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供應鏈的考驗
作者 : Don Hnatyshin,莫仕(Molex)供應鏈資深副總裁
2021-07-29
儘管新冠疫情引發了一些混亂的局面,但同時也促使了供應鏈創新的迅速發展。雖然這次疫情破壞的深度、廣度和範圍是我們前所未遇的,然而,大多數供應鏈業內人員都未雨綢繆,儘量減低風險,準備在2021年大顯身手。
評估、規劃和應對風險,長久以來深入莫仕(Molex)骨髓。我們擁有足夠的專業技能,以期應對由自然災害,供應限制,以及地緣政治或金融事件引發的一連串供應鏈中斷。我們不斷開發關鍵的知識流程,以備不測,包括利用最新的供應鏈工具和技術。
新冠疫情顛覆了產業的遊戲規則,考驗著我們的總體供應鏈水準。現在我們看到由於預見性不足加劇了新冠疫情產生的長期災難性影響。根據高盛最近的一項分析研究,在過去18個月中不斷加劇的半導體短缺狀況正在影響著169個產業,包括汽車、消費科技、造船、啤酒廠甚至肥皂製造領域。
從好的方面來看,我們見證了電子商務和數位交易擁有的巨大變革力量,將客戶便利性、採購便利性和交付速度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準。正因為這種積極正面的影響使B2C企業(企業對消費者)給人們帶來全新的體驗,從而永久改變了人們對B2B (企業對企業)的期望。現在是時候重新評估供應鏈戰略並開創全新思維方式了,包括以客戶為中心,及早為未來的一切情形做好計劃和準備。
風險與響應:改變規則
雖然風險評估和應對的原則保持不變,但目標範圍已經縮窄了。在疫情期間,企業評估、應對和減輕風險的速度和敏捷性是評判企業的標準。由於許多企業仍在努力重新站穩腳跟,因此,具有客戶至上心態的企業會以最快的速度調整其業務和/或交付模式,以便在特殊時期滿足前所未有的需求。
在新冠疫情後的供應鏈競爭中,能否提供與B2C客戶體驗相當服務水準,將會成為勝敗關鍵。這就需要新型的工具抓取業務資料,提升整體智慧化水準,而不僅僅監測貨物的實時運輸軌跡。
全面的供應鏈視圖,始於對採購和採購策略進行有價值且及時的更新,然後延伸到工廠車間,確保有合格的人才能對製造和品質流程進行知道。同樣重要的是:不能低估物流的最後一哩,這在過去一年中產生了很多意外的情況。未來,供應鏈的成功將不僅僅透過貨物的物流來評估,而是貨物實時資訊的雙向移動,以促進更快、更好的業務決策。
供應鏈4.0:以數位技術為支柱
通過增加感測器、自動化和資料分析等智慧化技術,供應鏈4.0可望逐步與工業4.0達到相匹配的水準。幾年前,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將供應鏈4.0描述為下一代數位化供應鏈。供應鏈4.0的數位化優先策略是推動新的商業運作變革主要因素,旨在提高客戶便利性,增加可見性、降低成本和提高流程效率。
2021年,雖然所有這些屬性仍然適用,但門檻已大大提高。來自智慧裝置、感測器和機器的實時資訊使得新的、越來越強大的資料集劇增,這些資料集需要進行挖掘、分析並與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AI)匹配,以推動預測性和規範性分析。其結果就是:甚至在做出決定之前,就要對業務影響和衝擊進行深遠和詳盡的分析。
供應鏈4.0非常重視資料生態系統,因此必須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速度傳遞正確的資訊。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重要的是要確定哪些資料對業務最有意義。幾年前確定的最關鍵的資料屬性現在已成為生態系統基礎的一部分。我們要關注一些新興的屬性;它們可以豐富生態系統,從而帶來更明智的決策和競爭優勢。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資料生態系統是全面實現更智慧化的供應鏈4.0的最大障礙,只有解決這一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更智慧化的供應鏈4.0。幸運的是,吸取別人的大量寶貴經驗教訓,能夠引導我們完成這個過程。
今天的教訓是未來供應鏈成功的基礎
