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長賜輪歷時142小時脫困!
重新浮在水面上 蘇伊士運河將開通!
關於海運。
想了一些不一定有素養的地理題目(記憶的)
長賜號貨輪擱淺邁向第七天,
儼然成為歷史重大意外!
埃及北側地中海及東側紅海,塞滿輪船。
#國際貿易 #國際分工 #國際情勢
#世界船隻追蹤網站
https://www.vesselfinder.com
長榮海運官網28日發布聲明說,長賜號的脫困作業,目前已經挖除2萬多噸的泥沙,船艏卡住土堤的情況開始鬆動,船艉泥沙也已清除完畢,主機俥葉及舵板皆可正常運作,有助這艘貨輪於擺脫擱淺狀態後儘快離開事故現場,讓運河恢復正常作業。
隨著蘇伊士運河被長榮海運旗下貨輪擱淺而延誤船班的意外,導致這世界上最繁忙的海運之一被迫癱瘓,它不僅衝擊全球的貨運運輸,還影響著國際油價、運價與木漿產品等,根據《Lloyd's List》估算,目前每小時的貿易損失就高達4億美元。
事實上,光是在2020年一整年,就有將近2萬艘船舶通過蘇伊士運河,平均每天至少50艘。在這連結亞洲、非洲和歐洲的貿易樞紐上,牽動著各地的產業神經,它更象徵著民生資源的命脈,一旦供貨資源不足,物價上漲也就成了必要之惡,而究竟何時能脫困,還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
文字引述:
貫通全世界的經濟命脈!帶你認識世上最重要的5大運河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8656
長賜號擱淺第六天 長榮回應了
https://udn.com/news/story/122068/5350104
題目發想(作者:巫師地理)
1. 以下哪一條航線,經過蘇伊士運河最為節省時間
(A)漢堡-伊斯坦堡
(B)可倫坡-新加坡
(C)貝魯特-科威特
(D)倫敦-開普敦
2. 蘇伊士運河的興建經費,於19世紀末是大部分由哪兩個歐洲國家出資?曾經於1967年因為什麼戰事,導致運河被迫關閉了八年之久?現在是屬於哪個國家管轄?
3. 沒有蘇伊士運河,歐洲與亞洲之間,需要通過非洲大陸的哪一國家什麼位置
4. 以下哪一條航線,經過巴拿馬運河最為節省時間
(A)紐約-里約
(B)馬賽-利馬
(C)波士頓-休士頓
(D)都柏林-塔林
5. 巴拿馬運河最早是由哪個國家興建?由於不耐熱帶疾病而轉由哪個國家完成?
6. 沒有巴拿馬運河,跨越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需要繞過美洲大陸的何處?介於哪兩個國家的交界?
7. 歷史上的「三角貿易」,是透過哪兩個自然條件,使得航運連結了奴隸、原料與工業製品?
8. 地中海與大西洋之間,隸屬於英國的什麼地點?由於與西班牙接壤,每一天許多人通勤往返歐盟區,英國脫歐協商過這一特殊地點。從此處天氣能見度佳,得以望向對岸的北非國家-摩洛哥
9. 地中海與黑海之間,土耳其是北約成員,戰略考量是鄰近烏克蘭與俄羅斯衝突的克里米亞半島的軍事港口,這個通道包含了博斯普魯斯與達達尼爾的交通要道,是歐亞之間的重要商業城市,也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重要據點。指的是?
10. 請問歐洲的松德海峽有座跨海大橋,是北歐哪兩個國家的連結?
11. 松德海峽是哪兩個海面的交通要道?
12. 有歐洲第一長河之稱的什麼河流,因為注入裏海無法連結海面,蘇聯時代開鑿運河連結至頓河、黑海,使得船隻得以航行地中海。這一條河流是?
13. 東南亞的哪一國家,曾經構想開鑿新捷徑:「克拉運河」,得以更快連結印度洋及太平洋。這個國家是?
14. 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是世界繁忙的交通要道,位於印尼及馬來西亞之間的什麼海峽?從波斯灣運送的石油,航駛日本海,輸送至韓國釜山,中途通過何處海面,是中國與美國近年國際角力的位置?
15. 波斯灣至阿拉伯海之間,鄰近伊朗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什麼海峽?掌握了世界上主要油輪進出的交通要道。
16. 中國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包含西線、中線、東線,請問東線是運用古代的哪一個水利設施?
