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從雨傘到反送中的情感核動力 — 當情感由他人回歸自身】
很久以前,英國學者馬寶康就獨具慧眼,開始研究「香港本土主義」。去年他製作了一部紀錄片《香港本色》,訪問了很多思潮和行動相關者。幾年間,我們見過幾次交換意見。向別人分享歷史,也像重新經過歷史,發掘自己都遺漏的細節。
本土運動發展有大形勢配合,但其濫殤還是情感爆發,有時更是負面情感。就像核廢料會毒死人,但用得好也能帶來無限動力。
上世紀香港人向來被視為政治冷漠,67 暴動之後政治事件總是難以開花結果,歷史經驗令很多人陷入失敗主義。政治冷漠不代表沒情緒,只是一直壓抑。偶有發泄,例如《頭條新聞》的戲謔、六四之後類似電影《人間道》的意有所指、達明一派的惶恐和焦慮、討論移民與否……都是負面情緒的移情宣泄,但當然是殘章斷片,無法形成體系。
香港人上世紀的政治情緒大爆發,是因為六四事件。浩大的公眾遊行、全港社會賢達和藝人齊聲和應,既是為彼邦人民吶喊,也是為自己即將到來的命運吶喊。這是個得以流傳的共同情感經歷,也是現時公民社會中老年人的共同心理基礎。為甚麼我們是同一班人,因為我們都經歷了一樣的大時代。然而六四情感經歷,像許冠傑的歌,是共同體的初階,遺民卻是不世襲的,世代交替之下,情感會無法傳承。而且情感是跟時間、地理、人物緊扣。北京六四事件,無法成為香港這個政治族群的核動力,因為「地理」、「人物」都是別人的,只有「時間」這一點勉強中港同沾,不過還是逃不過內部世代交替的影響。所以六四之後,香港人對自身薄情,對中國深情。就像吳叡人評反送中,為何本地社科學者普遍缺席,他認為主要是兩個:
「……一個是香港人文社會型知識分子的運動經驗非常少,非常地學院,他們是親西方的產物,一邊優越感很重,拼命掉洋書包,一邊說自己是反殖民,後殖民,這種自我矛盾的意識非常明顯,讓他們陷入一個深度被殖民的意識裡而跨不出來。所以他們沒有辦法面對年輕人很生猛的東西,年輕人不一定讀過什麼《想像的共同體》或其他理論,但卻用實際的生命在日常生活進行鬥爭。這些事情其實是嚇壞了這些我稱為『葉公好龍』的知識分子。」
上世紀交替之間,中國成為威脅香港現狀的最大可能,但卻被香港人投入最多而罕見的情感。這種遙距情感爆發,只是遙相聲援,最多捐錢、幫走佬,但這情感不會成為變革本地的能量。就像六四後的「三罷」,既是司徒華為了保衛大中國、執迷安全社運而取消,但當時人都是服從,因為情感上他們不會為北京的事情,而無故打爛自己的超穩定秩序。畢竟鎮壓不是在香港土地裡面發生。
14 年《白皮書》和人大決議之後,「中國恩准民主」、「又傾又砌」、「民主回歸」作為香港前途解方徹底失敗,「奪回自身」的新嘗試自然進場。從雨傘以來到反送中,都是香港人嘗試在建制已經不恩准恩賜並且缺席的情況下,試圖使社會契約不再懸空、使情感不再懸空。憲政不是一紙空文,而是長期的社會慣例和情感記憶。香港人從反殖民到反警暴,之後再出現文宣網絡、經濟網絡、秘密結社式的手足情誼、國際外交,是重新填劃自六四後一直懸空的自身:香港社會如果不考慮其他權力,會是怎樣?於是想像,於是理論,於是實踐。
在「去懸空」的過程,投入中國的情感自然減少,所以大學生幾年前開始不去支聯會晚會;到了今年六四,大部份人都在維園、在各區置換了當日主題,變成高叫「光時五缺」和獨立口號。這一代香港人對於過去歷史和情感,是轉折性傳承,就像榮格師從佛洛伊德,卻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香港人從仰望中國,變成仰望自身。證據是作為「離岸中國民族主義」核動力的六四活動,終於被「去中國化」。親中報刊《亞洲周刊》在六四之後,神速發文批判這種改變。香港人不再自我懸空,對中國當然是警號。這種改變,大概也應了 2013 年陶傑說的:
「你心繫中國,起碼都覺得大家係『同胞』。如果唔覺得係『同胞』,大家冇血緣之近,就會選擇唔去六四晚會囉。由中共眼中來看,如果今年六四燭光會由去年十五萬人,變成一萬五千人,你都咪話唔驚?咁可以證明香港獨立意識極之濃厚。兩害相權,如果我係中共,我會想多啲人去六四紀念會。」
香港人傳統上被視為政治冷感,其性亦一窩蜂加三分鐘熱度。然而反送中到今日,仍然死不斷氣,不是因為實際在爭取甚麼。我相信大部份人現在已很少在想自己在爭取甚麼,而是情感。香港有很深殖民歷史和商業背景,「情感」總是被污名為亂事無用之物。然而沒有異常的情感,就沒有異常的堅持。既然香港對大國政治沒有即時的槓桿工具,那麼堅持,至少就是國際政治的入場券。香港人的三分鐘熱度被打破了,被新的傳統所取代。因為有人意外死、有人以死相諫、有游泳健將離奇浸死、還有很多人被打被告、有人要流亡;而鎮壓的現場,是香港土地,是香港商場,是香港鐵路,是香港人自身生活環境。被打被殺的,可能是自己認識的人。這種切身感,是由香港警察賦予的。如果說這一切都是 nation building,那麼警察也是參與其中。作為故事的反面,警察扮演了外國的打手和買辦,而香港人則扮演守衛家園和個人尊嚴的鬥士,在鬥爭過程中的犧牲,會成為後人的記憶和情感資源,並通過時間、地點和人物的同性,成為一個近似信仰的體系。
本土主義和激進抗爭一開始受到民主陣營批評,其實是因為一方情感濃烈,一方太無情。前者是受到尊嚴受挫的反作用力所驅動,而後者在多年的英殖和特區經驗中,患上習得無力感,他們總是問,退聯之後,然後呢?打爛玻璃又如何?打了警察又如何?談了身份認同又如何?去向西方救援會得到回應嗎?……他們很多都是學富五車,理解世界很多事情,但都是彼邦的事情,對於自身卻是不敢想像、像一個深櫃的同性戀者,非常的壓抑,他們窮得剩下功利,可能是因為他們最激烈最青春的感情已經留了在過去,留了在北京。步入中老年之後,他們相信政治是妥協的藝術,然而對於大多數運動參與者來說,群眾運動就是不妥協的藝術,自己都不知道會走到哪裡,但總之要努力拉闊形勢、不斷改變戰術、不斷引入新想像;而且他們死不斷氣,因為情感從本地共同經歷源源不絕地輸出,那是核動力,用之不絕,而且裝置在本地。
7.21、8.31 之類慘劇,會留下情緒的精神核彈,然而創傷也是定義一個群體的材料,可能會糾纏這裡一生,然而也定義了我們與別不同的性質。如果說存在先於本質,那麼香港人其實也沒有本質,但後天的形成,卻是決定性。也許 7.21、8.31 之後,標誌著「新香港意識」的誕生。共同情感(特別是創傷)是苦澀的,卻也是綑綁一群人的心之繩。林夕的歌詞問:「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信焉。
中國歷史學家葛兆光曾經說過:
「任何國家的學術,特別是文史之學,必然是與本國問題有關的領域才是主流,沒有哪一個國家,研究外國文學、歷史、哲學可以成為主流的,即使是研究外國的,這個『外國』也要和『本國』的問題相關,否則就是屠龍之術,是紙上談兵,是隔靴搔癢,就好像古詞裡說的,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除非是沒有建立文化主體性的殖民地區,被人家控制了經由學術研究上升為上流階層的管道,你才會『錯認他鄉是故鄉』。」
香港長期來說都是「錯認他鄉是故鄉」,然而經過實踐和受難,通過更深邃的反省,錯認他鄉、無法對自己產生感情的精神障礙,可望步向終結。這是最壞的時代,但同時也是最好的時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國到底是做了什麼,可以讓中國人這麼愛國? 中國現在在網路上最愛國的、翻牆戰力最堅強的、出征美國 NBA 的主力,被稱做「飯圈女孩」;「飯圈」就是粉絲文化,「飯」為 Fans 粉絲,「圈」則是 Group 群組的意思,本意是指對某明星及追星族的狂熱粉絲群組 ;反送中運動白熱化之後,中國許多偶像明星...