多年來,筆者花了很多時間與各個產業的供應鏈同行交流想法和經驗。這些溝通交流豐富了我的觀點,尤其是在關注客戶體驗方面。電子商務和零售公司每年在Gartner供應鏈25強企業中佔據主導地位,例如,在2021年,Gartner將高露潔、強生、雀巢、百事可樂、沃爾瑪和歐萊雅列為前10名,因為這些企業在應對新冠疫情和其他宏觀經濟因素的挑戰方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從這些企業的運作方式中,可以學習到很多實用知識和智慧。他們清楚地瞭解客戶價值,並且不斷優先投資於推動供應鏈彈性、敏捷性和創新的技術。由於企業的業務性質,這些供應鏈中堅企業也奉行「客戶至上」,這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寶貴的典範。
在過去的一年,我意識到供應鏈物流比預期的都要脆弱許多。當然,我們無法預料到國際航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完全停頓,以及集裝箱船卡在蘇伊士運河造成的大規模擁堵。根據現在的情況,制定更智慧的物流網路必須成為供應鏈關注和討論的一部分。
設計更加智慧的供應鏈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的2021年供應鏈洞察全球調查,接近三分之二的全球供應鏈領導者表示需要更好的技術、平台和資料,以實現整體供應鏈目標。Molex非常瞭解供應鏈智慧在確保供應鏈彈性和敏捷性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這就是我們繼續進行戰略投資以增強知識、平台和流程的原因。
Molex秉承以客戶至上的思維和方法,全力實施世界一流的供應鏈設計原則。我們正在擴展資料收集和關聯能力,以幫助從業人員識別最有用的資料屬性,同時尋求創新方法來綜合資訊流並豐富資料生態系統。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工作,因為作為公司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Molex採購和管理運作的一切都會影響我們對客戶的有效響應。
鑒於客戶至上的原則,Molex將繼續應用最新的創新技術,同時該公司也是擁有多年經驗的供應鏈專業廠商,因此致力擴展實時可見性並緩減風險。到今年年底,Molex將分享智慧化數位供應鏈方面的重要進展,這是一種每天都在變得更加智慧的平台。
資料來源:https://www.eettaiwan.com/20210729ta71-putting-supply-chain-intelligence-to-the-tes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26)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就當前台灣經濟困境在立法院財政、經濟、司法委員會質詢央行總裁彭淮南、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與經濟部長施顏祥。 針對基本工資問題,林佳龍表示,這不是單純的勞動政策,是核心的經濟政策。基本工資必須隨生產力的提高而調升,生產力的提高來自於更多資本的累積與技術進步,難道馬政府主政幾年以...
中堅企業 廠商 在 股海老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資訊暢通、通往成功」
臺灣第一家上市櫃軟體公司,
累積 40 年實務經驗。
這家公司為何能成為中堅企業的隱形冠軍?
他擁有的第一頭銜還不少:
⭐台灣第1家軟體上市公司
⭐台灣唯1 ERP上市公司
⭐市佔第1銀行核心系統
⭐市佔第1銀行外匯系統
光看這四個第一就問你厲不厲害。
記得看老牛深入分析哦~
.
「危機就是轉機,轉機碰上新契機。」
五月時美國針對華為再祭出封殺令,衝擊台股相關半導體廠商,股價跌不停。半年後當初的華為受災股,現在股價漲不停。
優分析將「華為禁令鬆綁概念股」好康免費送給大家提早布局。投資人可以秒懂基本面概況以及影響性分析。
📌華為受災股翻身全解析
🔥 https://bit.ly/3ngpbgL
.
▌《股海老牛》抱緊股模組
💻 https://reurl.cc/Yn21a
中堅企業 廠商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2迎向挑戰,展望復甦,昆富工業的進擊!
