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普篩嗎?
今天與美國在台協會 AIT酈英傑處長、唐鳳政委,共同召開記者會並宣佈台美合作發起的 #台美防疫松 的活動。
這次活動,是鼓勵台美民間鍵盤高手以黑客松形式集思廣益,與政府共創精準防疫資訊的應用方案,齊力找出抗疫的創新方法。
記者會上,有媒體問到 #普篩 的問題,前幾天我和台大 #方啟泰 教授共同討論,也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
▬ ▬ ▬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自中國武漢蔓延,短時間爆發全球大流行。
在尚無特效治療藥物與疫苗的情形下,許多民眾憂心忡忡。又因年後的出國旅遊團,國外留學生回台,確診者遽增。清明連假,許多風景區、夜市湧進人潮,很多人擔心引起社區感染。有這種不確定性的擔心,因此有人就覺得是否應比照其他國家做更大規模的普篩,找出可能潛伏社區的感染者?甚至更有人說,目前台灣確診者僅427人(截至4月23日止),是否篩檢人數過少?這些說法乍看之下好像有道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子嗎?
首先,要了解感染 COVID-19 之後,平均會有一段相當長 (約五天) 的無症狀潛伏期。在潛伏期採檢會呈現陰性。案 364 就是入境採檢陰性,在居家檢疫期間產生不適症狀後,再度採檢才確診。如果採信第一次陰性結果就解除隔離,反而會釀成防疫破口。同樣的道理,若不問是否有症狀,在社區全面實施採檢,不僅無法保證採檢陰性就沒問題,反而導致虛假的安全感,降低對各項防疫措施的配合度,造成始料未及的負面影響。
有人會說:OK,採檢陰性不保證沒問題,但做全面社區檢驗多找出一些陽性的確診者不是很好嗎?這就牽涉到陽性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問題。
目前我國確診都是依據 COVID-19 診斷黃金標準 RT-PCR。但 RT-PCR 檢驗程序繁複,不適合用於社區全面普篩。如果要做社區全面大量普篩,勢必要使用快速篩檢試劑。這就產生快速篩檢是否準確的問題。
談到篩檢方法準不準,一般人最常想到的是敏感度(Sensitivity)與特異度(Specificity)。
敏感度是指:有病的人確實檢驗出是陽性(真陽性);特異度是指:沒病的人確實檢驗出是陰性(真陰性)。那如果有一個超級快速篩檢試劑,敏感度與特異度都可以達到99%,意思就是100個感染者會有99個被篩檢出來,而100個沒被感染者中有99個篩檢都是陰性,那不是超級完美嗎?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強大的無敵工具;進一步檢視就會發現,只看敏感度和特異度是不夠的,因為這沒有回答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在檢驗結果是陽性的個案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感染者?
先看一下數據:截至4月23日,台灣的採檢送驗人數為59,026人,其中確診感染者有427人,這代表台灣的陽性率0.7%,不到1%。這還是採取嚴格標準(出現症狀加上旅遊史、接觸史等)。如果讓無症狀者也加入篩檢,這比率還會更低(盛行率會遠低於此)。
好啦!來看看如果你篩檢被檢驗出陽性,那實際染病的機率是多少呢?先用一個表說明:
🔺 假設我們有一個超級快速篩檢方法,敏感度與特異度都是99%,依台灣的數據,檢驗10,000個人,有100人確診染病:
Q:當你被檢驗出是陽性者,最後確診是染病者的機率是?
A:確診是染病者的機率:99/198=50% (🔍如圖2)
這又稱為: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陽性預測值的意思是,篩檢出來陽性的人中,有多少人真的有病。陽性預測值50%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主動去接受快篩(所謂的大規模普篩),檢驗結果是陽性,但其實你只有50%機率是染病者,那麼有50% 機會你其實沒有病。(若盛行率是萬分之一,PPV=1%)(🔍如圖三)
因此,台灣實際情形,如果盛行率僅有1%,但被篩檢出陽性的民眾,其實有1/2是健康者,換算成人數將高達22.7萬。然而這個偽陽性結果 可能會引起巨大恐慌。因為沒有人敢認定你確實沒有感染,還是會被當作染疫者,必須接受住院觀察。這不僅造成整體醫療體系過度的負荷,學校、公司機關恐懼的衝擊,各公司機關實施分流上班甚至停班,更重創已經奄奄一息的產業…..。
另外的一種情況,其他國家的盛行率顯然比台灣高出許多,如紐約的盛行率約13.9%,那麼陽性率推算起來就會高到92%,因此就可能要進行普篩了,把社區內大部分的病例找出來。
所以在目前台灣的情況下,如果陽性個案數沒有大幅遽增,還是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會議的通報指引,找出高風險的族群,並由臨床醫師來做整體判斷是否採檢為宜。
.
