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學時光
包含了國中部和高中部
共六年
都在同一所學校度過
它是高雄市私立國光中學
我們老家
是在前高雄縣
一大片農田中央的一個小小村落
因為我爸是煉油廠員工
所以有機會前往就讀這間中學
當時大人們的感覺
應該是
希望小孩能就讀資源多一點的學校吧
我到這間學校初期時
有點格格不入
主要是我從小在鄉村長大
生活就是家裡附近農田
隔壁農村的朋友家
從沒坐過公車,吃過麥當勞,看過電影等等這些
當時我小小心靈認爲
這些都是屬於『都市』才有的 特有文化
自己會感覺和大家差異大
不懂這些或是沒碰過這些
有點自卑感
再來是這裡有龐大的宿舍群
類似眷村那樣的聚落
大概九成以上的孩子
從出生就一起生活在這裡
上同樣幼稚園
同一個小學
同一所中學
我們這種『外來生』
就顯得不太一樣了
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
宿舍區有游泳池
是可以舉辦比賽的那種規格
甚至連跳水台都有
這裡的小朋友即使出生後都沒有學游泳
但只要讀油廠國小
印象中是三年級就會開始上游泳課
幾乎就是全校的孩子都會游泳啊!
而我所在的農村小學
先別說泳池了
操場跑道當時還是泥土的XDD
我當時連泳池都沒親身接觸過啊
於是上了國中
我迎接來人生第一次游泳課
第一次看到更衣室
第一次知道游泳要先淋浴
而這些
老師可能認為理所當然油廠子弟的孩子們
都是游泳老鳥了
並沒有特別說明一些細節
我就默默暗中觀察同學們的動作
盡量不要出錯
沒錯!泳褲泳帽和蛙鏡都是全新的
第一次使用
好不容易換好泳衣淋浴後
全班暖身操結束
老師點名不會游泳的舉手
和預期一樣
我們班除了我以外
還有一位是家鄉鄰居的孩子
我們都是小時候一起在農田打鬧的玩伴
也跟我同班
只有我們兩個舉手
我們就這樣被放在兒童池
老師也沒特別太理會我們兩個
我們就自己摸索
看大池的同學怎麼游
但其實有段距離
也看不到到他們
怎麼辦呢?
中學六年
我幾乎都是騎腳踏車
來往學校和家裡
大約是6.5公里距離
風雨無阻XDDD
我就趁放學時
經過這都市的書局
(我小時候和爸爸一樣愛看書,但我們當時多數是去隔壁村夜市的書攤看書買書)
進去買了一本游泳入門的書
好像多話了
這種故事似乎太無聊XDDD
好啦
我想分享的是
這宿舍群
有很多讓我充滿回憶的景緻
畫成手繪
分享給大家
中央書局公車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903)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9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網頁摘出重點文字,其中一句是:「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
幾千年來,中國老百姓所想的,不過就是太平日子。過去數以百萬計的大陸人逃來香港,也不外想過太平日子。現在,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告訴人民,想過太平日子是不切實際的。
前文講到我參與創辦《伴侶》半月刊時期的一些往事,網上留言中居然有四位讀友說曾經是《伴侶》的讀者,其中有記得他讀過的篇章,和與編輯的互動。真是像故友重逢那樣高興。
在我的人生中,1967年前的太平日子,是我經日夜進修、磨練寫作和開始有點成績的十來年。1963年1月創刊《伴侶》,到1967年6月,這四年多我每月編兩本、其後是三本雜誌,每月寫幾萬字文章,認識了不少文化人,從他們身上獲得實際經驗和教益。
從閱讀經典名著中,我領悟到任何寫實寫情的文藝作品,最終總會觸及到哲理。讀著托爾斯泰、契訶夫的小說,都往往讓人停下來思考;所有透過情節而宣示的哲理,都發人深省。於是我在寫輕浮小說的同時,也努力去啃一些大部頭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想豐富自己的知識,並將這些大部頭著作消化而寫成一本本入門的小叢書。那幾年,我在上海書局出版的有《哲學初步》《美學初步》《心理學初步》《邏輯學初步》《經濟學初步》等共七本。每本幾萬字,因為寫得顯淺,也受年輕人歡迎。1992年我應邀在馬來西亞幾個城市演講,還有讀者記得這些叢書,並向我詰難。我寫這些入門書時的思想,仍然是馬列主義佔主導,比如《經濟學初步》,介紹的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當然對讀者有誤導了。但像《美學初步》,卻是我讀了不同方面的著作,才綜合寫成的,花的時間較長,至今仍然不悔這本少作。寫這些入門書,無疑對我的邏輯和哲學思辨,有較好提升。
那幾年我的另一個興趣是西方古典音樂,並因此結交了藝術家盧景文、鋼琴家溫其忠等年輕朋友。溫其忠是當年我所認識的「怪人」。他從馬來西亞來香港上高中,考入港大建築系,當年這是有最好出路的科系,溫其忠卻念了一年就輟學,醉心他的音樂去了。他喜歡教鋼琴,以此為生。有出名的演奏家來香港,他事先買幾張票,臨開場前打電話叫朋友來大會堂欣賞,也不管朋友有沒有空,和夠不夠時間趕來。我就是他的朋友。有一天,他打電話告訴我,說幫我買了一座鋼琴,會送來我家。我那時只住一個小房間,左騰右移地挪出地方來放鋼琴。然後他就來教我鋼琴,我已經28歲,還來得及學鋼琴嗎?但他就是認定我可以學他可以教,我也真的在他的指導下半年就彈到第五級。他又教我樂理,教我聽歌劇,我也因此學會了作曲。《伴侶》雜誌還在大會堂舉行過兩次音樂會,邀請歌唱家、演奏家演出,招待讀者。還組織了合唱團。1965年我去大陸旅行一個月,回來發現溫其忠已經離開香港,去英國學藝了。我的音樂課就停下來,音樂細胞也不活躍了。