#中企處 #聯輔中心 #中衛中心 #昆富工業聯手出擊🥊🥊
不同於大肚山下黃金60公里的製造工廠,走進昆富立即被大廳單車野營場景攫獲目光,推開會議室大門,張秀瑞董事長手植的西印度櫻桃驕豔的點綴茶席色彩,還原燒陶碗飄著600年西雙版納老茶香,但見女性經營者的細緻與活力。
昆富工業成立40年來,致力為休閒生活提供安全連結及運載設施解決方案。為亞洲第一家製作車掛載具廠商,致力機構設計、使用者操作人因設計、技術研發,和技術革新,協助客戶創造市場競爭優勢。自有品牌熊牌車掛載具行銷全球40餘國,位居業界領先品牌製造商,投資台灣環保節能綠化的智能工廠,建立專屬載具世界級研發測試中心。
🎯🎯核心技術
📍致力於研發依照客戶需求,應用CAE電腦輔助工程分析運用,導入量產前對產品驗證分析,使上市時間大幅縮短。
📍建立完善的研發制度與設計人員創新研發的思考模式,往高品質、高附加價值之領域發展。
📍提高自有品牌的銷售與品牌價值,提升產品內需與外銷出口的競爭力,建立跨國企業,以擴增國際市場之版圖,2000年始連續20年贊助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 UCI 2.1,提升品牌知名度、接受度。
📍積極對產品進行專利保護:台灣專利數72、中國專利數21、美國專利數22、德國專利數10、歐盟專利數1,共計150個專利。
🏆卓越表現
獲台北國際自行車展 創新設計獎丶台灣精品獎、潛力中堅企業等大賞。
💢影響狀況💢
疫情削弱全球總需求,市場氛圍急遽惡化,限制人流、物流之防疫措施,影響各國企業營運、民眾消費,衝擊整體經濟活動,迫使客戶要求延遲出貨、暫停訂單,導致原先排程中的訂單異動,使成品及半成品停滯、浪費。
🔎🔎產業掃瞄
我國曾有自行車生產王國美譽,自行車成車年產量於1987年攀上1,074萬輛歷史高峰,惟隨產業外移、中國共享單車熱、電動自行車崛起等影響,2018年降至189萬輛,為歷年新低,年減5.0%。
台灣自行車出口市場以歐美二大洲為主要銷售區域。
因業者不斷努力研發創新,朝向高值化之登山車及越野車等發展,單價持續提高,2018年平均銷售單價為2.1萬元,為歷年最高,年增11.9%,致整體產量雖然縮減,但生產值增至402億元,逆勢成長6.3%。
#WeCanHelp #TaiwanGoCSDCanHelp #中企處 #中衛30 #聯輔中心 #昆富工業
中堅企業 廠商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26)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就當前台灣經濟困境在立法院財政、經濟、司法委員會質詢央行總裁彭淮南、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與經濟部長施顏祥。
針對基本工資問題,林佳龍表示,這不是單純的勞動政策,是核心的經濟政策。基本工資必須隨生產力的提高而調升,生產力的提高來自於更多資本的累積與技術進步,難道馬政府主政幾年以來,生產力都沒有提高嗎?馬政府用一堆經濟口號,結果出口仍然衰退不振,產業結構依然無法升級,還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青年貧窮,林佳龍說,出口無法改善時,提振內需才是要務,透過適度調高基本工資以增加廣大勞工的所得與購買力,才會有一般提振內需的效果。林佳龍強調,目前的財經政策認為低工資是產業結構問題,產業結構改善,工資自然會上升,是倒果為因,惡性循環下只會留下以低成本生產的廠商。
馬總統日前發下豪語: 經濟顯著回升「一個月可以做出成績」,但是彭總裁提出「二高三低」,亦即失業率高、物價高、消費低迷、投資疲弱與進出口減緩,林佳龍說這正是打馬總統一個巴掌,一個月內後是「見效」還是「見笑」(台語)?彭總裁回答,九月份前三周的出口成長已經呈現二位數,林佳龍委員隨即追問,連續九A的央行總裁真的相信三周的出口成長就可以讓全年「二高三低」的經濟現況馬上起死回生?
行政院九月公布「經濟動能推升方案」,林佳龍委員質詢三位財經首長,對於該案是否能振衰起弊,還是另一個「六三三」、「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愛台十二項建設」、「黃金十年」?
林佳龍指出,經過他詳細閱讀「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並比較這一堆短期、中長期的經濟方案,雷同度高達八、九成,而且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就是一個空包彈方案,許多有關產業輔導的部分,都沒有看到預算投入,主計總處並無法編列額外預算,用的只是既有預算。
林佳龍又指方案中三業四化跟中堅企業的政策只是新瓶裝舊酒,相關的科專工具又無法真的針對這些符合資格的企業給與加碼的輔導,又在和稀泥,「看得到吃不到」。財經首長面對林佳龍質詢啞口無言,林佳龍委員提議,目前台灣中小企業數量約 124 萬家,約占整體企業家數之97.68%,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 78.06%。政府每年編列預算挹注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由往年的 60 億明年縮減至 40 億,民進黨主張擴大為 100 億元,才能真正充裕中小企業的融資,保證能量。
林佳龍要求財經首長拿出魄力,檢討一些成效不彰的計畫來退場,把經費挪過來做這些他認為更重要的事情,具體可以退場的計畫,譬如兩岸搭橋,「兩岸產業都快水平競爭了,還搭甚麼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