中國民族主義 如何 形成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從雨傘到反送中的情感核動力 — 當情感由他人回歸自身】
很久以前,英國學者馬寶康就獨具慧眼,開始研究「香港本土主義」。去年他製作了一部紀錄片《香港本色》,訪問了很多思潮和行動相關者。幾年間,我們見過幾次交換意見。向別人分享歷史,也像重新經過歷史,發掘自己都遺漏的細節。
本土運動發展有大形勢配合,但其濫殤還是情感爆發,有時更是負面情感。就像核廢料會毒死人,但用得好也能帶來無限動力。
上世紀香港人向來被視為政治冷漠,67 暴動之後政治事件總是難以開花結果,歷史經驗令很多人陷入失敗主義。政治冷漠不代表沒情緒,只是一直壓抑。偶有發泄,例如《頭條新聞》的戲謔、六四之後類似電影《人間道》的意有所指、達明一派的惶恐和焦慮、討論移民與否……都是負面情緒的移情宣泄,但當然是殘章斷片,無法形成體系。
香港人上世紀的政治情緒大爆發,是因為六四事件。浩大的公眾遊行、全港社會賢達和藝人齊聲和應,既是為彼邦人民吶喊,也是為自己即將到來的命運吶喊。這是個得以流傳的共同情感經歷,也是現時公民社會中老年人的共同心理基礎。為甚麼我們是同一班人,因為我們都經歷了一樣的大時代。然而六四情感經歷,像許冠傑的歌,是共同體的初階,遺民卻是不世襲的,世代交替之下,情感會無法傳承。而且情感是跟時間、地理、人物緊扣。北京六四事件,無法成為香港這個政治族群的核動力,因為「地理」、「人物」都是別人的,只有「時間」這一點勉強中港同沾,不過還是逃不過內部世代交替的影響。所以六四之後,香港人對自身薄情,對中國深情。就像吳叡人評反送中,為何本地社科學者普遍缺席,他認為主要是兩個:
「……一個是香港人文社會型知識分子的運動經驗非常少,非常地學院,他們是親西方的產物,一邊優越感很重,拼命掉洋書包,一邊說自己是反殖民,後殖民,這種自我矛盾的意識非常明顯,讓他們陷入一個深度被殖民的意識裡而跨不出來。所以他們沒有辦法面對年輕人很生猛的東西,年輕人不一定讀過什麼《想像的共同體》或其他理論,但卻用實際的生命在日常生活進行鬥爭。這些事情其實是嚇壞了這些我稱為『葉公好龍』的知識分子。」
上世紀交替之間,中國成為威脅香港現狀的最大可能,但卻被香港人投入最多而罕見的情感。這種遙距情感爆發,只是遙相聲援,最多捐錢、幫走佬,但這情感不會成為變革本地的能量。就像六四後的「三罷」,既是司徒華為了保衛大中國、執迷安全社運而取消,但當時人都是服從,因為情感上他們不會為北京的事情,而無故打爛自己的超穩定秩序。畢竟鎮壓不是在香港土地裡面發生。
14 年《白皮書》和人大決議之後,「中國恩准民主」、「又傾又砌」、「民主回歸」作為香港前途解方徹底失敗,「奪回自身」的新嘗試自然進場。從雨傘以來到反送中,都是香港人嘗試在建制已經不恩准恩賜並且缺席的情況下,試圖使社會契約不再懸空、使情感不再懸空。憲政不是一紙空文,而是長期的社會慣例和情感記憶。香港人從反殖民到反警暴,之後再出現文宣網絡、經濟網絡、秘密結社式的手足情誼、國際外交,是重新填劃自六四後一直懸空的自身:香港社會如果不考慮其他權力,會是怎樣?於是想像,於是理論,於是實踐。
在「去懸空」的過程,投入中國的情感自然減少,所以大學生幾年前開始不去支聯會晚會;到了今年六四,大部份人都在維園、在各區置換了當日主題,變成高叫「光時五缺」和獨立口號。這一代香港人對於過去歷史和情感,是轉折性傳承,就像榮格師從佛洛伊德,卻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香港人從仰望中國,變成仰望自身。證據是作為「離岸中國民族主義」核動力的六四活動,終於被「去中國化」。親中報刊《亞洲周刊》在六四之後,神速發文批判這種改變。香港人不再自我懸空,對中國當然是警號。這種改變,大概也應了 2013 年陶傑說的:
「你心繫中國,起碼都覺得大家係『同胞』。如果唔覺得係『同胞』,大家冇血緣之近,就會選擇唔去六四晚會囉。由中共眼中來看,如果今年六四燭光會由去年十五萬人,變成一萬五千人,你都咪話唔驚?咁可以證明香港獨立意識極之濃厚。兩害相權,如果我係中共,我會想多啲人去六四紀念會。」
香港人傳統上被視為政治冷感,其性亦一窩蜂加三分鐘熱度。然而反送中到今日,仍然死不斷氣,不是因為實際在爭取甚麼。我相信大部份人現在已很少在想自己在爭取甚麼,而是情感。香港有很深殖民歷史和商業背景,「情感」總是被污名為亂事無用之物。然而沒有異常的情感,就沒有異常的堅持。既然香港對大國政治沒有即時的槓桿工具,那麼堅持,至少就是國際政治的入場券。香港人的三分鐘熱度被打破了,被新的傳統所取代。因為有人意外死、有人以死相諫、有游泳健將離奇浸死、還有很多人被打被告、有人要流亡;而鎮壓的現場,是香港土地,是香港商場,是香港鐵路,是香港人自身生活環境。被打被殺的,可能是自己認識的人。這種切身感,是由香港警察賦予的。如果說這一切都是 nation building,那麼警察也是參與其中。作為故事的反面,警察扮演了外國的打手和買辦,而香港人則扮演守衛家園和個人尊嚴的鬥士,在鬥爭過程中的犧牲,會成為後人的記憶和情感資源,並通過時間、地點和人物的同性,成為一個近似信仰的體系。
本土主義和激進抗爭一開始受到民主陣營批評,其實是因為一方情感濃烈,一方太無情。前者是受到尊嚴受挫的反作用力所驅動,而後者在多年的英殖和特區經驗中,患上習得無力感,他們總是問,退聯之後,然後呢?打爛玻璃又如何?打了警察又如何?談了身份認同又如何?去向西方救援會得到回應嗎?……他們很多都是學富五車,理解世界很多事情,但都是彼邦的事情,對於自身卻是不敢想像、像一個深櫃的同性戀者,非常的壓抑,他們窮得剩下功利,可能是因為他們最激烈最青春的感情已經留了在過去,留了在北京。步入中老年之後,他們相信政治是妥協的藝術,然而對於大多數運動參與者來說,群眾運動就是不妥協的藝術,自己都不知道會走到哪裡,但總之要努力拉闊形勢、不斷改變戰術、不斷引入新想像;而且他們死不斷氣,因為情感從本地共同經歷源源不絕地輸出,那是核動力,用之不絕,而且裝置在本地。
7.21、8.31 之類慘劇,會留下情緒的精神核彈,然而創傷也是定義一個群體的材料,可能會糾纏這裡一生,然而也定義了我們與別不同的性質。如果說存在先於本質,那麼香港人其實也沒有本質,但後天的形成,卻是決定性。也許 7.21、8.31 之後,標誌著「新香港意識」的誕生。共同情感(特別是創傷)是苦澀的,卻也是綑綁一群人的心之繩。林夕的歌詞問:「難道愛本身可愛在於束縛」,信焉。
中國歷史學家葛兆光曾經說過:
「任何國家的學術,特別是文史之學,必然是與本國問題有關的領域才是主流,沒有哪一個國家,研究外國文學、歷史、哲學可以成為主流的,即使是研究外國的,這個『外國』也要和『本國』的問題相關,否則就是屠龍之術,是紙上談兵,是隔靴搔癢,就好像古詞裡說的,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除非是沒有建立文化主體性的殖民地區,被人家控制了經由學術研究上升為上流階層的管道,你才會『錯認他鄉是故鄉』。」
