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 CPTPP 後,我國也在昨天正式宣布,將循 WTO 模式,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為名申請加入 CPTPP 。
相信大家也都非常好奇,「 CPTPP 」到底是什麼?對台灣來說,加入的優缺點為何呢?
實際上「 CPTPP 」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簡稱,前身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TPP ),是一個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定。
隨著全球化的浪潮之後,促進貿易自由化和降低關稅壁壘,一直是世界各國致力的方向。而除了雙邊簽訂的 FTA ,區域性的多邊協定和經濟整合也陸續出現,歐盟更成為了其中的典範。透過這樣的協定,不僅能夠強化貿易連結,更可以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及國際投資。
也因此,整個泛太平洋地區,早在 2002 年就從 APEC 會員發起,希望以泛太平洋的夥伴為主體,重組一個新的多邊貿易協定。並且在 2010 年後,由美、日主導下成立了 TPP ,並且展開逐步談判,當時更有專家認為,這會是對中國的一種經濟圍堵策略。
然而,到了 2017 年,川普為保護本國產業,正式宣佈退出 TPP 。隔年,完成改組的 CPTPP 正式簽署協定,成員包含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以及秘魯等 11 個國家。
這 11 個國家,多為我國重要貿易夥伴,更占我國國際貿易總額超過 24 %。加入 CPTPP 對我國來說,確實有高度的重要性。作為以國際貿易為基礎的台灣,尤其面對中國所參與的 RCE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威脅,讓我們加入 CPTPP 的急迫性提高。
然而任何的貿易協定,一旦要推動市場開放,就勢必會對本國內產生衝擊,從目前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大致會有以下三者:
🔎 名稱問題
台灣這次循 WTO 模式,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為名申請加入,行政院政委鄧振中也表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參加經貿協定,我國長年使用「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也是爭議最小的,所以就選擇這名字,這是思考過的決定,也是大家最習慣的名稱。
然而過去也多有民進黨委員批評過馬政府,各國皆是以主權國家名義參與協定,我國這樣的做法是否有自我矮化之虞,確實需要討論。尤其在中國也爭取加入的現況下,如何顧及經濟發展及主權捍衛,勢必會成為一個討論焦點。
🔎 核食問題
早在 2018 年,台灣通過禁止進口日本核災區食品公投後,當時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就曾表態,台灣若想加入 CPTPP ,將不太可能。目前兩年過去了,到底公投的效力如何?政府將如何因應?都會成為未來談判的焦點。執政黨目前僅表示,會在國民健康,科學根據、國際規範三個原則下進行討論。
我認為,食品健康始終是一個科學問題,延續先前美豬的討論,我仍然認為必須要在「加強邊境檢疫能量」、「明確科學檢測」、「完整標示」的前提下進行對話,才能夠讓民眾保證安心。
🔎 產業衝擊
事實上, CPTPP 有別於 WTO (世界貿易組織), WTO 相關規範範圍是貨品、服務業、檢驗檢疫、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等傳統經貿項目,但 CPTPP 涵蓋事項包含電子商務、競爭政策、勞工、環境保護及中小企業等,規範算是相當廣泛。
也因此,台灣在談判過程中,也應持續檢視國內的相關法規是否已經修正到位。根據經濟部今年的 CPTPP 專案報告中也提到,包含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數位通訊傳播法都待修正。我也希望院版能儘速送至立院排審、討論,才能夠一併推動國內制度完善。
另外,倘若未來真的加入,包含農業部門,以及汽車、汽車零組件相關產業都可能會受到衝擊,農委會更盤點 20 項敏感農產品爭取關稅配額,以避免農民受損慘重。這些產業的後續配套也必須要優先考量。
今年初的時候,甫才脫歐的英國也正式宣布申請加入 CPTPP ,代表這個泛太平洋國家所組成的貿易協定,確實具有高度的區域經濟影響力。而今年 5 月也有加拿大朝野共計 102 位聯邦參眾議員,跨黨派連署支持台灣加入 CPTPP ,代表我國持續成長的經濟實力,也獲得一定肯定。
總歸而言,對於加入 CPTPP ,我們當然樂見其成,然而我也要呼籲,執政黨必須要正視「台灣正名」、「核食問題」、「產業衝擊」等等隨之而來的議題,積極推動國內理性的討論和對話,進而提出相關具體配套及規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禮拜我的西方胃突然覺醒了,嘴饞很想吃義大利麵,但是去外面吃實在太危險了,最近不是有一張圖說,武漢一家餐館一人確診結果傳染9個人嗎?看得我頭皮發麻,所以我就叫我的專任主廚:我老公蘿蔔頭下廚煮給我吃,他也真的乖乖上超市買材料,沒想到我們最常吃的那款義大利麵醬竟然缺貨,不知道哪時候才會補,蘿蔔頭只好買番...