17. 中國在習近平上任,提出了什麼戰略?包含了歐亞交通跟海上絲綢運輸。
18. 中美地峽的哪個國家,與巴拿馬都是一側靠大西洋,一側靠太平洋,也曾經有過開鑿運河的想法,這個國家是?
19. 俄羅斯境內,哪一個地理區?包含鄂畢河、勒那河、葉尼塞河,由於河流流向不佳,往北注入北極海,冬季結冰,春天則容易出現「凌汛」
20. 請問西北航道與東北航道,分別是北極海兩側靠近哪些國家?
21. 如果有一天,北極海都沒有冰層,北極熊絕種,原本日本貨物銷售至歐洲,必須經過東南亞的重要海峽,就可以經過北極海的什麼航道,縮短時間?對於這東南亞哪個國家衝擊最大?
22. 目前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是哪個國家哪個城市港口?
23. 交通運輸比較陸運、空運、海運,海運的優勢是什麼?
24. 兩個遙遠距離,因為運河成為捷徑,縮短了兩地時間,促進交通貿易,這個稱為什麼現象?
25. COVID-19疫情爆發超過一年,為何與海運貨櫃輪船需要大幅增加有所關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葛洲壩水利樞紐,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壩」,是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上游的三峽水電站38公里,距下游宜昌市主城區約6公里。因壩址處江中原有一小島葛洲壩而得名。」大壩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北抵...
中國古代船舶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人與神化|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馬六甲的三寶山下,鄭和石像靜置於路旁一家汽水工廠內,為華僑緬懷鄭和所訂制。這個曾是萬人船隊的駐扎之地,如今雖已荒冢壘壘,卻見證了華人在此的歷史足跡。」
這是台灣《經典》雜誌編輯李菁菁在《海上史詩──鄭和下西洋》書中撰寫〈馬六甲的鄭和餘韵〉一文的引言。
鄭和是回教徒嗎?還是佛道信徒?若是回教徒,華人是否就不能膜拜他?鄭和有沒有住過三寶山?三寶井是鄭和掘的嗎……
《星洲日報》記者來電問詢這些事,我有點慌亂。要談的是歷史中的鄭和,還是華人理想中,神化了的形象?真人與神化之間,該如何議論?
李業霖說得好:(東南亞)華人眼中「鄭和已成了一個半神的人物」。「這是因為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克服了許多困難,所以一般人認為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而其影響層面的深廣,從幾個傳說得以窺見。」
鄭和下西洋可謂是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大盛事。其船舶之大,隊伍之壯,為歷代之盛,但論及鄭和下西洋,必探知其本質為何。事實上,鄭和是奉明成祖之命而下西洋的。這時的明代中國同時實施著海禁令,禁抑民間海商的私自出洋。鄭和下西洋很大程度是當時明成祖所主導,一種政治色彩濃厚的官方組織大規模「走出去」的海洋活動。以禮治和平的方式,靠「德」與「威」的氣魄,鄭和下西洋招諭海外諸國前來中國,主動擴展了中華朝貢體制的內容。
鄭和船隊氣勢不凡,消滅舊港華人頭目陳祖義,扶持和護衛滿剌加,壓服鍚蘭王,縱橫於印度洋。如馬歡《瀛涯勝覽》所云:鄭和「率領豪俊,跨越海外,與諸番貨,其人物之豐偉,舟楫之雄壯,才藝之巧,蓋古所未有。」但鄭和也曾在爪哇,因訊息掌握不足,適逢東西王內戰相攻殺,卻貿然上岸東王治所,而被西王兵斬殺了170名鄭和隨部。
鄭和出身伊斯蘭教哈芝世家,曾在泉州伊斯蘭教聖賢墓行香,在清真寺祈禱以及奏請重建南京禮拜寺。但他為了完成航海的壯舉,安撫崇奉佛道的大部分船員,亦曾施財印造佛經,也曾祝禱航海女神天妃娘娘。
1911年在斯里蘭卡的迦里,發現了一塊石碑。這是當年鄭和所遣送過去的。有意思的是,這塊石碑刻有漢文、淡米爾文和波斯文3種文字,3種文字的內容不相同。碑面上的記年是永樂七年。漢文部分說的是要在佛寺供奉,以感謝航海的安全,並祈求未來一切無恙,並記有當時的供品和布施的清單。淡米爾文內容是說,中國天子為贊揚印度教的保護神維什努而立碑。波斯語的碑文卻說立碑是為了阿拉之神及伊斯蘭教的聖者。
對此,擅於評寫歷史人物的陳舜臣說:「一塊石碑中,以3種文字刻下它分別是為佛教、印度教、回教而立的。這不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嗎?鄭和本身雖是回教徒,但將近3萬名的艦隊官兵應該都是佛教徒,而錫蘭當地的居民則多半是印度教徒。如果再往西行,就進入回教圈。下西洋必須通過各種宗教圈,其統率的人不具宗教偏見,這非得有寬容的人格不可。」「鄭和的人格,無疑是由忍耐與達觀所形成。這使他得以遠離偏見。正因為永樂帝相信鄭和與任何國家的任何人都能順利交往,所以才會任命他為艦隊的總指揮。」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為中國的海洋發展史寫下光輝的一頁,然而他又是一個從小就被去勢,失去男性機能的太監。在明太祖明訓嚴督宦官的祖訓下,弔詭的,有明一代卻是宦官極度亂政的朝代,深受士人蔑視。鄭和的地位與功績,曾一度被湮沒。大航海行動停止之後,當時的正直官僚劉大夏把官藏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記錄藏匿起來,甚或盡為燒毀。這是何其荒謬之事。
在本地華人眼中,鄭和是偉大航海家,也是一個賜惠、傳播高文化種子予斯土的聖賢;是開拓斯土的先驅,也成了斯土的保護神。鄭和是華族的驕傲,亦是華族的哀歌。三寶山的哭泣,鄭和像的孤寂,民族自尊心的擁護與受挫,如同華人史的悲命。
於此,我們談的,不再只是一個歷史人物。鄭和是一個圖像,一個感情豐富,如同極其複雜矛盾的馬來西亞華人的圖像。我們的喜和悲,憤怒與歡笑,往往就在這半人半神的圖像中時隱時現著。
