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雜談閒聊到哪?產業的樣子,這周來談教育業。
認識我的人,尤其是後輩,記得的應該都曉得,我常說經驗很寶貴,多跟現場的人請教,職場的前輩請益,態度低一點,絕對有幫助。
我其實是學人的,因為前輩跟學長當年也是這樣,越謙遜的跟人請教,知道的人才會想教你。想想現在我也是,來一個態度不佳的小鬼,要我把狀況都教他,誰要理啊。
後來比較常碰教育業,就對實況與偏見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偏見指的是,你一定見過有人,認為老師就是那個樣子,死守著退休金,什麼都不會,誤人子弟怎樣的。但實況跟這相差甚遠,多數老師都很清楚教育現場的狀況,沒有不想改革,也沒多少死守舊教材的想法,會有這麼大的落差,這十多年的感想是。
第一,大多數人沒有進入學校,不知道老師對外人跟自己人,講話的內容通常不一樣,尤其是技術性細節,沒幾個人會對外講。這點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的,多數人不會對不懂的外人講太多,會講太多的自己常常也…呃,怪怪的。
第二,有偏見的往往是有創傷,或是見過受創傷的人,或根本是自己有點被害妄想,或或或者是正好認識幾個老師,剛好都那副德性,就以為所有老師都如此。但這是比例問題,像我跑過10間學校,前後遇過的老師上百個,統計上來說渾球有但不多,可是萬一你遇到的就是那個渾球,就會覺得全部都是。
第三,系統性問題往往大過個人努力,不是不知道要改變,更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你改變不了,只好在自己努力範圍內,儘量幫助個別學生。系統性問題指的是,教育界的派系問題,哪個人當到局處長,誰在哪些位子,要推什麼政策,最後都是政治問題。
簡單說就是,跟其他產業沒有區別,只是教育大家都經濟過,以為自己很懂產生的錯覺,太多人有類似經歷共鳴的誤差。
我幾乎每間學校,都會遇到1、2個大學長姊,現在不少已經退了,你只要誠心詢問,全意的請教問題的本質,都會跟你講。人家人生經驗很豐富,你是真心還是假意,可是一清二楚,會講到哪裡就看自己的態度。
舉兩個例子,這數十年教改本身可以說是台師大跟北教大兩個大系統對抗的結果,雖然點火的是410運動,但這比較偏向是面對現實的反應,畢竟進入電子業興起的時代,不改也不行。但真的就只能區分這兩大陣營?完全不是,細分下去,是要看哪個教授教的,以及哪些人的徒子徒孫,進入到教育局或是教育部,還是在國教院擁有一定影響力。
易言之,全部看個人,我運氣很好,前幾年正好遇到幾個教育界次長級的「老同學」,學長姐很直接地說,當年這些政策是哪個教授去提的,然後哪一個學長或是同學在那個位子,就執行了這相關政策,甚至更極端的,是同學想要寫論文拿博士,就把政策拿去推,自己直接拿到全國實驗數據。
你說這是在開玩笑喔,並沒有,就是這樣,你說15年前那個扁時代的官員是渾球?也不是,再怎樣也不會這麼露骨,拿全國學生的前途開玩笑,所有可以推行的政策,都一定會經過小規模施行,確認結果可行後才拿去推。整體來說還是對學生有益,只是不見得是最有益的做法。
差異在於,同年代如果正好有三派人,三種理論跟做法,為何是某一派的推了,其他人的難道就都是錯的?都不是,比較偏向因時制宜,有的政策考慮到未來,需要多元化人才,有的則是著眼產業界實際需求,以及台灣大多數中間程度學生的就業,而這些背後都有數據支撐。
最終,要推行下去,就得要找政治人物支持,這些結果才會化為我們檯面上看到的鬥爭,而鬥爭最後導致參與者不停地翻寫故事,故事最後都成了善惡大對決。有時候也不見得全是政爭的過程,只是結果,好比扁時代的某一些教育界人士,找上馬英九這個政治明星去推政策,但要政治人物聽,就得要講他相信的話,導致出現很好笑的現象,挺教改的人把政策修成很像聯考復辟,馬系的人不明所以去推,還真以為可以回歸聯考洗腦教育。實際上埋了一堆地雷跟陷阱,通通在蔡英文上來後炸掉,挺聯考復辟派幾乎崩潰。
然後那個年代的大學長姊,說的都是一派輕鬆,你問他明明程度更好,為何不去走那條路?實際改革教育?