中國禁止台灣食品影響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繼三月鳳梨事件,到近日的釋迦蓮霧,中共選擇在中秋節威嚇台灣農民,惡意與用心昭然若揭。時代力量嚴厲譴責中共,並支持兩岸相關農產品爭議應由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處理。
時代力量於今年三月鳳梨被中共以惡意理由停止鳳梨進口時,即提出以訴諸WTO機制解決爭端,並提出示警,指出下一波應該就是蓮霧與釋迦,政府要提前因應,做好分散市場的規劃與準備,可惜並未獲得正面回應。
時代力量於當時所提出三大訴求:訴諸WTO機制、檢討外銷政策與解決研發困境,仍適用於今日。
#訴諸WTO機制
我國在2002年以「台澎金馬個關稅領域」(TPKM)會籍名稱成為世貿組織(WTO)第144個會員,與中國在世貿中同屬平起平坐的「正式會員」。若中國政府認為台灣農產品有檢疫問題,應該依照世貿標準及相關做法來處理,而非在未提出科學證據的前提下,即單方片面宣布暫停台灣水果進口。
根據WTO「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俗稱SPS協定)中,第二條第三項「會員應保證其檢驗與防檢疫措施不會在有相同或類似情況之會員間,包括其境內及其他會員境內之間,造成恣意或無理的歧視。檢驗與防檢疫措施之實施不應構成對國際貿易的隱藏性限制。」,以及 第五條第四項:「會員在決定其適當的檢驗或防檢疫保護水準之際,宜兼顧減小貿易負面影響的目標。」
中國政府的決定,對於是否構成上述規定「恣意或無理的歧視」,或甚至「隱藏性限制」,均應經過合理仲裁來判定,另外,縱使台灣的水果真的有問題,中國的手段也應該減小貿易負面影響。但顯然,中國政府的決定卻是「最大化」貿易負面影響。就算撇開WTO相關SPS規定不看,兩岸在馬政府時期於2009年簽署【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中國政府作為也違反該協議之第六條。
#檢討外銷政策
我國水果外銷以中國為大宗是不爭的事實, #外銷中國佔比近年持續上升,為解決我國農產品市場過於集中的問題,除政府要建立風險預警系統,更需要的是完整的外銷政策。
台灣農產品生產成本高,放諸國際市場欠缺價格優勢,外銷至其他國家時,要先做好當地消費者食用習慣調查,做為完整行銷配套之一環,政府並該依據當地市場調查結果,積極協助農民做好多元市場外銷開發的工作,進行產銷及開發多層次商品,不要過於仰賴單一市場。
#解決研發困境
每當發生水果禁運事件時,政府即挹注大量經費救水果,繼10億元救鳳梨,此次蓮霧釋迦禁止銷售中國,政府又宣布以10億元救市場。時代力量認為,挹注單筆資金救市場是單一手段,治標之餘尚需治本,擔負研發重責的全國各農改場一年預算合計僅15億元,研究經費更連年下降,加上第一線研究人員需 #負擔各式管考文書作業和大量外務,導致研發本業受到影響,造成寶貴研究能量無謂浪費。
時代力量主張農改場應回歸研究專業,讓研究管理上軌道,不再只是配合長官需求及政策所展現的短期成效,#累積長期研究,讓研究成果與真正能符合產業現況。
時代力量呼籲,依據上述WTO之SPS相關條文及【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精神,中國政府應儘速與台灣政府展開技術性磋商。同時,我國駐世貿常任代表團應即刻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以維護我國農民權益,並依據SPS條文第十一條第二項「諮商與爭端解決機制」規定,「當本協定下的爭端涉及科學或技術問題時,仲裁小組應向經與爭端之各方諮商後選定的專家徵詢意見」,我國駐世貿代表團應可援引是項條文表達我方訴求。