歷史與神話之間,其實就是如此這般的有趣與荒謬。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中國古代船舶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鄭和出航的基礎|知史百家
安煥然
鄭和下西洋,其艦隊之壯,船舶之偉,航海技術之高,不會是突然間就「發明」出來的。
明成祖永樂年間是鄭和下西洋的啟航年代,但鄭和出航的基礎還是得追溯到明成祖父親明太祖朱元璋的那個時代,甚至也應把視角拉到離鄭和時期還要更早的宋代和元代。
如果當時的中國不強大,沒有富足的物力和財力基礎,鄭和下西洋不可能威風出航。1368年蒙古勢力被逐出中原,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專制獨裁君王,但朱元璋從遊方僧變成開國皇帝,他復興中華國體的功績,我們必須正視。明朝建國之初,明太祖積極地採取了諸如重本抑末、勸農桑、減徭役、計民授田、獎勵墾荒、大興屯田、寓兵於農及興修水利等一系列恢復中國國內經濟生產的措施和建設。這些措施的有效推行,到了永樂和宣德年間(亦即鄭和下西洋時期),如同《明史》卷77〈食貨一〉所述,出現了「上下交足,軍民胥裕」,「百姓充實,府藏衍溢」的富庶盛況。
明初官營手工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亦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物質基礎。洪武和永樂年間是明朝官營造船業的黃金時期。明太祖在建國之初,就大力發展官營造船業,擴充水師力量,重視海防。洪武三年(1370) 沿海有5千個衛,127個千戶所和231個巡檢司,計有戰船2700艘。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朝戰船總數可能已達到3002艘。
永樂年間,明成祖承太祖之制,詔令福建、浙江、江蘇、廣東、湖北和江西等地建造或改造海船2758艘。當時的龍江造船廠(原址在南京市下關三叉河)以及福建沿海一帶的造船廠皆頗具規模,人員眾多,匠籍分工明確,實力雄厚。因而,鄭和下西洋縱橫於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對不服者「以武攝之」,儼然就是一支龐大的武裝艦隊。鄭和艦隊之所以能夠如此大有作為,實是以強盛、發達的官營造船業作為後盾。
明朝初年,官營手工業的官窯和織染局特別興盛。產品量多質高,是提供給鄭和下西洋帶去進行賚賜貿易的極佳貨源。誠如陳高華、陳尚勝《中國海外發展史》所說的:「明朝建立以後,推行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國家有比較充裕的物力和財力,可以負擔大船隊長期活動的鉅額開支,同時也有大量的產品可供賞賜和交換之用。如果沒有足夠的物力和財力,大規模的航海活動也是難以持久的。」
其次,我們應當要有這樣的一個歷史認知:中國海洋事業的偉大,並不始於鄭和。鄭和之航海,其實是宋元航海的繼續。宋元時期的遠洋海船,技術早已有了突破性進展,尤其是福建型尖底海船,船體裝載量大且堅,已是當時世界上技術最先進最適航行於大海的船隻。
從航線和航行範圍來看,宋元已開闢了橫渡印度洋的遠洋航線。宋代趙汝适《諸蕃誌》、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提供了豐富的航海地理資訊和航行指南,擴大了中國人的航海地理知識和視野。即使是到了鄭和下西洋時期,其隨從費信所撰的《星槎勝覽》也還是大量抄錄元代《島夷志略》裡所記載的資料。
中國四大發明之磁羅盤導航技術,以及與之航行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的「針路」等航海導航技術和航海知識,大抵完備於宋代,均是豐富的航海文化遺產。
孫光圻《中國古代航術史》指出:「如果沒有宋元航海者所打下的堅實基礎,鄭和要在新形勢下作出如此漂亮的發揮也非易事」。「雖然鄭和航海技術較之宋元又有進步與完善,但是,科技水平的發展是具有歷史延續性的。鄭和遠洋之舉,乃是宋元航海科技文明的一次升華性的總檢閱。」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中國古代船舶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葛洲壩水利樞紐,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壩」,是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上游的三峽水電站38公里,距下游宜昌市主城區約6公里。因壩址處江中原有一小島葛洲壩而得名。」大壩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北抵江北鎮鏡山,南接江南獅子包。長江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工程上游流域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30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15.8億立方米(三峽大壩水庫393億立方米)。安裝發電機組21台,總裝機容量271.5 萬千瓦(三峽2,250萬千瓦),投產後,通過擴建一台機組和實施兩台機組改造增容,現裝機容量為277.7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57億度。 工程自1970年12月30日動工,1988年12月10日竣工,1989年1月3日,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宣布建成。