👉台美防疫松 相關資訊請參考:https://cohack.tw/
👉競賽辦法:https://reurl.cc/Kk38mn
#cohack
#TaiwanCanHelp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中國 醫 黑客松 在 陳其邁 Chen Chi-M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要普篩嗎?
今天與美國在台協會 AIT酈英傑處長、唐鳳政委,共同召開記者會並宣佈台美合作發起的 #台美防疫松 的活動。
這次活動,是鼓勵台美民間鍵盤高手以黑客松形式集思廣益,與政府共創精準防疫資訊的應用方案,齊力找出抗疫的創新方法。
記者會上,有媒體問到 #普篩 的問題,前幾天我和台大 #方啟泰 教授共同討論,也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
▬ ▬ ▬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自中國武漢蔓延,短時間爆發全球大流行。
在尚無特效治療藥物與疫苗的情形下,許多民眾憂心忡忡。又因年後的出國旅遊團,國外留學生回台,確診者遽增。清明連假,許多風景區、夜市湧進人潮,很多人擔心引起社區感染。有這種不確定性的擔心,因此有人就覺得是否應比照其他國家做更大規模的普篩,找出可能潛伏社區的感染者?甚至更有人說,目前台灣確診者僅427人(截至4月23日止),是否篩檢人數過少?這些說法乍看之下好像有道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子嗎?
首先,要了解感染 COVID-19 之後,平均會有一段相當長 (約五天) 的無症狀潛伏期。在潛伏期採檢會呈現陰性。案 364 就是入境採檢陰性,在居家檢疫期間產生不適症狀後,再度採檢才確診。如果採信第一次陰性結果就解除隔離,反而會釀成防疫破口。同樣的道理,若不問是否有症狀,在社區全面實施採檢,不僅無法保證採檢陰性就沒問題,反而導致虛假的安全感,降低對各項防疫措施的配合度,造成始料未及的負面影響。
有人會說:OK,採檢陰性不保證沒問題,但做全面社區檢驗多找出一些陽性的確診者不是很好嗎?這就牽涉到陽性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問題。
目前我國確診都是依據 COVID-19 診斷黃金標準 RT-PCR。但 RT-PCR 檢驗程序繁複,不適合用於社區全面普篩。如果要做社區全面大量普篩,勢必要使用快速篩檢試劑。這就產生快速篩檢是否準確的問題。
談到篩檢方法準不準,一般人最常想到的是敏感度(Sensitivity)與特異度(Specificity)。
敏感度是指:有病的人確實檢驗出是陽性(真陽性);特異度是指:沒病的人確實檢驗出是陰性(真陰性)。那如果有一個超級快速篩檢試劑,敏感度與特異度都可以達到99%,意思就是100個感染者會有99個被篩檢出來,而100個沒被感染者中有99個篩檢都是陰性,那不是超級完美嗎?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強大的無敵工具;進一步檢視就會發現,只看敏感度和特異度是不夠的,因為這沒有回答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在檢驗結果是陽性的個案中,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感染者?
先看一下數據:截至4月23日,台灣的採檢送驗人數為59,026人,其中確診感染者有427人,這代表台灣的陽性率0.7%,不到1%。這還是採取嚴格標準(出現症狀加上旅遊史、接觸史等)。如果讓無症狀者也加入篩檢,這比率還會更低(盛行率會遠低於此)。
好啦!來看看如果你篩檢被檢驗出陽性,那實際染病的機率是多少呢?先用一個表說明:
🔺 假設我們有一個超級快速篩檢方法,敏感度與特異度都是99%,依台灣的數據,檢驗10,000個人,有100人確診染病:
Q:當你被檢驗出是陽性者,最後確診是染病者的機率是?