就不願意啊,個性不適合啊,有的老師就是只想安靜教書,不想涉入政治,連個主任都不想當,最後在一間學校變成扛霸仔,新來的校長都要對老老師態度尊敬。不去當主任,往備用校長,教育界的高階事務官之路,純粹是不想,跟能力無關的在教育界多如牛毛,每一個放到教育局長的位置能力都夠,他就不想當是要他怎樣,頂多每幾年被推去當個主任兩年就好,人生教書看學生成長,快樂無比。
我講這個的意思是,實際聽到這些故事,你會更理解為何許多的改革方案,例如我這幾年罵的翻轉,或是不大認同的多元素養,事情不是那麼單純。並不是我罵,就代表這些方案一無是處,或是全盤否決,推下去對學生一定都是好的,俗話說沒有好老師只有好學生,只要老師態度正面,學生都可以從中學到一些。
問題是,數量、時間、比例。
前幾年台北狂推PISA,為何講素養考題講那麼久,現在都不講了,直接變成素養教育,這當然跟潘文忠部長知道怎樣推政策的優秀手腕有關,但誰敢說這跟公行系主導無關。
馬英九時代推PISA為何注定失敗,並不是PISA是錯的,而是PISA本身只能針對特定的學生,是一種能力指標,類似我們做性向測驗。但要拿PISA成績當作教學標準,強迫大家依靠這個標準教學,變成實際的政策就是胡搞了。
就好比中國的PISA成績超棒,我就問過好幾個大學長姊,到底他們怎麼做到的?回答的很有趣,「作弊」。
蛤?
對,作弊,做法很簡單,理論上是隨機抽選抽考,實際上因為有時間差,所以學紅葉少棒隊,把該區的第一名學生集中在一起,例如你叫做王小明,但記得現在座號是5號,姓名是陳大華,給我記住不得有誤…
一個人講,我還可以說是偏見,複數的人而且完全不同的學校,彼此沒有交集的老師,可以講同樣的狀況。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有參加過台灣70-80年代的類似考試,都經歷過很接近的狀況,當時的國民黨教育人士靠作弊來拿好成績,方便繼續申請經費,推動既定政策來牟利。
台灣在阿扁後就已經不可能這樣國家級作弊了,所以成績必定會掉下去,那為什麼馬時代的一些教育官員,完全相信這是台灣教育失敗的結果?
一個大學姐跟我說原因,因為他們沒遇過,所以不相信這種國際級的還可以作弊,我們遇過所以知道。問他為何不出來反對,告訴大家實情?
答曰:為什麼我要?再說也改變不了什麼。
呃,想想也是,都變成政策,還有大量的利益團體介入,印教材的推補習的,一個人對抗整個產業,人家還有大量媒體跟網路公關洗,一個人是要怎樣解決。
所以最後,這些很厲害的老經驗學長姊,就跟我5年前遇到的大學姐一樣(還跟我同一間高中),心態就跟唱空空歌的空劫半僧功一樣,開心過好每一天就好。
只要看到學生沒有變壞,在街上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日子可過,就心滿意足。
「中學多元性向測驗」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在 王政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在 Veronica Lin 林小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在 111/04/23 高一新編多元性向測驗家長說明會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在 國中多元性向測驗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在 國中多元性向測驗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在 國中多元性向測驗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在 王政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爽中不僅扶弱,我們也拔尖】
剛剛,2019年國中會考成績公布,照片中的某個男孩,拿到了5A(5+),另一個女孩拿到了4A1B++.
爽中教師團隊證明了我們也能夠拔尖.
2018年國中會考,爽中的學生第一次在國英自數社五個考科達B以上的比例,每一科都超越了全國平均,我們證明了我們一直堅持的扶弱,我們做得到.
爽中不僅扶弱,我們也能拔尖.
一直以來,跟所有在偏鄉小校紮根的夥伴一樣,大部分的時間我們聚焦在「扶弱」這件事上,我們的基本假定就是:偏鄉弱勢的孩子,在學業表現上需要更多的協助,才有機會來到一般的水準.
20多年前,當我剛到爽中,我的確也是這樣想的.施更大的力,做更多的事,讓孩子有機會考更好的分數.
