg0009
-----------------------------------------------------------
#知史 #中國歷史 #考古新發現 #盧舍那佛 #佛像 #華嚴經
中原地區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趙佗(約西元前240年-西元前137年),恒山郡真定縣(今中國河北正定縣)人,原為秦朝將領,與任囂南下攻打百越。西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的謀劃;並當即向趙佗頒佈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 囑咐他“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趙佗洞悉廣州防禦要領,為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制,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構築了捍衛番禺的三道防線:樂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線,英德一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禺的。秦末大亂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成為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西元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號稱“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在執政期間,由於他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並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從而為存在95年的南越國奠下基石。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萬餘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的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建築面積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館以古墓為中心,依山而建,將綜合陳列大樓、古墓保護區、主體陳列大樓幾個不同序列的空間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突出了遺址博物館的群體氣派,是嶺南現代建築的一個輝煌代表,曾獲得六項國內外建築大獎。館展絲縷玉衣為西漢時期文物。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其上衣採用對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出土時玉片散落在地,經三年時間完成修復。外形與人體形狀基本一樣,分頭套、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六部分。為便於穿著,各部分分別製作。其中頭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鑽孔,以絲線連綴;其餘玉片用麻布襯裏,每塊玉片表面用窄絲帶作交叉粘貼,然後再用寬絲帶沿玉片的邊緣作縱橫粘連。由於整件玉片皆以絲帶綴連,故稱之為“絲縷玉衣”。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uOktIXvLt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