時代力量亦呼籲政府,儘管中共屢次未依照國際貿易規範威逼台灣農民之舉實應受台灣朝野政黨全民齊心譴責,但執政黨亦應積極擘劃分散我國農產品出口外銷市場等相關政策作為,以有效解決我國農產品長期過度仰賴單一市場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禁止台灣食品影響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山核電廠意外疑雲」對台灣有影響嗎?極權國家發展核能的風險 (06/17/2021 聯合報)
作者:蔡中岳
根據CNN報導,位在中國廣東的台山核電廠有輻射外洩的高度風險,訊息揭露後引發各方討論。這訊息因為法國電力集團(Électricité de France, EDF)旗下的核電產品供應商法馬通(Framatome)公司向美國政府兩度求助因而曝光。
此公司是台山核電廠中法共同營運的廠商,在其與美國政府求助的信件中強調,台山核電廠有「迫在眉睫的放射性威脅」,且因中國政府面對風險的方式,是以「不斷調升放射性物質檢測標準上限」,而非停止核電廠運作,且檢測標準已超過法國的安全準則,所以希望美國出手相助。
此消息一出,法馬通公司表示正在協助台山核電廠解決問題,而中國的中廣核集團則發聲明表示一切正常沒問題。但由於台山核電廠距離香港僅有130公里,諸多香港媒體也追蹤報導,普遍評論都希望中國能將核電廠的資訊更加公開,甚至對中廣核集團的粉飾太平,以及跟法馬通公司的不同步感到不滿。
台山核電廠距離台灣台南將近800公里,比香港遠多了,看似對台灣不會有太直接的影響。但別忘了2011年距離台灣2,200公里的福島核電廠發生意外後,仍對台灣有輻射水、輻射食品的威脅,洋流也對漁業造成影響。因此,台山核電廠若真有外洩事件,也難保不會對台灣造成影響。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核電廠資訊不公開,只能靠外部監測來檢視,終究無法得知完整狀況,造成更多恐慌。
全世界仍在發展核電的只剩中國、俄羅斯
根據報告,從2017年到去年七月,三年半的時間裡,全世界新加入運轉的核電反應爐僅有19座,而這19座裡面有12座是在中國、5座在俄羅斯。另一方面,核電占全世界的發電量也從1996年的17.5%降至2020年的10.5%左右,由此趨勢可以很清楚的看見,核電一來已經不是現在選擇要發展的新能源選項,二來全世界仍在發展核電的就是中國、俄羅斯等極權國家。
極權國家發展核電的優勢在於,政策是不需要民主溝通的。無論在選址、核電計畫的審查、甚至營運成本的討論,都由政府直接決定,沒有民眾抗爭、溝通的各種可能。但縱使在這些「便宜行事」的過程中,《2020世界核能績效報告》表示,全球2019年核反應爐平均建設時間為9.8年,既曠日費時、無法解決氣候即時的問題,甚至時間拉長也造成成本提高,這也是全世界越來越少新建核電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曾在1986年發生過車諾比核子事故的俄羅斯,直到上個月都被偵測到當地仍有中子釋出的新聞,顯示出極權政府慣用的粉飾太平,而這些在管理及災後應對的隱匿,至今仍使國際在核災統計的數據上難以精確評估。
車諾比直到2005年才有聯合國等級的報告試圖追溯傷害的嚴重程度,但報告距離災難發生近20年,在研究的基礎資料上根本就已經產生難以回溯。不懂社會科學、地緣政治的核能支持者,始終刻意忽略外部政治環境因素對科學研究調查的干預,都容易造成迷信核電的偏誤。
新技術的台山核電廠仍傳意外,資訊落差令人焦慮
本次傳出意外疑慮的台山核電廠,是由中國的中廣核集團占七成、法國電力集團占三成所共同開發的,同時台山也是全球第三代核電廠的示範,兩座機組各有裝置容量1750MW,是目前全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核電機組。興建過程中雖然資訊不公開,但媒體揭露因為壓力容量器材瑕疵、測試期間破裂等核安因素,甚至還有400組件安全測試造假的新聞,從2009年開始動工,比預期延遲了幾年才正式在2019年完全營運。
而超過預期的時間興建,也是全世界新建核電廠的常態。根據《2020世界核能現況產業報告》表示,全球有13座反應爐原定於2019年啟用,但只有6座如期完工,正在興建反應爐的17個國家,至少有10國延宕近一年,更有33個興建計畫延後 ,延宕比例高達64%。這也是核電成本拉高的主因之一。
