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坍塌大橋被曝21年未檢修,主管機構負責人:我才剛來一年】
臺風“米塔”過境後,10月1日,臺灣省宜蘭縣有著21年橋齡的重要地標——南方澳跨港大橋突然坍塌。目前事故已經造成6人死亡、多人受傷。
隨著臺當局調查的深入,這座大橋被曝在過去21年裏,主管單位臺灣港務公司從未對其進行獨立檢測。
值得註意的是,事故發生多時後,上述港務公司才首度回應。“神隱數十小時”才露面的該公司董事長吳宗榮稱,其口頭請辭已經獲準。面對媒體追問,吳宗榮不斷推卸責任,以“才剛來一年”作擋箭牌。此舉令臺“交通部長”林佳龍直言“顯有疏失”。
尚有8座大橋未檢驗
據臺灣無線衛星電視臺(TVBS)3日報道,於1998年完工至今的南方澳大橋,僅由宜蘭縣政府委托健行科大進行過2次橋梁檢測,而主管單位“航港局”與港務公司在過去21年中,卻從未對南方澳大橋做過獨立檢測,嚴重玩忽職守。
在南方澳大橋發生坍塌後,外界對各地橋梁的安全均產生疑慮。而經港務公司追查,竟發現其管轄內的17座橋,有8座尚未進行檢驗。扣除掉近4年新建的橋梁,剩下的13座橋僅有5座做過橋梁檢驗,其中有2座是在10年前完成的。
上述港務公司承諾將在一年內全面檢測轄區17座橋梁,但臺“交通部長”林佳龍十分震怒,認為檢測橋梁刻不容緩,要求縮短時間在3個月內檢測完畢,預計年底前完成,以最快的速度交出檢測並提出補強計劃,倘若評估後有安全疑慮,不排除封橋。
神隱數十小時後,以剛來1年當擋箭牌
值得註意的是,在事故發生後,港務公司董事長吳宗榮並未在第一時間露面,被傳“神隱數十小時”。而當其3日就斷橋事故後首度發聲時,則表示口頭請辭獲準,第二波懲處則將等救災後處理。
4日,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稱,宜蘭南方澳大橋斷裂,造成6死多傷,港務公司轄下17座橋梁安全疑慮浮上臺面。“立法院交通委員會”3日邀請林佳龍、吳宗榮等人,針對南方澳大橋斷裂事件報告,並備質詢。兩人曾低聲交換意見,隨後傳出吳宗榮請辭獲準。
吳宗榮表示,港務公司共花費1795萬元新臺幣(約合414.8萬元人民幣)針對南方澳大橋維管,維修項目包括水溝清理、路燈、油漆、景觀燈電線、伸縮縫、路面、人行道等。
而針對外界最關心的鋼索問題,他表示,“有用眼睛檢查有沒有銹蝕”,讓“立委”葉宜津痛罵“根本不確實”。
吳宗榮坦承,自大橋落成以來,只有在2016年由宜蘭縣政府委托健行科大做過一次檢驗。
他還說,港務公司未針對橋梁檢修制定規範,面對“立委”質疑,一會說“南方澳大橋是基隆港務分公司蘇澳營運所管理”,一會又說“沒檢測鋼索是健行科大的事”,最後以“我才剛來一年”作擋箭牌。此舉令“立委”黃國昌看不下去,痛批“所以是將責任推給基層?”
林佳龍則表示,未來將針對“全國”橋梁,訂定清楚的檢測規範,並將港務公司管轄的橋梁納入運研所橋梁資訊平臺,也會研議成立“橋梁局”的可行性,港務公司轄下的17座橋梁有持續維修與保養。吳宗榮卸任後由誰代理董事長,還需討論,可能人選為“交通部次長”黃玉霖。
藍營要求蔡當局速檢討全臺危橋
國民黨“立委”曾銘宗等人3日召開記者痛批,民進黨應在1個月內檢討全臺各地危橋,該整治的就整治。曾銘宗表示,待搜救結束後,將要求蔡政府提出調查報告,並追究行政責任,給民眾一個交代。
“立委”陳宜民表示,港務公司董事長吳宗榮神隱超過30小時才出現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橋斷後的37分鐘,他收到的訊息是橋面斷裂造成油罐車爆炸,但蔡英文在橋斷後70分鐘發表聲明,說是油罐車失火造成橋面斷裂,讓人疑惑民進黨當局到底有沒有掌握狀況。
“立委”林麗蟬則表示,這次意外,有多位外籍漁工死傷,她呼籲“外交部”及“勞動部”、“移民署”,未來漁工家屬申請來臺看護,各單位要盡全力協助。
另據臺灣“中廣新聞網”3日報道稱,“立法院”國民黨團當天質疑,需要高度專業的港務公司高層,長期以來都被蔡英文政府作為政治酬庸。“立委”陳宜民批評,過去三任航港公司董事長,都不具相關專業。
陳宜民指出,2016年蔡政府執政後,三位都姓吳的港務公司董事長都是政治酬庸,其中吳盟分是“公路總局長”出身的“交通部次長”,吳宏謀則是“工程會主委”出身,並歷任“交通部長”,至於吳宗榮則在斷橋後神隱將近48小時,曾擔任賴清德時代的臺南市副市長。
事故初步了解:橋墩坍塌引發
臺“中央社”2日曾報道稱,在南方澳大橋事故發生後,臺當局調查人員初步了解表示,這起事故是因為大橋海側橋墩坍塌,導致橋體向下掉落斷裂,但事發原因尚待厘清。而大橋每年檢修,蘇澳鎮公所曾受臺當局補助做重要橋梁結構安全檢測。
至於詳細原因,臺當局“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已啟動調查。宜蘭地檢署也啟動重大災害案件處理機制,成立項目小組進行搜證調查。
而前臺灣“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及現任顧問張國鎮則接受采訪提出,從目前現場的影像資料與相關信息判斷,是其中一條連接拱頂與橋面的鋼索斷裂後,連帶導致其他鋼索斷裂,使得橋面的支撐力不足,因而斷裂。
張國鎮以經驗分析稱,鋼索斷裂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是橋梁設計時的“贅余度”不足。
他表示,贅余度是指建造時所預留承受多余強度的能力,即便建物部分損毀,卻仍有足夠的強度支撐,不至於發生大規模的破壞。但南方澳跨港大橋的情況是,第一根鋼索斷裂後,幾條鋼索不但無法分散力量,反而接連斷裂。
第二是橋梁的維修、保養問題。張國鎮指出,一般的橋梁都是以使用50年為標準,但南方澳跨港大橋使用至今僅20年,應該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他進一步說明稱,一般在海邊興建的橋梁,除了考量抗震與耐重程度外,會加強抗海風腐蝕的能力,避免因為腐蝕而造成橋體受損。此外,金屬疲勞可能也是鋼索斷裂的原因之一。不過,仍要調查保養與維修的紀錄,才有助於進一步厘清。
同時,南方澳跨港大橋的設計有別於常見的雙拱橋,是少見的“雙叉式單拱橋”,也是亞洲第一座“雙叉式單拱橋”。
張國鎮指出,這類設計方式雖然美觀,但是建築的成本較高,而且就建築結構來說,穩定度確實比雙拱橋差一點。
另外根據臺“氣象局”,1日淩晨1時54分,花蓮近海發生裏式規模3.8地震,南澳最大震度達4級,但尚難確認是否與斷橋有關。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