那四年的青年歲月,在太平日子中我們憑興趣而揮灑,不顧年齡去學鋼琴,不顧幼稚搞音樂會,幾個人經常聚在一起,聽音樂、講音樂、講文學、讀小說。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知道那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精力,雖輕浮但也寫出那麼多文章,雖未經深入鑽研也出版了那麼多社會科學小叢書。也許因為年輕,因為沒有包袱,因為不知好歹,儘管收入少、稿酬低,但可以過日子就行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感覺真好。
1965年我參加出版界參訪團到大陸旅行一個月,那是文革前一年,是大躍進帶來大飢荒之後由劉鄧掌權的經濟回暖和文化小陽春的最後一年。我見到的北京領導者都溫和講理,對香港政策是尊重港英管治「長期存在」。其後參訪團西行乘火車去洛陽、西安,看了碑林、半坡遺址、華清池、黃帝陵等等古蹟文物,這些古文物引發我思古幽情,也增加了對華夏的認同感。而且,似乎中共政權對文物都很珍惜愛護。接著我們乘公車去了「革命聖地」延安。在那裡被灌輸中共版的毛澤東光榮革命史;然後去上海、蘇杭等地遊山玩水後回香港。
回港後,按照我獲悉的中共對港政策,積極籌備再出版一本《文藝伴侶》月刊。但隨著大陸學毛熱潮升溫,大批判到來,言論趨於一元化。1966年文革爆發,那些我剛參訪過的文物遭到破壞。到1967年,文革病毒感染香港,一年多前在北京獲知的中共對港政策來了一個大顛覆。香港的太平日子遭到了挑戰。(58)
圖1,9月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重要講話」。
圖2,1965年9月2日《伴侶》音樂會上的三重唱:盧景文、吳厚蕊、溫其忠。
圖3,1965年伴侶合唱團郊遊時唱歌,右一是我,其他人認不得了。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中央書局公車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時在台中:因為特別的理由放進口袋名單的中央書局
-
獨自旅行了這麼多次,我卻是一個旅行的時候很常忘東忘西的人🙈,儘管出門前再三檢查,往往到了目的地又會突然拍頭大喊:哎呀!怎麼會忘記那個啦😓。大概是因為自己對於旅行的概念永遠是安全第一,錢跟證件是第二,只要命還在其他都是身外之物,沒有什麼是解決不了的。忘記帶行動電源就放棄手機,看不了Google Map就問當地的人或摸索著資訊站手畫的地圖,再不然就隨心所欲,只要記得回家的路怎麼走就好。當然這不是一個好習慣,只是在本質的個性上增加一些生存下來的技能罷了😂。
所以因為如此,我很會找可以幫助我的東西,例如巴黎的公車站有usb插頭可以充電🤣,如果不是因為我有需要我可能根本不會發現;更不用說在國外養成有洗手間一定要去的習慣因為你不知道下一站哪裡還會有🚻;腦袋更會自動記下有提供冷氣跟wifi的公共場所😆。
第一次來中央書局的時候腦袋就冒出了這個想法,如果是一位自助旅行者來到台中,會想推薦他有需要可以來這裡,是一個很適合恢復體力的地方。首先這裏有冷氣,餓了渴了有提供餐點,有插座可以充電(快拿出設備查下一個行程的資料吧),有洗手間(僅開放給館內有消費飲食的客人),還有一個最棒的優點是平日幾乎沒什麼人,當然最後你還可以休息看書。對我而言是一個完美的自助旅行的中繼休息站。
休息了近二十年重新開幕的中央書局,門口的毛玻璃燈特別引人注目👀✨(雖然我想了很久沒有明白這三個不同形狀代表什麼意思)。店裡有一款昭和咖啡,是用法蘭絨濾布沖煮的特別濃厚的咖啡,附上鮮奶油跟一顆方糖,咖啡很像日本老咖啡廳那種味道😌☕️。
中央書局公車 在 #台中歷經風霜的中央書局&週邊遊記 - 旅遊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這次的遊記橫跨中央書局、臺中第二市場、宮園眼科、台中刑務所演武場等 ... 有一班的81號公車在彰化銀行站下車,接著步行6分鐘就可以到達中央書局。 ... <看更多>
中央書局公車 在 懷舊古蹟之旅ep.1 古建築風華再現,大小文青必訪景點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中央書局 】 車水馬龍的台灣大道上,有一處80年的古蹟。 日治時代有一群熱血的文化鬥士,在1927年創立 中央書局 ,1998年才暫時歇業。 書局歷經20年的 ... ... <看更多>
中央書局公車 在 Joi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幾天台中市民眾發現,公車上的車體,不只有商業廣告,怎麼有公車是彩繪著文學作品, ... 中央書局. 這..似乎太為難大家了! 以後的文學出版品都要附上作者照片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