香港長期來說都是「錯認他鄉是故鄉」,然而經過實踐和受難,通過更深邃的反省,錯認他鄉、無法對自己產生感情的精神障礙,可望步向終結。這是最壞的時代,但同時也是最好的時代。
中國民族主義 如何 形成 在 許信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上午,應邀在高雄「孫文南院協會」主辦的「孫中山與公共事務論壇」作主題演講,題目是:「兩岸關係的現在與未來」。以下是講稿全文。
兩岸關係的現在與未來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是今日兩岸的歷史連結與政治連結的樞紐。所以,在今天的「孫中山與公共事務」論壇來談兩岸關係,應該是很適宜的。
台灣現在正在進行總統大選。兩岸關係一直是台灣歷次總統大選的主要議題,2020不但不例外,甚且變本加厲。這一方面說明這個議題對台灣的特殊重要性,一方面也說明針對這個議題台灣內部至今缺乏共識。
對於特殊重要的議題缺乏內部共識,無論如何,就是國家的危機。選舉操作又往往誇大並加深了這個危機。典型的例子,就是韓國瑜的兩岸國政顧問蘇起提出的「地動山搖」和「火山爆發」論。
在10月10日韓國瑜的「兩岸政策白皮書」發表會上,蘇起說,他擔心若蔡英文連任,「台灣會進入火山爆發的情況。」
更早,在10月4日「馬英九基金會」舉辦的「台灣國安問題研討會」,蘇起就提出他的「5個如果」論。他說:
如果11月24日香港選舉結果明顯對北京不利;如果明年1月11日台灣大選由蔡英文連任;如果北京研判民進黨會「長期一黨專政」;如果研判美國干涉因素重大;如果習近平台港政策失敗,且「一國兩制」嚴重受挫,面臨國內極大壓力。上述5項發生越多,兩岸「地動山搖」的可能性就越高。
他的「5個如果」,焦點其實只在「如果明年1月11日台灣大選由蔡英文連任」,其他只是陪襯。這位國師級的國安大師繼續讓他的想像飛翔,他接著說:
若兩岸發生衝突,大陸可能作為包含外交制裁、經濟制裁、威脅動武;若是後者,可能就是中美交易,大陸逼美國談判,把台灣問題變成像1984年中英談判決定香港前途一樣。就真的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了。
蘇起的這些談話,就是徹徹底底的為選舉目的操作的、意在恫嚇台灣人民的危言聳聽。這些談話所反映的思維,完完全全低估了習近平作為當今超級大國領導人應有的理性、遠見、和能力,也完完全全低估了美國對中戰略改變後美中關係以及全球形勢的不同發展。
兩岸關係本來就是非常複雜的關係!兩岸關係從來就不只是單純的兩岸雙邊關係;兩岸關係從來就是多變的國際關係的一環。
現在兩岸雙邊關係的唯一障礙,在於中國大陸根本否定中華民國:否定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繼續存在的歷史事實,否定中華民國憲法,否定中華民國制定的所有法律。
蔡英文政府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作為處理兩岸關係依據的兩岸政策,其實是台灣藍綠兩大政黨的共同立場。如果中國大陸不否定中華民國,就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接受這項政策,就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兩岸的一切交往,包括民間交往和官方交往。
中國大陸否定中華民國,也讓國民黨相異於民進黨的兩岸主張陷入困境!