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常簡稱三峽工程或三峽大壩,是中國長江上游段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分布在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幹流上,大壩位於三峽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並和其下游不遠的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調度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的水壩。三峽水電站的機組布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台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還有2台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相當於計熱電發電效率後燃燒標煤0.319億噸的發電量,年直接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而它在發電、防洪及航運方面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附帶引起的移民、環境等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繁雜的各種爭議相伴。三峽工程的總體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工程共分三期進行,總計需17年,目前已經全部建成。
一期工程從1993年初開始,利用江中的中堡島,圍護住其右側後河,築起土石圍堰深挖基坑,並修建導流明渠。在此期間,大江繼續過流,同時在左側岸邊修建臨時船閘。1997年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標誌著一期工程達到預定目標。
二期工程從大江截流後的1998年開始,在大江河段澆築土石圍堰,開工建設泄洪壩段、左岸大壩、左岸電廠和永久船閘。在這一階段,水流通過導流明渠下泄,船舶可從導流明渠或者臨時船閘通過。到2002年中,左岸大壩上下游的圍堰先後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2002年11月6日實現導流明渠截流,標誌著三峽全線截流,江水只能通過泄洪壩段下泄。2003年6月1日起,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到6月10日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閘開始通航。7月10日,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到當年11月,首批4台機組全部併網發電,標誌著三峽二期工程結束。
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導流明渠截流後就開始了,首先是搶修加高一期時在右岸修建的土石圍堰,並在其保護下修建右岸大壩、右岸電站和地下電站、電源電站,同時繼續安裝左岸電站,將臨時船閘改建為泄沙通道。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主體部分完工。2009年年底全部完工。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處。都江堰是由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約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依然發揮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邊的古蹟甚多,主要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玉壘關、鳳棲窩和鬥犀臺等。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1980年7月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佈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4日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000年,都江堰以其為「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與青城山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古代船舶 在 淺談世界戰艦演化史,大航海時代,中國古代的造船術根本強到 ...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我是RT,幾千年前就有船的存在 中國古代 的造船科技線更是技壓全世界讓我帶你了解一下戰艦的演化史免費玩戰艦世界PC:https://wo.ws/33Ea5gz邀請 ... ... <看更多>
中國古代船舶 在 指南針與古代航海 的推薦與評價
事實上,指南針的出現及其應用於航海,再結合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和 ... 從唐代起,中國古代船舶中已設有水密隔艙,到了宋代更日益精湛。1973 年江蘇如皋出土 ... ... <看更多>
中國古代船舶 在 慢遊雲林- 164滯洪池-戎克船,特別打造中國古代帆船裝置 的推薦與評價
164滯洪池-戎克船,特別打造 中國古代 帆船裝置,以滯洪池水域為底,藍天為幕,呈現大航海船隻停泊靠岸場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