A:確診是染病者的機率:99/198=50% (🔍如圖2)
這又稱為: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陽性預測值的意思是,篩檢出來陽性的人中,有多少人真的有病。陽性預測值50%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主動去接受快篩(所謂的大規模普篩),檢驗結果是陽性,但其實你只有50%機率是染病者,那麼有50% 機會你其實沒有病。(若盛行率是萬分之一,PPV=1%)(🔍如圖三)
因此,台灣實際情形,如果盛行率僅有1%,但被篩檢出陽性的民眾,其實有1/2是健康者,換算成人數將高達22.7萬。然而這個偽陽性結果 可能會引起巨大恐慌。因為沒有人敢認定你確實沒有感染,還是會被當作染疫者,必須接受住院觀察。這不僅造成整體醫療體系過度的負荷,學校、公司機關恐懼的衝擊,各公司機關實施分流上班甚至停班,更重創已經奄奄一息的產業…..。
另外的一種情況,其他國家的盛行率顯然比台灣高出許多,如紐約的盛行率約13.9%,那麼陽性率推算起來就會高到92%,因此就可能要進行普篩了,把社區內大部分的病例找出來。
所以在目前台灣的情況下,如果陽性個案數沒有大幅遽增,還是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會議的通報指引,找出高風險的族群,並由臨床醫師來做整體判斷是否採檢為宜。
.
👉台美防疫松 相關資訊請參考:https://cohack.tw/
👉競賽辦法:https://reurl.cc/Kk38mn
#cohack
#TaiwanCanHelp
中國 醫 黑客松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灣社會 #公民社會 #臺灣科技 #國家政策
How Civic Technology Can Help Stop a Pandemic
🇹🇼Taiwan’s Initial Success Is a Model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Foreign Affairs, FA》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國際事務暨外交政策期刊,對於全球外交政治圈,扮演議題倡議者的角色。這個月 20 號,FA 刊登了一篇專文,名為 <如何以「公民科技力量」抑制疫情氾濫 − 台灣模式的成功為世界立下典範>,「台灣模式」(Taiwan Model)四字貫穿全文,分析台灣如何以一個島國,而且是被 WHO 排除在外的小國,結合科技和民間力量,在災情下,比科技領頭大國的美、中還堅毅。
台灣在已知病例中的發病率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美國的比率還不到被廣泛讚譽的新加坡的十分之一。感染仍可能再次激增,特別是隨著全球傳播使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成為該病毒的媒介。然而,台灣最初取得成功的故事值得分享,這不僅是因為它掌握了遏制當前大流行的經驗教訓,而且還因為它掌握了應對技術和民主緊迫挑戰的廣泛經驗。
台灣的成功在於技術,行動主義和公民參與的融合。台灣是一個小型但技術領先的民主國家,生活在兩岸超級大國的陰影下,近年來,通過使技術對民主的有利而不是不利於人民,台灣發展了世界上最活躍的政治文化之一。這種公民技術文化被證明是該國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最強免疫反應。
Focusing on the countries that have done worst, however, may be less useful at this point than considering which country has so far done best: Taiwan. Despite being trea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part of China, and despite having done far broader testing than the United States (meaning the true rate of infection is far less hidden), Taiwan has only one-fifth the rate of known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less than one-tenth the rate in widely praised Singapore. Infections could yet spike again, especially with the global spread making visit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vectors of the virus. Yet the story of Taiwan’s initial success is worth sharing not just because of its lessons for containing the present pandemic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broader lessons about navigating pressing challenges around technology and democracy.
Taiwan’s success has rested on a fusion of technology, activism,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A small but technologically cutting-edge democracy,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uperpower across the strait, Taiwan has in recent years developed one of the world’s most vibrant political cultures by making technology work to democracy’s advantage rather than detriment. This culture of civic technology has proved to be the country’s strongest immune response to the new coronavirus.
最具草根性的科技,最有公民意識的防疫
其實在台灣可以看到很多例子都不是由政府籌備,反而是 公、私部門互相合作 發展出來的,最厲害的是,在這些開放式平臺、及公民參與的活動中,並沒有刺激假訊息滋長,大家因為想保護彼此,有相關資訊便會在保護個資的情況下主動提供,這種風氣明顯與歐美當前的恐慌蔓延、或是中國的權威隱匿截然不同。 台灣政府也把面臨到的危機丟出來與社區對話,而非把自己塑造成一種全知者 ,好比唐鳳的所有會議都直接用串流直播。
台灣的訊息傳遞方式,也常常是從民間發起,形成公開透明且 有公民意識的防疫作戰陣線 。史丹佛醫學院報告指出,台灣這次有 124 種「抗疫」方式,迅速掌控疫情。其中很多是以社區倡議、黑客松、和一個名為 vTaiwan 的線上政策交流平台在運作。台灣人雖然分散在不同社區,但是運用通訊軟體 Slack 和 工程協作平台 HackMD 創造出許多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