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kaviyangan的記藝-回佳 共作展🔹🔶
入藏於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來自 #佳平部落 的文物、影像,這次要回到佳平部落開展囉!邀請大家一起 #回佳 看展,一起感受來自佳平的歷史記藝。
☑️展覽時間|2020.08.01(六)~09.30(三)
每週四~日10:00-16:00
☑️展覽地點|佳平法蒂瑪聖母舊堂(屏東縣泰武鄉佳平巷3號)
☑️開幕活動|2020.08.01(六)10:00
09:30-10:00 報到
10:00-10:10 祈福儀式
10:10-10:15 頭目致詞
10:15-10:35 來賓致詞
10:35-10:50 部落青年會吟唱
10:50-11:10 特展緣起介紹
11:10-12:00 特展參觀導覽
12:00-13:00 餐會
更多資訊🌐https://tinyurl.com/kaviyangan
聯絡資訊📞莊博揚
02-26523382
yang890@gate.sinica.edu.tw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主辦單位|#佳平社區發展協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視覺設計|#賴韋利
#kaviyangan #來看展覽
#Ingay資訊分享 #活動 篇
ℹ️臉書搜尋「活動」,可以快速找到Ingay與團隊為大家整理的全國活動資訊喔ℹ️
—————————————————————
加入Ingay的Line好友‼️
Line連結|https://lin.ee/fykSmOb
Line ID|@ingaytali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圖解台灣民俗工藝」介紹 訪問作者: 謝宗榮 內容簡介: 130種民俗工藝、涵蓋技藝類型五大面向, 最佳工藝絕活鑑賞圖鑑 台灣傳統民俗工藝的技藝的類型十分多元豐富,常見有彩繪、泥塑、交趾陶、剪黏、木雕、石雕、磚雕、刺繡、糊紙、米雕(捏麵)等,本書挑選130種...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Ingay Tali 穎艾達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60年代,中研院民族所人類學家李亦園帶著一批田野調查團隊,來到了宜蘭南澳。三年間,他們走訪部落,完成了《南澳的泰雅人》民族誌,並蒐集許多文物保存在民族所博物館。
相隔半個世紀,當年的翻譯、嚮導及鄉親,已是今日的部落耆老。
一對泰雅族年輕夫妻韋文豪(Wilang Mawi)和比穗‧保羅(Pisuy Poro),決定和民族所博物館合作,把這些部落的記憶文物帶回家鄉──宜蘭南澳。
———
2018年5月2日,「《獵與織》重逢半世紀─泰雅族KLESAN群文物返鄉特展」在宜蘭縣南澳鄉武塔國小正式揭開序幕。
現場由民族所胡台麗所長主持〈重逢半世紀〉座談會,邀請泰雅耆老與當時的團隊重新聚首「話當年」。
韋文豪和比穗‧保羅藉由訪問地方耆老,讓部落重新認識自己的文物與傳統。
「能訪談耆老,我們是最後一代,所以要很認真。老人跟你講一句,握著你的手,給你一個眼神,就是給你一份很紮實的祝福。我們很幸運!」
「《獵與織》重逢半世紀─泰雅族KLESAN群文物返鄉特展」展期自2018年5月2日至7月1日止,為期2個月,地點為宜蘭縣武塔國小民族資源教室,每週四~日上午9點至下午4點開放參觀。
誠摯邀請各界朋友蒞臨參觀指教。
———
【展覽訊息】→
策 展 人:Wilang Mawi韋文豪(宜蘭縣武塔國小)
Pisuy Poro比穗‧保羅(泰雅織布文化的愛好者與傳授者)
黃約伯Yobu Losing(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宜蘭縣南澳鄉武塔國小
宜蘭縣史館(「文化部委託公立博物館辦理博物館系統及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
協辦單位:蘭陽博物館
展覽期間:2018年5月2日至7月1日,每週四~日9:00~16:00
展覽地點:宜蘭縣武塔國民小學民族資源教室 (宜蘭縣南澳鄉武塔村新溪路1號)
參觀諮詢:韋文豪,0977-358-885
【閱讀更多】→
[中研院新聞稿]
當記憶 透過文物 重新回到文化的傳承中!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與原住民團體「共作展示」 《獵與織》重逢半世紀──泰雅文物返鄉特展
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5846
[原民台]
跨越半世紀 南澳泰雅文物武塔國小展出
http://titv.ipcf.org.tw/news-38742
[UDN]
博物館中原住民文物 首度返回部落展出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117526…
[UDN]
殺雞一隻,慶祝兒子生日…李亦園寫下對兒子的惦記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119235