而台山因為是全球第一座運轉的第三代核電廠,從過往材料瑕疵的新聞中,中國曾有報導表示台山核電興建安全全靠外國,可見技術上必須倚賴法國。回到本次意外會曝光,也是因為技術上的瓶頸必須請美國支援,但諸多不明的訊息仍難斷言是哪個部分出問題,這也顯示核電在技術專業壟斷的過程中,受影響的市民往往都只能被動、最後才得知,成為資訊落差下的受害者。
中國發展核電不如預期,更拼再生能源
中國雖然是世界上少數還在蓋新核電機組的地方——2019年核電總發電量約330TWh,占中國整體發電比例4.8%,並不是特別多——更顯著的投資其實是再生能源,但中國仍然是全世界擁核派寄予希望的地方,也因此世界富豪比爾.蓋茲(Bill Gates)呼籲並參與投資、研發超過10年但遲遲未成功商轉的第四代核電廠(行波反應爐),過去除了投資在美之外,都在中國,後因中美貿易戰而撤資。比爾·蓋茲喊了十來年:「我們仍需要一場能源奇蹟。」(We need an energy miracle.)雖然始終沒看到個影,但中國作為核能愛好者的新天堂,是顯而易見的。
但中國核電真的有這麼好的願景嗎?從近年的新聞似乎看不到跡象。台山核電廠在2018年揭牌時,是由習近平與時任法國總統馬克宏一起揭牌,浩浩蕩蕩做足新聞,但近年已經鮮少看到中國高層領導人大張旗鼓地宣傳新核電計畫。
更顯著的是,原本2016至2020年的五年核電計畫中,要增加30GW的核電,但根據《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1》中顯示,這個五年計畫僅完成23.4GW,達不到原目標的八成(在中國很罕見),表示新建的速度不僅變慢,也不如預期目標。
1992年起,每年針對世界各國核電廠的運轉狀況與全球核能產業趨勢進行分析,以完整客觀、具有公信力的資料分析著稱,並被譽為國際間關鍵核能報告的《2020世界核能現況產業報告》中推測,中國核電發展不如預期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中國的電力需求沒有成長這麼快;第二,中國最近為了產業發展對產業部門降電價,但是核電廠很容易成本過高,建造速度不如預期,讓中國領導階級有些卻步;第三,中美貿易戰,美國禁止對中國出口核電相關產品。
最後值得注意的,雖然中國大力發展核能,但再生能源的量更遠大於核電。根據《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1》的統計,在2011年,核電占中國發電量1.8%,風力發電占1.6%,太陽光電則是0%,但到2020年,核電占中國發電量4.8%,風力發電占6.3%,無論成長或裝置都遠高於核電,太陽能發電則占3.4%,成長幅度也高於核能。很清楚地,中國並未偏重核能、偏廢再生能源,甚至在未來,再生能源的發展則更為中國所重視。
台灣核電倚賴美日經驗居多,而今也遇到障礙
回到台灣的核電發展,除了已經運作近四十年,逐漸走向除役的既有老舊核電廠外,1980年代規劃、1999年開始興建,並蓋在斷層上的核四,蓋到2015年正式封存且尚未完工,若重啟興建,時間保守估計還要十年才能正式發電,遠高於全球平均。再加上核四採取的是進步型沸水式反應爐(ABWR),介於第二代跟第三代核電廠之間,目前採取此反應爐並有運轉經驗的僅有日本的核電廠。
日本在福島核災前曾有54座反應爐運轉,約佔整體供電30%,但2021年此時僅剩4座反應爐在抗議聲中實際運轉,雖然執政當局與東京電力公司仍然希望重啟更多核電,但日本各地方政府均不願配合,並因諸多法院停機的判決、管線龜裂等問題,使重啟的數量自2018年中期以來並未增加。此一現象也讓日本核電技術的發展受到阻礙。
中俄持續發展核電,台灣核電也面對「中國因素」
台山核電廠疑似洩漏的意外,中國官方生態環境部發聲明闢謠,香港天文監測站也表示沒有輻射劑量升高的痕跡,似乎讓爭議告一段落。而根據法國電力集團的官方說法,台山一號機內發現的惰性氣體是氪和氙,而洩漏應該跟部分燃料棒出問題相關,但氣體符合中國標準的上限,表達出似乎僅是「小意外」無須公眾擔心。