在蘇起指導下完成的韓國瑜兩岸政策白皮書,提出「正港的九二共識」概念。蘇起在白皮書發表會指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才是正港的九二共識。問題是:當中國大陸否定中華民國,否定一中各表,所謂「正港的九二共識」便成為空中樓閣,便成為海市蜃樓。
把國民黨的「九二共識」拆穿得最徹底的,不是民進黨,而是共產黨。
根據香港中評社的報導,軍方出身的前中共中央國台辦副主任王在希,在今年2月24日的一個座談會上講話,毫不客氣地指出,「多年來國民黨把『九二共識』解釋為『一中各表』,扭曲了九二共識的本來意義;如果只認同一中,不謀求統一,就不是真正的九二共識。所謂的『一中各表』嚴格意義上偏離了一個中國原則。」
在這樣的情境之下,蘇起還繼續高談「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才是正港的九二共識」,還繼續高唱以這樣的九二共識「再創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如果這不是自欺欺人,什麼才是自欺欺人?!
影響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國際關係,當然是美中關係和美台關係。
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中關係發生了戰略性的轉變。簡單說,美國以前把中國當作「戰略性夥伴」,現在則把中國當作「戰略性對手」。這種轉變,不是由於川普個人的好惡,而是基於美國主流政治和社會菁英的共識。換句話說,這種轉變會是長期的,持久的,不會隨著總統任期的結束而結束,也不會隨著總統個人態度的改變而改變。
美中關係正走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說,中國作為新興霸權大國的崛起,以及這種崛起在既有霸權大國美國所引起恐懼,必定引發戰爭。
中國崛起的速度和規模,很難不引起美國的恐懼。2018年10月8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說指出:「過去17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成長9倍,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13.5兆美元,佔全球生產總值的比重是16%;而美國則約20.5兆美元,占全球比重24%。
比經濟規模更驚人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199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生產總值的比重是1.6%;2000年是3.6%;2018年則高達16%。英國智庫「經濟與企業研究中心」最近預測,到2032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超越美國。
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講無異於一篇聲討中國的檄文。它對中國的敵意是方方面面的:除了經濟,還涉及科技、安全、政治、外交、軍事、宣傳、學術、宗教、人權,以及體制。
彭斯指責中國正在「挑戰美國的地緣政治優勢,試圖改變國際秩序,以符合
自身利益。」。他說,「中國目前軍事開支是亞洲其他國家的總和,北京置於
首要地位的目標就是在陸海空甚至外太空削弱美軍的軍事優勢。中國希望將
美國趕出西太平洋地區,並試圖阻止我們援助盟友。但是他們將會失敗。」
對於「自去年以來,中共已說服3個拉丁美洲國家與台灣斷交,轉而承認北京」一事,他說,「這些行動威脅到台灣海峽的穩定,美利堅合眾國對此予以譴責。」對於台灣的民主,他也表示肯定,他說,「台灣對民主的擁抱為所有華人展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
對於印太戰略,他說,「為了推動我們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區域願景,我們正和整個區域中與我們有著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建立更強的新連結。」
台灣正是這樣的一個國家!
為了向美國的印太盟友保證美國有確實執行印太戰略的能力,彭斯的演講對於美國如何強化軍事力量也著墨很多。他說:
我們正在使世界歷史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更為強大。今年稍早,川普總統簽署法律,讓我們的國防經費有了雷根總統時代以來最大的增長,撥款7160億美元,以加強美軍在各領域的實力。
我們正在現代化我們的核武軍火庫。我們正在部署和開發新的先進戰機和轟炸機。我們正在建造新一代航空母艦和作戰艦艇。我們對武裝部隊的投資前所未有。這包括啟動建立美國太空部隊的進程,以確保我們在太空的主宰地位能繼續下去。我們已經採取行動,授權加強在網路世界的能力,打造針對我們對手的嚇阻力量。
美國其實已經著手進行抑制中國的戰爭,貿易戰只是開端。即使是貿易戰,川普也不諱言,「美中貿易戰的目標就是不讓中國繼續崛起」。
和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敵意互相輝映的,是美國國會對台灣的友誼。對於美國國會,台灣從來就是朋友,而不是籌碼。當美台關係處於谷底的1979年台美斷交當下,美國國會就不顧當時卡特總統的反對,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台灣關係法」,以美國的國內法保障台美關係。