[自由]
離鄉半世紀 南澳泰雅族KLESAN群文物回家了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13648
#共作展示 #中研院民族所 #泰雅族 #人類學家李亦園院士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凱盈 Kaiyin
古典好好聽:凱樂思音樂
今天是中廣『新聞大解讀:凱樂思音樂』第一集的錄音,邀請到中研院的副研究員呂心純博士來談談她的得獎著作『未褪色的金碧輝煌』以及她對緬甸音樂、人文、歷史、政治透徹的分析與研究。
在新北市的中和其實有四、五萬緬甸人口,從小在那長大的心純也因此培養出對緬甸音樂的愛好,1998年第一次到緬甸時,當地社會風氣尚未開放,一位台大畢業的學者會到當地做音樂研究,也成為當地政府矚目的焦點,十幾年下來,從圍鼓到鋼琴,豎琴到小提琴,二簧嗩吶到八簧嗩吶,心純不但了解當地音樂,更了解當地音樂家酸甜苦辣的心境如何受當地政治與社會風氣牽動。
從9月16日開始『未褪色的金碧輝煌』將把文字轉為動態媒體與視覺藝術,並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展出。這段精彩的訪談也將於8/29本週六下午2:10播出於中廣新聞網播出,歡迎大家準時收聽! http://www.bcc.com.tw/news
===================================================
凱樂思來自古希臘文Kairos,有:在具意義的時刻建立新天地、理想國之含義。由政治評論家胡忠信先生與鋼琴家黃凱盈小姐主持,凱樂思音樂將於每星期六下午2:10於中廣新聞網分享來最新的音樂情報以及世界的人文風情,透過深刻的訪談一同走入包羅萬象的藝術世界,此外每週也將透過古典好好聽與各位粉絲分享精彩內容!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圖解台灣民俗工藝」介紹
訪問作者: 謝宗榮
內容簡介:
130種民俗工藝、涵蓋技藝類型五大面向,
最佳工藝絕活鑑賞圖鑑
台灣傳統民俗工藝的技藝的類型十分多元豐富,常見有彩繪、泥塑、交趾陶、剪黏、木雕、石雕、磚雕、刺繡、糊紙、米雕(捏麵)等,本書挑選130種傳統工藝項目,以「生命禮俗」、「歲時節慶」、「廟會祭典」、「寺廟裝飾」、「信仰習俗」等五大面向分類,進行完整詳盡的圖文介紹,呈現彌足珍貴的民俗工藝絕活與文化資產。
◎130種台灣傳統民俗工藝項目,完整詳盡介紹
輯錄台灣民俗工藝有關彩繪、泥塑、交趾陶、剪黏、木雕、石雕、磚雕、刺繡、糊紙、米雕(捏麵)、木造、版印、竹藝、花藝、飲食料理等介紹,堪稱台灣民俗工藝圖鑑大全。
◎豐富多元的台灣民俗工藝大觀,涵蓋五大面向
[生命禮俗工藝]——生育與成年禮俗、結婚與做壽禮俗、喪葬禮俗、墓葬禮俗;[歲時節慶工藝]——春令節慶、夏令節慶(端午)、秋令節慶、冬令節慶;[廟會祭典工藝]——神祇鑾駕、迎神排場、迎神陣頭、建醮法會、祭典祀宴;[寺廟裝飾工藝]——屋頂裝飾、牆面裝飾、屋架裝飾、外檐裝修與台基裝飾;[信仰習俗工藝]——祭祀器具、祭祀紙錢、民宅辟邪、護身辟邪、聚落辟邪
◎精湛展現工藝技法的細部流程,迅速理解工法
採圖解方式解說各民俗工藝,遇重要的傳統技藝與職人,即以step by step的流程安排一目了然的步驟過程,留存傳統技藝與職人最重要的文化資產紀錄。
作者簡介:謝宗榮
謝宗榮(1960~)
◆出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兼任講師。
◆現職宗教與民俗研究者,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著有《神像與信仰》(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出版)、《台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出版)、《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台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等書。
作者簡介:李秀娥(1962~)
◆出生於雲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私立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民俗信仰研究者。
◆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博揚文化)、《台灣傳統生命禮儀》(晨星出版)、《台灣民俗節慶》(晨星出版)、《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博揚文化)、《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遠足文化)、《圖解台灣生命禮儀》(晨星出版)、《圖解台灣民俗節慶》(晨星出版)、《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晨星出版)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晨星出版、 晨星圖解台灣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千至6千5百年的歷史。