幾年過去,我有了一些體會與醒悟.
如果我們只以「考科表現」作為唯一衡量的標準,那麼不管我們施再大的力,做再多的事,也不會讓每個孩子都能考到更好的分數.
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多元智能.
每一個孩子的天賦組成比例就是不一樣.
不是每一個孩子的多元智能都只能以考科的紙筆測驗看得出來,也不是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是學術性向最為突出.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來到偏鄉,好好蹲點個幾年,親手教教幾堂課,你就會發現,有太多課堂外的因素影響、干擾、削弱、抑制了你在課堂內的教及孩子在課堂內的學.這包括了:家庭支持力道低、社區文化資本財少、城鄉差距造成的文化刺激弱、社群媒體娛樂圈手遊直播平台造成的價值底蘊淺等等.
於是,我的教育觀點及教學信仰確立為:國英自數社不是每一個孩子的舞台,但聽說讀寫算是每一個孩子終其一生都需要的上舞台的梯子.
那個舞台可能是烹飪,可能是機電,可能是土木,可能是植栽,可能是業務,可能是醫護,可能是現在這個世紀你知道的365行,更可能是未來十年我們都不會知道的全新的3650行.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在聽說讀寫算幫孩子扶弱,那我們的孩子就有機會在未來人生的舞台上自己拔尖.
自此之後,我們在爽中致力於動機激發策略,那包含:外在行為改變技術的學習護照與跳蚤市場以及內在認知內化策略的多元成功機會(陶藝/美術/國樂/社團/技藝學程/英語營...).
後來這十年,我們更深刻感受,讓課堂成為孩子想投入能參與的課堂,就會是最大的動機激發策略,讓教學成為孩子長知識有能力的教學,就會是最強的動機增強策略.
簡單來說:讓課堂本身成為最大的動機激發原因,讓教學本身成為最強的動機增強媒介.
所以從我的MAPS開始,逐漸影響校內更多夥伴願意嘗試並投入教學改變,這些爽中的夥伴不見得認同自己的教學可以一言以蔽之的統稱為:翻轉,但,我想,有效的讓學生在課堂成為參與者,讓這些參與成為有效的實質學習,應該是爽中團隊,包含我在內,最在乎的事.
爽中在偏鄉,6班小校的規模,大家都很忙.忙著班級經營,忙著師生對話,忙著涵養態度,忙著內化動機,忙著影響學生去影響家長影響社區.忙著做這些那些來降低課堂外的因素影響、干擾、削弱、抑制了我們在課堂內的教及孩子在課堂內的學.
文化的建立需要時間,傳統的構築需要深耕,氛圍的形成需要堅持,每一屆新生進來都要重新開始,但就像爽中已經堅持了六年的暑假自辦三週英語夏令營一樣,第一年的八個小隊只有一個小隊勉強在營隊最後一天的英語話劇發表會上勉強的中英台語三聲帶演完7分鐘的灰姑娘,第四年八個小隊都完整演出,第五年八個小隊流暢的完整全英語演出,第六年八個小隊流暢、生動的完整的全英語演出.
時間、深耕以及堅持,文化、傳統及氛圍才能建立、構築與形成.
因為這樣,會考以來,爽中學生在每一個個別考科達B的比例一直表現的不錯,甚至,2018年國中會考,爽中的學生第一次在國英自數社五個考科達B以上的比例,每一科都超越了全國平均.
我們相信,從C到B,需要的是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與學校的整體經營策略,那會克服絕大部分的家庭、文化、城鄉、經濟、社會等課堂以外的學習不利因素.
從C到B的意義,是讓孩子相信並看見自己扛得動那把梯子,或許是閱讀,或許是算術,或許是英語,未來有機會可以扛那把梯子爬上自己想要的舞台.那個舞台可以讓自己或者翻身、或者流動、或者發光,也就是自我實現.
2018年,我們讓絕大部分的孩子相信並看見自己後天的努力可以克服先天環境的不利,這證明了爽中教師團隊教學的有效.
至於從B到A,我認為除了需要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與學校的整體經營策略,更需要家庭支持力道從小推上一把.
也就是說,如果家庭支持力道是沒問題的,孩子起點已經比較高了,那麼,老師的有效教學,能不能幫助孩子願意嘗試扛更高更大的梯子呢?