但法馬通請求美國技術支援是事實,加上車諾比在核災發生35年後的今日仍偵測到異常,顯示中、俄等極權國家內的資訊本就不易公開,也回到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僵局。
雖然技術上不見得與中國核電相通,但放眼全球,認真大力發展核能的僅剩中國與俄羅斯,其他國家均以大力投資、發展再生能源為方向。作為中國的鄰居,還有更多靠近台灣的核電廠正在興建,不透明的資訊,更讓這些風險由台灣海峽的海洋與台灣人民共同承擔。
長遠來看,由於地緣政治的緊張,若台灣持續發展核能,未來在技術上除了倚賴美日之外,主要發展核電的中、俄若有技術性突破,也難與台灣合作;而發生意外,也得面對隱匿資訊而無法共同作戰的困局。面對能源轉型的關口,台灣民眾也得思索我們要的未來能源,是否要持續跟中國靠近。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854/5538379
♡
中國禁止台灣食品影響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上禮拜我的西方胃突然覺醒了,嘴饞很想吃義大利麵,但是去外面吃實在太危險了,最近不是有一張圖說,武漢一家餐館一人確診結果傳染9個人嗎?看得我頭皮發麻,所以我就叫我的專任主廚:我老公蘿蔔頭下廚煮給我吃,他也真的乖乖上超市買材料,沒想到我們最常吃的那款義大利麵醬竟然缺貨,不知道哪時候才會補,蘿蔔頭只好買番茄回來從頭熬,煮好我都餓昏了,還好我不是想吃起司,不然要等個幾年。他還跟我說,好多進口食材都找不到了,讓我開始明顯感受到這波疫情所造成的糧食斷鏈危機。
我們先說清楚喔!台灣目前不缺糧!不缺糧!不缺糧!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請大家千萬不要去囤糧,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屁屁,也只有一個胃,甜點那個胃不算,ok?
我國農委會先前已經表示,台灣的稻米加上二期,到今年年底會有280萬公噸,我們不只防疫超前部屬,糧食部分也是超前部屬至少一年時間。台灣稻米自給自足沒問題,但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東非和南亞在疫情爆發前,就已經陷入乾旱、蝗災和戰亂所導致的糧食危機,現在又遭受COVID—19威脅,更加民不聊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21日就警告,全球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人道危機,未來恐怕出現「聖經等級大饑荒」!
「聖經等級大饑荒」聽起來超驚悚,其實就是末日等級,聖經《啟示錄》第六章描述,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上天會召喚「天啟四騎士」,帶來瘟疫、死亡、饑荒和戰爭,來審判人類。我們不想危言聳聽,但瘟疫和死亡,現在就在我們眼前上演,接下來恐怕就是饑荒,「世界糧食計畫署」預估,疫情可能讓饑荒蔓延全球36國,瀕臨餓死的人恐怕比病死的人還要多!
2.65億是多少人哪?換句話說就是,今年底以前,恐怕有11個台灣的人口即將餓死!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饑荒發生在葉門,當地受到內戰影響,2016年以來有至少1600萬人處在極度饑餓狀態,老百姓只能啃樹葉充飢,每天都有130個孩子被餓死或病死,是100年來世界上最嚴重的饑荒。但這次「世界糧食計劃署」預估的數字,是葉門世紀饑荒的16.5倍!
現在許多國家的人民,排隊不是為了搶防疫物資,而是為了領糧食餬口。
但病毒又不是米蟲,怎麼會把糧食吃光光?簡單來說,食物要端上餐桌前,大致會經過幾個階段:1.生產、2.加工、3.運輸、4.銷售,最後來到5.消費者手上。但這波疫情讓上游生產鏈,到下游運輸鏈,整個供應鏈統統卡住!