因此,不能只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台灣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系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台灣原住民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從埋藏在地層中的考古遺址,重新審視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人類活動。他由島嶼的形成與環境論起,連繫至史前時代最晚階段,從更深遠的視野逐漸釐清台灣的發展過程。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
作者簡介:劉益昌
台灣人類學家,研究領域為台灣考古學、東南亞考古學、舊社考古學、文化資產、台灣早期歷史;工作經歷包括考古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象或界牆製模剝取。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8種,研究論文、報告百餘篇。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上學去」兒童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莊世瑩、 許育榮
內容簡介:
來!來!來!來學校!
去!去!去!去上學!
在阿公的年代,是怎麼上學的呢?
爸爸媽媽以前上學時,又在學校裡做什麼呢?
以最生動的對話、最精采的圖畫開啟三代間的交流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原來時光的流變,悄悄藏在童年裡
《上學去》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認識自1950年代至今,臺灣不同世代兒童的校園生活,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環境改變,並讓孩子了解上學真正的意義。
臺灣在十九世紀末邁入近代西化的初等教育之路,由日治時期至今,社會政經嬗變,兒童在不同的年代裡,接受當時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小學教育,不同的世代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本書以一個家族三代都上同一所小學的上學歷程,呈現臺灣小學教育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的狀況和民眾的生活,在時光的流變中,尋找恆定不變的教育核心理念,那就是藉教育打開孩子的視野,讓每個人有能力追尋更好的自己。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作者簡介:莊世瑩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參與多項民間宗教信仰調查計畫,以及文建會地方博物館規劃案。
長期於小大繪本館擔任志工及講師。曾擔任聯合報年度童書、信誼幼兒文學獎、OPENBOOK閱讀誌年度童書等各獎項評審。
從小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和寫故事,現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上山下海四處和小朋友說故事,也和大朋友分享賞析繪本的樂趣,並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評論書寫及翻譯、書系策畫,出版繪本《貪睡的穿山甲》、《穿山甲的故事地圖》、《回家‧回部落》、《晃晃老師的禮物》、《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小石獅的大發現》,曾兩度獲得「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作者簡介:許育榮
生於新北市,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
目前從事插畫設計與繪本的創作。
出版繪本《幸好我是小灰狼》、《界線》、《為了特別的你》等書。
2018年出版《看見龍山寺》獲誠品選書。
曾獲選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補助、桃源美展創作獎、福報文學獎、BenQ真善美數位創作獎、信誼幼兒文學獎入選。
喜歡在淡水河畔走路閒晃,也熱愛旅行、閱讀及電影。
對於老舊的事物有著深深的迷戀,總喜歡從他們的身上,去感受時間的流動。
期待能將生活中每個小小的體悟轉化為養分,供給自己,持續創作出美好的作品和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