這是指每一個單一考科從B到A的狀況而言,如果要說拿到5A,在我看來,對於偏鄉孩子,對於小校教學,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更何況,我不認為強求5A有那麼必要,也不是強求就會有的,我們更在乎拿B對孩子的意義.
但如果遇上了,那就是證明一個教學團隊的機會.
爽中遇見了這個機會.
我們把握住了.
孩子也把握住了.
5A,5個+是這張照片中的某一個孩子的會考成績.
2019,爽中教師團隊證明我們除了能夠扶弱,協助孩子從C到B,協助孩子看見並相信自己只要願意努力,在老師的教學協助下,可以扛得動未來要爬上自己舞台的梯子;爽中教師團隊也證明我們能夠拔尖,協助孩子從B到A,在老師的教學協助與家庭支持下,看見並相信能夠扛得動更高更大的梯子.
我們不但扶弱,爽中也能拔尖.
事實上,照片中還有個孩子只差一題,也是5A.
這個孩子,更是一路從第一次模擬考的2A,努力到4AB++,他的鬥志讓我們都感動不已.
成績的確不是每一個孩子這一生最重要的事.
但如果國家的測驗已經越來越從課本到生活,從知識到能力.(今年,國中會考國文科整份題本近8000字,只有31個字來自課本.)
也就是說,會考越來越需要學生有意識的運用知識,選用策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也就是我說的:素養沒辦法考,但沒有素養就考不好.
那麼,用會考的表現來檢視孩子三年的學習投入、老師的教學表現以及學校的經營策略,為什麼不是一個必要的指標呢?
扶弱,是讓每個孩子透過老師的教學試著扛梯子,從C到B,讓孩子相信並看見自己可以扛得動聽說讀寫算的梯子,未來可以爬上自己的舞台,實現自我;拔尖,是讓起點相對高的孩子透過老師的教學願意嘗試,從B到A,讓孩子相信並看見自己扛得動更高更大的梯子.
試著扛,願意扛,事實上,扛的本身,就已經超越了分數的框架.
如同我們一起拍照的那天我說的,這三年的每一天每一節課的投入與努力,早就超越了幾A幾B.
多一個A,不代表人生就不需要奮鬥;少一個B,也不代表人生從此再怎麼奮鬥也沒用.
在爽中這樣一段奮力往前的日子,才是人生更應該刻骨銘心的事.
太棒了,我的偏鄉勇士們.
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在 Veronica Lin 林小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攻城這回事:性向測驗裡,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工程師】
親子天下 2015 年四月號的封面專題是「能力之島」。心理學家羅伯特·布魯克斯 (Robert Brooks) 說,「若是每一個人在這片汪洋中,可以找到一個穩固的島嶼,從對自己的一點小小肯定做基礎,慢慢的以這個島嶼為基礎就能夠站起來。」
說真的,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強項是什麼,哈哈。以前工作面試的時候常會被要求我說自己的優點,我總是覺得害羞又心虛。 XD
「能力之島」這個主題,搭配了一個問卷型態的多元智能天賦測驗↘
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5forum/test.aspx
我的測驗結果在文末。從中學時我在性向測驗裡看起來就比較適合唸文史哲藝(啊,要扣掉「史」,我歷史很不行XD),現在做 親子天下 這個測驗,看起來我好像還是不太適合當工程師欸,哈哈。
但正因為我穩穩的做了七年的工程師,沒有讓性向測驗的預言成真,這樣的成長歷程,讓我不那麼想左右孩子的未來。
我並不在意女兒有沒有在五歲之前就學會ㄅㄆㄇ與 ABC。我也不在意她能不能在幼稚園的畢業典禮,站在舞台上完整演出一齣話劇、或跳完走位複雜的舞蹈。
我只希望她快樂,自在,健康。
戒慎小心的穿越了不確定是否會觸礁的冰山暗流,來到了讓放鬆愉快的熱帶島嶼。現在,我希望以後的小麋鹿,能不受拘束地多方面嘗試、學習,未來能在陽光充沛的海邊,吹著海風、喝著插上小洋傘的飲料,心情輕鬆的看著自己的一路成長。
中學多元性向測驗 在 111/04/23 高一新編多元性向測驗家長說明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111/04/23 高一新編 多元性向測驗 家長說明會. Lizen立人高級 中學. Lizen立人高級 中學. 420 subscribers. Subscribe. 0.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 <看更多>