最近兩年,美國國會更相繼推出一連串友台立法,以鞏固傳統的台美友誼。已經完成立法的有:「台灣旅行法」、「2019國防授權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尚待完成立法的還有「台灣再保證法案」以及最近參議院以及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無異議通過的「台北法案」。
台灣旅行法要求美國政府派遣高級官員訪問台灣,並邀請台灣高級官員訪問美國;不再把台美官方關係視為禁忌。台北法案要求美國行政部門以積極行動支持台灣與世界各國建立「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外交伙伴關係。」這項法案更提到,針對損害台灣外交關係的國家,在符合美國利益下,美國可以考慮降低對其經濟或外交往來。用一句話說,台北法案的立法旨意,就是美國國會想用美國的國內法幫助台灣維持並增進外交關係。「亞洲再保證倡議法」以及「台灣再保證法案」的主旨,都是要求把台灣當作美國印太戰略的夥伴,要求美國堅守「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並定期檢討和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
「六項保證」本來只是1982年美國雷根總統對台灣的一項政策承諾,現在也因為列入「亞洲再保證倡議法」而成為對美國政府有約束力的美國法律。這「六項保證」的最後一項,明白宣示「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台灣關係法本來就給予美國政府一切必要的法律依據可以維護台灣的安全。除了明白宣示「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杯葛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全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這個法案也明白規定「美國總統和美國國會將依據他們對台灣防衛需要的判斷,遵照法定程序,來決定提供上述防衛物資及服務的種類及數量。對台灣防衛需要的判斷,應包括美國軍事當局向總統及國會提供建議時的檢討報告。」
面對這樣的美中關係和美台關係的新形勢和新結構,居然還大膽預言,「若兩岸發生衝突,大陸可能作為包含外交制裁、經濟制裁、威脅動武;若是後者,可能就是中美交易,大陸逼美國談判,把台灣問題變成像1984年中英談判決定香港前途一樣。就真的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了」:以蘇起對這些問題的專業,這不是居心叵測嗎?
依據中國大陸官方10月18日公佈的統計,中國大陸今年第三季的國內生產總值比去年同期僅成長6%,創下27年來的新低。一位著名的中國大陸經濟學者甚至懷疑真實的數字應該更低!
由此可見,去年才開打的美中局部貿易戰爭已經重創中國大陸的經濟。如果美國抑制中國崛起的戰爭全面開打,後果豈堪設想!
兩個核子大國的軍事戰爭也許不致發生,但是,等同兩國綜合國力戰爭的軍備競賽卻正在進行。中國大陸也許不致於像當年的蘇聯被拖垮,但是,承受的壓力一定比美國沉重。
美中全面開打的技術戰爭和貿易戰爭,勢將使世界形成兩個互相脫鈎的技術體系和兩個互相脫鈎的貿易市場。全球化將瓦解,舊冷戰將重來!
對於中國大陸,對於全體人類,這樣的世界都將是悲慘世界,這樣的時代都將是災難時代!
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全球化進程的歷史關鍵時刻,理應成為全球化的最大維護者。所以,繼續支持和推動全球化的決策是對的,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努力是對的,不稱霸的態度也是對的。但是,做所有這些對的事,必須誠心誠意,表裏一致!
貿易戰和技術戰,傷害中國,也傷害美國。中國也是美國商品和技術的重要市場。彭斯在那篇極具震撼力的反中演講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不希望中國的市場遭殃。事實上,我們希望他們的市場繁榮。」但是,美國不會容忍,中國以外的世界也都擔心,中國的經濟崛起帶動技術崛起,技術崛起帶動軍事崛起。
如果不稱霸,如果支持全球化,何必需要更多航空母艦,何必需要更強大的遠洋海軍?難道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真的相信它也像十九世紀侵略它的帝國主義國家一樣,需要船堅炮利來保護它的全球商業利益?
大陸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大陸必須調整咄咄逼人的民族主義。而首先最必須調整的,就是對香港和對台灣的偏頗心態!
如果對香港和對台灣都不能尊重和包容,怎能期待別的國家和別的民族相信崛起的中國不會對他們威脅和侵犯?
如果能做這樣的調整,香港會成為困擾的問題嗎?兩岸會存在難解的問題嗎?
中國民族主義必須儘快昇華成為人類終將共同追求的全球主義。引領人類走向全球命運共同體,引領人類走向中國先哲所想望的大同世界,不是比再造漢唐盛世更崇高、更偉大、更值得驕傲的志業嗎?