我們先來討論生產鏈。
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依序是中國、印度和美國,它們各自的糧食產量,超過一整個歐盟的總和。但如今一國是疫情爆發地(中國)、一國是封城煞不住疫情(印度)、一國是確診和死亡人數第一名(美國)。
生產糧食當然需要人力耕種和收成,但各國面臨大規模封鎖,糧食產能都受到衝擊。例如中國最大的糧倉黑龍江,現在面臨第二波疫情爆發,過去每年4月底都是當地春耕關鍵期,但今年封城封路影響耕種,可能讓中國水稻、大豆產量受重創,現在還傳出,北京當局打算向美國購買3000萬噸農產品,以備不時之需。但美國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美國食品業每年仰賴20萬外籍移工的幫忙,但位於墨西哥的美國領事館因為疫情關閉,導致工人一度拿不到臨時工作簽證,拖累糧食生產進度。
餐廳和學校不營業,採收又不合成本,農場主人只能忍痛把作物搗爛當成肥料,幾百萬噸的牛奶也全部放水流。加州過去負責生產美國三分之一的蔬菜,三分之二的水果和堅果,加州的情況就是全美的縮影。
不止農產,美國畜牧業也爆發危機!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Smithfield,在南達科他州的豬肉加工廠,有240名員工感染肺炎,目前無限期停業中,光是這間工廠的豬肉產量就佔全美5%。(0214)美國最大肉品公司Tyson,位於愛荷華州的豬肉工廠,也因為20名員工確診而停擺,美國肉品市場成了重災區。
我們再看到運輸鏈。
這部分我真的很有感,之前從國外買保養品,原本差不多10天包裹就會到,現在等一個月我的皺紋都出來了,還不知道漂在那個海上。大家不要以為各國宣布禁航、關閉邊界,只是讓大家不能出國玩而已喔,世界上大部分的糧食供應都是靠輪船運輸,但目前全球已經有30多個港口限制船隻進入,包括澳洲、葡萄牙、智利和阿根廷。從疫情爆發以來,已經有435個貨櫃航次被取消,我國向阿根廷訂的6船玉米,也在對方港口卡了一個多月。
運輸新鮮容易腐敗的農產品,靠的是航空貨運,但受旅行禁令影響,客機不飛了,機腹載貨量也跟著銳減,加上業者很難獲得飛行許可,空運現在變得又難又貴。
最後是各國的屯糧政策。
這就像民眾一聽到風聲就跑去賣場掃衛生紙,到處搜括口罩和酒精一樣,各國政府聽到糧食供應可能告急,當然先顧自家人。日本農林水產省就統計,截至4月中,全球已經有超過14個國家,祭出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限制令。例如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越南,一度禁止稻米出口,後來改為配額制;泰國也一度對雞蛋採取7天出口禁令;烏克蘭實施小麥出口上限,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俄羅斯,也宣布暫停小麥、大麥、玉米等穀物出口,一口氣禁到7月1日!我們不只一次談到全球化,當然糧食也不例外,我的稻米種得好,就專心種稻,想要小麥就去跟別國買,大家各司其職,不用勉強自己生產不擅長的東西,例如新加坡甚至有90%的糧食仰賴進口,而台灣雖然稻米、蔬菜吃個一年沒問題,但重要飼料「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95%都靠進口,目前庫存只剩3個多月,萬一「黃小玉」來不了,台灣畜牧業、烘焙業恐怕被K.O.。
雖然台灣不會發生饑荒,疫情對我們的衝擊主要是食物選擇變少,頂多吃個地瓜籤飯回味童年、共體時艱,但對於很多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日光族」來說,封城就等於失業,失業就沒錢,沒錢就沒食物,沒食物就容易發生暴動,是國家安全等級的問題,目前印度、菲律賓和肯亞貧民窟,都相繼發生了糧食相關的暴動或混亂事件。
「世界糧食計畫署」已經向G20喊話,要求20億美元糧食與醫療預算,外加3.5億美元,幫前線救援人員買防疫裝備,G20也達成共識,確保全球糧食供應。但疫情爆發以來,不少國家大難臨頭各自飛,全球化遭受威脅,國際組織搖搖欲墜,各國真的能攜手合作,挽救這2.65億人的性命嗎?
這週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聖經級饑荒 #糧食斷鏈 #國家級囤糧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x9dKxCs-s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