我由衷地相信,在邁向這樣的志業的道路上,兩岸會攜手同行!
中國民族主義 如何 形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中國到底是做了什麼,可以讓中國人這麼愛國?
中國現在在網路上最愛國的、翻牆戰力最堅強的、出征美國 NBA 的主力,被稱做「飯圈女孩」;「飯圈」就是粉絲文化,「飯」為 Fans 粉絲,「圈」則是 Group 群組的意思,本意是指對某明星及追星族的狂熱粉絲群組 ;反送中運動白熱化之後,中國許多偶像明星紛紛在美國社交平台 IG 上,支持香港警察,但也收到大量負面批評,不過因為ig在中國是打不開的,所以他們的粉絲隨即從中國翻牆出來,「出征」海外各大社交媒體平台,還利用大量的口號、表情包、漫畫、圖片佔領評論區,這群人就是現在最火紅的「飯圈女孩」。
因為他們愛國護主的心,中國官媒還特別點名表揚這些「飯圈女孩」的愛國舉動,讓捍衛偶像等於捍衛自己國家,整個飯圈也開始走向政治化,就此完成「腦殘粉」跟「民族主義者」的合流,『飯圈女孩』把愛國當追星,像愛護 idol 一樣愛國。中國也將國家擬人化,利用粉絲心理,將中國變成「阿中哥哥」,成功的把具有攻擊性的中國民族主義和偶像魅力結合,各種保衛「阿中哥哥」的出征行動,開始像新時代紅衛兵一樣舉報、批鬥、人肉搜索這些反送中運動支持者的個人資料,把飯圈日常的打榜、反黑、控評,這些訓練,用在捍衛中國。
而且現在中國網軍出動,跟過去周子瑜事件或是帝吧出征的象徵跟形式很不一樣,以前都是複製貼上的洗版模式,現在相關文章一出現都是爆款!因為飯圈出征的行動是高度組織化,也帶有商業價值邏輯的,很在乎流量。粉絲把自己的時間用在打榜,像打造流量明星一樣打造「中國」擬人化的阿中哥哥,主動投入到數據的生產線,創造高聲量、高流量,中國在排行榜上流量、聲量都要戰勝香港,也要超過美國,才代表勝利!社交媒體改變了民族主義形式,也形成一股另類又帶有中國特色主義的飯圈文化。
中國宣傳部門戰略最近也開始進行調整,將輿論自由逐漸限縮,消失和封鎖所有「不愛國」的聲音,並用流行文化和社交媒體引導公眾「如何思考」。《紐時》就報導,現在在中國的社群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都可以看到用戶爭相在個人資料照片上添加中國國旗的徽章;愛國「手勢舞」蔚為流行,明星藝人和一般網民都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傳自己比愛心手勢向中國表達熱愛的影片;中國國慶獻禮電影《我和我的祖國》MV 已經在中國三大影音平台之一的「騰訊視頻」上播放了 7300 萬次。《我和我的祖國》,也跟以往喊口號、教科書式的愛國影片很不一樣,展示北京奧運、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中國首次進行核試驗等驕傲的歷史時刻,電影的同名主題曲還找來王菲翻唱,藉由流行文化與中國年輕人進行接軌。
而這次 NBA 火箭總管風波之所以引人注目,也凸顯出一個問題:飯圈女孩認知的事實跟價值觀,跟自由世界裡的價值觀完全衝突,比如說她們認為香港人是暴徒,是恐怖分子,於是認為支持香港的美國人都是支持恐怖分子,進而出來支持 911 襲擊,意思是「你們支持恐怖分子那我也支持,我也有言論自由」,導致「言論自由底線」、「領土主權」、「傷害民族情感」,都可以成為扣住言論的大帽子!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wpf8uCTIgI/hqdefault.jpg)
中國民族主義 如何 形成 在 【基礎課程—政治學】第三講:民族主義&民族國家01—導論 ... 的推薦與評價
(2)「民族國家」的形成。 ... 沈松僑,2002,〈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論民族主義的兩個 ... 第六週:政黨(1)現代「政黨」如何形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